满族与汉族的一些区别
满人和汉人的区别

满人和汉人的区别
满人和汉人的区别:
1、分布地区不同,满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北方地区为主,汉人除中国两岸三地外,在国外也有较多分布。
2、姓氏不同,汉人的姓氏较短,而满人的姓氏较长。
3、民族不同,汉人是汉族,而满人是满族。
4、信仰不同,满人信仰萨满教与佛教。
汉人崇拜儒教与道教。
满族简介
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满人和汉人的区别
汉族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截至2021年,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
知识点·满族|教你如何鉴别满族人,涨姿势了!

知识点·满族|教你如何鉴别满族⼈,涨姿势了!⼀,“旗⼈”特征与“民⼈”的区别这⾥说的“旗⼈”,包括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和清代⼊旗的锡伯“旗⼈”。
区别的办法有15种,并且只要有15种之⼀种,即可认定为“旗⼈”。
1,最准确的办法是查询谱书,清代中叶,直⾄民国年间,满族修谱,续谱的习俗⼀直沿袭不断;⼀部谱书就是⼀部家族简史。
查阅谱书,⾃然会找到最准确的依据。
有些家族的谱书已经遗失,不得不求助于以下办法:2,听其对⽗母的称谓:满族对⽗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
“额娘”,民间称“玛玛”。
“讷讷”汉族称⽗母为“爹”。
“娘”。
或“爸”。
“妈”新中国成⽴后出⽣的满族⼈。
也有称“爸”,“妈”的。
但是在建国前,满族称“爸”“妈”的民间绝对没有。
3,问其祖籍:凡满族⼈皆称祖籍在长⽩⼭。
因为长⽩⼭是满族的发祥地。
包括蒙古“旗⼈”,锡伯“旗⼈”也如此回答。
凡汉族皆称祖籍⼭东,河北。
因为当今东北的汉⼈,其祖先⼤多是从关内迁移⽽来的。
4问其旗籍:⼋旗是满族⼈的兵民合⼀的社会组织,每⼀个满族⼈都编⼊⼋旗组织之中。
因此,⾄今许多满族⼈(包括汉军旗⼈),都回答⾃⼰的旗籍。
未⼊旗的汉⼈,没有旗籍。
5问其祖先姓⽒:满族虽然都以冠以汉字姓,但是⼤多数不忘祖先姓⽒。
或者靠 ⼝传,或者写于谱书。
如关姓为⽠尔佳⽒,唐姓为他塔拉⽒,赫姓为赫舍⾥⽒;傅姓为富塔喇⽒;曹姓为索绰罗⽒;蔡姓为萨嘛喇⽒;杨姓为易穆查⽒;齐姓为喜塔喇⽒;⽯姓为⽯马拉⽒,⾦,肇,洪为爱新觉罗⽒;那姓为那拉⽒。
等等。
⽽汉族姓皆为百家姓。
(满族有姓赵的,汉族也有姓赵的。
但是满族姓赵的有⽼姓为伊尔根觉罗的,也有⽼姓为爱新觉罗的,汉族姓赵的则没有满族⽼姓。
满族有姓王或者姓汪的,汉族也有,但是满族有⽼姓为完颜⽒,汉族则没有满族⽼姓。
6问其祖先名字:满族从其先民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直到⼥真,⼀直相沿;⽆论官⽅⽂书或者民间称谓,都有只称名⽽概不道姓的习俗。
所以满族⼈很重视祖先的名字,或者写在谱书⾥或者记在脑海⾥,并且代代郑重相传。
满族服饰的主要色彩是什么

满族服饰的主要色彩是什么满族袍服的特点主要是圆领、窄袖、捻襟、带扣袢、衣裳连结,窄袖前端接有一个半月形的袖头,因形状酷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又名箭袖。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满族服饰的主要色彩,希望你喜欢。
满族服饰的主要色彩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
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
满族妇女心灵手巧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
满族服饰一般在衣袖上绣的花最多。
满族服饰的主要图案满族入关以后,服饰图案中也常出现许多汉族的福、寿、万等字的吉祥符号。
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特别是满族入关以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服装款式上,服饰色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满族服饰的分类旗装旗装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
旗装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
古旗装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女式旗装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
女式旗装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
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装逐渐废弃,女旗装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
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妇女旗装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装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满族介绍

镶蓝、白、镶白”八旗人。 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 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 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 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三大怪
一、大姑娘叼烟袋, 二、窗户纸糊在外, 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大姑娘叼烟袋
过去满族人过着 逐水草 而居 的游牧渔猎生活, 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会遇 见蛇蝎蚊虫。吸旱烟不 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 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 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 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 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 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 用。久而久之,代代相 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 烟的习俗。
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 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 女性513.45万人;目前人口数在逐步增加, 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 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
语言文字
满文是由契丹字和汉字演变而来,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 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 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制作人:
/10/29
.
46
满族的饮食习惯
满族人喜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同时也喜欢吃甜食、酸 菜、猪油,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 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的副食品中以猪肉为主,兼吃牛肉和野生动物,其它牲畜 一般是活不杀、死不吃。 忌吃狗肉
白 肉 血 肠
糕萨 ?其 蛋玛 条︵ 糕金 ︶丝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 康、乾盛世,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 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 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满汉文字互译

满汉文字互译一、前言满汉文字互译是指满语和汉语之间的互相翻译,可以追溯到满清时期。
满语是满族人民的母语,而汉语是中原汉族人民的母语。
满汉文字互译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翻译方法、翻译实践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满汉文字互译的特点和意义。
二、历史背景2.1 满清时期的满汉文字互译满清时期是满汉文字互译得盛行之时。
满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建立了满清王朝,并统一了中国大陆。
为了确保统治的稳定,满族统治者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有意识地推行满汉文字互译。
满汉文字互译在政治方面的应用较为突出。
满语和汉语在满清官员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语是满族贵族的语言,因此在朝廷中,满族官员主要使用满语。
而汉语则是汉族百姓的语言,因此在满族官员与汉族百姓的交流中,汉语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此外,在文化和经济方面,满汉文字互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满汉文字互译可以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经济方面,满汉文字互译可以促进满汉双方的贸易往来,促进经济的繁荣。
2.2 满汉文字互译的现状随着时代的演变,满汉文字互译的现状发生了一些变化。
尽管满汉文字互译在满清时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满汉文字互译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满汉文字互译在某些特定领域仍然得到了保留和继承。
在满族文化的传承中,满汉文字互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族人民通过满汉文字互译将满语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传承给后代,保持着满族文化的独特性。
此外,在学术研究领域,满汉文字互译也得到了关注。
学者们通过研究满语和汉语之间的互译关系,探索满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汉满双方的文化遗产。
三、翻译方法满汉文字互译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
3.1 直译直译是指将满语直接翻译为汉语,或将汉语直接翻译为满语,不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直译常用来翻译词语和短语,特别适用于需要保持语言原貌的情况。
从小脚指甲可判知满族或汉族

从小脚指甲可判知满族或汉族
满族和汉族从文字、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上是很难区别的。
不过从小脚指甲上还可以分辨出是满族还是汉族。
满族人的小脚指甲虽然比其他四个脚指甲小一点,但和其他四个脚指甲同样是完整的。
汉族人的小脚指甲和其他四个脚指甲不一样,是有缺陷的。
有的小脚指甲是“瞎”的,有的在中间有下陷或上凸的一道裂纹。
这是与汉族妇女过去曾缠过足的遗传有关。
满汉混婚的第二代的小脚指甲也是完整的。
满族人的小脚指甲虽然比其他四个脚指甲小一点,但和其他四个脚指甲同样是完整的。
汉族人的小脚指甲和其他四个脚指甲不一样,是有缺陷的。
有的小脚指甲是“瞎”的,有的在中间有下陷或上凸。
满族故事系列(精选5篇)

满族故事系列(精选5篇)第一篇:满族故事系列满族说部经典故事汇介绍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满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渊源。
本套丛书收录的24个满族故事,是从满族各氏族故事中精选的,是满族历史文化的写照。
故事主题鲜明,题材多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和代表性,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华四射的珍珠。
本套丛书用简洁的文字和形象生动的彩泥人物、道具,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故事内容,展现了故事的精髓,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有深远的意义。
本系列满族民间故事集收选了包括人物传奇(8篇)、神话传说(6篇)、民间故事(10篇)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满族说部的概貌。
人物传奇篇,选择了一些在满族发展历史上做出贡献或具有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人物,如随阔、大将军萨布素、清代著名作家文康……将他们的精彩故事艺术再现,表现出满族人民智慧勇敢的魅力。
神话传说篇,是一些地名和景物的传说以优美的故事重现,让人们触摸到灵动、鲜活的满族文明。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了解冰灯的来历、二龙泉、饮马池等在满族历史占有重要地位的景物的来历。
民间故事篇,选取了10篇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生动有趣,反映出满族人民谦虚淳朴、勇敢善良的优良品质。
例如《吐元宝的泥人》,讲述善良的弟弟偶遇一位老人,宁可自己挨饿,把饼送给老人,得到老人送的神奇小泥人。
哥哥模仿弟弟的做法,却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一无所获。
这则小故事给人们讲述了深刻的大道理,引起人们的深思,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人物传奇类1.有志向的随阔故事梗概:随阔很淘气,父亲一气之下把他赶出了家门。
随阔就在树林里捏出各种泥人和小房子,搞起了自己的创作模型,他希望创造出像海龙王住的那种只有一根横梁的房子。
可是父亲知道了,很不理解,就把所有的泥人和泥房子踩碎了,只剩下一个完整的泥人。
但是,随阔继续和泥人、海东青(鹰的一种)为伴,更加努力地盖房子,最终搭起了女真族第一座有火炕的房子。
满族概况——精选推荐

满族概况满族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等,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治县,还有若⼲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数为1,068万。
基本信息中⽂名称满洲族外⽂名称Manju简称满洲亦称为满民、满⼈⽬录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1 满族⽂化展开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0.1 服饰10.2 男⼦旗装10.3 ⼥⼦旗装10.4 发饰10.5 旗头10.6 马蹄底鞋10.7 服装特点10.8 传统节⽇11 满族⽂化11.1 《满⽂⽼档》11.2 《⼋旗通志》11.3 《御制五体清⽂鉴》11.4 《尼⼭萨满》11.5 剪纸11.6 满族补绣1 基本介绍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2 详细介绍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全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旗⼈等,满族旧称⼥真,后改名满洲族。
⽬前满族⼈⼝超过⼀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5,385,287⼈),河北省(2,118,711⼈),其他分布在吉林、⿊龙江、内蒙古、新疆、⼭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州、乌鲁⽊齐等⼤、中城市400余万。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汉长期杂居共处,相互耳濡目染,彼此习俗融合,是满是汉确实不太容易分辨了。
于是,有人说:“满族人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自己的民族特点了”。
其实不然,我认为满族的民族特征还是很突出的,在很多方面与汉族的区别还是较大的。
阿城市满族人口近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1%,他们虽然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长期杂居生活在一起,也有的本来是满族人,但是由于历史的其他种种原因却申报了汉族族籍,可是他们的长辈或本人在许多方面的还保留着满族人的民族特征,下面就满族与汉族十几个方面区别看看满族的民族特征。
一、查阅谱书是满是汉一目了然清代中叶,直至民国年间,满族人家修谱、续谱的习俗一直沿袭不断。
满族人早年的家谱大都运用满汉两种文字。
一部谱书就是一部家族简史,查阅谱书自然会找到最准确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家谱书已失,可以找其家族中最年长者询问,一般都可以追查到家谱。
汉族也有家谱,但决不用满文,所记内容和形式与满族家说为也不一样。
二、对父母的称谓满汉截然不同过去满族人对父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额娘”。
民间称谓为“玛玛”、“讷讷”。
汉族人称父母为“爹”、“娘”或“爸”、“妈”。
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满族人多数也称父母为“爸”、“妈”了。
但在建国前,满族称“爸”、“妈”的绝对没有。
可以问其长辈人,在建国前对“他(她)”的我、父母怎样称谓。
三、问其祖籍便可知其民族阿城或阿城周边的满族,无论是拉林一带南八旗、杨树一带西八旗,料甸满族乡一带东八旗,蜚克图和新乡接壤一带北八旗,还是城中的满族人,或是从外地迁入调入的满族人,追宗朔源其祖籍都源于两地,一是部分女真人在前金这前未随完颜部进关,一直在此地居住,问其祖籍,他(她)们便回答是坐根满族,也有的人回答我们八辈子之前就是坐地户。
二是大部分满族人都于乾隆、嘉庆年间从北京迁来拓垦戍边的,问其祖籍,大部分人便回答:“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辘辘把街、朝帽胡同”。
也有少部分人直接回答:“祖籍是长白山”的。
因为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
凡汉族皆称祖籍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
因为当东北汉族,其祖先大多是从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闯关东迁移而来的。
四、问其旗籍便知是“旗”、还是“民”八旗是满族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社会组织。
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
除坐地满族外,每个满族人都编入八旗组织之中,因此上年纪的满族人都能回答自己的旗籍。
未入旗的汉族人,没有旗籍。
“旗人”管汉族人称为“民人”。
五、问其祖先姓氏便能认定是满是汉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复音老姓虽然都已冠以单音汉姓,但大多数都不忘祖先姓氏,或靠口传,或写于谱书。
满族在有八大姓:即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以上八姓,谓之从龙八户。
这八大姓氏满族复音老姓分别是:佟即佟佳氏。
关即瓜尔佳氏。
马即马佳氏。
索即索绰络氏。
齐即齐佳氏,但也有姓喜塔拉氏的。
富即富察氏。
那氏属以部冠的姓,属叶赫部的则是叶赫那拉氏,属辉发部的则是纳喇氏。
以上两个满族复音老姓改汉单音姓名都姓那。
郎即钮钴禄氏(也有直接姓钮的)。
还有肇、金、洪、即爱新觉罗氏。
舒姓即舒穆禄氏。
祖姓即萨克达氏。
费姓即费莫氏,章姓即章佳氏。
南姓即纳拉氏。
董即董鄂氏。
赵即西林觉罗氏,也有姓爱新觉罗氏或伊尔根觉罗氏的。
郭即郭洛罗氏,敖即敖济氏,戴即达尔充阿喜氏。
何即赫居里氏。
纪即锡玛喇氏。
唐即他塔拉氏。
汪或王即完颜氏。
杜即都善氏。
苏即苏尔佳复氏。
奚即锡克特礼氏或奚沙氏。
张即张佳氏。
孟即英尔哲墨克勒氏。
曹即索绰罗氏。
杨即易穆查氏。
陈即陈佳氏,吴即乌苏氏。
伊即衣察氏等。
汉族所姓均为百家姓,而没有满族复音老姓。
六、看其供奉祖先位置,满汉各不相同满族人尊西,因为西方象征至贵和首要,所以满族人将祖先神龛(神板和祖宗板)供奉于西墙之上。
而多数汉族人祖先供奉于北墙下供桌上。
七、问其祖先业绩,满汉回答各异满族大多是随顺治入关,满族人说成是随龙入关。
清朝时旗人的男孩下生后就登记在册开始吃俸禄,因为八旗“全民皆兵”,多有为开拓疆土,奠定我国版图的战史,什么萨尔湖之战、随龙入关、平定三藩叛乱等等,都一代一代往下传,后人不忘祖先的业绩。
汉族并非八旗,也无此种历史。
八、问其祖先迁移史,满汉也不一样东北满族,大多“随龙进关”又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重新拔回东北,屯垦戍边,安家立业。
汉族祖辈多是从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安徽等省“一担挑(子女及全部家挡)”闯关东来到东北落户。
九、问其祖先传说,满汉回答不一满族广泛流传并且世世代代传颂本民族的《长白仙女》等传说和关于老罕王(努尔哈赤)脚下七个红痦子,乌鸦大救驾、义狗救主,怎样挖捧槌,怎样起兵伐明,建立大清国等口碑文学,并以此作为本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汉族则把这些传说和口碑文学看作是满族的故事。
十、看其老年妇女的穿着打扮,满汉也有很多不同满族妇女,因男人出征争战,家里生产生活等,所有出力气的活计和事务,全由妇女承担,所以满族妇女不裹脚,全是天足。
满族妇女过去都佩戴头饰,辛亥革命后,虽然不配戴头式了,但满族老太太,把“疙瘩鬏盘”在头顶上,穿带大襟的布衫或旗袍,系裤脚,腰揣手巾,手拿长杆大烟带,给人以干净利嗦的感觉。
汉族老太太,过去讲究秀女三寸金莲,多数都是裹脚,头发“疙瘩鬏”梳在后脑勺的下侧。
十一、问其都禁忌什么,更能看出满汉不同的风俗满族人忌食狗肉,忌用狗皮用品,忌戴狗皮帽子。
满族人家都愿意养狗,但绝不杀狗,只能在狗自然死亡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深埋。
这些不是什么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对狗的报答和纪念,因为在满族民间留传着“义狗救主”的传说。
还有满族的祖先依山傍水,是鱼猎民族,在狩猎生产中,狗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狗非常忠于主人,无论家贫与富,看门护院,围猎警卫,都忠于职守,所以满族忌杀狗和忌吃狗肉等。
满族人家忌坐西炕。
过去的满族人家,西屋除有南北炕外,还有条窄西炕,俗称“万字炕”。
西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对祖先的在为不敬。
满族人家忌提马鞭者、穿孝服者进屋,如果这种人有事,只能把人叫到边说话。
汉族人家没有以上那些忌禁。
十二、听其谈话方言、口语、满汉也有差别年龄销大的一些满族人,在表示同意、赞成、答应时都会随口而出“嗯呐”(实际上是嗯呐的嗯的变音,发音时,舌尖舔上牙里根,嘴唇微张,然后鼻子发出:“嗯”音形成的音,这个音后加呐。
到目前为止,这个字从的有字典上都查不到,也无法用汉语拼音标注)。
如果让别人干什么或取什么东西、办什么事、表示要赶紧、加快速度就说:“吗溜的。
”满族人管馒头、花卷饼子等干粮都统称为“饽饽”。
管糕点、点心叫“萨其玛”。
管抹布叫“搌布”。
满族人管人参叫“棒槌”,管上山采人参的人称“放山人”。
管打猎称“打围”。
管大衣叫“大氅”。
管肮脏叫“埋汰”,管屋内的间壁墙叫“排叉”,把做什么不认真的玛唬说成“喇唬”,管不勤快不整齐不利嗦说成“懒散”(应读成阴平lan san),管打扮称“扎咕”。
管今天说成“今儿个”,明天说成“明儿个”,后天说成“后儿个”,大后天说成“大后儿个”。
管老鼠叫“耗子”,管相互说话叫“唠嗑”。
管什么时间说成“多咱”。
管蜻蜓叫“玛螂”。
管猪的大腿股骨叫“哈拉巴”。
管猪羊的腿关节骨叫“嘎拉哈”等等。
汉族人一般没有以上那些口语方言。
十三、看其平时饮食习惯满汉也有好多不同东北的满族人与汉族人,在饮食习惯上融合较大,但也有好多差别。
满族人家来贵客,由男主人按辈份,对等陪客,女主人必须热情周到的站立服务。
将饭桌放好后,先请客人坐正坐(上坐),而且必须当着客人面将桌子再擦一便,然后才能摆好碗筷,先上四个压桌碟,接着才能两个两个的上菜,菜必须是双儿,绝不出单儿。
用好菜好酒待客。
必须是满杯酒半杯茶。
吃饭时用上碗给客人盛饭,而且只能盛大半碗。
待客人将自己碗中的饭要吃没时,及时往碗里续。
满族人家在春夏季节普遍都做豆汁,当作饮料,面食较讲究的有粘豆包、甜饼子、黏糕。
豆面卷子、锅出溜儿(也叫牛舌饼)等饽饽。
春种夏锄时候的主食大多是粘豆包、黄面饼子、黏糕再配上苞米或小米水饭。
腊月初八都喝“腊八粥”,并用“腊八粥”祭祖。
用“腊八粥”供于果树。
过去满族人家下盘酱,就是现在做大酱,也都是在农历的四月初八或四月十八下酱。
满族人家都渍酸菜。
汉族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及待客和满族是不一样的。
十四、对环境的要求满族人和其它民族也有些不同满族人以干净利嗦而著称。
满族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生活、工作的室内外环境很讲究,对装饰、家具、物品等摆放,要求很严格,那种东西摆放在哪,约定俗成,不能随意乱摆乱放,满族老人说:“什么玩艺儿放在哪都要有个地方”。
这个“地方”意思是说什么东西都要有自己的位置,不能无规矩,杂乱无章,随便乱搁。
比如:西墙不准贴有人儿的画儿;西墙不准挂不值钱的摆设,都要天天擦得锃明瓦亮。
穿的鞋子不允许放到炕以上的位置。
男女穿的裤子、裤头不能挂到人头以上的位置。
被褥要叠的整整齐齐。
炕面、屋地要始终保持干净利亮、扫地的条帚,绝不允许放到炕上。
锅碗瓢盆每餐用完都要洗擦得干干净净,并在碗架里摆放整齐。
房、屋、院、杖讲究严实、四至、利落,绝不能粪草连门,散乱无章。
正房、厢房、畜棚、厕所布局是有规矩的,不可随意乱建。
门前栽柳树,房后栽杨树,不能颠倒。
满族人的办公室、桌、椅、板凳摆放规矩,桌面上的物品要始终摆放整齐,其它物品摆放都井然有序,一进屋就给人以干净利嗦之感。
否则满族人就会笑话你太“懒散”。
其它民族了都很讲究卫生,但没有满族人那些定律。
十五、满族人的礼节满族素有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讲究礼节之风俗。
日常生活中,满族人对长辈毕恭毕敬,在过去无论是贫富人家还是官宦、平民,都有晨昏定省的规矩,就是每天早晨起来,晚辈要向长辈请安,行磕头礼或打千。
新岁卑幼见到尊长必长跪叩首。
就是小孩子们平日在家玩时长者来此也必须肃立请安,特长者走后方可再玩,否则要遭家长打骂或训诉。
小辈人到长辈家,无论年岁多大,虽然是贵客,也只能坐于旁坐。
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长者大坐,小辈或儿孙们都不能与长辈人并肩同坐,而在一旁垂手站立。
如途遇长者,必须鞠躬垂手问好。
如和长辈相遇或同行,必须先请长辈先行自己跟随其后。
如果晚辈因事外出或上学一定要叩问父母,待得到恩准后方可动身,否则不可先行。
外出归来不可先进自己屋内,必须先禀告长者以慰亲心,获准后方可叩谢回房休息。
如果晚上回来,也要先去看望长者,如果长者已安睡,悄悄进屋,以手伸到褥子下边试其炕凉热,如过凉或过热,都要采取一定措施后,然后才能自己去休息。
过大年时,晚辈无论男女,都要给长辈磕头,族内的外家人,小的要给长者行打千礼,新结婚的媳妇在大年三十儿晚上必须穿戴一新,挨家挨户给族人中长者拜年装烟,而且行跪拜大礼,长者或以钱以物赏给。
这在满族人中是非常严格的礼节规矩。
满族媳妇不能和公婆同桌吃饭,而孙子和孙女则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