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

合集下载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ST10 Shǔi tū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 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直刺0.3~0.8寸。
ST5 Dà yíng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配颊车治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ST6 Jiá chē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ST7 Xià guān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 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配翳风治耳疾。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病候
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 热病,发狂等证。
腧穴
01
承泣
02
四白
03
巨髎
04
地仓
05
大迎
06
颊车
01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1)頞——音遏。

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

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

《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运动系统:足阳明胃经对下肢运动功能有重要影响,能够促进腿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免疫系统:足阳明胃经对免疫系统也有调节作用,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
04
足阳明胃经的异常表现和调理方 法
异常表现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等消 化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头痛、头 晕、失眠等神经 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肢体麻木、 肌肉萎缩等运动 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情绪不稳 定、易怒、抑郁 等精神心理症状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多吃温热性食物,避 免生冷食物
药物调理:根据具体症状,选用 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调理:适当运动,促进气血 流通
针灸调理:通过针灸刺激足阳明 胃经的相关穴位,达到调理效果
足阳明胃经在中 医临床治疗中具 有广泛应用
足阳明胃经的理 论基础深厚,对 中医理论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其他经脉的关系
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03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和功能
循行路线
起于鼻翼两 侧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应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现代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足阳明胃经的未来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方法在足阳明胃经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发展趋势和展望
•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研究: * 足阳明胃经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关系 * 足阳明胃经与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 的关系 * 足阳明胃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关系
艾灸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温通气血,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按摩和艾灸足阳明胃经的穴位需要专业指导,以免误伤经络。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2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 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3
(三)本经腧穴 (45穴) (45穴 1.承泣(Chengqi,ST 1) .承泣(Chengqi,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 定位】 缘之间( 缘之间(图3-1 5)。 5)。 【主治】 ①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 主治】 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 操作】 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 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 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 防出血。
12
13
13.气户(Qihu,ST 13) 13.气户(Qihu, 【定位】 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定位】 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 【主治】 ①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等 主治】 气机升降失常性病证;②胸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库房(Kufang,ST 14) 14.库房(Kufang, 【定位】 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定位】 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肺系病 主治】 证;②胸胁胀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6
7
6.颊车(Jiache,ST 6) .颊车(Jiache, 【定位】 在下颌角前上方约l横指,按之凹陷处, 定位】 在下颌角前上方约l 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 主治】 部病证。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 向地仓穴透刺。 7.下关(Xiaguan,ST 7) .下关(Xiaguan,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 定位】 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 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 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 主治】 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聍耳等耳疾。 【操作】 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 操作】 直刺0.5~ 以免折针。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它与胃相
互关联,共同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着胫部向上直至膝关节内侧,再经过股骨外侧直上至髌骨上缘,然后沿着督脉的轨道上行至胸腹部,最后上行经过面部,直至颊车骨下方。

根据中医学理论,足阳明胃经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消化功能:足阳明胃经与胃紧密关联,对消化系
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当人体消化功能失调时,可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2. 调节水液代谢:足阳明胃经在面部与脾经相通,对水
液代谢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可增加水液的代谢和排泄,有助于解决体内水湿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3. 疏通经络:足阳明胃经贯穿全身,与其他经络相互关联。

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疏通全身经络,调和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4. 调节情绪:足阳明胃经与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
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常运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理论进
行治疗。

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包括足五里、足三里、天突、大迎、下巨虚等。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治疗胃病等效果。

总之,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具有调节消化功能、调节水液代谢、疏通经络、调节情绪等多种作用。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充分利用足阳明胃经的特点和穴位理论,可以辅助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维护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九十穴)【胃腑之图】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

《卮言》曰∶胃者汇也,号为都市,五味汇聚,何所不容,万物归土之义也。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幽门。

足阳明经胃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

其体大一尺五寸,纡曲屈申长二丈六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位居中焦。

在五行属土,与足太阴为表里。

其经气血俱多,官与脾同,辰时气血注此。

其见证也,洒然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湿淫汗出,鼽衄,口唇胗,头肿喉痹,大腹水肿,膝滨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前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色皆寒;胃中塞则胀满。

其经之脉,受手阳明之交,起于鼻两旁手阳明之迎香穴。

由是而上,左右交于额中,过足太阳睛明之分,下循鼻外,历本经承泣、四白、巨,入上齿缝中,复出循地仓,挟两口吻,环绕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浆之分,由承浆循颐后之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胆之客主人,循发际,会足少阳之悬厘、颔厌之分,循下关、头维,会于胆之悬颅,督之神庭∶分支络,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历水突、气舍,入缺盆,行足少阴俞府之外,下膈当上脘、中脘之分,属胃络脾;于此分支,从缺盆下乳内廉,循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下挟脐,历过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诸穴,入气冲中(即气冲);其支行者,自属胃处起于胃之下口,循腹里,过足少阴育愈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冲,于前直行入气冲者相合。

自此而行髀关,抵伏兔、历阴市、梁丘,下入膝膑中;于此又分正支,经犊鼻,下循外之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下足附之冲阳、陷谷,入中指外间之内庭,至历兑而终。

其抽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行而下入中指外间,与前入内庭、历兑正支合。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也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之一。

它主要分布在足部和腹部,起着调节消化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足阳明胃经的特点和保养方法。

足阳明胃经起点是足大趾的正下方,经过足背部和脚外侧,一直向上穿过小腿、大腿,最终连接到胃脉。

它在腹部形成一个环状,被称为胃脐。

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特点是脉络疏通、气血流畅。

在中医理论中,胃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它的功能是接受和消化人体的营养物质。

足阳明胃经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进而对整个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保养足阳明胃经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关键。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人们养成定时定量、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饮食习惯。

此外,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冷过热的食物,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

其次,适量运动也很重要。

中医讲究“运动调气血”,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消化功能。

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这些运动都对足阳明胃经的保养非常有益。

此外,中医还提倡按摩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来促进经络的畅通。

常见的方法有足底按摩和拇指推拿。

按摩足底时,可以用手掌按压足底,从足大趾向脚跟方向按摩,注意力度要适中,不可用力过猛。

拇指推拿是用拇指按压脚背上的足阳明胃经穴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感觉来选择按压力度和持续时间。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草药可供选择来保养足阳明胃经。

如白术、茯苓、山楂等,这些草药有益于胃气的运行和调理胃脏功能。

但是,在选择使用草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进行调理。

总之,足阳明胃经是人体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对保持胃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按摩和中草药的调养,我们可以有效地保养足阳明胃经,促进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足阳明胃经有所帮助。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胃 7
4、地仓* (ST4) 地仓*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 瞳孔。 主治] [主治] (1)口眼喎斜,口角瞤动,唇缓不收. (2)齿痛,流泪。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解剖] 口轮匝肌、降口角肌。布 有三叉神经的颊支和眶下 支,面动、静脉的分支或 属支。 [现代研究](1)面瘫:针 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效 果好。(2)单纯性流涎: 地仓透颊车治疗小儿单纯 性流涎(排除其他口腔疾 病所致的流涎),也有较 好效果。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解剖] 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 肌。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 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 层有动眼神经的分支,眼 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现代研究](1)现代临床 现代研究] 中用本穴治疗近视、散光、 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 炎、色盲、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色素变性、尿崩症、 角膜炎、结膜炎均有一定 疗效。(2)还有报道表 明,针刺承泣穴可使心率 减慢。
胃 6
3巨髎 (ST3)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外, 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 提口角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 面神经的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 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 主治](1) ](1)口眼喎斜.眼睑瞤动. [主治](1) (2)鼻衄,齿痛,面痛。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3~0.6寸;可灸。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有报道表明,取巨髎透 眶下神经孔,进行甲状腺针麻手术, 成功率99%,优良率92.5%,一级 率占62%,比用合谷加扶突或合谷 加内关针麻下行甲状腺手术组的镇痛 效果明显提高。
11、 11、气舍 (ST11) 定位] [定位]仰靠或仰卧。在 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 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 头之间。 主治] [主治] (1)咽喉肿痛。 (2)喘息,呃逆。 (3)颈项强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哪种类型的肥胖,用天枢穴来减肥都会有作 用。每天早上7点到9点这段时间按摩,每个 穴位按摩200下即可。
10、梁丘----急性胃痛求梁丘
[定位] 坐位,下肢用力蹬直, 髌骨外上缘上方凹陷正中处 即是。 • [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 胃痛,乳痈,血尿。梁丘是 胃经的“郄(xi)穴”, “ 郄”是孔隙的意思。梁 丘在治疗急性胃痛胃痉挛方 面效果非常好,更是治疗一 般胃肠病的常用穴位! • 按法:用会痛的力量用力加 压。
• 13、上巨虚
• 【定位】 足三里向下量4横指凹陷处 即是。[主治]行滞通腹,调理肠胃, 因此可以治疗便秘,治疗大肠的疾病, 腹痛,泄泻,便秘,下肢痿痹,脚气 。
• 14、下巨墟: • [定位] 足三里向下量8横指凹陷处即是。 • [主治]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泄泻,痢 疾,乳痈,下肢痿痹。
1、巨虚治身体虚劳。因为过度劳累或者情绪长期 压抑的人,尤其是糖尿病病人,在巨虚穴按压下去会 非常疼。这就是身体发出的信号,说明身体消耗严重, 按法:每天按摩巨虚穴十几分钟,一般两个星期后, 压痛感就会减轻,浑身没劲儿、四肢酸麻僵硬的情况 都会得到缓解。
12、足三腰,同 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 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
• 。
• 功效: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刺激足三里,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 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足三里穴是养生大穴,像胃寒、腹胀、反气、便秘、 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像下肢肿痛、小便不利、耳聋耳鸣、 坐骨神经痛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内 可以改善心脏功效,调节心率,增加红细胞、白细胞、 血红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
2、上巨虚治疗脚气。取出几粒川椒捣碎,敷在上 巨虚穴上,用胶布固定好,晚上敷,第二天早上十点 多取下胶布即可。另外准备小半盆川椒,每天晚上敷 好穴位之后,用脚在盆子里踩十几分钟,直到脚感觉 温热之后再停下来,或者用川椒泡脚。这些方法治脚 气的效果很好。
• 15、丰隆穴:
• [定位]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 要找到胆经上了。穴位可以找的不对不 准确,但是经络一定要找对了,叫离穴 不离经。 • [主治]胃经上的络穴,联络脾经,用它 来治疗咳嗽、痰多,效果非常明显。头 痛,眩晕,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 下肢痿痹。另外去除高血脂,去痰湿。 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无形之痰, 觉得喉咙有东西但吐也吐不出来,咽也 咽不下去,像梅核气一样,它也能散掉。 • [按法]每天按压1到3分钟。揉肠胃先 揉左腿,左边对脾胃的调节更好一点, 要是肝胆经从右边开始揉,这是一个普 遍的规律。
• 9、天枢穴: • 位置: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胖点的人就向两边多弄点, 瘦点的人可以往里多收一点。 • [主治] 胃经上的墓穴,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能治疗很多疾 病,如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月经不调、大肠功能不好,腹泻 便秘双向调节等症。此外,天枢穴还有减肥瘦身作用。有肠胃病尤其 慢性结肠炎的人,天枢穴会很痛,有便秘的人也会很痛。 • 按摩的方法是用两个拇指顶在天枢穴位置,然后做轮转按摩即可。这 样做可以使腑气通畅,帮助人改善脏腑气机,治疗便秘。腹痛如果是 因上下气机不交引起的,可以用艾条灸天枢穴二十分钟,就能使病情 很快得以改善。
足阳明胃经主治疾病
• 胃肠道疾病:胃下垂、肠麻痹、胃肠 神经官能症等
• 头面部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 经麻痹、腮腺炎等 • 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痛、膝关节 疼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 其他疾病,如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 腺炎、白细胞减少症等。
主要穴位
• 1、承泣穴又名面髎,溪穴 • [定位] 食指、中指伸直并拢,中指贴 于鼻侧,食指尖位于下眼眶边缘处即是。 作用: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动, 口眼歪斜。近视、夜盲、眼颤动、角膜炎、 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 眼、 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 方法3:帮孩子按揉足三里和公孙穴,每次10分钟, 每周2~3次,改善孩子偏弱的体质。孩子天生体质比 较弱,您平时要多按摩孩子的足三里穴和公孙穴,先 提高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然后再进补,才能补得进 去,身体才能强壮起来。 • 方法4:足三里穴配内庭穴、阴谷穴、委中穴。四穴 合用,调治肾脏疾病。引起肾脏疾病的原因很多,经 常觉得口干,而且大便干燥,小便黄且次数少,有的 皮肤上生一些严重的湿疹,或者出现水肿,不易消退 是脾胃先出现问题导致的肾脏疾病。足三里保养肾的 时候,要配合使用胃经上的内庭穴、肾经上的阴谷穴 以及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委中穴,好好调一下身体的水 液代谢,对肾的保养非常有好处。 • 注意:用艾条灸是使用足三里的通用方法,但是这个 方法更适合于40岁以上的人,40岁下的人使用这个方 法会对胃造成一定伤害,小孩子更是绝对不能用这个 方法来保健的。40岁以下的人使用足三里,还是尽量 用敲打、按揉等传统的方法。
• 5、颊车穴 • 位置:上下牙关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凹陷处即 是。 • [主治]祛风、通窍。口歪,齿痛,颊肿 • 常按摩对面部血色起到调节作用,让肤色红润健康有光泽, 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指压此穴, 对牙痛也很有效。
• 6、下关穴
• 位置:闭口,食指、中指并拢,食指贴 于耳垂旁,中指指腹处即是。 • 主治:下关治牙痛、耳聋,耳鸣;面颊 疼痛,口角歪斜 • 按摩:按揉时力度要由轻逐渐加重,施 压10分钟左右,牙痛症状就会减轻。
• 3、地仓穴
• 位置:轻闭口,举两手,用食指指甲垂直下压 唇角外侧两旁即是。 •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动。 • 按法:如果孩子比较爱流口水,可以多用双手 食指按压孩子的地仓穴,进行圈状按摩。对于 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调治作 用。
• 4、大迎穴
• 位置:正坐,闭口鼓气,下颌角前下方 有一凹陷,下端按之有搏动感处即是。 • 主治:口歪,颊肿,齿痛。指压大迎穴, 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缩的功 能,可以消除双下巴
• 11、犊鼻穴 • [定位] 坐位,下肢用力蹬直,
膝盖下面外侧凹陷处即是。
• [主治] 膝痛,下肢麻痹, 屈伸不利,脚气。 • [配伍] 配阳陵泉、足三 里治膝痛
膝盖酸痛,请温暖犊鼻穴 老年人的老寒腿就跟膝盖受凉有关。寒气通 过膝盖上的“鼻子”——犊鼻穴进入体内的话 会感到膝盖酸冷。这股寒气通过膝盖蔓延到整 个腿部就会觉得得腿部僵硬酸痛。 在最初感觉膝盖酸冷时,要立马用手掌捂热 犊鼻穴,然后换上保暖的长裤,再用热水袋捂 十几分钟。彻底治疗,得用艾灸的方法。点燃 艾条,距离穴位2~3厘米艾灸,每次灸5~7分钟, 以皮肤感觉温热又不会烫伤皮肤为宜。开始的 时候,可以每天灸一次,症状缓解后,每周灸 2~3次即可。 注意:膝关节部位不要用绷带等把膝关节 勒得紧,因为绑得过紧,使经脉不畅,作用不 大。
人的后天之本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经络循行
• 足阳明胃经: • 从鼻旁开始,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膀胱经,向下沿鼻外侧, 进入上齿槽中,回出来挟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退回来 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颧弓,沿发际,至耳颅中 部。 颈部之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沿喉咙,进入缺盆,通 过膈肌,属于胃,络于脾。 胸腹部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向下挟脐两旁,进入气街。 腹内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外行者会合。 由此下行至髋关节前,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下向膝膑中,沿胫骨外侧下 行足背,进入中趾内侧趾缝,出次趾末端。 小腿上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 趾末端。 足部支脉:从足背部分出,进大趾趾缝间,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 脾经。 • 胃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 胸部和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并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民间有“肚腹三里留”的说法。
1、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 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 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 感觉。 2、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 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 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 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以上做法,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 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 妇科疾患缠身孩子体质偏弱,亚健康,肾脏疾 病——按揉足三里 方法1:足三里穴调治各种妇科病。 像排卵期腹痛、慢性盆腔炎、痛经、乳腺增生等 女性的常见的妇科疾病。另外很多人为了减肥都 吃得少,很容易导致胃气亏虚,使胃不能很好地 为人体供应气血。还有女性本身就容易下身寒凉。 再加上很多女性即使在大冷天都穿得很单薄还爱 吃冷饮就更容易体寒了。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每 次5~7分钟,每周2~3次。 方法2:足三里配公孙、内关穴,逐个掐按, 补足元气,改善亚健康。现代人生活忙里,情绪 的起伏都比较大,脾气不好,容易不安和焦虑。 使现代人出现很多亚健康的症状。那么平时多按 摩或者每周艾灸一次,能有效地补足耗伤的元气。
2、四白穴---养颜美容穴!
位置:食指、中指伸直并拢,
中指贴于鼻翼,食指尖所按处 有一凹陷处即是。
作用: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治眼
袋,黑眼圈,眼睛红肿疼痛,眼皮跳动不
止,白内障,头痛眩晕, 近视; 按法: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四白穴,不
仅能很好地预防治疗眼病,比如眼花、眼
睛发酸发胀、青光眼、近视等,还可以祛 除眼部的皱纹,还可以起到美白的效果。
• 8、人迎穴 • [定位] 正坐,从喉结往外侧量2横指,可感动脉搏动处 即是。 穴义: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 胃经气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体部位传输。 • [主治] 咽喉肿痛,气喘,高血压。 • (1)长期按摩人迎穴,对咽喉肿痛, • 气喘。 • 高血压具有良好的疗效; • (2)配大椎穴、太冲穴治疗高血压; • (3)经常用手指按压人迎穴, • 还有利于增进面部的血液循环, • 能够使脸部的皮肤紧缩, • 并且可以去除双下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