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合集下载

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观

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观

摘要:为了纠正第二国际的错误,重新回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寻求欧洲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卢卡奇提出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仅仅在于方法”的观点。

虽然这种观点有理论缺陷,但其对于批判当时的实证主义、教条主义、良主义,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xx;马克思主义;方法;辩证法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和卢卡奇观点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的领导人考茨基等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一种经济决定论,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产力和客观必然性。

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则反对考茨基的经济决定论。

他批评考茨基等人过分强调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普遍有效性,认为他们“太唯物主义也太决定论了”[1]。

在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与考茨基的经济决定论之间,双方为争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的权力,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正统的”或“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之争。

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卢卡奇结合自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反思,以及针对欧洲日益低沉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促进了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结合,给转入低潮的无产阶级革命指明道路。

卢卡奇深刻地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照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

而且,任何想要克服它或者‘改善’它的企图已经、而且必将只能导致肤浅化、平庸化和折中主义。

”[2]二、xx的方法的内涵针对“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明确指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指方法,而这种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辩证法。

卢卡奇的这种辩证法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首先,革命性。

青年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他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

卢卡奇与现代资本文明批判——民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趋势

卢卡奇与现代资本文明批判——民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趋势

卢卡奇与现代资本文明批判———民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趋势鲁绍臣【摘要】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一百周年之际,回顾青年卢卡奇对西方现代资本文明物化与商品形式的批判,阐发他的总体性、社会性、人类性和量质统一的共同体思想,在由主张全面竞争的新自由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两极分化、不平衡发展、相互敌视和生产过剩的时代是极有意义的。

不过本文认为,卢卡奇过于从意义、伦理和文化的视角阐述共同体的内涵是有失偏颇的,而以促进和实现人的积极本质与积极存在为导向并积极动态调整二者关系的新型民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更加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并启示了新的世界历史趋势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文明批判;共同体;新自由资本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中图分类号:B089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6-0025-09作者简介:鲁绍臣,云南昭通人,哲学博士,(上海200433)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民族研究院暨国家四部委铸牢研究基地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世纪国外左翼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及其超越路径研究”(23BKS19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及其国际视野”(23VMZ001)一、物化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就如国际卢卡奇协会主席吕迪格·丹内曼(RüdigerDannemann)所认为的,“青年时代的卢卡奇是崇尚审美的,他的出身让他能够深入而真实地观察资本主义文化和生活世界的阴暗面。

这造就了卢卡奇一生都一以贯之地对资本主义采取批判和蔑视的态度”①。

换言之,自始至终,卢卡奇都与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对资本文明展开的科学与政治相结合的批判路径相去甚远。

或者说,崇尚审美的卢卡奇自开始就拒斥了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性。

卢卡奇持续展开了“谁能把困于西方文明中的我们拯救出来呢”②,以及我们要如何摆脱“西方文明的奴役”的追问,这些追问基本停留在文化和意义的层面。

卢卡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以《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为依据

卢卡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以《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为依据

马克思主义052卢卡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写作于1919年,在这篇文章中,卢卡奇纠正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经验化为固定公式的修正主义,指出了这种对孤立的“纯”事实的反思中得出的经验的暂时性,忽视人在不断变化着的总体中的主体作用最终只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化。

从而,卢卡奇提出了“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历史的辩证法,能看到人所处的作为“具体的总体”[1]58的现实社会在总体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

这种方法是总体的辩证法,一切“对象性形式”[1]64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都造成了彼此之间关系的改变,从而整体也发生变化,整体始终处于变化当中。

这种方法是“革命的辩证法”[1]49,它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真正动力——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劳动中逐渐认识到自己被奴役、被压迫的生活现实,阶级自觉意识使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第二国际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误区卢卡奇在文中批判了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实证化、公式化、经验化和新康德主义者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的误区。

把马克思主义公式化、经验化的误区,是以直观经验为依据,以自然科学的被动式的观察、统计、计量为方法,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观察到的孤立结论当成永恒定理,从而一切与永恒定理相矛盾的生活现实就成为偶然的现象,因此生活世界也就不是由感性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不断生成的关系世界,而是既成事实的结合体,而其中的因果联系亦是片面的“一颗静止的弹子被一颗运动着的弹子击中”[1]63的相互作用,弹子是永恒的弹子,他们相互作用的环境是虚无。

这种方法抽出一切环境影响的孤立事实被当做普遍适用的真理的方法,企图以庸俗经济学的方法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方法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

这些误区形成根本原因就是:“忽赵天阔(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4)摘 要:在《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中,卢卡奇批判了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者对历史发展整体性的割裂和对唯物史观的解构。

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总体性范畴

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总体性范畴

主义 、 实证主义的认识方法不同, 辩证思维的认识方法是总
体性的方法, 它要求把对象世界作为总体来把握, 废除那种
只囿于直接自在的经验事实, 把对象当作孤立 、 静止、 缺乏
为最高思维形式的总体中的个体并未被抹杀, 仍然保持着 相对的独立性。第一, 总体的具体性是指它是“ 现实的复制 品” 。卢卡奇常把总体性称作“ 具体的总体性” 他说:具体 “ 的总体是真正现实的范畴。它是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 ” 指称的是社会现实是一个历史过程。“ 只有在这种把社会 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 个总 体 的情 况 下, 事 实 的 认识 才 能 是 对 现实 的 认 对
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反思开始的, 其核心范畴总体性范畴
提出的直接目的主要是清算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对无 产阶级革命造成的危害, 同时也是卢卡奇运用马克思主义 的哲学原理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不仅 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而且在今天仍然具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笔者拟对卢卡奇的总体性 范畴的内涵作如下阐述。 卢卡奇从方法论上批判了资产阶级的“ 实证主义”“ 、直
总体性范畴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方法。 其理论内容可 简要概括为:
( 具体性原曼 一) l 】
化意识所决定的单纯直观的认识方法的局限性, 建立起一
种新的认识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辩证法。同经验主义、 然 自
卢卡奇认为具体 的总体是指最高的思维形式是完善
的, 高度统一的、 有内在联系并适用于一切事物的; 同时, 作
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
人奠定的方向发展 、 扩大和深化。而且, 任何想要克服或者 ‘ 改善’ 它的企图已经而且必将只能是导致肤浅化、 平庸化

试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

试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

卢 卡 奇 一再 指 出, 总体 性 概 念研 究 的不 是 自然 科 学 意义上 的事实 , 而是 现 实 , 只有在辩 证 的 总体 也 中, 实才能 获得 社 会 性 质 , 为 可 以理 解 的 现 实。 事 成 总体 性 的认识 过 程就是从 抽 象上 升到具 体 的综合 过 程, 而不是思 维 过 程 中的一 次抽 象或 分 析 。它 把 那
三个 方 面 。
些 孤立 的 分散的 事实 综合 起来 , 作为 完整 的 总体 在
思维 中再现 出来 , 思 维 对事 实 的 各 种 规定 性 的 综 是 合, 是多样 性 的统一 。卢卡 奇指 出 , 辩证 的总体性 方 法强 调从 总体 出发来 考 察部 分 , 同时 也认 为 对 整 体 中某一部 分或方 面进行 单独 研究 是完全 必 要的 。但 与庸 俗马 克 思 主义 的单 纯 分 析 的 实 证 科 学 不 同 的 是, 总体性 只是把 单 独 考 察 的某 一 部 分视 为 总体 中 的部 分或环 节 , 并最终 回归 到总体 中 , 才能 使对 于部 分 的考察获 得辩 证 的 充 足根 据 , 而 达 到对 事 物 本 从 质 的全面 、 正确 的认识 。 第二 , 调了事 实 的历 史性 质。 强 卢 卡 奇指 出 , 庸俗 马 克思 主义的科 学 主义 “ 这种 看来 非常科 学 的方 法 的 不科 学 性 , 在 于它 忽 略 了 就 作 为其依据 的事实 的历 史性 质 ” 。 … 卢卡 奇认 为 , 承认 事实 的历 史性 质 是理 解 它 的 前提 。只有 把社 会生 活 中的孤立 事实作 为 历史 发展 的环 节 , 把它们 视 为一个 总体 , 并 对事实 的认 识 才能 成 为对现 实的认 识 。因为 事实及 其联 系 的 内部结 构 本质 上是历 史发展 的产 物 , 是处 于一种 连续 不 断的 ’ ’

浅析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作者:彭珂来源:《卷宗》2019年第32期摘要:卢卡奇在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道路过程中,提出了阶级意识理论,认识到获取无产阶级革命解放运动的胜利的前提是必须在普遍物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唤醒和确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并以此作为批判的武器,武装无产阶级,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恢复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

虽然西欧的工人运动在“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热情高涨,但一直没有真正成功的范例。

卢卡奇认为,工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阶级消极地等待资本主义自行崩溃,缺乏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历史主动性。

《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产物。

卢卡奇提出的物化、总体性和阶级意识是贯穿《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三大核心范畴,旨在破除资本主义的“永恒魔咒”,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

1 卢卡奇提出阶级意识的时代背景《历史与阶级意识》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当时工人阶级革命热情高涨,尤其是欧洲爆发了多次无产阶级革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为无产阶级继续斗争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成为当时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卢卡奇为了解决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在理论上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资产阶级实证主义,开始着手研究阶级意识。

他在书中的论文“大部分是在忙于党的实际工作中,作为弄清作者本人及其读者头脑中的革命运动的理论问题的尝试而写出的。

”①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探索是从“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中展开的。

以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在恩格斯逝世后,对马克思及其理论做出概括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修正。

他们把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正确的解释,并把其自身标榜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

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陷入低潮形成鲜明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促使人们开始思考革命问题。

刍议卢卡奇《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刍议卢卡奇《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刍议卢卡奇《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作者:闫政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11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阐述了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所在;正统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而且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总体性的辩证法概念。

同时,文章认为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意义在于,恢复了被第二国际理论家们歪曲和偏离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关键词】卢卡奇;《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是当代最具影响也是最具争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奠定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地位的正是他的代表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这部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写于1919年,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全书的纲领,在100年后的今天,继续探讨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更好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起源卢卡奇生于1885年,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也就是他青少年世界观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思想极其混乱,社會价值观念丧失殆尽,新的价值观念还在苦苦探寻中。

青年时期的卢卡奇受到当时各种资产阶级流派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既有新黑格尔主义、新康德主义,也有西美尔的文化哲学、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

在一战爆发前的几年中,卢卡奇越来越倾向于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毁灭世界的异化的社会,要延续人类文明则必须与之彻底决裂,做最坚决的斗争,然而现实的世界中根本看不到任何出路。

一战爆发后,卢卡奇从德国回到了匈牙利,开始参加反战运动。

残酷的现实驱使他探寻一种可以真正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哲学。

论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论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论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作者:吴一帆邵良婷来源:《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2期摘要: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而成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物化意识)。

以伯恩施坦为首的修正的马克思主义和以考茨基为首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放弃无产阶级革命,选择和平长入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直接忽略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陷入资本主义实证的经验事实之中,强调其“科学性”的一面,丧失了认识上的总体性范畴,是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出场就是在批判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揭示这一理论的现实基础,并借由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重释(总体性辩证法),激起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

卢卡奇的这一批判研究重新阐释了有别于“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哲学、一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

虽然卢卡奇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式的,但其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地位,对今天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第二国际;卢卡奇;物化意识;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2-0073-06“第二国际”的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伯恩施坦与考茨基。

然而,受苏联教科书影响,一定时期内国内学者对“第二国际”的解释与批判,保持在一些固有的研究框架之下,大多从经济决定论抑或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层面而言,对其理论与历史的关联研究还不够,特别是对其走上修正抑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实质并未言明。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借由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强调,为我们理解“第二国际”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在卢卡奇看来,“第二国际”无论是修正的马克思主义,还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在方法论上秉持了“对现实的一切认识均从事实出发。

”[1]53虽然二者理论旨向不同,前者主张借助新康德主义应对社会矛盾,后者诉诸经验的实证主义,以求达到科学,但二者在认识上皆表现为一种直观的态度,哲学抑或方法论上抛弃了辩证法,“脱离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方法论的——起点,因此它们就使自己处在资产阶级的意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8-1923年间的德国、匈牙利、芬兰等国的工人运动,尽管各国的工人运动声势浩大,但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基于革命惨烈失败的事实,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

在卢卡奇看来,第二国际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至少犯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错误: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实质和核心的辩证法的背离。

面对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确立了正统和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标准。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革命的辩证法,而第二国际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把革命的指导思想简单地理解为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没有从总体上把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真髓。

第二,对社会现实认识方法的遗忘。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本质上是总体性的,只有辩证总体观中才能再现和把握复杂的现实存在。

第二国际理论家用抽象、孤立的观点解释事实,无法达到对社会的总体再现。

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从历史总体性上进行审视的批判精神。

第三,对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的否定。

第二国际理论家把经济运动看作决定一切的必然法则,忽视了思想、政治、文化等环节和因素对经济运动的能动的反作用,没有看到社会有机体内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多线性、多结构性和互为因果作用的关联性,因而他们无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势必造成无产阶级被肢解了的革命实践在资产阶级的总体性严密统治中土崩瓦解。

总之,卢卡奇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论的分析,构成了卢卡奇建立总体性理论的凝重的社会历史背景。

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