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从1922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问世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十年后正式出版以来,“物化”或者“异化”问题成为了当代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第一次把物化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考察,开启了关于异化问题讨论的先河。
可以说,从实践上来看,是卢卡奇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进行反思的产物,从理论上来看,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
一.物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根源物化理论追根溯源,其理论根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纪。
卢梭和霍布斯提出了“异化”的概念,他们第一次在社会历史领域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人在改造外部事物的同时,外界对人产生影响,从而加诸于人身上与人的本质相反的一种力量。
卢梭就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
”1席勒很赞同卢梭的观点,他在《美育书简》中对卢梭的“异化”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尚现在是分裂开了:享受同工作分离了,手段同目的分离了,努力和奖励分离了。
由于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小碎片上,人自身也就成为一个碎片了。
”2真正将异化范畴引入哲学的应该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他们用理想的尺度衡量现实生活的时候,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人和理性相背离的现象,他们认为这就是异化。
从费希特的自我到非我的转化,到黑格尔的逻辑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推演,都是这种异化状态的理论表征。
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异化的论述,将异化问题从纯粹的思辨的领域引入到了人的生活领域。
1卢梭,(Rousseau,J.J.),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11 页。
2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 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版,第97 页。
卢卡奇生于1885年,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简单的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是匈牙利的最高信贷银行的经理,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家境优越但同时也家教甚严,童年时代的卢卡奇就是个充满着叛逆思想的孩子,他拒绝训练各种礼仪,拒绝循规蹈矩的客套话,很多人认为卢卡奇一生都致力于批判“物化”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卢卡奇的童年经历,从小卢卡奇就意识到了礼仪等外在规范对人本性的束缚。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Georg Lukács)是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而他的物化理论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思想之一。
物化理论是他在文学、哲学、政治和社会学领域中的许多著作中所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卢卡奇的思想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物化理论。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被定义为对人的异化和固化,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力作为商品交换,从而使他们的劳动力和生产力被异化和固化为一种商品。
这使得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而变得像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物品所控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变成了不再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的“东西”,即物化。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渐渐地失去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财富和权力的追逐。
这种追逐常常会导致人们变得冷漠、自私和利己主义,从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人性的发展。
在物化的社会里,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商业化,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流行”和“时尚”,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和美感。
这种状态导致了今天社会的“自我的失落”和“品位的萎缩”。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一个描述,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决心。
他希望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能够唤起人们对自身处境的认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不仅会导致人们的灵魂受到伤害,也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在这一点上,他和一些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者有着相似的看法。
与一些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的是,卢卡奇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结果。
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认为可以通过阶级意识的唤醒和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自由。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作者:杜雅雯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3期摘要: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代表性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物化理论,并由此奠定了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中的先驱位置。
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理论来源,再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含义入手,分析了其物化理论的具体表现,最后探究了其对当代社会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理论来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受到前人思想的启发,他的物化理论主要是来源于狄尔泰、西美尔、马克思·韦伯、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理论。
狄尔泰对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个体要依附于主体,个体是整体结构中的某个环节,个体离开主体不能单独存在,他强调要从整体出发去看待和把握事情。
卢卡奇正是受到了狄尔泰“整体性”思想的影响,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他在整理什么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时便运用到了狄尔泰的“整体性”思想,在这里,卢卡奇运用了整体性思维去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
卢卡奇曾求学于西美尔,是西美尔的学生,西美尔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发展,洞察了西方文化的走向,指出主观文化逐渐被客观文化所渗透和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工人不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也与其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分离,这时候,他们往往会对劳动和劳动产品不属于生产者本身的思想持一个默认接受的态度,认为自身的劳动和自身生产的商品是一个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存在,在这样的主观文化逐渐被客观文化所取代的社会中,主体本身的意识和自身能够感觉到的地方变少,因而是劳动分工造成了人被物所取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货币体系的逐渐完善,文化主体中的人的创造性也逐渐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人的主观文化受到货币体系的客观文化的挤压,人成为了客观文化的工具,人的物化被实现,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
卢卡奇正是受到了西美尔“物化”思想的启发。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解释和发展。
卢
卡奇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构成的,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
反映和表达。
而在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卢卡奇进一步将意识形态分
成了两个层次,即“现实的”意识(实在意识)和“表象的”意识(现象意识)。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指“表象的”意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性。
物化是
指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自身作为表达社会实践的直接功能,而成为了一种
“独立存在”的东西。
物化意识的特点是,它已经与物质生活实践相分离,变成了一种对
现实的虚化和拜物化的态度。
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现象。
在这种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关系和交往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人们的意识也随
之变成了商品的意识。
具体而言,这种意识的特点是先验地接受和迷信权威,主观上承认
和陷入物化的现实,拜物化现实为“神圣的”,并将个体的自我认同建立在物化的价值
上。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物化意识在阶级社会中是存在并且必然存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自身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也必然转化为意
识形态的力量。
资本家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存在物化现象并且推动了物化意识的形成。
而
被剥削阶级则由于被迫参与到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意识
的影响。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通过其物化理论,试图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物化是指人类将某个物体或概念视为固定、不可变的实体,并因此对其赋予一定的权力和意义。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体现在了各种方面,包括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等。
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私有制、商品交换、分工和资本积累。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导致了各种形式上的物化。
首先,卢卡奇强调了经济领域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变成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货币和商品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生产加工的过程被物化为了买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变成了商品的消费者和劳动力的出售者;劳动力则被物化为了生产资料和商品的神秘力量,人们不再看重劳动的本质和个体的劳动能力。
资本的运作使得这个过程越来越彻底,社会化的劳动成为了资本的私人财产,而工人则被物化为了资本的一部分,没有了自己的自由。
其次,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结构也被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之间的关系被物化成了权力和暴力的关系。
政治和经济的权力都被垄断在某些特定的人或团体手中,而这些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掌握权力和利益,包括境外直接投资、地方分权等众多形式。
同时,这些权力形成的机构和法律也被物化成了一种无所谓的形式,远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和法律规定,使得有条件的人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并创造越来越多的物化。
第三,卢卡奇还指出,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也被物化成了单一的、稳定的实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和文化被作为状态分配给不同的个体,包括种族、性别、文化地位和财政背景等各种方面。
这些状态和角色经常被大众视为不可改变的事情,而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和内部矛盾也只能忍受和纳闷。
同时,国家也通过媒体和教育系统来强化这些固化的认知和优势。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 引言1.1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简介卢卡奇物化理论是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提出的,是一种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被物化和商品化,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被从实践中摘取出来,变成了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这种物化和商品化的现象导致了人们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屏蔽,失去了对自身实践的控制和主动性。
卢卡奇物化理论认为,物化和商品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其背后反映着人们失去了对自身实践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这种物化和商品化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行为,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组织和发展。
卢卡奇主张要通过回归实践,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破物化和商品化的壁垒,实现人的自由和自主。
2. 正文2.1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其对现代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独特见解。
该理论核心思想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关注和需求逐渐从精神、道德、人文等因素转向了物质化的追求。
在这种趋势下,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物质财富、物质享受和物质权力的获取。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的趋势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物化理论强调了物质世界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人们应该在物质追求之外,关注精神、道德和人文等方面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物化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往往以物质为主导来衡量幸福和成功。
卢卡奇认为这种单一追求会导致社会的失衡和不稳定,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物化现象同样明显。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物质财富和享受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在经济发展的注重文化、道德和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实现整体的平衡与稳定。
物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2 卢卡奇物化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理论,但有着一定的关联和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其进行浅析。
卢卡奇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批判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导致了商品世界的出现。
卢卡奇将这个商品世界称为“物化”,他认为物化使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外在化、客观化,人们将产品当作无生命的、独立于人的存在对待。
卢卡奇认为,物化的出现导致人与产品之间发生了一种“异化”关系,人的劳动不再是自由发展个性和创造自身的过程,而是被商品交换和资本积累所支配。
卢卡奇还提出了“再物化”的概念,即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填补自身在生产过程中被剥夺的东西,进一步加重了物化的程度。
而马克思异化理论则是社会学家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将其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只能以工资的形式得到报酬,而无法获得产品的所有权。
劳动者必须按照资本家的要求进行劳动,从而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创造力。
这种异化使劳动者的劳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和满足,导致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人与产品疏离关系的解释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理论的重点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两者的理论观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其中涉及到的“物化”理论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试图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探讨和阐释。
我们来解析一下“物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是指把人类活动和关系当作独立的“物”来对待,把人的劳动和生产力当作与人本身独立的东西来看待。
换言之,物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转化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的本质被忽视,抽象化为无生命的社会关系。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变得资本的生长过程,人陷入了对资本的依赖和异化的境地。
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可见,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失去了认同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物化现象更加普遍和深刻,人的劳动被异化、剥夺了创造性,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物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反映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被用来巩固和维护阶级利益。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产业和媒体,通过商品化和商业化,使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感知和判断产生偏差,继而对社会现实产生误解。
卢卡奇对于物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分析并不是太多。
他更加关注的是物化对于阶级意识的影响。
卢卡奇认为,物化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关系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阻碍了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物化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社会地位感到困惑和迷茫,无法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实际位置,同时也削弱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愿望和行动。
卢卡奇并没有对于如何打破物化现象给出明确的答案。
一方面,他主张要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来瓦解物化现象,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他也强调了个体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努力摆脱物化的束缚。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的现象,以及物化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捷尔吉·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1923年由柏林玛里克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卢卡奇的影响最大、争论最多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卢卡奇写于1919-1922年的8篇论文和1篇序言。
其中1920年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阐释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
马克思的“物化”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了一种在市场上买卖的商品,人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丧失了情感和知性。
卢卡奇更进一步,指出了物化概念的另一个含义,即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
因为《历史与阶级意识》先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年发表,因此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上世纪最早、最系统提出物化理论的一部著作。
一、提出物化理论的背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非常丰富,在西方所引起的震动是强烈而广泛的。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影响如此之大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和理论原因。
(一)时代原因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危机与矛盾的交织,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在现实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同时,欧洲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斗争,胜利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失败者则损失惨重。
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和自身因素,各社会主义国家既取得过巨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甚至是错误,这给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各自的弊端给民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上造成的创伤,不但没有愈合,而且是旧伤痕上又添新伤。
(二)理论原因人们开始思考现实,但深思需要理论依据。
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仍保持乐观主义态度的科学主义思潮,如同它所依托的社会母体一样,虽然自身不断花样翻新,修修补补,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总体上,它以反传统的形而上学相标榜,靠反传统形而上学起家,结果是反了传统形而上学,却变成了不自觉的以“科学”、“实证”为标签和特征的新形而上学。
此时,哲学所特有的对社会时弊的干预和批判功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虚假的“中立”、“科学”。
哲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洞悉人生底蕴、揭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生提供方向和途径的立足点、出发点、当下目标与长远目标以及二者辩证关系的韵味荡然无存,取代的是逻辑句法分析与空洞乏味的意义分析。
在反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时候,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片面地把文艺复兴以来好的东西,例如注重人的现世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等,都一概抛弃了,最后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盲目的取消主义和虚无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家们退回到自己的主观想象之中,用怪诞的个人视域审视周围发生的一切,结果得到的是孤独和绝望。
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或者是信仰基督教,如基尔凯郭尔;或者是遁入佛门,如叔本华;还有重建一个只有“超人”才能生存的理想世界,尼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曾想为人们提供出路,但都没有成功,究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的社会母体——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没有解决。
在所有这些弊端、矛盾和困惑并存的情况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现了,这一理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视野、角度和方法无疑给处于现实和理论困境中的人们投射出希望之光和新鲜之感。
二、物化理论的内容(一)关于自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把自然作为社会范畴的组成部分,并反复重申“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并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新的证明,认为自然绝对不是超越一切社会形态之上的“纯自然”。
自然绝不是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自然存在于任何确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之中,自然的形成、内容、范围以及客观性都受到了相应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受人的制约,历史就是人们在各个形态的人类实践中发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的,是主体性的产物。
此外,人们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自然的认识,以及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的自然知识,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归根结底,人们对任何历史时期的自然的考察,都必须基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上,人们只能通过把握社会理论,即运用现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去发现自然。
卢卡奇把自然纳入历史范畴来加以理解,也正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不是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而是历史与社会。
(二)关于劳动物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过程转化为狭隘、精细的分工,它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被分割为一块块碎片,人们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里劳动和生活。
“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
”但是,这种分工的专门化和具体化又因商品的完整性而形成一个整体,人们的分工被定位在生产完整商品中的某一个部件上,部件的分离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技巧、水平、能力和劳动的主体创造性统统被生产和分工物化在某一个完整商品的其中一个部件上,从而导致了对整体的破坏。
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客观组合。
过去把传统经验看作是对劳动对象的合理计算,转而被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的、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所取代。
工人们屈从于自己所生产的物质对象,并一直被推进到工人的灵魂里。
这种状况将对参与劳动过程的工人产生了与自身脱离的局面:一种完全丧失自我的客体化的后果。
(三)关于人的物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当生产的客体被分成许多部分的情况下,也就同时意味着它的主体也被分成许多部分,不仅人的内在的存在被这种商品化过程分裂了,人的外在的存在也被这种专业化的过程否认了。
由于这种生产的数字定额,这种合理的机械化必然被“一直扩展到工人的心灵中”。
资本家为了促使工人们的心理特征结合到专门的理性化生产系统之中,他们自然会把工人的心理特征也归结为统计学上可行的概念,这样工人的内在心理存在就被这种合理的机械化过程从他的总体人格中分离出来了,并且“使这种心理特征与其人格相对立”。
也就是说工人完整的人格已经不复存在,它若生存就必然发生内在的分裂。
另一个结果就是工人被彻底的原子化了。
因为生产过程分工越合理、机械化程度越高劳动者就越不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人,不仅如此,他反而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中的部件、一个原子。
这样劳动者在劳动对象面前,便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劳动对象相对于劳动者而言,反客为主,不是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施加对象和明证,而是成为劳动者的主人的同质媒介物。
正如卢卡奇所说“机械化也把他们分裂成孤立的、抽象的原子,他们的工作不再把他们直接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禁锢他们的机械抽象规律的作用,在日益扩大的范围内,他们成了中介”。
这一切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两个相反而紧密相连的奇怪现象,人的价值的丧失和物的价值的上升。
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性质的劳动活动中,劳动者不再成为人,而是成为由物来支配、用物来衡量其价值和尊严的物。
(四)关于经济物化卢卡奇首先从商品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物化。
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入手,从总体上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在方法论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在人类历史的这个阶段,任何问题最终都要返回到商品的问题,任何答案都会在商品结构之谜的答案中发现。
”一切都要追踪到商品的原因是什么呢?卢卡奇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从客观方面来说,“一个充满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拔地而起(商品和他们在市场上的运动)”,这就是说人的劳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异己于自己的世界,尽管人们也可以利用和掌握这个世界的规律为自己服务,但从根本上他不可能来驾驭这个世界,这个商品关系的世界是既定的,学术论坛无法从本质上触动。
从主观方面来说,“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
正是商品的普遍性所造成的这两个方面的变化,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完全抽象化了。
(五)关于政治物化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一旦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每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最突出的首先表现在国家形式和法律制度上。
国家制度同样渗透着商品生产中的合理化原则和可计算原则,这就像一架机器可否操作运转能被计算一样。
“在这样的国家中,法官或多或少是一部自动执行法的机器,只要从这架机器的顶部塞进一张案卷,连同一些必要的费用,那么,你就可以从这架机器的下部得到它所吐出的多少具有说服力的裁决:也就是说,法官的所作所为大体上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我们要注意,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注重的不过是描述这个荒唐、颠倒的世界,根本的目的是要论证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卢卡奇的真实目的则恰恰相反,他要在经济物化分析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把比经济物化更具神秘性质的政治领域中的物化揭示出来,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
(六)关于意识物化卢卡奇认为,人们对现实的事物无法理解,感到神秘莫测,直接原因就是现实的物化已经在人的意识中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本质关系的虚假的客观性被隐藏了,变成了真正的客观性,而商品关系背后的真正的客观本质,却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既定的事实是,真变成了“假”,假变成了“真”。
在人们的意识中,以真为“假”,以假为“真”,并被这种虚假的“真”牵着鼻子走。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物化的既定事实和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把一切“合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形式化,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需要,也是其阶级本质特定方面的体现。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的需要、本质化为“客观”、“科学”和“公正”的思维模式,加上这些思维模式确实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辉煌的成就,还有就是资产阶级自觉地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大众传媒到处渗透,造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无孔不入的思想氛围,人们在这种氛围中,不管自觉与否,都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资产阶级指派的思维方式。
人们一旦接受了这种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看待其自身,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必定无疑地从心理和理论两个层面上认同资本主义现实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及不可更改的“客观性”。
与经济和政治的物化相反,意识的物化表现为一个自觉完成的过程。
原因是,对于资产阶级来说物化的现实只有作为人们意识中的既定“事实”,成为人们不再追问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既定“事实”以后,才能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的心愿,把物化的真正现实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
此时,物化意识对资产阶级所企求的经济物化、政治物化以及资产阶级的整个统治,起着一种论证、说明和把真变假,把假变真的作用。
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意识物化则起着一种把掩饰和麻痹变成似乎是反映现实本质的既定事实,使其丧失真正的阶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