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类繁殖影响因素及人工繁育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繁殖与育苗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繁殖与育苗技术水产养殖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对水中生物进行繁殖与育苗的技术。
繁殖与育苗技术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的繁殖与育苗技术进行探讨。
一、繁殖技术1. 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精子与卵子结合,实现生殖过程。
在水产养殖中,人工授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鱼类、虾类等的繁殖过程中。
通过人工授精,可以控制种质的优化和繁殖的数量。
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精子和卵子的搜集、配对和结合等环节,以确保授精的成功率。
2. 异体移植技术异体移植技术是指将异种生物的卵子嵌入到其他物种个体体内,使其发育为原产种。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等水产养殖中,以提高繁殖效率和产量。
异体移植技术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供体和受体,保证移植的成功率和健康发育。
3. 激素诱导技术激素诱导是利用激素对水生生物的性腺功能进行调节,以达到控制生殖行为的目的。
这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用于增加繁殖数量和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给予雄性或雌性激素,可以促进性腺发育和繁殖过程。
但是应注意合理使用激素,避免对生态环境和养殖品质的不良影响。
二、育苗技术1. 人工孵化技术人工孵化是指将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移至特定环境中,进行保护和培养,以促进其发育和生长。
在水产养殖中,通过人工孵化可以控制苗种质的筛选和数量的增加。
要实施良好的人工孵化技术,需要注意水质、温度、光照和饲养等因素的合理控制。
2. 无性繁殖技术无性繁殖是指通过非生殖细胞产生新个体的方式。
在水产养殖中,无性繁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藻类和某些软体动物等的育苗过程中。
通过无性繁殖,可以快速增加种群数量,并且避免了繁殖环节的复杂性和风险。
3. 种质改良技术种质改良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种质进行改良,以增加养殖产量和改善品质。
在水产养殖中,种质改良技术常用于选择性繁育和杂交育种。
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可以逐渐改善养殖品质和生长速度。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的繁殖与育苗技术对于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投资成本高
鱼类人工繁殖需要建设养殖设施 、引进种鱼、购买饲料等,投资 成本较高。
收益周期长
鱼类人工繁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 才能获得收益,且市场价格波动 较大,投资风险较高。
前景展望
1 2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将 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提高渔业产量
产量增加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 得大量的鱼苗,进而提高渔业产量。这对于 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渔民收入以及促进渔业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养殖效益
人工繁殖的鱼苗品质较高,生长速度快,且 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这使得养殖效益得到 显著提升,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户 的收益。
改良鱼类品种
鱼苗培育
当鱼苗孵化后,进行鱼苗的培育和管理,包括饲料的选择和投喂、 水质的调节等,以确保鱼苗健康成长。
03 鱼类人工繁殖的环境因素
水温控制
总结词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和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详细描述
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提高繁殖成功率。在人工繁殖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水温,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温度变化,以适应不同鱼类的需求。
将受精卵收集到适当的容器中,并保持适当的温度和 湿度。
胚胎观察
定期观察胚胎发育情况,记录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
胚胎培养条件
调节水温和水质等环境因素,以满足胚胎发育的需求。
鱼苗孵化技术
孵化容器
选择适当的孵化容器,以满足鱼苗孵化所需的水量和氧气需求。
孵化管理
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氧气的充足,同时监测鱼苗的生长 情况。
环境因素调节
海鱼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海鱼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海水鱼的养殖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养殖业。
本文将介绍海鱼的常见养殖方法和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包括水质调控、饲料选择、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这些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将使养殖者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繁殖海鱼,以保障其健康生长,获得最佳养殖效益。
正文:一、养殖方法1. 筛选合适的场地:选择合适的场地是成功养殖海鱼的关键之一。
因此,要考虑水源的可得性、水源的水质和温度等因素。
同时,还需确保场地具备良好的水流动能力,便于保持水质的新鲜度。
2. 注重水质调控:水质对于海鱼的养殖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控制水质的温度,确保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一般为25-28摄氏度。
其次,合理控制蓝绿藻的生长,防止其过度繁殖,影响水质的平衡。
此外,定期检测水质的PH值和盐度,进行适当调整。
3. 合理饲料选择:海鱼的饲料应该根据其生长阶段和种类的不同进行选取。
通常,可选择普通的鱼粮或者自制鱼粉作为基础饲料,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添加一定的营养成分。
此外,饲料的投喂要定时定量,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浪费和水质污染。
4. 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海鱼在养殖过程中需要舒适而稳定的生态环境。
可以添加适量的石块、底床材料等,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和隐藏场所。
同时,应注意清洗和维护底盘、排水管道等设施,避免积存废料和疏忽清洁导致水体污染。
二、注意事项1. 疾病预防与控制:养殖海鱼时,必须高度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要定期检查鱼群,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个体,隔离病鱼,并添加抗生素或滴眼药等进行治疗。
此外,要做好水质的卫生和人员的消毒工作,避免传染病的扩散。
2. 科学规划养殖数量:在进行海鱼养殖时,要根据场地的大小和自身的经济实力,科学规划养殖数量。
切忌一味扩大规模,而导致养殖环境和水质无法满足需求,从而降低养殖效益。
3. 学习实践和经验交流:养殖者应不断学习实践和经验交流,了解最新的海鱼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通过参加相关行业会议、参观优秀养殖基地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养殖水平。
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

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一直是海洋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加,研究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还能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
一、海水鱼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水鱼类是海洋生物中最受欢迎的一类,其饲养与繁殖技术备受关注。
首先,要保证鱼类的生活环境,包括合适的水温、盐度和PH值等。
其次,要提供适宜的饵料,如冷冻虾仁和活体小鱼等。
饲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并及时清理废弃物。
当鱼类繁殖时,可以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促使鱼类产卵。
二、贝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贝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如牡蛎、扇贝等。
贝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对于维护贝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至关重要。
首先,要选择适合贝类生长的区域,并控制好生长环境的温度、盐度和光照等参数。
其次,贝类的饲料可以通过投喂适量的浮游生物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在贝类繁殖方面,可以采用人工孵化或者放养天然产卵的方式。
三、海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藻是重要的海洋植物,对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海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也在逐渐发展。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海域和生长环境,保证充足的阳光和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
其次,可以采用分离培养和组织培养的方法,利用合适的培养基促进海藻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还需要控制海藻生长的密度,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生长不良。
四、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洋无脊椎动物包括海参、海胆等,它们也是受欢迎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与其他海洋生物类似。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养殖区域和环境条件,保证水质清洁和充足的氧气供应。
其次,可以采用提供适当的饵料和促进繁殖的手段来饲养和繁殖海洋无脊椎动物。
总结起来,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对于保护海洋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适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水产养殖中的育种技术与选育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育种技术与选育方法水产养殖是指人工繁殖和养殖各种水生生物,为了提高水生生物的生产性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育种技术和选育方法在水产养殖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育种技术和选育方法。
一、育种技术1. 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育种技术之一。
通过提取雄性和雌性水生生物的性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将其结合,以人工方式受精。
这种技术可以选择优良品种进行交配,提高后代的遗传质量。
人工授精技术还可以避免天然繁殖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如天敌的捕食和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
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育种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系统,可以直接修改水生生物的基因序列,以达到增强其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精确地选择和编辑特定的基因,加快育种进程,提高选育效率。
3. 多倍体育种技术多倍体育种技术是通过诱导某些水生生物产生多倍体来进行选育的一种技术。
多倍体具有较大体型、耐环境逆境以及生长速度加快等优势,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产出和经济效益。
利用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提高水生生物的育种效果,并且在育种过程中避免了自然交配的不确定性。
二、选育方法1. 选择优良种原选育优良种原是进行水产养殖育种的首要工作。
通过评估候选种原的生长速度、体形特征、抗病能力等指标,筛选出优良的种原进行繁殖。
同时,还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等手段对种原进行遗传背景的分析,以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征的种原。
2. 亲本配对和交配制度设计亲本配对和交配制度的设计对于选育优良品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选择亲本进行交配,可以将有益基因进行组合和固定,增强和改良目标品系的遗传基础。
通过制定合理的交配制度,可以达到提高产出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3. 选择后代筛选指标在繁殖后代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筛选指标来评估后代的生长性能和抗病能力。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生长速度、体型特征、抗病能力、繁殖力等。
通过全面评估后代的综合表现,可以筛选出优良的个体作为下一代育种的亲本,进一步提高种群的遗传质量。
海马的人工繁殖与养成技术

海马的人工繁殖与养成技术海马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镇静安神、强身健体、舒筋活络、补肾壮强、消炎止痛、止咳平喘等功效,素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说,又是珍贵的观赏鱼类和良好的装饰品材料,经济价值极高。
海马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镇静安神、强身健体、舒筋活络、补肾壮强、消炎止痛、止咳平喘等功效,素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说,又是珍贵的观赏鱼类和良好的装饰品材料,经济价值极高。
我国沿海水域辽阔,人工养殖海马大有可为。
一、生物学特性海马是温带海洋鱼类,属隶刺鱼目海龙科海马属。
其适应水温5℃-32℃,海水比重1.009-1.027,光照(烛光)500-2000,pH值6.5-8.0,透明度1米-1.5米,溶氧量2.5毫升-4毫升/升。
二、海马的繁殖常年3月-11月,水温20℃-30℃,是海马的繁殖季节;5月-9月,水温25℃-28℃是繁殖盛期。
但由于越冬后的海马体质瘦弱,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差。
因此,必须采取雌雄分养、疏养、一般每平方米放养25尾-30尾,给予充足的饵料,并注意控制水温、光照、比重等条件,促培育。
1、亲鱼人工繁殖海马可选用年龄1年-2年,健康、完整、体大而丰满的雌雄个体作为亲鱼。
先将雌雄亲鱼分开饲养于育苗池中,育苗面积约4平方米-6平方米,深1.5米、宽2米,水质良好,水温变化小。
每平方米放养亲于20尾-30尾,投喂挠足类、端足类、糠虾等活饵,搭配少量人工鲜饵,日投饵3次-4次。
2、水温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养,亲鱼的生殖腺渐趋成熟,雄海马在16℃左右,即开始发情;而雌海马在19℃左右,才见有发情现象。
因此,培育期间需人工加温,待自然水温达到20℃以上并稳定时,进行雌雄混养交配,并按个体1:1令其产卵。
3、光照水温15℃,光照200Lux以上,有50%以上雄海马开始发青,光照在200Lux以下,发情现象大减。
到繁殖期,光照5000Lux-10000Lux之间,有一定的作用。
4、比重采用1.017以上的海水培育亲海马,体壮病少,成活率达80%以上。
海洋生物的繁殖与繁衍策略

海洋生物的繁殖与繁衍策略海洋生物在海洋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为了适应这个环境,它们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繁殖与繁衍策略。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繁殖与繁衍的策略,并分析它们背后的原理与机制。
一、分散繁殖策略分散繁殖策略是一些海洋生物采用的重要策略之一。
这种策略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散繁殖过程,降低了个体之间的竞争和捕食风险,增加了种群的存活率。
举例来说,很多海洋鱼类采用了蛋生方式来繁衍后代。
它们会将卵产在水中,通过浮力漂浮在水中。
这样一来,卵不仅能够避免与成体鱼的竞争,还能够利用水流将卵分散到更广阔的范围。
这种分散繁殖的策略有效地增加了后代的存活率。
二、周期性繁殖策略周期性繁殖策略是一些海洋生物为了应对特定环境要求而采取的策略。
它们按照特定的时间和环境条件来繁殖,以确保后代的存活和繁衍成功。
例如,海洋中的珊瑚虫通常会在特定的月份进行大规模的繁殖。
这种繁殖行为被称为珊瑚的大规模发芽。
在这个过程中,珊瑚会释放出大量的受精卵或精子,形成一个巨大的云团。
这种周期性的繁殖策略是珊瑚为了在特定的水温和潮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后代存活率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机制。
三、群体繁殖策略群体繁殖策略是一些海洋生物为了提高生殖效率而采取的策略。
它们通过形成庞大的群体来增加繁殖的成功率。
例如,海洋中的某些浮游生物会在特定的季节或特定的海洋环境中形成大规模的群体繁殖。
这种策略能够增加受精卵和精子之间的相互遇到机会,并提高繁衍的成功率。
此外,一些底栖生物,如海藻和珊瑚,也会形成大规模的群体来进行繁殖。
这种群体繁殖策略不仅可以提高生殖成功率,还能提供保护和支持,增加幼体的存活率。
四、内外受精策略内外受精是海洋生物繁殖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受精是指生殖细胞在体内相遇和结合,而外受精则是指生殖细胞在体外结合。
内受精通常出现在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例如珊瑚礁和海藻林。
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精子与卵子的相遇率,从而增加受精的成功率。
而外受精则通常出现在较为简单的生态系统中,例如海洋中的浮游生物。
海水养殖鲽鱼苗的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鲽鱼苗的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技术研究鲽鱼是一种优质的海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尤其在我国海域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经济价值。
为了满足人们对鲽鱼的需求,海水养殖鲽鱼苗的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海水养殖鲽鱼苗的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品种选育是海水养殖鲽鱼苗繁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对鲽鱼的遗传背景和鱼类性状的分析,可以选择出高生长速度、耐逆环境能力强、抗疾病能力高等优良的品种。
目前,常见的鲽鱼品种有柱鲽、平鲽、短鳍鲽等。
根据养殖需要,可以选择适合不同养殖环境的品种进行繁育。
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鲽鱼的育种效益。
通过选取具有优越生长性能的个体进行人工授精,可以提高后代的生长速度和体重,降低养殖周期和饲料利用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选育针对性的抗病品种,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发生,并提高鲽鱼的抗病能力。
良种繁育技术对于海水养殖鲽鱼苗的生产至关重要。
良种繁育技术包括种鱼选择、倍卵选育、人工授精、半固态孵化等多个环节。
首先,种鱼选择是一个繁育成功的前提。
应根据种鱼的生长状况、健康状况以及遗传背景等指标,选择具有较好遗传优势的种鱼进行繁殖。
其次,倍卵选育是提高繁育效果的关键步骤。
通过采集卵和精液样本,经过实验室的处理和筛选,可以筛选出质优、数量较多的卵子和精液,为后续的人工授精提供保障。
人工授精是良种繁殖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人工控制鱼类的性成熟时期和采集卵子和精液样本,可以准确地进行人工授精,并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鲽鱼苗。
此外,半固态孵化是鲽鱼苗繁育中的一种常用孵化方式。
在孵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水温、水质和饲料等因素,为鲽鱼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营养条件,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益。
除了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技术,科学的养殖管理也是海水养殖鲽鱼苗成功的关键。
养殖过程中,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方法,适宜的水温和水质,良好的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因素都对鲽鱼苗的生长和养殖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鱼类繁殖影响因素及人工繁育技术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海水鱼类的国家之一,海水养殖技术和养殖面积也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就养殖现状而言,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科学合理的开展海水养殖,重点发展鱼类增养殖,是我国水产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介绍了外界环境包括营养物质、温度、光照、水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对鱼类繁殖的影响以及重要的人工繁育技术。
关键词:海水鱼类;鱼类繁殖;影响因素;人工繁育21世纪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新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把海洋看作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寄希望于蓝色国土对人类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撑,也期望获得更多的蓝色海洋食物。
海洋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将成为重要的蓝色海洋食物的来源之一,因此,海洋鱼类的繁殖显得尤为重要。
1 海水鱼类繁殖的影响因素鱼类是变温动物,其繁殖活动既受体内激素诱导对性腺发育的制约,也受外界环境包括营养物质、温度、光照、水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1.1 营养物质鱼类繁殖的影响营养物质鱼类在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增重约占鱼体重的20%左右,因此需要从外界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脂肪,以提供卵子生长发育所要积累的大量卵黄。
充分的优质食物是保证鱼类肥育和性腺发育的基本条件,因此应重视夏秋季节亲鱼的培育。
为处于生长期的卵母细胞提供原料。
春季亲鱼卵巢进入快速生长期,必须强化培育,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饲料。
但若只给予丰富的饲料而忽略了其他生活条件时,则亲鱼虽可长得很肥,性腺发育却受到抑制,反而不利于繁殖。
1.2温度对鱼类性腺的发育、成熟具有显著影响。
由于同种鱼达到性腺成熟期的积温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我国南方或温热水培育的亲鱼,持续水温高,性腺发育成熟早,就可提前产卵。
水温是影响鱼类繁殖的最重要因素。
同种鱼类在不同地区的产卵季节是有差异的,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海南繁殖季节为3月,在广东是4月,在上海是5月,在东北是6月。
尽管在时间上差异较大,但其水温却基本相同,一般都是在22~28℃之间繁殖[1]。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鱼类,由于终年温度对鱼类繁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鱼类产卵的温度阈值,每种鱼在某一地区开始产卵的温度是一定的,一般低于这一温度就不能产卵。
如长江流域家鱼产卵水温为18℃。
正在产卵的鱼,遇到水温突然下降,往往发生停产现象。
所以家鱼人工繁殖时,特别要注意天气变化,催产后能有几天时间保持适宜水温,才可能使产卵、孵化成功。
1.3光照对鱼类繁殖的影响光照时间的长短与鱼类性腺的发育成熟有关,光线刺激鱼类的视觉器官,通过中枢神经,引起脑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影响性腺的发育。
鱼类的生殖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光照时间长短的调节。
在春季产卵的鱼,只要延长光照期,就能促进性腺发育,使亲鱼提早成熟产卵,而对秋冬季产卵的鱼类,需要缩短光照期才能促进性腺发育和提前产卵。
1.4水流的影响流水对某些鱼类的性腺发育成熟及产卵显得特别重要。
流水除对亲鱼有刺激作用外,还提高了水中的溶氧。
江河中的家鱼所选择的天然产卵场,往往在产卵季节,因降暴雨使水位猛涨,水流湍急,经数小时亲鱼即可完成从Ⅳ期卵巢向Ⅴ期卵巢的过渡而立即产卵。
鱼类的侧线器官接受流水的刺激,通过中枢神经使下丘脑LRH的大量合成和释放,再触发脑垂体分泌GTH,随后诱导它们发情产卵。
1.5 生态环境对鱼类繁殖的影响鱼类的生活环境是水。
不同的鱼类群生活在特定的水环境中,不同的水环境生活着不同的鱼类种群。
鱼类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鱼类把环境作为自身生活的因素,另一方面,鱼类又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影响着环境。
鱼类在地球上已生存了几百万年,目前世界上已知鱼类约二万多种,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一半。
鱼类种群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在一定环境中的繁殖能力。
鱼类所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即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主要有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及两栖动物等,非生物环境主要有温度、盐度、酸碱度、氧气、水流、水压、光照等。
鱼类对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是具有一定范围的,超出范围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尤其在繁殖方面的影响表现尤为突出。
1.5.1 生态环境对鱼类性成熟的影响环境条件决定鱼类生长的好坏,鱼类的生长状况又直接与性成熟有关。
鱼类在丰富的饵料条件下,生长速度快,缩短了达到性成熟的时间,且有较高的怀卵量,种群也有较高的繁殖力。
饵料条件恶化,食物缺乏,则鱼类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时间延迟,怀卵量降低,种群繁殖力下降。
同种鱼类生长在不同的纬度地区,或者同一纬度地区而水体中食物及水质等环境条件不同时,也会导致鱼类性成熟年龄的不同。
在平均温度高、日照时间长、水质条件优良的水体中,鱼类性成熟较早。
南方地区的鱼类比北方地区早熟,成熟个体稍小。
1.5.2 生态环境对鱼类怀卵量的影响各种鱼类杯卵量极不相同,通常鱼类的怀卵量要比其它高等脊椎动物多得多,鱼类的产卵数量对于种群保存和种族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在鱼类中,怀卵量最多的是鲀形目的翻车鱼,达三亿粒左右;而怀卵量少的鱼类只有几粒或几十粒,如鲨。
鱼类产卵数量的多少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由鱼类生存环境决定的,产卵后无护卵行、卵在发育过程中受敌害和恶劣环境影响较大的鱼通常怀卵量都比较多。
在海洋中,产浮性卵的鱼类怀卵量最大,如鲻鱼700万粒,鳗鲡700~1500万粒[2,3]。
淡水中生活的产漂流性卵的鱼类怀卵量最大。
而产卵后鱼类有护卵行为,卵发育环境优良,后代死亡率较低的鱼类怀卵量一般较少,如一些软骨鱼类只产2~3粒卵,因其多数是卵胎生或胎生,幼鱼发育很少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怀卵量高的鱼类,卵在发育过程中的成活率特别低,反之,产卵量很少的鱼类,后代成活率却很高。
各种鱼类的怀卵数量,是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不同种类的鱼怀卵量差异很大,即使是同种鱼类在不同的环境和营养条件下,怀卵量亦有明显差异。
1.5.3生态环境对鱼卵性质的影响鱼类在长期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完全适应了它所生存的外部环境条件。
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鱼卵的性质可分化为4种类型[4]:漂流性卵、粘性卵、浮性卵、沉性卵。
1.5.4生态环境对鱼类生殖群体构成的影响鱼类生殖群体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补充群体,即初次性成熟的群体,二是剩余群体,即已产过卵的群体。
由于各种鱼类生活条件的差异,导致鱼类生殖群体分为三种类型:(1)外部生存环境条件多变,种群生活空间较为集中,个体生存矛盾较大。
在这种条件下,鱼类的生殖群体全部由补充群体组成,即全部由首次产卵的鱼类组成。
这种生殖群体构成特点是由外部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化决定的,鱼类种群通过数量的大幅度变动,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以保证种群的延续。
(2)生态环境条件十分恶劣,要么生活于多变的浅水水域,要么幼鱼至成鱼终生都受到敌害威胁,死亡率很高。
这种鱼类生殖群体是由补充群体和声誉群体两部分组成,但补充群体大于剩余群体,鱼类性成熟较早,繁殖力较强,种群恢复较快。
(3)生存环境条件稳定,成鱼阶段受危害很少。
这种鱼类的生殖群体也是由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组成,但剩余群体大于补充群体。
由于生活条件稳定,性成熟较迟,生殖周期长,相对繁殖力较低,种群数量稳定。
但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则恢复比较困难。
2 海水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2.1亲鱼培育、催产、孵化为了提供足够的优质苗种,培养亲鱼产生优质的卵子显得尤为重要。
海水鱼类亲鱼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海捕,捕获后选择体格健壮无伤个体经过暂养驯化,驯化过程中多模拟生态环境(遮荫、池底铺沙、活饵料诱导摄食等);另外就是通过保种、留种或者引种。
在雌雄比例搭配上雌雄比例并不固定,半滑舌鳎的雌雄比例为1:1~1:3就可以达到较好效果,而大黄鱼雌雄比例在人工授精情况下可达到3:1[5]。
在实际生产上可根据精卵获得难易、量和授精方式而定。
一般对于某些种类而言雌雄比例对产卵量和受精卵有直接影响,且雌性比例越高效果越好,比如牙鲆[6]。
在亲鱼的营养强化培养时间选择上,对于连续产卵类型鱼类,其卵黄形成期较短,卵子在几周内即被亲鱼饲料中的脂类所影响[7,8]。
在亲鱼饵料中添加微量元素也能影响苗种质量,在饲料中添加Vc可以提高卵苗质量[9]。
在金头鲷(Sp arus aurata)饲料中添加VE可使由于脂肪过度造成的卵黄囊肥大和仔鱼成活率降低的现象得到改善[10]。
目前亲鱼的催产基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采用水流、升温、控制光照等措施促进亲鱼产卵受精;另一种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激素注射催产。
2.2幼体培育(提高苗种成活率的措施)2.2.1选择合适的开口饵料很多海水鱼仔鱼(如斜带石斑鱼)开口时个体小,口裂也小不能摄食大轮虫,因此生产上多用牡蛎受精卵和幼体作为开口饵料,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获得优质的牡蛎受精卵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容易污染水质[11]。
2.2.2幼体饵料的营养强化由于配合饲料中缺乏幼体所需的各种消化酶,而且口径不适,营养不均衡等,目前在育苗生产中,大多数仍使用活体饵料。
所以各种活饵料在幼体育苗中仍然占主导地位[12]。
但由于许多活饵料的营养不能满足幼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UFA)。
而脂类是海水仔稚鱼必需营养要素,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13]。
同时研究还表明n 3 HUFA是海水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14],其中又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最为重要[15]。
近年来,为了提高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和鱼幼体成活率,人们多采用富含EPA和DHA的鱼油来强化生物饵料[16 ,17]。
轮虫作为重要的前期饵料,在水产养殖中被大量应用。
资料显示,轮虫营养对提高幼体成活率、抗逆性有较大作用,是初孵幼鱼、虾、蟹的最好的食物来源[17,18]。
在利用海水藻类营养强化轮虫国内外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卤虫(Artemia sp.)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耐盐生物。
卤虫初孵无节幼体含有丰富的卵黄、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
自从美国的Seale和挪威的Rollefen[19]首先使用初孵的卤虫无节幼体作为仔稚鱼的饵料,卤虫开始大量应用于海水鱼类的苗种培育上。
在使用商品营养强化剂进行营养强化时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商品营养强化剂的DHA 和n3PU FA的含量及存在方式不尽相同,所以在用法和用量上也不相同;此外并不是营养强化剂DHA含量越高越好,DHA的含量过高反而会导致稚鱼水肿病的发生,降低成活率。
VC是鱼类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营养素。
在胶原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参与氨基酸的羟化作用。
能够促进骨骼和皮肤的形成,在鱼类伤口的愈合、解除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VC缺乏可导致鱼类生长缓慢、脊骨畸形、免疫功能下降。
2.2.3及时分苗培养海水鱼类在人工苗种培育过程中仔、稚、幼鱼个体间存在明显的生长速度差异,39日龄的斜带石斑鱼全长和体质量的个体大小差异达1.45倍和2.71倍,从而导致后期稚鱼开始出现自相残杀现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