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第一次印支战争的政策演变

合集下载

印度的参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印度的参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印度的参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爆发的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争,其后果不仅限于欧洲,而是波及全球各地。

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也不可避免地参与了这场战争。

本文将探讨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参战情况及其对印度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1.印度的参战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当时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自然成为了英国的一个战争参与方。

英国希望借助印度的资源和人力来加强自己的战争能力。

同时,英国政府也借此机会试图消除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威胁。

于是,英国通过各种手段,如宣传、强制征兵等,迫使印度参与战争。

2.印度的军事参与虽然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参与相对较小,但仍有约140万印度士兵被征召到前线。

他们先后参与了英法联军对德军在东非、中东、欧洲等地的战斗。

这些印度士兵表现出色,其战斗力和勇气得到了盟军的赞誉。

3.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印度士兵在战场上的牺牲和表现,提升了印度人的自尊和自豪感,对印度民族主义运动起到了激励作用。

其次,战争导致了许多印度家庭失去亲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也加剧了印度对英国统治的不满情绪。

另外,征兵和战争对于印度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也是不可忽视的,战争使得印度农村地区劳动力严重缺乏,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

4.对印度政治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在印度实行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限制了印度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措施引发了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并使得印度国民大会党等独立运动组织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拥护。

战争结束后,印度人民对英国统治的不满进一步升级,为印度独立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对印度经济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

战争期间,印度被征用和征兵导致劳动力和资源不足,农业、工业和贸易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英国政府增加了对印度的征税,以筹集战争所需的资金,使得印度经济陷入了衰退。

7-印度军事战略目标讲稿

7-印度军事战略目标讲稿

印度军事战略印度军事战略的演变印度独立后迄今,其军事战略在保持霸权主义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之下,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紧紧围绕国家的根本战略目标,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内容.其军事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推行了三种不同的军事战略。

一、“西攻北进”战略(1947-一1961年)1947-1961年间,印度执行“西攻北进”军事战略。

西攻,是指对巴基斯坦在军事上实行进攻政策.北进是指在对巴基斯坦保持进攻势头的同时,对我国领土推行蚕食的“前进政策”。

自印度独立至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印度独立不久,尚未摆脱英国殖民体系。

国内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教派矛盾的角逐加剧。

其军队和武器装备基本上是英殖民者遗留下来的;国防预算开支很小(整个50年代,其国防开支每年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8%左右),军力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其军事活动主要限于国内。

与此同时,因印、巴分治的克什米尔领土归属问题,印度在军事上对巴采取进攻政策,以此来解决两国边境的领土归属间题。

于是,印度在1947年10月向巴基斯坦挑起了长达14个月的克什米尔战争。

印度抢占2/3的克什米尔领土后,为巩固在克什米尔地区已取得的成果,保持对巴基斯坦的军事优势和进攻势头。

将绝大多数军队部署在印巴边境,对巴形成进攻之态势。

五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印两国比较友好.但到五十年代末期之后,印度称霸扩张的野心开始显露,妄图吞并我国整个西藏,策动西藏上层叛乱,企图使西藏脱离中国归印度势力范围,并把其军队推进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前沿(1959年8月,印宣布“麦线”以南地区由其陆军接管),逐步将军事矛头指向我国,对我国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不断越线大肆入侵,蚕食我国大片领土(蚕食我领土9.245万平方公里)。

同时,又对我国另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提出领土要求.印度蚕食我国领土和对我领土的要求,实质上是继承了英帝国主义者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前进政策”的衣钵。

在整个这一时期,印度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巩固印度的独立和发展国民经济;针对巴基斯坦适度扩充军事实力(其总兵力由印巴分治时的30万人增加到60万人),以保持对巴的军事优势,不使巴威胁印度的安全;把英殖民军“印度化”,统编全国各土邦王公的部队;注意加强中印边境的军事力量,逐步推行以蚕食中国领土为目的的“前进政策”。

罗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评析(1941-1945)

罗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评析(1941-1945)

万方数据罗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评析(1941-1945)作者:汪堂峰, Wang Tangfeng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刊名:世界历史英文刊名:WORLD HISTORY年,卷(期):2007(4)被引用次数:1次1.韦尔登·布朗灾难的先声:美国在越南的角色,1940-1963 19752.尼林·冈;余德全美国档案机密 19863.学术界一般将殖民主义分为旧殖民主义(又称为老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两类.本文提到的"殖民主义",指的是殖民国家在殖民地推行的旧殖民主义,其基本特点是采取武力征服、直接统治的手段,在对殖民地实行政治兼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掠夺与奴役.据此,本文提到的美国"反殖民主义"概念皆指反旧殖民主义,即剥夺旧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的直接统治和政治兼并,从而达到让他们放弃对殖民地的统治、控制以及掠夺和奴役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这种"反殖民主义"同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以及国际上正义人士对这种斗争的无私支持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后者追求的是殖民地的彻底独立与4.加利·海斯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支那 1972(02)5.沃尔特·拉弗贝罗斯福、丘吉尔与印度支那:1942-1945 1975(05)6.克里斯托弗·索恩印度支那与英美关系,1942-1945 1976(01)7.罗伊德·加德纳走近越南:从二战到奠边府,1941-1954 19888.威廉·李海;马登阁我在现场 19889.美国国务院;张玮瑛美国外交文件:日本,1931-1941年(选译) 199810.罗伊德·加德纳走近越南:从二战到奠边府,1941-195411.托马斯·布契越南:勇武与伤痛 198512.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 196513.《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2年》,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卷 196114.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 197815.埃略特·罗斯福如他所见 194616.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年 196917.哈罗德·麦克米伦战争日记:地中海,1943-1945 198418.韦尔登·布朗灾难的先声:美国在越南的角色,1940-196319.乔治·卡欣干涉:美国是怎样卷入越南的 198620.美国外交文件:日本,1931-1941年(选译)21.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3年 196322.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23.何春超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 198324.罗伯特·达莱克;陈启迪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42-1945) 198425.加利·海斯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支那 1972(02)26.克里斯托弗·索恩印度支那与英美关系,1942-1945 1976(01)27.《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2年》,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卷28.哈罗德·麦克米伦战争日记:地中海,1943-194529.斯科特·比尔斯帝国与冷战:美国同第三世界敌对的根源,1945-1947 199030.安东尼·艾登;瞿同祖;赵曾玖艾登回忆录:清算 197631.加里斯·波特越南,文件中的历史 198132.加里斯·波特越南,文件中的历史33.《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2年》,1941-1942年华盛顿会议和1943年卡萨布兰卡会议卷 196834.沃尔特·拉弗贝罗斯福、丘吉尔与印度支那:1942-1945 1975(05)35.舍伍德;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 198036.爱德华·塔奇曼美国的越南政策,1940-1945 197037.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3年38.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 197439.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40.《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3年》中国卷 195741.《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3年》中国卷42.刘晓原中国与二战期间的战后印度支那议题 1999(02)43.刘晓原中国与二战期间的战后印度支那议题 1999(02)44.威廉·李海;马登阁我在现场45.《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3年》中国卷46.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 196547.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48.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49.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50.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51.麦克·格拉维尔五角大楼文件:国防部越南决策史(以下简称五角大楼文件格拉维尔版) 197152.《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马耳他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卷 195553.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54.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年 196955.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56.阿兰·卡梅隆越南危机:文件史 197157.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58.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59.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年60.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年61.五角大楼文件(格拉维尔版)62.五角大楼文件(格拉维尔版)63.尼林·冈;余德全美国档案机密64.《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马耳他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卷65.韦尔登·布朗灾难的先声:美国在越南的角色,1940-196366.韦尔登·布朗灾难的先声:美国在越南的角色,1940-196367.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年68.加利·海斯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支那 1972(02)69.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70.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年71.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72.拉尔夫·史密斯日本占领时期的印度支那和1945年3月9日政变 1978(02)73.拉尔夫·史密斯日本占领时期的印度支那和1945年3月9日政变 1978(02)1.毕健康.宋丽萍.许亮“十一五”期间我国亚洲史研究状况[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11(4)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ls200704006.aspx。

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参与和民族主义觉醒

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参与和民族主义觉醒

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参与和民族主义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是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尽管印度的地理位置远离战火,但它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在此期间,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也开始觉醒。

本文将探讨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参与以及这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影响。

一、印度士兵的参战虽然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属于英国殖民地,但印度士兵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根据统计数据,约有150万名印度士兵参加了战斗,他们为英国帝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印度士兵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显示出他们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参加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战役,包括马斯班赫、吉布拉尔塔尔、莱什、巴格达等战役。

这些士兵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令人钦佩,并为印度在当时的国际地位上增光添彩。

二、战争对印度的经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争爆发之初,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征召为战争提供物资和士兵。

这导致了印度的工业生产迅速扩大,战争需要大量的燃料、武器和弹药等物资,印度的采矿、制造和运输业都得到了发展。

然而,这种经济发展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方面,战争援助的支出导致了印度的财政赤字增加,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另一方面,工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劳工问题,许多工人面临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水,劳工团体开始发起抗议和罢工。

这些问题逐渐培养了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力量。

三、民族主义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使印度的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印度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瞩目,他们为印度而战,而不仅仅是为了英国的利益。

这种自豪感和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

战争期间,印度民族主义者开始呼唤印度独立和民主。

他们抓住了战争对印度社会的冲击和英国在战争中的利益,开始积极宣传和组织。

许多民族主义领袖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例如莫罗江·德萨伊、甘地等,他们发表了一系列的演讲和文章,呼吁印度人民团结起来争取独立。

战争还暴露了英国对印度的压迫和不公平。

1.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外交、政治与文化建设(1953-1956)

1.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外交、政治与文化建设(1953-1956)

1.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外交、政治与文化建设(1953-1956)一、外交建设的展开: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原则。

五原则由中国政府于1954年4月首倡,周恩来在1955年4月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后来的一些国际会议和外交文件中,曾多次重申这些原则,并逐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相互关系公认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

之所以是在同印度谈判中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印两国间存在的领土争议,特别是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周恩来希望双方以五项原则为基础妥善处理。

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954年6月25日至29日,周恩来借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了印度和缅甸。

6月28日和29日,中印中缅相继发表联合声明,三国领导人共同向全世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其中改了一句,平等互惠改成了平等互利。

1955年4月19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

他说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

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

这样,在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原则的表述方式最后确定下来,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条成为一个有机体,概括出中国倡议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改善国家安全环境,顺利进行国内建设,有必要调整对外关系,由“一边倒”的格局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毛泽东国家安全战略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开始针对印度和缅甸提出的,着重在改善中国的周边关系,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论罗斯福的印度支那政策(1941—1945年)

论罗斯福的印度支那政策(1941—1945年)

作者: 孙福生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1-40页
主题词: 罗斯福;基本目标;计划中;行动;印度支那;法国人;东南亚地区;战略方针;印支政策;日本军国主义
摘要: <正> 1939年9月,希特勒德国进攻波兰,英法与德国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形势急剧变化。

陷于中国战场的日本军国主义认为独占中国进而谋取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有利时机已经到来。

日本公开宣布其对外政策基本目标是建立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所谓“大东亚新秩序”。

地处战略要冲和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在日本南进计划中占有重要地。

印度独立历史事件时间轴

印度独立历史事件时间轴

印度独立历史事件时间轴1857年:印度起义在1857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也被称为"印度独立战争"或"印度民族起义"。

这场起义由印度兵士和民众共同参与,他们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并试图恢复莫卧儿帝国的统治。

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成立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民大会在孟买成立。

这是一个旨在推进印度独立运动的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印度民族主义的崛起。

1905年:印度分治计划在1905年,英国政府提出了一项名为"印度分治计划"的政策,旨在将印度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以满足不同宗教和文化群体的需求。

然而,该计划引发了广泛的抗议和反对,并被废除。

1919年:亚穆斯条约1919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名为亚穆斯条约的法案。

该法案赋予了英国当局广泛的权力,限制了印度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这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议示威,被称为"亚穆斯事变"。

1920年:甘地和非暴力抵抗1920年,印度政治家甘地发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以抗议英国对印度人民的不公。

这场运动号召民众抵制英国商品、拒绝参与英国政府活动,并进行完全和平的示威抗议。

1930年:盐法抗议1930年,甘地与印度国大党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议运动,被称为"盐法抗议"。

该运动反对英国对盐产业的垄断,并呼吁印度人民通过非暴力手段生产和贩卖盐。

1942年:"退出印度"运动1942年,印度国大党发动了"退出印度"运动,要求英国彻底撤离印度。

这场抗议运动受到了广泛支持,但也遭到了英国当局的严厉镇压。

1947年:印度独立1947年8月15日,印度成功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正式独立建国。

然而,这也导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宗教暴力和分离,成为印度独立后的重大挑战。

总结:印度独立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展示了印度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长期抗争。

从1857年的起义到1947年的独立,这段历史见证了印度人民的顽强抗争精神和渴望自由的决心。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美法关系的变化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美法关系的变化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美法关系的变化
李义芳;严双伍
【期刊名称】《法国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在第一次印支战争期间,围绕着战争目标和各自利益问题,美法双边关系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1949年以前,美国基本采取观望态度,法国独自作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逐步插手印支事务,对法实行经济军事援助,美法关系比较密
切:1954年,随着战争结局的明朗,美国渐有取代法国之势,法国对美离心倾向日益明显.
【总页数】7页(P72-78)
【作者】李义芳;严双伍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相关文献】
1.印度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J], 李益波;欧阳红
2.艾森豪威尔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J], 冯志伟
3.走近越战泥沼--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美国对越政策的演变 [J], 汪堂峰
4.美国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反应 [J], 潘一宁
5.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印度的调停外交 [J], 于向东;徐成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支那战争的政策演变及其原 因。


17 14 初 度 9 —9 年 印 对 4 5
第 次印 战 的 不 入 政 一 支 争 “卷 ”策
14 9 5年 8月 印度支 那共 产 党利 用 1本 战 败 之机 3
发 动 了八月 革命 , 建立 起 以胡 志 明为 领 导 的 “ 南 民 越
中 图 分 类 号 : 7 / 7 2 (5 ) D 2 7 .2 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6 9 (0 1 0 — 07 一 o 17 m 32 2 1 )2 o 9 5
印度独 立 后 对 东 南 亚 地 区 的政 策 主 要 是 在 “ 反 帝反 殖 ” “ 结盟 ” 和 不 的外 交 框 架 下 积 极 扩 展 印 度 在 东南 亚地 区的 政 治 影 响 。为 此 , 印度 支 持 缅 甸 、 印度 尼西 亚 、 印支 三 国 、 来 西 亚 等 东 南 亚 国家 的 民 族 解 马
出: 只要 印度 政府 没 有 公 开 与其 它 国家处 于 交 战状 “ 态, 它就 不 能 采 取 反 对 它 的行 动 ” l( 尼 赫 鲁 的 。 jn
独立后 的印度 把 反 对 殖 民主义 作 为 主要 外 交政 策之 一 , 这种 背景 下 , 理解 15 在 要 94年前 印度 对 印度 支那 民族解 放 运 动 的态 度 和政 策 有 些 困 难 。印 度与 印度 支那在 地理 位 置 上 接 近 , 史 文 化 联 系悠 久 , 历 印 越 民族 运动 领导人 在 国际论 坛 中对合 作 的保 证 , 这些 都 应该 成为 14 97年 印度 独立 后对 印 度支 那 民族解 放
收 稿 日期 :0 1 0 —0 2 1 — 3 1 -
作者简 介 : 余芳琼 (9 2 ) 女 , 17 一 , 贵州 民族 学院马克 思主 义学 院讲 师, 界史博士 。 世
79
以支 持越南 人 民 的民族解 放 战争 。 在获得 广 泛 的支 持 和大量 的 物资 之后 , 鲍斯 写 信
主共 和 国 ” 。但 是 , 国军 队 在英 国 的支 持 下 重 新 进 法
度支那。鲍斯 的呼吁得到积极 响应 : 前印度国民军邦 什 尔在 孟买 组 织 了一 支 “ 南 旅 ” 本 地 治里 的地 方 越 ; 议 会招募 志 愿 者 ; 在卡 拉 奇 和 德 里 , 什 拉 姆 和 喀 什 帕 雅 组织募 集 活动 。 印度 国民也 积 极行 动 起来 , 们 在 他 各 种组 织 的领 导下 , 极 支 持 越 南 人 民 的抗法 战争 。 积
运 动 积极支 持 的应 有 之义 。然 而 , 印度虽 然对 越 南 民
态度 非常 明确 , 即印 度政 府 在 与 法 国宣 战 之前 , 不 它 会支持 印 支 的 民族 解 放 运 动 ; 在 当 时 的 历 史 条 件 而
下, 印度为 了支持 印支 人 民而公 开 与法 国宣 战 的可能 性几 乎不存 在 。 由此 可见 , 印度 政府对 印支 民族解 放 运 动采 取 中立 的、 不卷 人 ” 策 。 “ 政 在 随后 召开 的亚洲 关 系会 议 上 , 尼赫 鲁政 府 同时
由 印 度 国 大 党 社 会 主 义 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别 领 导 的全 印 学 生 大 会
入 印支 南部 , 并想 一举 消灭 “ 越南 民主共 和 国”, 复 恢 法 国在 印度 支那 的殖 民统 治 。14 9 6年 1 法 国军 队 2月
( eA — Ida tdns oges 呼 吁把 1 2 3 h T U n iSu et’C nrs) 月 11 作 为 “ 南 日” 共 产 主 义 者 领 导 的 全 印 贸 易联 盟 大 越 , 会 ( U IdaTaeU i oges 请 求 加 尔 各 答 、 A — ni rd no Cn s) n r
《 东南亚南亚研 究》
2 1 年第 2 01 期
印度对第一次 印支 战争 的政 策演变
余 芳 琼
( 州 民族 学 院 贵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州 贵 阳 贵 502 ) 50 5
摘要 : 印度独立后对印度支那人 民的反法 斗争 采取 中立 的 “ 不卷入 ” 策 , 政 但到 15 9 4年 日内瓦会 议前后 , 印度抛
则 主要 采取 了 中立 的“ 卷 入 ” 策 , 到 15 不 政 直 9 4年 日 内瓦会 议前 后 才 抛 弃 “ 卷 入 ” 策 , 不 政 以外 交 斡 旋 的 方式 积 极介 入 调停 。本 文 主 要 探 究 印 度 对 第 一 次 印
代 表 MaT eC a 吁 印度 政 府 和人 民帮 助 越南 国 i h hu呼 民“ 战斗 至死 ” - ( ’ 赫鲁 临 时 内阁中 的沙 ・昌德 。l P 尼 j¨ 拉 ・ 斯 ( aa C adaB s) 召 印度 国民把 越 南 鲍 Sr hn r oe 号 t 人 民 的斗争看 作 是 亚 洲 人 民摆 脱 西 方 统 治 的独 立 斗 争 的一 部分 , 他认 为 帮助 勇敢 的越 南 人 民是 印度 的责 任 。 因此他 呼 吁组 成 一 支 自愿 旅 , 集 资金 、 物 和 募 衣 食 物帮 助越 南人 民 , 且准 备 组织 医疗 队伍 派遣 到 印 并
鲁 与胡 志 明在 民族 解 放 斗 争 中也 建 立 起 深 厚 的 战 斗
友谊 。因此 当第一 次 印支 战争 爆 发 时 , 志 明对 印 度 胡
寄 予厚望 , 望得 到 印度 的支援 。他 在 印度 的非 官 方 希
印度 的支持 力 度也 各不 相 同 。印 度 对 印 尼 民族 解 放 运动 给 予 了热情 洋 溢 的支 持 , 对第 一 次 印支 战 争 , 而
孟 买 、 地 治里 的地 方议 会抵 制 法 国运输 军 队去 印度 本 支 那 。加尔 各答 的 民众 在 “ 南 1 ” 织 了示 威 游 行 越 3 组
进攻河 内、 防, 海 胡志明发动民众抵抗 , 开始 了长达 8 年 的 民族解 放 战争 , 称 “ 史 第一 次 印度支 那 战争 ” 。 当“ 一次 印度 支 那 战 争 ” 发 时 , 第 爆 印度 还 未 获
… …
与此 同时, 中国和苏联相继承认 了越南 民主共 和国。 印支形势 日 国际化 , 益 冷战似乎从东欧延伸到了印度 支那 。面对这 种形 势 , 印度政府 对 越南 的两 个政 权继 续采 取不 偏不 倚 的中立政 策 。14 9 9年 l 印度 同时 O月 投票 支持 越南 两 个政 权 加 入 联合 国亚 洲 及 远 东 经 济 委员会 。15 9 0年 五 六 月 间 尼 赫 鲁 表 示 : 印度 不 想 卷 入 印度支 那 的 内 战 。… …在 哪个 政权 取 得 明显 优 势 之前 , 印度 既不会 承认 保 大政权 也不 会 承认胡 志 明政 权 。2( [ 眦 如果说 以前 印度政 府对 印支 民族运 动 的态 J
放运 动 , 反对 殖 民 主义 重 返 东 南 亚 , 对 帝 国主 义 势 反 力渗 透 到东 南 亚 。但 是 , 据 各 个 国家 的实 际 情 况 , 根
得 独立 , 已 于 14 但 96年 9月 建 立起 以 尼赫 鲁 为 首 的 临 时政府 。印度 坚 韧 不 拔 的反 殖 斗 争 使 它 在东 南 亚 国家 民族 解放 运 动领 导人 的眼 里 有较 高 的地 位 , 赫 尼
族 解放运 动 报有 同情之 心 , 并 没有提 供 实质 性 的支 但
持 和援 助 , 主要 有 以下几个 方 面的原 因 : 这 首先 , 印度对 越南 民族解 放 运动 的共 产 主义 性质 怀 有戒 心 , 它担心 由于对 印支 民族 解放 运 动 的支持 而
导致 国内共产 主义 的泛 滥 。在 独 立 后 的 两三 年 时 间
弃“ 不卷 入” 政策 , 以外 交斡旋 的方式积极介入调停 。印度在 日内瓦会议上 的外交斡旋促进 了 日内瓦协 议 的签订 。印
度 对 第 一 次 印度 支 那 战 争 的 政 策 演 变 是 印 度 对 国 家利 益 认 知 不 断 提 升 的结 果 。
关 键 词 : 度 ; 一 次 印 支 战 争 ; 策 演 变 印 第 政
度还 比较模 糊 的 话 , 么 到 这 时 , 那 印度 政 府 的 “ 卷 不 入” 政策 已经非 常 明确 了。
给尼 赫鲁 和他 的内阁成 员 要 求为 “ 志愿 军 ” 印度 支 去 那提 供护 照和 交通便 利 , 明确 表示 不 要求 政府 提 供 他 财政 支持 和装 备 , 是 , 赫 鲁 拒 绝 为鲍 斯 的 “ 愿 但 尼 志 军 ” 供 必 须 的行 程 安 排 。他 在 给 鲍 斯 的 回信 中 指 提
邀 请 了胡志明的越南 民主共 和 国以及法 国支 持 的南 越
政权 , 次表 明印度政府对 越南两个 敌对政权 的中立 这再
里, 印度政 府对 国内 的共 产 主义运 动采 取 了严厉 镇 压 政策, 同时也积 极支 持缅 甸 、 马来西 亚 、 印度尼 西亚 等
态度。 在会议期 间, 越南 民主共和 国的代表 M i h 东南亚国家 的政府与国内的共产主义作斗争。15 a Te 90 5个英 联 邦 成员 国 ( 国 、 英 印 Ca hu请求印度政府 至少可 以从三个方 面支援 印支 民族 年 3月在 印度 的斡旋 下 , 度、 巴基 斯 坦 、 兰 、 大利 亚 ) 锡 澳 最后 决 定 给缅 甸 数 额 解放运动即 : 承认越南 民主共和 国政府 , 在联合 国中呼吁 解决印度支那 问题 , 采取切实 的步 骤阻止法 国借道印度 为 60万英镑 的贷 款来 对付 共 产党 的威 胁 。其 中 , 0 印 增援印支 。对此 , 鲁表示 : 尼赫 印度政府对东南亚 国家 的 度认 捐 10万英 镑 。印 度 政府 公 开谴 责 马 来 亚 的共 0 支持主要是道义上 的 , 的政府 已经采取措施 限制法 国 产 主义运 动 。印度 外 交 部 副 部长 科 什 卡 从 东 南 亚访 他 “ 空军飞越 印度领空 , 他许诺印度政 府将对法国施加压力 , 问归来后 说 : 马来 亚 的行 为不 能 称 为 民族 主 义 者 的 但是“ 它不可能在 会议上 公开表态 ” 尼赫鲁 在亚 斗争 , 里 的叛 乱者 根 本 上 就 是 一 群 匪 徒 , 们不 关 。 ¨n’ 那 他 洲关 系会议 E 提醒代表们要反对 任何外来 干涉 , 主张根 心他们 所反对 什 么 和反 对谁 。 在 随后 的一 年 , 赫鲁 ” 尼 据越南 人 自己 的利 益 , 突应 该 限 制 在 一定 范 围 内。 冲 在新 加 坡对新 闻记 者 说 马来 亚 共 产 分 子 所发 动 的恐 14 9 7年 2月 1 8日尼 赫鲁 在 印 度 立法 会 上 宣称 : 印度 怖 主义式 的暴 力 活 动 是 “ 们 印度 人 非 常 不 喜 欢 的 我 这种 恐怖 主义 的方式 是整 个人 类 的倒 退 , 它使 人 政府 和 民众 同样 都支 持印支 人 民 的 自由事业 , 度政 印 ”… " ’ 府 将采 取措 施 限制飞越 其领 空 的法 国飞 机数 量 , 仅 类 退化 到野兽 水平 。 但 仅局 限于 战 斗 机 。 14 9 7年 1 1月 印 度 拒 绝 法 国 两 架 其次 , 印关 系是决 定 印度对 法 属印 度支 那 问题 法 主 “ 哈利 法克 斯 ” 用 飞机 经 过其 领 空 , 军 随后 印 度 还 拒 的一个重 要 因素 。印度之 所 以不愿 公 开得 罪法 国 , 要是 出于“ 完成 统 一 大业 ” 的考 虑 。 印度 获 得独 立 之 绝 法军 军舰停 泊 于科钦 港 。 面临着 一个 重 要 的 历史 遗 留 问题 , 收复 本 地 治 即 14 9 8年 5月保 大傀 儡政府 成立 ,9 9年 1 14 2月 3 后 , O 开 亚 印 日法 国宣 布 “ 内政 权 力 交 给越 南 , 由保 大 亲 王 接 理 、 利开 尔 、 纳 昂等五 个法 属殖 民据 点 , 度不希 将 并 从 受这 项权 力 ” 随 后 保 大 政 权 得 到 英 美 政 府 的 承认 。 , 望 因印度 支那 问题 与法 国关系 紧张 , 而使 法 国 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