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保健【精选文档】

中医养生保健【精选文档】

中医养生保健【精选文档】一、中医养生保健的概述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维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注重调整人体内外环境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中医养生保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顺应四时变化,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身心健康。

2. 注重个体差异: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养生保健方法应因人而异,个性化调理。

3. 防病于未然:中医养生保健注重预防,强调未病先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4.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保健注重人体整体功能的协调,强调心、身、神的和谐统一,提倡全面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5. 中医特色: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气功、导引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饮食养生(1)合理搭配: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五味等属性,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

(2)定时定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

(3)注重营养:保证膳食中营养素的充足,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利于身体健康。

(4)食疗调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枸杞、山药、核桃等。

2. 运动养生(1)选择适宜的运动:根据个人兴趣和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2)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锻炼,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每周至少锻炼5天。

(3)适量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以微微出汗为宜。

(4)动静结合:运动与休息相结合,运动后要注意放松,避免肌肉关节损伤。

3. 情志养生(1)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措施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措施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措施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和措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和措施。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因素。

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适量摄入各种营养物质。

如夏季多吃清凉食物,冬季多吃温补食物等。

2. 经络保健:中医强调通过按摩、推拿、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

例如,经常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3. 草药调理: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体质。

例如,黄芪具有益气补中的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防止感冒。

4. 气功养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的方法来调整气血运行的养生方法。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 足浴保健:中医认为足部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通过足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脏功能,对于改善睡眠、缓解疲劳有一定的作用。

6. 心理调节:中医养生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常放松心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7. 合理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8. 睡眠养生:中医认为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增强免疫力。

9. 穴位按摩:中医认为人体有很多穴位,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例如,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颈椎病。

10. 避免过度劳累:适度的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但过度劳累会消耗体内的精气神,导致身体虚弱。

因此,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和措施是一种综合性的保健方式,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心理、草药等多个方面,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健康维护方案

中医药健康维护方案

中医药健康维护方案引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本方案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中医药健康维护策略。

一、中医药健康维护原则1. 整体观念:中医药健康维护注重人体整体,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脏腑功能协调。

2. 预防为主:中医药健康维护强调预防为主,倡导养生保健,提高人体自我调节能力。

3. 个性化治疗:中医药健康维护方案根据个人体质、年龄、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保健方案。

4. 综合治理:中医药健康维护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疗法,综合调理人体健康。

二、中医药健康维护措施1. 中医药养生保健:通过饮食调养、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方法,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 中医药干预疾病:在疾病早期和康复阶段,采用中医药治疗和调理,减轻疾病对人体的损害,促进康复。

3.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对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采用中医药治疗,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4. 中医药调理亚健康:针对亚健康状态,如疲劳、失眠、抑郁等,采用中医药调理,恢复身心健康。

5.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运用中医药防治流感、病毒性肝炎、新冠肺炎等传染病,提高防治效果。

三、中医药健康维护流程1. 健康评估: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个人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2. 制定方案:根据健康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中医药健康维护方案。

3. 实施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疗法,实施中医药治疗和调理。

4. 监测效果: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5. 健康教育: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个人健康素养,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四、中医药健康维护注意事项1. 坚持治疗:中医药治疗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见效,患者需保持耐心,坚持治疗。

2. 合理饮食:遵循中医药饮食调养原则,合理搭配食物,发挥饮食的保健作用。

3. 适度运动: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古老智慧的体现。

它是顺应自然,以调节身体、平衡阴阳为基本原则,以中药、针灸、拍打等为手段,延缓衰老,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一种保健方式。

以下是十条关于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并将进行详细描述。

1. 以防为主,重视预防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是以防为主、重视预防。

过去是贵族生活的一部分,继承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发扬了传统中医的精髓,不仅适用于疾病的治疗,还适用于疾病的预防。

它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 保障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人体恢复和修复的基础,对于人体健康而言至关重要。

在中医中,有睡眠质量好的概念,即不仅要睡够八个小时,还要保证熟睡程度高。

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体机能正常运转,增强体质,减少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3. 健康的饮食习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是“吃得好、吃得对”,强调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以达到防病、养生、调养身体的效果。

喜欢吃油腻、腌制、烧烤等重口味食品,很容易导致身体的反应不良,进而影响机体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提倡脂肪、糖和盐的适量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制品等富含营养的食品。

4.定时锻炼中医认为,锻炼是治疗疾病、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过,对于不同体质的人而言,锻炼的方式和强度也应不同。

要想锻炼出理想的身材和健康体质,需要定期进行锻炼,并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锻炼强度和方式。

5. 经常按摩按摩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缓解和抑制疾病的发展,提高身体抵抗力。

中医按摩与西医按摩不同,依据中医“气血阴阳”的理论,按摩经络、穴位,调养身体内部的各个系统,特别是对于从事较多脑力劳动的人而言,按摩更是一项必要的保健方法。

6. 心理调节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心理调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法。

通常采取以下措施:保持愉悦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均衡心态,适当发泄负面情绪等等。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一、中医养生基本原则1.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主张维持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2.五行调理:五行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通过合理调理五脏的功能来达到身体平衡。

3.脏腑调理:中医认为人体的内脏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4.疏通经络: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二、健康饮食1.合理搭配饮食:中医认为食物性味不同,可以选择性味相近的食物互相配合,达到营养搭配的目的。

2.五谷杂粮的重要性:中医推崇五谷杂粮的食用,因为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身体健康。

3.调理食欲:中医认为食欲旺盛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食物口味等来调节食欲。

4.饮食禁忌:中医强调避免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的摄入,以及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三、调理生活习惯1.规律作息:中医倡导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调节。

2.适度运动:中医认为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和增强体质,但不能过度运动或剧烈运动。

3.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需要通过调节情绪来维持身心平衡。

4.环境调理:中医强调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舒适,避免受到寒冷、湿气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中医养生方法1.针灸疗法:中医推崇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

2.推拿按摩:中医认为推拿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解除疲劳,可以通过自己或专业人士进行按摩。

3.中药调理:中医应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通过草药的药性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4.养生功法:中医推崇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养生功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维持身体健康。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中医养生食谱:提供健康饮食指导和食谱,帮助读者合理搭配饮食。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饮食养生:中医药认为饮食是维持健康的重要方面。

养生饮食要注重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的搭配,避免过度油腻、辛辣和煎炸食物的摄入。

中医推崇“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强调吃粗粮、杂粮、新鲜蔬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保持饮食均衡。

2. 运动养生: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和调节情绪。

中医推崇适合个体体质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避免过度运动或剧烈锻炼。

3. 穴位按摩:中医药养生中常使用按摩穴位来调理身体,促进气血运行。

比如按摩“涌泉穴”可
增强肾气,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头痛,按摩“合谷穴”可以缓解胃痛等。

4. 中草药保健:中医经常使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改善各种身体不适。

例如,黄芪、党参可以提高免疫力,枸杞子可以明目,当归可以调经养血等。

5. 中医养生理论:养生理论是中医药保健的基础,包括阴阳平衡、五行调理等。

中医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的平衡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总之,中医药养生保健注重个体差异的综合调理,强调平衡养生的原则,提倡以预防为主、调理为辅的养生观念。

在实践中,应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和具体需求,结合不同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的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保健的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保健的五大原则中医养生保健是一种传统的健康理念,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来预防疾病并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有五大原则被广泛应用,这些原则既能提高个人的养生效果,又能改善整体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大原则。

1. 饮食调养: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合理的饮食被认为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要素。

饮食应该营养均衡,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和鱼类等不同营养成分。

此外,饮食调养还强调适量,不宜暴饮暴食或吃太多易消化的食物。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饮食调理。

2. 起居有节: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保健提倡早睡早起,并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此外,规律的作息时间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尽量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保持心情平和,享受生活。

3. 运动养生:适度的锻炼对于身体健康和养生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养生保健推崇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但是要注意适度,过度运动会增加身体的负担,损伤健康。

4. 调情养性:中医强调积极的心态对于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情愉快、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避免或减少压力是重要的调情养性的手段。

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5. 中药调理:中药在中医养生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根据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调理身体。

在调理过程中,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当归、枸杞子等。

这些中药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调理作用,可以辅助调整身体的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总之,中医养生保健的五大原则包括饮食调养、起居有节、运动养生、调情养性和中药调理。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个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坚持长期实施,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养阴阳平衡:中医重视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方面,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顺应自然节气: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休息、运动等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

3.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合理搭配食物,保持五味平衡。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不同的食材,补充营养,调养身体。

4. 运动养生:中医养生强调适度运动,保持身体的活动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不同体质的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5. 情志养生: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保持舒畅的情绪对身体有益。

通过调节情绪、避免压力等方式来维护身心健康。

6. 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调节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有规律的作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养生效果。

7. 针灸、推拿等疗法:中医养生还可以利用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身体,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8. 中草药养生:中医养生常采用中草药治疗,通过中药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

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选择适合的中草药进行调理养生。

9. 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常使用穴位按摩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

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缓解疼痛,促进新陈代谢,调整身体功能。

10. 精神调养:中医养生注重修养身心,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

通过冥想、瑜伽、太极等练习,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增加抵抗力,预防疾病。

11. 避免过度用药:中医养生强调尽量避免过度依赖药物,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恢复。

减少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12. 慎用火热物品:中医养生建议慎用火热物品,减少烟酒刺激,避免过度的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脏腑功能。

13. 均衡饮食:中医养生强调均衡饮食,不偏食偏好,合理摄取各种营养物质。

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少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以致中和。

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

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

中医保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

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为这方面的专著!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

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

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

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

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

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

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

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

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

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

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
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

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第一、睡觉是中医保健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

第二、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第三、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

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

说到进补,很多人只是
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

谈到养生,我们首先应该
知道何为养?何为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的生,就是
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
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两点:
1.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

不可太过,不可不及。

若过分谨慎,则
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

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
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
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

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

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
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

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
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

所以,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供养的方法,力
求“……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适宜养生保健的室内环境不但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能提高
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适宜养
生保健的室内环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空气流通是室内空气新鲜、清洁的前提条件之一。

如果经常开窗、开门,外面
的新鲜空气可以顺利进入室内,同时室内的湿热混浊之气可以排出,有益于呼吸。

同时,室内空气流通还能及吋去除室内异味。

(2)光照适宜
《遵生八笺》中云;“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即卷帘以通其外耀。

内以安心,外以安目。

心目皆安,则身安矣”。

由此可见,古代养生学家就非常重视室内的光照,认为室内光照足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里,光照包括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两种。

①房间内,接受适宜的太阳光照有益身体健康。

首先,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它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预防拘偻病等疾病的发生;其次,如果房间内洒满阳光,抑郁、烦躁的不良情绪也会一扫而光,有利于人们调节心理。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自然光照应该适度,室内自然光照的时间不宜太长、强度不宜过大,如果光照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则会影响室内温度,导致室温过髙。

②人工光照。

到了晚上或者室内本身自然光照不足时,则需要借助人工光照。

人工光照首先要保证光线充足,如果灯光昏暗不明,则会引起视力下降等问题的出现,相反如果照明灯过多、瓦数过大,不但浪费资源,还会导致室内温度过高。

(3)良好的室内小气候
室内的小气候指的是由于屋顶、地板、墙壁等的屏障作用,使得室内形成了一个与外界大气候略有差异的气候。

室内小气候良好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气温、湿度适宜、气流畅通、热辐射适宜等。

(4)居室结构合理
从结构上讲,结构合理的居室主要包括主室和辅室两部分。

其中主室包括起居室和卧室,辅室指的是主室以外的其他房间,包括厨房、浴室、储藏室、阳台等。

主室最好相对独立,与辅室如厨房等隔开,适当接受阳光的照射。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

历代医家在探寻中医养生真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归纳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

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

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

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