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空间之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庙宇差异

中西方庙宇差异

中西方庙宇差异中西方的差异,除了我们熟悉的文化差异,同时也体现在我们的建筑当中。

庙宇建筑风格的不同就是其中中西差异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庙宇建筑风格都给予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相反的,西方的庙宇气势磅礴,体积感强烈。

如果通过细微观察,中西方庙宇的开门方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庙宇通常都在长方体的长边设置门口,而西方的庙宇,以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为例,就选择以短边上设置大门。

这种建筑方式的不同,与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历史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主要以信奉佛教为主,而西方则以信奉基督教为主。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西方的庙宇注重表现人内心对宗教的狂热,充分的表达了人的征服思想,建筑方式的不同就是其视觉上的一种体现。

而中国的庙宇受到古代儒家“中和”思想影响,注重表现人内心的平静和宁和,与西方庙宇建筑相比较更和谐与含蓄。

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的庙宇较中国庙宇高出许多,更能体现出庙宇的体积感,表达出人内心的狂热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以塑造空间感和体积感为目的,征服他们思想外的事物。

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巨柱,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和希望。

所以,在短边开设门口,使庙宇的体积感更强烈,正好表达他们的雄心壮志,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激起人亢奋的情绪。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建筑融入上水之中,表现出一种和谐之美,殿堂、门窗、亭榭、游廊都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中国的庙宇有意识的与山水融为一体,庙宇自身的高度不会像希腊的庙宇那般表现出高耸,气度恢弘的一面,所以通常高度不会太高,需要和环境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

选择在短边开门,更能显示出庙宇典雅庄重,更能贴近人心,与自然更相亲。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纪念。

浅谈中国佛教建筑与西方宗教教堂的差异——从白马寺和米兰大教堂谈起

浅谈中国佛教建筑与西方宗教教堂的差异——从白马寺和米兰大教堂谈起

浅谈中国佛教建筑与西方宗教教堂的差异——从白马寺和米
兰大教堂谈起
魏志芳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50
【摘要】屹立于城市中心、尖塔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隐于山间云雾、藏于松柏林中黄墙黑瓦的中国佛教禅宗寺院,都是非常完美体现宗教教义的伟大建筑。

哥特式教堂是12-14世纪天主教理想的综合体现,教堂就是上帝。

中国佛教禅宗寺庙是宋代禅宗佛学思想的含蓄表现,寺庙不仅是佛的世界,寺庙为它的信徒展示了一种禅境,在这里寻求内心的顿悟。

本文将以洛阳白马寺和意大刹的采兰大教堂为例,从建筑所在地、材质用料、空间布局、内部陈设与装饰等方面比较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在建筑上的差异。

【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魏志芳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浅谈宋式塔林与哥特式教堂的差异r——以应县木塔与科隆大教堂为例 [J], 白杨
2.米兰大教堂 [J], ;
3.浅谈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J], 陈迪;张丽娜;邢艳平;卢宇
4.米兰—全球创意设计与时尚美学的大教堂 360度看2011米兰国际家具展(上) [J], 彭亮
5.米兰—全球创意设计与时尚美学的大教堂360°看2011米兰国际家具展(下) [J], 彭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寺庙设计建筑与西方哥特式建筑区别

中国寺庙设计建筑与西方哥特式建筑区别

中国寺庙设计建筑与西方哥特式建筑区别湖北中柱古建寺庙专业设计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宗教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成长、辉煌。

而宗教似乎天生就是艺术生长的一片沃土。

很多伟大的宗教用品本身就是伟大的艺术品。

历史悠久的中国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着灿烂的宗教文化。

他们各自衍生出来的“宗教艺术品”的代表之一就是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和中国古代寺庙。

它们或雄壮,或优雅,或神秘,或静穆,它们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瑰宝。

我没有去过欧洲但我早就知道欧洲歌特式教堂的雄伟;我没有游览过深山古寺,我却欣赏中国寺庙的庄重和空灵。

艺术与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最直接、最鲜明地表达着体验。

狄尔泰就曾正确地指出:“宗教思想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让我们来看看歌特式建筑与寺庙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审美体验吧。

这两种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寺庙建筑与歌特式教堂有共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

一.共同点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是人们寻求超越现实的途径。

在这种意识下教堂和寺庙这些宗教场所在审美上也有着相同之处。

从建筑审美来看都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此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其特点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

信仰者相信这种神秘力量超越一切并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进程,决定着人世的命运及祸福,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境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信仰认知和礼仪活动。

宗教从本质上反映了人在面临支配自身的异己力量时对其自然存在的有限性的体认和寻求超越自我的努力,因而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表现为人对其自我主体以及对这一主体与外在客体关系的沉思。

因此,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寺庙的形式所体现的都是人们寻求超越现实的心理。

此外绘画和雕塑在教堂和寺庙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给人直接的视觉刺激来感受神灵。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1.宗教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

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

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

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

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

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

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

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

裴振江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比较

裴振江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比较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的对比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

接下来,我将以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对比,来体现出他们的差异。

同样是宗教的产物,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却又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经过分析,我发现他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同在中国寺庙建筑都是搁置在偏僻的地方,隐居于风景秀美的山川建筑与自然融合一体,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西方教堂则耸立于闹市中心,往往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几乎随处即可望见,它的功能不单单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二、主要建筑材料的不同中国古代寺庙乃至普通房屋多为木结构,而西方教堂则大部分以石头为原材料。

人们做过很多假设关于中国为什么房屋多为木构,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所以“材料决定说”不成立。

而中国早就有了石城墙和石桥,“技术决定说也难站住脚。

从东西方的文化取向上来看,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们认为石头是创造人的物质,当然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而中国讲究阴阳五行,二五行之中土和木是最适合建造住房的。

因此,土木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

以土为基,以木环绕形成建筑空间。

在2000年以前,维特鲁威就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

坚固排在第一,然后实用,最后是看起来要美观。

坚固而外观美丽,但是内部略显冷峻、阴沉。

与西方追求的不同中国人更多的追求空间的适宜和阴阳的和合。

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愿意居住空间的舒适。

五行之中的“土木”自然成为了最好的建筑材料。

而且木框架结构轻盈灵活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

三、结构方面的不同中国古建筑以木框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有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西庙宇对比

中西庙宇对比

中国庙宇与希腊神庙对比建筑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当代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权利繁荣与否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够留传千年的建筑必定是伟大艺术与精湛技术的结合,并且它的后面还有一股巨大的权利在支撑。

万神庙是这样,帕提农神庙也是这样,体现着集中的权利和建筑存在的意义。

建筑时时刻刻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记录着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对功能的多样性的要求。

所以建筑是一门深刻的艺术语言,等待你去细细品味从模态的方面说,“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这种宗教型的美,使审美主体产生“共通感”。

如康德理解“有一个共通感(不是理解为外在的感觉,而是从我们的认识诸能力的自由活动来的结果),只在一个这样的共通感的前提下,才能下鉴赏判断。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均为美的不同文化模式,都表现出一种“宗教型文化”,美在宗教体验中实现,美的深度表现为文化深度,即两者都体现了“美”,都使人感受到愉快。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秉承了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因此佛教寺庙仍都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均为美的不同文化模式,表现一种“宗教型文化”,美在宗教体验中实现,美的深度表现为文化深度,即两者都体现了“美”,都使人感受到愉快。

中国寺庙建筑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

“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

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

“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乐论篇》)、“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

中西建筑比较交流报告

中西建筑比较交流报告

从中西建筑看其文化和哲学差异——宗教建筑中西艺术门类繁多,我们着重从宗教建筑领域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差异。

一、建筑特征的对比:(一)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中国佛寺不论时间、规模、地点,都讲求均衡对称,其建筑布局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齐严谨。

中国寺庙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亭廊交相辉映,勾勒出了一幅含蓄温蕴、和谐宁静、韵味十足的山水画。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在传承中发展,从秦汉魏晋一直到明清时期,“均衡对称”的风格特征一直被保留延用。

(二)西方古代宗教建筑西方古代宗教建筑形态多变,气势恢宏,大部分建筑高耸入天,整个发展过程曲折反复。

从古希腊罗马的华美、庄严、明朗,到中世纪哥特式的高、直、尖,再到中世纪晚期的繁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摒弃哥特式风格,转而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简朴、理性成为此时的主要风格;到17、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繁复、华丽、富于变化又取代了上个时期的简朴、理性。

二、由建筑看文化(一)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崇理的儒家精神塑造了中国人偏于宁静、安详、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与心理气质,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建筑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和现世性。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依山而建,隐匿于山林间,清静而不受世俗之扰,就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这一文化理念。

对于宗教建筑,古代的中国人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清醒,也同样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制为庭院式,宛然一处风景绝佳的农家小院,其内古树参天,其外群山环绕,这就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情怀。

由于受到中国君权主义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是“皇权”的陪衬。

(二)西方古代文化西方古代文化,一直是以“神权”为中心,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体现在宗教建筑上则是,建筑外形向高空发展,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中国庙宇与外国教堂

中国庙宇与外国教堂

前言中国宗教性地方建筑主要有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及少数民族宗教建筑。

寺庙建筑是中国古典代表建筑之一,它起源于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神权的崇拜。

宗教建筑一直是建筑界长盛不衰的话题,相对于外国教堂类宗教建筑保存完好而言,中国的庙宇类宗教建筑则显得有些日暮西山。

借此机会我就稍微谈谈我对中国庙宇与外国教堂异同及看法。

简介中国庙宇: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庙宇在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

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

寺院: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

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

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

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

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

道观照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

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

”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

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教堂 :教堂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

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