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境与意象分析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二、诗歌的语言
炼字题答题技巧: 1.点明特征:点出词性或情感色彩(有时需要解释 词的含义); 2.代词入句:把字词意思放入句中进行解释并展开 联想,描述景象。 3.分析意境: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点出字 词的情感或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①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例:“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②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③描写 a.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被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其更鲜明、突出。 b.正面描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直接描写所要描写的对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5.草: (1)生生不息,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2)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3)报春信使,用来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4)寄托离别愁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6.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用来寄托离愁别绪,多见于游子思 归,好友相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孤故
帆人
远西
影辞
碧黄
空鹤
尽楼
,,
孤帆远影碧空见花
长三
江月
天下 际扬 流州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
一、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分为:人物形象与物象(意象)。
人物形象包括: 1.诗人形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主人公形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物象(意象)包括: 1.自然景物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客观事物形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人物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人物意象
引言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出现各种人物意象,这些意象是诗人们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士人
士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意象之一。
士人往往代表了高尚的品德和仁义之风。
他们通常被描绘为风度翩翩、文采斐然的人物,具有儒家思想的影响。
士人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对理想人格和道德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忧虑。
女子
女子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另一个常见的人物意象。
女子意象往往被用来描绘爱情、美丽和温柔。
在诗歌中,女子常常被赋予花草一般的美丽与细腻,也象征着诗人对纯洁和柔情的追求。
女子意象还可以用来表达诗人对家庭、爱情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仙人
仙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意象。
仙人被描绘为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存在,常常居住在山水之间。
仙人意象代表了诗人对超越尘世俗忧虑、追求永恒与真理的渴望。
仙人的形象在诗歌中常常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和美感。
边塞将士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边塞将士也是常见的人物意象之一。
边塞将士经历着艰辛的边防生活,他们忍受孤独、寒冷和战争的考验。
边塞将士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国家安危和民族振兴的关切,以及对英勇勇士的赞美和敬仰。
结论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人物意象丰富多样,每个意象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从士人到仙人,从女子到边塞将士,这些人物意象在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境,寄托了诗人们的理想和愿景。
诗歌的意象,人物形象,意境、主题

2007年广东试题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1)清秋,暮日,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这些意象共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非原题) 孤独、苦闷、悲愁的心情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人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却被弃置不用,以致 灰尘积满了战袍,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 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壮志未 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 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 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幽澄明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什么形象(2分);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分);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1分)。
例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1.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 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 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 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古诗词常用七类意象解析(第一季)

南浦多见于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的一个专名了。
南朝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2)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境与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境与意象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诗中“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人物形象举例分析,是作者在诗中的“代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1) 王维《山居秋暝》。
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的隐者形象风光的喜爱。
(2)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的形象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君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的形象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的形象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艺术形象。
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情附: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

02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
1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4.战争类
残阳 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2.花草类
芳草 战国时期,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而在唐宋诗词中,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则寄托了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杨柳 “柳”谐音“留”,常做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01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梦蝶 庄子以梦蝶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STEP4
STEP3的人。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诗歌是古人表达情感、描绘生活、抒发志向的重要方式,而在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就如同绘画中的色彩和线条,赋予了诗歌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来说,就是诗歌中那些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
月亮,这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它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含义。
有时,月亮象征着团圆,比如中秋佳节,人们仰望明月,期盼着亲人的团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这句诗就生动地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时,月亮又象征着孤独和寂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以月为伴,却更显孤独;还有时,月亮寓意着时光的流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望着那轮明月,发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沉思考。
柳树也是诗人常常吟咏的对象。
“柳”谐音“留”,因此古人常借柳来表达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在这首诗中,通过清新的柳色,烘托出了送别的氛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则在这词句中,用杨柳岸的凄凉景色,衬托出了离人的愁苦。
菊花,因其在秋季盛开,不与百花争艳,往往被诗人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和隐逸的生活。
陶渊明就特别喜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地望着南山,展现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笔下的菊花,坚守着自己的香气,至死不落,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气节。
鸿雁,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代表着书信和思念。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借鸿雁无法传递书信,抒发了深深的相思之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看到北归的大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希望能托大雁捎去一封家书。
杜鹃,又名子规,其啼声凄厉,常常勾起诗人的愁绪。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借子规的啼叫声,烘托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用杜鹃啼血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悲哀。
诗歌鉴赏之常见意象和典故分析

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其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如何展现?)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意义)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三、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
序号
意象
含义
例子
1
青山
①“青山”是故乡的象征, 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 最清晰的印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②“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 象征。
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 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附: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 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 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 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 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 谁发。(李白《古风》)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徐渭《兰》)
10
竹子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
蕴涵着正直谦虚、坚贞咼洁 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
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君报国,而不被重 用的情感。如《示儿》《^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送别友人、思念故
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
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 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 的艺术形象。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12
草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 序而变化,易触动久别的忧 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 连天,易将人的思绪引向远 方,遥无涯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妻妻满 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 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
11
菊花
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 凌冰傲霜,蕴涵着不畏权贵、 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 象征隐士君子。
米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 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 人庄》)
(2)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 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 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8
梅花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一一敢 为人先;不畏权贵 一君子。 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 与赞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梅花》)
9
兰花
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 蕴涵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 征君子隐士。
(欧阳修《踏莎行》)
②时光流逝。
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 山,山河。
借冋梅花何处洛,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6
清风
白云
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杜甫《恨别》)
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 的感慨。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3
冰心
冰雪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心性高洁。
洛阳亲友如相冋,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夫容楼送辛渐》)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 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
水
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李煜《虞美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古代诗歌意境特点表解
意境风格
意境特点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境与意象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诗中“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
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人物形象
举例分析
傲视权贵、傲岸不
羁的形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
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的形象。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
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 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由白云、 冃山、仓人、空山等意象组 成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 来表现。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
《送பைடு நூலகம்》)
7
斜阳
云烟
清霜
①沉郁思古幽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心忧天下、忧国忧
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 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
园的隐者形象
(1)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 山水风光的喜爱。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金陵怀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
《临江仙》)
2
月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 别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 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
明中。(李煜(《虞美人》)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
煜《清平乐》)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