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探析

合集下载

中国---新加坡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新加坡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新加坡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摘要》:通过阐述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发展的基础、现状和前景,从中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发展的优势和亮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做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础亮点问题对策近几年中国新加坡双方已有较密切的交往,双方的友好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除此之外,新加坡目前是我国在东南亚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

这些为两国以后长期的合作、团结互助关系奠定了基础,是促成中新两国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两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关键。

王勤通过对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及积极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对中国经贸战略,实施“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

因此,可以预见:中新经贸关系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

一、中新合作的条件与基础中国、新加坡的能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有一些有利因素做铺垫。

首先中新良好的合作条件体现在:(1)相似的历史。

东盟与中国近代以来都曾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有着反帝、反殖的传统,这是双方增进理解的重要基础;(2)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这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往,特别是在抵制西方强加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上能找到共同点。

(3)山水相连的地缘优势,这使双方能更便利地交往和合作。

再有,2007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发表讲话表示,中国将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同本地区国家政治上和谐共处,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共建和平、和谐、繁荣的东亚。

而且,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愿与东盟建设更加强劲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已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着眼于双方21世纪关系发展的政治文件。

新加坡服务贸易分析

新加坡服务贸易分析

金融
金融行业具有比较特殊的性质,一方面主要通过信息技术 完成交易,对交通运输、物质材料的要求少,有可能快速 增长;另一方面,又对通讯设施、市场监管、人才供应有 着很高的要求。时区的特殊性为新加坡成为连接欧美金融 市场的枢纽,实现全球24小时的不间断金融交易提供了可 能。 另一方面,新加坡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外汇、各种金融产品的交易活跃,也吸引了大量企业的融 资活动。新加坡政府设立金融管理局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并适应全球 金融业的发展,不断调整监管方式从固定单一的监管向以 风险管理为核心转变,为增强新加坡对金融企业的吸引力 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加坡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带来的机会, 大力推动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在货物贸易和其他产业领 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必然进一步增大对物流、金融、保险 等服务的需求,会给双方的服务提供者带来新的机遇。

看,中国和李家坡产业各占优势,中国在海运服务、旅游服务、计算
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而李家坡则在建筑服务、
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竞争力优势明显。李家坡服务贸易领
域主要集中于知识含量高的新型服务业,如:通讯、金融、信息及技
术、其他商业服务等。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以运输、旅游业为主,
4
3
物流
虽然国土面积很小、资源匮乏,新加坡利用其自然条件的优势, 发展以集装箱为载体的现代物流业。把握机遇,填补空白,实现 服务业立国。新加坡政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积极把握市 场机遇,勇于创新,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9 世 纪60 年代,新加坡敏锐察觉市场发展方向,大力兴建集装箱专用 泊位和码头。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新加坡充分发挥其在金融、 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高技术和商务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完善物流 产业链。为实现该目标,新加坡推进自由港建设,并大力发展班 轮航线,国际集装箱管理和调配、空港联运、船舶换装和修造, 建设国际船舶燃料供应中心。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动态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动态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动态经济效应分析摘要:2008年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正式设立,为逐步构建以周边国家为基础、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参考价值。

文章探讨了该自贸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该区域的设立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远多于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暗示中国在新加坡的投资有巨大成长潜力。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扩大了市场规模和商品需求,使两国在比较优势商品产业中的厂商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随着产量的增加,从长期来看,平均生产成本呈现下降趋势,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动态经济效应一、引言在东南亚,新加坡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的唯一发达国家,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的地理优势、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区域影响力,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一倡议,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

2018年,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高达7840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分别占全球贸易额的2.1%和1.9%,显示出其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经贸关系得到了显著加强。

2018年11月,双方完成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升级谈判,这是两国经济关系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此背景下,中新双边贸易额在2018年达到了82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约73%。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已连续六年成为中国最大的新增外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新增对外投资目的国。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中新合作在应对国情复杂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障碍相对较少。

因此,对中新两国间的双边贸易合作进行全面审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二、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动态经济效应分析(一)经济增长效应分析——GDP增长效应自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两国GDP逐年增长。

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理论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理论分析
.国签A署ll全面R自i贸g协ht定s的东R盟es国e家r,v也e是d中.国在东盟贸易中第二大合 作伙 伴 ,中 新 两 国 应 努 力 实 现“零 ”关 税 ,另 外 在 服 务 贸 易 、人 员 往 来、海关程序、卫生及植物检疫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再创双边贸 易发展新辉煌。
图2
图3
2.产业内贸易
(1)现状综述
从产品结构上看,2015 年,中国自新加坡进口的前 5 位产品有
电子、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机械、塑料及其制品和矿物燃料,
其中,以电子产品进口最多,占到进口总额的 37%。同期,中国对新
加坡出口的前五位产品是电子、机械、船舶、矿物燃料和家具。其中,
电子产品出口也是最多,占出口总额得 42%。可见区别于传统的贸
易理论假设,中新主要进出口产品同为电子产品,产业间贸易居多,
为此本文采用重叠需求理论③进行分析和介绍。
(2)理论分析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
与收入水平决定的。如图 4 所示,蓝色阴影部分即为两国重叠需求
部分。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就越大,则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 + 国外市场)越广阔,那么通过出口贸易就可获取更多利
39
经济贸易
润;收入水平差距越悬殊,则很多国内产品相对国外市场来说要么 太低劣、要么太高档,重叠需求就越小,那么就无法通过出口贸易开 辟国外市场。
信用证在网上贸易结算中的应用
■薛晰文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图4 结合当下两国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经济获得了飞速 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显著提升,和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的新加坡的差距逐渐缩小,加之新加坡华人众多,价值观、爱好等心 理因素相似,转化至消费行为上产生了众多相似的偏好,由此创造 了产业间贸易发生的可能。 三、前景展望 上述分析表明,中 - 新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自贸区的建设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意义。随着两国经济规模的不 断扩大、市场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提高, 双边贸易发展空间巨大。可是,中 - 新双边贸易发展也存在一些问 题,主要是贸易结构性的失衡,尤其是新加坡在服务贸易上具有明 显顺差。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中新贸易开始显著发展,但速度较 慢,这也表明两国的贸易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首个同中

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研究

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研究

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展开研究,并分析两国之间的贸易情况、合作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贸易状况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关系始于上世纪70年代。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达到2000亿美元,进口达到1000亿美元。

双边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表明了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

同时,新加坡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二、合作模式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合作模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双边贸易:两国通过直接的进出口贸易进行合作。

中国的商品对新加坡来说是重要的进口来源,而新加坡的高科技产品、航运服务等则是中国的主要进口商品之一。

2. 投资合作:中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也有一定数量的新加坡企业投资中国市场。

这种投资合作为两国打开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3. 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新加坡还在2008年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两国之间的贸易便利化,并促进了贸易额的增长。

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三、双边贸易对经济的影响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合作对双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与新加坡的贸易模式相互补充,两国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各自经济的发展。

其次,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对中国提供了重要的金融、航运服务支持,这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四、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有望进一步加强。

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为两国的贸易提供更多机遇。

其次,两国政府可以继续推进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

另外,双方在科技、金融、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可以进一步增强两国贸易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紧密,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两国合作模式多样化。

这种贸易关系对于双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发展下中国和新加坡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一带一路”发展下中国和新加坡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一带一路”发展下中国和新加坡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一带一路”是由中国提出的战略性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新加坡作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双方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中新两国正在打造全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一、中新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中新两国在经济合作上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的问题。

目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贸易壁垒措施,这给中国和新加坡的贸易合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双方在一些产业上的竞争关系尚未得到缓解。

例如,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领域,中新两国产业竞争较为激烈,尚未形成互补性合作关系。

二、中新经济合作新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新两国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在此背景下,双方不断深化合作,加强互信,形成了新的合作格局。

具体来说,中新两国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国家,新加坡主要承担起了物流和贸易方面的重任。

中新两国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共同建设,共同推进海上丝路建设,为中新贸易合作提供更好的保障。

2、深化投资合作。

中新两国在互相投资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成功合作案例,例如新加坡在中国的对外投资多年来一直居于首位。

在未来,“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刺激中新双方企业的投资合作,打造更加互补、协同的产业链。

3、推进科技创新合作。

中新两国都是具备领先创新条件的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中新将在共同投资研发、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更具价值的区域产业链。

作为两个服务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国家,中新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潜力巨大,未来双方将继续进一步加强合作,进一步实现经济、贸易、文化和人才等多领域合作的共赢。

总的来说,中新两国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积极开展经贸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不断发展,乃至更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例如区域自由贸易协定。

后金融危机时代优化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之管见

后金融危机时代优化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之管见

后金融危机时代优化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之管见引言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和新加坡作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体,在这一时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如何优化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双边贸易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合作发展。

双边贸易现状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长久以来都非常紧密。

根据数据显示,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彼此间重要的贸易伙伴。

然而,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贸易结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优化贸易结构的必要性1.降低对传统行业的依赖:目前两国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重要性逐渐增强。

优化贸易结构可以帮助两国加强在新兴行业中的合作,减少对传统行业的依赖。

2.提升贸易价值链水平:优化贸易结构不仅关乎贸易规模的扩大,更关乎贸易价值链的提升。

两国可以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合作,共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提升双边贸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拓展市场多样性:当前中国和新加坡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彼此之间。

优化贸易结构可以帮助两国拓展更多的贸易伙伴,减少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降低风险并提高抗风险能力。

实施优化贸易结构的建议1.加强创新合作和技术交流:两国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合作机制,鼓励科技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高科技产品和服务。

此举可以提升双边贸易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扩大服务贸易合作: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和新加坡可以加强在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提升服务贸易水平。

例如,两国可以签署更多的双边协议,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和教育机构在对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3.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当前,中国正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而新加坡则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先进经验和技术。

两国可以加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共同研发智能制造相关技术、设备和解决方案,推动贸易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成以来双边贸易分析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成以来双边贸易分析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成以来双边贸易分析摘要: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自建立以来,中国与新加坡间的双边贸易关系日趋紧密,但同时,金融危机后,由于中新贸易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双方贸易仍然受到打击。

本文对中国—新加坡的双边贸易进行分析,并重点通过双方的比较优势及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分析双方贸易结构,从而对中新贸易的竞争性与可行性性做了思考,展望中新贸易前景、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贸易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东盟自由贸易区10国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中国-新加坡(以下简称中-新)自1990年建交以来,中-新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2008年10月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了《中国一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中新贸易往来进一步紧密。

一、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规模及结构分析1.双边贸易规模中-新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总额增长迅速。

2011年中新双边贸易额634.8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355.7亿美元,进口279.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1.2%,10.0%和12.9%。

目前,新加坡为我在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市场。

虽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新贸易在2007、2008、2009年出现三次波动,在这三年中2007年,2008年中-新贸易增长速度放缓,而2009年则出现了负增长。

但在中新双方进行了巨大努力后,自2009年以来中新贸易又进入稳步增长期。

2.中新贸易结构中国外贸依存度比较高,而新加坡一向贯彻外向型经济政策,两国的对外贸易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结构上都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新之间的贸易结构,无疑也是双方贸易研究的重点。

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新双边商品贸易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尤其是自2009年以来,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整体上由顺差转为逆差,并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本文通过联合国数据库的相关数据以及引用研究何传添整理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图表,对中-新贸易结构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探析摘要: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对中国与新加坡两国的对外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结构均以工业制成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初级产品中除SITC3类商品外的产品贸易占比均较低。

结合当前两国对外贸易合作的发展机遇分析,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和把握“南新”经济走廊建设机遇以扩大中新贸易规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贸易合作一、引言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在吉隆坡宣布成立,并为其设立了2025年发展路线图,标志着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描绘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经贸合作的发展蓝图。

而新加坡在东盟十国中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金融发展或是社会建设方面都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是唯一的发达国家。

在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规模迅猛增长的态势下,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也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近年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总量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探寻两国未来合作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中国与新加坡对外贸易现状为探究中国与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及其结构情况,本文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标准公布的商品分类标准对两国对外贸易情况进行研究。

如表1所示,国际贸易共分为10个行业类别,其中前五个部门为初级产品行业,后五个部门为工业制成品行业;根据产品要素禀赋的不同,初级产品行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中的SITC5和SITC7两个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其他工业制成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

(一)双边贸易关系深化,但贸易不平衡现象日趋扩大根据Wind数据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之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呈递增趋势,2015年进出口总额为807.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相比2005年增长了143.58%,除2009年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负增长之外,均保持正增长趋势,由此反映出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其中,2015年进、出口额分别为275.52亿美元和53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170%和7.37%。

分进出口结构来看,2005-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进、出口平均比重分别为40.03%和59.97%,进出口贸易以出口为主,中国对新加坡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

其中,中国对新加坡进口总额增速不稳定,除2007年、2009年和2015年负增长之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正增长;与进出口总额相同,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总额除2009年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负增长之外,2005-2015年整体呈增长趋势。

此外,比较进口和出口的数据可知,虽然中国对新加坡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整体上增长,但出口总额的增幅显著高于进口总额,表明中国对新加坡进出口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的现象。

2005年,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比较均衡,但从2006年开始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顺差开始扩大,2015年中国对新加坡贸易顺差达256.34亿美元。

(二)双边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初级产成品比重较低分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如表2所示,中国自新加坡进口货物中,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不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除了在2009年有所下降外均保持着正增长态势,工业制成品总额不断扩大。

其中,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均低于23%,2014年该比重为17.53%;而工业制成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普遍高于80%,最低为2008年的77.11%,2014年该比重为82.47%,自2011年以来连续三年保持增长趋势。

从中国对新加坡出口货物结构来看,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初级产品总额和工业制成品总额均呈增长趋势,2014年出口总额分别为50.9亿美元和438.22亿美元,各自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0.41%和8959%,相比于2005年的水平分别增长了221.54%和191.2%。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规模不断扩大,但两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稳定,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整体上低于10%,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整体维持在90%左右,工业制成品是对新出口的主力军,远高于对初级产品的出口额。

综上分析,但无论是进口货物结构还是出口货物结构,均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且所占比重较为稳定,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低。

数据来源:UN Comtrade按照SITC rev.3数据汇总而得1、SITC3、SITC5和SITC7为中国自新加坡进口主要货物从中国自新加坡进口货物的具体结构看(见图1),中国对新加坡进口的初级产品主要集中在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行业,2014年SITC3占比相对于2005年增长了2.13个百分点,整体上其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介于15%-20%之间。

工业制成品中,SITC5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略高于SITC3;虽然SITC5和SITC7行业占进口总额的比重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但与SITC5不同,SITC7的占比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05年该占比接近60%,2009年下降为50%左右,2014年为40%,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下降了16.39个百分点。

这说明中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对来自新加坡的进口需求有所下降,这可能与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有关。

2、SITC3、SITC6、SITC7和SITC8为中国对新加坡出口主要货物从对新出口货物的具体结构看(见图2),初级产品出口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第三类,其中以矿物燃料为主,比重在2010年前后达到峰值,达到9.63%,后出现震荡上升趋势,平均占比6.94%;其他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很低,特别是SITC1、SITC2、SITC3均低于1%。

在工业制成品中占主要地位的是SITC7,平均占比61.07%,但其趋势与进口一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占比处于第二三位置的是SITC6与SITC8,平均占比达12.88%及13.37%。

数据来源:UN Comtrade按照SITC rev.3数据汇总而得三、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合作分析对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合作的现状分析可知,两国双边贸易结构均以工业制成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初级产品中除SITC3类商品外的产品贸易占比均较低,具有相应的对称性结构。

(一)工业制成品贸易分析相较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来说,庞大的机械设备贸易量是中国与新加坡间最具特色的地方。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中新间并不是单纯的一方依赖另一方进口或出口的简单贸易,而是双方在第七类商品都有大量的贸易往来。

由于新加坡的资本较中国更为丰裕,机械设备和电子通信产品等行业对资金、技术要求较高,在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形势下,中国主要从新加坡进口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对新加坡出口加工后的最终产品。

因此,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分工,中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环节。

(二)初级产品贸易分析翟旭柯(2011)对中国和东盟对外贸易结构互补性与竞争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禀赋差异使中国与新加坡两国初级产品上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①。

结合图1和图2分析可知,中国与新加坡两国之间的SITC0、SITC1、SITC2和SITC4行业贸易占比不高,总进、出口份额均低于1%,中越之间互补性较强的商品行业主要为SITC3。

这主要与新加坡在东盟内部的地理位置及其产业结构有关。

一方面,新加坡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足1%;另一方面,新加坡虽然是资源贫乏国家,但是它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炼油技术,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其主要产业链上游是周边原油资源丰富但加工技术落后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新加坡进口这些原油经过加工冶炼后出口成品油,其产业链的下游就是像中国一样的需求者。

随着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中国对新加坡的成品油特别是燃料油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是未来两国深入合作的一个切入点。

四、完善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经济全球化与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浪潮都推动着东亚传统雁型模式的瓦解,新的世界格局正在探索中逐渐形成。

在这样的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与新加坡都应该把握发展机遇与历史契机,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有效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对于中国而言,将会继续面临来自东南亚产品的进口冲击和国际市场上东盟国家的产品竞争,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优势产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要不断深入研究新加坡消费市场,在力求满足其国家产品需求的基础上,寻求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策略,有力的推动优势产品的出口。

(二)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实现SITC7再创新高创新是提高一国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部分仍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而新加坡得益于90年代初期的腾飞式发展,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与生产上较中国有基础,从上文分析结果看,SITC7是双边贸易的主要产品。

因此,中国在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应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提高两国在高技术产品上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扩大两国在高技术产品方面的合作领域,促使贸易向这方面的产品倾斜。

(三)把握“南新”经济走廊建设机遇,扩大中新贸易规模南新经济走廊总长3800公里,是连接中国到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直通新加坡的国际大通道。

而新加坡的对外贸易对港口依赖性很大,是典型的岛屿型经济体,对外依赖性强,南新经济走廊这样的国际大通道将有利于缓解新加坡对港口的依赖性,因此是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合作创新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两国应充分利用该机遇创新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拓宽合作领域,扩大贸易规模。

具体而言,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产品、技术与管理经验,基于中新双边在农产品存在极强的互补性,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向新加坡出口更多优秀且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注解:①资料来源:翟旭柯《中国和东盟对外贸易结构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参考文献:[1] 胡波.后李光耀时代,中新关系将开启新的可能[J].中国经济周刊,2015,(12):20-20[2] 南博网.2014年12月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额环比增长21.9%[EB/OL].http:///data/country/2015/02/05/3640098.ht ml.[3] 刘天然.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2007,(1):85-87[4] 钱耀军,李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5,(3):39-42[5] 李慈军.中国和新加坡商品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6):37-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