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三字诀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疗系统,其中诊断脉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许多中医师依然依靠脉诊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歌诀和顺口溜。
一、脾脉:“沉细前浮后,尺脉切薄弦,两伏鬓部起,微弱无力拍。
”脾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重要脉象之一。
口诀提到的“沉细前浮后”是指浅部脉搏比较浮,而深部脉搏则比较细。
薄弦的脉搏是指脉搏弱而细,我们可以在尺部脉搏中发现这种脉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脉象特征,例如细微无力和两侧脉搏不同等。
二、肝脉:“左浮右沉细,尺脉缓结弦。
”肝脉是人体五脏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脉象。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左浮右沉细”这句话,这是指左边的脉搏比右边高,并且左右两侧的脉搏应该都是细弱的。
缓结弦是在运用压脉技巧时感受到的另一种脉搏特征。
三、心脉:“沉细前浮后,平和㫖数名,右弱左盛贵,细数动中空。
”心脏是人体的泵,也是中医中另一个重要的脏器。
这个口诀介绍了心脏脉象的特征,其中“沉细前浮后”是指浅层脉搏比深层的脉搏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平和的脉象是指脉搏稍微有点速度,而鸣动中空则暗示着中断、不连续的脉搏。
四、腎脉:“沉细前弦后,尺関石滑脑,右高左低遇,双侧力量差。
”腎脏是人体的血液净化器和荷尔蒙调节器。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沉细前弦后”的描述,这是指浅表的脉搏比较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滑脑是指脉搏手感滑而柔软。
此外,左右两侧的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五、肺脉:“外浮内沉细,尺関曲直分,上滑下涩声,数急汗为功。
”肺脏是呼吸器官,负责我们的呼吸功能。
口诀中提到的“外浮内沉细”是指外层脉搏比内层的脉搏浮,深层脉搏则比浅部脉搏细弱。
尺关曲直分是指在压脉时,我们会观察到尺部和关节部的脉搏特征。
这个口诀还提到了其他的脉象特征,如下滑声音和略带急促的脉搏,这些都是中医师可以用来诊断肺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把脉入门概述1、浮脉口诀: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口诀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口诀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2、首先要弄清脉的搏动原理,二十多种脉像光靠死记硬背可不行。
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动属阳,切脉其实就是感觉体内阳气的盛衰。
静脉血经下腔静脉回流右心房,再入右心室再经肺静脉入肺,红细胞与氧原子结合后再由肺动脉入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再进入主动脉供给全身其他器官。
切脉中独取寸口指的就是切手太阴肺经经过的桡动脉搏动开端。
三部九侯就是摸身体其他各处脏器经络循行部分的动脉搏动。
肺是红细胞和氧原子结合的地方,人体运行就是一个不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所以肺脉的变化反应了身体内的整体变化,所以可以用来指导如何调节人体阴阳。
你可以把血管想像为水管,正常情况水通过水管,靠近管壁就会压力明显可看做阳气,管道中央压力较小可看做阴血,如果阴虚轻轻摸就能感觉到搏动(浮脉,毛脉)。
如果阳虚管壁压力小,要用劲按的比较深才能感觉到搏动(沉脉,石脉)。
如果血不足,气失血养,气也少,血也少,就会流动不顺畅(涩脉,芤脉)。
久病气虚搏动压力小(细脉,小脉),血液流动缓慢(迟脉,缓脉)。
阴虚阳亢(疾脉,长脉),血行不畅有瘀阻(结脉,代脉)。
风属阳邪,会使脉跳过于有力,寒属阴邪,有收引的性质会使脉跳动紧绷,火属阳会使脉快速跳动,湿属阴邪会使脉缓慢或出现停顿,暑为阳邪但多夹湿会使脉紧小慢涩。
口诀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浮统五脉要明勘(濡、革、洪、微、散)沉含四脉重方得(伏、细、牢、弱)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中医脉诊歌诀大全

中医脉诊歌诀大全中医诊断学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中医脉诀三:尺脉

中医脉诀三:尺脉浮见尺左,水亏而双耳齐聋;浮见尺右,火旺而大肠自秘;芤见尺左,小遗多脓血之灾;芤见尺右,大便下赤红之叹;滑见尺左,水入腰而作楚;滑见尺右,痰流足以成灾;实见尺左,膀胱水闭而不通;实见尺右,尿沥火涩而难出;弦见尺左,腰腹重滞生疼;弦见尺右,肾脏风邪作耗;紧见尺左,耳似蝉鸣;紧见尺右,脐同虫咬;洪见尺左,水熬干而消渴;洪见尺右,火炎上而梦遗;微见尺左,盗汗淋漓;微见尺右,肠鸣泄泻;沉见尺左,精冷如冰;沉见尺右,腰寒若水;涩见尺左,阴寒疝结;涩见尺右,逆冷肠崩;迟见尺左,下焦寒冷;迟见尺右,小腹阴凝;伏见尺左,阳气不升;伏见尺右,阴气更闭;濡见尺左,寒湿侵肾;濡见尺右,冷痿中腰;弱见尺左,双足骨酸;弱见尺右,双腿气乏;大见尺右,命残于作用。
小见尺左,水耗无多;小见尺右,火衰不旺;虚见尺左,心肾不交;虚见尺右,水火皆乏;微见尺左,冷入关元;微见尺右,寒通腹里;细见尺左,髓冷胫枯;细见尺右,命寒精泄;数见尺左,水少而火沸为痰;数见尺右,火炎而水随作喘;急见尺左,痛入阴丸;急见尺右,疼添小腹;短见尺左,自无延龄之福;短见尺右,定含怯战之羞;代见尺左,精败欲绝;代见尺右,火息将亡;结见尺左,邪袭水而不散;结见尺右,邪袭火而不离;促见尺左,髓耗而足不行步;促见尺右,火衰而气不通心;革见尺左,玉关不闭;革见尺右,河车俱焚;动见尺左,定然魂梦多遗;动见尺右,定然阳强不倒;毛见尺左,精耗而龙火将兴;毛见尺右,焰腾而命门自热;耎见尺左,肾弱相宜;耎见尺右,火衰当助;钩见尺右,守真无疑;石见尺左,精无倾失之慨;石见尺右,阳有退藏之庆;坚见尺左,邪入于骨髓;坚见尺右,邪居于腰膝;躁见尺左,肾难上交于心;躁见尺右,阳且高越于膈;搏见尺左,膀胱有热闭之淋;搏见尺右,咽喉长疮蛾之肿;散见尺左,肾水欲绝于须臾;散见尺右,元阳将逃于顷刻。
中医脉学三字诀

中医脉学三字诀中医脉学三字诀,听起来就挺有范儿,那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脉学,简单说,就是通过摸脉来瞧病。
三字诀呢,就是把这复杂的学问,用三个字一句的方式,说得明明白白,朗朗上口。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中医脉学三字诀里的那些门道,让咱们也能对这古老的医术有个初步的认识。
先说这“浮沉迟数”。
浮脉啊,就像水面上的叶子,轻轻一碰就漂起来,这说明病邪在表,可能是感冒了。
沉脉呢,就得往深处按,像潜水员找宝藏,得费点劲儿,这通常是病邪在体内,得好好调理。
迟脉,慢悠悠的,跟个大爷散步似的,说明气血不足,身体虚了。
数脉呢,跟个小兔子蹦跶似的,跳得飞快,那是体内有热,得赶紧降火。
再来看看“滑涩长短”。
滑脉,摸起来就像摸了个油珠子,滑溜溜的,这往往是体内有痰湿,或者孕妇特有的脉象。
涩脉,哎呀,那可真是个难摸,跟摸沙子似的,不顺畅,这说明气血运行不畅,得活血通络。
长脉,从头到尾都均匀有力,像条直线,那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短脉呢,就像截了一段,摸不着头尾,这往往是体内气虚,得补补。
还有“弦紧细弱”。
弦脉,紧绷绷的,像琴弦一样,这说明体内有痛症,或者肝气郁结。
紧脉,哎呀,那可真是个急脾气,摸起来就像摸了个紧绷的弹簧,这说明体内有寒邪,得赶紧温阳散寒。
细脉,细得跟头发丝似的,不容易摸到,那是气血两虚,得好好调养。
弱脉呢,就像个没吃饱饭的人,软绵绵的,没力气,这也是身体虚弱的象征。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这脉学三字诀挺有意思的,但别忘了,这背后可是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老中医们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才总结出了这些简洁明了的口诀,让咱们这些门外汉也能对中医有个初步的了解。
当然啦,要想真正掌握脉学,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你得先学会静心,把心沉下来,才能准确地感受到脉象的变化。
你还得有个好记性,把这些口诀都记在心里,随时都能拿出来用。
更重要的是,你得有颗敬畏生命的心,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心去诊断和治疗。
说实话,这中医脉学三字诀,就像是打开中医大门的一把钥匙。
把脉口诀

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学中医必会的常见脉象大全

学中医必会的常见脉象大全
小编导读
只要是想学中医的人,一定绕不开这一个“脉”字!脉象对于中医的临床诊治之重要性,毋庸置疑。
然而中医脉象众多,甚是难记……(小编会告诉你们我大学时脉象学的乱七八糟吗??)
所以,今天为大家整理一份常见脉象的歌诀,朗朗上口,希望能对大家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吧!拿走不谢,请叫我雷锋!
浮脉行于皮肤表,似同枯木水上漂;
沉脉伏于筋骨间,推筋至骨用力寻;
迟脉一息唯三至,分钟少于六十行;
数脉一息五六至,九十以上为数频;
滑脉滑利如走珠,妊娠脉上可体验;
涩脉往来实艰难,有中似无应指间;
虚脉按之即无力,虚如葱管弱如棉;
实脉举按力均强,形如竹棍好思量;
长脉不过体位长,位越三关向肘长;
短脉寸尺向关缩,三指并紧方可摸;
洪脉来大去时小,指下炎炎如火烧;
微脉细微如丝线,似有似无静心寻;
紧脉如被绳索绕,经气被束心明了;溪水流入宽河床,流行无力即为缓;芤脉其意为中空,阴血溢出脉管中;弦脉好似一根弦,端直而长病主肝;缓脉充盈为之濡,湿邪停滞阳被阻;细脉稍比微脉粗,阴血亏少脉无助;结脉缓慢时一止,止中尚无定数寻;代脉本为代偿意,时动时止有定数;促脉乃是急促间,阳强阴弱脉暂停;以上所述常见脉,临证必须心里明。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 速度收藏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速度收藏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变化。
中医常见脉象有很多,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诊断价值。
下面是一些中医常见脉象的口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1. 阴阳浮沉病脉知,头面常动是阳脉;胸腹起伏为阴脉。
这句口诀指出了脉象的阴阳属性和反映的疾病部位。
阳脉通常表现为脉搏紧实有力,而阴脉则相对柔和缓慢。
2. 寸口浮脉真阳脉,尺中沉大为阴脉。
这句口诀是指脉象的浮沉属性和阴阳属性。
寸口脉象通常浮而细软,代表真阳脉,而尺中脉象则较沉大,代表阴脉。
3. 寸口与尺中,逆尺则为阴阳。
这句口诀强调了尺中脉象的变异和逆转。
正常情况下,寸口脉象浮而细,尺中脉象沉大。
如果尺中脉象反而浮细,可能反映出一些阴阳失调的情况。
4. 十脉一毛,足络多刚。
这句口诀指出了足脉的特点。
十脉指的是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其中足脉通常比手脉更为刚实,有力。
这些口诀只是中医脉象的简单概括,实际上,脉象的诊断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
医生需要通过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患者的脉象,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除了掌握这些口诀,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医脉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学习和实践。
总之,中医常见脉象口诀是中医脉学的基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脉象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判断,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学三字诀另有《三指禅》
一、浮脉脉象歌:轻取有,重按无,飘飘然,肉上浮,
主病歌:浮为阳,表病候,秋应见,久病愁。
表风热,有力浮,血虚少,无力浮。
二、迟脉脉象歌:一呼吸,至来三,来往慢,作迟看
主病歌:迟脉象,病属寒,运动员,非一般。
有力迟,为冷痛,无力迟,为虚寒。
三、沉脉脉象歌:脉来往,筋下行,举下足,按顺深。
主病歌:沉主里,水蓄停,平人脉,冬季应,虚与气,无力沉,沉有力,积寒并。
四、数脉脉象歌:一息间,六至凭,往来速,数脉行。
主病歌:数为阳,炎热证,儿童见,身无病,久病逢,阴衰甚,肺病人,秋勿应。
五、滑脉脉象歌:滑如珠,替替然,甚流利,应指还。
主病歌:滑为阳,实多见,或伤食,或停痰,下蓄血,尺部看,女脉调,孕中缘。
六、涩脉脉象歌:迟细涩,往来难,刀刮竹,慢而艰。
主病歌:涩脉证,久病缠,若亡阳,多自汗,心虚痛,胸腹满,精血伤,尺部见。
七、虚脉脉象歌:按无力,举之空,浮迟大,是虚形。
主病歌:虚脉证,阴虚病,精血少,骨中蒸,虚脉见,暑伤身,自汗出,或怔忡。
八、实脉脉象歌:实有力,阔脉形,大而长,浮沉应。
主病歌:实脉证,邪气盛,或伤食,气血充,脾胃热,腹中痛,尺部实,便不通。
九、长脉脉象歌:长脉象,分部长,缓中求,脉直长。
主病歌:长脉匀,身无恙,长弦硬,气逆上,阳素病,癫痫象,阳明经,热势旺。
十、短脉脉象歌:短脉象,类如龟,头尾缩,应指回。
主病歌:短主虚,阳气微,或痰阻,或气滞,头腹痛,两部区,左关短,伤肝气。
十一、洪脉脉象歌:洪脉大,满指应,来虽盛,去时平。
主病歌:洪脉象,阳气盛,津液伤,血虚应,健康人,夏多洪,肾阴虚,尺部寻。
十二、微脉脉象歌:微脉象,最难求,按欲绝,举若无。
主病歌:脉见微,诸虚候,气血微,汗自流,男见微,形消瘦,女子微,崩带漏。
十三、紧脉脉象歌:紧有力,似弹绳,数而急,定紧名。
主病歌:紧主寒,亦主疼,吐冷痰,嗽不停,辨浮沉,不相同,浮表寒,沉冷痛。
十四、芤脉脉象歌:芤脉形,状如葱,两边实,中间空。
主病歌:芤脉因,血管空,大失血,血不充,呕吐衄,取右寸,胃肠痈,尺下洪。
十五、弦脉脉象歌:弦长直,按不迁,应指来,似丝弦。
主病歌:肝经脉,脉急弦,健康人,春缓弦,痰饮症,疟疾缠,腹寒痛,脚拘挛。
十六、革脉脉象歌:革脉象,芤而弦,按鼓皮,虚而坚。
主病歌:阴已亡,革脉坚,失血后,生血难,男遗精,女产半,虚寒证,疝瘕见。
十七、牢脉脉象歌:牢实大,合弦长,沉伏间,有力强。
主病歌:牢属寒,久病藏,症瘕疝,何愁肠,木乘土,腹痛胀,失血家,阴必亡。
十八、濡脉脉象歌:濡脉形,细而柔,水浮棉,浮中求。
主病歌:气血微,脉见濡,精血伤,濡而浮,骨中蒸,盗汗流,湿侵脾,或崩漏。
十九、弱脉脉象歌:弱无力,见于沉,柔而细,重按寻。
主病歌:脾胃弱,阳虚证,自汗出,少精神,多惊悸,阴虚甚,少畏忌,老年平。
二十、缓脉脉象歌:缓而慢,动无偏,和风午,四至间。
主病歌:缓主湿,脾不健,或痿痹,或伤寒,平人脉,亦见缓,有神气,应指间。
二十一、散脉脉象歌:散脉浮,真散漫,至不齐,勿重按。
主病歌:见散脉,元气散,病危急,莫轻看,心中悸,或自汗,两尺散,魂应断。
二十二、细脉脉象歌:脉细小,细如丝,沉应指,终不离。
主病歌:细主湿,亦主虚,气血衰,精血亏。
二十三、伏脉脉象歌:沉之甚,伏脉形,扒筋下,着骨寻。
主病歌:伏脉闭,阴寒盛,腹中痛,痰食停,发霍乱,或疝痛,呕吐泻,温补灵。
二十四、动脉脉象歌:动摇摇,数在关,无头尾,豆形圆。
主病歌:动主痛,热与汗,或惊悸,脚拘挛,男亡精,女崩见,呕痢并,伤津液。
二十五、促脉脉象歌:数而止,复又动,无定数,促脉形。
主病歌:促脉病,实热盛,阴液伤,痰食凝,气血滞,或痰鸣,心房颤,肩背痛。
二十六、结脉脉象歌:缓中止,复又动,无定数,结脉形。
主病歌:结脉因,气血凝,老痰结,疝瘕病,阳气衰,阴气盛,左寸结,心寒痛。
二十七、代脉脉象歌:动而止,不能还,再复动,作代看。
主病歌:脏气衰,代脉见,女孕胎,月有三,腹剧痛,或吐泻,心动悸,结脉参。
二十八、疾脉脉象歌:疾脉数,急而慌,七八至,细酌量。
主病歌:疾为阳,阳极象,阴衰竭,热难当,热病见,生可望,久病逢,命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