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2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

提示: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5.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试 答
提示: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 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 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 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6. 图片中的文字为何种字体?秦汉瓦当具有怎样的史学 价值?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 无稽之谈,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 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 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 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史料三反映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产生了什么
四 及群生也。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思考 4 试 答
史料解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 守意识。
史料四反映出儒学什么功能?
归纳总结 辩证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 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 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 护中央集权, 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 应当 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解析
汉武帝的推恩令实质上是削弱王国,加强中央
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也是通过思想统一以 维护政治统一,故选 B 项。
通史综合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政治上: (1)削弱地方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推 恩令”,另外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将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 视;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 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 相权;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 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课件: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政治: 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②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③教育:a.教科书:规定 儒家经典为教科书。b.中央:兴办 太学 ,大大提高 了儒学的地位。c.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造纸术 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 九章算术 》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 术命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 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2)代表:《夫妇宴饮图》。
4.书法 (1)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 圆匀 ,富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 平衡对称 ,整齐安定。
重理解
1.秦朝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及手段 秦朝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均是为了统一思想,但采用的手段却大相 径庭。秦朝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 了强烈的反抗。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 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汉代独尊儒术政策下其他学术思想的发展状况 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士人专注于学习、钻研儒家经义,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兴盛, 推动了当时学术的发展。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儒学的地位,将 其奉为官方统治思想而已,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事实上,儒家之外各家学术 的传习者仍不乏其人,他们不仅可以公开教授、治学,而且不少可以进入宫廷为 官。这样,既确保了思想的统一,又为不同思想留下了适度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思想史

01
道家
02
儒家
03
墨家
04
法家
05
农家
06
其他信息
大体说来,先秦道家的主要经济观点是“均富”和“知足”。他们认为自然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如不 人为地“损不足以奉有余”,财富分配会“自均”。均富思想对秦汉以后某些农民起义具有不小影响。道家又认为 “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下篇),因而强调“知足”。这一观点由于与先秦儒家消费思想 相近而被后世儒家予以进一步的宣扬,成为对后代各种经济活动具有相当制约作用的思想。此外,先秦道家从 “无为”和“抱朴”观点出发,极端憎恶工艺技巧,也是先秦各家少有的,由此而派生的“小国寡民”思想,显 然是“无为”思想的引伸。
早期儒家虽对一般社会经济活动基本上持积极态度,却非常强调伦理规范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因此他们 对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强调“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反对“放于利而行”(《里仁》);在富国与富民 的关系上,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要求统治者以富民为先,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反对统 治者与民争利;在财政上反对聚敛而要求“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主张实行农业什一税和“关市讥 而不征,泽梁无禁”(《梁惠王下》),并重视培养税源;对于社会的分职分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换活动,认为 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主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滕文公下》),达到社会需要的满足。在《荀子》、 《性恶》、《正名》等篇中可以看出,荀况在强本节用、欲望概念等方面亦均提出了一些可贵的观点。孟轲提出 的井田思想对此后历代寻求解决土地问题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大同理想则直到20世纪仍影响着 中国的思想界。
法家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李悝在其“尽地力之教”中,非常重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和农产品价格变动 对农民与一般消费者的影响,提出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汉书·食货志》)的名论,他是推行稳定粮 食政策的先驱者。商鞅和韩非的经济思想是独重农业,视工商为有损于农业的活动,而重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政 权统治和军事扩张,商鞅的农战和徕民政策曾使秦国的“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韩非将 战国末年流行的重农抑工商思想与“本末”概念相结合,第一次提出“农本工商末”,并被汉初儒家接过去大事 宣扬使“重本轻末”成为封建地主经济全期的支配观点。此外,商鞅为了驱使工商业者归农,采取提高税率的政 策,“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韩非公开肯定贫富差异的合理性,并第一次从人口与财富的对比 关系中去寻求社会治乱的根源,是先秦最早的绝对人口过剩思想。
3、秦汉经济思想

一、人性论
“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 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 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 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
二、货币国定论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 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 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 患。
三、贵粟论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 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 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 粟有所泄。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 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 之本务。
(三)对诸侯的轻重之势
“毋与人以壤”、‚毋授人以财‛可以说 就是同诸侯争轻重之势的一条经济纲领。 在《管子》轻重诸篇关于‚轻重之学‛和 ‚轻重之术‛的论述中,同诸侯进行经济 斗争以争轻重之势的问题,有了更多、更 详尽的发挥。
轻重之学的内容
“轻重之学‛及其主要内容轻重论者认为:封建国 家要直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取得轻重之势,就必须 ‚通于轻重之数‛,即对有关经济变化的一些规律性 的东西有所研究和了解。《管子》轻重诸篇,对‚轻 重之数‛作了十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 的 原理。这些内容就构成‚轻重之学‛。 商品流通方面的轻重之学 财政方面的轻重之学 对外贸易方面的轻重之学
一、“地著论”和“积贮论”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 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 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 有余,何向而不济?以攻则取,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怀柔附远,何招而不至?
二、“禁铜布”,由中央政府统一货币铸造 权
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 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然铸钱之情,非淆 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淆之甚微,为利甚 厚。夫事有召祸而法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 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 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乃者,民人抵罪, 多者一县百数,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 众。夫悬法以诱民,使入陷阱,孰积于此! 曩禁铸钱,死罪积下;今公铸钱,黥罪积下。 为法若此,上何赖焉?
《中国经济史》第二章秦汉经济的发展精品PPT课件

(一)重农政策:
1.“以有功劳行田宅”。 2.“复故爵田宅”。
3.释放奴隶。 4.减轻农民负担。
5.鼓励增加人口。 以上是重农方面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
对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二) 中,一些奸商,乘 机扰乱市场、大发横财,因此,汉政府采取“抑商” 政策。
三、刘秀开创的东汉王朝,
经济政策,仍继承西汉旧制,只作某些调整: 首先:颁布了名田制度和户籍制度。 其次:汉光武帝还释放奴婢,释放王莽时关押的
罪徒。同时广行屯田以及假贫民公田等。 在工商业方面:东汉时期比较放任和宽松。
第二节 赋役制度
一、赋役制度 赋税和徭役既是秦汉帝国赖以生存并能运行 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其统治者剥削广大人 民的主要经济手段。秦汉时期的赋税和徭役 并行。 (一)、秦代的赋役制度 秦统一后,在赋税和徭役制度方面仍沿袭 战国以来的办法。田赋是按土地征收的。
(2)秦王朝除了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租 佃关系已经普遍发展起来外,封建国家也还掌握 不少土地。如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现的秦 简中有关律令,从官制、土地、赋役方面的材料 看,当时封建国家掌握不少土地,还专门设置有 自成体系、自低至高的农官,如“田典”、“部 佐”、“田音夫”、“都官”等来管理。对官有 土地的经管方式,一种是土地由官府役使奴隶耕 种;但绝大多数官田,都是以份地形式授与农民 耕种。农民再以地租和赋税合一的形式作为贡纳 上交封建政府。这自然也是一种封建剥削关系。
赋税方面:秦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
(5)通过入粟拜爵、捐纳、土地自由买卖等手段。:
一、秦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政策:(1)、秦代的“使黔首自实田”。 秦始皇于三十一年(公元前2l 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
中国经济思想史(秦汉南北朝)

• 5、与亚当·斯密思想的比较 • (1)分工理论:太史公指出农、工、商之 分工会随着人们生存和交换的需要而自发 形成,无需政府人为发布政令去做安排。 斯密则将社会分工视为人类“自然倾向” 的结果,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导致了交 换的产生,并由交换引起了分工。
•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 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 “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 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看来都是 分工的结果”。 • 劳动分工的根源,“它是人类天性中的一 种倾向的必然结果”, • “这种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换,以物易物, 相互交易”。
1、人性与求富论
• 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 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 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 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 学而俱欲者也。 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 敌,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 也。 其在闾巷少年,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 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今 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 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游闲公子,饰冠剑, 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 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不避猛兽之害,为得 味也。
• (3)眼光独到,合理的资本投向: •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 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 行诣 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 处葭萌。唯卓氏曰: “此地狭薄。吾闻汶 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 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致之临邛, 大喜,即铁山鼓铸,倾滇蜀之民,富至僮 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二、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争
• (一)公元前二世纪的“黄老之学” • 1、“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 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 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 点而成。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王权衰微,诸侯国的势力增长,权利 下移。各诸侯已不受王室的约束,相互之间的战争日渐频繁。 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使一些小国消灭,几个大国先后成为霸 王,在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春秋后期晋国的大权为智 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六卿所掌握。他们之 间又进行了争斗,最后范氏、魏氏、韩氏三家瓜分了晋国。 在战国时期形成魏、齐、秦、楚、燕、赵、韩七国称雄,社 会发生了更为剧烈、深刻的变化。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政治 经济改革,不仅经济获得了发展,而且政治上逐渐形成中央 集权制度。在各诸侯国争雄的同时,诸侯国内部也存在各种 斗争,有统治者内部的诸侯与卿大夫的斗争,有卿大夫之间 的斗争,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斗争。
四、孔子的其他经济思想
1. 关于“不患寡而患不均” 2. 关于农业生产劳动和经济工作的问题
第三节
墨 子
• • • •
墨子的义利观 墨子的“生财” 墨子的“生财”思想 墨子的“节用” 墨子的“节用”思想 后期墨家的经济思想
一、墨子的义利观
墨子和儒家不同,公开言“利”。孔子“罕言利”, 孟子说“何必日利”。可是墨子公开言“利”。墨子的 十大纲领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利”。他认为对言论 思想的是非,应根据三条标准来判断,他称之为“三 表”,第一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 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认为要取得这样的“利”——“国家百姓人民之 利”,需要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社会治理不 好,发生乱,是由于人们不相爱引起的。因此不相爱, 年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都是“亏人自利”,就发生 了乱。墨子认为应该按照“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来处 理各种关系,这样就会:“视人之室若其室,谁 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
周秦两汉经济思想史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秦统一之前,即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认识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深刻认识到挖掘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课程内容第一节西周时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经济基础背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所以,土地所有权问题是社会生产中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
分析古代社会土地所有制是研究古代各种经济思想的出发点。
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领主占有制,各分封诸侯们的领地虽然可以世袭,但却是代领性质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周时期并没有土地私有制,也就没有土地的买卖和兼并。
秦以后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财富的观念1、自然形态的财富观。
西周时期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财富观念。
因此,以自然形态上的使用价值作为财富的标志,个人的富裕程度基本上以自然形态的财富来体现。
2、劳动与财富的关系。
西周时期人们对劳动与财富的关系已有了萌芽的认识,认识到劳动会使人富裕。
三、农业生产观念西周时期对农业生产更为重视:传说周民族的始祖是后稷,他正是帝尧时代掌管稼樯工作的长官,不论此事真否,周民族重视农业生产这一事实是很清楚的。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如《书经》、《诗经》、《周礼》、《礼记》等均有关于各种农业活动的纪录。
四、对工商业的认识我国古代市场的产生相当久远。
在周代,货币的运用已相当普遍,既有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也有以“锊”为计算单位的金属。
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轻工、抑商”观念,这是误解。
实际上在西周时期,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并未发现轻视工商业的迹象。
相反,到显示出一种农商并重的认识。
这种农商并重的认识,到了春秋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商俱利”观念。
五、工商管理思想西周时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市场管理思想,市场管理制度也相当突出。
在《周礼》、《礼记》等文献中有记载。
六、财政思想财政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最为显着的一页,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秦汉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成果,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也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尤其是深刻认识到挖掘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1节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司马迁在中国伟大的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和光辉一页.他的不朽之作《史记》中列有《平准书》、《河渠书》和《货殖列传》,开创了史学家记事历史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活动问题的先例和典范。
其主要经济思想有:一、主张经济自由和放任政策司马迁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只能顺应这些规律而不能违背它。
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不赞成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家中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
这比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要早近两千年。
进入近代以后,我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的思想家往往引用司马迁“善者因之”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
二、农工商并重和本末富论司马迁认为对待国民经济各部门,即农、渔、工、商应是一视同仁的:“此四者,人所以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从根本上是否定重农抑商的观点。
司马迁还创造了“本富”、“末富”和“奸富”的新概念。
三、分配观念1.司马迁对贫富分化现象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2.他对贫富不均现象不主张积极予以消除,只是不赞成“奸富”。
3.他认为造成贫富差异问题是由于人有巧拙,能力不同的原因。
四、生产经营论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生产经营思想,其主要思想如下:1.要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经营.这里涉及到司马迁对货币的认识问题。
第一,他认为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
第二,他也认识到货币起源的时间是很久远的。
2.生产经营的商品应该注意质量。
3.资金要不断流动,如“无息币”,“财欲其行如流水”。
4.要勤俭节约,如“无财作力”,“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
”5.要善于用人,用人得宜。
如“择能人”,“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
”6.主张经营人民普遍需要的产品。
7.不要贪图过高的利润,如“无敢居贵”,“贵出如粪土。
”8.要有丰富的生产经营知识。
此外,还要把握农业经济循环知识。
9.要善于把握时机,如“取予有时”,“任时”,“既饶争时”。
第二节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桑弘羊的思想比较复杂,在政治上他主要是继承法家的思想,而经济思想主要是接受或某种程度上发展了范蠡和《管子》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一些其他学派的经济思想。
但是他的经济思想的核心仍然是“重商”的,他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重商理论极为突出的典型,也是为商人进行辩护突出代表。
一、重商理论桑弘羊是我国古代公开为重商辩护的第一人,他在与儒生理论时阐述了“富国非一道”的思想。
桑弘羊还从由自然资源的差异所引起的地域分工,来说明商品流通起着互通有无的重要作用,这是在他之前的思想家未曾提到的经济观点,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具有原创性的思想。
桑弘羊的重商论必然会强调对外贸易的作用。
体现出两个目的:第一,通过外贸可以控制别国。
第二,通过外贸可以换取本国稀有的资源。
这与欧洲的重商主义有极其相似的认识,但是比欧洲要早两千年。
桑弘羊的重商思想并不完全轻视农业,而是认为农工商都很重要,只不过商业是其中更重要部门,是财富的源泉。
二、货币论与消费论桑弘羊是肯定货币财富论的,他认识到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交币通施”,“币与世易”。
但更重要的是他强调铸币权必须由国家垄断,反对郡国和私人拥有铸币权。
在消费方面,他基本上接受了《管子》中的侈靡消费观,也就说他反对“俭”。
三、经济措施理论1.国家垄断政策对重要的产品实行垄断的思想,在《管子》中已有理论阐述。
桑弘羊的垄断政策主要是盐、铁、酒的专卖制度,而对这三重商品的垄断是不同的。
可以看出,桑弘羊对垄断的商品性质及其生产和流通的特点是有清晰的认识和研究的,对不同的商品应该有不同的垄断方式。
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商品生产也同样具有非常现实指导意义。
2.均输措施(指解决运输中对贡品的损耗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3.平准措施(即对物价高低的调整)4.其它经济措施:扩大中央财政机构的权利;统一币制;重视移民屯垦。
四、盐铁会议上的争论盐铁会议以检查武帝以来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为名,实际上是一次反对桑弘羊的政治斗争。
在辩论中已桑弘羊为主要代表的一方为现行政策辩护,这其中也可以体现出他的经济观点。
这些经济思想包括:1.对待经济事务的基本态度(义利观)2.重农思想3.财富思想4.轻工商思想5.反对经济干涉思想6.反对兼并思想7.分配观念8.土地制度9.对外贸易思想10.货币概念11.消费观念思想12.财政思想第三节王莽的经济政策与汉末的经济思想王莽是一个有历史争议的人,他的改革在某些经济问题上是成功的,在一些问题上是不适当的,造成了更多的混乱,所以他最终失败了。
但从他所推行的经济政策以及体现出的经济思想来看,有不少是相当独特的,应该加以研究。
一、王莽的经济政策1.王田制。
所谓王田制就是将土地归国家所有,这样做的目的是解决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推行王田制的三点理由::第一,有井田制分给一家一户百亩田,是以而税的小农经济是“国给民富”的理想土地制度。
第二,自秦废井田之后,土地兼并就开始了,结果是富豪的土地数以千计,而农民却没有立锥之地。
实行王田制后,可以解决无地农民的土地问题。
第三,土地兼并后,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却不能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这就会产生贫富不均。
而富和贫都会产生奸邪现象。
在当时王莽的这种改制,是不合社会经济历史发展方向的,所以以失败告终。
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王莽当是已经认识到由土地兼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可以说他认识到了土地私有是引起社会纷乱的根源。
这种认识在当时看来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很有远见的。
2.禁止自由买卖奴婢。
王莽当政后批评奴婢的买卖现象,并宣布不得买卖。
但是这一政策只针对私人家庭,即土豪劣绅,而不适用于官奴。
这样就使得改名没有实质性意义。
我们从中可以看的,已认识到的解决奴婢问题对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性。
只是这一政策并不彻底,把官奴排除在外,因此遭到豪强们的反对和抵制。
3.六管政策这是王莽对工商业经济活动的管制措施。
六管是指国家对盐、铁、酒的垄断;币制改革;对山则资源的管制;官府从事贷放以及其它经济业务的管制。
也称为“五均六斡(管)”,五均是六管的内容之一,六管是对他推行一系列经济措施的总称,包括货币改制,五均赊贷、盐铁、名山大泽的管制,最后是酒的专卖。
4.币制改革王莽的币制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会乱的,也是最荒唐的。
在他即位的最初6年中就进行了3次币制改革,而每次改制都是以下易大,以轻易重并且每次都运用政治权利强使其流通。
而且使用的货币材料多至5种,货币名称多至6类28种。
王莽的货币改制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极大的祸害,也是他的王朝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币制改革中他犯的错误是:第一,改制的次数太频繁第二,每次改制都废除旧币,这一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第三,只知道用政治权利强行实行,而不懂得货币流通自有其客观规律。
二、王符的农工商并重论1.农工商并重思想王符提出农工商并重思想可算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创新思想。
更重要的是他对历来“农本工商末”之说作了新的解释:农、工、商三也各有本末之分,并非凡农皆本,凡工商皆末。
2.家富与国富的区别王符对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作了初步区别,这是一个卓越见解。
他指出:“故力田所以富国也。
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矣。
百工者所以使备器也。
……今工好造雕琢之器,巧伪饬之,以欺民取贿,虽于奸工有利,而国计愈病矣,商贾者所以通物业。
……今商竟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币,以惑民取产,虽于淫商有得,然国计愈失矣。
此三者,外虽有勤力富家之私名,然内有损民贫国之公实。
”这里可看出,王符对家富与国富之间的关系认识十分清晰的,比前人更进一步.同时也可看出他反对浮侈的社会现象.3.珍视劳动时间王符提出“为民爱日”的思想,即爱惜劳动者劳动日的思想,指出劳动日是不能浪费的。
由此,他首先肯定劳动力的作用。
这里体现出的是劳动时间的多寡决定着人民富足与贫困,而日常日短是辩证的。
王符是第一个将“爱日”最为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原则来考虑的。
这与17世纪英国威廉·配第的“劳动是财富之父”的名言具有相通之处。
三、徐干的人口论徐干认为掌握人口数目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一切政治经济措施皆须以一国之人口为基础。
徐干开我国历史上专谈人口问题之先例。
复习与思考题1.司马迁的主要经济学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司马迁的农工商并重思想.3.桑弘羊的货币理论和他推行的经济政策理论.4.从王莽的币制改革中我们应该记取哪些有益的教训.参考文献目录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1997年3月)2.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上下)(1998年4月) 3.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2003年9月)考核要求一、司马迁的经济思想1.主张经济自由放任政策2,农工商并重和本末富论3,分配观念4,生产经营论二、桑弘羊的经济思想1.重商理论2.货币论与消费论3.经济措施理论4.盐铁会议上的争论三、王莽的经济政策与汉末的经济思想1.王莽的经济政策①王田制②禁止自由买卖奴婢③六管政策④币制改革2.王符的农工商并重论①工商并重思想②家富与国富的区别③珍视劳动时间.3.徐干的人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