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上《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
2.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其概念。
2. 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及其特点。
3. 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升华和凝华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其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 教学重点: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段关于冰雕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冰雕在气温升高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2. 知识讲解:介绍升华和凝华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及其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季室内外的衣物晾晒、冬天窗户上的冰花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升华和凝华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升华和凝华概念:升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
凝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特点:1. 过程中吸热或放热。
2. 物态变化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度和间隔发生变化。
应用:1. 冬季衣物晾晒。
2. 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3. 冰箱冷冻室的冰块制作。
七、作业设计(1)冬季,室外晾晒的衣物变干。
(2)冬天,室内窗户上出现的冰花。
答案:(1)冬季,室外晾晒的衣物变干,是因为衣物上的水分在低温下直接升华变为水蒸气。
(2)冬天,室内窗户上出现的冰花,是因为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窗户表面遇冷凝华形成的。
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答案:(1)生活中,升华的现象如:用干冰进行舞台布置,干冰在常温下直接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用液氮进行冷冻食品的保鲜,液氮在常温下直接升华变为氮气。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4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2.4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3. 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掌握它们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能力。
3. 通过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理解,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凝固、液化和凝华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升华和凝华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两个现象。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雪融化、衣物晾晒等,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现象的实际意义。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吸热和放热情况,以及生活中的实例。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其特点。
(2)举例说明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3)根据升华和凝华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冰雪融化、衣物晾晒等。
2. 作业答案:(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冰雪融化、衣物晾晒等。
凝华现象: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霜等。
(3)冰雪融化是因为冰吸收热量变为水,属于升华现象;衣物晾晒是因为水分蒸发,属于升华现象。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6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升华和凝华》WORD 教案6一、教学目标1、明白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明白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能运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课前预习1、物质由 直截了当变为叫做升华,由 直截了当变为 叫做凝华。
2、物质升华需要 ,凝华需要 。
三、教学过程知识点一:观看升华和凝华现象活动:观看锥形瓶中的物态变化物质由 直截了当变为 叫做升华,由 直截了当变为 叫做凝华。
升华要 热,凝华要 热。
知识点二: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升华现象:凝华现象:知识点三:升华、凝华的应用——人工降雨四、典型例题:例1. 冬天的早晨,常常看到霜,霜的形成是 现象;卫生球放在衣橱中,过几个月后,变小或消逝,这又是 现象。
用久了的灯泡变 寒冬窗玻璃内表面冰棒表面的“白粉” a b 冰冻的衣服也能卫生球逐步变小例2. 市面上的“固体清新剂”把它放在饭店、厕所汽车灯场所能有效地清新空气,预防感冒,使居室温馨芳香,这种现象是()A.汽化B.升华C.熔化D.凝华例3.夏天,买冰棒时小亮说:“‘冒烟’的不要,我要冰柜里‘结霜’的。
”那个地点的“冒烟”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成的;“结霜”是因为冰柜中的水蒸气而成的。
例 4.为加强舞台成效,舞台上常见有一团团的白雾产生,这是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成小冰晶或成小水珠形成的。
五、课堂练习1、物质由直截了当变为叫做升华,由直截了当变为叫做凝华。
物质升华需要热,凝华需要热。
2、在烧瓶中放少量的碘,同时用酒精灯对烧瓶微微加热一会,在那个实验中能够看到,固态的碘没有,而是直截了当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停止加热后,碘蒸气没有,而是直截了当变成固态的碘,一部分附着在烧瓶壁上,这种现象叫。
3、在严冬温度较低的时候,窗上能够结霜,这是水蒸气现象。
霜应结在玻璃的侧。
4、在实验室里常用干冰为获得低温,所依据的物理知识是:干冰即固态,它专门容易从固态直截了当变成,发生现象,因为升华过程,使得周围温度。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3
1.明白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明白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说明。
3.学会依照观看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物态变化中认识升华和凝华。
2.升华和凝华与吸放热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学生用:锥形瓶、樟脑、酒精灯、铁架台、棉线及枯树枝等。
教师用:碘锤、酒精灯。
[教学设计]
1.本节课是在原有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推理,提出新的探究问题,然后猜想、假设再由学生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在充分观看实验的
基础上感知升华和凝华,强调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截了当变化”。
2.知识点的处理:做好“人工造雪”和碘锤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固体和气体之间的直截了当相互变化能够不通过液化这一状态。
3.学生活动指导
活动 2.7:“人工造雪”作如下改进:在一个烧瓶内放少许樟脑丸粉末,然后加热,再将一枯树枝放入,可看到气态樟脑丸在枯树枝上凝华成雪花状。
加热锥
形瓶时,加热时刻不能长,有白色烟雾时即停止加热,认真观看瓶内有无液体产
生,也可借助实物投影放大展现,加热碘锤下端时也应注意显现烟雾即停止加热。
八上《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5)

气态 汽 液 化 化 〔吸〕 〔放〕 熔化〔吸〕 固态 液态 凝固〔放〕 课题四、升华和凝华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他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准备酒精灯、铁架台、碘、烧瓶、细线、石棉网、碘升华与凝华演示器教学流程[课前复习]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图像;熔点和凝固点。
[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对相反的物态变化设疑:固态和气态能不能直接发生转化呢? 活动:加热碘,悬一细线于烧瓶中。
请学生描述这一过程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加热后烧瓶内充满紫红色的碘蒸气;冷却时,细线上出现固态碘。
这个“人工雪景〞就是由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的。
[新课学习] 一、升华和凝华1、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分析:强调概念中“直接〞两字,即不出现液态。
分别写出六种物态变化名称并说明其概念升华〔吸热〕熔化〔吸热〕汽化〔吸热〕固态液态气态凝固〔放热〕液化〔放热〕凝华〔放热〕2、升华和凝华现象⑴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实例a. 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干b. 衣柜中樟脑丸变小、“消失〞c. 寒冷冬天,室内玻璃出现冰花d. 用久的灯泡发黑e. 霜的形成⑵针对上述例子,讨论、解释这些现象析:a. 升华;b. 升华,柜中充满樟脑气味;c. 凝华,冰花在内外表;d. 钨升华—凝华;e. 凝华,“下霜〞不是霜从天降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猜测:升华和凝华时是吸热还是放热?活动:将封闭的装有碘的玻璃管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缓慢加热,观察另一端现象及温度变化。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2. 详细内容:(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3) 升华和凝华的条件:温度变化、压强变化。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冰雪融化、雾凇、霜、灯丝发光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2. 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 教师展示冰雪融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冰雪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学生回答:冰雪融化过程中,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
2. 知识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复习凝固现象。
(2) 教师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3. 例题讲解:(1) 教师出示例题:一块冰在常温下逐渐融化,求冰融化的过程吸热还是放热?(2) 学生解答:冰融化过程中,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需要吸收热量。
4. 随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一袋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在室温下,过一段时间后,干冰消失了,发生了什么现象?(2) 学生解答:干冰在室温下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升华和凝华板书内容: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条件:温度变化、压强变化。
应用:冰雪融化、雾凇、霜、灯丝发光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一块冰在常温下逐渐融化,这个过程是什么现象?(2) 夏天,空调房间内的墙壁上会出现霜,这是什么现象?2. 答案:(1) 冰融化是升华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4、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4节——升华和凝华。
2. 详细内容:(1)升华现象: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凝华现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3)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举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理解。
2.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概念和特点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冰雕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冰雕在室外的变化。
(2)学生观察到冰雕逐渐变小,讨论冰雕变小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概念和特点。
3.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答例题,巩固知识。
4.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生活实例分析:(1)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冬季窗户上的冰花、夏季衣物的晾晒等。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升华和凝华2. 板书内容:(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放热。
(3)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举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升华过程中吸热,凝华过程中放热。
(对或错)(2)选择题:下列哪个现象属于升华?(A. 冰雕逐渐变小 B. 湿衣服晾干 C. 冰雪融化 D. 开水沸腾)(3)简答题: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其物理原理。
2.4.升华和凝华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2.4.升华和凝华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理解它们是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2. 升华和凝华的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如冰冻的衣服变干、窗户上的霜等。
3. 升华和凝华的原理:让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原理,理解物质在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升华吸热、固态二氧化碳的凝华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通过升华和凝华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物质能量的变化。
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3. 原理阐述:利用黑板和粉笔,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原理。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升华和凝华的问题。
6.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二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 定义: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2. 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窗户上的霜等。
3. 原理:物质在升华过程中吸热,凝华过程中放热。
4. 应用:制冷剂的升华吸热、固态二氧化碳的凝华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升华还是凝华?(1)冰冻的衣服变干。
(2)窗户上的霜。
(3)固态二氧化碳的凝华。
(4)制冷剂的升华吸热。
2. 答案:(1)升华(2)凝华(3)凝华(4)升华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教学课本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火柴、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缓慢加热;
二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瓶底有无液态物质出现。
(2)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①:固态的樟脑丸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丸烝气;
②:气态的樟脑丸烝气要冷却后方可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丸粉。
布置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42填空。
此时教师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凝华时要放热。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2)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6、2-37实例。
并在(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进行投影)。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其他同学进
行补充。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3 “生活、物理、
社会”,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及过程。
师生共
冋分析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升华一-> 凝华一-熔化。
细的枯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
密封。
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
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
现象发生。
(2 )停止加热,使其冷去
卩。
仔细观察锥形瓶内又有什
么现象发生。
学生甲:给固态樟脑丸粉
末加热时,瓶内有白色蒸气但
没有液态物质出现;学生乙:
停止加热冷却时,也没有出现
液态物质。
在瓶的内壁及枯树
枝上出现类似“雪”状的白色
物质
5 5 5
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
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
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
程中的变化情况
独立完成课本P42填空
举例:如:
(1 )天气寒冷时,教室
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化;
(2)霜的形成;
(3 )放在衣橱中的卫
生球越来越小;
5 5
全班交流各组的解释和看
法(把答案写在纸上)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认真阅读并进行热烈的讨
论分析其中发生的主要的物态
变化
枝可以使实验
效果更显著
培养学生
的实验观察能
力
培养学生
的推断能力及
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学生
生活经验是否
丰富及对所学
的知识能否灵
活运用:把物理
知识同生活紧
密结合起来。
综合各种
不同答案由教
师归纳出一般
方法
培养学生
灵活运用物理
知识的能力
加深印
板书设计
2.4 升华和凝华
一.实验探究-----人工造“雪”
二.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凝华时要放热。
三.人工降雨:
升华一-凝华一-熔化。
X。
K]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2 )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通过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的渗透教学,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
(3)通过设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
(2)使学生自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策略: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运用时要紧紧抓住物态变化
的特征。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科学推断出物质的三态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突破策略:通过对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总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设备、放像设备、水循环的示意图
(学生准备)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图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三•课堂小结:(略) 四•当堂巩固:(投影)
水在自然界中往复循环,可以
说并
水的现象,我们应该以中学生的 身份联合向全社会发出倡议, 让 全
社会的人们都注意节约用水。
5 5
不减少,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用水 根据自己本节课所学的知
呢?如果有同学以此为依据而浪费水,
识作出回答
请你予以反驳。
五•课外作业:
锻炼学生
1.请同学们以“节约用水,保护人
社会实践能力
类”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构思
2.节约用水已经是深入人心的观
念,许多产品都有专门的“节水型”,调
课外深入居民区进行调查
查一下你的周围有哪些?
2.5水循环
一.认识水的循环
二.水资源
物质的三态变化遵循的规律
1
水资源的作用 物态发生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
5
2.
珍贵的水资源 即物态发生变化时总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⑴
水资源的现状
(2)水资源的破坏与污染
3. 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铜山县伊庄镇中心中学 蒋成权
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