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合集下载

《升华与凝华》优秀教案

《升华与凝华》优秀教案

班级姓名小组月日自主学习物质从____态变成_____态叫液化,物质液化____热.物质由____态直接变为_____态叫升华,物质升华____热. 物质由____态直接变为_____态叫凝华,物质凝华____热.新知运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实验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完成以下问题。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

(2)升华要热;凝华要热。

(3)将装有碘的试管放入到热水中,可发现固态碘变成,这是碘发生现象,再把试管从热水中拿出放入到冷水中,发现碘蒸气变成了,这是碘发生了现象。

2.阅读科学世界,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雪的形成:窗户冰花的形成:雾凇的形成:灯泡内壁变黑:樟脑球变小:4.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水循环。

完成物质的三态联图巩固训练知识拓展【课堂达标】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2.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3.下面几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碘加热成蒸汽B. 初冬的早晨草木上的霜C.海面上的大雾D. 冰冻的衣服时间长了被冻干4.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

如下图中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5.下列现象是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B.江面上形成雾C. 水正在慢慢地结冰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6.在雨、露、雾和霜这些自然现象中,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是()A.雨B.露C.雾D.霜7.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A.熔化、汽化、升华B.汽化、凝固、液化C. 凝固、液化、凝华D.凝固、汽化、凝华8.把温度为-5℃的冰块放人盛有0℃的水的隔热容器中,混合物的温度仍为0℃,则( )A.冰的质量增加B.冰的质量减小C. 冰的质量不变D. 都有可能9.为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或0℃的水( )A. 二者效果相同B.冰比水好,因为冰比水冷C.冰比水好,冰吸收热量多D.冰比水好,因使用方便10.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A.凝华、凝固、汽化B.熔化、凝华、液化C.液化、凝固、凝华D.汽化、升华、熔化11.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B.冬天霜的形成C.清晨大雾的形成D.以上都不是12、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变小B. 花盆里的潮湿泥土变干B.夏天,雨笼山峦C.秋天,霜打枝头D.冬天,冰封雪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掌握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2.学习升华和凝华的常见实例,如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掌握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变化,了解潜热的概念。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要求:阅读后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讨论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设想。
要求:讨论要有深度,观点要有创新,鼓励发表不同见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新课讲解:系统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点、能量变化等,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升华和凝华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量变化、生活中的实例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但升华和凝华作为物态变化中的特殊现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为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下是根据本节内容制定的教学活动: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露水等现象,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升华和凝华的规律、吸热和放热特点。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学生回答: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升华和凝华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结合图像进行描述。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收集数据,分析规律。
4.知识拓展:介绍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5.问题探究: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巩固所学内容。
4.作业提交前,请认真检查,确保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表述清晰。
-分析冰箱制冷过程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冰箱能耗的影响。
3.拓展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天、化工等,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科普小短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与思考的优秀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我将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通过设置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作业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会要求学生撰写作业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会告诉他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问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温度和热量”、“热传递”等基础知识之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但对升华和凝华这两个过程的理解却仍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原理。
3.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4升华和凝华 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4升华和凝华 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8年级学期秋季课题升华和凝华教学内容及设计思路分析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传统设计只有“碘的升华凝华”一个实验,升华和凝华只能通过现象分析分析、推断概念,缺乏真实的实验体验。

但本教学设计突出优势在于以“干冰”作为整节课的突破点,通过观察“干冰”的升华,借助“干冰”快速实现水蒸气的凝华。

并利用“干冰”模拟出窗花的形成过程,展示用“干冰”营造的舞台效果。

通过多个实验,让学生充分观察升华和凝华的物理学现象,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日常,应用相关知识。

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特点,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能够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干冰”升华,利用“干冰”实验水蒸气快速凝华,加深升华和凝华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通过观察模拟窗花的形成过程和利用干冰营造舞台效果,让学生利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紧密相关教法与学法1、教法:本节课以问题→实验→结论→应用为主要学习过程,引导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配以实验法、观察法。

讨论法,体验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上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上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上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
课题
第三章四升华和凝华




(一)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重点
难点
1、教学重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教学难点:凝华放热。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
1、教师: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
2、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问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
3、板书: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学生翻开课本看书,并记笔记。
三、




1、有一句俗话说的是“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还有很多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升华吸热也利用在了人工降雨、舞台雾景等处,下面让我们一起试一试能不能解释下面的现象。
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热
学生思考,多数同学回答:应该用热水给它加热,因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摄氏度,所以这个温度下碘肯定不会熔化。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8篇)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相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2、相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实力目标视察试验,相识物体改变,形成初步的视察、试验实力情感目标了解物理学问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育学习物理的爱好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试验引入课题,学生视察碘升华的试验,分析试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干脆变成了气态、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须要吸热,凝华须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教法建议本节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的学习,注意视察和试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许多物态改变的学问,所以可以干脆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碘的升华试验,要学生留意视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干脆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视察的问题,学生边视察边思索、升华和凝华的吸热,肯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留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升华和凝华课题:升华和凝华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改变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育学生的分析实力和推断实力、要弄清起先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依据物态改变的定义来推断是属于何种物态改变、教学过程分析:一、引入课题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改变的学问,所以可以干脆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改变的图解,学生思索有固态干脆变成气态和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依据所学的学问,干脆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二、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方法1、老师试验,留意在试验过程中要说明清晰碘是从固态干脆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索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依据原来学到的学问,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试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干脆变成的气态,这里干脆两字是教学的重点、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视察试验,老师提出思索问题,学生带问题视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试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试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三、吸热和放热的状况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意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方法2、可以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实现,供应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试验的方法,并实施试验,得出一些结论、板书设计:第七节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干脆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2、凝华:物质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二、一些现象1、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物态改变的分析三、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探究活动:试验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态改变课题:调查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改变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安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2. 详细内容:(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3) 升华和凝华的条件:温度变化、压强变化。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冰雪融化、雾凇、霜、灯丝发光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2. 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 教师展示冰雪融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冰雪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学生回答:冰雪融化过程中,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

2. 知识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复习凝固现象。

(2) 教师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3. 例题讲解:(1) 教师出示例题:一块冰在常温下逐渐融化,求冰融化的过程吸热还是放热?(2) 学生解答:冰融化过程中,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需要吸收热量。

4. 随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一袋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在室温下,过一段时间后,干冰消失了,发生了什么现象?(2) 学生解答:干冰在室温下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升华和凝华板书内容: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条件:温度变化、压强变化。

应用:冰雪融化、雾凇、霜、灯丝发光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一块冰在常温下逐渐融化,这个过程是什么现象?(2) 夏天,空调房间内的墙壁上会出现霜,这是什么现象?2. 答案:(1) 冰融化是升华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和凝华
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
好。

这时有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

”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

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

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实验导入
“人工造雪”实验: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
松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密封。

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1)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
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1)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2)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旧灯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1)升华现象:①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②卫生球变小;③用久了的灯丝变细。

(2)凝华现象:①冰棒表面的“白粉”;②寒冬的夜晚,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③用久了的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

【拓展】
干冰及其应用
干冰,虽然它的名字带着一个冰字,却和水结成的冰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它是由无色的气体——二氧化碳形成的。

如果把二氧化碳装在一个钢瓶里,再加压,它就会变成和水一样的液体了,如果温度再低一些,那么二氧化碳就会变成白色的、好似雪花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干冰。

这种固体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成气体,这大概是大家叫它干冰的原因吧。

干冰的温度可达-78.5 ℃,由于干冰温度很低,它急剧升华的时候,会使周围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里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
雾。

摄影棚里的云雾缭绕的景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形成的。

干冰具有良好的制冷作用,因此可以用来保鲜食品,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闷热的夏天有时迟迟不下雨,这种情况下就可将装有干冰的炮弹射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不一会儿大雨就倾盆而下。

仔细观察下图并作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零下78.5 ℃,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解析: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发生升华现象时,吸收了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热量被吸后,就发生了凝华现象。

【多媒体展示】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

具体过程:干冰进入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逐渐变大就形成雨落了下来。

让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①给食品降温,②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舞台“白雾”:舞台上喷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所谓“白雾”。

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庆典等制作放“烟”效果。

制冷防腐:当用火车运载鲜鱼时,它就守卫在鲜鱼的旁边,起制冷防腐的作用。

干冰外表像冰,可作为防腐剂,它比冰优越得多。

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变成液体,它全部升华,四周干干净净。

干冰冷却的温度比冰低得多,而且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

常见的自然现象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2)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现象,不是冰的熔化现象。

(3)霜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化为固体。

(4)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5)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 ℃的高空,凝结成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

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思考题: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粒,凝华过程要放热,而水蒸气能够向空气中放热的条件是气温低于水蒸气温度,故只有在足够低的气温下,水蒸气才会凝华成霜,因为下霜时气温较低,人常感到冷。

下雪天气温度本来就低,下雪后,雪在熔化时要向周围空气吸热,而使本来较低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因而雪后寒。

学生自由阅读:STS“水循环”
提出要求:(1)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完成课本图3.4-2水的三态联系填空。

(3)思考问题:水为何珍贵?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4)对自己家里的用水进行调查,如每天用水情况(估计),洗衣用多少水,洗澡用多少水,抽水马桶用多少水等等,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预测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如果完成实施后每月能够节约多少水?可以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同步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严冬,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
B.饭桌上冒出的热气是水蒸气
C.初冬的早晨常见到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固而形成的
D.夏天看到棒冰冒的“白汽”,这是棒冰熔化后蒸发的水蒸气
答案:A
2.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

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答案:D
3.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窗户玻璃上往往会出现冰花。

关于“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答案:A
4.下列物态变化中,在吸、放热的条件上与凝华要求相同的是( )。

A.熔化、汽化B.液化、熔化
C.凝固、液化D.凝固、汽化
答案:C
5.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
B.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液化
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凝固
D.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汽化
解析:物态变化的考点关键是明白水的三态变化:冰、水、水蒸气三者之间的变化;冰变成水是熔化,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水变成冰是凝固,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是凝华。

解决物态变化的关键是要知道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

樟脑丸是固体,变小了是因为固体变成了气体,所以是升华现象,故A对;冰是固态,池塘上的薄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故B错;水是液态,洒在地板上的水干了是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C错;霜是固态,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是由水蒸气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

答案:A
6.(山东济宁)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