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

合集下载

最新-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 精品

最新-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 精品

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从医术到医德,从疾病医治到人文关怀,从如何要求医者自身到如何对待病患等,传统医德思想涵盖了很多内容。

将传统医德思想运用到当今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将传统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医德是产生于古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道德,是千百年来名医圣手在行医和著述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医德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医学典籍、古代名医言行的讲授是医学院校弘扬传统文化的富有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医德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医德中体现了很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如传统医德思想中的仁爱、与人为善、平等对待他人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相通的。

将传统医德融入素质教育中,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出现了诸如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下降,医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以及医患关系恶化等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的服务对象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需要他们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心社会。

四形成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名片,是学校教育理念、教学特色、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以传统医德思想为切入点,从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管理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贯穿,便于形成医学院校整体文化特色,从而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传统医德思想中的真、善、美一求真精益求精、严格谨慎求真的科学态度是成为一名医者的基本素质。

医学博大精深,传统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深厚底蕴。

医学论文: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路径探讨

医学论文: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路径探讨

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路径探讨引言医德作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现代医德源于传统医德,而中国传统医德则植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之中。

中国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仁”的道德观念和墨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家“清静无为”“归真返璞”的自然观和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教义等的影响,具有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的结合、强调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医患关系、讲究中庸之道等特点。

中国传统医德作为历代医家行医实践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历史流变和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含着医乃仁术的基本医学价值观和大医精诚的医学职业理念[1]。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医学人文思想,对当代医学生成长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均有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一、当代医学生接受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受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医学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人文关照。

与之相伴而生的医德以医乃仁术为核心,以大医精诚为要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家。

这种充满人性关照和人情温暖的医德思想,是对当前“技术丰满、人性饥渴”医学的重要补偿。

因此,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当代医学生的教育过程,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健康卫士”在其从医生涯中投射出更多的人文色彩和人性关照,既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其次,医学教育不是要将医学生培养成高水平的“人体”修理工程师,而是要将其培养成怀“恻隐之心”且拥有“仁术”的“仁医”。

医生面对的不是一台运转失灵的冰冷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和尊严的生命体――病人。

因此,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过程应该充满情感沟通和亲切关怀,而不能凭借医术任意摆弄病人和指使家属。

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应有的医学人文教育,将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存在先天缺陷。

如果能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情怀必将有助于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培养。

《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内涵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和价值

《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内涵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和价值

《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内涵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和价值《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内涵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和价值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更需要塑造和培养出良好的医德医风。

《大医精诚》是中医学经典文献之一,其中蕴含的医德思想内涵对医学生医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医德是医生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医学生所必须具备和修养的品质。

《大医精诚》强调医生“患者至上、救死扶伤”,倡导医生要身心合一、言行一致,以真心关爱患者、竭尽所能地治病救人。

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将《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内涵融入其中:首先,通过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医学生深入理解《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

可以选取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讨论,让医学生了解医生在救治患者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医德要求和信念。

其次,开展医德教育活动,培养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可以组织医学生参与社区义诊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医生的责任和社会的需求。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医学生的医学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关心患者、关注社会的情怀。

此外,通过医学生实习和师徒制度的推行,将《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贯穿于实际的医疗工作中。

在实习期间,医学生可以跟随医师进行临床工作,亲身体验到医疗实践中的荣辱得失。

同时,医师们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去引领医学生,使他们通过模仿、学习、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医德观念。

将《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具备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更重要的是增强医学生对医学伦理与法律的认知。

医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医学伦理与法律知识,了解医学伦理规范和医疗法律法规的精神内涵,提高自己的医学伦理素养和法律意识。

只有匹配医学技能的医德和法规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此外,将《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还能够推动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路径探讨

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路径探讨

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路径探讨【摘要】中国传统医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理念和职业道德。

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操、职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提升医学教育质量。

目前医学生教育存在着缺乏传统医德教育的问题,导致部分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需积极探讨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途径,可以借鉴国外医学院教育传统医德的做法,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探索。

未来在这方面的发展方向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学术研究。

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是可行的,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关键词】医德、传统、医学生教育、中国、融入、路径、探讨、意义、问题、实践、经验借鉴、未来发展、可行性1. 引言1.1 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医德作为中国医学文化宝贵的传统,蕴含了丰富的医德精神和伦理理念,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品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统医德强调医者以慈悲之心对待患者,坚守医德规范和职业操守,注重医者的医德修养和责任意识培养。

在当今社会,医学界普遍存在医德缺失、患者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因此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医德传统,培养医生的慈善仁爱之心,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传统医德还可以引导医学生注重患者的全面健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增强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信任,提高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2. 正文2.1 传统医德在当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传统医德在当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可谓深远而重要。

传统医德是中国医学文化的核心,包括仁爱、诚信、敬业、谦虚、宽容等传统价值观念。

在当代医学教育中,传统医德的弘扬具有多重意义。

传统医德思想融入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

传统医德思想融入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

传统医德思想融入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扰。

作为中医从业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具备传统医德思想的熏陶和引导。

在中医院校的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医德思想,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医德风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索传统医德思想融入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以期为中医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传统医德思想的内涵传统医德思想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形成并得以传承发展的。

传统医德思想主要包括医者敬业、慈悲善良、诚实守信、谦逊礼貌等方面。

医者敬业,是指医生要以医学事业为己任,对患者负责,不怠于医德医风;慈悲善良,是指医生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对患者怜悯之情;诚实守信,是指医生要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言行均正;谦逊礼貌,是指医生要谦逊有礼,待人恭谦,不骄不躁。

这些传统医德思想对当今中医从业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频发,医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崇高的医德品质,以实现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

将传统医德思想融入中医院校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操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课程设置中医院校在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传统医德思想教育课程。

该课程可以从古代医学名人的医德事迹讲起,通过传统医德思想的内涵、特点和实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医道精神。

可以邀请资深中医医师来讲述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故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医者敬业、慈悲善良、诚实守信、谦逊礼貌等医德品质。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了解传统医德思想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

2. 师生交流中医院校可以组织传统医德思想讲座和座谈会,邀请资深中医医师和学者来校授课,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师生交流。

通过与资深中医医师的交流,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传统医德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了解传统医德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德医交融、以文育人”的教学理念

德医交融、以文育人”的教学理念

德医交融、以文育人”的教学理念
“德医交融、以文育人”的教学理念意味着在医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医学文化修养。

德医交融,强调在医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操守。

医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尊重患者权益、关心患者福祉、严守医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养成为重要任务。

以文育人,强调在医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学文化修养。

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医生需要具备宽广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医学知识。

培养学生具备人文关怀、艺术鉴赏、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和理解,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文关怀能力。

德医交融、以文育人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具备高度医学素养、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

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摘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日益受到医学教育界及全社会的重视,而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

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对于医学生成长的特殊引领作用,分析了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乃仁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而西方医学最尊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幸福着想”,这些都要求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纯医学技术的提升,却严重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因此,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仍然是当今医学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有些医学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患者服务意识淡薄;对病人缺乏同情心,语言生硬,沟通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差,病历书写语句不通,字迹潦草;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知识欠缺等等。

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缺乏也是导致当今中国医患纠纷日益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已成为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医学生如何做人,使医学生在人类文化熏陶下,正确认识自我,把握社会脉搏,从而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内化,进而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蕴涵,对于医学生有特殊的育人效果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至今可以作为主干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三家、三科、三学”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4]。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自强不息、吐故纳新、天人合一的精神价值体系,是医学生用以不断提升人文修养的“精神食粮”。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影响下,医学生的思想意识、人格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23年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2023年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2023年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2023年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

但是,医学学科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样也非常重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的教育中,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医学生成为具有医德医风的医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2023年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一、学习中医精华中医祖籍中华大地,博采众长。

中医药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治未病”,强调调理人体正常功能,而非仅仅治疗病症,这与西医的治疗方式存在差异。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医学生将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在理论上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以及中医文化,同时可以拓宽医学思路,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弘扬中华文化医生是社会的领域,需要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文化是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等等,这些文化财富为我们维护个人健康、家庭和谐和国家繁荣和强大提供了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

同时,也能让医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忠诚、信义、孝顺等等,让医学生更好地繁衍中华优秀文化。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课、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医学生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责任。

三、传承家庭医学家庭医学是指在家庭医生服务体系下,由家庭医生为基本实现,重在平时医疗、预防和保健,同时具备普及医疗、急救和协助就医的多重职能。

家庭医生既是医疗机构和医生网点的参考,也是个体同患者自我管理与治疗的实践者。

通过开展家庭医学研究,探索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服务能力、卫生常识等等,培养医学生的人道关怀和人文修养,可以让医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家庭医学的含义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总之,医学教育必须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中医学的研究,以期能够吸收和挖掘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从医术到医德,从疾病医治到人文关怀,从如何要求医者自身到如何对待病患等,传统医德思想涵盖了很多内容。

将传统医德思想运用到当今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将传统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医德是产生于古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道德,是千百年来名医圣手在行医和著述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医德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医学典籍、古代名医言行的讲授是医学院校弘扬传统文化的富有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医德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医德中体现了很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如传统医德思想中的仁爱、与人为善、平等对待他人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相通的。

将传统医德融入素质教育中,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出现了诸如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下降,医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以及医患关系恶化等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的服务对象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需要他们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心社会。

(四)形成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名片,是学校教育理念、教学特色、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以传统医德思想为切入点,从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管理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贯穿,便于形成医学院校整体文化特色,从而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传统医德思想中的“真、善、美”(一)求真:精益求精、严格谨慎求真的科学态度是成为一名医者的基本素质。

医学博大精深,传统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深厚底蕴。

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对的是仅有一次的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集中表现在对医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态度上。

1.学问要精要博。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诊断和治疗都关乎病人性命,对于医学知识的理解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刨根问底,精确掌握。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中有云:“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

”《医门补要自序》中云“医贵乎精”。

明代名医徐春圃说:“医贵于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1]此外,知识还要广博,要博采众长。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载:“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孙思邈认为,一位合格的医者必须熟读经典名著,熟记名医药方,熟知各家之说。

2.做事要严谨。

孙思邈云:“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节,甚不仁矣。

”意思是说,医者必须临危不乱,运用自己所学医治病人,做到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把医术作为炫耀自己的工具,更不能作为获得名利的方式。

医者要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要做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二)求善: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精湛的医术一定要配合高尚的道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大医。

医者要拥有崇高的品格,将病人视为自己的亲人,一心赴救;面对其他生物也抱有“民胞物与”的思想,提倡万物平等,尊重敬畏生命。

1.视病人如亲人。

孙思邈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对于病患,无论其自身是什么条件,医者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并且当作自己的至亲。

《黄帝内经》中也说对待病人应“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2],当医者将病人视为亲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做到急病人所急时,那么病人一定会配合医者接受治疗。

2.提倡万物平等。

孙思邈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此处孙思邈认为,为了拯救人的性命而去伤害其他生物的生命并不是医学所提倡的,在此他已经将“平等”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是强调“万物平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灵平等,将天地万物视为同胞。

(三)求美:文明礼仪、举止得体医者直接与病人接触,其一言一行备受患者关注,甚至影响到疗效。

医者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

因此,春风化雨般的谈吐和得体的举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也能够树立医者的美好形象。

1.言谈要稳重。

孙思邈认为:“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医者谈话切记夸夸其谈,也不能议论人事是非,更不能诋毁同行、标榜自我。

医者要严格要求自己,严谨、稳重的谈吐有助于赢得病患的信任,也会让病患愿意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2.为人要谦虚。

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云:“为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

”[1]可见在他眼中,医者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都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为人谦和才能做到与人为善。

这对于处理同行关系、医患关系都是非常受用的。

三、将传统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汲取传统医德的思想,根据真、善、美三个层次,形成“以生命教育为统领,以仁爱精神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的养成为主线”的校园文化特色。

(一)“真”的教育———正确的“生命观”教育作为一名医学生,做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同情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尤为重要。

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更要求他们要具有正确的“生命观”。

传统医德典籍中,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多次提到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万物平等乃是尊重生命的重要前提。

在校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通过医学文化沙龙、专家面对面、健康讲堂、学生论坛、主题演讲、征文等形式,结合“生命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同情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情。

通过参观生命科学馆、天文馆、博物馆等展馆,学生对于生命能够有直观的理解,产生最原始的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通过走进大自然、走进动植物园,学生感受万物的神奇,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怜悯与珍惜,培养其万物平等的价值标准。

在“生命观”的教育过程中,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感悟能力。

比如,面对一片竹林,教师无需说出自己的用意,也无需太多的教导,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竹子的特点,再吟上一句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学生便可以领悟教师的用意,知道教师想要传达的是竹子顽强的生命力。

二要培养学生“我—你”的思维方式。

奥地利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

”“其一是‘我—你’,其二是‘我—它’。

”[3]“我—你”的关系就是人与物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同胞的关系,即一种非对象性的关系。

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万物平等,必须打破原有一贯的主客体的思维模式,形成人与万物之间的非对象性的思维模式。

(二)“善”的教育——“仁爱”精神的教育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谓“医乃仁术”,仁爱也是传统医德思想的核心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处处体现仁爱的精神,通过主题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爱心。

开展丰富多彩的“大爱”主题教育活动,用实例教育学生。

结合“传承医德思想”专题,“习古文、阅经典、扬大爱、练修养”,加强学生医德教育。

观看、研读相关资料以及学习当今先进医务工作者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医学的真谛,了解高尚的医德对于一名医者的重要性;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到给予的快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医生、走进医院,真真切切地去理解何为“医者仁心”。

在培养学生“大爱”之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这种理想人格应该是一种“与天地相配”的人格,即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将自己融入宇宙万物的博大情怀。

拥有这样胸襟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但是合乎社会的,更是合乎宇宙的。

所谓“苍生大医”,就是将自己的使命理解为解救万物苍生,这是一种“大爱”的体现。

他们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天地相配”的人格和博大宽广的胸襟。

(三)“美”的教育———医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扎实的医术、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不嫌贫爱富、不畏权势等是从医的基本职业素养,在《千金要方》《皇帝内经》等著作以及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名医身上都有集中体现。

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如文明礼貌、校园秩序的遵守、校园环境的维护、时间观念的养成等,培养他们严于律己的作风。

注重他们谦虚态度的养成,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表达思想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提高他们处理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将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从医的职业素养相联系。

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但医学院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有别于其他高校。

应让医学生深刻领会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是自己个人的行为,它会成为患者治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时间对于患者来说就是生命,所以医学生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柔和的语气对于患者能起到缓解情绪的作用,所以医学生的言语谈吐一定要得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