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最新美术鉴赏论文!精心整理!强力推荐!
现代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现代美术作品鉴赏论文摘要:每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都不是单纯的一件东西那么简单,他们都有自己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独特历史含义,而且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培养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情境中去体会美术所特有的那种感觉,使学生能够将美术作品和其所处的文化历史联系在一起,进而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且激发学生对自己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热爱,促进学生对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和尊重,以期他们在人类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进程中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情境;美术鉴赏社会在进步,新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改革,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应该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当中,对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提高他们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作品的作者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最好的鉴赏方法。
因此,老师在平时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教授美术鉴赏方法、技巧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对文化情境的创设,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
1 美术鉴赏与人文精神美术鉴赏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更高层次认识人性的真、善、美。
如果说其他课程锻炼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美术鉴赏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
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和感受到所处社会和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美,教会学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在老师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带领学生,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去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通过接触那些不同的艺术手法,再清楚地了解到各个艺术流派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美术作品所特有的美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之建立起良好的审美观。
2 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美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的集成和发展的方式,他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之外,还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作用。
美术欣赏论文-哥特式建筑

XX大学《美术欣赏》课程论文题目:哥特式建筑姓名学号专业学习时间:20 年月至20 年月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
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商丘学院公共艺术课《美术鉴赏》分院机械与电气信息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本1704学号******姓名***授课教师赵辰飞得分题目:品读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成就一、内容:题目为选择一位或两位你喜欢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大师,论述其艺术成就,并分析其作品。
二、要求:1、观点明确,认识到位;2、论据充足,要有适当的作品案例作分析,思路清晰;3、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明确,且不少于1500字;4、标题三号黑体,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正文段落1.5倍行距;5、页面设置:单面打印,上2cm,下2cm,左2.5cm,右1.5cm,装订线0.5cm,选择“不对称页边距”;6、统一打印A4纸质版上交。
挑战所有“人为规定”——杜尚我的艺术就是某种生活: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那既不诉诸视觉,也不诉诸大脑,那是一种持续的快乐。
——马塞尔•杜尚。
当属于现代艺术家的群星璀璨闪耀时,其中会有繁多如雷贯耳如钻石般闪耀的艺术星辰,如立体派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法国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而如此众多的现代艺术家们,我最钟爱欣赏的就是被誉为“现代艺术守护神”的反叛者马塞尔•杜尚。
从小便池说起1917年,纽约有一群现代艺术家,在纽约中央大厦举办了一场关于独立艺术的展览,举办方独立艺术家协会规定,参展的艺术家们只要缴交费用,他们的任何作品便都可以参加该展览。
于是乎,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艺术作品都接踵参展而来,最现代的,最传统的,也有妇女做的人造假花也成了参展作品,真可谓百花齐放。
可即便是如此,却仍旧有一件作品署名为R.Mutt的普普通通小便池的参展作品被独立艺术家组委会投票表决,拒绝展览,被作为垃圾扔掉。
尔后才知,R.Mutt即是Henrietta-Robert-Marcel Duchamp,即杜尚。
杜尚从纽约的某个商店里买了陶瓷小便池,并签上R.Mutt,将这件作品命为喷泉。
一个名字叫喷泉的小便池,有些戏谑呀!如此杜尚的这件艺术品便成为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艺术作品,没有之一哟,人们讨论着,是否“卑贱粗俗”的小便池能否成为高雅的艺术品;是否艺术品会因其作者的名气地位而应该具有相应的价值。
最新版--鲁美毕业论文(设计)样本(修改)

论文样本本科毕业论文四号宋体加粗四号宋体论文题目:全新的回归——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创新式回归系别:美术史论专业:美术史论论文作者:张玲指导教师:俞永康完成日期:2005 年6 月6 日鲁迅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签名:系主任签名:(系章)日摘品,馆外又常常上演着各种各样的行为艺术,已经有人提出“绘画消亡论”一说,于是在学术界,关于“绘画是否向架上回归”的讨论成了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很多学者都强调绘画回归架上的重要性,笔者也认为,绘画向架上回归是艺术发展的趋势,新表现主义绘画便顺应了这个趋势,完成了向架上的回归,但它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创造出全新的内涵和崭新的时代风格,其中做的最出色的是德国的新表现主义,它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在传统德国表现主义的基础上呈现出全新的内涵和精神面貌。
……and Multi-media work, and all kinds of behavior art usually perform outside of the big galleries. Someone has already put forward “the painting perished ”, thus, in theart fields, a discussion concerning “painting whether returns to the easel” becomes a hot issue in these several years, a lot of scholars all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that the painting returns to the easel, the author also agree that the painting returns to the easel is a trend of art developing, the New Expressionism painting adjusted to thistrend, which returned to the easel, but this returning to the easel was not the simply repetition, and not simply imitation, but created the new times meaning and new times style, among them the New Expressionism in German was the most outstanding, it was full of racial features, presented the new content and new spirit feature in the found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ermany Expressionsm.…… (1)一、二、哪些方面············(一)1、政治历史性题材 (11)(二)创造能普遍解读的视觉形象 (13)如今的观念艺术已经走到这一步:……艺术评论家沃尔夫(T.Wolfe)一段生动的论述形象地向我们描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状况:“到了这样一个艺术理论代替艺术客体的阶段,艺术进入了最后的航程,它在一个精细的螺旋里一步步上升着,它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字格的自由,只剩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状凸,最后便消失于它自己占有的微小的孔眼之中,终于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艺术理论。
名画赏析的艺术论文

名画赏析的艺术论文美术家创造美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意识和审美理想,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实现。
以下是名画赏析的艺术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笔者试图通过对西方美术名画《蒙娜丽莎》和《日出印象》的赏析,来传达对名画、名画家的崇敬,对美术甚至是对艺术的感知和触觉,从而激发设计的灵感。
【关键词】西方;美术;名画;赏析我一直对西方美术史充满了好奇,每当看到一些名画,诸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每当看到她深邃的双眼与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神秘,迷人的感觉。
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到巴洛克风格艺术品,在到法国的洛可可艺术,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法国现实主义以及印象派作品,每个大师,每幅作品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达芬奇(意大利),新古典主义的开山主大卫(法国),以及印象派大师莫奈(法国),后印象派大师梵高(荷兰),这几位是我最喜欢的西方美术大师。
《蒙娜丽莎》是我最喜欢的画,总给人一丝神秘感觉。
《蒙娜丽莎》的 ___达芬奇,是我最喜爱的大师,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的代表,曾被誉为所有画家中最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艺术的最完全的表现,达到了人类精神的最高地位。
达芬奇是画家,同时也是雕刻家、诗人、音乐家、建筑家;他又是机械技师、数学家、科学家,留下不少在这种多领域的手稿,实在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完全的表现者,一位全能的天才画家。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肖像画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瑰宝之一。
《蒙娜丽莎》(1503―1506)画高77厘米,宽53厘米,是达芬奇的另一名作,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及整个世界美术史上最优秀的肖像画之一,据称画中的人物是佛罗伦萨一个名叫佛郎西斯科戴列热贡多的银行家的妻子。
从《蒙娜丽莎》的诞生到现在,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同的观者对她的微笑有这不同的感受,有的认为她笑的很温柔,有的觉得她笑的很严肃,有的觉得她虽然是在微笑着,但却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美院毕业论文

美院毕业论文美术学院毕业论文:当代艺术中的观念与表现引言:当代艺术是一种具备了独特特征的艺术形式,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媒介,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表现形式。
在当代艺术中,观念与表现成为了主要的特征之一。
本篇论文将重点探讨当代艺术中的观念与表现,并且通过案例研究来阐述其运用方式及作用。
一、当代艺术中的观念当代艺术中的观念反映了艺术家对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注与思考。
观念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在当代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艺术家通过表达自己的观念来引发观众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二、当代艺术中的表现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使用不同的媒介和形式来表达他们的观念,其中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
这些形式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可以更好地传达观念,使观众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感知和共鸣。
三、案例研究1. 当代艺术家杨福东的作品《鸟巢》是对当代城市化问题的观念表达。
他利用废弃的建筑材料搭建起庞大的鸟巢,旨在提醒人们对于城市发展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关注。
2. 艺术家贾湛的装置艺术作品《残缺记忆》通过收集被抛弃的物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拼凑和组装,以此表达对于社会消费主义的反思。
他的作品使观众产生了对于物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记忆的思考。
4. 攝影家王维民的系列摄影作品《中国家园》通过以家庭和个人生活为主题,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
他通过精心构图和细致入微的摄影技巧,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喜怒哀乐,引发了观众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结论:当代艺术中的观念与表现是艺术家借助艺术形式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观念作为艺术家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思想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得以传达给观众。
观众在欣赏和思考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被引导去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问题。
当代艺术以其独特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促使人们对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思考产生共鸣,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社会意义。
鲁迅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任书刘神

引言··································································一清明上河图介绍······················································二清明上河图的变化····················································结论··································································参考文献······························································图版目录······························································图版··································································致谢··································································摘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美术鉴赏》论文亚威农少女

《美术鉴赏》论文亚威农少女第一篇:《美术鉴赏》论文亚威农少女《美术鉴赏》论文——《亚威农少女》美术鉴赏论文系部: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亚威农少女》—毕加索引言: 本学期我选修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学习了这门课程让我对美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其中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给我很深的印象,这幅画刚刚创作的时候,不被他人理解,直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被人们所接受,让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这幅画的内涵。
正文:毕加索是以为生活在西班牙的画家,他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维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
《亚维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亚威农少女》创作于1907年,标志着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开始。
画面描绘的是一家妓院的妓女形象。
因为当时有很多人在性病中死去,画家本意是要通过这幅把放纵性欲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画作,警告人们性病的危险,以警示那些放纵性欲的人们。
画面上的五个妓女都裸露着病态的身体,搔首弄姿,摆出招摇和引诱的姿态。
然而她们的身躯却明显被病魔缠绕着,呈现出恐惧的憔悴脸色,其中一个的脸上笼罩的黑影正是病魔的影子,另一个女人的脸简直被描绘成了病毒的样子。
因而,这些丑陋、病态、变形的女人形象,确实给人一种狞厉可怕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些具体的形象是不重要的,关键是毕加索的表现手法。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
而毕加索则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这是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在人间
——从《庞贝城的末日》看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碰撞
一、庞贝城的末日
公元79年8月末,好几百年都没有动静的维苏威火山突然苏醒了。
在山的峰顶上出现了灼热的气体和灰烬的巨大烟雾。
随后,剧烈的地震开始了。
悬挂在维苏威火山上的乌云越来越低了。
只有巨大的闪电般火光的爆发冲破这已降临的昏暗。
吓得失掉理智的人们抛弃了自己的家和财产逃跑了。
可是,当暴雨般的石头和灰烬从火山口里喷射出来的时候,还有许多人没有来得及逃离城市。
这些喷出来的石头和灰烬覆盖了两座繁荣的罗马城市——赫尔库南奴姆和庞贝,这层东西的厚度有8~9米深。
喷发出来的炽热的倾盆大雨使这些物质凝固,形成了一个灭亡了的两座城市的大坟墓。
关于这场惨怖的大灾难的故事,在人们的记忆里还保存了很长的时间。
可是几个世纪过去了,已经没有人记得,赫尔库南奴姆和庞贝的正确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农民偶然地因为掘水井,发现了一些古代墙壁的遗迹。
他们没有想到这就是由于维苏威火山的爆发而被埋藏了的房屋的墙壁。
只是在大约二百六十年以前(1748年),人们才开始在这个地方进行发掘。
从挖掘出来的铭文得以知道,位于灰烬下面的就是庞贝城。
考古学家逐渐挖掘出个别的房屋,后来有街道,最后是古城的整个地区。
在那一层神秘的石头和灰烬下面,这一切都保持着遭难时的原样。
考古学家们清理了被保存的东西,使毁坏和损坏了的东西恢复了原状,庞贝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博物馆。
在这里可以知道二千年前意大利城市的日常生活。
二、画家勃留洛夫
1827年,勃留洛夫随考古队考察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发掘。
此时,毁于公元79年一次火山爆发的庞培城遗址,许多古代的艺术品已重见天日,这在欧洲引起人们对古代艺术的向往之情,更使得勃留洛夫惊叹不已,他当时便产生了一个构思:表现这个古代毁灭时震撼人心的场面。
画家用了六年的时间,收集资料,仔细研究史料和考古学资料、反复思考,特别是他阅读了当时的这一事件目击者小普里涅依的描写后,终于决定自己要表现惨剧最高潮的一刹那——人类在“末日”临头时的恐怖的精神状态:宏伟的建筑物正在毁坠,雕像正在崩落,惊慌失措的人群正在东奔西窜,火山喷发着闪电般的狰狞火焰。
并且还决定尤其要突出表现人们在末日到来时相互支持的人类高尚的道德的一面。
在仔细研究了史料和考古学资料、特别是阅读了当时的这一事件目击者小普里涅依的描写,画家最后决定表现惨剧最高潮的一刹那:宏伟的建筑物正在毁坠,雕像正在崩落,惊慌失措的人群正在东奔西窜,火山喷发着闪电般的狰狞火焰。
充满动势的构图,构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的光,人物的痉挛性的动作,他们疯狂的表情及绝望的表现——这一切都加强了画中的悲剧性的激情
三、理性与感性
1、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①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
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
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欣赏艺术带个人们的那种古韵之美。
古典主义绘画偏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
②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
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作为一种美学思潮,浪漫主义强调主观、个性、感情和非理性。
2、神的碰撞
《庞贝城的末日》于1833年完成,1834年在米兰展出,在当地哄动一时。
后又在巴黎展出,最后回至俄国彼得堡,被俄国绘画界奉为美术史上一大凯旋。
诗人们称这幅画是“俄罗斯画坛的初日”,普希金和果戈里都为这幅杰作不惜从词汇库里挖出最热情的赞美词。
而赫尔岑认为:勃留洛夫这位在彼得堡学过画的画家,选择野蛮的、超理性的毁灭人的自然力的形象来作画,决不是偶然的。
事实上,在尼古拉时代一些优秀的俄罗斯人都在反动压迫下牺牲了,他们最好的渴望麻木了,这个时代的悲剧气氛,勃留洛夫独具一格地显现在这幅画里。
勃留洛夫以浪漫主义为题材,古典主义为手段,用别具一格的手法展现了世界末日般的庞贝城。
四、神在人间
如果说创造了《自由领导人民》、《希阿岛的屠杀》的德拉克罗瓦的是浪漫主义的无冕之王,如果说创作了《马拉之死》、《加冕式》的雅克·路易·大卫是古典主义的无冕之王,那么勃留洛夫的《庞贝城的末日》则是二者唯美的融合,如同神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