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发现观后感
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心得

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心得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深埋于黄土之下的千年秘密,等待着考古学家们一一把它们揭开。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那里的展品和遗址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博大。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展览布局十分细致。
一进展厅,我就被一件件精致的展品所吸引。
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还有众多的壁画和墓志铭。
其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一座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复制品。
站在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面前,我不禁想象着秦始皇当年统一六国的雄壮气势。
参观过程中,我深感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这些文物不仅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历史的见证。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民族的情感。
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枯燥的年表和事件堆砌,而是由一个个生动的人和故事组成的。
在博物馆里,我还结识了一些同样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朋友。
我们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对某些文物的见解。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收获了更多有关历史的洞见。
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为我的成长提供指引。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明白,保护这些珍贵文物的重要性。
它们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守护这些无价之宝,让它们的故事得以传承下去。
同时,我也希望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能够发挥它们的教育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历史。
对于未来,我计划深入研究历史学,希望有朝一日能为这些珍贵的文物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期待着下一次的旅行,期待着再次与中国考古博物馆相遇,与更多的历史遗迹相遇。
探索发现三星堆观后感

探索发现三星堆观后感最近看了探索发现三星堆的节目,那感觉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超酷的时空冒险。
节目刚开始的时候,那三星堆的神秘气息就扑面而来。
看着那些考古学家们在遗址里小心翼翼地挖掘着,我就觉得他们像是一群超级侦探,在探寻着远古的秘密。
那些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啊,简直是要惊掉我的下巴。
青铜大立人像,站在那儿就像一个来自外星的巨人,那造型奇特得不得了。
它的服饰、手势,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神秘的味道。
我就在想啊,这古人到底是咋想出来的呢?难道他们真的见过什么来自天外的神物或者外星人?感觉这大立人像就像是个密码,藏着古蜀文明和外星文明交流的秘密似的,当然这只是我脑洞大开啦。
还有那些青铜面具,尤其是那个纵目面具,眼睛往外凸得像个望远镜。
这造型,简直是打破了我对古代人审美的认知。
难道在古蜀人的眼里,他们的神灵就是这个样子的?眼睛能看得超远,洞悉世间一切?这面具就像在瞪着我,让我感觉好像它要跟我诉说几千年前的故事,可又欲言又止,神秘得很呢。
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那些青铜神树。
这神树啊,枝繁叶茂,上面还有小鸟啥的。
感觉就像是古蜀人心中的宇宙树,连接着天地。
我仿佛看到古蜀人站在这神树面前,举行着盛大的祭祀仪式,他们相信通过这神树可以和神灵沟通。
这神树就像是那个时代的超级Wi Fi路由器,只不过传输的不是网络信号,而是古蜀人的祈愿和对神灵的敬意。
看完这个节目,我对古蜀文明充满了敬畏。
以前总觉得古代文明都是规规矩矩、大同小异的,但是三星堆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独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而且啊,还有那么多的谜团没有解开呢。
这就像是一场寻宝游戏,考古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宝藏,但是更大的宝藏还隐藏在深处,等着人们去发现。
我就特别期待,以后还能有更多关于三星堆的新发现,让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又迷人的古蜀文明。
关于考古的观后感

关于考古的观后感考古,这个词儿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能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秘密。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观了一个考古现场,那是一次让我终身难忘的经历。
这个考古现场位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风景倒是挺美的,可谁能想到,就在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下,竟隐藏着无数的历史珍宝和故事。
刚到那里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考古队员们有的拿着小刷子,轻轻地刷着刚出土的文物;有的在小心翼翼地测量着什么;还有的在认真地记录着各种数据。
他们的表情专注而严肃,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感。
我凑到一个正在清理文物的考古队员身边,好奇地看着他手中的工作。
那是一块看起来像是陶瓷碎片的东西,上面沾满了泥土。
只见他用小刷子一点点地刷去泥土,动作轻柔得就像是在呵护一个新生的婴儿。
我忍不住问他:“这一块小小的碎片能说明什么呀?”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笑着说:“小姑娘,可别小看这碎片,它可能是解开一段历史谜题的关键呢。
通过它的质地、花纹、制作工艺,我们能推断出它所属的年代、产地,甚至能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听他这么一说,我再看向那碎片的时候,眼神都不一样了,仿佛它真的承载着千言万语。
在另一个区域,有几个考古队员正在挖掘一个墓葬。
我站在旁边,心里既紧张又兴奋。
随着挖掘的深入,一件件陪葬品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
有精美的铜镜,虽然已经有些生锈,但仍能想象出它当年的光彩照人;有造型别致的玉器,温润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要触摸;还有一些陶器,虽然没有那么华丽,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看着这些东西,我仿佛看到了墓主人曾经的生活场景,想象着他在这个世界上走过的一生。
考古队员们对待每一件文物都极其小心,生怕对它们造成一点点的损伤。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物的珍视。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有个队员在拿起一件文物的时候,手竟然有些微微颤抖,我想那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内心的激动和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吧。
考古中国2016观后感

考古中国2016观后感
考古中国2016是一部介绍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纪录片,通过展示考古发现和历史遗迹,向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多元一体的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下面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1. 丰富的历史内容:考古中国2016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历史,涉及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遗产。
通过展示这些遗址和文物,纪录片呈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让观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高质量的制作:考古中国2016的制作团队非常专业,采用了高清摄影和先进的拍摄技术,将遗址和文物的细节呈现得非常清晰。
同时,纪录片的配乐、画面和解说也非常精美,让观众在欣赏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3. 深入的探索:纪录片不仅展示了考古发现和历史遗迹,还通过专家的讲解和分析,深入探讨了这些遗址和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些深入的探索让观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4. 启示和思考:通过展示中国历史的辉煌和多样性,考古中国2016让观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纪录片也引发了观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考,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考古中国2016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观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启示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考古大会贾湖遗址观后感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
南距舞阳县城20多公里,东距北舞渡镇3公里是一处重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
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湿润,河流纵横,便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境地。
遗址附近沙河宽阔的水面,自西北汹涌而下,在距遗址约3公里处环绕向东而行,一泻千里。
灰河由遗址西4公里处蜿蜒而过,至北舞渡注入沙河。
离遗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遗址仅1公里。
泥河源于叶县,在遗址西8公里处流入舞阳县,贯穿全境,在出境处注入澧河。
在灰河和泥河之间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贾湖,贾湖村坐落在贾湖北岸。
贾湖村东为泥河洼滞洪区,面积约103平方公里,中心区最低点海拔63.8米。
修建这片滞洪区主要是为了在汗期到来时,分流沙河洪水,以保护遗址东30公里处的京广铁路不受水患的威胁。
遗址位于贾湖村东,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
1961年,原县博物馆馆长朱帜下放贾湖村劳动,在土井和薯窖断壁上首次发现该遗址。
20世纪70年代,修筑护村堤时破坏了遗址中部文化层,该村小学在堤下开荒种地,发现了一些陶壶、石铲等文物,学校教师贾建国将这些文物收集上交当时的县文化馆。
1962年,舞阳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帜,因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贾湖村劳动。
一次他在劳动时,发现村东的沟底有许多陶片,于是在这一带进行了细心勘察。
他在废弃的井壁、断崖、沟坎上同样发现了许多人骨和红烧土,还在红烧土上发现有稻壳印痕。
红烧土通常指被烧烤陶化的土块,以砖红色居多,一般都与大火焚毁的房屋有关,这一切表明这里可能有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村落遗迹。
1975年8月,舞阳县境内连降暴雨,沙河、泥河、灰河、澧河…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同决堤而出,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在这场大洪水中,贾湖村和周围许多村庄一样,成为一片汪洋,遭受到灭顶之灾。
大水退去,贾湖村民重整旗鼓,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起自己的家园。
为了防止水患的侵害,他们在村庄的周围筑起一道堤坝,用以阻挡泛滥的洪水。
护村堤正好在遗址中部贯穿南北,当时就挖出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使遗址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感想

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感想摘要:一、引言二、博物馆概况介绍三、参观过程中的亮点与感受四、对中国考古事业的思考五、总结与建议正文:【引言】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我国一座颇具特色的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在这里,我深入了解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果,深感自豪。
借此机会,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参观感想。
【博物馆概况介绍】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一座以考古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各种珍贵文物,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分为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共有十个展区。
展区内容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代、唐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以及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考古遗址。
【参观过程中的亮点与感受】在参观过程中,我惊叹于馆内珍藏的文物之美。
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
尤其是唐代壁画、汉代陶器和青铜器等,技艺之高超、造型之优美,令人赞叹不已。
此外,博物馆还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VR、AR等,使参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考古遗址的魅力。
【对中国考古事业的思考】参观过程中,我深感中国考古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再到研究成果的推广,我国考古事业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也应看到我国考古事业面临的挑战。
例如,考古人才的培养、考古技术的创新以及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等方面仍需加强。
我们应当继续努力,推动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
【总结与建议】总之,中国考古博物馆之行,让我对中国考古事业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我为我国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而自豪,同时也认识到考古事业的重要性。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考古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考古人才。
2.提高考古技术水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新考古方法。
3.增加文物保护投入,加强对珍贵文物的保护力度。
关于考古的观后感

关于考古的观后感一直以来,对于考古,我总有一种神秘而又敬畏的感觉。
直到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个考古展览,才让我对考古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展览的场地并不大,但里面陈列的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我踱步其中,目光被一个小小的陶俑吸引住了。
它不过手掌大小,模样却栩栩如生,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像是在向我诉说着千年前的快乐。
我凑近了仔细瞧,能看到它身上细腻的纹路,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古人手艺的精湛体现。
再往前走,是一排摆放整齐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有的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从其造型和装饰上感受到当年的庄重与威严。
其中有一个青铜鼎,鼎身上刻满了复杂的图案,有飞禽走兽,有云纹水波。
我不禁想象着,在数千年前,工匠们是如何一锤一锤地打造出这样精美的器物,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它们献给了当时的权贵。
在一个角落里,展示着几块从遗址中挖掘出来的古砖。
这些古砖的边角已经磨损,但其上的文字却依然清晰可辨。
我费力地辨认着那些古老的字体,试图解读出其中隐藏的信息。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看着这些展品,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考古,究竟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挖掘和研究那些古老的物品,更是在寻找我们人类文明的根。
通过这些沉默的文物,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艺术审美,仿佛能够亲眼目睹历史的演进。
我想起曾经在电视上看到的考古现场,考古人员们小心翼翼地用小刷子清理着文物上的尘土,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敬畏。
那时候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对这些破旧的东西如此上心。
但此刻,站在这个展览厅里,我懂了。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组展示古代墓葬结构的模型。
那复杂的墓室布局,精美的陪葬品,无不反映出古人对死亡的重视和对来世的期许。
我想象着古代的达官贵人在为自己修建陵墓时的情景,他们一定是希望在死后也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希望自己的名字和事迹能够被后人铭记。
小学生参观考古馆观后感

小学生参观考古馆观后感小伙伴们!前几天我们学校组织去参观考古馆啦,那可真是一次超级有趣又特别长见识的经历呢。
一走进考古馆的大门,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古代。
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展品,就像神秘的宝藏在向我们招手。
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陶器,有的上面刻着奇怪的花纹,看起来就像外星人留下的密码一样。
我心里想,以前的人可真厉害啊,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高级的工具,就能做出这么精致的东西。
那些花纹歪歪扭扭的,但又有一种独特的美,也许这就是古人的艺术感吧。
比如说有一个陶罐,肚子大大的,上面画着一些小鱼和水草,我猜这可能是以前的人用来装食物的,说不定还装过从河里抓来的鱼呢。
还有那些青铜器,哇塞,它们看起来可真霸气!青铜的颜色暗暗的,但是却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厚重的气息。
有的青铜器是鼎,超级大,我站在它旁边,感觉自己就像个小矮人。
我想这鼎在古代肯定是用来煮超级多的食物的,可能是在很重要的节日或者祭祀的时候才用的。
鼎的表面也有好多花纹,不过这些花纹比陶器上的更复杂,有的像龙,有的像凤,感觉古人把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刻在这些青铜宝贝上了。
最让我觉得神秘的是那些化石。
有恐龙的化石哦,长长的骨头,看起来特别吓人。
我看着那些化石,脑海里就浮现出恐龙在远古大地上奔跑的画面,它们肯定是超级巨大的家伙。
我还看到了一些小虫子的化石,真不敢相信,那么小的虫子也能变成化石保存到现在。
这时候我就觉得考古学家们就像超级侦探一样,能从这些小小的化石里发现好多好多关于过去的秘密。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听到了讲解员叔叔讲的很多故事。
他说这些展品都是考古学家们辛辛苦苦从地下挖出来的,就像在寻找被时间遗忘的宝藏一样。
有的时候为了找到一件完整的文物,他们要在一个地方挖很久很久,还得小心翼翼的,就像照顾刚出生的小宝宝一样。
这次参观考古馆,我学到了好多东西呢。
我知道了我们人类的历史超级悠久,以前的人虽然生活条件没有我们现在好,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智慧和文化。
我也明白了考古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的大门,让我们能看到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发现观后感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考古发现观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在电视里CCTV-10的《探索发现》节目,讲的是湖南里耶出土秦简的经历和后续研究。
下面由我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篇一:探索发现观后感中午的新闻3...
在电视里CCTV-10的《探索发现》节目,讲的是湖南里耶出土秦简的经历和后续研究。
下面由我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篇一:探索发现观后感
中午的新闻30分经常播放一些考古方面的新闻,其中就有里耶发掘出两万多枚秦简的轰动性消息,当时就对这个消息非常感兴趣,因为在里耶秦简出土之前,全国各地出土的秦简总计也才几百枚,这两万多枚秦简记录的信息足以重写一个朝代的历史,所以这一期节目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可惜央视的节目是分几天播出的,后面播出的时段我正好要上班,错过了,郁闷之下,在水木上向著名的DVDRW买了包括央视《探索发现》在内的100张DVD数千部科学探索纪录片,昨天邮包终于到了,看着上面清华大学邮局的邮戳,感觉挺亲切的。
但在这些DVD里面却没找到关于里耶秦简的那一期节目,估计是播出时间太近,DVDRW还没来得及收藏,不过其他节目也一样引起了的兴趣,今天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中国史话》的第一期节目《寻找失落的年表》,非常的震撼,想写观后感了。
中学时历史学得不错,至今仍记得书上说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相信很多人
也都还记得与之相连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典故,而更早的历史,确切年代就已经模糊了,而《寻找失落的年表》里介绍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化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通力配合,找到了西周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并以这个为标尺,得到了夏和商的大致建立年份(公元前2070和公元前1600),我立即上网查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果然,上面清清楚楚写着: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禹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商王汤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姬发) 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而记得十几年前我使用的历史课本里,武王伐纣只能用"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这样模糊的语言来记录,看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至中国历史的确切坐标向前推进了两百年,并大大缩小了之前一千年中历史事件的年代误差。
红茶来宿舍找我,看见我正在看这种历史记录片,大为不解,他说"这有什么意思啊,现在过得好不就行了,几千年前的事,知道得这么精确有什么意思?" 我一时找不出话来回答或者反驳他,是啊,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年份于我们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它既不会增长GDP,也不会在现代人里面掀起什么风波,现在手捧着新的历史教材上课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知道,十年前的课本上,中国历史还只能精确到公元前841年...但是,我仍然为这个变化而激动着,在我心里,如果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约公元二十世纪中叶,那么我们这几代人的存在和留下的痕迹无疑会模糊很多。
在记录片里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历史学教授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他们的成绩或许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也许下一次出土的某些文物又将推翻他们的结论,但他们的努力一定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公元前1046这一个数字退出光盘,回味刚才节目的内容,历史学,天文学,化学,这些都曾经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科,还记得五岁那年,还没有上学之前,外公问我的志向,我回答的是"清华历史系",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时清华已经没有历史系,后来自己也选择了理科慢慢远离了历史,但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竟隐约感觉和20年前那种对历史、对知识的向往相似,如果那时我能看到这些丰富而生动科学纪录片,那是多好的科学启蒙,也许我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轨迹,也许我现在做的将是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更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现实中是没有也许的,天亮以后还要上班,还要重复我那体力劳动的意义大于脑力劳动的工作。
希望我能遇见一个热爱科学与探索的孩子,能把这些dvd送给他,让我儿时的梦想可以延续...
篇二:探索发现观后感
我观《探索与发现》节目,节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奇迹。
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奇的是恒山上的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
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庙宇。
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
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
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
"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
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
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
唐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
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
"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经历千年依然几近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以及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我想我们在感慨之余,多少也应该有所思考。
思考为什么在1400多年前建筑的庙宇在风吹雨打、烈日骄阳,甚至山崩地裂中依旧能够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筑却脆弱到经不起一丝考验?不是今天的技术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许是因为面对今天的喧嚣,我们太多地关注背后的东西,却独独忽略了眼前的责任。
或许我们在研究
古人的建筑方法,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伟大的文化骄傲之余,也应该继承他们朴素、纯净、认真、踏实的心态。
悬空寺集自然美和人工美为一体,又将美学、力学和宗教融合为一处,不愧于东方瑰宝的美称。
诚若明代诗人王湛初游悬空寺发出的感慨万分的诗句:"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设云中。
"
篇三:《探索发现》观后感
武当山——这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山,它在地球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与玛雅古建筑、埃及金字塔等许多业已消失或仅存遗迹的文明奇观共生共荣。
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圣地,一个中国版的梵蒂冈、麦加和耶路撒冷。
古往今来,八百里武当吸引了多少游客的目光,又有多少人被武当山的奇伟所折服,他们眷恋着这座大山,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朝拜了千年。
在这幅敬献给南岩玄帝殿的《道通天地》匾额里有众生内心的虔诚,真武信仰漂洋过海,在台湾生根发芽。
每年的九月九、三月三,台湾的进香团都会来武当朝拜。
这是一座绵延纵横而又大气磅礴的大山,它接纳着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芸芸众生。
大岳武当,共祈太和。
看完了《问道武当》,让我对原本并不了解的武当山更加了解了,武当山古建筑群还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武当山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例如,紫霄宫的雪景,太子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