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管商之术_为天下理财_王安石经济思想略论
王安石理财伦理思想探究

王安石理财伦理思想探究张娟王安石不仅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儒学思想家,他倡导“荆公新学”,并公开谈论财利,深化了传统义利观,具有显明功利主义的色彩,与宋代理学强调“灭人欲,明天理”的道义论价值取向相对立。
他的理财伦理思想主要有以义理财、节用观、量出制入开源节流思想这三个方面。
一、以义理财由于财之足与不足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基础,如何使社会财富增加成为了社会政治的中心问题,同时也理应成为道德考量的问题。
在《答曾公立书》中,王安石认为“理财乃所谓义”。
赋予理财这一经济活动以义的价值规定。
这一观点显然继承并发展了《周礼》和管仲的义利观。
他说:“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
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
孟子所反对的言利主要是指一国一身之私利,至于天下百姓言利,则是政事所重之利,此乃公利,而为公利理财,这是《周礼》的重心所在,也是孔子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种利与义是一致的。
王安石也明确提出义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利,表明了其功利主义的立场。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财?如果理财方式不正确,不仅达不到利的目的,还可能与义相悖。
王安石指出:“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
……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商业贸易方面,他作了如下的改革:虽然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如农业,但仍不可或缺,它有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
但也不可因商废农,本末倒置。
所以,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法规来引导商业的发展,这就是“制法以权之”,也就是以义理财。
在《乞制置三司条例》中,王安石说:“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这里主要是从贡赋和贸易的管理方面论述了以义理财,落实到改革实践中,王安石所提出了“均输法”和“市易法”。
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赵倩 08历史学 08504022摘要: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从变法开始至今900多年,人们对变法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与国情的变化,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南宋20世纪评价自元佑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迄今,王安石变法已经过了九百多个年,在这九百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①”;而列宁曾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②”;80年代又出现了“抑王扬马”的观点③。
纵观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其所以迭荡起伏、毁誉不一,也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九百多年的“社会气候”④,从中也可分析出对其不同评价的原因。
一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这位年轻的皇帝急于求治,希望出现国富兵强的局势,而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在这时上书神宗,于是就有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就遭到众人的反对——无论是主张变法的还是不主张变法的。
赵汝愚辑录的《宋诸臣奏议》集中荟萃了熙丰至元祐时期反变法派的奏议。
仅就司马光一人的奏议就达146篇,约占1630 篇总数的9%,其他人如韩琦32篇、王岩叟45 篇、吕诲45 篇、范祖禹42篇、刘挚34 篇、吕公著36 篇、苏辙26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0页。
②邓广铭:《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8页。
③王家范:《评近几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的得失》,《光明日报》1986—06—04。
④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中央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题库、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小抄)

2018中央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题库、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小抄)第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 A )把政治理解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A .中国古代 B .古希腊 C .古罗马 D .古埃及2.奥古斯丁的传世作( B )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A .《世人之城》(或称《地上之城》)B .《上帝之城》C .《政治学》D .《理想国》3.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 A ),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A .神学政治观B .人文主义C .权利政治观 D .自由主义4.恩格斯高度赞扬( D ),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A .宗教改革运动B .英国革命C .巴黎公社 D .文艺复兴运动5.17世纪初,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传统国家的包围之下,( B )突破封锁,首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为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带来了一些希望。
A .英国 B .尼德兰 C .意大利 D .希腊6.( A )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
但是,该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A .思想启蒙(或启蒙)B .文艺复兴C .法国大革命D .工业革命7.强调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是法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C )正是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
A .保守主义B .民族主义C .自由主义 D .国家主义8.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是( D )。
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9.西汉末,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出( B )。
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
A .天人合一B .谶纬之学C .纲常名教 D .玄学政治10.王通主张的( A ),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儒学的改造、复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论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

论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班级:104 学号:35 姓名:许雯摘要:王安石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富国,通过鼓励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税,不耽误农民农忙季节,从而保证劳动时间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重要的事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助于解决政国家积贫的局面。
但是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就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
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关键词:均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王安石(1021—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因生性倔强,时人戏称“拗相公”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朝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
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变法过程中矢志不渝。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庆历四年(1044年)获得进士第四名及第,其后在扬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而且也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
由此王安石进一步认识到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机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现实借鉴思考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现实借鉴思考摘要:作为我国11世纪的一位杰出改革家和理财家,王安石在公元1069年实行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这场大刀阔斧的改革,鲜明表现了王安石“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核心理财思想。
这一思想把生财作为聚财和用财的根本,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仍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安石改革;理财思想;生财一、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财政问题突出,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社会危机凸显。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宋神宗在公元1069年支持王安石变法,以求革除天下积弊,实现国富兵强。
王安石的改革,以经济改革最为突出,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青苗法。
青苗法是指把常平、广惠仓积存的钱粮,在粮价低时,高于市价收购,粮价高时,低于市价出售;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本着自愿的原则,贷款给资金短缺的农民,待收获归还时加收20%或者30%的利息。
此项措施意于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使农民不至于受到高利贷者的盘剥,抑制土地兼并。
(二)农田水利法。
农田水利法是指鼓励垦种田地,兴修水利。
此项措施目的在于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三)方田均税法。
方田均税法是指每年由官府丈量土地,核准土地贫瘠以后,按等级规定税额标准,以限制地主富户隐瞒田产,改变田赋不均的状况。
(四)市易法。
市易法是指通过设置市易务,收购市场积压货物,等市场有需求时再出售。
市易法旨在加强国家对商业的控制,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五)募役法(免役法)。
募役法规定由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所需役钱,由民户按户等分摊。
此项措施是为了减少原来的役法给农民造成的额外骚扰,使农民可以专注于生产,原来不需要应役的民户也要交纳役钱,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改变了徭役不均的局面。
二、王安石改革中的理财思想(一)重视生财,把生产的发展作为国家的财源基础“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思想,是王安石诸多财税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融生财、聚财和用财为一体,又把生财作为根本,把生产的发展作为国家财源增加的基础。
王安石变法的五大致命弱点

王安石变法的五大致命弱点王安石变法的五大致命弱点导语:王安石变法开始于宋神宗熙宁二年,即公元1069年,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归根结底是因为王安石变法的五大致命弱点,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变法的五大致命弱点,欢迎阅读!王安石变法致命弱点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等九大改革变法的方针政策。
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本来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的流习积弊,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应该说,这次变法的立意和改革的初衷还是好的,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在农业生产、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财政好转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然而,结果却发展成为腐败的温床,滋生出许多贪官污吏大肆祸国殃民,不仅弄得天怒人怨,社稷震动,而且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最后朝廷不得不废除这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
这是当初雄心万丈、壮怀激烈、立志变法图强的王安石所始料不及的。
这次变法失败后仅过了41年,即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便灭亡了。
王安石变法最终没能挽救封建社会的沉沦,反而加速了北宋王朝灭亡的进程,那么,这次变法最后失败的原因何在呢?其一、这次新法没有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后导致了社会基础的丧失。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得到宋神宗支持的主要原因是想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不是富民惠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
这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再分配而已。
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敛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在变法中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核心经济思想论述

王安石变法核心经济思想论述关于《王安石变法核心经济思想论述》,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经济思想,也是他与反对派大臣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王安石认为社会财富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数,而是可以通过价值创造行为来不断增加的。
政府通过适当的政策来引导价值创造,就可以通过新增的财富来满足国用,而不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而反对派的观点则针锋相对,司马光说“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言下之意,只要国用饶了,必定是民加赋了。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司马光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经济的小农观点。
而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则要先进得多,他不仅看到了经济增长的潜力,而且还富有预见性地指出了经济增长的方向:一是相对传统的资源开发——————“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二是要重视流通,建立开放性的经济——————“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
在近千年前能有如此先进的经济思想,王安石实在是了不起!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条条饱含着王安石先进经济思想的新法执行到最后却纷纷落入了司马光所指出的陷阱——————创造价值的作用没发挥出来,却反倒沦为了政府横征暴敛的幌子。
以“青苗法”为例,原本是规定由政府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期以相对较低的利率借钱给百姓,百姓则在收成之后偿还。
这实质上很类似于今天的农村小额贷款。
如果顺利实现,既可以减轻农民高利贷负担,又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让小农们得以开展更多原本负担不起的生产、投资项目,同时还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本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
然而一到执行环节,地方官们为了搞政绩,增加青苗利息收入,以及从中渔利,就一面私自提高利息,一面强行向百姓摊派。
把好端端的“青苗法”办成了一个乱摊派的工具,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又如“市易法”,本意是政府对商业的一种调控,通过政府在商品价低时买入,价高时卖出,以稳定物价、促进商品流通、破除大商人的垄断,同时该法也有向中小商人提供低息贷款的规定,被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是同时具备贷款银行和交易所的功能。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 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 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结果)。
(3)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1
2
3
4
5
6
7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 ②度义而后动 考虑。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1)度 ④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谱写,作曲。 ⑤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过。 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 ⑦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丈量。
5
6
7
6. 将下列有关本课文化常识的内容补充完整。 (1)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有司”并非指某个部 门,而是泛指 官吏 。
(2)盘庚之迁:盘庚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 殷 (今
河南安阳)。
1
2
3
4
5
6
7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 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 事”罪名加以反驳,并申述变法目的的句子是“ 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 第4期2008年8月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JOURNAL O F HUNAN UN I VERSIT Y OF CO MM ERCEV o1 15 N o 4 A ug 2008收稿日期 2008 05 14作者简介 刘晓林(1950-),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商学院文学院教授。
挟管商之术,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经济思想略论刘晓林 刘昱(湖南商学院文学院,长沙 410205)摘 要 王安石是北宋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力主变法改革,而其变法核心则是!为天下理财∀。
分析王安石!理财∀的思想,不难发现其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本文从理财之义、理财之旨、理财之道和理财之要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王安石的经济思想,认为有着我们今天应该继承的合理因素。
关键词 王安石;理财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F729 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 2107(2008)04 0011 04OnW ang An -shi #s Econo m i c Thought s:W ea lth Manage ment f or A ll Peop l eLIU X iao-li n LIU Yu(S c hool of Chinese Literat ure ,H unan Universit y of co mm erce ,Chang sha 410205)[Abstract]A s a fa m ous po litic i a n in the Song Dynasty ,W ang An-shi strong l y advocated refor m s w ith the core of !m anaging w ealth for a ll people ∀wh ich still has great realistic si g n ificance and h istorical va l u es The paper syste m atically ana l y zesWANG An -sh i #s econo m ic thoughts fr o m 4aspects na m e l y the righteousness ,princ i p le ,m ethods and essence ofw ealth m anage m ent and ho l d s that w e sha ll take so m e rati o na l factors for reference[Key w ords]WANG An-sh;i w ealth m anage m ent thoughts ;rea listic sign ificance!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早已有之。
但其义是为!经世济民∀、!治国理家∀之义,与现代意义的!经济∀一词之内涵相去甚远。
现代意义的!经济∀是上世纪初从西方进入我国的,它所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乃政治和上层建筑赖以树立起来的基础。
古代对于现代!经济∀的意义,多用!理财∀、!富国∀、!生计∀、!治生∀诸语,而!理财∀则为常用之词。
故本文论及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实即王氏之理财观念。
!理财∀一词,最早见于∃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文中!理财∀,即!管理财货∀之义也,与今天∃辞源&上所解释的!管理财务∀之义,庶几无差。
可见,古人之理财,即有相当我们今天!经济∀一词的部分含义。
财货者,民所赖以生存之物也。
所谓!民以食为天∀,然而,由于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更由于儒家思想一直处于统率的地位,数千年来,视农为本,斥商为末,盖商徒言利也。
!君子不言利∀成为古人臧否人物的一条重要的原则。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易&里面出现的!理财∀一词之后,后来竟然很少被人提及或引用。
直至宋代王安石首倡!理财∀,并作为新政核心的内容极力推行之,自此之后人们才广泛引用!理财∀理念,就此一点,足见我国经济观念的滞后,也可以看出王安石理财思想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巨大影响。
王安石(1021∋1088),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杭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文学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创作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合称为北宋四大诗人。
他的父亲王益是祥符八年(1015)进士。
儿子王雱是治平四年(1067)进士。
王安石诸兄弟先后均是进士及第。
五十余年,王家三代八人进士,可谓!科甲鼎盛∀之旺族。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王安石自幼随父任上,受到严格的教育,尤其是他的母亲吴氏!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
∀(吴氏教子极严,我们甚至可以推断,王安石后来力排众议,极主变法,被人称为!拗相公∀,应该与他母亲的遗传与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初任地方官多年,他勤政爱民,廉洁守法,尤能不趋奉媚上,革除弊政,为民兴利。
这种下层地方官吏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当时为政弊端,民生疾苦有更深切的了解,也为他后来改革打下了基础。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由知常州府移任提点江东刑狱,在进京述职时,他向当时的仁宗皇帝上了著名的∃万言书&(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天下的财力日益穷困的现实情况,第一次向最高统治者提出!理财∀的主张;尽管这一重要的经济思想未引起仁宗重视,但!理财∀观念一直贯穿于王安石的整个仕宦生命。
在他以后几十年的出相入相的艰难仕途上,他一直是矢志改革,励行变法。
毫无疑问,王安石的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伟大的革新运动,这场改革,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我国历史上变法运动罕与其匹。
综观王安石变法中所推行的一切措施与办法,除了改更戎,立保甲二法之外,其余都是理财性质的举措。
所以,说王安石变法就是!理财∀,一点也不为过。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在传统儒家!不言财货∀的思想统治之下,一个封建官僚如此竭尽平生心力倡导理财,千古以来,唯此一人!有宋一代,积贫积弱,一方面是冗官冗员,行政开支浩繁,国力难以为继;一方面是地主豪族兼并土地,囤积财货。
这样,不仅使国库空虚,国力孱弱,而且使广大人民劳苦困顿,不堪重负。
正是这样一种残酷的现实,使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不得不思考着国家的出路。
公元1033年,王安石在舒州任上,曾写下了著名的∃兼并&一诗。
全诗以议论为主,对宋王朝!不抑兼并∀的国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认为,由于当政放任豪族兼并,遂使百姓倒悬。
所谓!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载。
∀因为!有司与之争,民念可怜哉∀。
这样深刻揭露为政弊端的内容,在王氏许多诗歌中都有反映。
如∃发廪&一诗,就指出由于兼并,致使!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
∀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才促使王安石极力推行变法;同时,我们也看到,王安石的变法,其根本目的固然是维护封建统治,但面对的却是民生疾苦,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然概其大端,王安石于经济思想的主张与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财∀之义:!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对于财富,王安石一反传统儒家定论,把!理财∀当作一个国家政务的根本。
尽管在此之前,历代不乏有识之士极倡富国强民,但往往是纯粹作为一种政治理想的提出,其措施大多是从粗处着眼,而很少从细微入手具体讨论增加财富的办法。
换言之,王安石论富国,重在一个!理∀字,财而曰!理∀,很有些现代经济学上的意义了。
国之为政,千头万绪。
何为重要,各有所本。
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于∃策林十八&有云:!为国有三计,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
∀王安石是怎样看待为国之计的呢?他认为,理财才是为国的万世之计,是当政的第一要务。
它在∃答曾公立书&中明确指出: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
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
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殍则检之,是所谓政事。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奸人者因名实之近,而欲能之,以眩上下,其于民心之愿何?在王安石看来,理财就是为政的第一要义。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民不富,国何以强,民穷则世乱,世乱则国将不国矣。
问题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尽聚天下财力以供一人之享乐,而不顾民生疾苦;另一方面,又以!君子不言财货∀以自许,极力把自身装扮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君,正如汉代桑弘羊所指出的:儒家空讲!仁义∀,以!义∀制!利∀,其本质是!内贪外矜∀。
∗王安石变法力主理财,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尤其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人士,对善理财者进行了肆意攻击,他们曲解王安石理财的概念,认为王氏理财,旨在征利。
针对反对派的诸多谬论,王安石一连写了许多文章进行了驳斥,他自始至终认为,!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为自己理财而正名,!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理论支柱。
理财是国家最大的政治,是治国理民的当务之急。
正因为王安石认为理财是政务之第一要义,所以他才有如此顽强的毅力,排除种种干扰,几起几落,矢志改变。
他在一首题为∃众人&的诗中说:!众人纷纷何是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且贤,四周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金。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表现了他不怕咒骂,不怕围攻,对变法改革的高度自信与勇气!二、!理财∀之旨:!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
∀所谓理财之旨,即理财的主旨、要旨,亦即目的。
对于此,当时反对派认为王安石理财的要旨乃在于收回利权,增加国库收入,此乃与民争利也。
更有甚者,还指责王为掊克聚敛之臣,实在是大谬不公。
诚然,王安石变法的确是旨在收利权,益财政,抑兼并,均贫乏,王氏也曾一再向仁宗进言表明了这一态度:!推行兼并,收其赢余;以兴功利,以救安危。
∀,但是,王安石的征利,不只是为国敛财,更不是与民夺利。
王氏理财的宗旨,诚如梁任公在∃王安石传&中所指出的,荆公之!理财也∀,其目的非徒在增国帑之岁入而已,实欲苏国民之困而增其富,乃就其富取赢焉,以为国家政费,故发达国家经济,是其第一目的,而整理财政,乃其第二目的也。
∀诚然如斯,王氏理财,一在于富国,二在12于强民。
怎样达到这一目的,王安石认为只有二条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其收益,一是正确发展商品以繁荣经济。
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臣于财利,故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
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