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网络表情的使用趋向调查报告
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研究

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研究一研究背景和现状以微信表情为代表的网络表情符号亚文化现象在社交媒体平台、网页媒体内容中盛行,成为网络用户传情达意、娱乐消费的对象。
在以微信为媒介的交流过程中,仅凭文字、语音无法表达用户复杂的情感交流过程和满足多样化的情感表达需求,丰富多样的微信表情应运而生。
微信是熟人社交平台,有稳定的用户数量和表情包供应机制,而且微信已成为国内用户首选的第一社交入口,有较为长时间、多频次的使用习惯,因而本文的研究集中于微信平台上的用户表情使用行为。
截至2015年9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6.5亿人次,超过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占总用户的25.3%,约1.64亿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表情功能。
[1]可以说,对于广大的微信用户而言,以Emoji为代表的微信表情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在研究群体的选择上,本文选择了高校大学生群体,因为在网民年龄结构中,20~29岁的网民所占比重最高,约为30%;而在职业结构中,学生用户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达25.1%。
[2]大学生群体乐于接受和分享新鲜事物,在微信社交圈中表现活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二高校学生群体的微信表情使用基本情况调查(一)研究方法与操作流程问卷调查法是以有效的数字实现复杂宏观世界中现象或问题的精确把握的科学方法,是为解决问题、改进现况、计划未来提供现实依据的研究方法。
[3]本研究采取闭合式问卷的形式,调查大学生群体微信表情使用的基本情况。
(二)问卷的抽样方法本研究的核心是了解高校学生对微信表情的使用与满足程度及使用行为,而非根据对部分受众的研究结论来推断某市或全国受众的看法,在以深度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表情的基本情况,如表情收藏数量、使用频率和使用意向等问题,考虑到研究者自身的研究成本、时间和能力,本文拟采用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和立意抽样结合的办法进行。
大学生使用表情包情况 调研报告材料

标准文档大学生使用表情包情况调查报告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计算机类1603、计算机类1606小组成员:樊嘉馨刘英卓张硕李文静160629(20168403)刘戈璇160627(20167633)徐嘉伟160609(20167844)曹露 160630(20168575)高树达160623(20169222)文案大全目录一、概要 (1)1.调查方式 (1)2.调查对象 (1)3调查时间 (1)4.调查人 (1)二、调查背景 (1)三、调查目的 (2)四、调查基本情况与做法 (2)五、调查结果概括 (3)六、调查问卷中反映出的现象和分析 (3)七、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 (4)八、关于将别人制作为表情包的建议 (4)一、概要(一)调查方式:采用网上问卷形式调查。
(二)调查对象:国内各省市在校大学生(三)调查时间:2016年11月6日~2016年11月10日(一)调查人:李文静160629(20168403)刘戈璇160627(20167633)樊嘉馨刘英卓张硕徐嘉伟160609(20167844)曹露 160630(20168575)高树达160623(20169222)二、调查背景互联网是一个资源浩瀚的海洋,也是一个孕育时下流行文化的地方。
表情表情包作为网络资源和网络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宅人用自己的表情包设计调侃日常生活,表情包有着任何文字语言都无法比拟的魅力。
2016开年之际,广大网友与媒体的焦点的集中在大陆网友与台湾网友的“斗图大战”,被称为“F B表情包大战”。
从开始的双方的针锋相对最后画风突变成谈美食谈人生的谈文化的局面。
到八月份里约奥运会上“洪荒少女”傅园慧的表情大招横扫全球媒体视野。
表情包,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网络图像语言,它更反映出了现下人们对于热点事件的看法与观点,它已经不单单只作为一张简单的图像娱乐观众,其背后更深刻的含义,值得我们去探索与思考。
三、调查目的1.在个人层次了解使用表情包的人群的年龄范围和性别,以及对表情包的使用频繁程度,丰富程度,内容和人们的对表情包的看法进行调查。
表情包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

表情包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目录1.引言2.调查问卷设计3.调查问卷结果分析4.结论和建议5.参考文献1. 引言表情包是一种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聊天中广泛使用的图像表达方式,通过各种表情和符号来传达情感和信息。
在过去的几年里,表情包在互联网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表情包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的范例,探讨表情包的使用情况和用户态度。
2. 调查问卷设计为了了解人们对表情包的看法和使用习惯,我们设计了一个由多个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表情包的使用频率;•表情包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对于不同种类表情包的喜好程度。
此外,我们还提供了一些个人信息的问题,如性别和年龄,以便于分析不同群体对表情包的使用态度有何差异。
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从我们收集的数据中,我们得到了以下一些关于表情包使用的洞察:3.1 表情包的使用频率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大约70%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使用表情包,15%的受访者表示每周使用表情包,其余的受访者则对表情包使用频率较低。
这表明表情包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2 表情包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表情包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
其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表情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传达幽默和喜悦的情感,约20%的受访者认为表情包对于表达思考和悲伤的情感也有帮助。
3.3 对于不同种类表情包的喜好程度调查还展示了人们对于不同种类表情包的喜好程度。
从数据结果来看,大多数受访者偏好可爱和搞笑的表情包,约30%的受访者喜欢表达特定场景或情感的表情包,而较少的受访者则倾向于使用文字表达情感而不使用表情包。
4. 结论和建议通过对表情包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表情包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70%的受访者每天都使用表情包。
2.表情包对于传达情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0%的受访者认为表情包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
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的调查研究--D大学为例

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的调查研究--D大学为例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D大学大学生在网络情绪表达上的情况,包括
网络情绪表达的频率、方式、原因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分析网络情绪表达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健
康的网络情绪表达。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D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
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校内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500份。
研究结果:
1. 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的频率较高,每天有60%的人会在网络
上表达自己的情绪。
2. 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的方式主要有文字、图片和视频,其中
文字占比最高,达到70%。
3. 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的原因主要有情感需要、寻求社交支持、面对抑郁焦虑情绪等多种因素。
4. 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对健康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
极方面可以减轻压力、缓解情绪,消极方面可能导致过度依赖网络、沉迷虚拟世界等问题。
5. 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涉及到个体的情
感表达能力、社会支持、网络环境等多重因素,需要通过全社会的
努力来解决。
研究结论:
大学生在网络情绪表达上具有较高的需求和参与度,但也需要注意网络情绪表达对健康的影响。
针对大学生网络情绪表达的特点和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健康的网络情绪表达:
1. 加强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情感表达的能力。
2. 支持和鼓励大学生间的社交关系,提高社交支持的水平。
3.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4. 提高网络环境和管理的质量,减少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的影响。
表情包使用调查报告

表情包使用调查报告表情包使用调查报告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表情包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情包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情和幽默的元素,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沟通。
然而,表情包的使用方式和影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通过一项调查报告,探讨表情包的使用情况、心理效应和社会影响。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名受访者参与。
调查问卷包括了表情包的使用频率、使用目的、感受以及对他人使用表情包的看法等内容。
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从18岁到60岁不等,性别、职业和地域分布均匀。
调查结果1. 表情包的使用频率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每天使用表情包的频率超过5次,其中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每天使用表情包的次数超过10次。
这表明表情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元素。
2. 表情包的使用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使用表情包的目的多样化。
其中,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表情包是为了增加对话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另外,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使用表情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文字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下。
3. 表情包的心理效应调查结果显示,使用表情包能够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表情包能够缓解压力和疲劳,增加心情的愉悦感。
此外,还有一些受访者表示使用表情包能够增加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得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更加活跃和自在。
4. 对他人使用表情包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他人使用表情包,受访者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对他人使用表情包持支持态度,认为表情包能够增加对话的乐趣和理解。
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对他人过度使用表情包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会导致对话的表达不清晰和沟通的混乱。
社会影响表情包的广泛使用已经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表情包的使用增加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粘性,使得人们更加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其次,表情包的使用也改变了人们的语言习惯,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简洁、幽默的表达方式。
大学生对网络表情的使用趋向调查报告

课题:中大南方学生对于网络表情使用目的的倾向是什么?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网络表情,英文单词为Emoticon,是“表情(Emotion)和小图案(ICon)两词的组合。
”1是可以表达人类情绪的一种具象性符号,是具有图像性的。
网络表情符号是网络视觉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 它是一种新兴的符号形式,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与以往的各类符号有所不同, 它形象直观、形式简洁明了, 且具备多样化等特征。
表情符号由标点符号、文字或字母、数字符号和一些特殊的符号组成, 基本属于图画式的、以形会意的象形隐喻构造方式, 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形式, 能够简便、快捷、形象和幽默等多样化地传情达意。
人类的沟通交流往往是带有较为复杂的情感性及丰富的感情的,因而在我们的沟通中除了语言本身还具有许多表达微妙感情的的方式,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气等文字较为难以转换的方式。
“据统计,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意义都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
”。
2因而单靠文字的网络沟通无法完全满足人类的沟通需要的,而网络表情的出现弥补了人类网络沟通中非语言交流中的部分。
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渗透率增长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人类对于网络沟通的需求变得更加的频繁。
网络表情也随着其发展,从开始的符号和简单图案发展为现在的图像、声音、GIF等形式的共同组合存在的一种网络非言语沟通因素。
网络表情符号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其在日益频繁的网络沟通中从最初具有的表达情绪的象形性作用慢慢更加倾向于象征性作用,演变成一个情绪性符号和情节性符号。
使得其不再只是对真实表情的摹写,弥补网络沟通中非言语部分的作用,而是从其更加丰富化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中衍生出更多的作用,更多的作用驱使更多不同使用目的的产生,也形成了用户使用网络表情的动机。
因而使用目的倾向是能表达反映如今网络表情的部分的使用定位及和主要使用动机及需求的反映。
与此同时,根据腾讯官方于2014年腾讯社交用户体验设计中心发表的统计数据(下表)1张静,网络表情的分类及视觉设计分析《艺术探索》2015年6越第29卷第三期。
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研究

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研究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微信已成为大学生们最常使用的社交工具之一。
微信表情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像符号,具有快速传递情感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对话和社交互动中。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并对其作出分析与研究。
首先,大学生在使用微信表情时更多地倾向于传达情感。
通过表情符号,他们能够快速、简洁地表达情感,使对话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当他们感到高兴、悲伤、生气或惊讶时,他们会选择相应的表情符号,以增强对话的情感色彩。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微信表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并提高交流的效果。
其次,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与个人特质和社交关系密切相关。
个人特质包括性格、情绪稳定性以及对社交关系的重视程度等方面。
例如,性格活泼开朗的大学生往往喜欢使用大笑、调皮的表情符号,而性格文静内向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害羞、微笑的表情符号。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与朋友、恋人和家人交流时使用的表情符号也存在差异。
朋友间的表情符号更加随意、幽默,而与恋人之间的表情符号则更多地表达温柔、浪漫的情感。
第三,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受到社交情境的影响。
社交情境包括社交圈子、聊天主题以及社交目的等方面。
例如,在与朋友聊天时,大学生倾向于使用幽默、搞笑的表情符号,以加深友谊和互动。
而在与老师或上级领导交流时,他们则更倾向于使用正式、得体的表情符号,以维护良好的社交形象。
此外,在不同的聊天主题中,大学生也会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表情符号,以表达对话的主题和情感态度。
最后,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也受到社会文化与个人经历的影响。
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个人经历中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等都将对微信表情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文化中注重礼貌和谦虚,因此大学生们更倾向于使用礼貌、客气的表情符号。
另外,个人经历中的喜好和经历也将对微信表情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实用的表情包调研报告

最实用的表情包调研报告表情包调研报告一、引言表情包(Emoticon)是通过图片、符号或文字等方式表达情感的图像。
在互联网时代,表情包在社交媒体和聊天应用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一种流行的传达情感的方式。
本次调研旨在分析现阶段最实用的表情包,并探讨其使用背后的原因。
二、调研方法1. 网络调查:利用在线调查平台,收集用户对表情包的使用习惯和喜好。
2. 口头访谈:与不同年龄、职业和兴趣的人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在社交媒体中使用表情包的目的和场景。
三、调研结果1. 最实用的表情包类型:a. 表达喜悦:笑脸、跳跃的小人等表情包被广泛用于表示开心和幸福的情绪。
b. 表达调侃:搞怪、讽刺等表情包用于开玩笑、讽刺他人,以及增加对话的幽默感。
c. 表达心情:表情包中的哭泣、愤怒等表情,能够快速传达用户的内心感受,引发他人的共鸣。
2. 表情包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a. 社交媒体: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中,用户经常用表情包调节情绪,表达对好友动态的关心或评论。
b. 即时通讯:在QQ、微信等聊天软件中,表情包成为沟通的一种趣味形式,能够更生动地展现自己的情感。
c. 网络论坛:在一些论坛中,用户通过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对话的共鸣和感染力。
3. 表情包使用的原因:a. 快速表达:表情包可以用一张图片代替大段文字表达情感,节省时间和精力。
b. 感情在线:表情包能够增加对话的感情色彩,让信息更加生动有趣。
c. 拓宽沟通:不同地域、文化、语言背景的人可以通过表情包来沟通,加深交流。
四、分析与讨论表情包的实用性得到了普遍认可,其原因主要在于其简洁、有趣、即时的特点。
通过表情包,用户能够用图像代替文字,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增加对话的效果和趣味性。
此外,表情包还能够拓宽沟通边界,使不同背景的人能够通过图像来交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表情包的使用要注意适度和场合,避免对他人造成误解或冒犯。
此外,部分表情包可能带有侮辱、歧视等不良元素,用户在使用时也需谨慎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中大南方学生对于网络表情使用目的的倾向是什么?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网络表情,英文单词为Emoticon,是“表情(Emotion)和小图案(ICon)两词的组合。
”1是可以表达人类情绪的一种具象性符号,是具有图像性的。
网络表情符号是网络视觉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 它是一种新兴的符号形式,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与以往的各类符号有所不同, 它形象直观、形式简洁明了, 且具备多样化等特征。
表情符号由标点符号、文字或字母、数字符号和一些特殊的符号组成, 基本属于图画式的、以形会意的象形隐喻构造方式, 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形式, 能够简便、快捷、形象和幽默等多样化地传情达意。
人类的沟通交流往往是带有较为复杂的情感性及丰富的感情的,因而在我们的沟通中除了语言本身还具有许多表达微妙感情的的方式,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气等文字较为难以转换的方式。
“据统计,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意义都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
”。
2因而单靠文字的网络沟通无法完全满足人类的沟通需要的,而网络表情的出现弥补了人类网络沟通中非语言交流中的部分。
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渗透率增长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人类对于网络沟通的需求变得更加的频繁。
网络表情也随着其发展,从开始的符号和简单图案发展为现在的图像、声音、GIF等形式的共同组合存在的一种网络非言语沟通因素。
网络表情符号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其在日益频繁的网络沟通中从最初具有的表达情绪的象形性作用慢慢更加倾向于象征性作用,演变成一个情绪性符号和情节性符号。
使得其不再只是对真实表情的摹写,弥补网络沟通中非言语部分的作用,而是从其更加丰富化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中衍生出更多的作用,更多的作用驱使更多不同使用目的的产生,也形成了用户使用网络表情的动机。
因而使用目的倾向是能表达反映如今网络表情的部分的使用定位及和主要使用动机及需求的反映。
与此同时,根据腾讯官方于2014年腾讯社交用户体验设计中心发表的统计数据(下表)1张静,网络表情的分类及视觉设计分析《艺术探索》2015年6越第29卷第三期。
2与此同时根据CNNIC第三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是最高的。
由此可得知,现在网络表情的主要使用群体为90后一代,。
也意味着,做为90后中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表情的主要群体之一。
因而研究大学生对于网络表情的使用倾向,能够更好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对于网络表情的使用定位及动机的反映,从而能在商业、教育业等各个领域中更好的把握网络表情这一强而有力的工具,在这个网络日益渗透人们的趋向中,更好的得到应用,从而在不同的领域中得到更多的回报和价值输出。
所以,本研究将从网络表情的意义及功能属性出发,以此为基础着重对于网络表情使用目的倾向的探讨,以及由其伸延出的关于网络表情使用定位和需求的讨论。
从而得出结论,让读者能更好的把握关于网络表情这一虚拟工具。
二、中大南方学生网络表情使用相关问题调查及研究相关问题的说明1、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类型根据网络表情符号构成特征并且结合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阶段,将现存的网络表情符号概括为4类:键盘表情符号,以美式ASCII字符码和日本颜文字为代表;图像面部表情符号,以QQ面部表情、吃信预载表情为代表;动态身势表情符号,以阿狸、兔斯基、洋葱头等为代表;图片白定义表情,以电影、视频截图为代表;魔法表情,以QQ魔法表情为代表。
图1:IM与网络表情符号被使用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中大南方学生在IM(即时通讯)中最被广泛使用的是以QQ面部表情为图像面部表情;通过对目前主要即时通讯的分析发现,因为QQ是目前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即时通讯工具,作为其次是动态身势表情;图片白定义和键盘表情符号被使用的频率相当;而魔法表情是使用率最低的表情符号,究其原因在于,魔法表情仅存在于腾讯QQ一种即时通讯工具中,并且是有偿使用,因此使用率与其他类型表情符号的使用率相距甚远。
图2:各类型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情况2、网络表情符号使用动机与倾向通过调查发现,表达情感是受访者首选的使用动机,这也是在无结构访谈中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使用动机,这意味着作为工M(即时通讯)中的沟通媒介因素之一,网络表情符号首要满足的是使用者“表达”的动机,这与DAANTJE DERKS,ARJAN E. R. BOS C 2008)研究网络表情符号发现相类似。
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喜欢网络表情符号的主要动机是去表达情感、增强语言的力度,而鉴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国别的不同,本研究中的高校学生虽然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最主要的动机是去表达情感,其次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强亲近感,补充、说明、强调文字内容,好玩、有趣,表明态度,吸引注意力,为了融入群体。
而除去这些使用动机,调查利用开放式问题还征集到一些比较有趣的回答,例如:使用网络表情符号为了“卖萌”、“敷衍他人”等,虽然很难界定“卖萌”的确切含义,但通常认为卖萌是在问接树立白己的可爱形象。
网络表情符号对虚拟形象的树立,这是个比较有趣的研究,可供之后的研究进行展开。
图3: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动机情况说明3.研究的程序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料的收集了解网络表情符号的相关研究,确定其在网络沟通中的存在意义,以此为基础再通过收集有关其现状及发展的研究,确定其从基础存在意义中转变的、以及衍生出的现具属性,从而讨论其人们对其的使用目的的变化,进而再从此讨论其在网络沟通中的使用目的倾向,并由此进行问卷设计,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由问卷发放支持平台自动进行相关数据的整理统计,并以此确定相关的分析讨论进而可做进一步的分析。
而问卷调查的分析思路聚焦于对于网络表情使用目的的倾向的确定及数据结果的分析,而后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其如今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目的倾向及使用定位,回归文献,收集与网络沟通相关的文献,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报告。
问卷调查样本分布本研究的数据通过网络渠道发放问卷调查来进行收集,之后网络问卷平台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其研究结果而来验证模型。
本研究向新浪微博、QQ、微信三个平台中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生各个不同年级聚集的群组中进行问卷发放,共计得到有效问卷157份。
在157有效样本中,性别方面,男性占29.3%,女性占70.7%,。
年级方面,大一占35.87 %,大二28.21%,大三20.43%,大四15.49%4.问卷的设计问卷共7题,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的调查,以确保问卷发放及整理时能尽量的符合人口实际比例,使数据更加贴合实际;第二部分为受调查者对网络沟通平台使用基本情况(网龄、网络社交平台使用使用数量、网络社交软件依赖度)的调查;第三部分为收调查者网络表情使用目的及使用定位的调查。
变量的测量本研究主要测量的变量有2个,分别为网络表情使用目的、网络表情使用定位。
其的定义分别为网络表情使用目的: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借助意识,对于使用网络表情这一行为预先设想会造成行为或结果。
网络表情使用定位:指在主体对于网络表情的使用价值及用途在自身认知组成的使用途径、使用价值系统中所处在的位置,反映了主体对网络表情的使用需求。
变量的操作化测量网络表情使用目的:是为了什么原因使用网络表情。
网络表情使用定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并作为什么用途使用网络表情。
5.关于变量在问题设置中的讨论由于人使用目的及使用定位是具有较强烈主观性,需进行演绎。
因而本研究根据网络非言语沟通的主要功能,将人们使用目的和使用定位进行划分。
在李心和叶亚玲发表在《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月第一期中的《试论网络环境下的非言语沟通》中论述到,网络非言语沟通的主要功能分别有:娱乐功能、替补功能、强化补充和说明功能。
而作为网络非言语沟通中的重要部分,网络表情同样在功能在也具有三个主要的功能。
网络沟通中单纯的使用文字进行沟通未免显得枯燥乏味,生动形象的网络表情能很大程度的给人们在网络沟通中带来很多的乐趣。
与此同时,丰富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本身,也使其具有极大的娱乐性。
其中的替补功能是指人们运用网络表情指示替补了语言手段所要传播的信息,一方面是能弥补网络沟通中的表情、动作及体态的缺失,帮助推动沟通的进行。
另一方面也可用于文字表达的代替,代替繁琐的文字叙述,又或是在特定情况下无法使用文字或语音信息的表达或有更强烈的意愿使用网络表情进行代替。
而强化、补充和说明功能分别是指人们运用网络表情使言语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补充文字表达时模糊的语言语气让人更加理解其中含义;以及对文字表达语言的含义的一种诠释。
根据这三个主要功能,本研究将网络表情的使用目的演绎为以下的答案形式:1.更确切表达自己心里情绪2.让对方觉得自己现在就是这个情绪(无论是否如此)3.表情有趣或者猎奇等属性使得想要分享给别人4.单纯想用网路表情代替文字或语音信息的发送同时,网络表情存在于是网络沟通非言语沟通的部分,且其具有视觉性及多样化的可填充内容,因而也具有社交属性。
所以本研究将网络表情的使用定位因素可演绎为以下的答案形式:网络表情的使用定位:1.引起共鸣(存在情绪表达的共鸣)2.萌、贱、恶趣味等某个属性突出,吸引到你3、社交缘故,跟上小伙伴的步伐。
如此,以网络非言语沟通的功能性讨论作为依据进行演绎,能使问题反馈得到的信息更具有有效性及科学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问卷数据:在受调查者每日使用社交软件进行网络沟通的时间这一项中,一个小时以下占3.18% ,一个到两个小时占13.38%,两到四个小时占31.21%,四到六个小时占15.92%,六到八个小时占23.37%,八个小时以上12.74%。
1.在调查受访者使用社交软件个数的这一问题中,回答使用0个软件的有两个人,占总受访者的1.4%,使用1个社交软件的有8个人,占总受访者的5.7%,使用2个社交软件的有9个人,占总受访者的6.4%,使用3个社交软件的有24个人,占总受访者的17.1%,使用4个社交软件的有13个人,占总受访者的9.6%,使用5个社交软件的有23个人,占总受访者的76.4%,使用6个社交软件的有5个人,占总受访者的3.6%,使用7个社交软件的有2个人,占总受访者的1.4%,使用8个社交软件的有3个人,占总受访者的2.1%,使用9个社交软件的有2个人,占总受访者的1.4%。
其中有17位受访者的回答模糊不清,没有明确地回答我们所提的问题,所以我们将这17份问卷视为无效问卷,不列入我们的数据分析当中。
1.在关于使用网络表情的目的这一问题中,考虑到受访者使用网络表情的目的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我们采用分主次排序的方法进行发问。
其中“能够更确切地表达自己心里的情绪”最高分得分为3.8;“能够让对方觉得自己现在就是这个情绪(无论是否如此)”次之得分3.38;“表情有趣或猎奇等使得想分享给别人”得分3.12;“单纯想用网络表情代替文字或语音信息的发送”得分2.17;“其他”得分为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