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满族人的生理特征

满族人的生理特征

满族人的生理特征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满族人的生理特征,包括他们的外貌、身体特征和健康状况。

首先,满族人的外貌特征是非常显著的。

一般来说,满族人的面部轮廓比较立体,鼻梁较高,眼睛稍微微斜,眉毛稀疏而浓密。

这些外貌特征是满族人与其他民族的明显区别之一。

此外,满族人的头发一般比较黑且直,卷曲的情况较少。

在体型上,满族人一般较高大,体态匀称,肌肉发达。

这些外观特征使得满族人在人群中更易于被识别出来。

除了外貌特征,满族人的身体特征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据研究发现,满族人的体温一般比较高,身体略微微暖。

这可能与他们生活在寒冷地区有关,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身体的温暖。

此外,满族人的呼吸系统发育较好,肺活量较大,这可能与他们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有关。

另外,在遗传方面,满族人普遍具有黑色素较多的特点,皮肤较为白皙,不易晒黑。

这也是满族人在外貌上更具有光滑细腻的皮肤的原因之一。

此外,满族人的饮食习惯也会对其身体特征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满族人偏爱食用肉类和鱼类,这使得他们的体质偏向阳刚,肌肉发达。

此外,满族人一般喜欢饮食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肉类、油脂等,这也会对其体形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健康方面,满族人的生理特征也值得关注。

满族人一般具有较好的体魄和抗病能力。

由于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满族人的身体适应能力较强,对抵抗寒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满族人的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好,较少患有传染性疾病。

总的来说,满族人的生理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遗传以及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

通过深入研究满族人的生理特征,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民族群体,也有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关注满族人的生理特征,为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满族介绍

满族介绍

满 汉 全 席
3.服饰冠履 满族的“旗袍马褂”是颇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可 以说旗袍马褂的故乡在满族生活的长白山下, “旗袍”因八旗制度而名,而马褂则是短旗袍的 俗称。逐渐形成了非常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两侧开叉、腰中束带, 便于骑马,大拇指带扳指;妇女多穿旗袍,梳京 头或盘盘辔pei,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天足, 蹬花盆底鞋。 满族入关后,服饰渐趋一致,而旗袍则以独特的 魅力流传下来,显女性的高雅大方。
室内禁忌: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 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 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 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 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 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 锅灶或火塘里。
一、概况。 满族,现有人口1068.23万,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主要分布在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 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 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地图)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在17世纪40年代开始普遍习用汉语汉文。目前, 只有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珲镇和富裕镇还有人使用满语。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此有关。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 的宴会上跳。 满族在科学工艺方面具有很大成就。如:《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具 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河工器具图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专著,清代创立的“唐 窑”,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 满族在文化艺术上同样是人才辈出,如: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红楼 梦》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学家老舍和端木蕻(hong)良、京剧创始人程 砚秋、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满族主要盛产大豆、高粱、玉米、粟米、烟草、苹果和柞(zha)蚕。 偏远地区盛产人参、蘑菇、木耳等。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对其生活也有影响。

满族人手部特征(一)

满族人手部特征(一)

满族人手部特征(一)
满族人手部特征
引言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满族人的手部特征是其独特的身体特征之一,本文将介绍满族人手部特征
的一些主要特点。

指甲形状
•满族人的手指一般较为纤长修长,指甲呈现自然优美的半月形状,整体非常匀称。

•指甲床的颜色一般呈现淡粉色或微微透明,指甲板也比较薄而坚韧。

纹路纹理
•满族人手掌和手背上的皮肤纹路明显,纹理清晰可见。

•手掌上的主纹以横纹和长纹居多,整体线条比较直而均匀。

手背上的主纹多是纵向的,有时还有交错排列的纹理。

手指关节
•满族人的手指关节通常较为细小,关节精细而灵活。

•手指关节的骨骼结构明显,指节分明,使得手部线条更加流畅。

皮肤色泽
•满族人的手部皮肤一般呈现白皙、细腻的特点,肤色较浅。

•手背上有些许细小的血管可以透过皮肤看到,整体给人一种健康而有生气的感觉。

手掌温度
•满族人的手掌温度一般较为温暖,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情的感觉。

•这可能与满族人生活在寒冷气候下形成的独特适应能力有关。

结论
满族人的手部特征集合了纤长修长的手指、半月形的指甲、清晰的纹路纹理、细小的手指关节、白皙而细腻的皮肤色泽以及温暖的手掌温度。

这一系列特点展现了满族人的优雅和健康,也是满族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

通过观察和欣赏这些特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满族文化的魅力。

注:本文所述为一般情况下的满族人手部特征,个体差异和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对其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满族Word 文档

满族Word 文档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

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

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

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

“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满族人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满族人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满族人
特征一、鼻梁直廷。

如有人说自己是满族人,但没有这一特征,最起码他、她不是纯满族人。

特征二、不同于汉族人乌黑乌黑的小眼睛。

特征三、颧骨。

腮骨突出,但有别于韩国人。

特征四、耳朵。

从相片看清朝的各皇帝到东北纯满族人都是大耳朵。

特征五、脚的小指指甲几乎没有。

特征六、直率,北方民族的共同特征。

特征七、坏脾气(满族女人更突出,并是关内满族人)。

特征八、上进要强心极重。

特征九、讲义气,重感情。

特征十、重礼节(从前礼节之多,之繁,令人称叹)。

特征十一、饶勇好战(汉人对此体会应最深.同三百年前比,退化太多,简直判若二人)。

特征十二、同汉人比,不会作生意(是历史造成的)。

特征十三、爱吃肉食。

特征十四、好动。

特征十五、气质。

满族介绍

满族介绍
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
镶蓝、白、镶白”八旗人。 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 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 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 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三大怪
一、大姑娘叼烟袋, 二、窗户纸糊在外, 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大姑娘叼烟袋
过去满族人过着 逐水草 而居 的游牧渔猎生活, 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会遇 见蛇蝎蚊虫。吸旱烟不 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 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 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 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 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 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 用。久而久之,代代相 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 烟的习俗。
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 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 女性513.45万人;目前人口数在逐步增加, 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 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
语言文字
满文是由契丹字和汉字演变而来,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 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 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制作人:
/10/29
.
46
满族的饮食习惯
满族人喜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同时也喜欢吃甜食、酸 菜、猪油,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 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的副食品中以猪肉为主,兼吃牛肉和野生动物,其它牲畜 一般是活不杀、死不吃。 忌吃狗肉
白 肉 血 肠
糕萨 ?其 蛋玛 条︵ 糕金 ︶丝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 康、乾盛世,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 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 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满族介绍100到200字

满族介绍100到200字

满族介绍100到200字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满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左右。

满族的文化和传统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满族人口众多,人口约为1000多万人。

他们的主要语言是满语,同时也使用汉语。

满族人民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他们还以养殖牲畜为生,特别是养马和养牛。

满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也是其特色之一。

男性常常穿着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和头饰。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满族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满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满清王朝的建立。

满族统治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了近300年。

满族的文化和习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满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满族人民勤劳善良,他们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满族民族简介

满族民族简介

满族民族简‎介一、双城县满族‎简介1、风俗习惯,"挖地为穴以‎居之,喜欢养猪";"食其肉,衣其皮、涂其脂",据说可以御‎寒;男女善骑射‎。

满族的住所‎一般人家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家中长辈多‎住北炕。

小辈的姑娘‎媳妇住南炕‎。

房屋多开南‎窗、西窗、北窗、冬暖夏凉。

满族人喜欢‎吃小米饭和‎黄米饭、黄面饽饽(即粘豆包),每逢过节吃‎饺子,除夕晚间要‎吃手扒肉,白肉血肠是‎满族人的适‎口菜肴。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过去,男女青年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先后要去3‎次。

每次都要带‎酒,俗话说"成不成,酒3瓶"。

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索要彩‎礼。

有猪,酒、衣服、首饰和钱等‎。

男方给的彩‎礼全都作为‎新娘的财产‎。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坐一日,称为"坐福"。

晚间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把‎酒壹和两个‎酒盅,新郎和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并点燃一对‎蜡烛通霄不‎熄。

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拉空";热闹一会儿‎自散。

3日后新郎‎随新娘去娘‎家,名曰"回门"。

满族的丧礼‎也很有特色‎。

人死后,在院子里两‎侧树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9尺,用红布与里‎布做成,幡的头尾用‎黑布,中间四条红‎布。

尸体不准停‎在西炕和北‎炕上,而要停在西‎屋。

头朝西,脚朝东,向外抬时不‎走门,而走窗户。

出殡时,亲友争抢幡‎上的布给小‎孩做衣服,相传可以避‎邪和不作恶‎梦。

一般进行土‎葬。

满族人特别‎重视礼节。

过去小辈对‎长辈是3天‎一小礼,5天一大礼‎,小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长‎辈得"打千"。

"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滕,女人双手扶‎膝微蹲,幅度大小,由对其尊敬‎程度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的基本特点和习俗
预科114班战美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
顶帽,下穿套裤。

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

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

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

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

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

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

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

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

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

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

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

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

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

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

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

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

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
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

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

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

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

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

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

②火锅。

满族传统风味菜肴。

③酸汤子。

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东陵糕点。

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节庆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牋?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 ?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

“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

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

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

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

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

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届时
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