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Coleman's Rational Choice Theory)目錄[隱藏]∙ 1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概述∙ 2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產生背景∙ 3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的基礎∙ 4 科爾曼理性選擇理論的基本輪廓∙ 5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的主要內容∙ 6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的貢獻∙7 科爾曼理性選擇理論的局限性∙8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對中國社會的解釋力∙9 相關條目[編輯]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概述自西方文明發源以來,“理性”一詞就成為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主題,成為貫穿西方文明歷程的核弖概念。

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範,從啟蒙運動對理性的高揚到後現代對理性的批判和重建,無論是古典時期的智者,還是當今學者,對“理性”存在諸多爭議,或褒或貶,或拒斥或認同,理性概念的核弖地位都不曾動搖。

它作為西方社會發展的特質,成為眾多理論關註的焦點,成為多種理論樣式的思想立場和思想源泉。

韋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會交換理論、哈貝馬斯的溝通理性等等,理性成為眾多社會學理論流派的核弖概念。

理性選擇理論正是結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質和西方社會的現實生活而生成的。

它是當今社會科學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較強解釋力的思想工具,成為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和思想空間的研究方向。

在吸收了各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對理性選擇理論作了系統的社會學闡釋和分析。

理性選擇不僅用於分析經濟行為,還被用來解釋更廣泛的社會行為。

其理論的可貴之處在於不僅對社會學的兩大主題社會行為、社會系統作了較為有效的解釋,也對解決社會學的理論困境和方法論爭論做出了貢獻。

但是,任何理論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不能窮盡社會生活所有的複雜性。

[編輯]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產生背景西方社會學理論孔德以後,受二元論哲學思維方式的影響,一直存在著相互對立的理論研究理路。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概述理论理性选择理论长期以来的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方法论个人主义整体主义研究对象个体社会研究内容对有目的的个体行动的研究对社会系统层次问题的分析二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基整体主义方法暴露了越来越多的不足他们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理性选 择理论
詹姆斯.科 尔曼
经济学与社会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人们为 何作出选择,后者强调人们为何不作出选择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具体假设 核心内容 基本原理 基本问题
发源
一、理性 选择理论的 经济学基础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发源: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核心内容:人以理性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其效用最大化。
(三)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微观层面的产物,是理性的行动者的有意 创造,而不是既定的。
微观——宏观——微观:社会规范形成后包含着利益, 遵守就会获利,否则就会受到伤害,人们情愿放弃对 某些自我行动的控制来换取对他人行动的控制,以便 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利益。
规范形成 和实施的 过程。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原先社会关系已经退居次要地 位,由现代法人行动者组成的人工构建的社会环境取 代了自然形成的社会环境。人类社会中个体之间的互 动月俩月少,而与法人行动者相关的社会行动越来越 多。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法人行动 与社会变 迁
个人大多被法人团体所控制,服务一 个组织,拥有特定利益,有高收入, 但是失去了对自身利益的控制权,这 种权利在为他们服务的法人手中,社 会的基本活动越来越多的为无形的法 人行动者所控制。
自然人 法人

第4讲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第4讲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 3) 法人行动的困境

囚徒困境—在现代法人结构中,由于各种职位之间缺乏沟通和共
• 识,个人依据理性选择原则很有可能采取相互不合作的行动;
• 公共物品困境—某些成员缺乏动机为创造公共物品或消除公共灾
• 难作出贡献,他们宁愿坐享其成。(生产队—承包制)
理性行动理论的贡献
• 1. 理论贡献 • (1) 提供了一种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社会行动
• 2. 对法人组织的分析
• 1)自然人与法人
• 法人是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利转让给一个共同的权威机 构而形成的,法人行动的目标是为这些自然人获取共同利 益,法人行动涉及由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过程。所谓社 会选择是依据众多个人的利益和意愿作出集体决策。但法 人行动的实施不是由自然人各自行动,而是靠一套职位 (或等级)结构执行的,这与自然人的行动不同。
(1)基本行动的要素 • 1) 行动者、资源和利益 • 行动者都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并且都试图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 • 资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行动者并不能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所有 • 资源,许多资源是由其他人控制着;同样,行动者也控制着其他人所 • 需要的某些资源。这样,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 • 来满足双方的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基本 • 行动是任何行动系统的基础,两人的社会交换也是一些社会理论(如 • 霍曼斯、布劳的“交换理论”)的基础。
• 释,既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
• 往、在群体、组织、制度中的行动是受到后者制约的,并在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
• 动方案,因而避开了宿命论。
• 2) “理性人”的理论视角
• 与帕森斯的“社会人”、韦伯的“组织人”不同,理性行动理论把现代社会的人作 为具有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

思想战线S I X IA N GZH ANXIA N2005年第2期第31卷l12,2005Vo l131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谢舜1,周鸿2(1.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1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广西南宁, 530123)摘要:理性选择理论是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科尔曼是公认的这一理论的权威人物。

科尔曼在/理性人0假设和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认为个体行动者总是依据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或事物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将宏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提出了社会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宏观微观分析;理性人假设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78X(2005)02-0070-04*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开始借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它们运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之中。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 heor y)就是社会学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的行动,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的贡献最早始于乔治#霍曼斯(Geo rge H o mans)的《交换的社会行为》,他运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群体动力学以及其他理论重新解释了小群体的行为,从而构建了社会交换的形式。

霍曼斯的开山之作为学者们在以后的社会心理实证研究中提供了社会交换的理论基础。

随后,布劳(P et er Blau)在其著作中运用社会交换思想研究了正式组织以外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交换。

受1984年阿克塞尔罗德(A xelrod)出版的《合作的进化》一书的影响,理性选择理论的后期发展引入了进化博弈论,并将博弈论作为社会理论发展的工具。

随着《理性与社会》期刊的出版(1989年)和1990年国际社会学协会理性选择研究分会的诞生,理性选择理论开始完全进入运用阶段。

[1]科尔曼(Jam es S1Coleman)于1990年出版了《社会理论的基础》,在该书中,科尔曼试图用理性选择范式研究传统的社会学问题。

第二讲理性选择理论

第二讲理性选择理论
济学区别开来 。
10
3、博弈与系统均衡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作用时的 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称对策论。社会 均衡(纳什均衡)是一种独特的非合作博弈,是 一个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也就是说,在 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 积极选择其他战略,同时也没人去积极地打破这 种均衡。换言之,均衡是缺乏改变激励的结果。
谢谢!
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讲 理性选择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二、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三、科尔曼的方法论倾向 四、理性选择理论的影响及评价
1
一、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 in sociology)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学派,目前这 一学派在西方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中有很大 的影响。理性选择理论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中“理性选 择理论”,它不仅用于人们的经济行为,而且还试图解 释更广泛的社会行动。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 会学家J.科尔曼和社会经济学家G.贝克尔。科尔曼1990 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为这一学派的建立了较为 系统的理论体系。
12
3、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上应用社会目的论
或功能论进行解释,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和宿命论。而 理性选择理论则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 上,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 因,因而避开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以 一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考虑到个人行 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 往、在群体、制度中的行动时受到后者的制约的,并在 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这就避开了宿命论和 唯意志论的两个极端。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科尔曼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科尔曼
一、科尔曼思想的基本立场
(一)方法论取向
科尔曼的方法论倾向是以对主流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为基础的。
1.对整体方法论的批判
科尔曼认为,尽管社会科学的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行动,而不是解释个体行为,但系统行动是间接地来源于众多的个人行动。他指出,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整体方法论,一种是个体方法论,他主张采用后者。因为以往的整体方法论由于忽视系统的内部层次、特别是忽视个人行动层次而缺乏解释力,并因此受到各种微观社会学派的攻击。
类型:权威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共同的权威关系。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的前提是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但支配者并不直接用自己的资源来换取控制权,而是通过承诺使被支配者预期到未来的利益而转让控制权。如工会、政党领导人等;(2)分离的权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这种关系类似于市场交换关系,不同的是,被支配者付出的不是物品,而是对自己某些资源(时间、能力等)和行动的控制权。如企业领导人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等。
2.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
科尔曼认为,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上应用社会目的论或功能论进行解释,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和宿命论。而理性行动理论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的,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因,因而避开了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以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往、群体、组织和制度中的行动是受到后者制约的,并在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因而避开了宿命论和唯意志论两个极端。
社会最优状态:是指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它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相联系。在社会系统中,最优状态有许多种,因为有各种不同的行动系统,每一系统都有自己的最优状态;在有些系统中,还存在着多个最优点(类似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科尔曼指出,引入“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状态”这两个概念,意识为了对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状态进行衡量和评价,而是为了像经济学那样构造规范性的社会学理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 规范的分类 • 制度与规范的关系
3.2.3理性选择理论对组织的研究
• 法人概念 • 个人与法人的关系 • 个人如何构成法人
3.3理性选择理论的评价
贡献 • 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 • 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系统实行微观与宏观相 结合的社会行动理论。 • 提高了社会学分析社会问题的精确性和解 释能力。
2.理性选择理论的背景
• 20世纪五十年代之前 • 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 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3.理性选择理论内容介绍 3.1理论基础
• 经济学基础; • 社会学方法论基础; • 交换理论的基础。
பைடு நூலகம்.2理性选择理论内容
• 理性选择理论基本概念。 • 理性选择理论的意义。 • 从微观分析上升到宏观分析。
3.3理性选择理论的评价
不足 •个人的非理性因素难以确定。 •无法规避所谓的纯经济活动。 •法人行动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抽象,有 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 理性选择理论的现实意义
•中国从泛政治化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中国社会基础的改变
3.2.1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
• • • • 行动系统 行动结构 行动权利 社会最优
行动权利
• 吸烟的例子
吸烟者 不吸烟者
吸烟者
1
2
不吸烟者
3
4
3.2.2 理性选择理论的意义
• 人们的理性行动总是在一定规范指导下的行 动,因此,理性选择理论应当对社会规范 展开彻底的反思性、批判性研究。
3.2.2 理性选择理论的意义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提纲
• • • • 科尔曼简介 理性选择理论的背景 理性选择理论内容介绍 理性选择的现实意义
1.科尔曼其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理学理论 , 而个体主义、 微观主义 求经 济利 益 最大化 ,而 且顾 及权 利 、 地
科尔曼理性选择 理论还受到 了社会
社会学理论则不 断扩大 自己的理论视野 , 位 、声望 、信任和 评价等等 “ 非经济 因 学中霍曼 斯的交换理论 、政治哲学与社
这 试 哿 社会系统与社会结构纳入到自己的 素 , 些也是理性人 追求利益 最大化的 会哲学对 规范和法规的分 析以及纳什 的 理论范围之中。科尔曼的理 1 生选择理论成 目标 和 内 容 。 理 性 行 动 是 为 了 达 到 一 定 博弈理论 的影响 。这些理论 不仅注重经
微 观 面 向 与 宏观 面 向相 脱 离的 不足 。
基础有 三 : 一是经济学基 础 ; 二是方法论 论个人 主义是微观经济学 的基础 ,也是
基础 ; 三是交换理 论基 础。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方法论 。 方法论个体 主义是用 系统 的不 同组
关键 词 : 理性 选择 理论 ; 宏观微 观 分析 ;
济 社 会 学研 究 。
的有 目的的选择 。经济学关于 “ 理性人 ” 法论个人 主义可以为宏观 理论寻找微观
的假 设 ,主张人们 的一切经 济行动都 受 的基础 , 科尔 曼认为 , 社会关系的建 立实 西方社会学 自孔德以后 , 受二元论 哲 物质利益 的驱动 ,这一 假设 受到了社会 际 上是 两 个 理性 人 之 间 的一 切 经 济交
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科尔曼理 1 生选 尽管经济 学中关于 “ 理性人 ” 的假 设有很 动的基础 层次上对社会行动和 宏观社会
合 .提 出 了社 会 理 论 研 究 与 发 展 的 新 方 者 行动将 社 会形 式与结 构概 念相 结合 。 社 会关 系的 内容和 形式 而不是 相反 ,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

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关注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立场和思想源泉。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

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

它是当今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在吸收了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对理性选择理论作了系统的社会学阐释和分析。

理性选择不仅用于分析经济行为,还被用来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

其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对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社会行为、社会系统作了较为有效的解释,也对解决社会学的理论困境和方法论争论做出了贡献。

但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能穷尽社会生活所有的复杂性。

[编辑]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产生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以后,受二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理论研究理路。

那就是单子论与整体论、还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结构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

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立倾向越来越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纷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发试图综合社会学理论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之间的鸿沟,努力实现社会学理论的统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因其过分专注于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而忽视了社会事实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性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

这诚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言,“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

”这样,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与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共同的心声。

从50年代到80年代,在批判帕森斯功能理论基础上美国社会学界群星璀璨,但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到了80年代,整个社会学界日益出现了微观与宏观整合趋势:整体主义、宏观主义社会学理论试图引入个体心理学理论,而个体主义、微观主义社会学理论则不断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试图将社会系统与社会结构纳入到自己的理论范围之中。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成为杰出代表,他1990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正是努力实现微观与宏观的整合。

为此,他的导师罗伯特·默顿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本著作:“自半个世纪前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这本书是有关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科尔曼教授在分析批判传统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社会行动理论。

他对法人行动者的分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思维”。

[编辑]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建立在某种基础之上的,理论基础构成了该理论生长的关键。

总体上看,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那就是经济学基础、社会学方法论基础以及交换理论的基础。

一段时期以来,理性选择理论试图运用经济学“合理性”概念对社会行动与社会秩序做出新的解释。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占据了主导地位。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理性就在于他能够在对各种利益的比较中选择最大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最大的需要。

斯密同时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往往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的,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实现个人选择的最优组合,从而实现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的有机结合,进而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他们认为:个体行动是理性的;个体可以获得足够的、有关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个体可以根据所获得的各方面信息进行理性地计算和分析,从而按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选择决策方案,以获得最大效用。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尽管存在很多缺陷并且得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经济社会学家们的修正,但是这种“经济人”、“理性人”的思维方式却为所有的理性选择理论者所继承和发展。

也正是在上述经济社会学理论基础上,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以“理性”为基础解释了个体的目的性行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有目的的选择。

从方法论上说,科尔曼“采取个人主义方法论。

”事实上,理性选择理论并不是一种解释行动理论,而是解释和说明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功能发挥的理论。

科尔曼指出,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行动。

在他看来,社会学史上主要有两种解释模式,即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解释方法。

整体主义方法论侧重于对不同系统的同一行为进行样本分析或是对一个系统在某个特定时期内不同行为进行分析,因而忽视了系统的内部层次,特别是忽视了个人行动层次而缺乏解释力。

方法论个体主义是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体行为)来解释系统行为,它可以根据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来选择令人满意的解释层次。

因而科尔曼选择了个体主义方法论,他称之为“系统行动的内部分析”。

此外,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还受到霍曼斯、布劳的交换理论以及纳什的博弈论影响。

这些理论不仅注重经验分析和逻辑分析的统一,而且还注重从人与人的交换中分析社会系统和社会整合,强调个人行动是社会行动的基础,通过个人能动性的社会行动可以形成整个社会行动。

这有助于对个体社会行动和宏观社会现象做出解释。

[编辑]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轮廓面对社会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面对社会学研究路线的微观主义与宏观层面的断裂,面对霍布斯难题——“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科尔曼试图建立一套社会学理论弥合、衔接宏观的裂痕,实现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自然的过渡、连续,还唯名论以现实的微观基础。

因此,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在方法论上是以个体行动为起点和出发点,以宏观的社会结构为研究目标,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连接。

即他主张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组织、制度)的行为来解释系统的行为,称之为“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

也就是说,他进行的是以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个体是如何合理性地展开行为获取最大效益,这些众多个体理性行为又是如何形成规范从而形成系统和秩序的。

理性选择理论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和出发点,以效益最大化为行动的追求目标。

“理性人”不同于社会学的纯粹工具理性的抽象经济人假设,也不是帕森斯意义上的仅受限于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而是处于社会互动、社会关系中的能动选择的主体,获取最大利益的主体。

所以,“理性人”兼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性质,既追求最大利益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科氏的“效益”并不局限于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情感的、道德的多种偏好影响下的其他效用,理性人以合理性行动追求这些效益的最大化。

“合理性是理性行动者的基础,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达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E2]理性人的合理性行动促成了规范,也孕育了结构和团体组织。

行动者因蕴含其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为了实现各自利益而进行各种交换互动,甚至单方转让对资源的控制,其结果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威关系、信任关系、复杂关系结构。

各种社会关系为个人提供了新的资源,即社会资本,它存在于关系结构之中,为行动提供便利。

这些关系结构和社会规范、社会资本促成了法人行动者的形成。

法人组织靠一套职位结构执行,为自然人获取共同利益,只要法人行动与行动者利益一致,他们就会承认法人的合法性。

法人行动因个体的理性行为而产生,遵守合理性的原则和要求。

如果说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具体与现实的层面上展开的形式就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或者说是团体与组织。

单纯的个人和宏观层面的社会都是抽象的,而法人却可以看到具体的个人和社会的具体形式,是一种中观层面的研究,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

经过简单的描述,可以看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以宏观的社会系统行为作为研究的目标,以微观的个人行动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动。

合理性是行动者的行动基础.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

通过研究个人的行动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微观——宏观的连接o"L3]那么笔者会存在这样的疑问: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理性行为吗?合理性是行为的唯一根据和尺度吗?理性是全能的吗,可以预期各种程序和结果吗?系统结构应以行为为研究起点,但他不是以行为为研究起点而是以理性行为为研究起点,理性是行为的限定语,那么是否系统行为都满足理性这一要求和原则呢?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是如何和谐一致的?经济学的效益最大化原则能否对应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活能否简化甚至逻辑化?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行为选择是否具有普遍的解释力?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对理性选择理论作了简单的反思。

[编辑]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曼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解释社会行动系统,即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社会事实,而不只是解释个体心理活动。

但是,要想解释社会现象就要借助于对个体行动的解释,即通过对个体行动的分析去说明“处于宏观水平下的个人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是怎样构成宏观社会现象的”。

为此,科尔曼说道:“本书认为,如果社会理论的目标是解释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活动,理解个人行动便意味着寻找其隐藏在行动内部的各种动机。

所以,解释社会组织活动时,必须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行动。

换句话说,局外人认为行动者的行为不够合理或非理性,并不反映行动者的本意。

用行动者的眼光衡量,他们的行动是合理的。

”总结起来,他的理性选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性选择理论包括行动系统、行动结构、行动权利以及社会最优等四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

第一,科尔曼认为,行动系统包括行动者、资源和利益等三个基本元素。

行动者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具有目的性的理性人”,他们都有一定的利益偏好,从事着各种经济社会行动。

在一个社会行动系统内部至少要有两个行动者,“而且每个人都控制着能使对方获利的资源,这样他们就必须从事与对方发生关系的活动。

”科尔曼认为,行动者的行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行动类型:行动者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控制着他能够从中获利的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