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动症的相关知识
抽动症讲稿ppt课件

7
临床表现
2.
发声抽动
简单性
清嗓、干咳、哼声、吠叫声、啊叫声、 吸鼻、喷鼻声、咂舌声、深吸气等
复杂性
如重复言语或无意义的语音、无聊 的语调,极少数儿童出现秽语症, 如重复刻板同一秽语
8
影响因素
9
影响抽动症状的因素
紧张 过度兴奋 惊吓
情绪低落
焦虑
抽动症状
注意力集中
放松
加 重
减 轻
10
伴发行为症状
29
诊断思路参考
2.中医治疗:
常用的中成药: 天麻素;多动宁胶囊;地牡宁神口服液;农本 方:“抽动2号颗粒”
30
诊断思路参考
3.心理治疗(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选择):
支持性心理治疗 认知治疗 家庭治疗
31
诊断思路参考
4.专科治疗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脑循环治疗; 脑波同步治疗; 意念训练; TDP治疗; 音乐治疗。
2. 肌阵挛:肌阵挛是癫痫中的一个类型,往往是 一组肌群突然抽动,病儿可表现突然的前倾和 后倒,肢体或屈或伸,不能受意志克制,脑电 图异常。
3. 习惯性抽动:4~6岁多见。往往只有一组肌肉 抽搐,如眨眼、缩鼻、努嘴或咳嗽。发病前常 有某些诱因,此症一般轻,预后较好。有些病 儿能发展为多发性抽动症。
17
34
预后与转归
• 在青春期过后大约40~50%的病人 抽动症状可自行缓解, 25~30%病 人抽动症状明显减轻,25~30%病 人抽动症状迁延到成年,甚至终生 者,但对学习及社会适应能力一般 影响不大。
35
36
患儿智力正常,体格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躁动不安、 过分敏感
易激惹、 行为退缩
多动、冲动
儿科护理-抽动障碍护理常规

抽动障碍护理常规抽动障碍即多发性抽动,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及不自主发声言语障碍为临床特点。
多在儿童期发病。
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本病呈慢性病程,病情波动,时好时坏,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通常需长期服药治疗。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运动性抽动,表现为突然、快速、无目的、不自主、重复地肌肉抽动。
常开始于头颈部肌肉如点头、频频瞬目、皱眉、嗅鼻等,以后发展到肩、臂、下肢与躯干部的肌肉,如耸肩、抬臂、睡眠时可缓解或消失。
发声性抽动,大多数患儿伴喉肌抽动,喉部出现不自主怪声,少数患儿反复发出粗鲁下流的语言或有模仿现象。
其他,部分患儿可出现与本症相关的一些行为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者表现为躁动不安,易激惹,重者表现为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学习困难等。
【护理评估】健康史询问患儿抽动发作的开始时间,发作时有无诱因如过度疲劳,焦虑,感染等,有无伴发症状,家族其他成员有无类似抽动史。
症状、体征评估抽动发作的部位、形式、强度等,注意检查神经系统相关体征。
社会、心理评估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状况以及对本病的了解程度。
【护理问题】有外伤的危险与抽动发作有关。
焦虑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及不被他人理解有关。
知识缺乏与对疾病的不了解有关。
【护理措施】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对患儿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
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以及心理活动,帮助其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处理好学习问题。
另外,对患儿辅以奖励的正强化方法,以增强患儿的自制力,从而达到疗效。
2、用药的护理保证患儿按时按量,准确无误地服药,防止少服、漏服或多服。
护士要做到发药到口。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锥体外系副作用,表现为动作减少、减慢和肌张力增高,如伸舌、张口困难、歪颈等。
3、病情观察认真观察患儿抽动发作的部位、形式、强度以及干扰程度等,并详细记录,以作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平时要注意有无发作的先兆或诱因。
抽多动症儿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抽多动症儿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抽动症,又称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患者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行为特征。
这些症状给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寻找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家长和医生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首先,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抽动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药物包括甲基苯丙胺、利他林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患儿的神经系统,减轻其多动、冲动的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食欲不振、失眠等,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监督下进行。
其次,行为疗法也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手段。
行为疗法主要通过对患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帮助患儿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家长和老师可以采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对患儿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心理治疗也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学会通过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来减轻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建立自信心,缓解焦虑和压力,对于治疗抽动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和支持也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环节。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患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不断鼓励和引导患儿,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患儿在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治疗抽动症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心理治疗以及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患儿的症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希望家长和老师们能够重视抽动症儿童的治疗,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什么是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etes),通常是指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姿势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
张口、伸舌、点头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1。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2%
易感人群:好发于3至15岁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多动症小儿多动症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儿科儿科综合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醒脑安神片紫雪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8000元)
温馨提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多发性抽搐症

辨证 本证以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纳少, 舌淡苔白或腻,脉滑为特征。
治法 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 十味温胆汤加减。常用 参、茯苓健 脾助运;陈皮、半夏燥湿化痰;枳实顺气消痰;远 志、枣仁化痰宁心;钩藤、白芍、石决明平肝熄风; 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论治
〔3〕阴虚风动
辨证 本证以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 热,舌红绛,苔光剥,脉细数为特征。
教学目的
• 1.了解多发性抽搐证的概念与诊断; • 2.熟悉多发性抽搐证的病因病机; • 3.掌握多发性抽搐证的辩证治疗。 • 重点:多发性抽搐证的辩证治疗。 • 难点:多发性抽搐证的病因病机、诊断。
概述
定义 多发性抽搐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s 综合征。是一种 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为慢 性、被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 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
复习提纲
• 1.多 发性抽搐证的定义。 • 2.多发性抽搐证的分证治疗。 • 3.多发性抽搐证的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2.推拿疗法 3.针灸疗法
心理治疗
1〕心理转移法: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 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发 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 递过来或做些轻松的事。这样通过减轻 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 肢体的有目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 动病症。
心理治疗
2〕认知支持疗法: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抽动病症而深 感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感到痛苦而不能自拔。 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分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 犹如雪上加霜。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 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正确 认识抽动病症的表现就象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病,并 不是坏毛病,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抽多动症儿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抽多动症儿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抽动症,又称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这些症状会影响儿童的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困扰。
因此,寻找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帮助抽动症儿童恢复正常生活至关重要。
首先,药物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抽动症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甲基苯丙胺(Ritalin)和阿莫西林(Adderall)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儿童控制多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失眠、食欲不振等,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医嘱,避免不当使用和滥用。
除了药物治疗,行为疗法也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方式之一。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和社交技能训练等。
通过这些疗法,儿童可以学会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从而改善多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
此外,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和配合也是行为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理解和鼓励对于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另外,运动疗法也被证实对抽动症儿童有益。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多余的能量,减轻多动和冲动的症状。
同时,运动还可以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抽动症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游泳等,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最后,心理治疗也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手段。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通过心理治疗,儿童可以建立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此外,心理治疗还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因抽动症带来的自卑和焦虑,重建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综上所述,抽动症儿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运动疗法和心理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相互配合,针对不同的症状和个体差异进行综合治疗,帮助儿童恢复正常生活,实现健康成长。
同时,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抽动症儿童走出困境,迎接美好的未来。
抽多动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抽多动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抽多动症,也被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然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同时可能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
这种疾病往往会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和社交带来诸多困扰。
那么,抽多动症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遗传因素在抽多动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抽多动症,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这表明抽多动症可能与遗传基因的变异有关。
某些特定的基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合成、转运和代谢,从而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引发抽动症状。
神经生物学因素也是导致抽多动症的关键原因之一。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 5-羟色胺等,可能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进而导致抽动行为的出现。
此外,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例如基底节、额叶等区域的发育不良或功能障碍,也可能与抽多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孕期和围生期的不良因素,如孕妇吸烟、饮酒、感染、中毒、营养不良、精神应激等,都可能增加胎儿患抽多动症的风险。
出生后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儿童受到精神创伤、过度紧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心理因素在抽多动症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孩子的心理状态对病情有很大影响。
比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抽动症状的加重。
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心理环境中,孩子可能会通过抽动行为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不安。
免疫因素也可能与抽多动症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引发抽动症状。
饮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响抽多动症的发生和发展。
某些食物添加剂,如人工色素、防腐剂等,可能会加重抽动症状。
此外,高糖、高脂肪、高咖啡因的饮食也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增加抽多动症的发病风险。
药物因素也不能被排除。
某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多发性抽动症—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医案分享

多发性抽动症—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医案分享多发性抽动症(TS)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头面部、肢体或躯干部肌肉抽动与暴发性不自主发声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异常。
大约有2%-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
并且常伴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学习障碍、物质滥用、情绪障碍等儿童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社会功能和康复。
王素梅教授对中医药治疗Ts有较深的造诣和研究,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中医古籍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病名,但依据其临床症状,多归属于“慢惊风”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风盛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后代医家认为本病外因可归属于风、热、火,内因为肝血(阴)亏虚,肾阴不足,脾虚痰聚,心火扰动。
心肝火旺,内风扰动,则发抽动:肝肾之阴不足,筋脉失养,则生瘪痰;脾虚痰聚,流窜经络,引动肝风,风痰互扰,致本病发生。
王素梅教授主张治疗小儿TS,在祛风止痉基础上,要结合病因及兼证进行五脏辨证,审证求因,而后遣方用药,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1.脾虚风动型脾为生痰之源,小儿又“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或疾病所伤,损伤脾胃,脾虚不运,痰湿内生,蒙闭心窍,流窜经络,则生本病。
其症见不自主面部、四肢抽动,脾气怪庚,喉发怪声,纳差,面色不华。
故其本在脾虚,标为风痰扰动,治以健脾化痰、祛风止痉,取方二陈汤加减。
病案举例:李某,男,6岁,2008年2月初诊。
不自主抽动3年。
患儿于2005年4月感冒后出现耸肩、手指抖动等症,未予重视。
06年7月症状加重,至多家医院就诊,先后口服中药4月余,疗效欠佳。
现慕名来诊,症见眨眼频繁,咽部不自主发声,偶有鼓肚,纳差,面色萎黄不华,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王教授认为本病属脾虚,风痰内扰,治以健脾化痰,息风通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之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有不自主发声为特征的遗传神经性精神性疾病。
多数起病于10岁以前,男女比例为5∶1~3∶1,其在伴随行为问题方面的表现也随性别而不同,在男性病人中更多的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而在女性病人中更多的是伴有强迫障碍。
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文化和种族中发病,其患病率至少在0.5‰以上,且大多数为轻症病例,男孩多于女孩。
成人患病率约为儿童的1/10。
近年来此病有增多的趋势。
此并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烦恼的担忧,为此如何解除患儿的因病带来的压力和危害,是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就有关家长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目前研究的新理念,以及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以期家长能够知晓如何配合医生治疗,对解除患儿的病痛有所帮助。
一.认识临床症状特点,对预后要保持乐观
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个综合征。
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症状复杂,主要包括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以及伴随的心理行为症状。
往往病程比较长、病情容易波动,时好时坏,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的倾向。
通常以眼部、面部和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歪嘴动作或摇头等,尔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可从简单运动发展为复杂运动性抽动。
所有的患儿最终都会出现发声性抽动。
近年来,还注意到在许多患儿在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如压迫感、痒感、热感、冷感或其他不适感等。
秽语即说脏话、痞话的发生率不足三分之一,并非此病的必备的诊断条件。
多发性抽动症属于发育障碍性疾病,牵涉到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等。
既往认为属于终身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有自然完全缓解的可能,预后相对良好。
抽动症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或自然缓解,大多数患儿在长大成人后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少数病人症状迁延,可因抽动症状或伴发的行为异常而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有研究资料表明,大多数的TS患儿在青春期过后抽动症状经过治疗可以缓解,1/4病人抽动症状明显减轻,剩下1/4病人抽动症状迁延到成年。
因此,对本病的预后不宜过于悲观,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认识共存病症,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关键
多发性抽动症除了症状复杂外,尚有许多共存病症。
有学者强调的是只要出现共存病,尤其是发病越早,则病情变为复杂而又难治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必须以治疗共存病为主才能好转,所以及时发现和识别共存病就显得非常重要。
最常见的共存病症为:
(1)以注意力涣散及(或)多动、冲动为主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小儿多动症。
(2)强迫症,包括单独或同时出现的各种强迫观念与行为,持续反复地出现于思想和行动中,明知不对而欲罢不能,始终无法摆脱,有时很痛苦,可出现自残行为,如咬舌、咬破手指、损伤皮肤、毁容等,常留下感染或疤痕,甚至流露出不想活下去的自杀念头,对此务必高度警惕,防止意外。
(3)品行障碍及对立违抗性障碍,二者都有反社会倾向,不可忽视,不少家长常误认为这些表现不是病态,以为只是脾气倔犟而加以打骂压制,结果病情反而加重。
(4)学习障碍,是认知功能受损,主要是阅读障碍和数学困难,可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5)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症及心境恶劣,成人型的交替性抑郁躁狂症也可在儿童及青少中发病。
(6)焦虑障碍,主要是害怕与不安,如怕与亲人分离、怕亲人出事、怕上学、长期过度地怕陌生人、怕社会交往,乃至每天都为将来前途担忧、惶惶不安等。
(7)孤独症及相关疾病,包括语言障碍及与孤独症相同的Asperger综合征。
(8)攻击性行为,如表现无端挑衅、辱骂殴打、破坏砸毁行为。
所以,由于病情复杂痛苦,无法自控,病程又反复迁延,患儿的生活质量较差,主要是由各种共存病所致,而非多发性抽动症本身。
三.注意饮食起居,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多发性抽动症的孩子生活起居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意冬春季节宜避寒保暖,避免感冒,不宜运动过度,运动过度后抵抗力下降,往往易汗出受凉更易感冒。
而大量的临床观察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常常诱发或使抽动症状加重;家长要监督孩子不宜长时间看动画片、玩游戏机等,这也是抽动诱发或加重的因素之一;在饮食方面,尽量不宜喝含咖啡类的饮料,以避免过于兴奋,尽量不食海鲜发物如鱼、虾、羊肉、油炸食品、辛辣食品。
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配合治疗,这也对提高疗效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重视心理调节和治疗,老师和家长责任重大
心理治疗主要是解决儿童的情绪问题与其它伴随症状,消除诱发因素,恢复儿童的自信心,防止发生其他心理问题,间接的缓解症状,起到药物治疗不能代替作用。
患儿因为表现出控制不住的症状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讥讽,产生自卑心理。
也受父母过于担心着急情绪的影响,把自己的病看得过于严重,形成心理阴影。
首先家长不要过分的担心、紧张,对疾病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极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治疗。
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对孩子的抽动症状不能批评指责,也不要总是提醒孩子控制。
通过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症状。
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正确面对同伴的讥讽和嘲笑,正确处理好学习问题,改善学习行为,提高自信心。
老师要出于爱心,对此类患儿要更加爱护,并提醒同学们不要因为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看不起。
主动与患儿多接触,帮助其由于疾病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不便。
在学习有所进步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学校和家长处理对策不当、受歧视、斥责、打骂或被停学处理,可使患儿与学校家长的矛盾激化,造成情绪抵触、违抗等情况,常常使病情加重,预后也比较差。
因此,家庭和社会的温馨对患儿的心理健康发育和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在这方面老师和家长的责任非常重大。
本文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