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2、举例说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把握这点对我们有何启示?系统的整体性特征:①系统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系统整体具有各个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③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
任何事物的整体决不是简单的部分之和,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启示:从微观到宏观,从无生命到生命,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一切自然物都是系统。
系统作为要素的集合,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要素间的立体蛛网联系,丰富了空间的三维性、广延性和伸展性。
基于系统开放性的研究更完整、更精确的揭示了世界的发展还表现为世界系统的进化性,并解决了自然界发展和进化的动力问题,这就丰富了时间的一位性和持续性。
PS:系统科学方法的整体性原则,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
在要素之间存在相干性、协同性的条件下,会有新质的突现。
这种性质不是单个要素所具有的,而是系统整体才具有的。
因此,在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要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这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
3、举例说明系统的开放性特征,把握这一点对我们有何启示?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总是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且与作为环境的其他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其方法论启示在于:从微观到宏观,从无生命到生命,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一切自然物都是系统。
系统作为要素的集合,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要素间的立体蛛网联系,丰富了空间的三维性、广延性和伸展性。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1)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第1章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2.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原始人类形成的既客观现实、朴素又带有神秘而愚昧色彩的观念(如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所形成的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例如,赫拉克利特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主张自然界不是人创造出来的,是变化和发展着的。
他的思想被列宁称赞“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他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分别被近代的哥白尼、道尔顿和达尔文等人的科学发现所证实,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1.解析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传统中医典籍启示下研究青藁素获得成功并获得今年诺贝尔奖,充分证明了我国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贺信中表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
”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既是中国医学界首次荣膺诺贝尔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当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目前很多人并不看好中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药疗效过慢服用不便且口味苦怪、中医诊治手段单一、惯性思维阻碍发展、就业艰难后继乏人。
但是,此次屠呦呦获奖,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恰恰体现了我国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科学始于实验,具有探索性、冒险性以及创新型。
科学技术方法轮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
科学性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它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的属性(是否科学,科学的是指科学性)。
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实验过程,正是体现了探索性、冒险性以及创新型;而中医的独特正是体现了辩证思维。
所以,整个过程从始至终就是科学的,正是中医在人们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具体统一性的体现。
通过自身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实现了中医的科学、实践的统一,既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也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
人工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人工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人工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
1、人工自然只能是人工制造的产物,而不是天然自然的自然发展。
无论天然自然演进到何种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自发转化为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实现的是自然自身的目的性,人工自然实现的则是人的目的性。
2、天然自然的变化只遵守自然规律,人工自然的变化不仅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守人的活动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3、天然自然只是一种物质形态,人工自然却既是物质形态,又是文化形态,具有双重品格。
天然自然可以成为人类的消费品,但不能直接成为人类的生产工具。
人工自然则既可以是消费品,又可以是生产工具,具有双重功能。
人化自然观: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其表明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统。
人化自然观在当代的具体表述便是指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个新观念继承了传统生态文化中“天地与我同一,万物与我一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素生态文化思想并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个新观念深入发展了人与自然的价值体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哲学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4)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7)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8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9)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10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12)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5)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9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2)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25)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26)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27)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8)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
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六题答案

2.古代中国创立了蕴涵着改造自然界思想 的“五行说”,提出了“人胜天”、“制 天命而用之”等改造自然界的思想;到20 世纪60年代,又提出了“人工自然”和 “社会自然”等概念。
一、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1.天然自然: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宇观世界 和微观领域,尚未探明规律和特征)和人类观测所及的 那部分自然。 2.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类比推理的几种类型
⑴简单并存类比
推理格式: A对象具有属性a、b、c,且与d并存 B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B对象也可能具有属性d`
⑵因果类比
推理格式: A对象中属性a、b、c与d有因果关系 B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B对象也可能具有属性d`(因或果)
⑶对称类比
推理格式: A对象有:p和q属性,且二者有对称关系 B对象有p属性,且与p相似 所以,B对象可能有q与q相似
(五)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 观之间的关系
(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 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 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 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 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 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 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 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 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 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作文

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作文咱中国人呐,从古至今,对山水那可是情有独钟。
一说起山水,您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种纯天然、没经过啥人工雕琢的自然山水。
那自然山水美啊!高山峻岭,雄伟壮观,就像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还有那清澈见底的溪流,“哗哗”地流淌着,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秘密。
比如说黄山,那奇峰怪石、云海温泉,让人看了简直目瞪口呆,忍不住感叹:“哎呀妈呀,这咋这么好看!”不过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人类可没闲着,在这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搞出了人文山水。
啥叫人文山水?简单说,就是人类在自然山水里加入了自己的智慧和创造。
就拿那些古寺古庙来说吧,建在半山腰或者山顶上,和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
您去那儿拜拜佛、烧烧香,感受一下那种宁静和庄严,这山水就不仅仅是好看了,还多了一份神圣的气息。
再比如说,江南的那些园林。
原本就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可咱聪明的古人愣是在里面修了亭台楼阁、曲径通幽。
走在里面,一步一景,每一处都透着精致和韵味。
这时候的山水,已经成了人类生活和艺术的一部分。
还有那些沿着江河修建的古城古镇,像是凤凰古城,沱江穿城而过,江边是古色古香的吊脚楼。
人们在这儿生活、做生意,晚上灯火辉煌,那热闹劲儿和江水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这山水就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这变化就像是给一个素颜的大美女化了个精致的妆。
自然山水是天生丽质,而人文山水则是锦上添花。
它们共同构成了咱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让咱们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又能体会到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所以啊,下次您再去欣赏山水的时候,不妨多想想,这到底是纯粹的自然之美,还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创造的美妙杰作。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2)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4)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5)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5)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6)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7)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8)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1)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2)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3)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14)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15)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15)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
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从天然到人工——趋利避害
我今天要讲的主要是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并列举一些曾经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来供大家思考和讨论。
在举这些例子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天然自然什么是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又称第一自然,是指还未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即还未被人类认识的那部分自然。
既包括人类出现以前的整个自然,也包括人类出现以后人类活动还未影响和还未认识的自然。
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活动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是指社会化的人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满足生活需要,以社会生产劳动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先导,通过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在变革自然、驾驭自然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自然产品和自然环境的总称。
现在的自然界,人工自然不断扩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受到影响,比如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这个城市,就是人工自然的产物。
现在呢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大城市与小城镇的问题。
大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人口集中,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很繁荣,街上有各种各样的店铺餐馆,到处都是人,尤其是火车站,人多的更不用提。
交通拥堵,像金水路,东西方向上不论什
么时候车都是一辆接着一辆。
而小城镇就没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新郑,路
比郑州的要窄一倍,但是从没说像郑州这样堵的。
还有就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郑州的天空,从来都是灰蒙蒙的,没有说很蓝很蓝的,而那
些小城镇就不一样。
中秋节那天我坐长途汽车回家,在郑州天好像阴着似的,灰蒙蒙的,走着走着天就变蓝了。
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
如果你到了农村,估计你看到的天永远都是蓝的,除了下雨天。
这就是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污染,垃圾问题等等,具体的不再多说。
这说明了什么?当然不能说大城市不好,而是说改造自然具有两面性,有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之前必须要权衡一下利弊。
再举一个例子,也是和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大家应该都喜欢吃黄瓜吧,最起码应该不会讨厌。
我们平时买黄瓜都喜欢买新鲜的是吧,大多消费者认为,黄瓜头顶黄花是判断嫩黄瓜的标准之一,所以在菜市场里顶着黄花、身披硬刺的黄瓜特别好卖,而且也能卖上好价钱,而那些个头略小、瓜形弯曲、头部黄花枯萎的多被认为是存放了几天的黄瓜,少人问津。
但是你们是否有知道这其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呢?有句话叫做瓜熟蒂落,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正常黄瓜从开花到采摘一般需要8到10天,温度越高成熟越快,自然生长的黄瓜即使在采摘过程中非常小心,花也会常常掉落。
因此,上市的时候黄瓜的顶花大多已经枯萎,而这种瓜熟蒂不落的黄瓜,在生长过程中使用了生长激素,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花蕾绽放,保持花期不败已达到那种新鲜的感觉,来欺瞒大众的眼睛。
那你说持这样的黄瓜对人身体好吗?
我们不反对对自然进行改造,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还有一些蔬菜、水果、粮食的品种选育等,能够使其高产丰收,来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为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些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是有些人,为了牟取暴利不惜做出危及百姓健康的事,是非常不可取的。
所以我们应该在实践某件事之前想一下是出于什么目的,要考虑对整个社会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
我想问一下咱班有没有驻马店的人,有谁是请举手示意一下。
……谢谢!!!那我再问一下,有没有人知道驻马店曾发生过的一件事情,提示一下,事件发生在35年前也就是1975年。
这就是河南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事件”。
1975年8月上旬,3号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后,变成台风低气压,深入河南境内,在驻马店地区上空徘徊引发特大暴雨。
石漫滩、田岗水库垮坝,澧河决口,流域内洪峰齐压驻马店全区,老王坡蓄洪区相继决口。
1975年8月8日1时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漫溢垮坝,六亿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沟中型水库垮坝,薄山水库漫溢,及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
造成河南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伤亡惨重,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死亡人数达24万多人!史称“75·8”大
洪水!
“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这是当时修建大坝时确定的总的方针政策。
一位名叫陈惺的水利专家当时即指出:在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将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会造成涝灾,地下积水过多,易成渍灾,地下水位被人为地维持过高,则利于盐分聚积,易成碱灾。
涝、渍、碱三灾并生,结果不堪设想。
专家的忠告被忽视了,“以蓄为主”的经验被大范围推广,很快推及安徽。
在安徽境内,不仅丘陵地区涌现大批小水库,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坝”分割闸起,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条状水库”,造成淮河流域在后来数十年间致命的“肠梗阻”症。
陈惺是远东最大的平原水库——河南驻马店境内宿鸭湖水库的设计者。
该水库施工时正值“大跃进”,省水利厅一位副厅长认为原设计过于保守,擅自作了几处关键的改动。
例如:他认为“闸门设计太大”,便将原设计的12孔排水闸门砍去7门,仅剩5门。
同此遭遇的是淮河豫皖交界处的班台分洪闸:该闸闸孔原按800秒立方米排水量设计,共为9孔,但由于“以蓄为主”的思想指导,水文数据被人为减小,只建造了7孔;1959年水闸建成后,在1961年又人为堵闭两孔。
由于片面重视蓄水,忽视防洪,石漫滩水库在溢洪道上增加了1.9米的混凝土堰,板桥水库在大雨前超规定蓄水3200万立方米。
后来一场台风引发千年一遇特大暴雨,这场暴雨引发了这场灾难。
2005年5月28日,美国《Discovery》栏目播放一期名为《世界历史上人为技术错误造成的灾害TOP 10》的专题节目。
它们包括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
电站爆炸事件、印度化工厂泄毒事件等。
而TOP.1,世界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人为灾难,居然就是中国河南省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堤。
据《Discovery》节目报导:1975年8月,河南板桥水库因暴雨发生垮坝,9县1镇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一片汪洋。
现场打捞起尸体10万多具,后期因缺粮、感染、瘟疫又致14万人死亡。
24万余的死亡人数直逼次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死亡人数,包括垮坝当晚熟睡中的直接受难者,也包括几天后爆破泄洪、分洪的受难者,以及灾后瘟疫、饥饿等致死者。
事过35年,现在的驻马店已经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1986年板桥水库复建工程被列入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
工程于1986年底开工,1993年6月5日通过国家验收。
复建后的板桥水库工程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城市供水及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
05年7月路经河南的台风“海棠”与35年前的台风“尼娜”的路线非常相似,尽管这次也给驻马店带来了特大暴雨,但复建后的板桥水库安然无恙。
相似的情况,却是不同的结果,这证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也应当从中获得启示,即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正确的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在不危及自然平衡的前提下,在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条件下,去适当地建造人工自然。
那些很好地适应地质演化规律、生态规律的运河、水坝、水电站、引水工程、农林生态系统、城市建筑等人工自然,在不发生人为破坏的情况下,能够长久地在自然环境中存在下去,而与此相反的人工自然则会被自然规律强大的力量所淘汰。
最后呢我再做个总结,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人工自然正在不断扩大,相应的,要引起自然平衡的改变,自然平衡的改变往往具有双重性,即往往是利弊交织的。
人类一方面应以其能动作用来增强自然界的进化,促使自然价值向高度提升和广度扩展;另一方面尽量充分估计到自己实践活动的后果,尽量充分估计到由于这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改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究竟会带来一些什么
样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
人工自然是从天然中产生自然并存在于天然自然之中的,它受到自然演化规律的制约,要接受自然规律的检验。
人类若忽视来自人工自然的自然化方面的要求,仅仅从人类自身的需要出发,一味盲目地使用不断增长的物质力量,去掠夺自然,将使自己和人工自然一起走向毁灭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