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册答案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参考答案

C、鼎成为权力的象征(2)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钟鸣鼎食,鼎足之势,大名鼎鼎……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从这篇卜辞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答:
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具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影响: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农业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重农思想,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中医药等),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篇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中国的血缘亲情比较密切,从而形成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本题点到即可,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逐步补充、展开。)2.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找出地图中重要文化遗址,归纳其分布的主要特点。重要文化遗址:如湖南玉蟾岩遗址、湖南彭头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姜寨遗址等。主要特点:遍布中华大地,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练习与测评1.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三单元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三单元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基础练习1。
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 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 3。
D 4.A 5.D 6.D二、拓展练习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
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
(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
反对严刑峻法,主张轻刑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9课汉武帝时代一、基础练习1。
亲信近臣内朝外朝 2.C 3.D 4.C 5.D 6.C二、拓展练习‘7,(1)西域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且酒泉郡;C长安。
8.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壁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10课东汉的兴衰一、基础练习1.王莽托古改制三.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 3.C 4.D l C 6.C二、拓展练习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
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成世家大族。
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小编寄语:马上要进入高一历史必修二的学习了,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二的时候,同学们需要有一本历史作业本答案,这样对大家历史的学习非常有裨益。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供大家参考。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想一想]1.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答案提示: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
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提示: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议一议]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
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
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高一历史必修二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参考答案2017.6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D 2、A 3.C 4.C 5.C 6.B 7.C 8. D 9. B 10、D二、非选择题1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12.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或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B2.C3.B4.A5.B6.B7.C8.B9.B 10.D二、非选择题11.⑴丝。
还有麻、葛。
⑵汉朝。
通过丝绸之路。
⑶变化:从丝变为棉。
原因:丝织品太贵重,往往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所采用;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人士穿着。
12.(1)成就: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汉代发明的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从汉代开始使用煤作燃料。
(2)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制农具广泛使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也有利于开垦荒地,增加垦田面积。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选择题1.A2.A3.C4.D5.C6.D7.C8.B9.C 10.A 11.A 12.C二、非选择题13.(1)禁止沿街开设店铺,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
(2)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3)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
(4)自汉到宋,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宋朝的商品经济比以前各朝有重大发展;我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D2.B3.B4.D5.B6.A7.C8.D9.B 10.B 11. C 12. D二、非选择题13.(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一章:古代史1.1 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什么是古代文明的起源?答案:古代文明的起源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上最早的阶段,人类开始发展起农业生产,形成固定的居住点,出现城市、国家和文化的现象。
古代文明的起源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时间,主要有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等。
1.2 埃及文明问题:埃及文明在哪个地区发展起来?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案:埃及文明发展在尼罗河流域,主要特点有:•农业生产发达: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棉花和蔬菜为主。
尼罗河流域的泥沙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古埃及时期的国王被称为法老,他们统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国家。
•建造了金字塔:埃及的法老们建造了众多壮丽的金字塔作为陵墓,用来安葬法老和他们的财富。
•尊崇太阳神:埃及人崇拜太阳神,认为法老是太阳神的化身,因此对于太阳的崇拜非常重要。
1.3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问题: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发展时间和地点是什么?答案: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在现今伊拉克境内,时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
1.4 黄河流域文明问题: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时间和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00年左右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主要特点有:•农业生产发达:黄河流域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古代华夏人民发展了水稻种植和农业技术,实现了丰富的粮食产量。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主权国家,如夏朝、商朝、西周等,这些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章:近代史…以上是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的一部分,详细答案请参考对应学习资料。
上海高一(下)历史练习册答案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一、基础练习1.960 契丹陈桥驿2.考试制度殿试弥封3.B 4.D 5.C 6.D二、拓展练习7、宰相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很少有武将,以此避免武将专权;各类官职多用文人;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皇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尊重士大夫。
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一、基础练习1.宋神宗制置三司条例司2.司马光元祐更化3.C 4.C 5.A 6.A 7.D二、拓展练习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基础练习1.耶律阿保机辽2.党项族西夏3.B 4.A 5.C 6.B二、拓展练习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
(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
(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基础练习1.水稻太湖流域2.机户江西景德镇3.B 4.C 5.D二、拓展练习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
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
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2)西汉时期,南方人口大大少于北方;唐代南方人口增加;宋代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
中国历史第二册答案

中国历史第二册答案答案1、贞观之治、原因见课本7页2、开元盛世、原因见课本12页3、康乾盛世、原因见课本105页4、作为国家和政府:(1)要重用人才的培养(2)要关注三农,重视农业生产(3)要加强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要依法治国。
5、唐太宗李世民、开明的民族政策主张民族平等6、册封、和亲7、各民族平等、友好团结8、唐朝、藏族、吐蕃9、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朱丹10、元朝、宣政院的设立11、(1)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2)康熙帝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3)设立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4)实行金瓶掣签制12、(1)民族平等、团结(2)民族区域自治(3)各民族共同繁荣13、(1)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2)清朝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所以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4、(1)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藏独”搞独立是站不住脚的。
(3)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同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和势力做坚决的斗争。
15、唐朝的科举制度16、唐朝、隋文帝、隋炀帝创进士科17、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诗赋和政论18、创殿试和武举19、唐玄宗、促进了唐诗的繁荣20、(1)为一般的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2)加强了中央选拔官吏的权力,为吸收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3)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4)提高了官吏的素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启示:我们要重视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坚持科教兴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1、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朱元璋、四书五经、八股文22、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23、焚书坑儒、文字狱、强化了集权统治,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万马齐喑的见面23、西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24、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25、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26、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四单元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一、基础练习1.分科考试隋羹章蓑两经芝士2.D l C 4.C 5.D 6.C 厂C二、拓展练习(2)三省六部制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三省六部制分立了相权,三省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
唐朝又设政事堂,这些措施确保了皇权的至上地位,也完善了管理体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明确了各部职责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一、基础练习1.松赞干布文成公主2.唐高宗武则天贞双年间3.B4.A5.A6.C二、拓展练习7.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创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
地方:实行州县制等。
8.重农主义、民本思想、道家无为思想。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基础练习、1.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西域波斯粟特人2.A3.B4.略二、拓展练习5.(1)朝鲜半岛。
(2)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
(3)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6.(1)名称:觐见太子。
·理由:此图为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壁画。
图中左侧三人为唐朝鸿胪寺官员,身后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外国宾客。
此图表现了鸿胪寺官员引领外国宾客见太子的情景,故名。
(2)摩尼教通过西北的丝绸之路传人,因胡商的日益增多而趋于流行。
(3)如佛教传人中国后,融人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也促成了回族的形成。
西域的音乐传人中国后,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二胡、琵琶仍为中国民乐的主要乐器。
(4)中国与中亚、西亚与南亚国家人民的交往,不仅带来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而且经由中亚、西亚与南亚人民的传递,基督教文化、亚述文化、埃及文化、拜占庭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与唐文化均有不同层次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