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陈长民等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摘要】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3【总页数】12页(P11-22)【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油气成藏规律;复式油气聚集;立体饱和式勘探;新区突破【作者】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面积约26.68万km2,至目前该盆地(东部)已发现油气田48个、含油气构水深几十米至3 000多米。

经过30多年的勘探,截造36个(图1),探明原油地质储量超过9亿m3、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 100亿m3,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ppt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ppt

不同型式组合中生、储层的接触方式和接 触面积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输导能力也各 不相同。一般互层型(上覆-下伏复合型式) 最佳,侧变型、上覆-下伏型次之;封闭型虽 然接触面积广、输导能力较强,但明显地受 到透镜状储集体大小的限制。
2.Discontinuous combination
这类组合的基本特征是生油层和储集层 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在空间上可以相邻, 也可以不相邻;两者之间是由不整合面或断 层面所沟通。根据通道的特点,可以分为不 整合型和断裂型。
不整合型:这种组合中的生油层和储集层 是由不整合面所沟通。它可以分别存在于不整 合面的两侧,或同时存在于一侧。由于不整合 面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对油气聚集起着重要 作用,特别是当生油层和储集层分别紧靠不整 合面两侧时,可以起到良好的输导作用。
断裂型:在断裂型组合中,生油层总是 位于储集层下方,但两者可以位于断层的一 侧或两侧,以断层作通道。这种组合在断层 构造较发育的断陷盆地和三角洲发育区分布 较为普遍。世界上许多中小型油气田及部分 大油气田的组合,就是这种型式。我国济阳 坳陷的孤岛油田上第三系油层与下第三系生 油层的组合,就属于这一型式。
2. 偏于盆地一侧,如波斯湾、伏尔加-乌拉尔、 阿尔伯达、山九昆等盆地;
3. 多生油凹陷,即统一的含油气盆地中存在若 干个生油凹陷展和演化中可 以保持基本一致,亦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甚至是较大 范围的转移。生油凹陷的面积大多与盆地的规模有 密切关系。一般大中型盆地的生油凹陷面积较大。 生油凹陷内形成的生油岩体积,是不同层位成熟的 生油岩体积的总和。
五、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seal combination
The practic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roves: osculating combination of source、 reservoir、seal is a indispensability postulate in formation big oil and gas pools.

生烃潜力综合评价与油气成藏

生烃潜力综合评价与油气成藏
Hou Dujie, 2007
5、同一构造带的不同构造部位,成藏组合条件具有“互补性”
路49 留80 留88 路44 留403 留17
路44
路43
构造高部位,构造作用强烈,构造圈闭发育,又处于油气运移的低势区 ,聚油条件优越,利于形成构造油气藏;构造带的翼部,构造作用相对较弱 ,配合以垂直构造走向发育的砂体,利于形成岩性地层圈闭,具有近油源的 优势,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因此,在同一构造带不同的构造部位,成藏组 合条件具有“互补性” 。在留西构造带,高部位形成构造油藏,而翼部则 形成富集的岩性油藏。
性”。
Hou Dujie, 2007
“互补性”是成藏条件耦合的结果
油气分布的“互补性”,是构造油气藏与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条件 耦合的结果。其地质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陆相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的展布在空间上具有“互补性”;
2、陆相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砂体的展布在空间上具有“互补性”;
3、陆相盆地不同构造单元, 构造与岩性地层圈闭在空间分布上具有“ 互补性”; 4、同一凹陷不同构造单元,成藏条件具有“互补性” 5、同一构造带的不同构造部位,成藏组合条件具有“互补性” 6、同一凹陷或洼槽的不同油势区,油气分布具有“互补性”
Hou Dujie, 2007
中国海洋勘探的三条经验
• 经验之二:重视实践,突破常规认识,不断拓展勘探领域。 郑和荣指出,近几年在渤海发现的一批新近系大油田,主 要分布在环渤中凹陷的凸起上,其油气主要来源于渤中凹 陷。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以前一段时间,由于认识不足, 未在渤中地区进行重点勘探;到了90年代中期,经过勘探 实践,才逐渐转变了认识,取得了油气发现的突破;1995 年至20 01年,在渤中、渤东地区先后发现了一批大中型 油田。因此,海上油气不能固守常规,要勇于探索,才可 能有较大突破。

桩海地区第三系油气成藏特征浅析

桩海地区第三系油气成藏特征浅析

桩海地区第三系油气成藏特征浅析摘要:桩海地区第三系可划分为四个层序,含油层系要紧分布在第ⅲ、第ⅳ层序界面及第ⅰ层序界面上下.该区油藏分布具有分割性,东西部具有不同成藏操纵因素.自西向东含油层系和含油深浅均发生变化.关键词:桩海地区;第三系:层序:二次运移;含油层系;成藏特征引言桩海地区地处渤海湾盆地南部得滩海地区,位于埕岛、埕东、桩西、长堤四个披覆构造得交汇处,东临黄河口凹陷,西邻埕北凹陷(见图).自下而上已发觉古生界、中生界、第三系沙河街组、东营组、馆陶组等多套含油气层系,油气资源量丰富,具有多层系叠合含油连片得潜力.但该区油气成藏特征复杂,有待进一步认识.1层序地层格架桩海地区第三系可划分为四个二级层序,第ⅰ、ⅱ层序为湖泊层序地层,第ⅲ、ⅳ层序为河流层序地层(见表).层序ⅰ层序ⅰ底界面对应中、新生界之间得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相当tr地震反射.界面上部多为上超,界面下为削蚀.界面上为沙三段暗色泥岩和砂砾岩、细砂岩,砂体多表现为进积特征.沙三下亚段对应于湖侵体系域,分布范围较小,要紧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及水下扇沉积.湖侵域沉积结束后,在始新世晚期,发生区域性抬升,沙三中、上亚段遭受剥蚀,湖盆收缩,发育水下扇和滩坝沉积.层序ⅱ层序ⅱ底界面对应地震剖面上得t2反射.在低凸起高部位,沙一段生物灰岩直截了当覆盖在中生界地层之上.沙二段为低水位体系域,沉积范围最小,为区域剥蚀背景下得填平补齐.沙一段沉积期,凹陷内发育高水位体系域,要紧为滨浅湖一半深湖沉积.层序ⅲ层序ⅲ对应于东上段,仅发育低水位体系域,这时全区为河流环境,发育辨状河沉积.层序ⅳ层序ⅳ底界面为上、下第三系间得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大致对应t1反射界面.第ⅳ层序低位域岩性剖面上表现为中一短期旋回为主得多期河道砂得叠置,河道砂之间夹层发育,具有“砂包泥”特点.水进域基准面旋回以高可容空间得短期旋回为主,剖面上具有“泥包砂”得特点.2油气成藏条件21构造特征桩海地区具有复杂得断裂发育和组合特征,以正断层为主,潜山存在逆断层.桩海地区得构造具有明显得继承性.在基底断裂操纵得中、古生界山谷基础上发育了埕北、桩东等第三系得断陷;同时,第三系内部具有继承性,在下第三系得披覆构造背景上,上第三系继承性发育披覆构造.桩海地区构造格局要紧受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得断层操纵,加上一些次级断层得切割,形成众多得断鼻、断块圈闭,为油气聚拢提供了有利场所.22油气运移桩海地区生油中心要紧为埕北凹陷,黄河口凹陷.其沙三段、东下段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富,地层压力高,油源转化条件好,具有生、排烃强度大得特点,是特别有利得生油区.依照滩海地区石油二次运移聚拢模拟结果,馆陶组沉积末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滩海地区大面积分布得含油饱和度为035~04,埕北凹陷生成得石油发生了大规模和远距离得运移;黄河口凹陷得石油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开始运移.运移期发生在大量圈闭形成之后,有利于油气得聚拢.生油凹陷周围得歪坡及隆起区得含油丰度高,是油气运移聚拢得要紧指向.23含油层系桩海地区油气富集,第三系四个层序均有井获得高产.位于第ⅳ层序得馆陶组是本区要紧含油层系.以1500m深度为界,上部油层以岩性油藏为主,下部油层则以构造油藏为主,但多为稠油.馆上段油层集中在1350—1600m之间,分布范围广.馆下段油层集中在2000—2200m之间,圈闭面积小,但产能高.位于第ⅲ层序得东上段是本区重要含油层系.其特点是圈闭幅度低,含油砂体薄层高产.第ⅰ、ⅱ层序以高位域发育为要紧特点.下伏高位域中晚期储层发育,沿其上倾方向被不整合面遮挡,在上覆层序得湖侵泥岩得封盖下,形成地层不整合油藏;湖侵域储层不发育,要紧分布在不整合面得局部构造高点上,在湖侵域泥岩得包裹下可形成岩性一构造圈闭.总之,桩海地区第三系主力含油层系要紧分布在第ⅲ、第ⅳ层序界面及第ⅰ层序界面上下.3油藏类型与油气成藏特征桩海地区西部为埕北凹陷南歪坡,大断层少,油藏聚拢要紧受岩性及地层(地层超覆、裂缝)操纵为主.中部、东部块断结构复杂,油藏类型以构造油藏(背歪、断块、断鼻等)、以及地层油藏(地层超覆、残丘)为主.该区油气成藏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断层是操纵油气聚散得主导因素.桩海地区中部及东部位于埕岛、长堤和桩西潜山披覆构造带之间,受印支、燕山、喜山期妨碍,断层特别发育.多组东西向弧状断层及北东走向断层相交,既是油源断层也是封堵断层.下第三系烃源岩中得成熟油气沿断裂作大规模纵、横向运移,形成了沿断层呈叠瓦状展布得新生界、中生界及古生界油藏.东营组、馆陶组为砂泥岩互层,泥岩百分比较低,尤其东上段、馆下段更低,对油气藏得保存不利.但多数断层为生长断层,即在沉积物未固结时开始活动,如此容易产生起封堵作用得断层泥,增强了浅层得封闭性.即使断层两盘砂岩相对,由于断层泥得存在仍具封闭性.断层泥得厚薄,与油藏得高度息息相关.独特得断裂系统和岩性组合,决定了本区形成得东营组、馆陶组油藏一般为低幅度得油藏,且原油密度偏高,粘度较大.第二,含油层系自西向东逐渐增多.西部油藏要紧为浅层岩性圈闭,封堵条件要求高,因此含油层系较单一.中部、东部由于断裂系统复杂,断层持续性活动使油气垂向运移活跃.沿着埕北断层下落盘,自西向东,东营组、馆陶组含油砂体逐渐增多,含油层段埋深逐渐增加.例如:西部油层集中分布在馆上段ⅱ、ⅲ砂组;中部油藏以馆上段ⅵ、ⅶ砂组为主,兼有东下段顶部及中生界油藏;东部则过渡为馆下段油藏,东营组油藏(东下段中部、底部,东上段中部、底部)及沙河街组、中生界、古生界油藏.自西向东呈现出含油层系逐渐增多得趋势.第三,东部馆陶组出现稠油.桩海地区馆陶组地温梯度为37—51℃/100m,为高温区.凹陷内形成得原生油气在馆陶组聚拢成藏后,在高温条件下容易脱气形成稠油油藏.另外,由于在棋盘格式断裂体系中得近东西向断裂具张性特点,断层对油气封闭作用较差,轻质油易沿着断裂逸散,因此断裂越发育,距离断层越近,油质就越稠.老161至老歪901以东地区是构造运动由平稳变为剧烈开始出现大量断层得转折带,也是原油性质开始变化得过渡带.4结论桩海地区第三系油藏西部要紧受岩性和地层操纵,东部以构造油藏及地层油藏为主.自西向东,含油层系逐渐增多,原油性质也呈规律性变化.桩海地区油气远景资源量十分丰富,潜力较大.及时总结规律,指导部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区多层系含油,勘探过程中只有深浅兼顾,才能取得较好效益.。

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何 敏1 朱伟林2 吴 哲1 钟广法2 任建业3 刘丽华1 王文勇1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东深圳 518054; 2.同济大学海洋资源研究中心 上海 200092;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何敏,朱伟林,吴哲,等.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J].中国海上油气,2019,31(5):920. CHhEinaMiOnff,ZshHorUeWOielilainnd,WGaUsZ,2h0e1,9et,3a1l(.5N)eo:9te2c0to.nicmovementcharacteristicsandhydrocarbonaccumulationofthePearlRiverMouthbasin[J].
第230119卷年 1第05月期
中国海上油气
CHINAOFFSHOREOILANDGAS
VolO.c3t1.2 01N9o.5
文章编号:1673?1506(2019)05?0009?12
DOI:1011935/j.issn.1673?1506.2019.05.002
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ttttrcsscaab犃wmehhhyyuuhnnuee犫neeerscadtdsrn狊tisrrhte狋otseeePategm狉sendarchama,犪paoptsnsenise犮asebo,syfitr狋reenanpaiuinbtxdasbdso:oucuhretp4Tnblde.ittleatocv,hosctTirsoaoiarkucaholfsfachmuenbseouttettyoafip idsmeshlovSacnaifhueccnomprtteeglloyueayoeao;aoBndtr,ptatnttamt,irhiirueiEhrsoodcleycrmeoynyncCtneulssaaapolthnt.ieiwcdreonienttnfIebfedinitstofgmacolvaiatureiktinnahgsntnhtSmmeaoeycin,aeviegdceoolecro.aaanvnoce,ltralmtfteTvlcuehaneoayueeenmhomcdrtcsapfdteehrdslnumogifnoeteletesifnoatashsthdttoistiuccyemecutinnrroeeodaoisdngopcxmcbsnyeutietoptcecovororpifausffvtoofrnnonalpaheimnetuDcsucvaeltshmiuenttyaooshoeiletisdrmne,oaneotnaadtgonredttfnibZesirnvafhol(ffae1hnhr,eeafnorcy3auoetmrewtpaifr1aearatemnseh8serrdthinona dtaaecite,ttmelsaMigahisoipaoloenfuafanl,lrsasneocenttaf)tttrohfs;hcdcehhteboscecthaeaifeecyotghacostmBoataersmPncgtaronoasoeeiptehic. PnnyaocnahaetidagrlussTecenillsoinrsieXht.duigetpoiRmhseiesjrbdTagitciieraolsiaevihbaigemcbvmnlnneeudsoyeorg,egte,eaismaotnglcottdtrfmMheeecthneheiieeaontmoeeveintt,hipume,nethcentliePnpoeehnoshhnltnraiaiaNaeselslpmordgbtoreeechiiatahaoooot,neecosnsfesgagtctilngttdetenehonteaPforocnetghggaieaneeoyemseav(aisLt5scordoiP t auooltrcrehfienefh3amsplveeaxdReb3etohnropliallhveosgtelfvonleeeaeoMepRaodschrsdrmariattangimyveetoggeym)diteaeMnnaoorio,srentiatssoontcanenfacutwnMcoat.droaatatrdcheefrcohroscsaetbsytueintesuohbthvaidfmic,hmaeanriiytlllssioloumlsyibdeiumolsuonieanscatfsownunsthgattviihiotgruonohneacaaieolinsrstfl,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nPiesamrls;RihvyedrroMcaorubtohnbaacscinum;unleaottieocntonicmovement;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geneticmecha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示意图说明:
绝大部分石油存在于沉积盆地中,所以先要从全球构造中寻找沉积盆地。

原始的沉积盆地经过漫长时间的构造变形,会转变成不同的地层结构和沉积相。

地层结构有陆相和海相等,沉积相可分为陆相,海相,以及海陆过渡相。

在水文,地层,构造和沉积相等各种不同的地质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会使原始生物及其化学组分等分散的有机质在泥质条件下转变为生油母岩------烃源岩。

在经过恰当的储层和盖层的结合,以及闭圈形成和油气运移等过程,加上时空的合理配置,最终会形成油气藏。

而多个油气藏汇集起来便会形成油气藏集聚带。

最后就可以探索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域分析

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域分析

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域分析杜家元;施和生;丁琳;陈维涛;罗明;龙更生【摘要】近源多变的陆相沉积、物源丰富的古珠江三角洲沉积、礁滩发育的碳酸盐岩沉积、扇体发育的深海沉积等四大沉积体系以及频繁的海(湖)平面升降与多期次构造活动,共同构成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层岩性圈闭优势发育的地质背景.在对上述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发育古珠江三角洲前缘、古珠江三角洲与古韩江三角洲交互区、古珠江三角洲与碳酸盐岩交互区、生物礁滩发育区、深水扇与斜坡扇发育区等有利区带,分析了该地区上构造层地层岩性圈闭的分布规律;进一步总结出了该地区上构造层地层岩性圈闭成藏的四大优势条件,并在富烃凹陷油气分布范围内划分出了6个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域,揭示出了该地区具有巨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3【总页数】8页(P30-36,55)【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层岩性圈闭;地质背景;分布规律;勘探有利区域【作者】杜家元;施和生;丁琳;陈维涛;罗明;龙更生【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珠江口盆地是伴随着南海的形成、扩张逐步发育成型的。

该盆地经历了早始新世—中渐新世时期的伸展断(裂)陷阶段、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的拗陷(裂后)沉降阶段以及晚中新世以后的块断升降阶段[1-2],形成了北部隆起带、北部坳陷带、中央隆起带、中部坳陷带、南部隆起带和南部坳陷带等6个北东向一级构造带(图1)。

珠江口盆地属于拉张型盆地,张应力是该盆地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盆地的构造圈闭类型以披覆背斜和翘倾半背斜为主[3]。

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地层岩性油气藏在勘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珠江口盆地(东部)新生代油气藏形成条件及类型

珠江口盆地(东部)新生代油气藏形成条件及类型

珠江口盆地(东部)新生代油气藏形成条件及类型
陈长民;饶春涛
【期刊名称】《复式油气田》
【年(卷),期】1996(001)001
【摘要】珠江口盆地是中生代末期发育起来的陆缘张性盆地,其沉积地层以新生界为主,地层厚度大于10000m。

盆地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下断上拗的双层结构和先陆后海的沉积组合。

这些区域地质特征造也了盆地油气分布的独特规律性。

【总页数】7页(P20-26)
【作者】陈长民;饶春涛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域分析 [J], 杜家元;施和生;丁琳;陈维涛;罗明;龙更生
2.珠江口盆地东部石油地质及油气藏形成条件初探 [J], 陈长民
3.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机制 [J], 吴昌志;顾连兴;任作伟;陈振岩;赵明;邱津
4.珠江口盆地岩性油气藏类型及形成条件r——以惠西南地区中新统珠江组为例[J], 丁琳;杜家元;张向涛;刘道理
5.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新近系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发育类型 [J], 朱明; 陈维涛; 杜家元; 颜承志; 刘汉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