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成形
简述铸造成型的特点

简述铸造成型的特点
铸造成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成形方便:铸造成形方法对工件的尺寸形状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铸件的尺寸可大可小,可获得形状复杂的机械零件。
因此,形状复杂或大型机械零件一般采用铸造方法初步成形。
在各种批量的生产中,铸造都是重要的成形方法。
2.适应性强:铸件的材料可以是各种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高分子材
料和陶瓷材料。
3.成本较低:铸造成形方便,铸件毛坯与零件形状相近,能节省金
属材料和切削加工工时;铸造原材料来源广泛,可以利用废料、废件等,节约国家资源;铸造设备通常比较简单,价格低廉。
因此,铸件的成本较低。
4.铸件的组织性能较差:一般条件下,铸件晶粒粗大(铸态组织),
化学成分不均,因此,受力不大或承受静载荷的机械零件,如箱体、床身、支架等常用铸件毛坯。
5.生产效率高:在铸造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模具或模型一次或多
次浇注得到所需的产品或部件,适合大批量生产。
6.材料来源广:铸造可以采用各种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如钢铁、铜、
铝、锌、镁等,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制造零件或产品。
7.工艺灵活性高:铸造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如砂型铸造、压
铸、消失模铸造等,以满足不同零件或产品的需求。
8.适用范围广:铸造可以生产各种尺寸和重量的零件或产品,从小
型饰品到大型机床和桥梁,都有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铸造成型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和重要性的制造工艺。
金属的铸造成形工艺

四、铸造工艺的分类
★按造型材料及工艺特点分为:普通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 普通砂型铸造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化学硬化砂型三类。 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天
然矿产砂石作为主要造型材料,如熔模铸造、壳型铸造、负压 铸造、泥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 型铸造等;一类以金属作 为主要铸型材料,如金属型铸造、离心铸造、连续铸造、压力 铸造、低压铸造等。 ★按金属填充铸型时是否施加外力分为:重力作用下的铸造 成形和外力作用下的铸造成形。
早期的铸件大多是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 具或用具,艺术色彩浓厚。那时的铸造工艺是与制陶工艺 并行发展的,受陶器的影响很大。
司母戊方鼎
曾侯乙尊盘
青铜尊盘出土于曾侯乙墓。尊盘由尊和盘组成,尊置于盘中。 尊盘的口沿是非常精细的镂空的变形龙纹和龙形雕饰,均可 分辨出每条盘龙上的眼睛。是采用“失蜡法”的铸造方法。 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保持1~2年,设备综合开工率>80%,装备全部 开工率<50%,装备标准化、系列化、商品
标准化、系列化、商品化
化程度很低
注:CT为铸件尺寸公差(Casting Tolerances)的代号,见GB/T6414-1986
★铸件处理 铸件自浇注冷却的铸型中取出后,有浇口、冒
口及金属毛刺披缝,砂型铸造的铸件还粘附着砂子, 因此必须经过清理工序。
铸件清理的设备有抛丸机、浇口、冒口切割机 等。砂型铸件落砂清理是劳动条件较差的一道工序, 所以在选择造型方法时 ,应尽量考虑到为落砂清 理创造方便条件。
有些铸件因特殊要求,还要经铸件后处理,如 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粗加工等。
★铸型准备 不同的铸造方法有不同的铸型准备内容。如砂型铸造:铸
铸造成型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铸造概述 砂型铸造 金属铸造性能 特种铸造简介
模块一 铸造概述
一、铸造成型特点 1、适应性广。各种金属、复杂形状、各种大小。 2、经济性好。废材料利用、设备简单、机加工少。 3、力学性能低。质量不稳、晶粒粗大,缩孔、气孔。 砂型铸造 特种铸造:金属型铸造、 压力铸造、 离心铸造、 熔模铸造等。
特种铸造
一、金属型铸造 一模多铸 1、金属型材料:铸铁或碳钢。 2、金属型铸造的工艺特点 1)金属型预热 预热温度一般不低于150℃。 2)刷耐火涂料 厚0.3-0.4mm,以保护型壁表面。 3、金属型铸造的特点 1)金属型铸件冷却快,组织致密,力学性能高。 2)铸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较高 3)金属型成本贵,易产生浇不足。
二、压力铸造
简称压铸
常用压射压力为5-1500MPa,充填速度约5-5m/s, 充填时间很短,约0.01-02s。 压铸过程主要由压铸机来实现。 优点:薄壁、生产率高、细晶、强度较高。 缺点:铸件易产生缩松,制造费用贵。 应用:大批量、薄壁复杂的非铁金属小铸件。
三、离心铸造
优点:力学性能较好;省去芯子和浇注系统。 缺点:内表面质量较差。 应用:空心旋转体、钢套镶铜轴承等。 离心铸造必须在离心铸造机上进行。
铸造应力: 收缩应力、热应力和相变应力 减小铸件变形的措施: 1. 力求使铸件壁厚均匀,形状对称; 2. 合理设计浇冒口等,使铸件冷却均匀; 3. 采用退让性好的型砂和芯砂; 4.
铸件结构的合理性
1、铸件应有合理的壁厚 2、铸件壁厚应力求均匀 3、铸件要有结构斜度 4、应使铸件尽可能不用型芯
模块四
获得外形准确、内部无缺陷铸件的能力。 主要有吸气性、氧化性、流动性和收缩性等。
铸造成形的应用

铸造成形的应用
铸造成形的应用
铸造成形是一种成形技术,它可以用来制造出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金属零件。
铸造成形技术可以满足客户提出的多样化要求,这一技术适用于制造大量复杂的金属零件,而且可以用来制造出不同的结构型式和外形特征。
在机械制造领域,铸造成形技术的应用广泛,一般可以用于制造机械零部件、机床配件、机械结构件等等。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制造出强度大、重量轻、精度高的金属零件。
其制造过程中,可以给零件的表面施加填料,让零件表面更加光滑,减少摩擦,提高零件的耐久性。
此外,铸造成形技术还可以用于制作钢制配件、铝制配件、不锈钢配件等。
铸造成形技术可以用于制作汽车配件、拖拉机配件、船舶配件、锅炉配件、管件等等。
总之,铸造成形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机械加工技术,可以生产出质量优良、精度高、耐久性强的金属零件。
- 1 -。
铸造成形

• “砂型铸造” 时先将下半型放在平板上, 放砂箱、填型砂、紧实刮平,下型造完, 将造好的砂型翻转180度,放上半型,撒 分型剂,放上砂箱,填型砂并紧实、刮 平,将上砂箱翻转180度,分别取出上、 下半型,再将上型翻转180度和下型合好, 砂型造完,等待浇注。这套工艺俗称-“翻砂”。
清 铜螃蟹形
“铸造”俗称“翻砂”的 由来
四、熔模铸造(investment casting)
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 泥范铸造
• 失蜡铸造 • 金属型铸造
古青铜器主要制作法
青铜器的铸造,主要采用泥范铸造和失蜡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泥范为主,并在近代兴起砂型 铸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时间内,泥范分范合铸一直是 最主要的铸造成形方法,春秋中期以前几乎是唯一 的方法。这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以失蜡铸造 为主的情况截然不问,是中国独有的技术道路。
接造出曲面分型面,代替挖砂造型,操作较简单。
应用:用于小批或成批生产,分型面不平的铸件。
刮板造型 特点:刮板形状和铸件截面相适应,代替实体模样,
可省去制摸的工序。
应用:单件小批生产,大、中型轮类、管类造型
特点:采用上、下、中三个砂箱,有两个分型面,铸件
的中间截面小,用两个砂箱时取不出模样,必须分模,操 作复杂。 应用:单件小批生产,适合于中间截面小,两端截面大 的铸件。 分型面 上砂箱 中砂箱 下砂箱 分型面
铸件名义尺寸的百分比。
5)铸造圆角 (curving of casting ) 定义:指设计铸件时,在璧间的连接和拐角处,应设
计处圆弧过渡,此圆弧称为铸造圆角。
作用:可避免热节形成;改善应力分布;避免砂型损
坏和产生砂眼。
凝固特性 热节、充型
确定浇铸位置和分型面
铸造成形成形原理、工艺特点

铸造成形成形原理、工艺特点
铸造成形是指将熔融金属或合金注入铸型中,通过冷却凝固形成所需的产品形状的制造过程。
铸造成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具有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本文将介绍铸造成形的成形原理、工艺特点等相关内容。
1. 成形原理
铸造成形的成形原理是将熔融金属或合金注入铸型中,通过冷却凝固形成所需的产品形状。
铸造成形的成形过程主要分为注型、凝固、冷却、脱模等四个步骤。
在注型过程中,将熔融金属或合金注入铸型中,填满整个铸型腔,形成所需的产品形状。
凝固过程中,熔融金属或合金开始凝固,形成固态金属或合金。
冷却过程中,将固态金属或合金从铸型中取出后,通过自然冷却或强制冷却,让产品内部温度均匀降至室温。
最后,脱模过程中,将产品从铸型中取出,完成铸造成形的全过程。
2. 工艺特点
1) 生产周期短:铸造成形的生产周期短,可快速生产出大批量的产品。
2) 成本低:铸造成形的设备和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可大幅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3) 适用性广:铸造成形可用于生产各种形状的金属或合金制品,适用性非常广泛。
4) 生产效率高:铸造成形可进行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
生产能力,同时可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5) 重型、大型产品生产优势:铸造成形可生产大型、重型产品,如机床床身、发动机缸盖等。
总之,铸造成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具有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等优点,适用性广泛,可生产出各种形状的金属或合金制品。
铸造成形的应用

铸造成形的应用
铸造成形的应用
铸造成形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它可以用于制造各类金属零件,例如:金属框架或铁路架,机器零件以及消费品,如家用电器,游乐设施等。
铸造成形有多种,从古老的“月亮”铸造到现代的芯腔铸造,它们都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铸造是一种通用的金属加工技术,它可以用于制作各类金属产品,如:汽车配件,机械零件,家用电器,游乐设施,空调,建筑部件等。
铸造的优势在于:可以以低成本生产出坚硬耐用的零件,具有较强的负载能力,对塑料或塑料混合物的加工性也比较好,而且还可以快速生产出大批量的零件。
另一方面,铸造成形还可以用于制作大型金属零件,如:桥梁、铁路架及油罐等。
这些大型零件通常需要经过多步复杂的铸造成形工艺,才能最终完成。
铸造成形不仅可以制作大型零件,还可以用于制作较小型零件,甚至可以制作极小的微型零件,如:微型活塞等。
总之,铸造成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它可以制作出各类金属零件,在许多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 1 -。
第二章铸造成形讲解

•薄壁处受压力,厚壁处受拉力
•变形
防止变形的措施
• 设计铸件时尽可能壁厚均匀,形状对称。 • 采取同时凝固。 • 设计“反变形”量。
•时效处理:有内应力的铸件在加工前置于 露天半年以上,或550~650ºC去应力退火。
3、铸件的裂纹与防止
• 热裂 热裂是铸件在高温下产生的裂纹。 其形状特征是:裂纹短,缝隙宽,形状 曲折,缝内呈氧化色。
• 2、铸造合金的收缩 • 3、缩孔与缩松
铸件的凝固方式之一
• 逐层凝固
– 纯金属和共晶 成份的合金, 结晶温度是一 固定值。凝固 过程由表面向 中心逐步进行
温度
固 表层
液 中心
铸件的凝固方式之二
• 糊状凝固
– 结晶温度范围 很宽的合金, 从铸件的表面 至心部都是固 液两相混存。
铸件的凝固方式之三
铸造 碳钢 0.35 1610
白口 铸铁 3.00 1400
灰口 铸铁 3.50 1400
液态 收缩 1.6
2.4
3.5
凝固 固态 总收缩 收缩 收缩 (%)
3
7.8 12.46
12~ 4.2 5.4~6.3
12.9 6.9~ 0.1 3.3~4.2 7.8
铸件中的缩孔与缩松
• 缩孔和缩松的形成 液态合金在冷凝过 程中,若其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所缩减 的容积的得不到补足,则在铸件最后凝 固的部位形成一些孔洞
1、合金的流动性 2、浇注条件 3、铸型填充能力
充型能力不强,则易产生浇不足(short run) 、 冷隔(short run)…等。
合金的充型能力之一
合金的流动性
• 合金的流动性是指熔融合金的流动能力。– 流动性好,充型能力强,便于浇出轮廓清 晰、薄而复杂的铸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2 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
(2)分型面的选择
③ 应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量,并尽可能选择平面,以简 化造型工艺,提高铸件精度及生产率。
7.2.3 主要工艺参数的选择
(1)机械加工余量和最小铸出孔 设计铸造工艺图时,为铸件预先增加的、要切去的金
属层厚度,称为机械加工余量(RMA)。
依据GB/T6414—1999,机械加工余量等级有10级,称 为A、B、…、H、J、K级。
目录
7.3 特种铸造 7.3.1 熔模铸造 7.3.2 金属型铸造 7.3.3 压力铸造 7.3.4 离心铸造 7.3.5 常用铸造方法的对比 7.4 铸造机械与设备
7.1 铸造工艺基础
铸造成形:将液态合金浇入铸型中使之冷却、凝固, 制造出金属制品的过程,简称铸造。所铸出的金属制品 称为铸件。
7.1.1 液态合金的充型
(2)铸件的变形与防止
7.1.3 铸件变形和裂纹
(2)铸件的变形与防止 防止铸件变形的方法: a.防止铸造应力,根本方法; b.反变形法,即在模样上做出挠度相等但方向相反的预
变形量来消除床身导轨的变形; c.对某些重要的易变形铸件,可采取提早落砂,落砂后
立即将铸件放入炉内焖火的办法。
7.1.3 铸件变形和裂纹
7.1.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2)铸造合金的收缩 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其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收
缩。 合金的收缩可分为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三
个阶段。 ①液态收缩 从浇注温度冷却到凝固开始温度(液相线温度) 的收缩,即合金在液态时由于温度降低而发生的体积收缩。 ②凝固收缩 从凝固开始温度冷却到凝固终止温度(固相线温 度)的收缩,即熔融合金在凝固阶段的体积收缩。 ③ 固态收缩 从凝固终止温度冷却到室温的收缩,即合金在 固态由于温度降低而发生的体积收缩。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目录
7.1 铸造工艺基础 7.1.1 液态合金的充型 7.1.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7.1.3 铸件变形和裂纹 7.2 砂型铸造 7.2.1 造型方法的选择 7.2.2 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 7.2.3 主要工艺参数的选择 7.2.4 铸件结构设计
(3)铸件的裂纹与防止 ① 热裂 热裂是在高温下形成的裂纹。
热裂
热裂的主要影响因素: a.合金性质;b.铸型阻力。
7.1.3 铸件变形和裂纹
(3)铸件的裂纹与防止 ② 冷裂 冷裂是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裂纹。
其形状特征是裂纹细小、呈连续直线状,有时缝内表 面呈轻微氧化色。
7.2 砂型铸造
以型砂为材料制备铸型的铸造方法称为砂型铸造。
②机械应力(又称收缩应力) 机械应力是铸件的固态收 缩受到铸型或型芯的机械阻碍而形成的内应力。
7.1.3 铸件变形和裂纹
(1)铸造应力 ③ 减小和消除铸造应力的措施 a.合理地设计铸件的结构; b.合理选材; c.采用同时凝固的工艺;
d. 对铸件进行时效处理是消除铸造应力的有效措施。
7.1.3 铸件变形和裂纹
③ 铸型条件
a.铸型的蓄热能力
b. 铸型温度
c. 铸型中的气体
d. 铸件结构
7.1.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1)铸件的凝固方式 在铸件凝固过程中,其断面一般存在三个区域,即固相
区、凝固区和液相区。
7.1.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1)铸件的凝固方式 依据凝固区的宽窄将铸件的“凝固方式”划分为逐层
凝固、糊状凝固和中间凝固。
充型:液态合金填充铸型的过程。液态合金填充铸型 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称为合金充型能力。
影响合金充型能力的因素主要有3个:流动性、浇注条 件及铸型条件。 (1)合金的流动性
液态合金本身的流动能 力,称为合金的流动性。
在常用铸造合金中,灰 铸铁、硅黄铜的流动性最 好,铸钢的流动性最差。
7.1.1 液态合金的充型
(1)浇注位置的选择 ② 铸件上宽大的平面应位于型腔下面。
③ 铸件壁薄而大的平面应位于型腔的下面、侧面或倾斜。
7.2.2 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
(2)分型面的选择 分型面是指铸型间相互接触的表面。 在选择分型面时要考虑以下原则:
① 分型面的位置应保证模型能顺利从铸型中取出。 ② 应使铸件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同一砂型内,或使主要加 工面与加工的基准面处于同一砂型中,以防错型,保证 铸件尺寸精度,便于造型和合型操作。
7.1.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3)铸件中的缩孔与缩松 金属在铸型内冷凝过程中其体积收缩得不到补充时铸件
最后凝固的部位形成孔洞,这种孔洞为缩孔。 通常所说的缩孔,主要指集中缩孔,分散缩孔一般称为
缩松。 ① 缩孔的形成
7.1.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② 缩松的形成
7.1.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③ 缩孔和缩松的防止措施 实践证明,只要能使铸件实现“顺序凝固”,尽管合金
根据生产经验,在单件和小批量生产条件下,灰铸铁 的最小铸出孔径为30~40mm,碳钢铸件的最小铸出孔径 为50mm。
7.2.3 主要工艺参数的选择
(2)起模斜度
在模样、芯盒的出模方向留有一定斜度, 这个在铸造 工艺设计时所规定的斜度称为起模斜度。
的收缩较大,也可获得没有缩孔的致密铸件。
7.1.3 铸件变形和裂纹
Hale Waihona Puke (1)铸造应力 铸件在凝固、冷却过程中,由于各部分体积变化不一致,
彼此制约而使其固态收缩受到阻碍引起的内应力,称铸 造应力。
按阻碍收缩的原因不同,铸造应力分热应力和收缩力。
①热应力 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由不同部位存在 温差而出现不均衡的收缩引起的应力,称为热应力。
7.2.1 造型方法的选择
(1)手工造型 主要用于单件小批生产。 (2)机器造型 只适用于中、小铸件的成批或大量生产。
7.2.2 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
(1)浇注位置的选择 浇注位置是指浇注时铸件在铸型内所处的位置。
① 铸件的重要加工面或主要工作面应位于型腔底面或侧 面。
7.2.2 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
(1)合金的流动性
合金化学成分是影响合金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越远离共晶点,流动性也越差;越接近共晶成分,流
动性越好,越容易铸造;共晶成分合金流动性最好。
(2)浇注条件
① 浇注温度
在保证流动性足够的条件下,浇注温度应尽可能低些,
在实际生产中掌握的原则是“高温出炉,低温浇注”。
② 充型压力 压力越大,充型能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