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 学生能够掌握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3. 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论证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历史事件的探讨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观;3. 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树立勇于改革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学科课程,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高年级阶段,对历史事件有较高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期背景,引发学生对改革必要性的思考。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2.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a. 政治改革:实行均田制、推行三长制、改革官制等;b. 经济改革:减轻赋税、废除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等;c. 文化改革:推崇儒学、改革礼仪制度、推广汉文化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a. 推动北方民族融合;b.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c. 对后世政治、文化制度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二课时:讲解孝文帝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课时: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案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
3.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2. 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2. 如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海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朝代的改革,比较和分析其异同。
2.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学生是否掌握了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十、教学笔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拓展:1. 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工具:幻灯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孝文帝的形象和北魏的图片,提问:北魏是哪个时期的国家?北魏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迁都洛阳:教师用课件展示“北魏的迁都图”,提问: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洛阳城图”,提问:迁都洛阳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均田制:教师用课件展示“均田制”的图片,提问:均田制的内容是什么?教师用课件展示“均田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均田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三长制:教师用课件展示“三长制”的图片,提问:三长制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三长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三长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租调制:教师用课件展示“租调制”的图片,提问:租调制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租调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租调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教师用课件展示“民族融合”的图片,提问:民族融合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教师用课件展示“制度创新”的图片,提问:制度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教师用课件展示“文化认同”的图片,提问:文化认同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海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魏孝文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北魏孝文帝,进而导入本课。
2. 教学新课: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原因。
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如官制、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
让学生理解改革的内容。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如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让学生认识改革的意义。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改革。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各个方面。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措施及影响。
3. 运用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提高分析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了解。
2. 针对改革的具体措施,如均田制、户调制等,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明白改革的具体操作和目的。
3. 通过历史文献或图片,展示改革期间的社会变迁,如土地分配、人口迁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改革的影响。
八、互动环节: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改革的理解,鼓励课堂上的思想交流。
3.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及其臣子,讨论改革的决策过程和实施困难。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1. 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成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分析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改革成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7. 课堂小结:强调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故事或知识点。
2.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改革内容。
3.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北魏孝文帝及其臣子,模拟改革过程中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七、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观看视频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3. 考试测验:在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题目,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拓展:1. 相关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书籍,深入了解改革背景和内容。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信息。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遗址,直观地感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氛围。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3北魏孝文帝改革(2课时)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孝文帝改革中汲取智慧,认识到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5.强化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6.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编写历史小论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7.注重课后反思,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可能过于依赖课堂讲授,缺乏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对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3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他们对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的认识可能较为肤浅,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善于思考和探究;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清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清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第一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1 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1.2 教学内容: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混乱、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突出和文化交流不足等问题。
1.3 教学活动: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政治改革2.1 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政治改革的内容和目的。
2.2 教学内容:讲解北魏孝文帝政治改革的具体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实行三长制、设立州县制等,并分析其目的。
2.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政治改革的内容和目的。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改革3.1 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讲解北魏孝文帝经济改革的具体措施,如实行农田水利政策、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调整税收制度等,并分析其影响。
3.3 教学活动:通过数据和图表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第四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改革4.1 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社会改革的内容和效果。
4.2 教学内容:讲解北魏孝文帝社会改革的具体措施,如推行儒家教育、改善士人地位、加强社会保障等,并分析其效果。
4.3 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社会改革的内容和效果。
第五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交流5.1 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文化交流情况。
5.2 教学内容: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文化交流,包括中原文化向北方的传播和北方文化的发展。
5.3 教学活动:通过展示相关文物和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文化交流情况。
第六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6.1 学习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6.2 教学内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其对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官制、法制、经济建设等;(3)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认识其历史意义;(3)运用史料实证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辩证思考的品质;(3)激发学生对北魏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2)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引发学生思考: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改革对北魏有何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价值。
5. 总结提升:(1)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成果;(2)引导学生认识孝文帝改革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2. 进行历史人物评价,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与不足;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课标要求】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4、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5、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2、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3、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一、重点:“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 课时【教具(媒体)】《千古帝王》视频,《敕勒歌》视频,鲜卑族的发展过程,鲜卑族、汉族生产生活的图片,“朕为天子……”史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放《敕乐歌》的音乐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创设情境)。
上课,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首关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歌——《敕勒歌》,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关于民族差异,有人作了如下精辟的描述,大家请看视频(放《两个孩子的故事》的视频)。
同学们想想,这视频里讲的长城内的“孩子”是指哪个民族,而长城外的呢?生:汉族、北方少数民族,(点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PPT)长城内的指的是汉族,外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那他们各自的分布地域有什么特点呢?生: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居于中原,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
我们学过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一直处于对立斗争的状态。
但公元5世纪的时候,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携手了,让两者携手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点击上课标题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刚才我们说到,汉族居于中原,而北方少数民族居于北方边地,但从东汉末年起,北方的少数民族却纷纷南迁,(点击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
同学们看看,在这些北方少数民族中,哪几个少数民族最为典型?生:(估计有两个读音读不出)有几个啊?五个,分别是?生:匈奴、鲜卑、氐、羯和羌,好,大家写一下,把这五个少数民族写在93面右边的‘写写’那里并把读音标上。
少数民族的内迁表明这个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开始融合了。
1、少数民族的内迁请问大家,到北朝时,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里面哪个影响最大?生:鲜卑准确地说是“拓拔鲜卑”2、拓跋鲜卑的兴起呃,“北朝”是处于哪个历史时期呢?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最近学习的历史朝代(“历史的更替”PPT,着重书上的那个表,北魏是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
在北朝时,拓跋鲜卑影响最大,哪拓跋鲜卑是如何起来的呢?大家先仔细阅读下课文94面最顶上的小字部分,找出拓拔鲜卑的起源地和在兴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时间?生: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北麓的一个洞穴——嘎仙洞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证明拓拔鲜卑是起源于东北大兴安岭北麓,开始过着游牧生活。
386年,拓拔珪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定都平城(点击北魏疆域图PPT)。
这个在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又会如何去治理这个刚刚统一的北方呢?北魏在统一北方后,仍然采用其原来在游牧生活中的落后制度来统治这个农耕为主的北方,哪效果如何呢?大家看下面一段材料(点击民族压迫的材料PPT),大家想一想,这则材料反映了北魏当时社会中的什么问题?生:看来用落后的制度来统治先进中原农耕地区的效果是很差的,这导致了以民族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在北魏初期十分激化。
3、社会矛盾的激化北魏统一了北方,北方出现了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落后的统治制度却激起了社会的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这个时候,北魏第六代皇帝北魏孝文帝来到了历史的前台。
(点击孝文帝介绍的PPT)孝文帝叫做拓拔宏,年仅五岁的他就继承皇位,24岁时开始亲政,开始实行改革。
一个对历史有着贡献的历史人物,之所以能载入史册,那是因为他能在他所在的历史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哪在这样严峻的历史背景下,孝文帝是如何做的呢?大家迅速阅读94至95面的正文部分,归纳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生:(教学生学会归纳大意)下面我们先看第一条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1、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上面背景中我们学到,从马背上得天下的北魏不可能用落后的制度来管理这个文化先进的黄河流域。
所以他要改变自己的统治制度,这个时候他向谁学习了呢?生:汉族的确,这个时候的鲜卑只能向发展程度比自己高的汉族来学习政治和经济制度。
具体哪些,大家可以看到94面的最底下的小子部分——三长制、均田制和俸禄制。
在向汉族学习先进的制度后,公元494年,孝文帝实施了当时最具争议的改革措施——(迁移都城)。
2、迁移都城——从平城到洛阳大家看看是从哪里迁到哪里?生:平城到洛阳好大家在地图上先把这两个地方圈下来,看看与黄河的关系啊,我们都知道,迁都是一件对于国家来说很重要的事情,大家结合课文95面第一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阅读PPT上这两段段材料,思考下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点出迁都材料PPT)生:(教学生分析史料、双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注意引导,这个“蠕蠕”之名源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认为柔然智力低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所以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平城在现在的山西大同,偏据塞北,农业不发达,同时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平城中鲜卑守旧势力很大;另外,由于洛阳在当时是文化、政治的中心,之前曾有四个朝代定都于此。
所以可以这样说:平城经济不发达、军事不安全、政治不开化。
而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所以494年,孝文帝利用计策迁都洛阳。
迁都来到这个汉文化高度发达的洛阳,孝文帝随后就采取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风俗”的措施(点击第三条措施按钮)。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同学们先看下面几则图表,猜猜他们分别反映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风俗的哪些措施?(点击展示图)生:分别是改汉姓,孝文帝带头把自己的拓拔姓改为元姓,所以孝文帝拓拔宏又叫元宏。
所以大家看以看出现在我们很多汉族人就是从鲜卑转变而来。
如你们班有姓刘的,有可能就是鲜卑人,在改革之前,你就有可能叫做“独孤××”,好有气势啊。
再看这个,这是“学汉语”,大家看到“史海拾贝”,“敕乐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少数民族民族转化为汉语保存下来的。
这个呢,大家注意前面的胡服和这里的衣服,说明少数民族学穿汉服。
这个就说明是学写汉字了。
可以说,北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带来了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大家体验一下历史。
假如你们是当时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洛阳城中鲜卑人,改革后,你们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可能有哪些变化?如果是汉族人呢?下面分小组讨论:第一组讨论鲜卑人,第二组讨论汉族人,第三族准备总结(点击“体验历史PPT)生:结合课文96面的内容。
轻音乐响起(注意具体引导——吃穿住行和生产、语言和文字)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好,刚才同学们说到了许许多多方面的变化,现在第三组同学能不能把刚才两组同学的回答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的北影响?生:(注意引导)1、一个方面是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的学习,即少数民族的汉化;2、一个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习惯。
所以说这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和交流。
哪归纳成一句总结的话就是:生: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但大家注意,这个学习是以谁学习谁为主导啊?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为主导,因为汉族的先进文化更有吸引力。
我们学习完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哪我们应如何来评价孝文帝改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点击评价的PPT ,引出两种不同观点的评价)。
有赞扬改革的,有批评的,你赞同哪点呢?生:(引导)(点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对于孝文帝改革,评价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但我们要记住的是,评价要以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为标杆。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虽然一定程度上对鲜卑族本身造成了民族特质的丧失,但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高度肯定其价值。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感受得到,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国家富强了、人们富裕了,中华民族强大了,所以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改革开放是成功的。
今天我们主要内容就学到这里。
现在我们来小结下今天所学的内容(点击小结PPT)我们首先学到的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他采取的措施分别是?生:(点击措施)的确,通过学习汉族先进制度、迁都洛阳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风俗等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生:(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学完每这段历史,大家想必有众多自己对历史感悟和理解,那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段历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点击“心得与疑问”PPT)生:(灵活处理,有时间就学生讲,没时间就老师自己放总结视频)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理解,下面老师读读自己关于孝文帝改革的感悟。
(放视频)公元3---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的世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那里有太多历史的无奈。
在那个黑暗的历史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北方经济的融合,犹如黑夜中的两道曙光,给历史带来了希望。
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北方民族融合的一次大总结。
孝文帝,一位勇于改革的千古名帝,他不夜郎自大、因循守旧;他虚心学习、潜心汉化。
于是,他让自己的民族推行汉制、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写汉字、穿汉服,主动地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明。
他打破了民族间的隔绝,他让长城内外的孩子有了历史上珍贵的“携手”,有了民族的“携手”,于是便有了民族的了解、民族的融合、民族的共同进步。
一部中华文明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华各民族改革发展的历史!愿我们牢记这位鲜卑族的改革家,也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