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十年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对十年变革的感悟

大学生对十年变革的感悟大学生对十年变革的感悟1笔者认为,在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的基础上,要时常保有敬畏、民生、善恶、是非四心,自觉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争当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敬畏之心长存,保持为官做人低姿态。
党员干部,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一个不容犯错的位置,是引领发展的领路者、也是政策执行的倡导者、还是民生问题的决策者,拥有着权力、资源,担负着责任、风险。
在走近群众时,要心存敬畏,时刻不忘自己的公仆身份,常思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历史使命;执行政策时,要善用手中的权力,落实不搞越权变通,政策不能缩水走样;风光得意时,要有危机意识,坚守道德底线,不跨党纪红线。
敬畏党纪、敬畏国法、敬畏人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让党放心、让同事敬重、让群众满意。
民生之心长持,争当为民服务践行者。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到一个地方,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愿作为,你得罪了的是一方百姓,辜负了的是组织重托,疏远了的是民心民意。
深入了解民情、善于了解民意、能于解决民忧,这是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要善于把民生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要少想自己的帽子多听群众的意愿,少思自己的面子多谋群众的利益,只有把群众揣在心里、思在脑中、捂在心上,把群众利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让基层进步、群众增收、民生改善。
善恶之心长清,用好规范言行计量器。
没有善恶之分,就没有善恶之举,党员干部必须明白孰轻孰重、谁对谁错,分清主次、划分红线,以心近于善、用行践于善,远离恶之源、败之行,个人做到思想上有道德、行为上有准则、做人上有原则,以德趋善、以德远恶,不要轻易逾越道德的鸿沟,不要超越道德的底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当一名道德的模范,真正把道德规范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内炼素质、外树形象,成为道德践行标兵和榜样,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是非之心长记,定好思想行为航向标。
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锤炼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做到分清善恶、明辨是非。
浅析大学生就业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浅析大学生就业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者:任雪琰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4期摘要: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不断增长,许多应届毕业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在不断的发展,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而在近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的GDP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两者之间从总量来看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但从区域分布等其他指标上分析也存在其他的抑制因素。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背后的经济原因,包括区域经济平衡、人才供需关系、就业岗位选择等方面。
进而提出优化学历层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结构,促进学生及用人单位观念转变的政策建议,希望从宏观上更清晰的阐释数据背后原因的同时改善差强人意的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概况描述自从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大学的扩招,2003年第一批本科生毕业,人数为93万人,到2016年普通本科毕业生数已经增至374万人,达2003年的3倍多。
另據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样是自1998年以来保持稳定的上升状态,其增速在2002至2011年间均较高,这十年的GDP增速远超全球平均速度。
而在此之后增速则开始下滑,在2016年降至不到7%,处于一个增速放缓的阶段。
根据奥肯定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就业率约提高2%。
因此说明,经济增长对维持就业率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而近几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速度就会下降。
另与之前的分析相对应,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就业率的增速也明显放缓。
自2008-2014年期间就业率一直在稳定上升的情况消失,和经济增速增长同步进入放缓的阶段,两者之间不是单方向的影响作用,而是双向的相互关联和互相作用。
二、相关性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两变量的代表性数据进行分析,分别是2008-2016年的全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内就业率数据,以及2008-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数据如下表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近 十年我 国高校不 断扩大招生规模 , 来越多 的毕 业生 越
进入 社会 , 就业压 力不 断增 加 , 就业形 势 日益严 峻 。据 国家 教育部统 计 ,0 0年 全 国普 通 高 校 毕 业 生 达 6 0万 人 , 21 3 比 20 0 9年增加 1 9万人 。全 国高校毕 业生人数在往后 的几 年 内
2 1 年 1月 01 第2 4卷第 1 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u f eM 6agV ct nl ntueo c o a E 6 ef g omM o i n i oa oa Istt f d 6cl n n e n H n i i E i
Jn 2 1 a.0 1
对待 工作 。
2 我国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2 1 就 业 方 向 的 多元 化 .
的心理 。再加 上很多 用人 单位 常常 倾 向于招聘 有工作 经验 的人 才 , 以, 所 很多大 学生 在刚 毕业 之初 不能进 入一些 较好 的单 位 , 会选择 再次 就业 , 择 自己理 想 的单 位和工 作 。这 选 不仅加剧 了人力资源市场上就业 的形势 , 而且使人 才流动过
随着大学毕业生择业 观念的转变 , 大学 生择业 的领域选 择发生 了多元 化 的改变 。首先 是专业 的多元化 。大学 生在
创新 , 完善现有的机制 , 不断地实践 , 找到解 决就业 问题 的有
效方法 。
报考专业 时, 能够较理 性地 根据 社会 的需 求 填报 , 门专业 冷 和急需专业人才有所增 加 , 从而这 些领 域的就业将 增加 。其 次是工作领域 的多元 化。随着 社会 的不断 发展 和 国家 就业 政策 的改革 , 以往 “ 东部 , 西部 ” 重 城市 、 重 轻 “ 轻农村 ” 的现 象得 到了改 善。据统计 : 在上海 、 北京 、 深圳 的应届毕业生 的 比例 由 5 . %下降到 3 .% 。同时 , 41 93 二线 城市 、 西部 城市应
大学城十年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城十年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摘要:本文回顾了大学城十年的发展,指出了大学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证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对推动我国国高等教育发展,推动大学城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拓宽办学渠道,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大学城,可持续发展,思索一、前言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体现科学技术的竞争上,而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就是教育。
没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在世界的竞争中就会落伍。
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得到飞速发展,迫切要求高校提升内涵建设,拓宽办学渠道,增加办学专业,明确办学方向,大学城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大学城建设却存在着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潜伏着“空壳化”隐患和无法实现的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着办学定位、办学方向不明等问题。
同时,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
为此,要推动大学城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必须建立股份制学校,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必须拓宽办学渠道,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合理安排专业设置,以保证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城十年发展的动因1.教育产业对经济的强劲推动作用是大学城建设的经济动因教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远远不只是作为扩大内需“三架马车”之一的直接消费,而是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房地产、通讯、餐饮等产业。
在国外,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收入已占到城市经济的40%;德国海德堡,学院经济收入已经占到城市经济的65%。
美国对50所4年制的大学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的预算为1000万美元,则会产生1600万美元的地方消费,创造550个就业机会和岗位。
1999年初,亚洲开发银行汤敏等人提出:通过扩大非义务教育的招生规模和提高收费标准等,可以扩大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若在3年内使中国高等学校的招生量增加1倍,从每年20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对新增学生一律实行全额自费,并把年平均学费提高到1万元,则每年可多收取学费200亿元,加上增招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消费约40亿元,这笔钱所产生的第二轮及以后若干轮的消费、所引发的学校附近的服务业及有关行业的投资消费等,用投资乘数匡算,最初的240亿元可拉动近1000亿元的投资与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每年也可达半个百分点以上。
浅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作者:宋浩范琳琳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0期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企业人员流失率高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原因不仅仅只有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岗位的要求,更是我国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引导失败的结果。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解决该问题的要求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一、大学生就业现状近十年来,为提高全民素质及受教育水平,我国大学院校不断扩大招生的规模,造成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约为114万人,到了2007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到了495万,为2001年的4倍;而到了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总人数达到了700万约为2001年的6倍。
大学生每年毕业人数的持续扩大,使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另一方面,企业的招聘难、留人难也成为了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
特别是在南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的企业出现了用工荒。
我国逐渐转向老龄化,多数企业大量吸收新毕业的学生,虽然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率,但新就业大学生的离职率普遍较高。
用工荒、高流失率、低就业率表明我国的人才供求机制的不平衡,同时也表明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对职业指导方面的缺乏。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四点:1.大学期间与社会接触较少,对不同类型的工作不了解我国的教育体质和家庭教育模式,让70%以上的大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接触过工作。
大学生在毕业前,对社会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社会有较大的隔阂。
多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难于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
多数大学生渴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银行等机构就业。
而私有企业、艰苦行业、西部、基层农村却招聘不到合适的大学生。
毕业生所持的高期望和择业观与社会需求相悖,这种“ 高不成,低不就” 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的压力下,盲目求职从一方面降低了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趋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趋势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趋势展开探讨,并分析对应的解决办法。
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大学生毕业后普遍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除此之外,经济的发展进程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二、就业趋势的变化1. 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上升趋势。
传统的大学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雇主更加倾向于雇佣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因此,大学生应注重技能培养,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实习,提升自身竞争力。
2. 创新创业受到重视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3. 跨界人才需求增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各行各业之间的融合,跨界人才备受瞩目。
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多学科背景和跨界能力将会成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大学生应积极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并了解各行业的发展情况。
4. 社会责任感的重视社会责任感在就业市场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加。
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度。
大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面对新形势的应对策略1. 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应该注重发展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我能力。
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2. 增加实践经验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实习,增加实践经验。
大学生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论文

大学生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论文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大学生应该着眼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社会一同进步发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大学生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论文篇1浅谈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从2003年起,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同时,近十年来,我国的GDP在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
基于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分析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影响,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影响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国1999年大学实施扩招,2003年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人,到今年2012年大学毕业生已经增长到680万人,这个数字相比2003增长了2倍多。
大学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的直接影响便是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普遍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以,研究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经济发展促使大学生就业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就业者,所以说经济发展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规模。
自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每年的GDP增长率都保持在8%-10%之间,经济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也要超常规的快速发展,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2003年第一批扩招大学毕业的人数为212万人,此后每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飞速增长,2003—2012年的大学毕业生分别为212、280、338、413、495、559、611、631、660、680万人,就业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目前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90后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2022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国经济走势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a.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
b.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入少,国内需求不足。
第四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ADB)2022年10月2日公布2022和2022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
ADB称,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2022年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一、2022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二、2022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
2022年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刺激政策推动下遏制了扩散势头,同时也恶化了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
希腊、西班牙、意大利主权危机是长期财政危机积累的结果,解决主权债危机,就要面对调减赤字,安抚民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现在在欧元区里面,各国在解决各自财政问题与加强欧元区财政统一中达成共识:各国同样面临强化财政纪律与维护经济增长的难题,这个矛盾是有统一的货币政策,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十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摘要:据中国媒体报道,2013年号称世上最难就业年,699万大学生离开校园加入就业大军。
加上前几年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式更加严峻。
2014年,727万毕业生涌入市场,正所谓“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本文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问题,从近十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求职意向,任职情况以及国家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和国家调控政策等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起薪的影响,并预测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提供就业指导。
关键词:经济发展大学生外生变量产业结构调整就业趋势经济危机预期近十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经济可谓跌宕起伏,而各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也就必然受到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正如俗话说的“水涨船高”,经济急速发展对劳动人口的需求缺口就大,就业形势就会相对好,高校毕业生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而经济危机时期,就业环境不佳,就业形势也就变得严峻。
但是总体来讲,无论经济如何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都是逐年上升的。
(1)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由于国内消费不足,消费投资疲软,急需外生变量推动居民减少储蓄存款而增加消费,国家接受提议实施高校扩招,增加居民教育投资,而后这一政策如脱缰野马难以说停就停,其结果影响深远,造成高校生人数众多,连年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由于本科生往往只懂理论,不懂得使用的操作技术,无法适应企业工厂需要。
而本该去念技术学校的学生都挤入大学,工厂用工出现急剧短缺情况。
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文科类毕业生薪酬一年比一年低,近年也就出现了读书无用论,大学生工资比不上建筑工人的现象。
(2)2005年是国家本科扩张政策实施后的第二年,相比2003年的百分之七十的就业率,2005年就业率上升为百分之七十四。
同期上升四点五个百分比。
2006年持续多年的难就业寒流并没有回暖的迹象。
据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
虽然经济形势就好,同期职位比去年多,但依旧存在供需不一致的情况。
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到达495万,比去年增加82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9%。
2008年高校毕业生到达559万。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当年最明显的问题,号称“就业寒冬”。
2009年经济在国家四万亿救市的缓解下,稍有好转。
2009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是86.6%,比2008届的85.6%整整上升了一个百分点,经济回暖也让企业增加了信心,进一步增加用工需求,提供更多的岗位。
而大学生也在对未来抱有较好预期的同时,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目前市场提供的就业条件和环境。
2010年依旧每年大约七十万的速度增长,达到630万,受经济危机影响,严峻经济形势下,2010年就业率很不被看好,但是在政府相关就业措施和经济环境的有利转变下,就业情况还是差强人意的。
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号称达到峰值。
但是紧接着201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就又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680万,数字人就递增,但相对来数速度减缓了三分之二。
2013年的经济状况并不比2008年好,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依旧继续,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今天,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经济,而中国经济又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王玉学说:“2013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要达到往年95%的就业率,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而当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00万,到一个新高峰。
2014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727万。
仅仅广东省一处就达到了42.7万的巨大数字。
教育部表示2014年毕业生人口压力进一步加大,必须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完善就业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
而显而易见,2015年毕业生人口依旧就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逐渐递减地向上攀升。
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基本状况2005年国务院发张研究中心的报告表示,起楼市有小幅度降温,国家政策引导经济向稳中向好发展。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示,中国经济在几年内年将保持增速平稳增长。
2007年增长率甚至达到了22.90%,随着投资的大幅度增加,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快速增长,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由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1.5%提高到12.8%左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接近改革开放以来年均3%的水平,国内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
2007年我国经济总体呈现出潜在生产能力大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格局,总体价格水平不会大幅度回升,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
2008年是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经历的一个大的转折点,从世界角度看,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华尔街大批金融人才失业。
而中国分别经历了大雪灾,大地震以及奥运会的“冻结因素”,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蹭地陷入了经济严冬。
2009年在各国努力下,全球经济出现降温,通胀压力较2008年减弱,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相对而言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2005年--2014年GDP数据年份GDP(亿)增长率人均GDP可支配收入(元)200518493715.70%1418510493200621631417%16500 11759 2007 265810 22.90% 20169 13786 2008 314045 18.10% 23708 15781 2009 340903 8.60% 25604 17175 2010 410202 20.30%29748 19109 2011 472882 15.30% 35083 21810 2012 519322 9.80% 38354 24565 2013 588845 9.50% 41805 26955 2014 419908 7.40%4100522044由上表和相对应的GDP增长率变化图表可知2010年和2011年中国经济又回到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8.5%左右,CPI增长2.5%左右。
不管是外贸消费还是国内消费和工业制造都呈现上涨局面。
价格温和回升,因为上年物价低增长的基数因素对物价水平带来一定影响。
2011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实行相对紧缩货币政策,但这并不代表通货膨胀会有所缓解,恰恰相反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加之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会使下年的出口下滑。
2012到2014年GDP增长速度又回落到10%以下。
2013年由中国国家统计局报告,2013年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1.引用2013年国家统计局经济发展状况数据)2014年经济增长速度不但放慢,还有经济回落现象。
2015年经济继续出现平缓下滑的局面,国家预计2015年全年经济将可保持在7.0%以上,略低于今年的增长水平。
2015年实施重大改革对经济增长潜力的提高作用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逐步显现出来,对2015年的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毕业起薪与就业状况常说大学生是连年跌价的产物,也有学生戏谑地自我调侃说“大学生价贱如白菜”,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历年的经济情况。
正如供给需求曲线呈现给我们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也是受到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多因素水平下实现均衡。
2005年大学生毕业时的真正就业率只有33.7%,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学校成为就业的主要单位。
在大城市就业的学生达到77.7%。
本科生的起薪为1549元,而男女又稍有差别。
女生比男生少124元。
2007年大学生的平均起薪到达1995元,依旧存在男女比例差距大。
尤其要强调2008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年的大学生就业吸收率就极其明显地反映出经济的影响。
经济寒潮引爆就业寒潮。
毕业生面临着供求差别大,相同专业人才多,选材要求高,薪酬逐年降低的困境。
2009年企业和大学生预期工资都降低了一个档次。
受到就业压力,有自贬身价的趋势,而实际经济却在慢慢回暖,企业的起薪点只降了200元而已,达到2474元。
2010年由人力资源服务商发布的2010年年中薪酬报告可知,大学生的平均薪酬起薪已经达到了2670元,与2008年的水平算是持平,比2009年的平均起薪高出9%,但是相对当时大学生的期望薪酬2935元还是低九个百分点。
据调查,大专生平均起薪为1607元,本科生平均起薪为2321元,而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起薪分别为3254元和4681元。
由第二项经济数据可知2012之后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需求紧缩。
当年的大学生就业落实率本科生仅仅为73.7%。
专科生为77.2%。
之后2013和2014年并没有好转迹象,越来越多大学生也转入自主创业和出国深造的队伍。
而应届生毕业前夕除了日盼夜盼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就业,更多的则是期望经济的春天,一个好的经济形式才是就业杂症的良药。
今年领导人提出了新常态的说法,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在国内和国际双重压力约束下我国经济增速趋于潜在水平,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业趋于稳定的所谓的“新常态”中科院的权威预测结果显示今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7%,国家相关工作重心将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
由此可知,2015年宏观就业依旧面临多重压力,在全球经济大背景下,即使是国家做了大量引导就业的相关工作,整体的就业态势是不容乐观,无法改变的。
广大学子只有提升自己,转变观念,探寻更多的就业途径。
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机遇,成就事业。
(7)参考文献:(1)四川大学.吴汉书《2009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2)河北师范大学--将小清,蓝何--《经济形势,看大学生就业形势》(3)国家统计局2013年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4)吴晓波.《泡沫卷土重来,看紧你的荷包》(5)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卜京梅---《中国经济新趋势》(6)2011--西安交通大学--林玉丽--《大学生就业瓶颈与突破》(7)华图教育---大学生历年就业状况分析与2015年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