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学生就业现状

合集下载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介绍了高职学生就业观念的某些特点,最后提出如何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观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09级海商法专业的贫困生杨元元,在宿舍自杀身亡,结束了年仅30岁的年轻生命。

这个案例今天读来仍让人扼腕叹息,人们不禁会问,为何经过名校学习,就业五年的杨元元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知识为何无法改变命运?据教育部发布的资料,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71万。

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但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存在不匹配,目前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如何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经上至政府社会,下至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既有国际经济局势、行业景气等客观环境因素,也有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就业期望值、择业心理等主观原因。

许多像杨元元一样的毕业生之所以一直没能找到”好工作”,固然有一些社会背景因素存在,但其自身的就业观念局限,对就业地域、岗位的要求等才是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的重要原因。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目前,大学生遇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

一是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二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政策性障碍正在消除;三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存在着许多误区,从而阻碍他们顺利走上就业之路。

石河子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1-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满意度调查

石河子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1-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满意度调查

Medicine第43卷第2期Journal of Nongken Vol.43No.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预防医学受到广泛关注。

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预防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这也对预防医学生卫生应急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开展医学毕业生质量调查是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也是医学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1]。

石河子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1-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满意度调查李毓郭彦伯郭淑霞芮东升牛强徐上知何佳丁玉松(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新疆石河子,832002)【摘要】目的:本次对石河子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1-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和择业需求的主要原因,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为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方法:于2018年9月-10月对预防医学专业2011-2018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

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09份。

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3.85%;就业去向以疾控中心和医院为主;对工作薪资水平和工作不可替代性满意度低;就业毕业生自评岗位胜任率达87.50%;毕业生对母校教学总体满意度达98.71%。

结论:专业对口难和薪资水平满意度低导致专业对口程度不高、工作满意度低;我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满意度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Investigation of the Employment and Satisfaction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2018Undergraduate Graduates of Shihezi UniversityLI Yu,GUO Yan-bo,GUO Shu-xia,RUI Dong-sheng,NIU Qiang,XYu Shang-zhi,HE Jia,Ding Yu-song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Shihez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Xinjiang Shihezi,832002)【Abstract】Objective:The survey on the employment and satisfaction of Shihezi University preventive medicine graduates from2011to2018.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and career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analyzed.Gui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employment,and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ing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ur school Work provides reference. Methods: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line among2011-2018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reventive medicine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2018.Results:309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The employment rate ofour school’s graduates was93.85%.The employment destinations were mainly from the CDC and hospitals.Low satisfaction with job salary levels and job irreplaceable.The self-evaluated job competency rate of employed graduates reached87.50%.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graduates with the teaching of their alma mater reached 98.71%.Conclusions:Difficulty in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and low satisfaction of salary level lead to low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and low job satisfaction.Our school should strengthen employment guidance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s.【Key words】Preventive medicine;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es;Satisfaction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大学生SRP项目(2018079)。

形势与政策学习报告

形势与政策学习报告

形式与政策学习报告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生扩招造成大学生结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

从城镇这一块来看,2011年光大学生毕业就有70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60万,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大约也还有600万人,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军队退伍需要安排的人员,一共2400万人左右需要就业。

而国家自己内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

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而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则是就业问题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

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

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

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

再过两、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严重。

首先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

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

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

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

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

2011高考语文社会热点最新预测:大学生就业难

2011高考语文社会热点最新预测:大学生就业难

2011高考语文社会热点最新预测:大学生就业难作文天地04-26 1748:2011年高考语文社会热点最新预测:大学生就业难一、背景材料: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毕业生供求失衡的问题。

上海大学生更是面临许多新情况。

温家宝总理说: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 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据悉广东2月份大学生的签约率仅仅为3%。

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在金融危机下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做专题部署,会议出台七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帮扶力度之大也是第一次。

政府表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另一方面,大学生们的心态也已相当务实,“先择业后就业”,薪酬预期一降再降,甚至出现了“零工资”求职现象。

二、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08辽宁卷)A.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们,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B.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努力促使经济回暖的同时,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来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一外部因素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29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400万人1;同时,据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员约有3000万,农村还有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另外,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仍在持续,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停滞,市场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升级,某些行业已逐步向非洲等地区转移,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更;以珠三角为例,目前正利用金融危机进行“腾笼换鸟”,准备从制造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必将导致原来产业的技术人才相对过剩,原技术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要求;这也将加重转型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3.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末出现的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3,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重学历向重能力素质、重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学历概念已经逐步淡化,高学历低能力必将被淘汰出局;职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挑战;4.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跟着市场走”,缺少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缺乏前瞻性;多数高校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持续紧跟企业即将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购进实训器材,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训环节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节;例如,某高校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见表1,学生胜任岗位所需的周期过长,用人单位对该类毕业生失去信心;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立足社会之本,因此,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内在因素1.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大学生就业观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几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等;就业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期望值高;在较好环境中长大的80、90后学生存在着较强的优越感,就业时往往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本文分别抽取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样本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见表2;3.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较低;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方面;480、90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一代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及解决问题能力却凸显不足;如今,用人单位将员工的综合素质置于首位;因此,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目前大学生还缺乏核心竞争力;4.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就业心理;据调查,在求职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的就业心理,常见的有:攀比心理,自卑与自负并存的心理,“骑驴寻马”的心理,以及依赖他人或学校的心理;不良的就业心理如果没有及时的调节调整,对大学生求职就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一全员参与,广开就业渠道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全员参与,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广开就业渠道;1.“请进来”;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园举行大型供需见面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例如某高校近几年邀请了与该校开设专业相关行业的企业到学校进行供需见面,为该校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提高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多数学生的就业问题见表3;2.“走出去”;高校拓宽就业市场要积极地“走出去”;高校“走出去”的目标主要针对相应的行业协会或政府组织,以及当地的人事劳动部门;通过“走出去”与这些组织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通过他们将高校的毕业生信息向行业用人单位传播,在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同时拓宽就业市场;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高校就业市场;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充分挖掘校友、专业委员会成员、实习基地成员等社会资源,积极拓展新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开辟新的路径;例如,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校长便在学校的校庆庆典大会上呼吁校友支持学校就业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共同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环节、强化校企合作及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深化高校的教学改革,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大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高校有着良好的资讯来源,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掌握国家产业结构情况,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例如目前,广东高校可深刻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根据纲要摸清产业的发展方向,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做好专业调整,力求将“市场需要,高校培养”转变为“高校培养,市场需要”; 2.深化专业教学环节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加强与行业及用人单位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实践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让用人单位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共同培养学生,使大学生最大限度的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职业适应期;例如某高职院校“通信监理”专业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全程参与教学,从2007年至今,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80%以上直接到合作公司就业上岗;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可进行结构调整,除了招收在专业理论上有所建树的人才外,还可从企业一线引进行业的能工巧匠,让他们担任学生的实训教师,完善高校师资队伍,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能力;三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可围绕“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就业辅导系列活动为延伸”展开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令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就业观念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和座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心态调整,做好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思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合理定位,鼓励毕业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面对现实,主动出击;对于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高校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一对一”就业推荐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点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提高就业困难弱势群体的就业成功率;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通过发放求职补贴和重点推荐就业单位进行帮扶;四加强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近年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组织了多种专项活动,如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毕业生入伍预征等等,高校面向在校学生广泛宣传就业政策,包括鼓励有困难的毕业参加预征入伍;鼓励毕业生通过小额贷款进行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等等;引导毕业生通过积极参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种项目,实现就业;三、小结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的焦点;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倍加关注,高校教职工特别是就业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刻的调查和分析,同时研究了多种对策与措施,努力开拓高校就业工作新局面,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王衡.试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与高校的应对策略.思想纵横,200810:98-101.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6:45.3李卫光.职业和能力培养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200811:15-16.4武洪明,许湘岳.职业沟通教程.人民出版社,2011:3.。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

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4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

而2014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生,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

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

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一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xx年与20x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

然而,20xx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x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

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x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x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其中,20x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x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

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民生问题论文

民生问题论文

浅谈民生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雍晓鹏(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摘要:民生的主要内容即改善人民生活,它的地位对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

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他的人民过上好的生活。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中,国家的中心是经济建设,而对于民生的改善则做得有所欠缺。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就业难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更加充分暴露。

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成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些问题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

如何看待、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生活难等问题应当值得党和国家、政府的重视,也应需要整个社会、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关键字:民生、大学生、就业、影响、措施中图分类号:G646正文:自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就民生问题做了详细的解说。

说到民生问题,亦即改善人民生活将被始终放在一个极为显著的重要地位。

《报告》中说,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有几个新的提法,一是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三者关系的“结合点” ,二是强调三者都要适度而且要统一起来,三是“改革”是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以“改革”来“促进”和“确保”其他几个方面。

2011年两会除了对医疗、教育、就业等老难题保持关注外,今年的物价上涨,工资增长,城市治堵、搬迁补偿、社会管理、反腐倡廉等热点表达更多关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

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

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

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
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
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
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
优。

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

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

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
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4.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
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二、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11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

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承诺就业
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

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首先是待遇定位。

专家称:“我们不是用钱来衡量自己,而是要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相结合,避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其实这一点上,学生也在逐渐适应,降低自己的就业底线,这是很正确的。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毕业后我们没有工作,生存都出问题的情况下,还如何谈发展、谈未来?在当前受金融危机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像很多建筑行业公务员等职位都有相对的削减,部分企业的薪酬、待遇等都会有所下降,我们应认识到当前的形势,给自己一个合理、合适的待遇定位。


其次是地区定位。

“客观上讲,北京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

高学历的人才跻身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

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

没有必要非留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我们去开拓。

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职业定位。

专家说:“大学生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求职方向和求职目标。

“田忌赛马”
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大学生要善于用自己的优势去和别人竞争。

现在我们组织的招聘会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拿着简历投很多家单位的多个岗位,这看起来相对增加了我们的就业成功几率,但很多时候这些简历的投放都是无效的。

我们应摆脱这种盲目的状态,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哪些岗位。

投放简历前,我们应问问自己,我期望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我为什么要找这份工作?我的能力、性格等是否胜任这项工作?明白了这些问题,很自然的就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应聘,也会大大地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因为是有明确方向的,去应聘的是自己最期望得到,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当然,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可能要花些心思,还需要对所应聘的工作岗位本身做些了解。

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就是大学生最好的实践年,选择的实习和兼职要和自己未来的就业相结合,效果事半功倍。

这之前的几年,就是大学生做职业选择的时间,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入学时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那么他肯定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课余时间看什么书、社会实践参加哪些类别都会很清楚。

我认识一位北语的学生,大二时就通过实习获得了两家用人单位的认可,他也称就是自己入学时就期望能做翻译,两年多一直在这方面下功夫,效果很明显,大三时就有单位对他有接收的意向了。

因此,职业的定位是大学生找
到自己优势和兴趣爱好最直接的方式的,也是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再有就是大学生初入社会,很多社会需要的与人交流沟通、与人和谐相处等能力与素质还是很欠缺。

对企业的忠诚度、努力程度等企业注重的能力与素质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这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困难。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

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
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

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

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

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

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