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

合集下载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ppt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ppt

七.道路红线宽度及横断面的形式
• 道路红线:道路用地和两侧其他用地的分界 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 线。(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
• 单幅路:也称为一块板,指车行道上不 设分割带,以路面划线标志组织交通, 或虽不做划线标志,但机动车在中间行 驶,非机动车在两侧靠右行驶。
• 优点:占地少,投资省,机动车,非机动车高 峰小时错峰时路面利用率高。
三.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
• 城市有大量的交通吸引点,吸引的车辆和行人 交通错综复杂。
• 城市大部分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流量经常变化、 不稳定。
• 城市道路上的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速度不一。 • 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交叉多,相互干扰大。 • 城市道路交通需要大量的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
施。
四.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 缺点:车种混杂,不安全。 • 适用情况:用地困难,拆迁量大或双向交通量
不均匀的路段以及车流量不大,出入口较多的 生活性道路。
• 双幅路:也称为两块板,指在车行道中间设置分 车带分隔对向机动车流,将车行道一分为二。
• 优点:解决机动车对向行驶的矛盾。
• 缺点:机动车外侧行驶非机动车时,仍属混 行;当交通量双向不均匀系数较大时,这种 断面车辆行驶灵活性差,车道利用率不高; 当车到宽度不够时,超车易发生交通事故。
–垂直式:车辆垂直于通行道的方向停放。单 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最多,用地比较紧凑, 但停车带占地较宽,进出车位时需要倒车一 次,因而要求通道至少有两个车道宽。
• 两者是同步形成的,城市的形成必包含城市 交通的因素,一般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 线形成城市。
• 现代交通发展的历史:
• 利用天然河湖水系,开凿一定数量的运河。(产 业革命初期)

城市交通红绿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城市交通红绿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城市交通红绿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城市交通红绿灯系统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是调节车辆和行人的交通流量,以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然而,目前我们城市交通红绿灯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号时序不合理、取证不便、维护管理成本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改进建议。

一、信号时序不合理城市道路上的红绿灯数量随着车辆和行人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增加。

然而,有些红绿灯的信号时序并不很合理,导致了拥堵、浪费等问题。

例如,某些路口的红绿灯时间过长,导致车辆无法顺畅通过,造成道路交通的拥堵;而有些路口的红绿灯时间过短,又会造成行人的不便和道路事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信号时序不合理的问题进行优化。

首先,应该根据道路的实际长度和交通流量设置合理的绿灯时间。

其次,应该合理设置红灯时间,以便让行驶在道路上的车辆能够安全地通过。

此外,还应该增加绿灯的反应时间,让行人和车辆有更充足的时间通过路口,以减少道路事故的发生。

二、取证不便目前城市交通红绿灯系统的取证方式还比较原始,需要警察现场记录车辆信息,或者需要特定的机器去读取车辆信息,取证过程耗费人力成本较高。

此外,在取证过程中,还会出现记录不全、记录错误等问题,导致取证结果不准确。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红绿灯取证技术,采用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自动取证。

例如,采用视频监控技术来记录车辆信息,这种技术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广泛应用;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识别行人的身份和行为,以便记录交通事故的责任方。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取证的准确性,还能够减少人力成本。

三、维护管理成本高城市交通红绿灯系统需要不断地维护和保养,包括更换灯泡、清洁镜头、定期检查电路等工作,成本也比较高。

如果出现故障,还需要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换部件,成本会更高。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来减少维护管理成本。

例如,可以采用无线传感器技术来实现智能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修复;采用节能技术来减少红绿灯系统的能耗,降低运行成本。

城市交通的组成

城市交通的组成

城市交通的组成一、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的组成一部分是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是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它负责承载车辆和行人的出行需求。

道路系统的组成包括城市主干道、支路、高速公路等。

城市主干道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连接各个重要的地点,起到交通流量集散的作用。

支路则负责连接小区、商业区和居民区,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而高速公路则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重要通道,连接不同城市的交通网络。

二、公共交通除了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是指为大众出行提供的交通方式,包括地铁、公交车、轻轨、有轨电车等。

公共交通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节约能源,同时也能减少环境污染。

公共交通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交通设施,还需要合理的运营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态度,以吸引更多的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三、非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也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步行和骑行。

步行是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对于短距离出行来说是最便捷的选择。

骑行则是一种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它能够减少车辆的数量,缓解交通压力。

对于城市来说,建设更多的步行街和自行车道,提供更多的停车设施,可以鼓励市民选择步行和骑行,减少对机动交通的依赖。

四、停车设施城市交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停车设施。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停车问题成为城市交通中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城市需要建设更多的停车场和停车楼,并规划合理的停车位,提供方便快捷的停车服务。

此外,还可以通过智能停车系统来提高停车效率,减少停车时间。

五、交通管理城市交通的组成还包括交通管理。

交通管理是指通过交通规划、交通信号灯、交通执法等手段,对城市交通进行管理和监控。

交通管理的目的是维护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并提高交通效率。

通过合理规划交通路线、设置合理的交通信号灯,可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交通流畅度。

同时,加强交通执法,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也可以提高交通安全。

六、交通信息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也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ppt课件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ppt课件
我国城市居民中,上班占30%,上学约占10%左右,回家约 占50%左右。
由上班、上学引起的出行又称为通勤出行或生存出行。
P1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2、人均出行次数: 出行次数的定义有以下几点: (1〕凡是从甲地到乙地,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即为一 次出行,A、完成一次有目的的活动,B、利用有路名的街 道或公路,C、步行单程时间在5分钟以上,或交通工具单 程在400米以上。 (2〕凡是以步行〔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 续出行,以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地点为终点,计为 P一19 次出行。
P2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P29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5、出行距离 C、与出行方式有关 a、步行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步行或乘车所花的时
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步行范围 。 b、对于不同的交通方式,出行时耗的构成不同 对于步行出行,T步=出行距离/步行速度 对于自行车等个体出行 其时耗为T自=出行距离/自行车速度+t存取。 P对30 于公交出行,其时耗为T交=t步1+ t候+ t车内+ t步2。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城市规模 >200万人 100万-200万 <100万 中等城市 小城市
最大出行时耗 60分钟 50分钟 40分钟 35分钟 25分钟
P25
LOGO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 4、出行时耗分布
指居民一次出行所消耗的时间,当出行距离一定时,平
p421城市人口规模1人口规模是决定城市居民出行总量的最主要因素2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次数3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耗4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距离5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辰分布第二节居民出行特征四城市规划与居民出行关系logo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章1.概念解释:交通、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道路。

交通:是指“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交通更为广义的概念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涵盖了航空、水运、铁路等不同的交通方式。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的功能关系。

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所组成。

城市交通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2.城市道路如何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城市道路的功能:①城市交通的主要措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②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③是通风、采光和防火的通道④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⑤是城市面貌和建筑风格的媒介,是城市景观的组成媒介3. 现代道路系统规划思想是什么?①城市道路系统的交通分流②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离是现代化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的必然和特点③注重城市非机动交通环境的营造④城市快速路与高架路:快速路应该与到达性的机动车流分离,采用立交或联系匝道的方式实现快速路交通与常速路交通之间的转换。

高速道路在城市中的建设应该慎之又慎。

第二章1. 名词解释:交通生成指标;车流密度;动力净空长度;停车视距;道路容量。

交通指标生成:确定不同性质、不同分类的城市用地生产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表示交通的生产和吸引量与城市用地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

车流密度:车流密度D指道路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D=Q/Vs(V速度.Q流量)动力净空长度:保证前后两车之间安全的车头距(车头间距)的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L。

城市规划原理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研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 一 2、 居住、交通、工作、游憩是城市四大功能 3、城市四大生命线:能源、交通、给水、电信 4、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组织庞大、复杂、严密而又 精细的体系,现代城市的特征是高效益和高效率。 其中的效率则主要是指城市的运转,其重要组成之 一就是城市交通。 5、所以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机动车停车位的确定
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
七、城市交通调查
1、交通量调查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础
1)交通量调查的对象
机动车、自行车、人行
2)交通流量调查分析
– 概念 单位时间(小时、日)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
的双向车辆数
高峰小时交通流量
– 典型区域、典型时间进行调查
– 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 交通量的空间分布
C. 客运港位于货运港的上风方向
D. 综合考虑船舶航行、货物装卸、库场储存 及后方集疏
4 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归纳起来是——
规范--------大城市为5-7km/km2;中等城市 为5-6 km/km2。
建议-----6-8 km/km2。
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 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பைடு நூலகம்
2、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与主导风向的关系 废气扩散、抵御寒风
过境交通的布置
减少噪音和尾气污染、加置音障
– 红线宽度
快速干路 60—100米 主干路 40—70米 次干路 30—50米 一般道路 20—30米
2、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1)一条车道的宽度
快速路:3.75米,一般道路:3.5米,
2)自行车道宽度:1.0米/条

城市道路与交通_城市道路网规划解读

城市道路与交通_城市道路网规划解读
道路类型 设计车速(km/小时) 交叉口间距(米) 城市快速路 ≥80 1500~2500 城市主干路 40~60 700~1200 城市次干路 40 350~500 支路 ≤30 150~250
4.2 道路网密度
城市道路网密度δ路为城市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城 市道路总长度包括所有城市道路的长度,街坊内部道路通常不列入
2.城市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设计

针对现状存在的交通问题,考虑城市发展和用地的调整, 从骨架和功能的角度提出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
3.交通规划初步方案

包括车辆、交通量增长的预测,交通的产生、分布和道路 上交通量的分配预测以及根据交通量对道路面积和密度的 预测
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根据土地使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的方案修改道路系统初步规
(3)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使建筑取得良好的朝向;有利于通风;过境道路和货运道路应避 免直穿生活区;充分考虑历史、地方特色和自然条件
(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规划程序为:

1.现状调查,资料准备 (1)城市用地现状和地形图:包括城市市域或区域范围 和中心城区范围两种图,比例分别为1:25000(或1: 50000)、1:10000(或1:5000),一般还有1:1000

道路红线宽 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 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 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四部 分。 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时,应根据道路的性质、位置、道路与两侧
建筑的关系、街景设计的要求等,考虑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比例。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 3、非机动车道 • 自行车道宽度:1.0--1.1米/条
上可以设独立车道
一般4条以
• 非机动车道宽度:
自行车为主:双车道2.5米、三车道3.5米,四车道4.5 米 一辆自行车与一辆三轮车3.5米 两辆三轮车4米 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推荐为5米(或4.5米)、6.5 米(或6米)、8米(或7.5米)
• 高速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离开城市,一至数个出入口
• 城市内部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低速让高速,次干让主干,生活让交通。无关路分离
• 交叉口间距
快速路1500-2500M,主干道间距700-1200M、次干道350- 500M,支路150-250M
第四节 城市道路及停车场设计• 一、城市道路红线• 定义
6、绿化带
• 靠车行道的行道树应满足侧向净宽的要求。株 距4~10m。树池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大于 或等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宜大于 或等于1.2×1.8m。
• 7、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
• 道路横断面类型
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 及四幅路(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四块板)

单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 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 市道路。 双幅路适用于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非机 动车较少的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 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 的路段,亦可采用双幅路。 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 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40m的道路。 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速度高,单向两条机动车 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 埋设电力、电讯电缆、和给水管三种管线所需要最 小宽度为4.5米,加上行道树和路灯杆的最小占地 宽度为1.5米,则至少要6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7
二、各层次规划对道路交通规划的要求
(一)总体规划 1、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
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2、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
口形式, 3、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Ch7
二、各层次规划对道路交通规划的要求
(二)分区规划 1、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
● 自由式路网
英国魏林比新城
● 混合式路网
Ch7
武汉市
Ch7
桂林市
Ch7
三、道路布设密度要求
(一)道路交叉口间距
道路类型
快速路
设计车速(km/h) ≥80
交叉口间距(m) 1500~2500
主干路 40~60 700~1200
次干路 40 350~500
支路 ≤30 150~250
Ch7
三、道路布设密度要求
Ch7
四、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理论 (二)我国道路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5、 过境交通衔接的问题 6、高速公路穿越城市(90年代)
Ch7
四、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理论 (二)我国道路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7、 对公共交通规划的忽视 我国传统的规划先考虑小汽车的快速畅通通行,
而后配置公交公交线路、公交车站、公交枢纽站。 导致 A、公交车况差,不能上快速路 B、普通线路公交站点条数集中,影响道路通行
2、 T型交叉口尤其是 两个T型交叉口的错位
Ch7
四、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理论 (二)我国道路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干路网不能延伸 大型建筑作为干路对景
Ch7
四、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理论 (二)我国道路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4、 道路网不成系统 大型立交切断很大范围的路网 快速路切断了道路两侧的交通联系
Ch7
4、应用与思考
应用之一: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
Ch7
Ch7
应用之二:
在地籍测量中确定宗地的边界
Ch7
在地籍测量中,道路也是要单 独划宗的,道路与其相邻宗地的分 界线应该是道路边界线(红线)。 以此作为确定地籍界址点的基本原 则可避免一些情况下的错误。
Ch7
Ch7
Ch7
Ch7
建设路
Ch7
8、轨道交通选线的问题
轨道交通一般与快速路重合,但两侧用地要求 相反。 9、对交通分流系统的忽视
应形成快速与常速、交通性与生活性、机动 与非机动、车与人等不同的系统 10、道路网布局与土地利用不协调
快速路和主干路两侧建高楼大厦
Ch7
五、城市静态交通设计
停车场也称静态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不可分 割的组成部分。
(一)停车场分类 1、按照停车方式分
◆地面停车场 ◆地下停车场 ◆立体停车库
Ch7
地面停车场——集中式停车
Ch7
地面停车场——路边停车
Ch7
地下停车场:
又可分为单建式地下停车场 和附建式地下停车场。
单建式地下停车场:是地面上没有建筑的地下汽 车库,一般建于城市广场、公园、道路、绿地或空地 之下。
C、国外城市内部军区、医院、院校
我国的设计目标: 争取达到6~7km/平方公里
Ch7
四、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理论 (一)道路网规划总规模指标
3、道路网等级结构:城市路网应具有合理的级配结 构,以保证交通的有序汇集和有序疏散。
Ch7
根据国内外比较的结果: (1)我国次干道和支路密度偏低,规划应
(二)道路网密度要求 1、城市干道网密度=
城市干道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城市类型 规范规定
建议选用
大城市 2.4~3km/km2
3~5 km/km2
中小城市 2.2~2.6 km/km2 2.5~4 km/km2
西方发达国家的路网密度较高
Ch7
三、道路布设密度要求
(二)道路网密度要求 2、城市道路网密度=
3、分别确定人行道、车行道、隔离带的宽度 人行道宽度 车行道数量 隔离带宽度
4、满足功能要求(交通通行、铺设管线、防灾避难、景 观绿化等功能要求)
Ch7
例: 交通流量计算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隔离带形式景 Nhomakorabea绿化需求
Ch7
四、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理论 (一)道路网规划总规模指标
道路网总规模对指导道路网络规划, 进行道路建设水平评价和比较分析具有重 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武汉市
Ch7 §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道路分类
(一)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可分为 ● 次干道:是城市个组团内的主要道路,在交
通上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生活服务功能。次干 路联系各主干路,并与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
● 支路:又称城市一般道路,在交通上起汇集 作用,直接为用地服务,以生活性功能为主。
Ch7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Ch7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本章主要内容
§1 基本概念 §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3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4 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Ch7 §1 基本概念
一、城市交通基本概念(Transportation)
(一)交通指人与物的运送与流通,广义的交通还 包括信息的移动。
三块板道路 、四块板道路
Ch7
一块板(又叫单幅路)
Ch7
Ch7
两块板(又叫双幅路)
和平Ch街7
Ch7
三块板(三幅路)
韩愈Ch路7
四Ch块7 板
迎宾路
Ch7
Ch7
3、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
①道路宽度包括人行道、行道车、以及隔离带的总宽
度。
Ch7
②隔离带可以是绿化隔离,也可以是护栏和
其他隔离方式。
C、国外城市内部军区、医院、院校
Ch7
经验教训与设计目标:
(1)西方国家的路网密度比我国普遍较高,而现阶段西方发 达国家正承受着机动车出行与路边停车的双重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路网密度与国内的不可比性
A、国外没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普遍较窄,所以同类道路 比我国窄十米左右
B、国外5~7米的街巷特别多,包括居住区内部道路,都入 城市道路系统
Ch7 §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二、城市道路路网形式
●方格状路网 ●环形放射状路网 ●自由式路网 ●混合式路网
Ch7
● 方格棋盘式
第 5 讲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NO.7
Transportation and Street System
● 环形放射式
第 5 讲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NO.7
Transportation and Street System
(四)城市综合交通: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交通和 城市对外交通两大部分。由于城市交通和城市对外交 通具有密切的联系,通常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 究和综合规划。
Ch7
一、城市交通相关基本概念
(五)城市对外交通: 泛指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
周围乡镇、乡村之间的交通。其主要交通形式有: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Ch7 §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道路分类
(二)根据功能可分为
● 交通性道路:是以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为主要 功能的道路,承担城市的主要交通流量及对外交通联系。 其特点是车速高、车辆多、车行道宽,道路线形要符合 快速行驶的要求。两侧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 筑。
● 生活性道路:又主要为城市居民的购物、社交、 游憩等活动服务,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机动交通 较少,道路两旁多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建 及居住区,要求有较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条件。
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城市类型 规范规定 建议选用
大城市 5~7km/km2 6~8 km/km2
中小城市 5~6 km/km2 6~8 km/km2
Ch7
四、道路红线宽度与断面设计 (一)道路红线的概念
指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其他相关概念: 建筑红线: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建筑控制线 用地红线: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 范围的边界线
提高次干道尤其是支路的路网密度 (2)我国大城市道路网级配结构,快——
主——次——支比例宜调整为1:2:3:6
Ch7
四、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理论 (二)我国道路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蜂腰和瓶颈: 交通负荷分布不均匀
Ch7
四、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理论 (二)我国道路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座标和标高 2、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 3、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Ch7
二、各层次规划对道路交通规划的要求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
——以上内容摘自《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Ch7 §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道路分类
(一)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可分为
Ch7
四、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理论 (一)道路网规划总规模指标
1、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与城市建 设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纽约:35% 华盛顿43% 日本各大城市:低于20%
Ch7
四、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及相关理论 (一)道路网规划总规模指标 国内:
上海浦西 11.5% 南京3.8% 天津7.4% 经验: 提高道路面积率可缓解交通拥堵
● 快速路:联系城市各个组团中长距离快速机 动车交通服务的道路,属于全市性交通主干道。两 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出入口,而对 一般建筑物的出入口也应加以限制。
● 主干路:联系城市各个组团、对外交通枢纽 (汽车站、火车站)、城市中心区之间的中距离常 速交通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