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案例分析论文正文

合集下载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经济与法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殷越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一、案情回顾(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

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

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

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

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

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

蓝田失败案例研究与分析

蓝田失败案例研究与分析

事件背景--造假事实 事件背景 造假事实
1996年5月,蓝田增发新股3000万股,每股发行价 8.38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共募集股金24155万元 资金投向包括:
投资2000万元兴建“菜篮子工程”基地项目; 投资4700万元开发生产冷冻干燥食品项目;
投资4800万元兴建中华鳖养殖基地;投资4986万 元兴建畜禽繁养基地等。Biblioteka 造假分析–6.存货
蓝田股份这几年固定资产的扩张速度比 业绩的增长更快,1998年、1999年、 2000年的固定资产净额增长率分别为 356.65%、274.85%、54.57%。至2000 年底,公司的固定资产达到21.69亿元, 占总资产的76.43%。 换而言之,公司这些年的经营收入和其 他资金来源大部分都转为固定资产。
蓝田失败
案例研究与分析
目录
公司简介 事件背景 造假分析 结论:在审查农业企业过 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蓝田的挽救工作
蓝天大事记
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196-2000年,每股收益都在0.60元以上,总资产规模 增长了10倍。 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 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 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3、“无氧鱼”的故事 无氧鱼”
造假分析–– 造假分析
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帐款仅857.2万元。2001年 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收入8.2亿元,应收帐款3159万元。 公司方面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 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 大,当地银行没有开通全国联行业务,客户办理银行电汇或银行 汇票结算货款业务,必须绕道70公里去洪湖市区办理,故采用 “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造成应收账款数额极小。 蓝田股份的这一解释引出新的疑问,即近18亿多主营业务收入主 要靠现金交易完成。蓝田股份去年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销售收 入达5.29亿元,难道饮料销售是因市场供不应求而未出现应收账 款吗?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一)最精致的假货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

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

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

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

“蓝田股份”案件分析研究

“蓝田股份”案件分析研究

经济研究内率先实施,这标志着企业财务核算、财务报表等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针对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修订了其核算范围及核算方法等,使其更好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这不仅对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极为有利,还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为此,必须在充分了解长期股权投资概况的基础上,分析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这对增强企业资金营运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吴玲红.新会计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探究[J]. 现代国企研究,2017(22). “蓝田股份”案件分析研究朱顺熠(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摘 要: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生态农业”)是主营养殖、旅游和饮料的一家多元化公司,1996年采用多种欺诈手段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接下来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但是,这个丑剧很快被揭露。

此后,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管理人员被拘传,公司也被强制停牌。

蓝田股份因虚假披露受到民事责任处罚赔偿近540万元,同时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因帮助其粉饰财务信息达到上市目的承担连带责任。

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典型欺诈案之一,是继2001年“银广夏陷阱”曝光之后上演的又一出闹剧。

本文对其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提出建议帮助会计师事务所避免法律诉讼并承担民事责任。

关键词:蓝田股份;因果关系;审计准则1 案例简介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典型欺诈案之一,是继2001年“银广夏陷阱”曝光之后上演的又一出闹剧。

他们造假手法的共同点都是编造一个业绩神话,俗称“讲故事”。

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生态农业”)是主营养殖、旅游和饮料的一家多元化公司,为达到在公司IPO进程中顺利过会的目的,1996年采用多种欺诈手段对申报材料造假,最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每股8.38元发行3000万普通股。

公司上市以后,其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短短5年间增长了9倍。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1]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1]

2005年9月19日,农业部财务司原司长、总经济师孙鹤 龄因违纪被开除党籍。 其具体违纪行为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帮助某 股份公司上市后,违反规定,为女儿购买该股份内部 职工股获取巨额非法利益。‛ 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份作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 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孙鹤龄正好担任 农业部总经济师兼财务司司长。 1996年,孙被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评为‚1995—— 1996年度国家机关优秀党员领导干部‛,1998年被农 业部评为‚三优一满意‛优秀公务员。‚58岁腐败现 象‛再一次在孙鹤龄身上上演。 孙鹤龄兼任《中国农业会计》主编,并因其在财务会 计与企业管理方面的贡献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武昌鱼和洞庭水殖与蓝田股份都生产淡水产品,产品 的差异性很小,人们不会只喜欢洪湖里的鱼,而不喜 欢武昌鱼或洞庭湖里的鱼。蓝田股份采取‚钱货两清‛ 和客户上门提货的销售方式,这与过去渔民在湖边卖 鱼的传统销售方式是相同的。蓝田股份的传统销售方 式不能支持其水产品收入异常高于同业企业。除非蓝 田股份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巨大的价格差异才能对 客户产生特殊的吸引力。但是,蓝田股份与武昌鱼和 洞庭水殖位于同一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相同, 生产成本不会存在巨大的差异,若蓝田股份大幅度降 低产品价格,它将面临亏损。 根据以上分析,我研究推理:蓝田股份不可能以‚钱 货两清‛和客户上门提货的销售方式,一年销售12.7 亿元水产品。
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 流动负债比率均处于‚C0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 同业最低水平,分别低于同业平均值的2倍、5倍和3 倍。这说明,在‚C0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中, 蓝田股份的现金流量是最短缺的,偿还短期债务能
2.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销售收入分析 2000年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 收入的69%,饮料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二者合 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8%。 2001年8月29日蓝田股份发布公告称:由于公 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70%的水产 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 大,因此‚钱货两清‛成为惯例,应收款占主营业务 收入比重较低。 2000年蓝田股份的水产品收入位于‚A07渔业‛ 上市公司的同业最高水平,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 2000年蓝田股份的应收款回收期位于‚A07渔业‛ 上市公司的同业最低水平,低于同业平均值大约31倍。 这说明,在‚A07渔业‛上市公司中,蓝田股份给予 买主的赊销期是最短的、销售条件是最严格的。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摘要: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公司高管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案例1 的绩优神话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以来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2000年的0.97元。

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

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货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

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

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审计案例

蓝田审计案例

蓝田审计案例
【篇一:蓝田审计案例】
分享到:第八大事件蓝田事件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欺诈
案之一,被称为老牌绩优股的蓝田巨大泡沫的破碎,是继银广夏之
后中国股市上演的又第八大事件蓝田事件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
一系列欺诈案之一,被称为老牌绩优股的蓝田巨大泡沫的破碎,是
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上演的又一出丑剧,成为2002年中国经济界
的一个重大事件。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蓝田股份玩的也是编造业
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
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1996年6月18日蓝田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上市;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大教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
短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之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
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
被拘传接受调查;同年3月公司被实行特别处理,股票变更为 st生态;同年5月13日生态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2003年1月8
日st生态复牌上市。

怎么造假的呢?1、蓝田已无力还债。

2、12.7
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3、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

4、蓝田造假奇闻主要有:金鸭子的童话、野莲汁、野藕汁的传说、
无氧鱼的故事。

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1、主体方面的原因;2、
审计人员的过失行为;3、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增大,审计失
败的概率增加;4、被审计单。

最新蓝田案例分析资料

最新蓝田案例分析资料

审计案例分析期末论文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回顾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然而在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

”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

此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1月23日蓝田股份全线跌停,以5.89元收盘。

二、蓝田公司简介1. 简介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加工企业。

涉及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制药,餐饮住宿,房屋开发等相关产业。

一直以来是一支公认的老牌优质股。

据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案例分析期末论文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回顾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然而在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

”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

此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1月23日蓝田股份全线跌停,以5.89元收盘。

二、蓝田公司简介1. 简介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加工企业。

涉及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制药,餐饮住宿,房屋开发等相关产业。

一直以来是一支公认的老牌优质股。

据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2. 大事记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生态”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三、审查过程及情况1. 审查过程及处罚情况1.1 审查过程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一份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注。

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

2001年11月,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出售北京蓝田园国际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80%股权、出售野藕汁生产线、彩色印铁制罐生产线及其相关厂房、存货等资产给中国蓝田总公司,并更名为湖北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议案。

2001年12月13日,蓝田公司起诉刘氏。

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刘下达了《应诉通知书》,称“湖北蓝田股份公司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于2002年1月23日开庭,要求刘作为被告出庭。

2002年1月12日,生态农业董事会发布公告,公司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董事总会计师黎洪福、董事会秘书王意玲及7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1月22日,湖北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2002年第一次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决议,委托肖纯林董事代理行使公司章程赋予的董事长职权,并聘请湖北中正会计师事务所为财务审计机构。

1.2 处罚情况(1)对公司处以警告并罚款100万元;(2)对招股说明书含有虚假内容负有直接责任的公司董事赵琰璋、吴惠昌、王焕成分别处以警告,并各罚款5万元。

(3)蓝田公司董事会依照法定程序撤销瞿兆玉公司董事长职务。

蓝田公司和瞿兆玉、赵琰璋、吴惠昌、王焕成应自收到本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罚款汇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城建支行月坛南街分理处,帐号2610044690,由该银行直接上缴国库),并将付款凭证复印件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稽查局执行监督处。

(4)2005年9月19日,农业部财务司原司长、总经济师孙鹤龄因违纪被开除党籍。

其具体违纪行为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帮助某股份公司上市后,违反规定,为女儿购买该股份内部职工股获取巨额非法利益。

”2. 造假情况2.1 虚构应收账款数额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万元。

公司方面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当地银行没有开通全国联行业务,客户办理银行电汇或银行汇票结算货款业务,必须绕道70公里去洪湖市区办理,故采用" 钱货两清" 方式结算成为惯例,造成应收账的款数额极小。

蓝田股份的这一解释引出新的疑问,该公司似乎在上市公司中又创一项奇迹,即18亿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靠现金交易完成。

稍懂财会知识的人士,势必对蓝田股份" 钱货两清" 方式结算下的销售收入确认产生怀疑。

2.2 虚增固定资产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2000年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

仅从固定资产来看,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增长率来看都明显偏高,蓝田自上市以来所有的募集资金、新增借款和盈利几乎全部变成了固定资产。

而流动比率是0.77速动比率是0.35,净营运资金是1.3亿,这暴露出蓝田无力偿还到期流动负债。

2.3 虚造存货价值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产养殖,由于在鱼塘里,我们无法获知其实际的品种、数量和重量,20 万亩水面到底装了多少鱼和其它水产品?没有人能说清楚,那这一部分的存货价值如何计算得来?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蓝田股份2000年存货中,在产品占存货的82%。

由于蓝田股份的主营产品是农副水产品和饮料。

农副水产品和饮料的存货不容易保存,一旦产品滞销或存货腐烂变质,将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其存货结构是其调查重点。

2.4 利用“资本运营”圈钱蓝田公司上述造假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营造一个公司盈利丰厚,运营蒸蒸日上的局面,从而吸引广大投资者踊跃购买其股票,聚集资本,达到为少数人牟利的目的。

因为在这些少数人眼中,建立这样一个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壳”去资本市场大把圈钱,而不是真正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

2.5 虚构收入与利润蓝田股份2000年主营收入是18亿元,2001年上半年是8亿元。

也就是说,每个月收入是1.5亿元,蓝田股份增值税率是13%-17%,营业税率是5%,可是它一个月只要提4万元的营业税和28万元的增殖税,这样的纳税额比一家年收入5000万元的企业还少,而蓝田是18亿元,所应缴纳税额大大不符。

此外,蓝田股份披露的和蓝田总公司的野藕汁结算价格为46.8元/箱(24罐)(其中野莲汁为46.8元每箱,野藕汁为44.2元每箱)。

按照市场上常见的蓝田野莲汁、野藕汁包装估算,假设每3罐野莲汁、野藕汁为1公斤(每罐蓝田饮料为350ML),大概每公斤饮料蓝田股份获得5.85元的销售额。

按上述的计算,每公斤饮料实现利润2.42元。

如果按照33%的所得税,蓝田股份每公斤饮料实现的2.42元净利润(税后)至少需要2.42/0.67=3.61元的所得,也就是说蓝田股份靠每公斤5.85元的销售额至少实现了3.61元的利润,利润率为61.71%,在竞争激烈的饮料行业能够实现这种利润吗?此外,据有关报道称,蓝田股份在精养鱼塘推行高密度鱼鸭配套养殖技术,每亩平均产成鱼由350 公斤提高到1000 公斤,加上养鸭收入,每亩平均收入由1400 元提高到近万元,养殖成本降低20% 。

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去年上市的武昌鱼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 6.5 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养殖收入每年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1000 元。

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3. 审计失败3.1 审计师蓝田股份一直是原沈阳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改制以后的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的忠实客户。

直到2001年度年报审计时沈阳华伦因黎明股份以及其他原因没有通过2001年度年检、不能继续执行证券业务审计时为止。

2002年初,蓝田股份拟聘请湖北中正会计师事务所为审计师,但因中正所正在协助公安机关审计蓝田的财务资料,转聘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

3.2 审计意见汇总表1993-1997 沈阳无保留1998-2000 沈阳华伦无保留2001 武汉众环无法表示2002(中期)武汉众环否定3.3 审计失败1999年中国证监会认定,蓝田股份1995年虚增2770万元银行存款,以达到虚增资产总额的目的,而原沈阳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发现和指出,发表了无保留意见。

通过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2001年度的无法表示意见和2002年中期的否定意见可以发现蓝田财务造假的大致轮廓:内部控制失效,多套账,账外负债,难以确认的收入和资产,内部交易没有抵消,可能面临重大减值的应收款项。

3.4 审计困难蓝田股份大量的交易是通过现金交易进行的,采取了“坐收坐支”的办法,审计师难以从收款的角度验证收入的真实性,而对面积达300余亩的洪湖里的水产品存货进行盘点,也极其困难;需要作为重点审计领域的固定资产,不是熟知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而是相当大的部分投入在了水、土改造方面;为审计师确认固定资产的存在性和价值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四、原因分析及建议1. 原因1.1 内部原因1.1.1 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佳蓝田造假丑闻曝光之前,曾经是中国股市中的一面红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蓝田所谓的高业绩均来自于种种虚幻神话和财务包装。

我们知道,光靠造假过日子是不行的。

企业要发展,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于谨慎投资和合法经营。

起初,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