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举 考 略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作者:王春华来源:《少林与太极》2012年第04期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始创于唐代,兴盛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清代情况大不相同,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也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为了提高应试武举人的素质,更好地实施武举制度,封建国家还创办了“军事院校”——武学。

武学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其完善则在宋代。

宋代武学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州府分别设置,招收低级吏臣和门荫、草泽人等。

武学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凡武艺技能和军事理论达到合格标准者均可以参加武举的考试,成绩优异者还可以直接经皇帝殿试后授官。

这样,武举制度便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自两宋到明清,武学教育一直是封建国家培养武艺人才的重要手段,武学学校则成为军事将帅后备人才的培训基地,因而受到教育家、军事家的重视。

在古代学校教育史上,武学与武举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唐代创立武举制度时,主要是考核体能和作战技术,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等考试种类,以及跷关、负重、身材等相关体能项目。

据《唐六典》卷五载:“以五等阅其人,一曰长垛,二曰马射,三曰马枪,四曰步射,五曰应对。

以三奇拔其选,一曰骁勇,二曰材艺,三曰可为统领之用。

”唐代武举基本上不考文只考武。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的制科中,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军謀宏远堪任将帅”属于文举,并不在武举之列,这也说明唐代武举所选偏重于下级军官,通过者基本与高级军官无缘。

尽管武举出身者可能后来极为有名,如郭子仪,但多是靠多年实战打出来的功业,同其武举出身关系不大。

从《唐书》中的列传明确记载来看,武举出身者仅有郭子仪一人反过来也说明了武举选出的人大多默默无闻。

所以,欧阳修对武举很看不上,《新唐书·选举志》在说了武举的基本制度后评价道,“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

武 举 考 略

武 举 考 略

武举考略摘要】武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形式,延续时间仅次于进士科。

本文采用文献法,分析了武举在唐朝的创立原因,介绍唐初武举的形式与内容,随后概述宋明武举在考试内容、方法,规范的发展与完善,最后指出武举在清朝的衰亡原因是未与时俱进。

【关键词】武举科举唐朝宋朝清朝【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053-02武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形式,它创立于唐,完备于宋明,终结于清,延绵近1200年。

在中国科举史上,武举的延续时间仅次于进士科。

创设武举是武则天的历史功绩之一,这一创举在形式上为中国科举制度的臻于完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唐——武举的创立武举创立于长安二年,即公元702年。

“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1]“唐武举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2]“则天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3]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对武举的创立绝大多数均记载为长安二年,唯有《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记作长安三年。

武则天创立武举,其首要目的就是革新朝政,扩大国家的人才来源,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基础。

自李渊建立李唐王朝(618年),经“贞观之治”至武则天执掌朝政(684年),社会休养生息已近七十年,国运昌盛,百姓生活安定祥和,民间尚武之风渐衰。

唐初制定给征战中立军功者的赏赐——勋官,因征战趋减,求取勋官愈加艰难。

在这种情形下,武则天开设武举,为有志精忠报国之士开辟了一条进入仕途、升官晋爵之路,也为那些虽不善文却娴于骑射的纨绔子弟创设机会凭借武艺进入统治集团。

其次,设立武举符合当时选拔将帅,广开兵源戍国守边的需要。

贞观末年,朝廷已有将帅乏人之虞。

经过近七十年和平生活,“人之忘战”现象愈重,出现了府兵战斗力减弱、兵源补充困难的局面。

“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4]由此可见,军事上的需要也为武举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武科举——精选推荐

武科举——精选推荐

武科举武举偶然看到央视探索发现的中华武术的一期武科举武举是古中国科举考試制度中的武科,目的是選拔軍事人才。

由唐時武则天於公元702年開始推行,考试内容包括箭、弓、刀、石等。

以后宋、明等朝都有武举,至清末废。

相對于文科考試,中武举者称为武举人,武举第一則稱為武狀元。

宋朝武舉宋仁宗以來便有武舉制度。

每舉率七十人赴省試。

前期軍頭引見司於內弓箭庫試驗弓馬,於別所附試程文七書義五道、兵機策二道。

榜首為補保義郎,與巡檢差遣。

宋室渡江以後,試弓馬於殿前司。

每舉登第者率二十人。

淳熙二年三月乙已,詔武舉第一人為補秉義郎,堂除諸軍計議官。

七年,改武舉殿試第一名與御前同正將,三名以上同副將,五名以上及省試魁同準備將,始為中舉者即從軍之先例。

武舉出身的人士,亦有「絕倫」的評價標準。

淳熙十年,凡邊縣武舉出身人,能「射兩石弓,馬射九斗」,謂之「絕倫」[1]。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三武舉张三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张三甲,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以武科“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下诏“永远停止。

”武科举历唐、宋、金、明、清数朝,至此,寿终正寝。

张三甲,字鼎臣,号魁轩,又名荣甲,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十月五日生于开州户部寨村,一个清贫而又尚武世家。

自幼因受父辈熏陶学到不少招数,及长武艺日精,不管是枪、刀、剑、载,还是弓箭、软鞭等各有独至之处,尤以大刀起舞称著乡里,其弟冠甲及武友们虽随三甲同时苦学练习,但是不及三甲所学精熟。

其父见三甲虽十五、十六岁已成彪形大汉,又兼替力过人,是块以习武成大器的料,就送他到杨什八郎拜开州武林高手杨国昌为师,以期三甲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杨师傅精心教练、指点,三甲谨尊师训,刻苦就学,武艺日臻上乘。

百八十斤的练武刀耍起来如盘龙翻舞,套数多变,跑马射箭又百发百中。

据传,一次三甲子挺大刀,飞身上马急驰于金堤之上,舞得性起将一棵直径盈尺的柳树砍下。

中国武科举制度和历代武状元

中国武科举制度和历代武状元

考试内容:武艺、弓 马、策论等
考试形式:乡试、会 试、殿试等
武举制度为 历代王朝选拔了大量优秀的军 事人才,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提供了重要保障。
增强民族凝聚力:武科举制度 不仅选拔了优秀的军事人才, 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 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添加标题
中国武科举制 度和历代武状 元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国 武 科 举 制 度 概 述 03 历 代 武 状 元 列 表 04 武 状 元 文 化 与 传 承 05 武 状 元 的 功 绩 和 影 响 06 武 科 举 制 度 与 当 代 社 会
武状元作为武术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未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武术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中 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武状元作为武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将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 支持。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武状元的艺术作品
武状元文化:武状元文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内涵。
武状元的艺术作品:武状元的艺术作 品包括武术表演、武术器械、武术服 饰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 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武状元传承:武状元文化在历史长河 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 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武状元的传承和发展
武状元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武状元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武状元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发展途径 武状元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
05
武状元的功绩和影响
章节副标题
武状元的军事功绩
抵御外敌入侵 平定内乱 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古代武举都考些什么

古代武举都考些什么

龙源期刊网
古代武举都考些什么
作者:武清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9年第05期
中国的武举制度,创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历朝历代不时有废除或停止武举的决策,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彻底废除武举。

而每个朝代,对文化课成绩和个人勇武程度也就是“体育课”成绩的侧重都有所不同。

唐朝时,“体育课”成绩最重要,不需要文化课考试。

宋朝,骑射之外还加入了策问,形式是文化课决定是否入围,“体育课”成绩决定排名。

元代没有开设武举,到了明代,武举原则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文化课成绩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

不过,明代的军职多为世荫承袭,武举只起到补充作用。

清代在武举中则十分重视武功,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

唐代时,武举一是考射箭,分為马射和步射;二是考体力,有翘关和负重。

“关”是过去城
门用的长门栓,所谓“翘关”,即要求武人手握门栓的一端,用力把门栓端起来。

负重一科,则要求武人背着五石(约600斤)米往前走,走的步数越多成绩越好。

此外,长得不够高大威猛也不可以录取。

宋代的武举既考武艺,也考程文。

武艺科目以步射、马射为主,通过拉弓弩的幅度,测试武人的力量。

程文考试包括策问和兵书墨义。

既要根据时务边防进行答对,也要讲解兵书的主要意思,相当于现在的默写原文+阅读理解。

明代时,武举的文化课考试中,甚至还曾经考过《四书》。

清代武举考试科目

清代武举考试科目

清代武举考试科目清代制度上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

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

步射九矢中五为合。

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合格者才考笔试。

考试清代制度上基本沿袭明代,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

清代武举一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进士及第”资格。

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

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

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

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

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

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

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

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

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

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

雍正五年(1727)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

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

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

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

倾 向 。 有 些 博 物 馆 在 当地 名 人 的 资 料 陈 列 中 ,对 武 举 出身 的人也 多溢 美之词 。这 种偏 差值得 史 学工作
者 注 意 。 民 间 不 了解 武 举 真 相 , 听 了说 书 艺 人 的 虚 构 和 夸 张 ,如 “ 飞 枪 挑 小 梁 王 ” “ 遇 春 大 闹 岳 、 常

远 堪 任 将 帅 ” 属 于 文 举 ,并 不 在 武 举 之 列 , 这 也 说 明唐 代 武 举 所 选 偏 重 于 下 级 军 官 ,通 过 者 基 本 与 高 级 军 官无 缘 。尽 管 武举 出身者 可 能 后来 极 为 有 名 , 如 郭 子 仪 ,但 多 是 靠 多 年 实 战 打 出 来 的 功 业 , 同 其
二 日 马 射 ,三 日马 枪 , 四 日步 射 ,五 日应 对 。 以 三
2o 2 4 1 .
不 能 升 迁 和 得 到 重 用 则 关 键 看 军 功 ,所 以 志 向远 大 者 多 数 看 不 上 武 举 。 即 便 是 武 举 出 身 的 人 ,也 深 知
要 靠 军 功 建 树 才 能 出 人 头 地 ,如 戚 继 光 就 是 这 样 。
级 吏 臣 和 门 荫 、 草 泽 人 等 。 武 学 学 生 经 过 3年 的 学
直没 有 确 定 下 来 。 清 代 情 况 大 不 相 同 , 对 武 举 的
况程 度 大 大 超 过 明 代 ,制 度 日益 严 密 , 录 取 相 对
习 ,凡 武 艺 技 能 和 军 事 理 论 达 到 合 格 标 准 者 均 可 以 参 加 武 举 的 考 试 ,成 绩 优 异 者 还 可 以直 接 经 皇 帝 殿 试后 授 官。 这样 ,武举 制度 便 与学 校教 育 紧密结合

唐代武举

唐代武举

浅谈唐代武举作者简介:李拓山东省章丘市辽宁大学历史学院2010级专门史研究生(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武举是模仿进士科而设立的一种对武官进行选拔的考试制度。

它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前后延续了近一千二百年,在这一千二百年间,统治者通过武举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武艺人才,进而更好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武举可谓存在存在时间之长久,影响之深远。

可以说唐代武举的设立不仅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我国乃至世界政治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一唐代武举的产生历史背景唐代武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由国家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公开科试进行选拔武艺人才的制度。

对于武举设立的时间,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

《新唐书.选举志上》卷四四说:“又有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①司马光也同意这个说法,他在《资治通鉴》中这样写道:“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日初设武举。

”②《唐会要》卷五九《兵部侍郎》条记载:“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

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从史书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武举创立于武则天开元二年,而武举的之所以创立于武则天统治时期,这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首先,武举的设立是武则天巩固统治的需要。

当时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一方面采取强硬手段剪除政敌,另一方面以爵位笼络四方豪杰培植并扩大其亲信势力。

“而把经武举选拔的将官充实到军队中去,对于武则天掌控军权巩固武周天下是十分关键的”③。

其次,当时严峻的军事形势迫切需要大量的武艺人才,而武举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灵丹妙药。

在武举创设以前,跟随高祖、太宗打天下的武臣宿将相继过世。

特别是在唐太宗贞观末年朝廷已有将帅乏人之忧。

高宗、武后时吐蕃、突厥相继为患,朝廷曾多次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及诸州牧守荐举武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举考略发表时间:2009-07-07T16:17:07.59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丽萍谢东宝[导读] 武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形式,延续时间仅次于进士科。

武举考略张丽萍谢东宝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摘要】武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形式,延续时间仅次于进士科。

本文采用文献法,分析了武举在唐朝的创立原因,介绍唐初武举的形式与内容,随后概述宋明武举在考试内容、方法,规范的发展与完善,最后指出武举在清朝的衰亡原因是未与时俱进。

【关键词】武举科举唐朝宋朝清朝【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053-02武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形式,它创立于唐,完备于宋明,终结于清,延绵近1200年。

在中国科举史上,武举的延续时间仅次于进士科。

创设武举是武则天的历史功绩之一,这一创举在形式上为中国科举制度的臻于完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唐——武举的创立武举创立于长安二年,即公元702年。

“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1]“唐武举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2]“则天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3]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对武举的创立绝大多数均记载为长安二年,唯有《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记作长安三年。

武则天创立武举,其首要目的就是革新朝政,扩大国家的人才来源,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基础。

自李渊建立李唐王朝(618年),经“贞观之治”至武则天执掌朝政(684年),社会休养生息已近七十年,国运昌盛,百姓生活安定祥和,民间尚武之风渐衰。

唐初制定给征战中立军功者的赏赐——勋官,因征战趋减,求取勋官愈加艰难。

在这种情形下,武则天开设武举,为有志精忠报国之士开辟了一条进入仕途、升官晋爵之路,也为那些虽不善文却娴于骑射的纨绔子弟创设机会凭借武艺进入统治集团。

其次,设立武举符合当时选拔将帅,广开兵源戍国守边的需要。

贞观末年,朝廷已有将帅乏人之虞。

经过近七十年和平生活,“人之忘战”现象愈重,出现了府兵战斗力减弱、兵源补充困难的局面。

“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4]由此可见,军事上的需要也为武举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再次,创立武举也是武则天为了自身统治的需要。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帝,史无前例,遭人非议、诟病实属必然。

武则天除不择手段铲除异已之外,还“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以自为助”,[5]培植亲信,扩充势力,夯实皇位。

大批由武则天选拔的将官充实到军队中去,对武则天掌握军权,巩固武周天下极其重要。

在这些合力的共同作用下,武举便应运而生。

武举创立之初,其主持机构是兵部。

“唐武选,兵部主之”。

[2]在考试资格上,除唐初规定:凡是曾经触犯法令者、工商之子以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之外,对应试者的身体状况和年龄均有一定要求。

“课试之法,如举人之制。

取其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骁勇材艺、及可为统帅者。

若文吏求为武选,取身长六尺以上,籍年四十以下,强勇可以统人者。

武夫求为文选,取书判精通,有理人之才,而无殿犯者”。

[2]由此可见,武举是有条件地开放,而并非人人都可应试。

考试内容多和当时军事征战中常用兵器的使用有关,“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长一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

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

亦乡饮酒礼,送兵部”。

[2]另外,考试中还有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项目,如筒箭、机弩等。

只要合格,不论出身、门第、官位、家境,均由兵部根据考试综合成绩封等第,对武举进阶者授予不同官职。

“武选,凡纳课品子,岁取文武六品以下、勋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子,年十八以上,每州为解上兵部,纳课十岁而试,第一等送吏部,第二等留本司,第三等纳资二岁,第四等纳资三岁;纳已,复试,量文武授散官”。

[6]武状元官至侍郎,武举人的荣耀不亚于唐初驰骋沙场,用生命换来的勋官。

唐朝的武举每年举行一次,开科时间、间隔固定,确定了武举的“常科”特点。

[7]武举在唐朝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贞元)十四年九月,诏:‘乡贡武举,并应百只箭及三十只箭人等,今年宜权停。

’时谏议大夫田敦因蒙召对,奏言兵部武举等,每年常数百千人,持挟弓矢,出入皇城,间恐非所宜。

上闻而矍然,故命停之。

自是讫于贞元,更不复置”。

[8]认为武举参试人员携带兵器进入皇宫,存在安全隐患,使武举在唐朝一度中断。

二、宋、明——武举的发展宋朝在建国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修文偃武政策,所以,武举在宋朝初期是受到抑制的。

但随后的宋朝历代皇帝在内忧外患的危急情形下,大多对武举重视有加,也使宋朝武举在唐朝武举的基础上有了新内容和新发展。

宋神宗继位后,任王安石为相,大张旗鼓进行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武举受到格外重视。

为适应武举制度的需要,宋神宗于元丰三年四月(1080年),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人“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版行之”。

[9]七部兵书合刊后,统称为《武经七书》,作为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这一举措使武举在考试内容上更加规范,极大地完善了武举制度。

在军事上的贡献也很大,有学者对此评价:“宋代设立‘武举’制度,刊印统一的教材,使人们对军事问题的研究合法化,特别是《武经七书》的编纂出版,使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得到高度的遴选”。

[10]宋朝还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朝武举的解试、省试和唐朝一样由兵部主持,而殿试则由皇帝亲试。

殿试的开创,表明了宋朝统治者对武举的重视程度。

而且,宋朝武举的内容文武并重,包括武艺和策论,武艺以考弓马为主,弓马又分两场,先“步射”后“骑射”。

弓马合格,则参加文考,也分两场,先考策问,后考《武经七书》。

神宗时武举要考兵书义、书务策和武艺,而且对文考略有侧重。

“虽弓力不及,学业卓然,也可为优等,补上舍”“武艺不及格而晓术数、知阵法、智略可用,或累试策优等,悉旨补上舍”。

[11]这一创举一改唐朝武举只重武艺的做法,使宋朝武举进阶者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宋时,还由枢密院修订了《武举试法》,将武举的各项规章制度拟定下来,公示于众,使武举有据可依。

元丰元年,颁布了《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对武举的进阶等第作了明确的划分,还对相应等第的量官授职有详细说明。

“凡武举,始试义,则又试骑射及策于庭。

策、武艺俱优为右班殿直,武艺次优为三班奉职,又次借职,末等三班差使、减磨勘年。

策入平等而武艺优者除奉职,次优借职,又次三等差使、减磨勘年,武艺末等者三班差使”。

[12]“是岁(乾道二年),以登极推恩,武举进士比文科正奏名例,第一名升一秩为成忠郎,第二、第三名依第一名恩例”。

[12]在宋朝,武举也时有停滞,但当征战频繁时,又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仁宗时,尝置武学,既而中缀。

天圣八年,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试之,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12]“靖康元年,诏诸路有习武艺、知兵书者,州长贰以礼遣送诣阙,毋限数,将亲策而用之”。

[12]元代废武举,专事荫袭。

明朝在开国之初也是对武举忌讳有加,担心武将重兵在握,威胁皇位。

直至1387年才重开武举,“洪武二十年俞礼部请,立武学,用武举。

武臣子弟于各直省应试”。

[13]弘治六年(1493年),明孝宗还制定颁布了《武举法》。

明朝的武举坚持了弓马策略、实践和理论兼备的原则,社会安定平稳时以策略为重,但当国内或边疆局势趋向恶化时,则更重“技勇”。

明朝的武举考试科目大体分为“策略”和“技勇”两大类。

崇祯十四年,还特开奇谋异勇科,招揽谋略胆识奇异之士,诏示天下,但无应者。

一系列相关法令的颁布和实施,使宋、明武举在唐武举的基础上,无论考试形式、内容,还是对进阶者的量官授职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也更加规范。

武举所选人材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三、清——武举的终结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前,就武举的次数而言是武举的鼎盛时期,共举行了112次武会试。

[14]但鸦片战争一役暴露出武举所选人材已不能适应新的战争需要,中国的长矛大刀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有识之士幡然醒悟。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公车上书”奏疏中要求“废武举、建学艺”;荣禄、张之洞等朝廷重臣均在不同场合提出“废武举、兴兵校”的主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为又奏:“岂今犹可抱巨石以投人,舞大刀而相斗,鸣长镝以相惊乎?以此弓刀石而与数十响之后膛枪、开花弹之克虏伯炮相校乎?既必无是理矣”,[15]请停武举。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因认为“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既久,流弊滋多,而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设法变通,力求实用。

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永远停止”。

[16]促使清廷于是年下令永停武生童试及武科乡会试,并强调“此次创建新军,一切操练章程,均按照西法办理”,[17]标志着武举的终结。

与当时西方先进军事理论与器械比较,武举所涉内容已不堪一击,因此,武举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退出历史舞台便成为必然。

武举的创立,改变了选拔人才重文不重武的传统,为精通武艺,但不善文的习武之人打开了为国效力之门,为贫民参与军事并进入仕途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间的习武之风,有利于百姓强身健体。

笼络、安置骁勇善战的武勇之士,提高了军队的素养和战斗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及封建统治,也对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也是在中国科举史上,武举的延续时间仅次于进士科,延绵近1200年之久的原因,不愧为中国考试史上的一朵奇葩。

但武举发展到清朝末期,考试内容脱离时代要求,未能与时俱进,仍一味地考弓马刀石箭,所选人材已不能适应新的战争需求,基本素质、军事理论都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导致武举由鼎盛走向衰亡,并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轰鸣声中悄然落下了帷幕。

〖注释〗1 《唐会要》卷59《兵部侍郎》2 《文献通考》卷34《选举七》3 《资治通鉴》卷2074 《唐会要》卷72《府兵》5 《新唐书》卷76《后妃传》上6 《新唐书》卷45《选举志》下7 王树宏.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38 《册府元龟》卷639《条制二》9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310 吴咏梅.“武举”制度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6(5):11211 文定旭.宋代武举弊端浅析[J].贵州文史从刊,2000(5):13~1512 《宋史》卷157《选举三》13 《明史》卷70《选举志二》14 王树宏.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315 《康有为:请停弓刀石武试改设兵校折》16 《光绪朝东华录》(四)17 《清朝续文献通考》兵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