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方法x射线物理基础
X射线物理学基础(材料分析方法),技术资料

第一篇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第一章X射线物理学基础§1.1 X射线性质一、X射线的发现:1895年,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 C. Rontgen)发现了X射线,因此X 射线又名伦琴射线。
当时,Rontgen在研究阴极射线(一束高速电子流)激发涂有荧光物质的玻璃壁而发生荧光时,偶然发现放在高真空的放电管附近的照相底片被感光了。
但照相底片是用黑纸严密包好的,而阴极射线是透不出玻璃管的,所以Rontgen认为这种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东西来自阴极射线,但决不是阴极射线本身,一定还存在另一种看不见的射线。
他称这种穿透能力极强的射线为X射线。
Rontgen 还用X射线拍下了物理学历史上最著名、最温情脉脉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清楚地显示出Rontgen夫人的手骨结构及手上那枚金戒指的轮廓。
经过反复验证之后,伦琴于1895年12月28日向德国维尔茨堡物理学医学学会递交了一篇轰动世界的论文:《一种新的射线--初步报告》1901年Rontgen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1、老式X射线管图2、伦琴拍下的他夫人的手的X射线图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V on Laue)等发现了X射线在晶体小的衍射现象,确证了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同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W. H. Bragg 和V. L. Bragg)利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NaCl晶体的结构,从此开创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的历史。
二、X射线的性质:劳厄的实验已经指出,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被,波长范围约0.01~10nm(1nm=10-9m)。
在电磁波谱上它处于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见图3)。
测量其波长通常应用的单位是,国际单依制中的nm(纳米)。
用于衍射分析的X射线波长为0.05~0.25nm。
作为电磁波的X射线,它与可见光和所有的其他基本粒子一样,同时具有波动及微粒双重特性,简称为波粒二象性。
它的波动性主要表现为以一定的频率和波长在空间传播;它的微粒性主要表现为以光子形式辐射和吸收时,具有一定的质量、能量和动量。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课件-2深大第二章 X射线物理基础

产生X射线的条件:
•产生自由电子的电子源(阴极) •自由电子撞击靶(阳极) •施加于阴极和阳极间的高压电场 •将阴阳极封闭于其中的高真空系统
13
1.3 X射线的性质
1. X射线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2. X射线的波长: 10-3 ~ 10 nm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0.05 ~ 0.25 nm,材料探伤0.005 ~ 0.1 nm.
非相干散射不能参与衍射,也无法避 免,会使衍射图像背景变黑,给衍射 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5
1.5.2 X射线的真吸收
1.5.2.1 光电效应和二次特征辐射:
光电子、俄歇电 子和荧光X射线 过程示意图
36
如果以能量足够高的X射线作为激发手段,用 来照射样品物质,使物质原子中内层电子被激 发,光子激发出的电子产生光电效应,被击出 的电子成为光电子。
•这些波长反映了靶材料的 特征,故称之为特征X射 线,并构成特征X射线谱。
•继续增加管压时,各特征
X射线的强度不断增高,
但其波长不变。
23
Mo靶X光管发出X光谱
两个强度特别高的窄 峰为钼的K系X射线, 分别称为Kα和Kβ射 线, 强度比约为 5∶1。
Kα又可分为Kα1和 Kα2两条线,其波长 差约为0.0004nm, 强度比约为2∶1。
3. X射线的 λ( Å)、振动频峰 υ 和传播速度
C(m·s-1)符合 λ = c / υ 14
4. X射线可看成具有一定能量E 、动量P、质
量m的X光量子
E = h υ 或 E = hc/ λ
P=h/λ
h 为普朗克常数,h = 6.626176×10-34J.s, 是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首次引 进,它是微观现象量子特性的表征。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测试方法 X射线衍射 1-物理基础

X 射线的性质 — 波的性质
(1)X 射线和其它电磁波一样,能产生 散射、干涉、 衍射、偏振、吸收 等现象。
由于 波长短,能量大,穿透力强,在通常实验条件 下,很难观察到 X 射线的反射。只有在其掠射角极小 ( 不超过20‘-30’ ) 时,X 射线能产生全反射。
伦琴于 1895 年 12 月 28 日向德国维尔茨堡 物理学医学会递交了一篇轰动世界的论文:《一 种新的射线 -- 初步报告》1901年RÖntgen获 首 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X 射线的历史
1895 年,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 X 射线;
1912 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等人发现了 X 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确证了 X 射线是一 种 电磁波。
X 射线机
电压、电流 的调节稳定系统
X 射线的物理基础
电压、电流
的调节稳定系 统
X 射线机的主要线路图
X 射线管
用一定的材料制作的板状阳极和阴极密封在一个玻璃-金属管壳 内,给阴极通电加热至炽热,使它放射出热辐射电子。在阳极和 阴极间加直流高压(数千伏至数十千伏),则阴极产生的大量热 电子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奔向阳极,在它们与阳极碰撞的瞬间产
crystal
X 射线波动性的证明
X 射线衍射示意图
多晶
X 射线波动性的证明:劳厄试验的意义
(1)证明了 X 射线是电磁波
(2)也第一次从实验上 证实了晶体内部 质点的规则而对称的排列。
X 射线的性质
● X 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可以穿过黑 纸及许多对于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
● X 射线肉眼不能观察到,但可以使照相底片 感光。在通过一些物质时,使物质原子中的 外层电子发生跃迁发出可见光;
材料研究方法x射线物理基础

1.3 x射线谱
• 施加不同的电压, 得到波长和强度的 关系曲线,称为 x-ray谱。
I
连 续 相X 对射 强线 度
特征X射线
λmin
λ
连续x射线谱 I λ
特点:
一. 强度随波长连续变化。 二. 每条曲线都有一个强度最大值和波长极
○ 限——短波限λº。
产生原因:
高速运动的电子被靶面骤然阻止。
连续x-ray 谱的构成
激发限与吸收限λK
讨论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时,λK 称K系激发限;讨论x-ray被物质 吸收时,λK称吸收限。
荧光x-ray增加衍射花样的背影; x-ray荧光光谱分析中,利用它进 行分析。掌握荧光x-ray产生机理 和条件,可合理利用。
ehVKc1V.2K4K(nm )
俄歇效应
1个空位被2个空位所代替的无辐射跃迁过程称俄歇效应。 光子与物质中原子相撞,多余能量不以x-ray形式放出,传递给其它外层电子, 使之脱离原子,形成二次电子,即俄歇电子(Auger Electron ) 。
小结:
光电子(XPS) :被X射线击出壳层的 电子。它带有壳层的特征能量,可用 来进行成分分析。
二次荧光:高能级电子回跳,多 余能量以X射线形式发出,是 二次荧光。带有壳层的特征能 量。
俄歇电子(AES) :高能级电子回 跳,多余能量将另一电子送出,被 送出的电子是俄歇电子。带有壳 层的特征能量
小结:
宏观效应--X射线强度衰减 微观机制--X射线被散射,吸收 散射:无能量损失或损失相对较小
○ 只有相干散射才能产生衍射 ○ 散射是进行材料晶体结构分析的工具
吸收:能量大幅度转换, 带有壳层的特征能量,是揭示材料成分的因素。
○ 吸收是进行材料成分分析的工具
01-XRD-基础与原理(1-X射线物理基础)

(X-Ray Diffraction ,XRD)
1
概述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1901
发现X射线
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等人 发现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 劳厄方程组
1912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 布拉格方程 开创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历史
1914 1915
2
1916年:德拜、谢乐 多晶体试样的“粉末照相法”
15
1、连续X射线谱
包含从某个短波极限开始 的各种波长的X射线谱。
(1)产生原理 ➢ 轫致辐射:高速电子骤然减
速产生辐射 ➢ 到达阳极的电子数目很多,
并且由于绝大多数电子都要经历多次碰撞产能到达阳极。因此撞 向阳极的时间、条件各不相同。 ➢ 电子动能转化为x-ray的能量也有多有少,从而导致产生的xray频率有大有小,形成不同波长的x-ray,构成连续的谱线。
产生强度特别高的X-ray
电动力学:带电粒子作加速运 动时会辐射光波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13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演示场景
以接近光速运动的电子在磁场中作曲线运动,改变运动方向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
14
三、X射线谱
X射线强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 称之X射线谱,图(a)
从X-ray管中发出的X射线可以 分为:连续X射线谱,图(b) 特征X射线谱,图(c)
晶粒尺寸的计算
晶胞参数的确定……
4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需 分析未知物的物相组成所使用的检测方法?
解 决
XRD物相分析原理?仪器主要结构?样品要求?
的 XRD实验结果如何分析?
问 题 XRD除物相分析外,还能获得材料的哪些信息?
5
材料研究方法1

连续谱的产生机理
其中少数电子在一次碰撞中就将能量全 部转化为光子,因此它产生的光子能量最 大,波长最小。其短波限λ0取决于能量最 大电子,这与管压有关。大多数的电子经 过次碰撞,能量逐步地释放,产生的光 子能量也相应减小,波长大于λ0 。由于X 射线的强度取决于光子的数目。所以连续X 射线谱的最大值不在λ0的位置。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过程复 杂)。但就其能量转换而言,一束X射 线通过物质时,它的能量可分为三部 分:散射、吸收、透过(透过物质后的 射线束强度被衰减)。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6.1 散射
相干散射――X射线衍射的理论基础。 不相干散射(Compton-Wu效应)
我国著名的物 理学家吴有训 与美国物理学 家康普顿一起 在1924年发现 的此效应。故 亦称康普顿- 吴有训效应。
1937 物理
戴维森Clinton Joseph Davisson 汤姆孙George Paget Thomson
电子衍射
1954 化学 鲍林Linus Carl Panling
化学键的本质
1962 化学
肯德鲁John Charles Kendrew 帕鲁兹Max Ferdinand Perutz
蛋白质的结构测定
特征谱的产生机理
原子内部电子的分布: 原子内部的电子分布在不
同的壳层上K、L… 每个壳层上的电子具有不
同的能量εk、εL… 光谱学定义,电子跃迁到K
层产生的幅射称为K系幅射,依 次还有L系、M系幅射等。 并按电子跃迁时所跨跃的能级 数目不同,进行进一步的标识。 跨跃1个能级的标记为α,2个能 级的标记为β等。
第1章 X射线物理学基础
1. X射线的发现 X射线 2. X射线的本质 3. X射线的产生
《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第二章 X射线的物理基础

m 为质量吸收系数,反映了单位质量的物质量对X射线的衰减程度。
m K43Z3
m K
L1 L2 L3
O
K
L1
L3
L2
<
吸收谱:
k < k < k
2.4.3吸收限的作用
吸收限的作用主要有两个:选靶材和滤片。
1.选靶材
目的:保证靶材产生的特征X射线不被样品大量吸 收,从而产生衍射花样。故依样品而定。
0.165919
0.150014
0.154184
0.139222
0.071073
0.063228
K吸收 限
K/nm
0.20702
0.17434 6
0.16081 5
0.14880 7
0.13805 7
0.06197 8
Uk /kV 5.43,5.98 6.4,7.10
6.93,7.71 7.47,8.29
注意:发生二次特征时,吸 收很强,难以再衍射。衍 射的作用内层电子,并未 打飞,而仅是原位振动, 产生与入射X射线一样的 波长,从而发生相干,形 成衍射。
c
h K h W K K
K
hc eU K
1240 UK
K、K 、Uk分别称为K系 的激发频率、激发限波长
和激发电压。
注意点:
1)激发限波长K与前面讨论的连续特征谱的波长限0形式相似。K是能产生二次特 征X射线所需的入射X射线的临界波长,是与物质一一对应的常数。而0是连续X射线谱 的最小波长,是随管压的增加而减小的变量。二次特征X射线是由一次特征X射线作用物 质(试样)后产生的,而连续X射线是由电子束作用物质(靶材)后产生的。
8.04,8.86 17.44,20.0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 第1章 X射线物理学基础-1

特征X射线
V ³ VK
才能出现特征X射线谱(即图中 尖峰)。VK称为激发电压。
改变管流、管压只改变强度, 对峰位无影响。 即特征波长λ只与靶原子序数Z 有关,而与电压等无关,故称 特征X射线。
实验规律
26
激发电压:取决于阳极靶的原子序数Z。 同时,阳极靶(Z)不同,所产生的特征X射线的波长也不同。 特征X射线强度变化公式:
Ph
ν-X射线频率; h-普朗克常数(6.626×10-34 J· ) s c- X射线传播速度(2.998×108m/s)
X射线在与物质(原子或电子)相互作用时,光子能量能被原 子或电子吸收或被散射。
X射线的强度
19
用波动性观点描述:强度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 的单位截面上的能量大小,强度与波振幅 A2 成正比。
E E L E K
3. 这多余能量以一个X射线光量子 的形式辐射出来:
EKL h hc /
4. 对 Z 物质,各原子能级的能量是 固有的,ΔEKL为固有值,λ也是 固有的。
内层电子跃迁辐射X射线示意图
28
L→ K Kα谱线 (跨越 1个能级 ) M→ K Kβ谱线 (跨越 2个能级 ) N→ K Kγ谱线 (跨越 3个能级 )
三.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1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一束X射线通过物体后,其强度将被 衰减,这是被散射和吸收的结果,吸收是衰减的主要原因。
X射线的散射
X射线的散射:X射线照射物质上,偏离原来方向的现象。主 要是核外电子与X射线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两种散射效应。 1、相干散射(coherent scattering) 入射X射线与原子的内层电子作用,且其能量不足以使电子逃 逸时,只能使电子则绕其平衡位置发生受迫振动,成为发射 源向四周辐射与入射X射线波长相同电磁波(散射波)。此时 各电子散射波振动频率相同、位相差恒定,符合干涉条件, 所以发生的散射称为相干散射。 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研究了此现象,推导出相干散射强 度的汤姆逊散射公式,也称汤姆逊散射。当入射X射线为非 偏振时,在空间一点P的相干散射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课件ppt
15
短波限λº的形成
量子理论解释
e
V
hmax
hc
0
式中:e — 电子电荷
=4.803×10-10 静电单位
=1.602×10-19c
v — 管电压
1V=
1 300
静电单位。
完整版课件ppt
16
短波限λº
短波限只与管电压有关,不受其它因素 影响。
hc12.4 eV V
A
1.24 nm V
x-射线衍射分析
X-ray Diffraction
完整版课件ppt
1
1. x射线物理基础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 1895-1897年伦琴搞清楚 了X射线的产生、传播、穿 透力等大部分性质 1901年伦琴获诺贝尔奖 1912年劳埃进行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实验
完整版课件ppt
2
(1879-1960)
25
标识x射线谱的波长
标识x-ray谱的波长只取决阳极靶材料的 原子序数,是物质的固有特性。(莫塞 莱定律): 1 K(z )
式中:K—常数(与靶材物质总量子数有关) σ—常数(与电子所在壳层位置有关) z—靶材料的原子序数
完整版课件ppt
26
标识x射线谱的强度
IK = B i(V-VK)n 式中:B、n—常数,n=1.5~1.7
由灯丝的形状及聚焦罩所决定。 1mm×10mm的长方形
表观焦点:接受方向上x-ray的截面积。 点光源 1×1 正方形 线光源 0.1×10 线状焦点
完整版课件ppt
11
x射线管
较小的焦点和较强的x-ray强度,对x-ray 衍射图可提高分辨本领和缩短曝光时间。
① 接受x-ray时使窗口 处于与靶面成一定角 度的位置。出射角3°~6° ② 窗口开设在与焦点 的长边和短边相对应的位置。
K 32K113K2
完整版课件ppt
24
激发电压VK
开始产生标识谱线的临界电压。 电子具足够能量把靶中原子某一能级上
的电子打掉产生特征x-ray所必须达到的 最低电压。 同一靶材料 VK> VL > VM 不同靶材料的原子结构不同,各自的激 发电压不同,辐射的波长也不同。
完整版课件ppt
i —管电流 V—工作电压 VK—K系激发电压
(1845-1923)
1995
完整版课件ppt
3
1.1 x射线的本质
x-ray的性质: 使底片感光、荧光板发光、气体电离。 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 沿直线传播。 杀死(伤)生物细胞。
完整版课件ppt
4
x射线的本质
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0.01~100Å 用于晶体分析的 λ= 0.5~2.5Å
6
1.2 x射线的产生
凡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或其它高能辐射 流被突然减速时均能产生x-ray。
获得x射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① 产生自由电子 ② 使电子作定向高速运动 ③ 突然止住电子
完整版课件ppt
7
x射线仪
x射线管 高压变压器 低压稳压电源 自动控制、指示装置
完整版课件ppt
8
x射线管
完整版课件ppt
18
x射线强度
x-ray连续谱的总强度I与i、v、z之间存在经 验公式:
I连续=kiZVm
式中:k—常数 k≈1.1~1.4×10-9(V-1) m—常数 m≈2 z—阳极靶的原子序数 i—管电流(mA) v—管电压(kv)
完整版课件ppt
19
连续谱变化规律
I I 管流i3 >i2> i1
完整版课件ppt
17
x射线强度
是指垂直于x-ray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 在单位时间内的光量子数目的能量总和。
I = n hν J/m2.s
是由光子数目和光子能量两因素决定。
连续谱中的强度最大值不在光子能量最 大处,而是在大约1.5处。
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连续x-ray的总强度。
I连续= I() d 0
完整版课件ppt
14
连续x-ray谱的构成
电子加速后撞向阳极靶,大部分动能转 化为热能,一部分以x-ray释放。
撞向阳极的电子目数很多,时间、条件 不同,或多次碰撞逐步减少其能量。
动能转换为x-ray的能量有多有少,射出 x-ray的频率有大有小,形成不同波长的 x-ray,构成连续的谱线。
完整版课件ppt
9
x射线管
阴极:发射电子。 由钨丝制成,通电后,钨丝发热释放自由
电子,奔向阳极 。 阳极:使电子突然减速和发射x-ray。
良好的循环水冷却,防止靶熔化。 窗口: x-ray从阳极靶向外射出的地方。
2个或4个专门材料(Be)制成。
完整版课件ppt
10
x射线管
焦点:阳极靶面被电子束轰击的地方。 其形状与大小是x-ray管的重要质量指标,
i3 i2 i1
I 不同阳极
W Ag Mo
λ
λ
λ
完整版课件ppt
20
(2) 标识x射线谱
特点: ① 具有特定的波长。 ② 当管电压超过某一特定值Vk时产生。 ③ 叠加在连续x-ray谱上的。 产生原因:
与阳极靶原子中内层电子跃迁过程有关。
完整版课件ppt
21
标识x射线谱
原子系统内的电子按包利不相容原理和 能量最低原理分布于各个能级,能级是 不连续的,K层靠近原子核,能量最低。
管电压增加到一定数值,电子脱离原轨 道,体系处于不稳定的激发态。
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的跃迁将以光子 的形式辐射出标识x-ray谱。
完整版课件ppt
22
标识x射线谱
hK W K W L hK hL
完整版课件ppt
23
标识x射线谱
k层电子被迁出的过程 叫k系激发,随之的电子 跃迁所引起的辐射为k系 辐射。 Kα是由Kα1和Kα2两条 谱线组成,与原子能级 的精细结构有关。
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以一定频率、波长在空间传播; 微粒性:以光子形式辐射和吸收时具有一
定的质量、能量和动量。
完整版课件ppt
5
x射线的本质
波长λ、振动频率ν、传播速度c间的关系: λ= c c = 3×108m/s
E = hν =
hc
P=h
h= 6.63×10-34J·S
完整版课件ppt
完整版课件ppt
12
1.3 x射线谱
施加不同的电压, 连
得到波长和强度的度 相
续 X
I
关系曲线,称为 对 射
x-ray谱。
强线
特征X射线
λmin
完整版课件ppt
λ
13
(1)连续x射线谱 I
特点:
① 强度随波长连续变化。
λ
② 每条曲线都有一个强度最大值和波长极
限——短波限λº。 产生原因:
高速运动的电子被靶面骤然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