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形成与发展 整理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大纲中国文学的源头:远古歌谣和神话。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标志书面文学萌芽。
特点是诗乐舞结合,文史哲不分。
夏商原始宗教文化。
西周春秋礼乐文化。
战国百家争鸣。
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的演变。
先秦文学五大内容:神话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辞一、神话《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
山海经包括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女娲的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发展过程。
中国神话蕴涵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厚生爱民、博大襟怀、大公无私等)自强不息(忧患意识、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二、《诗经》最早诗歌总集。
收录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地域北方。
作者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
春秋之前都是乐歌。
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
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分风、雅、颂三部。
“风”即音乐曲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小雅。
大雅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作者是社会各阶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鲁、商颂。
风多为春秋时期作品,采自民间。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
《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隔句押韵。
结集有三说:采诗、献诗、删诗说。
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
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言志。
使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现实主义。
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三、比兴手法。
赋、比、兴艺术开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四、体裁结构、语言艺术。
四言诗创作;四六句基本句式。
古人用“温柔敦厚”四字评《诗》,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诗教。
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止乎礼义”,“怨而不怒”,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古诗词基础知识

古诗词基础知识古诗词基础知识在中国古代诗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
当然词有长短句,它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形态,所以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的诗歌园地当中也是独具一格的。
中国古典诗歌早期定型为“四言诗”,大家知道《诗经》,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诗”,就是四个字一句,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汉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兴起。
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一般情况下我们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是不讲究音调格律的。
到了南朝时期,在齐代年间,有人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有人就根据汉字的这种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当中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要“一简之,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讲究对偶。
所以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的诗体——“体”。
“体”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这些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初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我们把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称为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
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格律诗称为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
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智识专题聚焦“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
语文课程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培养学生观察语言文字现象,发现问题并从中找到语言文字规律的能力。
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言文字运用”与其他学习任务群是有所不同的。
本文试着在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视域下,对“语言文字运用”加以探析。
一、如何理解该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一)目的是奠定语文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1]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实践”,指的是使用汉语言进行真实世界中的交流或应用活动的实践过程,包括“识字与写字”“表达与交流”“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
学生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不断加深对祖国语言特点和运用规律的认识,优化自身的言语表达,形成自己的言语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同时,对汉字构字组词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和整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感受汉字文化的内涵。
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经验和探究汉字特点和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理解力,推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具体过程如下页图1所示。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言文字运用”曹爱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是奠定语文基础,内容指向汉字方面和词句段篇的积累与梳理,核心要义则在于将语言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其实践路径是多样的,“发现用词规律—积累语言经验—运用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梳理表达规律—运用语言”“理解言语意图—探究表达智慧—运用语言”是基本路径。
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任务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观察、分析、整理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经验发现汉字构字组词的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语文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表达与交流、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形成良好语感,奠定语文基础图1(二)内容指向汉字方面与词句段篇的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各年段学习内容指向基本一致,除了第一学段有四条,其他学段都是三条。
唐诗宋词发展脉络个人整理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 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 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 往与情怀。 代表作:高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 首》、《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 昌龄:《出塞》,李颀:《古意》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实状况所 致。唐自建国以来边事不断,这些重大的客观现实必然反 映到诗歌创作中去。二是从军赴边、建功立业是当时文人 的普遍时尚。戍边开疆、建功立业也成为他们建功立业的 首选途径。三是有悠久的文学渊源。先秦的《诗经》、 《楚辞》及汉乐府已有描写征戍的篇章,汉魏之际,南北 朝时边塞诗渐盛,盛唐边塞诗体裁完备。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 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 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 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
陈子昂,他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 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 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他洞 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
一、北宋前期的词
代表词人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范仲淹、张先、 柳永、苏轼 晏殊词写男女恋情,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 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
欧阳修词作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 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 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苏轼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 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 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有时则把对自然 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 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 感慨,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词的特点和风格有哪些

宋词的特点和风格有哪些宋词的特点和风格有哪些?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那么你知道宋词的特点和风格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宋词的特点和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词的风格宋词的风格主要有婉约派风格和豪放派风格。
婉约派风格: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豪放派风格: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宋词的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宋词的派别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
词语分类通过词语分类活动帮助学生整理词汇提高词语运用能力

词语分类通过词语分类活动帮助学生整理词汇提高词语运用能力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量对于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词语的数量庞大且多样化,往往难以系统地整理和运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词汇,词语分类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词语分类活动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这一活动来帮助学生整理词汇并提高词语运用能力。
一、词语分类活动的意义词语分类活动是一种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词汇的方式,通过将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特点进行分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具体来说,词语分类活动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通过词语分类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词汇,并将它们归类整理,从而扩展词汇量。
2.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将相似的词语放在一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的概念和特点,形成概括和总结的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词语分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组织词汇,并培养学生运用词语进行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词语分类活动需要学生进行分类和归类,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二、词语分类活动的具体实施为了有效地进行词语分类活动,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词语分类活动:1. 词义分类活动:根据词语的意义将词汇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词语,要求学生根据意义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组别,如动物、植物等。
2. 词性分类活动:根据词语的词性将词汇进行分类。
例如,教师给出一些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学生需要将它们分别归类。
3. 主题分类活动:根据词语所属的主题将词汇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列出相关的词语,并进行分类。
4. 用途分类活动:根据词语的用途将词汇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常见的动词或形容词,并要求学生根据它们的用途进行分类。
通过以上不同形式的词语分类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词汇,并提高词语的运用能力。
宋词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宋词基础知识一、词的起源:源于隋朝“燕乐”,成于唐代,而兴于宋。
最早的词大都合乐歌唱。
二、词的别称:曲、曲子词、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
三、词的体式:按字数分三类: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四、词牌: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
每个词牌均应遵“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
五、关注词牌:词牌本身能反映词的某些艺术特色。
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长相思》适于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事业等等。
六、词的分段1、单词也称单片,全首不分段,多为小令。
2、分为两段的词,上段叫上片(上阙),下段叫下片(下阙)。
3、分为三段、四段的词,叫三叠、四叠。
七、词风比较1、婉约派:(1)题材较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2)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华丽的形式。
(3)艺术上,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
(4)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2、豪放派:(1)题材广阔,“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语言上,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不为形式所羁。
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4)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引用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知识赠送以下资料英语万能作文(模板型)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society more and more problems are brought to our attention, one of which is that....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____________。
整理的名词解释

整理的名词解释【整理的名词解释】一、定义和作用整理,指对一堆杂乱的事物进行有条理的归类、清理和安排,以达到更有效、更高效的目标。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混乱和浪费。
二、物品整理物品整理是指对物品进行分类、清理和组织,以达到更好的使用和管理。
首先,分类是整理的基础,将物品按功能、用途或特性进行划分,使其有序可触,方便寻找。
其次,清理是整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清除多余、损坏或过期的物品,可以减少占用空间,提升整体整洁度。
最后,组织是物品整理的关键,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容器的选择,使物品摆放井然有序,易于取用。
三、文件整理文件整理是指对各类文件进行分类、归档和管理的过程。
首先,分类是文件整理的基础,可以按照文件的性质、用途或日期进行分类,提高查找效率。
其次,归档是保证文件整洁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步骤,将文件按一定规则归入合适的文件夹、盒或柜中,便于管理和保管。
最后,管理是文件整理的核心,通过建立文件索引、制定管理制度和定期清理,可以确保文件的可用性和存储效果。
四、时间整理时间整理是指有效规划和管理时间,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更高效、更有成果的工作和生活。
首先,分析时间:通过对时间使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主要时间浪费的原因和症结。
其次,制定计划: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表或计划表,将时间分配给各项任务。
最后,执行计划:按照预定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顺序,尽量避免拖延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自律性。
五、信息整理信息整理是指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和处理,以便于获取知识、加深理解和实现应用。
首先,采集信息: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等途径,主动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其次,分类整理:对采集到的信息按照主题、领域或重要性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信息库或知识体系。
最后,处理应用: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将信息转化为实际的知识和经验,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心理整理心理整理是指对自身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行调整、平衡和管理,以实现内在的和谐与积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形成与发展整理/欣然依旧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大家晚上好!欣然依旧在此向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在这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事业有成,学业丰收!年前几堂大课想必大家收获颇丰,老师们精彩的演讲,引经博古,说史用典,娓娓道来,受用非常,为此本人对他们表示最深的敬意。
向各位老师学习了!今天我能在这里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类文明的隗宝(中国古典诗词)感到非常荣幸。
中国古典诗词这个题目很大涵盖面也很广,穷其一生也不可能把它学全和学透。
因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从入门学起,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讲词的发展。
大家既然有兴趣学习古诗词,那就应该去了解知道中国古典诗词的形成和发展,尽管这里有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古今大师们的评论解析论点,及考古文学界的各种争论。
本人认为无需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研究人员需要去做什么课题,不过能够了解了这些,那将对我们学习古诗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为此我建议有时间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更详细的了解一下古诗词的形成和发展。
今天的人类文明和以前不同了,现代人一定要掌握现代的方法,去学习去工作和生活。
说起词的发展那就不得不说诗词的形成,前面已有老师讲过这方面的课程,讲的很精彩今天我就大致提点一下,诗词是中国文学载体中的一对孪生兄弟。
目前还很难认定先有词还是先有诗,这问题好像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令人寻味和纠结。
如果把诗狭隘的定义为近体诗的话,那我可以告诉大家词比诗早。
但我还是感到不对,为此我想大家还是把诗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只不过在具体的文体架构中有所分支而已。
等以后有了明确定论后再说吧,现在只能如此了。
总之诗词来源于诗歌。
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化,同时发展和进化的。
它来源于生活,工作,和人们的意志思想本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的进化不断更新的,这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兼容性创造性文字的先进性所造成的。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文学艺术载体。
大部分学者和专家认为,词是一种和乐歌唱的诗体,因为它与音乐密切相关,所以在唐代被通称为曲子词,词是后期的名称,此外它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等。
词是随着燕乐的广为流传而兴起的和乐歌诗。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
”王灼此言概括了词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这里所谓“曲子”就是指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曲子词主要是用来配合燕乐的。
有学者认为词最早产生于隋代,起源于民间。
词的初创阶段,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有些词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有些词反映市民生活和男女爱情,等等。
虽在格律上还不够严格,艺术上也有粗糙之处,但是风格质朴,语言清新。
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大量的民间无名氏创作保留了词的原始面貌。
敦煌民间词,具体产生在唐代什么时期,已经无法确定。
这些词原是保存在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的写本上,经过近人的整理,大约有二百首左右。
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以词集形态出现的《云谣集杂曲子》,这是现存最早的曲子词集。
《云谣集》收词30首,艺术上相对成熟,题材内容也比较集中,大多是写爱情婚恋的悲欢离合。
其他散见的词作,内容就比较广泛,歌唱边防将士、塞外居民、商人士子、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
由于敦煌民间词不是一时一地的作品,因此题材内容既没有什么限定,表现形式上也没有统一固定的规范标准,艺术上还比较稚嫩,但也别具一种原始素朴的美感。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定风波》其一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
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其二征战偻啰未足多,儒士偻啰转更加。
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
项羽翘据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
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
唐代的诗客曲子词,是指文人诗客尝试写的词作。
现存最早的作品,应该是初唐沈佺期等人写的《回波乐》,但这几首词说不上有什么艺术性,形式上与齐言体诗歌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作为最早的文人词,具有一种词体“标本”的意义。
到了盛唐,相传是李白作的《菩萨蛮》和《忆秦娥》词,倒是相当成熟的长短句体,但是否确为李白所作,历来有争议。
即使《忆秦娥》等词确是李白所作,那也只是盛唐时期一个超越时代数十年的特例,不能代表词史的进程,因为他没有呼应者和跟进者,虽然同时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也传有一首词作,但真伪同样难定。
沈佺期【回波乐】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
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中唐,文人词日渐增多,但还是处在试验模仿阶段,习惯于写与齐言体诗相近的词调如《杨柳枝》、《浪淘沙》等。
这时最有影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词五首,问世不久就传到日本,当时嵯峨天皇有唱和之作,日本填词从此开山。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唐代诗客中存词最多的两位,也是首次明确标明“依曲拍为句”即依调填词的两位词人。
他俩写的五首《忆江南》,是中唐时期艺术上比较成熟的长短句体词。
到了晚唐温庭筠手里,词体才宣告成熟。
温庭筠最大的贡献,是定型了词体。
在敦煌民间词里,同一词调之词,字句平仄往往不统一,而温庭筠的词,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从而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确立了统一的规范。
他还建立了一种抒情范式,以女性为题材,以柔情感伤为基调,以语言的香艳亮丽和意境的精致小巧为审美理想。
后来的花间词人都是以他的词为艺术典范,效法他的抒情范式。
两个创作中心:西蜀南唐(唐五代词可概括为“双线两点”)西蜀词人,主要是赵崇祚所编《花间集》里收录的十八位词人,习称“花间词人”或“花间词派”。
这十八词人是: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敻(xiòng)、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yǐ]、阎选、尹鹗、毛熙震和李珣。
其实温庭筠和皇甫松是晚唐人,唐代亡国前早就去世,生活年代比五代西蜀词人要早得多。
因为温庭筠是西蜀花间词人效法追随的偶像,所以他的词也被收录在《花间集》内,并与其他西蜀词人并称为“花间词人”。
花间词人中,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能跟温庭筠比拼的是韦庄,他俩并称为“温韦”。
韦庄词的风格与温庭筠大不相同,温词追求浓妆,韦词喜爱淡抹,以清淡为美。
温词是典型的“男子作闺音”,代女性言情,抒发的是超时代、类型化、普泛化的情思,而韦庄词开始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感受,即使是写相思恨别,有的也是写他自已的情感经历。
孙光宪和波斯裔李珣,也各具特点。
特别是李珣词写的岭南热带风光,给五代词坛增添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靓丽风景。
【女冠子】四月十七。
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思帝乡】春日游。
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南唐词坛,比较知名的有李璟、李煜父子和做过宰相的冯延巳。
李璟存词四首,以名句“小楼吹彻玉笙寒”(《浣溪沙》)著称。
李煜和冯延巳不仅存词较多,而且成就也高。
如果比照当代歌坛的评比,在唐五代词人中评选出四大“天王”,那么,非温、韦、冯、李(煜)四人莫属。
如果大家允许我再给这四位天王排座次,那么,温庭筠肯定是头号天王,李煜居第二,韦庄和冯延巳并列第三。
温庭筠在词体词艺上的定型开创之功,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当然要坐第一把交椅。
而李煜词无论是情思的深度还是艺术的精度纯度以及在后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韦、冯都稍逊一筹,所以李居第二,韦、冯大概也不会产生“耻居李后”的想法。
韦、冯词各有特色和创意,打个平手,难分高下。
宋初词坛,没有延续南唐和西蜀的发展势头,显得不太景气,专力写词的词手很少,只有王禹偁、寇准、潘阆和林逋[bū]等诗人玩过一两把,写过几首词。
他们作词的成就既没法跟晚唐五代的四大天王相比,也无法跟后来的柳永等人相提并论。
他们的兴趣原本也不在词的创作上,而是在诗歌里。
进入11世纪上半叶,宋词就逐渐走上了辉煌的星光大道。
大腕明星辈出,名篇佳作纷呈。
这时的词坛大腕有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和宋祁等人。
柳永是北宋时期最受欢迎的词坛偶像,直到北宋末年还有追星族传唱他的经典词作《雨霖铃》。
他熟悉当时流行的市井新声,创制了不少慢词新调,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能力。
唐五代宋初,词坛流行的主要是短小的令词,自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后,小令与慢词并行,词调日益丰富。
柳永还特别注意面向市民大众创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歌唱大众的心声,因而深受市民大众的喜爱。
文人士大夫很有些看不惯,时加指责,说他“骫骳(wěi bèi)从俗”,但写词时又暗地里学习模仿。
后来苏轼、秦观和周邦彦等著名词人,都受惠于柳永。
同时的张先,善于创造名句,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写影名句著称于时,人称“张三影”;内容上侧重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所以又有人称他为“张三中”晏殊少年发达,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宰相,位高权重,在当时词坛上很有影响力。
他写起词来雍容华美,志得意满之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人生感慨。
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在词里头也偶尔展示他“文章太守”的个性风采。
年青的时候他曾经浪漫过,而且有点放荡不羁,所以也写了一些温柔缠绵风流浪漫的爱情词。
至于范仲淹,曾经到边疆做过戍边的将帅,有军旅游生活的体验,创作了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表现塞外风光,歌唱将士们的理想与苦闷,大大开拓了词境。
柳永们谢幕之后,11世纪下半叶的词坛更加星光灿烂。
王安石、苏轼、晏几道、黄庭坚、秦观、晁补之、贺铸、周邦彦等明星词人相继登场。
而苏轼和周邦彦各自开宗立派,影响更大。
晏几道为人比较倔强孤僻,是政治边缘化的人物,仕途上落伍,生活上落魄,作词也固守传统,不写新兴的慢词,而专写小令,用小令建构他独特的情感世界。
秦观虽是苏轼的得意门生,写词却是另辟蹊径,在普泛化的悲欢离合之情中融入自我的生命体验,艺术上情韵兼胜,协律可歌,雅俗共赏。
文人士大夫赞不绝口,市民大众也是传唱不衰。
北宋时,秦观被认为是最佳词手。
贺铸是身兼英武豪侠与柔情文士于一身,既擅长抒豪情壮志,也能写柔情软调;既儿女情长,又英雄气盛。
人的长相是奇丑无比,词却写得美不胜收。
宋室南渡前后,李清照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张元干、岳飞、赵佶、赵鼎等词人相继登台献艺。
这时虽然缺乏东坡、清真那样领袖级的人物,但女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也足以让此期词坛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让后世的词迷们高山仰止。
两宋三百多年的词坛,基本上是男性“天王”们独霸天下,唯有此时女性“天后”打破了男性一统江山的格局,与天王们平分秋色,所以这时的词坛并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