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护理论文
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体会论文

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297-02【摘要】: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一种有创性的维持性治疗。
首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对疾病本身和透析知识缺乏了解,同时透析费用昂贵以及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绝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到透析效果。
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心里负担和内心恐惧,以便获得良好的透析效果。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入规律血液透析治疗后[1],一般均在门诊进行,此时,家属是患者的直接关心照顾者,他们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饮食情况及病情细微变化更加了解,对患者的影响更直接[2],所以医护人员首先要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应反复多次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血液透析的治疗方法及特点,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透析以及控制水、盐和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在治疗过程中以确保患者情绪稳定,消除不良心理,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因患病时间长,家属在漫长的护理过程中有某些不足时,易使患者产生失落感,对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同时由于透析时间长,透析费用昂贵,病痛的折磨致使患者受到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
表现为焦虑、忧愁、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或性情暴躁、易怒。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掌握每个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理解人生的价值,并取得家属的配合,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
2 饮食护理营养状况是影响透析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合理饮食可以预防肾衰合并症(营养不良,高钾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等),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透析效果,从而保证血液透析患者健康、舒适的生活,并有助于恢复社会活动。
血液透析双腔导管的护理论文

血液透析双腔导管的护理近年来,因各种疾病导致终末期肾病的患者增多,故血液透析患者增加,随着经皮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逐年增加,该导管的并发症相应增加,建立一整套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非常重要。
本中心对2010年11月以来的38例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追踪护理,其护理体会如下:【中图分类号】r47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73-01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本血液净化中心共有38例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5~79岁。
1.2导管置管和使用方法分别使用(able)双腔临时导管或(reut1133)带涤纶套的长期深静脉导管,以seldinger法按深静脉留置导管操作常规进行置管术,置管操作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定。
每次血液净化治疗前予局部碘伏消毒并更换敷料。
治疗结束后,采用10~20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2500~5000u/ml的肝素盐水按导管标称的管腔容量进行封管。
1.3结果本组发生并发症4例次,其中出现隧道感染1例,出口处感染2例,不完全堵塞1例,无导管脱落及出血、空气栓塞发生。
①导管相关感染3例,其中1例为颈内静脉置管,2例为股静脉置管;②不完全堵塞1例为动脉端堵塞,为颈内静脉置管。
2 护理2.1加强血液净化中心管理血液净化室每日3次多功能杀菌机空气消毒2小时,治疗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2小时,地面及物体表面每日含氯消毒剂消毒3次,对进入血液净化中心的人员严格控制,操作人员定期学习院感知识,导管留置及血液净化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2.2加强健康宣传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导管留置后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鼻腔及置管局部皮肤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百多邦或金霉素软膏以减少细菌定植。
血透治疗使用双腔导管,开放导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放导管如经导管采血、注射及输液等。
透析患者日常护理论文

浅析透析患者的日常护理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对透析患者开展日常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进行浅析。
关键词: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38-02对透析患者开展正确的日常护理是延续其生命的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在对患者施以正确有效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应同步开展有效的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工作。
通过上述三方面,来确保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1 做好常规护理1.1 严格穿刺无菌操作。
穿刺护士除了要准备各项用物外,仔细检查透析器,管路及穿刺针有无裂缝早发现、及时更换、还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内瘘手臂有无皮疹、发红、淤青、感染等情况。
一旦发现上述问题,则在实施穿刺前给予必要措施。
1.2 仔细摸清血管走向,并感觉内瘘的震颤强弱。
若发现震颤消失或减弱,应及时告知患者本人及医生。
由医生进行血管听诊和血管彩超检查,从而确定血管通畅情况。
1.3 提高护士穿刺水平,力争一针穿刺成功。
手术后的瘘管原则上是在手术后六至八周成熟后方可使用。
选择正确的穿刺点,动脉穿刺要距瘘口5cm以上,静脉穿刺要距动脉穿刺点8cm以上。
同时动静脉避免穿刺在同一条血管上,以减少血液再循环。
应尽量采用阶梯法,即:首先新穿刺点距离上次进针点至少1cm。
其次采用钮扣法。
即像衣服的钮扣一样固定几个穿刺点轮换使用。
穿刺时要切记定点穿刺,它会让血管壁纤维化受损、弹性减弱、硬结、瘢痕,从而形成管腔狭窄;而未用的血管也因长期使用而形成狭窄,穿刺处的皮肤变薄、松弛及穿刺时针眼处渗血等情况。
1.4 透透析结束后,应采用拇指和中指指腹压迫穿刺点,即:拔针时无菌棉球压迫穿刺点,止血时力度不轻不重以不出血为准。
拔针固定压迫二十至三十分钟,注意按压力度,松紧须适宜。
过松容易出血;过紧或压迫时间过长有将瘘口阻塞的风险。
1.5 两次透析间期,应鼓励患者活动肢体,避免内瘘侧手臂进水。
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健康教育论文

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的健康教育【关键词】老年患者;血液透析;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79-01随着社会老龄化和血液净化技术的广泛开展,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慢性肾衰患者可存活30年以上,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因此,老年血液透析(血透)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1]。
他们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各个器官脏器的老化,使他们认知和理解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的透析质量,延长老年患者的存活时间,了解他们各方面的健康护理需求,加强对老年血透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对115例老年血透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从2010年6月~2013年3月共收治60~86岁维持性血透患者115例,平均年龄70.9岁,其中男73例,女42例。
原发病为肾小球肾炎47例,糖尿病肾病53例,高血压10例,多囊肾5例。
接受血液透析时间为2.5个月~10.1年,透析周期2~3次/周,透析时间是4~4.5h/次。
1.2 健康教育内容:①心理护理;②肾脏病基本知识;③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④血管通路的保护;⑤饮食方面注意事项;⑥用药方面的注意事项。
1.3 健康教育方法:①面对面交谈:由医生和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肾脏疾病的表现及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②现身说法:让血液透析时间长的老年患者现身说法,给初次透析的老年患者及家属讲解透析的一般感受,消除紧张、恐惧和茫然的心理,稳定情绪,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③书面形式:定期向患者及家属发放一些肾脏疾病和透析方面的宣传材料,如:小册子、书籍,定期举办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宣传栏张贴的内容定期更换。
④随时随地进行宣传教育:在透析的过程中以及在观察病情的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交谈,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变化,不失时机地了解他们的身心痛苦,及时为患者排忧解难。
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体会论文

浅谈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我院33例血液透析病人给予整体性健康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生活指导。
结果:33例慢性肾功能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面对疾病,并能主动了解血液透析方面的知识。
结论:加强对血液透析病人的护理,可使病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38-01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对透析治疗认识不足,其原发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各种失调,加之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们心里障碍发生率高,更需要医护人员关心、支持、安慰、指导,并传授预防保健知识及饮食和自我护理知识,使病人处于乐观积极配合治疗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现将33例血透病人的健康指导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我院血液透析33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55.2岁,慢性肾功能衰竭30人,急性肾功能衰竭1人,农药中毒2人;每人每周透析2-3次,每次透析2-4h.。
1.2 结果 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中有1例行肾移植手术,余29例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梗阻性肾功能衰竭转上级医院治疗,2例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透析3次后住院5天治愈出院。
33例病人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体会2.1 透析护理:透析前护理人员应耐心讲解透析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双方相互信任、协调配合,使患者保持健康心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1]认真做好体重、脉搏、呼吸、血压的监测,并记录。
透析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备好急救物品、药品等心肺复苏的准备工作。
每小时测脉搏、呼吸、血压,并注意观察血流量、静脉压、有无血液分层、血液及透析液颜色,如发生分层、凝血,提示肝素用量不足,一般加大肝素剂量即可。
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论文

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并发症相关因素,从而预防或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8例透析患者共2480次血液透析治疗记录,对出现的各类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总共2480次透析治疗中,发生低血压50例,高血压125例,失衡综合征10例,心律失常4例,首次使用综合征3例,出血症状2例,发热5例,肌肉痉挛25例。
结论: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发生率高,透析患者因为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其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因此,透析工作者在执行透析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细心护理,早发现早处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119-01血液透析技术是通过透析器的渗透弥散和超滤作用进行的。
患者肾功能不全或其它原因导致的排泄功能障碍使代谢产物、毒素及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
血液透析能代替部分肾脏的功能发挥排泄体内毒素及废物,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调节酸碱平衡,纠正酸中毒作用[1]。
血液透析技术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它影响血液透析过程的正常进行,如能及时发现而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2]。
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血液透析患者58例,共2480次血液透析。
其中发生50例低血压,125例高血压,失衡综合征10例,心律失常4例,首次使用综合征3例,出血症状2例,发热5例,肌肉痉挛25例。
经处理后,48例低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可继续血液透析,2例低血压患者需结束血液透析。
125例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20-40mmhg/10-20mmhg,10例血压下降不明显。
10例失衡综合征患者症状消失。
4例心律失常患者症状消失。
血液科护士论文血液透析护理论文

血液科护士论文血液透析护理论文血液透析病人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讨论血液透析病人的护理。
方法对我院76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总结。
结果76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药物中毒的病人除两例转上级医院治疗外,其他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结论加强对血液透析病人的护理可使病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我科于2006年7月开展血液透析以来,至今共收治了血液透析病人56例,包括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农药中毒等病人,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76例病人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6.73岁。
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53人、急性肾功能衰竭4人、药物中毒3人、农药中毒16人。
1.2 结果5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中有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行肾移植手术,4例死亡外,其余46例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前与透析后肌酐平均下降约400umol/L左右,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中,2人为梗阻性肾功能衰竭转上级医院治疗,2人为药疹性肾功能衰竭,透析两次后治愈出院,1例口服氯丙嗪中毒,2例口服氯氮平中毒,透析两次后住院治疗两天治愈出院,16例农药中毒的病人1例为口服稻瘟灵,6例为口服克无踪中毒,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透析2~3次后平均住院4天治愈出院。
76例病人均无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明显出血倾向、休克或血压偏低,收缩压低于80mmHg、近期大手术等血液透析并发症。
2护理体会2.1 透析前的护理持续性血液透析早期阶段的患者往往因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对疾病认识上的限制对透析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不耐受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的心情;某些患者对透析治疗尿毒症的期望值过高,当治疗结果未达到预期目标就产生焦躁、消极的心理。
因此,做好血液透析前患者及家属的宣传工作,增加患者及家属对血液透析的了解,对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增进医患合作与相互信任是十分重要的。
老年患者血液透析护理论文

老年患者的血液透析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173-01【关键词】老年透析护理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肾脏替代治疗成为这一部分人群维持生命的有效治疗手段,如何提高老年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透析并发病,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我科自2008至2010年对28例老年透析患者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一般护理1 病室环境保持清洁,干燥,阳光充足,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18~20℃,湿度50%~60%为宜。
2 做好基础护理,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帮助其进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求,协助其保持舒适的卧位。
3 护士应陪同患者测体重,并做好记录,对透析期间体重增长过快的应提醒其注意控制水分的摄入。
4 做好心理护理,仔细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关于透析的基础知识,了解透析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安慰病人,详细讲解透析的重要性,以及情绪与疾病的相互关系。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二血管通路的护理老年患者因皮肤弹性差,脂肪肌肉层变薄、皮下组织松弛、血管硬化,危险性大,所以穿刺是应选择较粗易固定的血管,尽量避开原来的穿刺点,采用阶梯法刺穿。
进针时须做到轻、稳、准,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
穿刺完毕针翼用胶布交叉固定,以防止松动和脱落,引起渗血和出血。
透析结束时,按压穿刺点15~30min以防止出血,以内瘘口触及有搏动为宜。
透析间期,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内瘘的保护;内瘘侧手臂避免负重物,受压。
有血管硬化者,可在透析24h后热敷,敷后用喜疗妥外涂血管并轻轻按揉,以利于血管软化便于穿刺。
平时衣着宽松,注意局部保持清洁卫生,夜间睡觉避免压迫内瘘侧肢体。
三透析期间常见并发症的护理1 低血压:如在透析过程中或透析结束前突然出现血压下降、打哈欠、恶心、呕吐、出冷汗、胸闷或伴有下肢肌肉痉挛,应立即减慢血流量,减慢或停止超滤水分,补充生理盐水,待症状缓解后继续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血液透析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203例,共9820例次血液透析。
520例次发生低血压,125例次发生心率失常,265次发生高血压,90例次发生肌肉痉挛,20例次发生管道凝血,5例次生出血症状。
全部透析病例均使用碳酸氢钠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ml/ min,血流量100ml ~ 260ml,诱导透析2h〜3h,维持透析4h。
1.2方法根据原因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变透析模式,健康教育等方法预防透析急性并发症。
2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3例,男132例,女71例,年龄12岁〜85岁,共9820例次血液透析。
520例次发生低血压,125例次发生心律失常,265次发生高血压,90例次发生肌肉痉挛。
经积极处理后低血压的495例次血压升高,可继续血液透析,25例次低血压持续,需结束血液透析;心率失常的96例次症状消失,29例症状持续,需结束血透;高血压的210例次血压下降20mmH~ 50mmH/ 10mmH~ 30mmH,g 55例次血压下降不明显,85例次肌肉痉挛症状消失,5例次肌肉痉挛持续,需结束血液透析,20例次出血症状及5例次凝血症状均可继续透析。
3 原因及护理3. 1低血压低血压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 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mmH以下,它可引起身体不适、血液通路阻塞、增加死亡率,常见的原因有:超滤量过多超过心血管的代偿,透析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3];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心功能不全,出现心力衰竭;血液经过透析机后,血浆渗透压
及细胞外液容量下降,但患者血管自我调节功能减弱,血管舒张因子(腺苷、NO等)释放导致血管扩张;透析前服用降压药。
护理:控制脱水速度,防止脱水过量,需确定合适的干体重,控制透析间期体重的增加不超过干体重的5%,减少透析过程的脱水量;改变透析模式,对老年、心血管不稳定、经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采用高钠透析、序贯透析、血液透析滤过。
对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适当增加透析次数和时间;加强血液透析治疗时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眼花、冷汗、便意等高度提示低血压,需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出现低血压时应立即减慢血流量、关闭超滤,非糖尿病患者须迅速给予50% 葡萄糖、高渗钠,必要时给予升压药物或结束透析;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
容量依赖型高血压由于超滤脱水,血液可能降低]4],因此,透析前停服降压药1次或减少剂量。
3. 2高血压主要是因水钠潴留容量负荷过重,肾素活性过高所致,故护理主要让患者知道自己的干体重,严格控制液体的入量,特别是患者不遵医嘱,随意服用中草药尽量避免,须低钠饮食,按医嘱合理使用降压药物。
3. 3心律失常主要原因是:患者有心脏疾患史,未很好控制;电解质紊乱,出现高血钾居多,低血钾也经常出现。
护理:积极治疗原有心脏疾病,严格控制出入量。
尿少患者严格控制钾的摄入,香蕉、蘑菇、坚果类含钾特别多,需特别注意。
低钾者按医嘱补充钾,密切观察尿量,保持钾的平衡。
按医嘱服用消心痛等。
3. 4肌肉痉挛常见原因:过度超滤,使用低钠透析液。
护理:对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的患者,增加透析次数和时间,避免超滤脱水过多过快,导致透析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
范文最新推荐
不足,有必要时采用高钠透析,给予泵前输入生理盐水、50 %葡萄糖等。
3. 5凝血症状常见原因为血流量过小,肝素用量不足,手臂外露血管收缩造成回流障碍,高凝血状态等造成,故须保持循环管道通畅,开始透析时要严密观察血流量,有高凝倾向的患者可增加肝素用量。
如血液过度浓缩,可适量增加患者饮水量,在透析中注意肢体保暖,患者出现寒颤要及时处理。
3. 6出血透析中出血可分为体内出血及体外循环管道漏血,体内出血大多数发生在血透导入期的新患者。
发生此症状应减少肝素用量,加强透析,改善尿毒症,透析结束时采用等量的鱼精蛋白静脉注射对抗,或使用进口低分子肝素,如Fragmin和Fraxiparinee。
严重者使用无肝素抗凝血透析法,须注意增加血流量运行速度,每分钟达到250ml〜300ml,或间歇性以生理
盐水冲洗管道,避免在透析中进行输血或静脉营养输入,及时观察血路运行的状况、透析器及血路管道血液有否变黑等]5]。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这些急性并发症的发生,轻者造成患者痛苦,重者危及患者生命。
密切观察透析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并及时处理极为重要,是确保血透的顺利进行,有力地提高透析质量,降低透析中死亡率。
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及时的心理护理,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指出
尿毒症在现今医疗水平下治疗的存活率是很高的,并做好家属工作,以乐观饱满的情绪配合医务人员战胜疾病。
参考文献:[1]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02. :2] 崔敏,李群,熊云春,等.血液透析中急性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J].中国血
液净化,2004 , 3(10) : 568. : 3 ] PietroZucchelli : DryWeighti nH emodialysis.VolemicCo ntrol
[J]. SeminarsinNephrology , 2001, 21(3) : 286 290. [4] 丁虹.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J ].医学综述,2000,6(2) : 91 93. :5] 左力,王梅.血液透析治疗的急性并发症及处理] 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6) : m 1110,[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发生急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变血液透析模式,健康教育等方法预防透析急性并发症。
结果:血液透析患者203例,共9820例次血液透析。
520例次发生低血压,125例次发生心律失常,265例次发生症状性高血压,90例次发生肌肉痉挛。
20例次发生管道凝血,5例次发生出血症状。
经积极处理后低血压的495例次血压升高,可继续血液透析,25例次低血压持续,需结束血液透析;心率失常的96例次症状消失,29例症状持续,需提前结束血透;高血压的210例次血压下降20mmHkg 50mmH^ 10mmH(g
30mmHg 55例次血压下降不明显,85例次肌肉痉挛症状消失,5例次肌肉痉挛持续,需结束血液透析,20例次出血症状及5例次管道凝血均可继续透析。
结论: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发生率高,早发现、早处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急性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