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周刊》的杂志特色

合集下载

有趣阅读个适合小学生的杂志推荐

有趣阅读个适合小学生的杂志推荐

有趣阅读个适合小学生的杂志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有趣杂志推荐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既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增长知识。

为了寻找一个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杂志,我们需要考虑一些因素,比如内容的趣味性、适龄性、教育意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推荐几本有趣且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杂志。

1.《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一本一年刊的杂志,它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插画为特色。

这本杂志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与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匹配。

每期的内容包括故事、诗歌、绘本等,都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此外,它还附带了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这本杂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科学少年》对于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们来说,《科学少年》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材料。

这本杂志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丰富多彩的插图和实验等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每期的主题都与科学相关,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领域。

孩子们可以通过看杂志了解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在家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科学少年》是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好助手。

3.《新周刊》《新周刊》是一本面向儿童读者的综合性杂志。

它包含了新闻、故事、趣闻等内容,涵盖了很多不同的领域。

这本杂志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插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其中的新闻报道可以让孩子了解到国内外的大事,增长他们的知识面;故事和趣闻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对社会和人物的兴趣。

通过阅读《新周刊》,孩子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拓展对世界的认知。

4.《好奇心日报少年版》《好奇心日报少年版》是知名科普媒体《好奇心日报》的儿童版。

这本杂志以科学、人文等领域的内容为主,以小学生们关心的话题为导向。

它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插图,让孩子们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新周刊》编辑特色探析

《新周刊》编辑特色探析

事求是 的选题 , 《 让 新周刊》 背后代表着一个特殊 然 生长 出来 的 , 非政府 主义 或 国家 主义 的 。在 生 而 的利益群体。主笔闰 肖峰对其表示 , 作为媒体为弱 活栏 目中,新周刊》技巧性 的介绍一种生活方式 《特色探析
15 3
个 方面 。
在萌芽状态 的、 具体而微 的、 从属于社会神经末梢


选题特色 - I 时代体 温 的记 录者
但最贴近人心的那些未来潮流 、未来行 为和未来
生活方式。” 这期《 新周刊》 采访 了 1 位各 中, 5
界 达 人 , 析 总结 了 8 分 8种 中 国小 趋 势 。在 这 些 小
选题策划对于图书编辑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 趋势 中 , 它涉 略政 治 、 经济 、 文化等 各方面 内容 。 环节 , 但是《 新周刊》 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持着“ 以做 “ 纸 全 是 评论 版 ” “ 能长 时 间集 中精 力 ” “ 报 、不 、 社 书的形式做 杂志” 。在很多人看来 , 与其说 《 新周 区领袖 ”“0 、 1 岁小孩就减肥” “ 、学习傻瓜经济学” , 刊 》 在 办 杂 志 , 如说 它 是 在 出 书 。【 别 是 自 是 不 特 等等 。《 新周刊》 的参与感很强 , 即媒体的时代感 , 20 年《 0 1 新周刊》 改版 以来 , 每期都会有一个新锐 它一 直 在 以一 个 时代 的观察 者 去分 析 、总结 我 们 专题展现给读者 ,每一个专题背后所 承载的时事 所处时代的走 向,带领读者 以时代前沿的姿态去
度盘点 因此也成为提升《 新周刊》 品牌价值 , 塑造 来 的选题讲出来才更为重要。《 新周刊》 凭借 它锐 特色 的 重要 编辑手 段 。 利 的笔锋 书写 着一 个 又一 个精 彩 的 故事 ,深 受 数

《新周刊》封面专题特征浅析

《新周刊》封面专题特征浅析

《新周刊》封面专题特征浅析
王丹柠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本文以《新周刊》封面专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对2007年至2012年《新周刊》144期杂志封面专题的话语表达方式、选题题材特征进行分析,侧重分析它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提出它的局限。

【总页数】1页(P119-119)
【作者】王丹柠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相关文献】
1.论《新周刊》封面专题的话语表达方式及传播效果 [J], 郑萍
2.《新周刊》的封面专题特点研究 [J], 赵艳玲
3.浅析《新周刊》封面专题的强效传播 [J], 郑萍
4.财经类杂志封面报道内容研究——以《财新周刊》封面报道为例 [J], 王雅萍
5.财经类杂志封面报道内容研究——以《财新周刊》封面报道为例 [J], 王雅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周刊自我评价

新周刊自我评价

新周刊自我评价
《新周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

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在这个娱乐为王的年代,《新周刊》很会抓住时代热点与受众的口味而推出不同的专题策划,同时保持广度与深度。

和其他杂志不同的是他的话题不是具体局限于每周或者时下很具体的新闻点,但却总能把握整个社会的一些症结,分析的透彻、观点犀利,一本充斥着各种观点的引导性杂志。

新周刊是一本具有收藏价值的书,每一期的事实生活热点,打通不同领域的壁垒,观点独到,内容常常让自己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受益匪浅,总的来说,还是一本很值得去读的杂志。

浅评《新周刊》

浅评《新周刊》

浅析《新周刊》的“新锐”经营与管理摘要:《新周刊》从诞生以来,经历了16年之久的磨练,在我国的新闻周刊中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它以“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定位了独特而吸引受众的品牌,有着自成体系的操作模式,被受众所期待的“情有独钟”,并且在众多新闻周刊中遥遥领先,除了杂志本身的内容新锐、犀利,有见解外,另一大功臣非它的经营与管理莫属。

关键词:《新周刊》新锐媒介经营与管理正文:一.新生儿的诞生1996年8月18日,起初作为一本平凡的杂志,《新周刊》在广州问世。

这个新生儿最初仅仅是九三广告公司和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合作的一个试验品,而后在两三年的成长里,经过了几次更名,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真可谓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经典实例。

初创时期的《新周刊》与今天我们所看到大相径庭,那时候仅仅是56页码的新闻纸,与今天的彩色印刷纸不能相提并论。

同时,它的销量并不可观,也没有做相应的宣传。

投资商的资金在整个运营期间常常入不敷出,《新周刊》随时面临夭折的危险。

新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但却也是前进的,今天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内容决定形式——《新周刊》精髓之所在在其创刊初期,《文汇报》就曾评价过《新周刊》的内容“这是一本叫人又恨又爱的杂志......无论是对其爱不释手者,还是嗤之以鼻者,都无法回避这一事实:以强调策划力著称的新一代办刊人,用港式热闹和京式调侃抢占了新型文化刊物可读性的制高点。

”2002年初全国的100多家报刊在台湾举办了一个大陆期刊展,调查显示《新周刊》是最受台湾欢迎的大陆杂志。

这些实例都是肯定《新周刊》内容的铁证。

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1.文字.《新周刊》标榜的就是“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它的的确确也做到了这一点。

新锐是它独特的风格。

“中国不踢球”、“砸烂电视”、“弱智的中国电视”、“F40”、“她世纪”、“无厘头.com”、“80年代下的蛋”、“忽然中产”、等等专题在全国掀起了轰动的热潮,并由此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词语。

《新周刊》的十年之痒

《新周刊》的十年之痒

数 的 惊 喜 、期 待 和 “ 阅读 快 感 ” 。尽 管 今 先 的 , 以 他 们 较 早 就 有 了 市 场 意 识 , 所
天 的 ( 周 刊 》已 经 从 2 0 年 的 巅 峰 时 很 快 就 从 做 内 容 开 始 转 为 对 品 牌 的 经 ( 新 0 0
事 周 刊 ”提 出 了 严 峻 的 挑 战 。在 这 样 的 形 势下 ,( 周 刊 》曾经 引 以 为 傲 的 独 特 ( 新
变化的 市场和受 众
( 周 刊 》1 9 年 创 刊 , 9 年 之 ( 新 6 9 1 7 9
活 、 一 些 潮 流 和 趋 势 , 有 一 些 说 不 有 还
清 的 东 西 。总 之 , 1 9 年 《 周 刊 》 在 6 9 新
( 周 刊 》创 刊 至 今 就 强 调 在 内容 建 设 保 持 ? ( 新
仅 在 国 内没 有 ,在 国 外 也 很 难 找 到 类 似 上 要 创 新 , 时 要 有 市 场 意 识 , 同 即刊 物 一 形 态 的 媒 体 。 有 一 些 时 政 、有 一 些 生 定 要 好 看 、 卖 。 它 好
精 期 下 滑 , 其 本 身 依 然 构 成 传 媒 界 的 一 营 与 维 护 , 以 就 有 了各 种 排 行 榜 和 坚 的 选 题 策 划 、出 位 的 观 点 视 角 、 雕 细 但 所
个话题 。
持不懈 的对生 活趋 势 和观 点 的 提 炼 , 这
琢 的文 字 、 现 力 极 强 的大 幅 图片 等共 表
程 碑 , 是 中 国 期 刊 发 展 史 上 的 一 个 重 也
成为 传媒界 的一 个样 本。 封 新 城 在 谈 到 ( 周 刊 》的 办 刊 理 ( 新 念 和 办 刊 风 格 时 说 ,在 1 9 9 6年 创 刊 之

对《新闻周刊》节目风格和特色的简要分析

对《新闻周刊》节目风格和特色的简要分析

对《新闻周刊》节目风格和特色的简要分析《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

本文将对《新闻周刊》节目风格和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一、形式特色(一)统一固定的结构《新闻周刊》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新闻周刊》由六个子栏目构成:《一周新闻回顾》对一周重大新闻事件的梳理;《本周视点》以新颖的角度对全周最具价值的一则新闻进行全面解读;《一周人物回顾》对一周中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进行梳理与分析;《本周人物》对本周内一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本周特写》用故事性手式展现着多元化的社会现象与新闻事件;《本周声音》则是在节目开始和最后通过同期声传递出对近期相关重大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争议。

(二)有张有弛的节奏《新闻周刊》的六个子栏目快节奏、慢间隔,有张有弛。

《本周新闻回顾》、《本周人物回顾》的新闻和配乐节奏较快,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节奏相对较慢。

从整体上看,长短时长的栏目交替出现,栏目内容不同,风格也由严肃逐渐过渡到轻松,整个节目有机组合后使观众感受到一张一弛的节奏变化,这种变化能有效减轻观众的收视疲劳感。

(三)表现形式多样化《新闻周刊》关注的都是一周内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时效上逊色与其他新闻报道类节目,但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使得“旧闻”也更吸引观众的目光。

《新闻周刊》首先是从强调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下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报纸、网络的图像资源与固有的新闻图像重新整合,或采用特技突出重点,达到零散新闻整体化的效果。

在表现画面的同时,《新闻周刊》也着重强调声音的作用。

如引入新闻发生的同期声和相关人物的录音,或配以符合画面风格的音乐,达到了视听兼备的真实感。

此外,《新闻周刊》在报道人物时,还大量运用慢动作、闪回、特写等艺术化的手发,更好地了体现新闻人物的内心挣扎、感情起伏和命运变化。

《新周刊》批判

《新周刊》批判
期)
刊 。 刊 { 夸 5年 多 的《 周 刊 》 直备 受 瞩 目 , 论 是 三 创 新 一 无 九 集 团 为 它 铺 就 的 发 行 同 络 ,还 是 周 刊 自身 精 心 策 划 的 专题 . 使 得 《 周 刊 》 气 十 足 . 为 中国 期 刊 杂 志 中 的 都 新 锐 戚 几 大 赢 家 之 一 但 是 , 果按 照 《 周 刊 》 言 中 国最 新 如 新 所 锐 的 时 事 生 活周 刊 ” 标 准 来 衡 量 其 内 容 的 话 , 笔 者 看 的 在 来 , 有 以下 一 些 不 足 之 处 。 还
做 专题的关键是做 好核心 主题 所有 的次级 题都要 服务 于核心 主题 而 以做 专题策划出名 的《 新周刊> 却把 专题做 散 了, 为相关 内窖 的集 中归纳 。比如专题 《 成 什么 东西没有变? , 》 先后 由《 什么东西没有变 ? 、给世界 一个 》< 不变的理 由》 未来一 百年可能不会 改变 的十个 细节) 、《 、
九 企 业 集 团 台办 定 位 为 涵 盖 时 事 生 活 综 音 内容 的 双 周
球》(97年号外 ) 《 19 、 足球 大批判 》 总第 4 期 ) < ( 4 、 中国足
球 不 胜 史 》( 第 7 期 ) 关 于户 口 的 已做 了 两 期 : 户 口 总 1 , ‘ 里 的 中 国人 》 ( 第 5 期 ) 和 《 日的 户 口> ( 第 1: 总 1 狗 总 1 5
而 也 有 不 少 专 题 策 划 让 』诟 病 。 最 近 几 期 的选 题 如 ‘ 、 从 忽
第 一 手 资 讯 作 为其 风 格 。在 新 J 的 中 国 周 刊 中 . 新 周 ^ 《 刊》 走 偏 锋 . “ 锐 ” 跟 . 确 吸 引 了 不 少 人 的 “ 意 剑 以 新 着 的 注 力 在 书 摊 一 大 堆 杂 志 中 . 能 很 容 易发 现 它 扎 跟 的 封 你 面 而 文 内 泼 辣 的 用 笔 、 美 的 选 图 、 精 艺术 的着 色 。 断 地 不 给 读 者 传 输 着 新 鲜 、惊 诧 、畅 快 … ・但 同 时 也 传 输 着 含 混 、 动 … 一 新周刊》 新锐风格也许 代表了一种潮流 , 躁 ・ 《 的 但 并 不 代 表 素 养或 权 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槽北京——活在北京的100怕
——浅析新周刊第415期专题《新周刊》在激烈的杂志大战中,自行开创一条独特的道路,成为以城市议题设置为主的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观点类杂志。

其主打栏目是专题策划,以15到40页的篇幅全方位报道具潮流性和趋势性的内容,配合以相应的封面设计和言简意赅的特大标题,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同时也成为了《新周刊》的卖点,树立了其标志性的品牌形象。

以第415期为例,浅析专题《吐槽北京——活在北京的100怕》。

选题——紧跟时尚方针和社会潮流
《新周刊》在专题的制作中紧跟时尚的指标,发挥自己善于制造话题和概念的优势,与时俱进,联系时代特点来记录历史。

在这一期的专题中,以北京为话题,以“雾霾”、“北漂”、“首都”等为核心词汇,让北京的一系列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吐槽北京,乍一看专题题目,以为是以对立的角度反面报道,从而引起了兴趣。

翻开一看,每篇文章实质上是以正能量的角度阐述了北京的包容和创新,又给予人思考。

在我看来,《吐槽北京——活在北京的100怕》这个专题是有很大的深度,更像一本主题特定的图书,这个结论不仅是因为好的选题,更是因为有内容的铺垫。

从专题内容来看,分为开篇、系列采访、微调查、结尾篇等。

以《雾霾中的北京哲学》作为开篇,接着出现不同领域的知名人物或普通外国人的采访,阐述张永和、沈继光、窦文涛等,或者定居在北京的普通意大利人、美国人,他们的眼光和内心里的北京。

文章朴实,真挚,给读者体会到另一种北京的味道。

同时,还有篇章描写了北京其他不一样的地方,如燕郊、望京、天通苑,让读者了解到北京的另一种形态。

在这些专题内容中,还有一个微调查:北京爱与恨,网罗了微博上不同网民的观点,生动有趣。

另外,内容还撰写了《活在北京的100怕》,分为北京人50怕和北京客50怕,让读者特别是北京人或是身处在北京的人,都有特别深的感触,直击心灵。

除了这些,还有一篇是文字影像里的北京,评出十大赞美和十大吐槽。

这些影视作品是与北京有关的,或多或少会勾起读者的回忆,甚至是对北京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是以一篇《北京,离北平最远的城市》作结尾,“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是自我的面目全非,是昨天我叫北平,今天我叫北
京”,文章引发沉思。

图片——富有代表性和生活性
这一期的专题封面和图片,注重从常态的生活入手,捕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瞬间,显示出张力。

《新周刊》针对专题所拍所配的图片呈现出新锐的时代意识、丰富的信息含量、强烈的风格意识。

封面以红色大字为主,以浅灰色调为底,大打专题牌,简明直接表现内容,立意深远、尖锐、简洁、精神。

内容插图均采用实景图片,比如2014年2月25日,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艺术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呼吁关注空气污染;20世纪初的北京;1930年的北京大饭店招贴等,不同的插图适当的搭配在不同内容,突出了专题的主题,可以看出这个专题的视觉效果和细心程度。

板块——多元化和故事性的结合
本期的专题在板块上主要由宏观描述、访谈、调查、发展趋势构成。

形式多元化,既体现《新周刊》的独家意见,同时也把普通老百姓的看法收纳其中,增强与读者的互动。

采访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涉及到其他国家,不同领域的人。

这样的板块设计,不是所谓的一直说教,更丰富有趣。

我觉得,这期专题的选材《吐槽北京——活在北京的100怕》极具个性特色,一方面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另一方面也给杂志的销售带来了风险性。

开始看到专题题目,“吐槽北京”中的吐糟二字吸引了我,以为是发牢骚,数落北京的种种。

细看才发现,原来不是,里面也蕴含了很多正能量。

虽然提供了别样视角,但却容易令人难以理解其意。

同时在这期专题的内容文章中,采访人物篇言辞新锐,风格犀利,但我觉得应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尽量客观理性地表达看法,说明立场,阐释观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尽可能展现多元意见,这样有些持不同意见的读者较容易接受。

以上是我的小小见解,可以这样说,我一直是新周刊的忠实读者,我觉得不论是专题的选题,还是其他的内容,都是非常有可读性的。

我想这也是《新周刊》能在众多的杂志中能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