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弯曲应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E y
Sz 0 中性轴过截面形心
M y z dA 0
A
M z y dA M
A 1M
EIZ
坐标轴是主轴
中性层的曲率计算公式 EIz 抗弯刚度
4、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变形几何关系 y
物理关系 E
静力学关系
1M
EIZ
E y
正应力公式
My
IZ
1826年纳维在《材料力学》讲义中给出正确计算公式
横截面 不再保持为平面 且由于切应力的存在,也不能保证纵向纤维之间没有正应力
二 横力弯曲正应力
纯弯曲正应力公式 My
IZ
弹性力学精确分析表明:
对于跨度 L 与横截面高度 h 之比 L / h > > 5的细长梁,
用纯弯曲正应力公式计算横力弯曲正应力, 误差<<2%
满足工程中所需要的精度。
横力弯曲最大正应力
梁段AC和BD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 --横力弯曲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纯弯曲的内力 剪力Fs=0
1、变形几何关系 2、物理关系
3、静力学关系
横截面上没有切应力 只有正应力。
弯曲正应力的 分布规律和计算公式
1、变形几何关系 (一)实验观察现象:
施加一对正弯矩,观察变形
观察到纵向线与横向线有何变化?
变化的是: 1、纵向线的长度 2、两横截面的夹角 3、横截面的宽度
纵向线 横向线
由直线
曲线 各纵向线的长度还相等吗?
由直线
直线 各横向线之间依然平行吗?
相对旋转一个角度后, 仍然与纵向弧线垂直。
(二)提出假设:
1、平面假设: 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 横截面绕某一轴线发生了偏转。
瑞士科学家Jacob.贝努力 于1695年提出梁弯曲的平面假设
A
CB
4KN C截面应力计算 C截面应力分布
FA 1m 1m
F1Bm
2.5KNm
M
应用公式
My
Iz
4KNm
t,max
2.5103 88103 7.64 106
28.8MPa
(3)结论
52 zc
88
c,max 46.1MPa t,max 28.8MPa
例2:矩形截面简支梁承受均布载荷作用,如图所示
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
My
IZ
5、横截面上最大弯曲正应力
max
Mym a x Iz
M I z / ymax
Wz
Iz ym a x
——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
反映了截面的几何形状、尺寸对强度的影响
最大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max
M WZ
适用条件 截面关于中性轴对称。
6、常见图形的惯性矩及抗弯截面系数:
中性轴
中性轴上各点 σ=0 各横截面绕 中性轴发生偏转。 中性轴的位置 过截面形心
你能解释一下托架开孔合理吗?托架会不会破坏?
(三)理论分析:
y
z
两直线间的距离
y的物理意义
纵向纤维到中性层的距离; 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公式推导
线应变的变化规律 与纤维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从横截面上看: 点离开中性轴越远,该点的线应变越大。
max
Mymax Iz
推导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方法总结
(1)理想模型法:纯弯曲(剪力为零,弯矩为常数) 横力弯曲
(2)“实验—观察—假设” :梁弯曲假设
(3)外力
内力
应力法
(4)三关系法
变形几何关系 物理关系 静力学关系
(5)数学方法
积分
应力合成内力
注意
(1)计算正应力时,必须清楚所求的是哪个截面上的应力, 从而确定该截面上的弯矩及该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A
CB
FA
1m 1m
1m
2.5KNm FB
M
(1)求支反力,作弯矩图 FA=2.5KN (2)计算应力: B截面应力分布
4KNm 52 zc
88
应用公式 My
Iz
t,max
4103 52103 7.64 106
27.2MPa
c,max
4103 88103 7.64 106
46.1MPa
9KN
(2)必须清楚所求的是该截面上哪一点的正应力, 并确定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以及该点处应力的符号
(3)特别注意正应力沿高度呈线性分布;
(4)中性轴上正应力为零, 而在梁的上下边缘处分别是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
注意
(5)梁在中性轴的两侧分别受拉或受压; 正应力的正 负号(拉或压)可根据弯矩的正负 及梁的变形状态来 确定。
观察纵向纤维之间有无相互作用力
2、假设: 纵向纤维之间没有相互挤压, 各纵向纤维只是发生了简单的轴向拉伸或压缩。
观察纵向纤维的变化
在正弯矩的作用下, 偏上的纤维 缩短,
偏下的纤维 伸长。
凹入一侧纤维 缩短;
凸出一侧纤维伸长。
中性层
ΔL<0
ΔL>0
ΔL=0 既不伸长也不缩短
中性层 --纤维长度不变
q=60KN/m
120
A
B
1m C
3m
180
30 K
z
1、C 截面上K点正应力
y
2、C 截面上最大正应力
3、全梁上最大正应力
4、已知E=200GPa,C 截面的曲率半径ρ
180
1、截面几何性质计算
2、物理关系
当σ<σP时
虎克定律
弯曲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E E y
a、与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
沿截面高度 线性分布;
y
z
b、沿截面宽度 均匀分布;
c、正弯矩作用下, 上压下拉;
d、危险点的位置, 离开中性轴最远处.
弯曲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可 别 忘 记 啦 沿高度 沿宽度
3、静力学关系
dA FN 0
z hb
d z
D dz
Iz
1 bh3, 12
Wz
1 bh2 6
Iz
d4,
64
Wz
32
d3
Iz
(D4
64
d4)
D4 (1 4 )
64
Wz
32
D3(1 4 )
来自百度文库
§5-3
一、横力弯曲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F
Fs
F
x
M x
FL
横截面上内力
剪力+弯矩
横截面上的应力 既有正应力, 又有切应力
横力弯曲时的横截面
回顾与比较
内力
应力公式及分布规律
均匀分布 F
A
线形分布 T
IP
M
?
FA
FS
?
y
§5-1 纯弯曲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强度条件 §5-4 弯曲切应力 §5-6 提高梁强度的措施
一、纯弯曲
§5-1 纯弯曲
Fs
F
F
M
Fa
Fa
梁段CD上,只有弯矩,没有剪力 --纯弯曲
(6)熟记矩形、圆形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的计算式。
例1 T型截面铸铁梁,截面尺寸如图。
求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
9KN 4KN
A
C
B
1m 1m
1m
Iz 7.64 106 m4
52 zc
88
分析: 非对称截面, 要寻找中性轴位置; 作弯矩图,寻找最大弯矩的截面 计算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
9KN 4K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