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城市演变的特点

• 空间物质形态----西周
城市形态
• 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 器、陶器 • 城市中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社会形态---春秋
•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背景,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 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 • 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 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 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 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 城市建设: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 要道,发展 • 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 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
燕下都 齐临淄
内外两重城,如鲁国曲阜
小城与大城并列,如燕下都、郑韩故城
城市形态
• 大多很不规整,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 件灵活掌握,因地制宜。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基本特点
•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 城市统治着农村。 •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 • 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 •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 • 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 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 城市的运粮、供水和---从西周到春秋战国
城市形态
• 狭义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 质形态。 • 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
城市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特征

城市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特征
建筑研-18 夏宇杰2018312130106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和两次社会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分工以及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分工后形成。
城市化进
程大致经历了
三个阶段:工业
革命前时期、工
业社会时期和
当代世界城市
化。
工业革命前
时期城市生产
力水平低,城市
发展受到限制,
城市数目少、规
模小结构简单,城市人口比重小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发展迅猛,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工商业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中心城区。
亚非国家城市化兴起,世界城市体系出现。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开始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但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独立后经济也有一定发展,加快了世界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进而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再回升。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理特点独特。
近年来,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特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一.早期城市形态自古以来,重庆一直是一个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
早期的城市形态以山地城市为主,岸边建立了不少码头,在长江“江心洲”上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渡口。
在此基础上,重庆城市形态逐渐定型,进入了“上山下水”的发展阶段。
二.道路网络初建20世纪初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道路网络初见规模,市中心取代了渡口成为经济中心。
同时,重庆开始向西部高原发展,并开始建立铁路和高速公路。
这一时期重庆城市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版图进一步扩大。
三.现代城市形态1949年以后,重庆大规模建设,新城区层出不穷,城市形态逐渐迎来现代化进程。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小山城”被打破,在城市各个地方建立了大型的我中心住宅区。
20世纪80年代,破除了“小山城”的发展模式,开辟了“平川式”城市建设道路。
四.超高层建筑的兴起21世纪初,重庆城市形态进一步演变,出现了一连串的超高层建筑,并创造了许多国际高层建筑的纪录。
这一时期重庆被誉为“山地摩天城市”,深受全球瞩目。
五.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未来的重庆城市形态将呈现出五个方向:城市中心向北扩张,科技城的建设,市郊和农村区域改建,新城市的建设,和对生态保护的重覆式。
未来城市形态将更加多样化,规模更加扩大,因此需要增加多样化的基础设施,例如公路网,地铁等。
总之,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是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城市规模和发展过程中,重庆以其独有的地理特征抓住机遇,继承节英先烈的精神和大国重器的思想,在经济、文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未来,重庆将继续保持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
城市形态的名词解释

城市形态的名词解释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组织结构和布局。
它反映了城市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形态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形态的概念与演变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的表现形式,它包括城市的发展历程、功能分区、用地利用以及交通系统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历史上,城市形态的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古代城市的线状布局到现代城市的多中心布局,城市形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城市形态的特点与分类城市形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尺度、布局和组织结构方面。
在尺度上,城市形态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城市通常具有明显的多中心布局,中城市一般有一个中心或多个互相联结的中心,小城市则以单一中心为主。
在布局上,城市形态可以分为四种典型类型:放射状、环状、线状和混合型。
放射状城市指从一个中心向周围放射状展开,环状城市以环为特色,线状城市呈现线条状的布局,而混合型则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组合。
城市形态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核心区、功能区和居住区等。
三、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城市形态的形成和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规模和布局。
文化因素也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会在城市形态上表现出来。
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也会对城市形态产生影响。
四、城市形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城市形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合理的城市形态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紧凑的城市形态有利于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步行环境,减少私家车使用。
此外,城市形态还决定了城市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氛围。
一个有良好城市形态的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社会交流空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特点和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在中国历史上,城市作为人类定居的重要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形态和特点经历了多次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征。
本文将从城市的定义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探讨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人类以城垣为界,集中居住、生产、交通、贸易的地区。
在定义城市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物质形态,还要考虑城市的功能与性质。
历史上的中国城市,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功能。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功能演变与变化。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1. 城市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中国古代的城市,多建于农耕文明的地区。
因为城市需要依赖农业生产提供粮食和原材料,和农村地区互相依存。
在古代,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密切结合的,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
2. 城市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地位古代中国许多城市都是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例如长安、洛阳、南京等。
这些城市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往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国家的权力中枢和文化中心。
同时,城市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人口、商业、贸易等都比农村地区更加繁荣。
3. 城市的环境卫生问题由于古代城市的建设条件有限,城市的环境问题一直存在。
城市内的垃圾、粪便、尸体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的居民,并引发了很多传染病。
古代城市的卫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弊端。
4. 城市的城墙和城门古代中国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和城门,用于防御敌人和保护居民的安全。
城墙高大且坚固,城门上设有城门楼和城楼,便于守卫士兵进行巡逻和监视。
同时城门楼也可以作为交通道路的标志,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三、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1. 秦朝时期的城市发展秦朝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城市进行了改革和规划,建造了长城和宫殿,并将中央政府迁移到了新的城市——咸阳。
这使得咸阳成为了中国大陆最大的城市,也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发展。
2.2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内部
外部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二)城市景观特色
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比较分析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成 形态 整体,内部有 机联系 分散 空间上不连续 形态 分布,但有明 显的内部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无 山水的阻隔 地形、河流等 限制,长期经 济发展的影响 类型 简单集中式 复杂集中式
一城一区、分 散成组、城镇 组群、大城市 群城市带等
这类城市,位于平原上,发展历史比较短, 规模比较小,现代规划影响较大
这类城市历史悠久,规模大,发展快,主城区 与工业区相互依托,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复杂
分散形态
这类城市或受地形河流的影响, 或受资源和生产的分布的影响 任丘由老城区和油田新城区组成
欧洲古城
纽约
提示:可以从城市建筑物的历史、高度、风格以及城市 交通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个城市的著名建筑物, 往往是这个城市代表性的标志
下面的城市标志
上海
法国凯旋门
法国卢浮宫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的封建思想
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区的空间布 置能够反应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城市的发展应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相协调
威斯
杭州
重庆
总结:
构成要素:
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
区布置,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城市景观特色
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自然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比较上海、秦皇岛、武汉的形成因素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思考:
1、北京与巴黎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各有什 么特色? 2、北京老城区的空间形态具有什么特点? 3、北京与巴黎老城区景观特色差异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枢 纽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 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如两条或多条铁路干线交会处、 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 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 或比较大的边境口岸,都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5、在大型或特大型矿产资源分布区,常随着采矿业的饿 发展而形成矿业城镇
秦皇岛
•·
•· 主要铁 影响范 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类型 路 围
上 长江入 河港、京沪铁 长江流 经济腹地最为广阔、交通四通 海 海口处、海港 路、沪 域和沿 八达,对内、对外联系便利; 临东海 杭铁路 海地区 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 业城市、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 枢纽,极大促进城市发展 秦 临渤海 皇 岛 武 长江及 汉 其最大 支流汉 水交汇 处 海港 京哈铁 华北北 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港口 路、大 部地区 贸易促进城市发展 秦铁路
材料二
北京曾经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 造的,城市由三套城墙组成。中心为代表封建统治者---皇帝居住 的紫禁城,它外面是皇城,居住着内府官员及贵族,外城为一般 市民居住,形成一系列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古老的南北中轴线 长达8000米,由城门、干道、体型大小不同的广场、建筑群、制 高点等组成,突出了封建皇权的中心----宫殿建筑群。沿线坐落的 古代京城主体建筑。皇宫(紫禁城)又称故宫,位于城市的中心, 与主城区形成城套城的空间格局。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 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 上。这种布局形式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规划思想和建筑礼制,这种 格局对城市的道路系统影响明显,所以,北京老城区的道路形成 典型的方正棋盘格局。 与北京相比,法国的巴黎却是另一种建筑风格,处处可见的教 堂梁柱和圆顶形建筑,散发出和谐巍峨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浓厚 的宗教色彩。放射状的交通道路格局,凯旋门周围转盘状的交通 枢纽,形成自由、和谐的建筑文化风格。
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设计

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态与规划设计的话题愈加引人注目。
城市形态的演变和规划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形态的演变推动了规划设计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设计的关系,同时从历史、社会、环境及文化等角度分析城市形态的演变及其对规划设计的影响。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史城市形态的演变是历史的长河中缩影。
从最早的部落村落到今天的大都市,城市形态在不断地演变。
人们的社会生活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发展的领头羊地位不断的稳固和扩大。
从城市格局和形态的历史发展看,城市形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古时期、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城市形态。
1. 古城市的形态演变古代城市的形态演变以波斯、印度等古国城市为代表,在城市规划上,最为重要的是城市的贸易和军事。
城市的宗教建筑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市场和集会广场是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
在古代城市发展中,城市防御设施及城墙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因此古代城市形态发展的核心在于城市的周边防御体系。
2. 中世纪城市的形态演变中世纪城市的形态演变是在城市维持稳定和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完成的。
城市规划的核心以教堂、城堡、市政厅和住宅为中心,城市的庭院、广场、街道等生活空间被迅速营造和扩展,这也是中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世纪城市的形态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经济、文化力量的积累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上。
3. 近代城市的形态演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的重心由防御和基本生活需求转向技术和经济发展。
近代城市的形态演变主要集中在交通和能源设施、住宅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发展。
城市的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也越来越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4. 现代城市的形态演变现代城市形态的演变主要是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
数字化信息和智能科技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特点,城市空间的概念也得到广泛的拓展和升级。
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跨世纪的重要话题,城市规划和设计也逐渐与之相适应,发挥数字信息和智能化科技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一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90年代以来,城市内部水平结构的演变有着复杂的特征:大城市出现多中心结构;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居住由同质到分异,分散到集聚;工业优先增长,并向工业区和开发区集聚。
1 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为适应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避免人口和设施过度密集,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城市中心出现等级的分化,形成中心、副中心的中心体系。
城市中心的功能也开始分化,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若干专业职能的城市中心,如城市文化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城市博览中心、城市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等级与功能的分化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上海传统的中心位于浦西南京路、外滩附近,90年代以来城市逐渐出现多中心结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的商务中心。
浦西除了南京路、外滩以外,又形成了江湾、花木、徐家汇、真如四个副中心,上海城区已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结构。
广州随着城市的东扩,形成“北京路—上下九路”、“环市东路”和“天河”多中心结构,从功能内涵来看,“北京路—上下九路”分区以中心商业职能为主,“环市东”与“天河”分区以中心商务职能为主(图1)。
2 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1)商业街坊式发展,出现新商业空间。
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消费服务型转变,商业区已经从批发零售散乱布局向功能更加清晰、辐射范围与服务覆盖作用更加突出的商业中心发展。
在空间布局方面,商业也摆脱了传统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等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由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化,如苏州观前街、大连青蛙桥、北京王府井等。
我国大城市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得到较大发展,商业业态向大型化、连锁化发展,新商业业态不断挤压原有的小型零售店和传统百货店,原有的零星商业点逐渐被吞没或被并购。
新的商业业态催生了新城市商业空间,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商场、专业市场构成的商业空间成为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公、金融和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商务区形成。
我国城市除形成了集中的商业中心外,也形成了集中的商务区。
和传统商业区比较,商务区主要由商务办公、金融和服务三大职能构成。
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现“迁移总部”浪潮,纷纷向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或者省会城市迁移,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也纷纷在我国的中心城市设立地区总部或代理机构,2003年以来,这种“迁移”现象达到高潮。
伴随着这股“迁移”潮的兴起,总部经济成为诸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济南、武汉、大连、沈阳、厦门、重庆、南京、杭州等国内大城市都纷纷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
随着公司总部的集聚,上海、北京开始形成有国际影响的中心商务区,如北京的建外、上海的陆家嘴。
深圳、南京等城市开始建设地区影响的商务区,如南京的新街口、深圳的福田。
3 居住由同质到分异,由分散到集聚(1)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日趋明显。
90年代以来,人们相对经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居民经济收入的多寡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城市社会空间资源的可进入性(接近性),房价因素作为居住区位选择的首要因素影响着人们对居住区位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住区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日趋明显。
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的城市居住形式,如低密度别墅区、城中的中高档公寓、城市边缘的普通住宅、城郊的棚户区等。
(2)居住空间不断聚集成片成区。
国家公有住房制度改革后,国家停止分配职工福利住房,国有单位不再建设职工住宅,住宅用地从生产性用地中分离出来。
居住区位的选择范围得以大大扩展,而不同种类居住区的建设也开始根据交通条件的差异产生了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空间集聚,形成了服务对象不同、建筑形态互异的多种居住区。
房地产业的发展,受规模经济、服务配套等多因素的影响,居住小区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具有用地紧凑、聚集成片的用地特征,以居住区的形式出现在城市用地结构中。
4 工业优先增长,向开发区集聚(1)工业用地迅速增长成为城市扩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纷纷将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一个产业转移的新浪潮正在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形成。
大中小城市均设立了不同规模的工业区,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工业用地的迅速增长。
中国城市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城市的主要税源往往也由城市第二产业提供(表1)。
政府在以发展为目标的原则下鼓励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并为吸引工业进驻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与条件,因此工业区建设经常会在政府支撑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这种政策因素直接导致了工业用地的相对优先增长。
根据《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3年》,从江苏省辖市工业用地的人均指标来看,大多接近和超过国标规定的10~25 m●2的上限,常州高达34.06 m●2,平均23.72 m●2。
从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来看,大多接近和超过国标规定的15%~25%,南通高达33.99%,平均23.84 m●2,处于优先增长的地位(表2)。
(2)开发区工业用地占主导地位。
对工业用地影响最大的是开发区,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至数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的开发区,在城市空间上表现为工业用地的集聚。
从2004年国家级的开发区土地使用情况来看,工业用地占主导地位,平均比例为59%,最少的也有30%,工业用地逐步向开发区集聚成为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一个普遍现象(表3)。
5 城市空间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日益丰富90年代以来,建造技术日新月异,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导致城市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丰富多彩,大多城市内部垂直结构都发生了重要改变。
(1)城市快速垂直生长。
主要表现为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地下空间陆续开发,立体交通大量建设。
中国的高层建筑在90年代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层建筑在数量上已超过1万栋,全国每年建成高层建筑超过1 000万m●2。
高层建筑能够在全国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其原因为巨大的社会需求、逐步增强的经济实力与迅速提高的技术水平。
由于中国的人口及城市的发展与用地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成为必然。
首先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继而,各地的中小城市也开始兴建高层建筑。
继高层建筑大量发展后,人们开始开发地下空间。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技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立体化交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
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开始大规模建设与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地下商业街系统,徐家汇商业中心的崛起和地铁1号线的开通直接相关,大量的开发尤其是一些大型商业建筑的兴建,使徐家汇迅速成为上海市副中心。
南京市新街口地铁站的建设,使地下空间进一步被开发。
地铁站一层的商业层和各大商场的地下商层贯穿,一个近3万平方米的超大地下商场初步成型。
交通设施的立体化是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重要变化,随着平面交通状况的日益恶化,以高效便捷为目的的立体交通迅速发展,改变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的特征。
主要的形式有地铁、高架的轻轨、高架的快速路和立交。
地铁的兴建促使城市空间向地下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和土地使用集约化,地铁站与城市地上和地下公共空间结合,形成地铁交通综合体,吸引客流,方便居民出行和提高地铁效益。
目前我国已经和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有上海地铁二号线、上海轻轨明珠线、广州地铁二号线、南京地铁一号线、深圳地铁一号线、北京地铁三号线等。
(2)城市天际线变化加快。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城市天际线日益丰富。
在城市中,一般在地价的作用下,其中心区的商务建筑群往往是城市天际线的波峰,而工业建筑和开敞空间则是城市天际线的波谷,根据变化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山峰型天际线。
单中心团块状城市一般为山峰型的城市天际线。
中心区一般是商业聚集区,其建筑多为高层,且比较集中,形成山峰型的城市天际线,视觉中心也较为明显突出。
由于经济因素和价值规律的影响,容易形成山峰型的高层建筑群,如上海。
峡谷型天际线。
在历史文化名城一般会出现峡谷型的天际线。
峡谷型是将高层建筑建在古城的外围,以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城面貌,若干年后形成围绕古城的高层建筑环,这种布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需要,如北京、苏州。
起伏型天际线。
组团发展的城市和多中心城市一般呈现起伏型的城市天际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向多中心发展,高层建筑在中心和副中心聚集形成起伏型的天际线,如深圳、重庆(图2)。
二外部轮廓的快速扩展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演变迅速而剧烈。
许多城市形态的类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中心团块状不断发展,组团城市得到强化,组合城市日趋增多,并表现为向交通设施靠近并沿交通轴线扩展,区域群体空间日益发展,城市空间趋于区域化。
1 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多变(1)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快速扩展。
我国城市化水平于1998年超越30%这一分界点,城市化程度加速增长,处于S形曲线快速上升阶段。
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用地持续快速扩展。
1990~2002年长三角16市建成区面积年平均扩展大于10%,杭州平均年扩展高达28%,较低的宁波平均年扩展也达11%(表4)。
(2)多中心团块、组团、组合城市增多。
用地持续快速扩展,促使城市形态演变迅速而剧烈,城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城市形态的重要转折期,许多城市形态的类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中心团块状不断发展,组团城市得到强化,组合城市日趋增多。
不少城市由中等城市迈向大城市,大城市迈向特大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中心相对不合理性,必然导致城市形态寻求更为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当城市人口大于50万时,会开始向多中心城市转化,当城市人口大于100万时,多中心的结构会比较明显。
大规模的新城和开发区的建设,许多开发区和新城发展为中等城市规模甚至大城市规模,其功能也日渐完善,有独立的城市中心或副中心,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新的行政区划的调整,也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如苏州的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南景北廊的多中心团块状,杭州的跨江、沿江的多中心组团状。
城市职能的近郊扩展、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环境改善的要求,使组团城市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