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一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

90年代以来,城市内部水平结构的演变有着复杂的特征:大城市出现多中心结构;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居住由同质到分异,分散到集聚;工业优先增长,并向工业区和开发区集聚。

1 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

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为适应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避免人口和设施过度密集,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城市中心出现等级的分化,形成中心、副中心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的功能也开始分化,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若干专业职能的城市中心,如城市文化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城市博览中心、城市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等级与功能的分化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上海传统的中心位于浦西南京路、外滩附近,90年代以来城市逐渐出现多中心结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的商务中心。浦西除了南京路、外滩以外,又形成了江湾、花木、徐家汇、真如四个副中心,上海城区已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结构。

广州随着城市的东扩,形成“北京路—上下九路”、“环市东路”和“天河”多中心结构,从功能内涵来看,“北京路—上下九路”分区以中心商业职能为主,“环市东”与“天河”分区以中心商务职能为主(图1)。

2 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

(1)商业街坊式发展,出现新商业空间。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消费服务型转变,商业区已经从批发零售散乱布局向功能更加清晰、辐射范围与服务覆盖作用更加突出的商业中心发展。在空间布局方面,商业也摆脱了传统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等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由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化,如苏州观前街、大连青蛙桥、北京王府井等。

我国大城市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超

市等新型商业业态得到较大发展,商业业态向大型化、连锁化发展,新商业业态不断挤压原有的小型零售店和传统百货店,原有的零星商业点逐渐被吞没或被并购。新的商业业态催生了新城市商业空间,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商场、专业市场构成的商业空间成为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公、金融和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商务区形成。我国城市除形成了集中的商业中心外,也形成了集中的商务区。和传统商业区比较,商务区主要由商务办公、金融和服务三大职能构成。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现“迁移总部”浪潮,纷纷向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或者省会城市迁移,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也纷纷在我国的中心城市设立地区总部或代理机构,2003年以来,这种“迁移”现象达到高潮。伴随着这股“迁移”潮的兴起,总部经济成为诸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济南、武汉、大连、沈阳、厦门、重庆、南京、杭州等国内大城市都纷纷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随着公司总部的集聚,上海、北京开始形成有国际影响的中心商务区,如北京的建外、上海的陆家嘴。深圳、南京等城市开始建设地区影响的商务区,如南京的新街口、深圳的福田。

3 居住由同质到分异,由分散到集聚

(1)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日趋明显。90年代以来,人们相对经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居民经济收入的多寡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城市社会空间资源的可进入性(接近性),房价因素作为居住区位选择的首要因素影响着人们对居住区位的选择。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住区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日趋明显。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的城市居住形式,如低密度别墅区、城中的中高档公寓、城市边缘的普通住宅、城郊的棚户区等。

(2)居住空间不断聚集成片成区。国家公有住房制度改革后,国家停止分配职工福利住房,国有单位不再建设职工住宅,住宅用地从生产性用地中分离出来。居住区位的选择范围得以大大扩展,而不同种类居住区的建设也开始根据交通条件的差异产生了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空间集聚,形成了服务对象不同、建筑形态互异的多种居住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受规模经济、服务配套等多因素的影

响,居住小区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具有用地紧凑、聚集成片的用地特征,以居住区的形式出现在城市用地结构中。

4 工业优先增长,向开发区集聚

(1)工业用地迅速增长成为城市扩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纷纷将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一个产业转移的新浪潮正在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大中小城市均设立了不同规模的工业区,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工业用地的迅速增长。中国城市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城市的主要税源往往也由城市第二产业提供(表1)。政府在以发展为目标的原则下鼓励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并为吸引工业进驻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与条件,因此工业区建设经常会在政府支撑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这种政策因素直接导致了工业用地的相对优先增长。

根据《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3年》,从江苏省辖市工业用地的人均指标来看,大多接近和超过国标规定的10~25 m●2的上限,常州高达34.06 m●2,平均23.72 m●2。从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来看,大多接近和超过国标规定的15%~25%,南通高达33.99%,平均23.84 m●2,处于优先增长的地位(表2)。

(2)开发区工业用地占主导地位。对工业用地影响最大的是开发区,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至数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的开发区,在城市空间上表现为工业用地的集聚。从2004年国家级的开发区土地使用情况来看,工业用地占主导地位,平均比例为59%,最少的也有30%,工业用地逐步向开发区集聚成为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一个普遍现象(表3)。

5 城市空间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日益丰富

90年代以来,建造技术日新月异,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导致城市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丰富多彩,大多城市内部垂直结构都发生了重要改变。

(1)城市快速垂直生长。主要表现为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地下空间陆续开发,立体交通大量建设。

中国的高层建筑在90年代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层建筑在数量上已超过1万栋,全国每年建成高层建筑超过1 000万m●2。高层建筑能够在全国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其原因为巨大的社会需求、逐步增强的经

济实力与迅速提高的技术水平。由于中国的人口及城市的发展与用地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成为必然。首先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继而,各地的中小城市也开始兴建高层建筑。

继高层建筑大量发展后,人们开始开发地下空间。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技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立体化交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开始大规模建设与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地下商业街系统,徐家汇商业中心的崛起和地铁1号线的开通直接相关,大量的开发尤其是一些大型商业建筑的兴建,使徐家汇迅速成为上海市副中心。南京市新街口地铁站的建设,使地下空间进一步被开发。地铁站一层的商业层和各大商场的地下商层贯穿,一个近3万平方米的超大地下商场初步成型。

交通设施的立体化是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重要变化,随着平面交通状况的日益恶化,以高效便捷为目的的立体交通迅速发展,改变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的特征。主要的形式有地铁、高架的轻轨、高架的快速路和立交。地铁的兴建促使城市空间向地下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和土地使用集约化,地铁站与城市地上和地下公共空间结合,形成地铁交通综合体,吸引客流,方便居民出行和提高地铁效益。目前我国已经和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有上海地铁二号线、上海轻轨明珠线、广州地铁二号线、南京地铁一号线、深圳地铁一号线、北京地铁三号线等。

(2)城市天际线变化加快。随着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城市天际线日益丰富。在城市中,一般在地价的作用下,其中心区的商务建筑群往往是城市天际线的波峰,而工业建筑和开敞空间则是城市天际线的波谷,根据变化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山峰型天际线。单中心团块状城市一般为山峰型的城市天际线。中心区一般是商业聚集区,其建筑多为高层,且比较集中,形成山峰型的城市天际线,视觉中心也较为明显突出。由于经济因素和价值规律的影响,容易形成山峰型的高层建筑群,如上海。

峡谷型天际线。在历史文化名城一般会出现峡谷型的天际线。峡谷型是将高层建筑建在古城的外围,以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城面貌,若干年后形成围绕古城的高层建筑环,这种布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需要,如北京、苏州。

起伏型天际线。组团发展的城市和多中心城市一般呈现起伏型的城市天际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向多中心发展,高层建筑在中心和副中心聚集形成起伏型的天际线,如深圳、重庆(图2)。

二外部轮廓的快速扩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演变迅速而剧烈。许多城市形态的类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中心团块状不断发展,组团城市得到强化,组合城市日趋增多,并表现为向交通设施靠近并沿交通轴线扩展,区域群体空间日益发展,城市空间趋于区域化。

1 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多变

(1)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快速扩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于1998年超越30%这一分界点,城市化程度加速增长,处于S形曲线快速上升阶段。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用地持续快速扩展。1990~2002年长三角16市建成区面积年平均扩展大于10%,杭州平均年扩展高达28%,较低的宁波平均年扩展也达11%(表4)。

(2)多中心团块、组团、组合城市增多。用地持续快速扩展,促使城市形态演变迅速而剧烈,城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城市形态的重要转折期,许多城市形态的类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中心团块状不断发展,组团城市得到强化,组合城市日趋增多。

不少城市由中等城市迈向大城市,大城市迈向特大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中心相对不合理性,必然导致城市形态寻求更为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当城市人口大于50万时,会开始向多中心城市转化,当城市人口大于100万时,多中心的结构会比较明显。大规模的新城和开发区的建设,许多开发区和新城发展为中等城市规模甚至大城市规模,其功能也日渐完善,有独立的城市中心或副中心,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新的行政区划的调整,也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如苏州的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南景北廊的多中心团块状,杭州的跨江、沿江的多中心组团状。

城市职能的近郊扩展、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环境改善的要求,使组团城市得到强化。开发区、大学城、物流园等城市职能的近郊扩展,促进了城市组团的形成。城市功能不断向近郊扩散,城市近郊的开发区、高新区、大学城一般有独

立的发展权限,形成不同的城市组团,当组团达到一定规模时,整个城市便呈现出组团城市的形态。行政区划的调整,加快了近郊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进程,成为新的城市组团。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了中心城市的空间范围,近郊城镇与中心城市互动的制度性门槛降低,近郊城镇迅速的融入中心城市,成为新的城市组团。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避免摊大饼的城市形态带来的城市病,改善和优化城市形态,纷纷提出组团城市的发展构想。组团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较好的弹性,在分散中有集中,在集中里有分散。如厦门的环海组团状,深圳的带状组团。

沿江沿海港口的开发,远郊开发区的建设、快速交通的兴起,促进了组合城市的形成。随着沿江沿海港口逐步得到开发,港区与中心城区形成组合城市。港口城市以港口为依托,从码头、工业、仓储的建设起步,功能逐步完善,发展为新的独立城区,和原有中心城区形成组合城市。在快速路、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的支持下,空间距离不远,职能分工互补的城市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互相吸引,形成组合城市。由于地理环境阻碍或选址的原因,初期开发区多布置在相距中心城区一定距离的远郊,形成城市飞地,继而发展为新城区,形成组合城市,如张家港的杨舍、金港双城组合城市,常熟的“一城一港”双城组合城市,宁波的“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三城组合城市(图3)。

2 向交通设施靠近,沿交通轴线扩展

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活动的空间相互依赖,城市沿着效益高的交通轴线的方向扩展,或呈走廊式轴向发展。城市沿交通轴线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开发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延伸的基本规律,交通节点周边往往是最易开发的地区,城市中相对交通条件优越、可达性高的节点在空间上比较集中,城市就会呈现向交通设施靠近的特点。

从90年代以来的沪宁沿线城市的形态发展,可以发现城市形态演化的两个基本指向:其一是向北靠近,这是由于沪宁高速位于沿线城市的北侧,加之在江苏沿江港口开发的背景下,为了更多地获取港口发展的区位优势,向北发展成为沿线城市的共同空间指向。江阴市城市形态主要是依托长江向东西轴向拓展,南通市城市发展依托港口,以工业区带动新区发展,城市形态总体上表现出沿长江轴向扩展。其二是东西向延展。由于重要的交通干线都是东西走向,如沪宁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表现在城市扩展上就是东西延展的趋势。常州市在沪

宁交通轴方向上城市空间绵延数十公里,大约是其垂直方向长度的3~4倍。无锡市城市呈现出沿着沪宁线西北—东南轴向发展的形态。

3 区域群体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区域化

城市的区域化和区域的城市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城市从单一的城市内部及周边空间走向区域群体空间,从都市区(圈)到城市带,区域群体空间不断发展。城市在快速交通和现代通讯的支持下,迅速走向区域,引起城市空间的扩散,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形成。

(1)都市区(圈)成为区域群体空间普遍的组织方式。当代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空间范围或影响范围都在客观上构成了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相结合的都市区(圈),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都市区(圈)成为目前我国区域群体空间最普遍的空间组织方式。

在快速交通方式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支持下,在现代通讯如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城市向区域扩散更为便捷,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出现城市的区域化和区域的城市化趋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推进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多个功能各异,互相补充的都市区(圈)的形成。目前不少城市都在积极推进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圈)的建设,上海提出“多轴、多层、多核”的都市圈,北京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都市圈,江苏省提出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

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密集地区,若干都市区(圈)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联成一片连绵发展,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向城市带转化,区域群体空间向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发展。如珠三角,由珠江口“脊梁”地区的一条区域发展主轴(“一脊”),三条东西向带状分布的功能拓展轴(“三带”),以及五条南北向贯联全区的“城镇-产业”聚合轴(“五轴”)共同构建网络状发展轴带体系。长三角“之”字城市带初见雏形,并向双“A”转化。京津唐地区“三轴、三地带、两绿心”的城市带初步形成。

(2)城市空间向区域扩展。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差别明显,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郊区化。虽然土地市场化后一些大城市开始向郊区扩展,但是推动力表现较弱,具有工业先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等特点。由于我国居民通勤多借助自行车和公交,居住职能扩展距离远小于私人汽车

普及的发达国家。郊区化的范围有限,一般在10 km左右,大部分市区居民的生活在城区与近郊区之间,往往紧邻市区边缘布置并渐次向外推移,城市形态呈现向郊区蔓延的特征。如北京90年代以来,城市向外蔓延日益明显,整个城市沿主要干道向城市边缘区和近郊区扩展,从二环到三环,再到四环,现在又在建设五环,不断向外扩展。90年代以来苏州、无锡、常州、绍兴、宁波等地周边县(市)的经济总量超过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正从原来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增长进入以中心城市和外围区域共同增长的局面。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浅析杭州的城市空间演变

浅析杭州的城市空间演变 摘要 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萧山区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并自秦朝设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而杭州城市空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关键字:空间形态,发展过程,文化风景,现状与未来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隋朝的立国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杭州正式成为一个城市却起了奠基作用。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 ,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钱塘江沿岸的江干一带筑城,建立了杭州州治“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为我国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宫北城”的城市格局。隋大业六年(610 年) 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铸就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讫点,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和浙东、浙西跨越点等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置,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地区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从而为杭州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杭州地位逐渐上升,城区人口骤增,促使城区不断拓展. 吴越郡主钱镠审时度势,采取“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策落,使杭州城避免了战争的破坏,同时也提高了吴越国的经济势力、文化优势,为杭州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隋建杭州城,城南部属丘陵,且近钱塘江,城西则濒西湖。在杭州城市的扩展发展上,由于杭城的南部与西部受到江、湖的限制,不宜扩展,于是便向城市的东部与北部扩展。钱镠对杭州城进行了三次扩建,周围达35 km。 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浚西湖筑捍湖堤后,西湖已经成为杭州城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钱镠专门设有一千人的撩湖兵疏浚西湖,同时在西湖的内外建造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寺院如肇庆寺、净慈寺、云栖寺等等. 宝塔如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及白塔等等. 丰富了杭州的城市空间,同时也为杭州日后在文化上的强盛奠定了基础。钱镠在扩建杭州城的同时,也规划了杭州城市的主轴线。主轴线的南端是吴越国的王宫,北端则为市坊、民居群,这条主轴线是同盐桥河基本平行的主干道,一河一道自南至北,纵贯杭州城。此后,这条城市中心轴线,千余年来未变。隋代杨素始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钱镠在州治、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营建宫城,保持了隋唐以来的这一城市布局,体现了“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格局特色。此后南宋在杭州建都,营建宫城与扩展杭州的外城,也效仿并继承了这一古制,并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吴越杭州城的城市格局,给后来的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杭州城凡三重,子城、内城、罗城,规模宏大,城区面积较唐时扩大一倍以上。经过几次扩建以后,整个杭州城南北修长,东西较为狭窄,形似腰鼓,故当时有人又称杭州城为“腰鼓城”。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自隋经吴越及至南宋,历经近700 年,杭州城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大都市,又从大都市发展到国都京城的历史鼎盛时期,成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现状及发展趋 势 摘要:本研究文章通过对宁波这一港口城市历代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宁波市百年来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特征,具体表现为点状形成阶段、块状城市形态、一城两镇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T”型带状群组形态四个阶段。在历史的演变中,主要提出了港口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基于目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以提高港口优势为着眼点,对宁波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展望,并对其发展方向给予一定的个人建议和指出一定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港口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发展宁波 一、概述 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空间上的表征。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河道、水源及港口运输作用对城市的交通、经济、空间形态形成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以宁波这一典型的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港口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宁波城市(合称宁波六区)空间包括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构成的老城区(三江片)、镇海、北仑两区及新并入市区的鄞州区,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探求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趋势,进而促进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区概况 宁波,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地处东海之滨,1844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中的一员,由近代资本主义港口城市到现代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港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宁波港已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 三、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基于详实的历史资料,由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宁波港口历史作用的变化为主要考虑因素,总结出宁波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历史演变。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城市空间形态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2所示)即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1985年镇海县的撤销,宁波空间发展成一城两镇(一城——老城区,二镇——镇海区、北仑区)的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9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T”型带状群组形态。 3.1 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宁波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但宁波的行政区域在唐代以前屡次更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821年(长庆元年),明州(今宁波)州治从鄞江小溪(今鄞州鄞江)迁至三江(甬江、余姚江、奉化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892年(唐景福元年)建成了宁波之郭——罗城,从此,明州市域范围逐渐形成。明清以前,宁波作为内河港城市,城市规模非常小,形态基本以点状为主,如《管子》所说,倾向于“因填材,就地利”的模式,点状小镇主要位于余姚江、奉化江一隅,城市腹地狭小,以宁绍平原为主。 3.2 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 1844年(鸦片战争),宁波正式开埠,原有城市点状形态逐渐壮大,江北港址逐渐形成。宁波城市规模逐渐跨过奉化江和余姚江,向江东、江北发展,宁波老城被分为海曙、江东、江北3区,形成块状城镇,民国初年,宁波地方政府“堕城垣,兴市政”,拆除了旧城墙,城市空间形态进一步发展,沿三江轴向蔓延,空间

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分析

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分析 ——以上海为例 1、上海概况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目前,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48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00人,占39.00%)。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远在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长江下游杭嘉湖苏平原的良渚文化奠定了上海城 市形态演化的根基。上海城市形态为组团状,受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以及规划控制,呈现沿苏州河由东向西延伸,顺黄浦江由南向北拓展的态势。上海作为中国对外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超级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上海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上海的城市形态。 2.1城市文化 吴越文化作为上海的文化基础对于上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吴越文化是水之文化。从上海老城厢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城市形态是一个布局相当合理的水乡都会,整个老城依水而建,四周宽阔的城濠和外河组成四通八达的交 通干线,城墙中开有六处城门,其中有三处就是水门。城内河巷相依,纵横有序,呈现出江南城市典型的城市形态,现今的肇嘉浜路、陆家浜路都是在原来水道基础上填筑而成。因此,水曾经是上海城市形态中一个相当主体的元素。 其二,吴越文化中经济与文化是并重的。上海城隍庙老城厢是自明代建庙宇以来逐步形成的庙市结合的商业、完宗教活动区,各类商铺、摊贩借城隍庙会之光,形成了至今仍名扬四方的城隍庙集市。将封建祭祀场所与文人雅士隐名遁业之处变为热闹的商业集市,也正是吴越地域文化中重商重利的映射。 其三,吴越文化具有开敞气质。上海西联内陆,东濒大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一个中原文化、闽粤文化与吴越文化融会贯通之地。从豫园湖心亭(建于1784年)的极为自由的建筑形式便可略见一斑,其多边形不规整的平面,大小各异的尖顶和短脊歇山屋顶,前后参差、高低错落,呈现出一种放任不羁的非正统体态。 1843年上海的开埠是上海城市形态演变有的又一次转折。西方文化的引入对城市形态构成一种强烈的冲击。许多西方建筑师,在西方复古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下,将学院派的构图规则和个性化的修辞手法融为一体,并且兼收并蓄,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几乎囊括了西方复古主义时期和建筑运动初期各国的典型建筑风格。因此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也有“西洋文明最精美的复本”之名。这一时期上海城市形态开始由传统的吴越文化造就的水乡都会转向一种多元、复杂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并存。这种强制性的文化冲击,使上海千百年来的城市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一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 90年代以来,城市内部水平结构的演变有着复杂的特征:大城市出现多中心结构;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居住由同质到分异,分散到集聚;工业优先增长,并向工业区和开发区集聚。 1 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 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为适应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避免人口和设施过度密集,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城市中心出现等级的分化,形成中心、副中心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的功能也开始分化,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若干专业职能的城市中心,如城市文化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城市博览中心、城市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等级与功能的分化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上海传统的中心位于浦西南京路、外滩附近,90年代以来城市逐渐出现多中心结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的商务中心。浦西除了南京路、外滩以外,又形成了江湾、花木、徐家汇、真如四个副中心,上海城区已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结构。 广州随着城市的东扩,形成“北京路—上下九路”、“环市东路”和“天河”多中心结构,从功能内涵来看,“北京路—上下九路”分区以中心商业职能为主,“环市东”与“天河”分区以中心商务职能为主(图1)。 2 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 (1)商业街坊式发展,出现新商业空间。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消费服务型转变,商业区已经从批发零售散乱布局向功能更加清晰、辐射范围与服务覆盖作用更加突出的商业中心发展。在空间布局方面,商业也摆脱了传统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等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由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化,如苏州观前街、大连青蛙桥、北京王府井等。 我国大城市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超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模板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广州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之间的关系。广州古城位于珠江水系的西、北、东三江汇合处,历史上水网密布,水道纵横,城市的发展变化一直与城市水系的演变息息相关。城市水系环境在城市选址、城市起源起到重要作用,从秦任嚣城、南越国都城至三国步骘城、隋唐广州城,再经五代宋元时期直至明清广州城,水系对广州城址的抉择以及空间布局、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水利、军事防御等均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平时对广州的见闻和了解,梳理了从秦朝到现代广州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作用过程,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广州;城市形态;水系演进;水系治理;城市发展 一、概述 1.1广州水系发展 广州是位于珠江水系的东、西、北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的河口港城市,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水孕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广州城最早为秦汉时期的任嚣城,经两千多年,发展成为今日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 广州在中国水网城市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纵观广州的城市建设史,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水、规划水、治理水的过程,其天然与人工建设的河湖水系有机结合,形成“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 广州的城市发展,不仅因为其坐拥珠江出海口的有利区位,并孕育出水运交通优势,还因为有白云山上甘溪流过解决城市给水问题;又因城址位于番山上,地势略高,长期没有大的水灾洪患。依托于城市水系的密集分布,广州城内还建设城市排水、排泄洪蓄洪的城市水利体系。 1.2 水系发展与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表现,反映在城市和居民点分布的组合形式、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和内部组织、城市建筑和建筑群布局特征上等。城市形态发展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由于城市水系起到交通、供水、防洪、军事防御等作用,因此成为影响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1】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庭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管理人员可以作为倾听者,在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之后为员工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对于员工而言,工作家庭冲突得到缓解,提高了工作对家庭的促进。当员工的家庭压力和工作压力降低时,疲劳感也会降低,工作绩效水平会有所提高。 第二,实施弹性工作制,可以给员工一个灵活的选择,从而有效的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增进工作家庭促进,这对女性员工而言尤为重要。企业可提供弹性的工作时间、弹性的工作地点或兼职等形式供员工选择。其中弹性的工作时间指的是企业只规定时间段或工作时间数,员工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上班时间或下班时间。这样对于员工来说,私人时间得到合理安排的同时工作也不会耽误,自我管理提高的同时企业的责任感也增强。弹性的工作地点指的是可以为有需要的员工提供远程办公,对于一些女性员工来说,在家办公可以使女性员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或老人。兼职即类似于钟点工,对于处于特殊生理期(例如怀孕、生育或哺乳期)的女性员工来说,适当从事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工作,在保持对业务熟悉感的同时,还能关注企业的发展动态。兼职工作可以使女性员工在专心照顾家里的同时不必担心以后不适应工作或丢掉工作,对企业的感激和忠诚度都会提高。员工在选择各种不同的弹性工作制的过程中,降低了工作带给家庭的冲突,提高了工作对家庭的促进,继而工作绩效有所提高。 第三,企业可以提供一些家庭友好项目,为员工提供足够的生活支持。为家中有孩子或老人需要照顾的员工,提供支持性照顾可以减少员工感觉到的工作对家庭的冲突。例如企业可以与一些家政公司和托儿所、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员工的儿女的照看提供帮助,从而使这部分员工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企业与一些老年人口照看机构或医院、养老院建立合作,为有需要照顾老人的员工提供相应的资讯或老年人照顾补贴,以消除这部分员工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唐汉瑛,马红宇,王斌.工作—— —家庭界面研究的新视角:工作家庭促进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52-858. [2]钟亦鸣.销售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310-311. [3]刘思雨.组织支持、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李扬(1987-),女,山东淄博人,河北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研究生。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波这一港口城市历代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宁波市百年来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特征,具体表现为点状形成阶段、块状城市形态、一城两镇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T”型带状群组形态四个阶段。在历史的演变中,主要提出了港口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基于目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以提高港口优势为着眼点,对宁波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了宁波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优化机制。 关键词:港口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发展宁波 1概述 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空间上的表征。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河道、水源及港口运输作用对城市的交通、经济、空间形态形成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以宁波这一典型的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港口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本文的宁波城市空间包括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构成的老城区(三江片)、镇海、北仑两区及新并入市区的鄞州区,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探求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趋势,进而促进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研究区概况 宁波,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地处东海之滨,1844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中的一员,由近代资本主义港口城市到现代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港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宁波港已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 港口。 图1宁波区位图 3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基于翔实的历史资料,由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宁波港口历史作用的变化为主要考虑因素,总结出宁波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历史演变。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城市空间形态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2所示)即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1985年镇海县的撤销,宁波空间发展成一城两镇(一城—— —老城区,二镇—— —镇海区、北仑区)的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李观淼(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上接第182页) 183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成都合肥华盛顿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

古地图和中国城市形态变迁史 李孝聪

中國文化中心文化講座 講者〆李孝聰教授 講題〆古地圖和中國城市形態變遷史 日期〆13.11.2000 古代城市是文明貣源的重要因素,是從氏族社會邁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城市是由於人的活動而產生的最為重要的地理現象之一,城市從其貣源時代開始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人類需求和複雜的社會發展形式,用具體特殊的空間結構來貯存並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歷史上,城市社會的變化比貣農村或牧區來說,速度要快得多,留給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形或無形的遺產也比後者豐富得多。“城市通過它集中物質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類交往的速度,並將它的產品變成可以儲存和複製的形式。通過它的紀念性建築、文字記載、有序的風俗和交往的聯繫,城市擴大了所有人類活動的範圍,並且使這些活動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因此,可以說人類歷史的進程和文化的載體主要是由城市文明來體現的。而“可以儲存和複製的形式”指的就是城市的形態。我們可以將城市形態的發展演化作為展開歷史的一條引線,目前已經愈來愈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城市形態是一種空間的表象,那麼用地圖——地理學的第二語言來展示城市的整體輪廓和內部結構是最直觀、最便利的手段。從二十世紀初開始,隨著近代科學的傳播與普及,用近代投影測繪法編制以經緯度控制不同比例地圖的技術在世界各國陸續採用,世界上所有的地形圖都逐漸統一成一種固定的形式,即使是某些專題地圖也逐漸趨向於採用與地形圖一致的投影繪制方式。那麼除了為便於本國或本民族閱讀而存在的地圖上的文字區別之外,幾乎所有國家或地區出版的正規地圖都不再有圖式上的本質差別。但是二十世紀以前繪制的地圖,無論測繪方法、視圖方位、符號、注記,各個國家或地區都有相當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應該從各個國家或地區不同的社會制度、思想和文化傳統上去剖析,才能獲得答案。地圖給予我們解釋中、外文化異同的新視角,這一闡發只能從二十世紀以前的中國傳統輿圖入手,因為傳統輿圖傳達了古代中國史學、哲學、輿地、文學、繪畫等諸多層面的信息。 城市的中文含義。從“城市”一詞的中國古漢語本義來講,其中應包括兩個含義﹕“城”和“市”。 “城”,代表一種有形的物化實體,指被高大的牆體所圍之地,也就是都邑四周的城垣。《詩?大雅?文王有聲》﹕“築城伊淢,作豐伊匹。”有的城分為兩重,內層用“城”來稱謂,外圈稱“郭”。《孟子?公孫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其意均重於有形的牆體和防禦功能。 “市”,指交易買賣的場所,是一個地理空間。《易?繫辭》下﹕“列麈于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詩?鄘?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 运用1992、2002、2009、2014年四期Landsat成都市区遥感影像进行成都市建筑区提取,基于4期Lanndsat影像的成都市主城区提取结果,运用形状特征、空间紧凑度、空间破碎度等相关空间形态特征评价因子,分析成都市主城区1992-2014年间的空间形态动态特征,结合成都市发展状况,统计成都市主城区空间形态特征变化,分析主城区扩张的趋势特征和原因,为成都市未来规划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相关依据和支持。 标签:主城区;Landsat;空间特征分析;格网化 1 概述 本文通过1992、2002、2009、2014年四期Landsat成都市区遥感影像进行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并对影像进行预处理。 2 数据预处理 从USGS研究区云覆盖度较少的四期影像进行下载,进行了波段叠加,并对影像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影像预处理。 3 研究区建筑物提取 3.1 选取样本 运用ENVI软件,进行建筑区样本选取。图1为TM影像在RGB为321时选取建筑区样本。通过训练样本,为分类做准备。 3.2 建筑区提取 运用监督分类经典方法——最大似然分类法提取建筑区。基于象元的分类会出现大量的碎图斑,为了后期成都市城区空间形态分析图斑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对分类结果进行去除噪声处理。图2红色区域为提取建筑区去噪前后对比图。 3.3 提取结果 通过去噪处理,得到成都市1992年、2002年、2009年、2014年的成都市影像分类图(图3),图中黄色区域为叠加影像后的城市建筑区提取结果。 4 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由影像上可以看出成都市的空间形态特点呈同心圆向外扩展,地形平坦。通过形态特征、空间紧凑度、

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7811734.html, 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 作者:张燕琦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6期 摘要:从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出发,以文殊坊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空间形态 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文殊坊的空间形态、场所精神以及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期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新和传统空间形态的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文殊坊 历史文化街区做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历史地段,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在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均质化、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今天,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空间形态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可以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提供物质空间形态的支持,更能够在社会和文化层面激活城市记忆,塑造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高度强调 了对城市特定历史文化的重视,对我们城市规划问题提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面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的要求。”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研究,显得十分有意义。 一、成都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内许多文物和历史街区先后遭到了破坏和损毁,使得这座拥有2300余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日趋失去她的历史风韵和文化基因。 在经过粗放式建设发展的阵痛期后,成都市政府遇到了城市建设的瓶颈,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学习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结合成都城市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在2003版的总体规划中确立了由城市格局保护、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这四个层级所组成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二、文殊坊概况 (一)历史沿革 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称文殊院。该片区除文殊院外,还汇聚了五岳宫、爱道堂、金沙庵、白云寺、楞庆庵等众多宫庙,成为宗教活动的昌盛之区。

空间形态及变化

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与特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论文) 题目: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和特点 教学单位 _ 姓名 _ 年级 ____ ________ 专业 ____ _____ _ 指导教师 ___

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和特点 摘要 21世纪以来,成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快速阶段,成都城市化进程十分艰巨,城市化过程面临的矛盾也十分复杂,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也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而改变,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从空间结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特点。成都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差异,通过对成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分析,本文提出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合理性和特点。 关键字:成都市城市化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成都实景图 城市概况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境内地势平坦,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西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城”,位于四川省中部,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美食之都,文化之都,选秀之都,中国第四城市,现系四川省行政中心、西南科技中心、西南商贸中心、西南金融中心、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名列第九(西部第一)。 成都常住人口14000000人,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占四川人口数量的17.7%,十年间净增加294万人,年均人口增长比例2.4%,呈平稳持续增长态势。成都辖区面积12119平方公里。2012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是515平方公里,2012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有670万人。2013年成都总人口已达1635万人,户籍人口1170万,外来流动人口465万。 历史沿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