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改善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改善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改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结合我镇实际,把民生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和谐赤化建设,就要求我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将教育发展、就业促进、医疗社会保险和应急机制建设纳入到政府中心工作中,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大力发展经济,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我镇位于广元市西南方向,辖9个村1个居委会,共计人,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的五年,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强力推进赤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我镇构建和谐社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改善民生。

近年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我镇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镇努力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相关文件精神,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改善民生。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调动各村(居)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人均收益显著得到提高。

(二)切实做好我区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自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我区启动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制度,出台了《利州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推进低保工作协调规范运行。

按照国家民政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镇的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启动,实现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向农村低保的顺利过渡,切实保障了城市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最大限度的维护了社会稳定。

XX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八 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XX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八    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XX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八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XX高考二轮复习教案政治第二部分:热点专题专题八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专题要点】 1.XX年加大民生财政支出。

XX年国家安排的民生支出达到7284.63亿元,比XX年增长29.4%。

XX年民生支出达到5603.64亿元,比XX年增长29.2%。

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

XX年实施了许多民生工程,在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居乐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拉动了城乡居民的系列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高☆考♂资♀源€网2.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重民作为XX年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XX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会议指出,要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从住房,到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农村医院、学校,到社会保障;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到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一系列人民群众高度关切、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被摆在当前扩大内需、保持增长措施的重要位置,显示了中央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坚强决心。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要靠扩大内需尤其是老百姓的消费需求。

目前,补贴、减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都已纳入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议事日程。

从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近期出台的政策措施看,让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将成为党和政府下一步继续关注和努力的重点;更加重视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3.XX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举行。

XX年8月27日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北京开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席王刚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是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注人民
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和幸福感。

具体来说,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问题:教育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在和谐
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
权利。

2.医疗问题:医疗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医疗投入,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群
众的健康权利。

3.就业问题:就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发展
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率,保障
人民群众的就业权利。

4.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社会保障投入,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利。

5.住房问题:住房是
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
该加强住房政策,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住房权利。

总之,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是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解决人民
群众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领域。

只有解
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注民生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个从事IT行业的年轻人,我们一般会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数都是高科技、智能化、数字化等与生活相对疏远的领域。

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一些基层的民生问题,这才能真正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些当前具有代表性和紧迫性的民生问题。

住房问题居住环境是关系到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如今,随着各种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和房价的不断上涨,住房问题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问题。

尤其是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让人们的住房选择日渐受限。

而且,城市化进程加速,外来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更加剧了住房的需求和供应的矛盾,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件事情。

食品安全问题“吃饱没问题,吃得安全才是问题!”如今,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越加引人关注。

食品卫生隐患越来越多,人们的饮食选择变得越来越谨慎,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到了人们在健康领域的长远规划。

比如,经常听到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瘦肉精等等,如果不得到有效的整治和解决,人民群众不仅无法保证自身的食品安全,更难以获得一份健康的生活。

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也是一直在人们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政府,在教育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关注点。

比如,当前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扩招造成的师资力量不足、高考拼爹的现象、教育反腐,这些都是教育问题中的热点之一。

但是,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的学科素养,都应该得到加强,这一点不容忽视。

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在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屡次被提及,例如雾霾、地表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环境污染不仅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治理,更需要人们广泛关注,积极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业问题就业是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问题,也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
(二)构建和谐社会凸显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1.)解决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共建共享”核心理念的内在要求
2.)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3.)解决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协调发展内在特征的客观需要
4.)解决民生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必然选择。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1.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3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

4..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5.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谈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

谈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

谈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党“坚持执政为民,首先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2003年胡主席视察京郊时的讲话:中国新闻网,2003年1月25日)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和春节期间视察甘肃时,胡主席再次将民生问题提出来,并强调注重和着力解决好。

民生问题是个动态概念,其内涵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现在人们热议的民生问题,已不是单纯的百姓衣食住行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安定团结、国家建设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关系更加密切的现实问题,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突出的问题。

就业——民生的根本。

就是说,只有“耕者有其田”,才能饥则有其食、寒则有其衣。

就业是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发展的基本前提。

教育——民生的基础。

就是说,抓好国民教育,实现读者有其书,提高人口素质,不仅是人民走向富裕的必要条件,更是国家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根本大计。

收入分配——民生的源泉。

就是说,收入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最为直接的物质来源。

只有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公平合理正义,人民才算真正当家作主,改革发展成果才算让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才会以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去“奔小康”。

社会保障——民生的依托。

就是说,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生息繁衍的基本保障。

只有把老百姓人人装进“保险箱”,大家生产生活才会有安全感,才会由衷感谢党的恩情,由此感受社会主义的温暖。

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高最现实的目标,是国家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长治久安。

胡主席在2003年京郊踏雪视察时就指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 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他又指出:我们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一时政热点:1、2009年6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黑龙江省考察工作。

胡锦涛强调,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民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胡锦涛这次考察的一个重点。

2、2009年6月18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启动电视电话会议。

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医改近期重点工作,2009年先期启动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直接惠及亿万群众及家庭。

3、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上设改革开放标语方阵。

胡锦涛发表讲话时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家电下乡信息系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累计发货分别达到近6,600万件和2,800万件,销售金额突破500亿大关,达508亿元。

其中,10月家电下乡销售额超过120亿元。

家电下乡需要进一步注意完善渠道、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售后服务到位。

5.2009年8月,国务院部署在10%的县市先行试点,10年内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一场亘古未有的变革即将在全国广袤的农村展开。

这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延伸,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6.2009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表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成为今后立法的重点。

入党思想汇报: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_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入党思想汇报: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_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入党思想汇报: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_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习总书记在XX年全国两会期间反复说我党要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其实,早在元旦新年贺辞中,他就已经指出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这一系列重要的讲话都表明,全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为重大的政治问题,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政府最大的政绩,把关注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最根本途径之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关注民生。

民生问题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全党上下要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并解决民生问题。

一是发展经济无疑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根本途径,改善民生是明确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根本目的。

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其实际的意义。

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最根本动力。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重视民生工作,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我们的改革发展获得强大的推动力;三是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先决条件。

公平与公正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

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是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工作中的最有效途径。

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二、关注民生要求我们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首先是在富民之策上要积极关注民生。

通过各种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于民。

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机会。

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市居民的就业。

三是通过项目建设尽可能地促进社会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