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美学思考

合集下载

旅游美学的意义

旅游美学的意义

旅游美学的意义一、旅游美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旅游美学是指通过旅游活动来体验和欣赏美的过程和方法。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追求美的行为,而旅游美学则是对旅游经历和景观的审美体验和思考。

旅游美学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还能提升旅游的愉悦度和意义。

二、旅游中的美学体验1. 自然景观的美学:旅游常常会带我们接触到各种自然景观,如壮丽的山川、湖泊、海洋等。

在这些自然景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之美,体验到自然界的恢弘和生命的力量。

2. 建筑景观的美学:旅游目的地往往有独特的建筑景观,如古老的城堡、宏伟的教堂、精美的庙宇等。

这些建筑代表了不同时代和文化的艺术成就,通过欣赏和了解这些建筑,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

3. 文化景观的美学:旅游也是一种文化体验,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通过旅游,我们可以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体验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是一种美的体验。

4. 艺术景观的美学:旅游常常会带我们接触到各种艺术作品,如雕塑、绘画、音乐等。

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使我们更能欣赏和理解艺术的美。

三、旅游美学的意义1. 增加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旅游美学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的存在和意义。

2. 丰富旅游体验的内涵:通过对旅游景观的美学思考和体验,我们可以使旅游变得更加有深度和内涵,增加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3. 增强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旅游美学可以带给我们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使我们的旅游经历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4. 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旅游美学需要我们对旅游景观进行思考和感悟,这种思考和感悟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5. 推动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旅游美学的传播和推广可以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旅游成为一种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活动。

四、结语旅游美学作为一种追求美的旅游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学和价值给我们的思考作文

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学和价值给我们的思考作文

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学和价值给我们的思考作文
今天,老师讲了中华文化的美丽,我的脑海里就好似放起了烟花,五颜六色,漂亮极了。

我最喜欢的,是一些古诗词,它们像一个个小故事,把美都写进去了。

你看一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多美呀!春天来了,小鸟在枝头唱歌,让人听了就想睡,总觉得特别舒服。

还有,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望着远处就总觉得很壮观的场面,好像真的一眼就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沙漠,还有一个夕阳西沉,染红了天空。

也有一些汉字,它们像一个个小精灵,写出来特别有意思。

我尤其喜欢写“福”字,它像张开一双手欢迎我一样。

妈妈说,写“福”字,会给我们带来好运,而我一天要写好几个“福”字,装在床头,只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很多快乐。

文化真美!它就像一个大宝藏,里面还藏着很多奇妙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

我希望以后能学更多文化,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祖国,也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像我们一样,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对美学的认识和思考

对美学的认识和思考

对美学的认识和思考以前对美学这门课程不是很了解,對它的认识仅限于是对美的研究,对美的理解也是浮于表面,东西“好不好看”,“美不美”,并且曾经认为美学跟美术一样,直到这个学期了美学这门课程,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至此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

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它产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学习了《美学》,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多的理解。

我认为,美学与其他学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只是艺术学,通过课堂学习,我了解到美学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观念和基本思想,理解和思考美,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美学的生动殿堂,教会学生学会用诗意的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用诗意的审美的态度看人生,用诗意的审美的思维去和思考,课堂上引入中西方杰出美学家的个案,引发精神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在浪漫的大学时代培养起美学的修养和审美的情怀.1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捉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现这一目的。

它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成为更人化的世界突显出来。

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

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作品比起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更加高出一层。

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

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是真正的美。

当我们看一幅风景画时,这幅风景画里,艺术家的情感与见识室内至于其中的,这样出自心灵的艺术作品就高于原始的自然风景。

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

再从艺术的任务来看: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关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心灵的思想来表现。

其次,艺术的抽象问题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中,提出“形象”论,他认为艺术并不时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个别事实去表现思想,艺术是自然和生活的重现。

长城的建造设计理念

长城的建造设计理念

长城的建造设计理念长城作为世界奇观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而长城的建造设计理念,则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反复论证和实践中形成的精髓。

以下,我将从功能定位、地形选择和工程技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长城的主要功能包括军事防御、通信传递和边界标识。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其设计理念首先要确保其结构的坚固和完整性。

因此,在长城的建造过程中,要选取地势高远、险要的位置,以便于观察敌情和迅速应对敌袭。

同时,长城的整体布局要考虑山脉、河流和其他自然地理条件,以利用山势与河流形成屏障,增加长城对敌军的阻碍力。

此外,为了提高通信效率,长城还会在关键地点设置信号塔和烽火台,确保消息能够迅速传达。

而边界标识则是长城的另一个重要功能,通过长城的存在,明确了中国的国界,警示了外敌。

在地形选择上,长城的建造采取了对山地地形的利用。

中国地大物博,多山地,而山地地形在军事防御上有天然的优势。

长城通常修筑于山脉之中,因为山脉本身就具备屏障作用,并且山脉地势高远,有利于观察和阻挡敌军。

同时,山地地形复杂,曲折多变,为长城的修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长城的设计理念中还充分利用地形的元素,通过窄路、岔道等手段,将敌军引入困境,增加了长城的防御能力。

在工程技术方面,长城的建造设计理念注重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长城的修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力的效益,古代中国人制定了一系列工程标准和规范。

首先,在石料的选择上,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同时也要考虑运输的便利。

其次,在石墙的建造上,通过巧妙设计,将整个长城分为高矮不等、曲折多样的石墙段,以增加长城的抵御能力。

此外,还通过设置了一系列的城门、哨楼和堡垒,在军事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为了有利于通信和运输,长城还修筑了许多连接城墙和城门的道路,确保人员和物资的畅通。

综上所述,长城的建造设计理念是在广泛的咨询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充分利用了地形和人力资源,以实现军事防御、通信传递和边界标识的功能。

长城简介介绍

长城简介介绍

文化传承
保护和传承长城文化,有助于弘扬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 感和凝聚力。
旅游发展
合理利用长城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 ,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 力。
国际交流
通过保护和传承长城文化,加强国际 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舞 台上的文化影响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以长城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 登高、清明节祭祖等,不仅弘扬了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也传承了长城文化 。
民间传说
长城沿线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 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丰富了长城的文 化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民间文 化。
长城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历史价值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 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
长城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长城的历史背景 • 长城的地理位置与分布 • 长城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 长城的旅游资源与开发 • 长城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01
长城的历史背景
长城的起源与修建
防御外敌
长城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防御工 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 各诸侯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 侵扰而修建。
长城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北部边界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界,沿线穿越多个省份和自治区。
东西横跨数千公里
长城东西横跨数千公里,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
长城的分布情况
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
长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修建和扩展。
明长城与清长城
明长城和清长城是现存的主要部分,其中明长城是最为完整 和著名的部分。
旅游意义
长城的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在旅行中,面对长城,人们往往会盲目地去赞美之,但是实际上,在历史上长城并没有起到过我们所想象的那种作用,实际上,它恰恰是中国专制制度的象征,是统治者失去民心的象征。

一个民族如果禀赋着开放情怀,是根本不需要长城的,一个民族如果是有凝聚力的,也是根本不需要长城的,与之相反的是,如果一个民族愚昧腐朽,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民心的支持,那么,它就一定需要长城。

现在,再从美学的角度,我还想进一步指出,其实长城也并不是美的象征。

要知道,大并不是美;长,也并不就是美。

美的东西一定是要一定的内涵的,什么内涵呢?最简单的说,就是要引导人向前向上。

美,象征着人在精神上的站立。

俄罗斯有一个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她的恋人是法国的著名诗人里尔克,她在一封信里跟里尔克说,之所以会爱上他,就是因为看到了里尔克的《致俄耳浦斯的十四行诗》中的那个著名开头:一棵树长得超出了它自己树就是树,它又怎么会长得超出了自己呢?可是,我们不妨想一想,邓小平明明是个小个子,但是我们为什么却都说他是巨人呢?契诃夫夸奖为人打抱不平的左拉,也说“左拉整整长高了三俄尺”。

还有尼采,他宣称:审美的人有“比人更重的重量”。

看来,这里存在着一个物理的高度,也存在着一个精神的高度。

而且,物理的高度与精神的高度也并不是一个概念。

而美之为美,肯定的恰恰就是精神的高度。

一棵树当然也是如此,树的高大与否,其实与美无关,但是,倘若这棵树长出了自己的精神高度,那么,我们就说:它是美的。

例如,芭蕾舞美在哪里?芭蕾舞最为引人瞩目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在脚尖上跳舞的,但是,为什么要在脚尖上跳舞?为什么偏偏不全脚掌着地呢?看来,只有在脚尖上跳才是美的。

显然,芭蕾舞是在用在脚尖上跳舞的动作来维护人在精神上的站立,它强调的是,我不但是人,而且是天使,我可以象天使一样地飞翔,我可以脱离地球重心的吸引力,仅仅用脚尖就可以站立在地球上。

因此,我不但在肉体上是站立的,而且在精神上也是站立的。

参观庄严肃穆的长城的心境与思考

参观庄严肃穆的长城的心境与思考

参观庄严肃穆的长城的心境与思考一、初见长城的壮丽景象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真实地描述了中国长城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当踏足长城时,我仿佛穿越到了遥远而古老的岁月。

二、被庄严肃穆所感染站在久负盛名的长城之上,我不禁为这座宏伟而壮美的建筑所折服。

无论是石头搭起层层烽火台,还是奔腾起伏的山岭连绵不断,都让人感受到了历史带来的厚重与沧桑。

尽管时光已然改变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通过参观长城我终于明白:那些舍己为国、保卫家园的英雄们正是用他们浴血战斗的姿态铺就了如此辉煌壮美的大道。

三、沉思历史的变迁长城跨越几千年的历史,见证着中国文明的延续。

在长城上徜徉时,我的思绪回到了先秦时期,那个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而修建起长城的时代。

这座宏伟工程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保家卫国精神的象征。

四、感受英雄壮举所赋予的力量一想到当年兵荒马乱、刀光剑影下那些日夜奋战的中国将士们时,我内心涌动起巨大的自豪感。

他们以顽强不屈的毅力与勇气,捍卫了这片土地上所有普通百姓的安宁与幸福。

站在烽火台旁边,我用手轻轻触摸着粗糙而沧桑的石头墙面,仿佛感受到了那些英雄战士曾经留下过的勇气和坚韧。

五、思考当代意义与责任长城是不朽之作,但同时也是历代人们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产物。

当代年轻人肩负着更加光辉的使命,我们需要将长城对于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的鼓舞传承下去。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保持头脑清醒、心存梦想,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六、践行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接下来,勤奋学习、积极探索就成为了我前行的动力。

在长城上留下我的足迹是一种荣幸,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站到历史和现实交汇之处,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

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才能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七、唤起对旅游文化保护的关注参观长城也激起了我对旅游文化保护问题的思考。

长城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

长城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

长城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长城的历史地位长城是我国古代的重要防御工程之一。

它是中国大规模军事防御的最典型的代表,它不仅为中国历史上的烽火长明留下了可贵的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个标志。

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历经秦朝、汉朝、唐朝、明朝等多个朝代的兴修和整修。

长城的建设不仅是在防御敌人的同时,也是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长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长城是中国人民坚守不懈的信仰,它承载了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的象征。

长城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领域的杰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城的文化内涵长城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它的内容不仅包括了防御的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长城的文化内涵具有多样性性和包容性。

长城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内涵在中国各地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城的文化内涵中得到了体现。

长城体现的是中国在古代时期的文化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长城的文化内涵包括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灵魂。

长城的文化内涵也包含了对历史的敬畏。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伟大的累累丰碑,记录着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长城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的象征,为后人传承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长城的文化内涵还包括了对和平的追求。

长城的建设,除了是为了国家安全和领土防御外,也是对和平的追求和梦想。

长城是中国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它呼吁每一个人都要为和平和宁静而努力奋斗。

结语长城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长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长城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的美学思考内容提要长城在它的实用性功能消退以后,积淀了一种巨大的功能。

长城的美主要是崇高美,即壮美。

构成长城这种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在于它自身的美与自然美的高度融合,在于它的审美形式与悲剧性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

;1·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

经过两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变迁,长城作为战争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

因此,今天的长城,其历史文物的性质虽未改变,但从审美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被视作一件伟大的作品,成为我们精神、审美理想的象征。

长城的实用性功能逍退和审美功能增长的双向历史演进,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许多古代文物的普遍性特征。

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雅典的卫城、古罗马的斗兽场等古代遗址,以及各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从远古的石器、彩陶,到青铜器,都有此特征。

决定这种双向历史演进的关键是人类生活的发展,人类自身内在需求的不断丰富,以及物质和精神文化高度发达,是古代文物审美积淀的重要因素。

今天,成千上万的游人去观赏长城,说明长城在上述双向历史演进中审美功能已居于主导。

在这种审美的积淀中,一些在初始为实用性目的所进行的设计,今天往往演变为巧夺天工的艺术构思。

长城也是这样,城墙的垛口之间均等的距离,当初是为了合理地布置兵士,利于防守,现在却呈现出一种均匀、和谐的节奏感。

敌楼的设置,是为了住兵和储存粮草、武器。

没有敌楼,长城只是一道无人防守、徒具虚名的石墙。

而在今天看来,敌楼却成为长城上美妙的景观,它就像气韵生动的植物的节,没有它,绵延万里的长城就显示不出内在的律动与节奏。

如果把长城比作一件巨幅草书,敌楼就是线条流动之中的顿挫。

敌楼之间的距离,也是依实际需要而定。

河北滦平的金山岭长城,由于战略地位险要,仅在十多公里的地段上,敌楼就达67座之多。

这些当初为了陈列重兵的密集的敌楼,今天成为金山岭上最壮观的景象。

长城具有审美的性质还在于,长城也是一座伟大的古代建筑。

我们看到长城整齐、流畅的墙体线条,以及方形、圆形、多角形等形态各异的敌楼,本身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尤其是关城城楼的设计与建造更具有艺术的匠心。

它的城楼层数和高度、建筑的式样以及悬挂其上的横匾,都与整个关城处于一件整体的和谐之中,显得威严、雄伟、壮观。

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进行长城研究的前提。

2·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种阴阳两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优美和壮美。

简言之,阴柔之美,即所谓“杏花,春雨,江南”;而阳刚之美,即所谓“骏马,秋风,冀北”。

长城的美,则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

壮美是以雄伟、刚健、宏大、粗犷为特征,以气势取胜。

优美则以柔媚、秀雅、文静、和谐为特征,以情趣见长。

长城和《离骚》、李杜诗、韩愈文、苏辛词,以及书法中的魏碑,雕塑中的秦俑,云岗、龙门、乐山的佛像,建筑中的故宫、天坛等一样,体现出一种“天行健”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阴柔之美的感受过程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那么,阳刚之美的作品会在刹那间震摄人的心灵。

从这两种形态的美的功能来看,可以说,阴柔之美侧重于影响个体人格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操方面的修养,它对于完善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阳刚之美则对于鼓舞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振奋一个民族的精神,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着名诗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

悲壮、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而奋斗、拼搏。

长城所代表的阳刚之美,正是具有这种影响历史创造力的深层内涵。

这也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伟大的,最壮丽的美,莫过于长城”的意义所在。

长城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首先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

长城,以它的奇伟、雄险和绵延万里的雄姿,征服了无数的瞻仰者。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所描绘的特洛亚城的发现者,现代着名考古学家希里曼(Schliemann)在第一次看到中国长城时,发出这样的惊赞:无论是“从爪哇岛火山的高峰上,从加利福尼亚的西拉利瓦达的山顶上,从印度喜马拉雅山的顶上,从南美洲的哥地来的高原上见到过的宏伟壮伟的景象”都“永远不能和我现在眼前展开的这一幅美丽奇伟的画幅相比拟,我惊讶着,震动着”,“它对于我就像洪水以前巨人族的神话式的创造”,长城壮丽奇伟“超过我想象中的一百倍”(见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269页)。

这就是长城美的本质特征。

每个人在初次看到长城的一刹那,都会被长城那种气吞山河的形势所震撼。

这即是对崇高和壮美审美感受的特征。

3·长城的美在形式上首先表现在它的建筑本身。

长城本身富于强烈的生命节奏。

这种节奏感源于自然。

譬如高而为山陵,底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

而长城把自然中的节奏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显示出来。

这是一条有生命的线,神奇的线,寓奇险于沉实,藏变化于整齐。

从苍茫的西北戈壁,至浩瀚的东部海滨,长城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岭,跨危崖绝谷,过荒漠草原,腾挪跌宕,气象万千。

宛如神奇巨笔在北国山河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而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是这草书中的转折,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

它们与长城的城墙主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

长城的节奏不仅有横向的起伏运动,还有纵向的伸展和延扩。

这最典型地表现在关城的城楼设计上。

比如,从水平线来看,嘉峪关的城楼在城墙的横线之上,还重叠六条横线,即三重飞檐与脊檐的水平视线。

这六条横线(加城墙水平线)在顶尖的指引下作上腾运动,并与四角凌空的飞檐互为呼应,在凝固的、平静的建筑上产生一种腾越之势。

它使整个周边平远、和缓的城墙水平线,立即流动起来,显得城楼愈加巍峨、高耸。

耸立的城楼又与高大、厚实的城墙映照,城墙四周的角楼犹如拱卫城楼的天神卫士,在闪烁刀光剑影的齿形雉堞烘托下,整个关城呈现出雄险、健拔之势和不可进犯的威严,“天下雄关”当之无愧。

4·与长城本身的建筑美相比,长城的形式美更在于建筑与自然的结合。

长城建基于大地之上,以群山为座,蓝天之下,以云天为幕,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东部的长城,多建于崇山峻岭之上。

与山石一体,这里的长城都是条石和砖砌成。

利用高山深谷筑成屏障城垣,“用险制塞”,城体顺山势盘腾于陡峭的山峦脊背。

敌楼则虎踞制高点处,两翼曲直回环。

关塞坐落谷间峡口,扼险制要。

群峰之巅,常常矗立一座威严的敌楼,它在人们的视角中,起到了与塔相似的审美效果,并且更具有险峭峻城的气势。

这样,长城和峻崖危谷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使雄者益雄,峻者益峻。

而且,同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因山势不同,长城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致来。

八达岭长城雄伟壮丽,长城沿南北两峰倚山而上。

登上北八楼极目远眺,长城宛若游龙,曲直伸展,无穷无尽,景象十分开阔壮观。

可以说,这里的长城,沉雄中见“阔大”。

它使登临者目举高远,胸襟大开,浮想联翩。

慕田峪长城建于悬崖峭壁之上。

在关城西北的“牛角边”,长城从东山迂回而下.又附山势转身而上,向西从山腰直奔千米山顶,然后,又翻身径直而下。

这段大起大落的长城,恰似一个牛角的形状。

由此继续向前,便是“涧扣”地段。

这里的山峰鳞峋陡峭,长城沿山脊忽而直上云天,忽而飞越深谷。

有的地方仅宽1米,长城只用单墙相连。

北侧绝壁,面临断崖,而长城竟在两根铁梁之上飞崖而过,真是奇险至极,令人不寒而栗。

这段长城,可谓雄伟中见“奇险”。

它使登临者身入险境,摄魂动魄,惊奇赞叹。

而金山岭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为界,沿雾灵山伸展。

雾灵山海拔2116米,山峦雄壮,而山势平缓。

因而长城敌楼密集,设计巧妙,各不相同。

由司马台水库西望金山岭,长城恰似一件精工细笔的工艺品。

它于雄伟之中见出“灵秀”。

每当旭日初升,或夕阳西下,在这里沿长城漫步登临,四周群峰起伏,长城从容延伸,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与东部的崇山峻岭不一样,西部的长城大多坐落于戈壁大漠之中。

由于缺少砖石,这里的长城基本上都用黄土夹以芦苇和柳条夯制而成。

这种土夯的城墙却与沙漠和戈壁的色调融为一体。

西出敦煌80公里的戈壁之中,留有玉门关遗址。

这座土坯垒成的城堡式建筑,外表本身并无特别之处。

还有距敦煌西70公里的阳关遗址,仅残存一座烽火台。

可是,在四周无垠的戈壁之中,这两座颗粒似的建筑,不仅没有因它们体积的微小而为大漠的苍茫所淹没,而是突兀地矗立在滚滚黄尘和砂石之上,宛如铁骨凌空,它们在沙漠戈壁的广袤无垠和千古岁月的时空交错中,展示出一种纪念碑式的历史永恒感。

站在这些被岁月消磨而变得残缺、颓倒的墙垣、烽火台面前,自然感受到一种”沧桑的美”。

不仅能直接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悲凉壮丽,还能激发起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

张爱萍将军有诗云:“独立阳关上,心旷神扬,古人西出叹凄凉。

今日绿苗万里浪,风障林墙。

”正是写出了古今交错中独特的诗意。

嘉峪关是明代长城西边的终点,也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完整的一座西部长城上的综合建筑体系。

嘉峪关位于祁连山和黑山之间,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古称“河西第一隘口”,是古代着名的战场。

关城建在峡谷中的嘉峪山上,在低地上仍呈雄踞之势。

城墙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80米高的悬崖边,北衔鸟兽绝迹的黑山峭壁石关峡,形成一道铜墙铁壁。

由于嘉峪关地处戈壁之中,与东部山海关呈现出迥然相异的风貌来。

在关城之下仰视关城,可感到雄伟的气势,尤其是城楼与角楼的呼动互应,显示出雄关难越的威严与肃杀。

但登上城楼,西望茫茫戈壁,苍凉冷漠,北面黑山怪石鳞峋,嵯峨凌峭,令人心寒,真是“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悲凉慷慨之情油然而生。

再往石关峡,沿悬壁城墙攀登而上,回眸大漠中的嘉峪关,正可谓“一片孤城万仞山”。

向南走向讨赖河边,明长城西部第一墩在绝壁之上拔地而起。

俯视讨赖河水奔流不息,北岸陡峭壁立,如鬼斧神工,令人惊心动魄。

而举目南眺,则见祁连山巍峨壮丽的雪峰,在白云缭绕中闪闪发光。

嘉峪关在这荒凉而又奇异的西北景象映衬下,虽“一片”关城而愈见沉雄,虽孤立戈壁而愈显千军万马的雄壮之势。

5·除了与不同的地形地貌相得益彰,长城在四季时令,雨雪云雾,晦明晨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风姿和美。

春华烂漫明丽,长城如展实颜;夏日万绿葱茏,长城如腾碧浪现;秋霜层林尽染,长城如披盛妆;冬寒冰天雪地,长城如舞银蛇。

月夜下之长城,孤峭冷峻;晨光中之长城,新美壮丽。

古诗中写长城月夜的,有“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王昌龄);写长城旭日,有“朝晖开万山,遥见居庸关”(谢榛),等等。

云对长城的崇高形象有奇特的烘托作用。

特别是夏天的云,常有奇峰,使长城更显出升腾的节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