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临床应用举隅
芍药汤——精选推荐

芍药汤【组成】芍药⼀两(30g)当归半两(15g)黄连半两(15g)槟榔⽊⾹⽢草炒,各⼆钱(各6g)⼤黄三钱(9g)黄芩半两(15g)官桂⼆钱半(8g)【⽤法】上药⽗咀,每服半两(15g),⽔⼆盏,煎⾄⼀盏,⾷后温服(现代⽤法:⽔煎服)。
【功⽤】清热燥湿,调⽓和⾎。
【药理作⽤】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抗阿⽶巴原⾍、增强机体免疫⼒等作⽤。
【中医证】湿热痢疾证。
痢疾,腹痛,便脓⾎,⾚⽩相兼,⾥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欲饮⽔,⾆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病】急性肠胃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阿⽶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胰腺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湿热痢疾证者。
【⽅证分析】本⽅所治之证乃湿热浸淫,壅滞⽓⾎所致。
湿热侵袭,下迫下注,则出现痢疾;湿热壅滞,经⽓不通,则腹痛;湿热损伤脉络,则便脓⾎,⾚⽩相兼;热势迫于下,湿浊壅滞于下,则⾥急后重;热灼于下,则肛门灼热;热伤阴津,则渴欲饮⽔;⾆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蕴结之征。
治当清热燥湿,调和⽓⾎。
⽅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善清⼤肠之热,并⽌痢,为君药。
湿热胶结,以⼤黄泻热于下,使湿热毒邪从下⽽去,与黄连、黄芩相⽤,以使湿热从下⽽去;热伤脉络,⾎脉壅滞,以当归、芍药活⾎养⾎,调理⾎脉,以治便⾎;浊⽓壅滞不⾏,以⽊⾹、槟榔理⽓⾏⽓,调理⽓机,以治后重,与当归,芍药配伍,调理⽓⾎,即“⾏⾎则便脓⾃愈,调⽓则后重⾃除。
”共为⾂药。
官桂⾟热通畅⽓机,兼防黄连、黄芩、⼤黄清泻寒凉凝滞,为佐药。
⽢草补益脾胃,顾护胃⽓,调和药性,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以奏清热⽌痢,调和⽓⾎之效。
配伍特点:清热药配泻下药,清泻于下;寒凉药配⾟热药,使寒药不凝;⾏⽓药配理⾎配伍特点:药,以治便脓后重。
【临床运⽤】.⽤⽅要点:本⽅是治疗湿热痢疾证的基础⽅,临床应⽤以下痢⾚⽩,渴欲饮⽔,⾆1.⽤⽅要点: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治要点。
.加减⽤药:若⼤便脓⾎多者,加地榆、⽣地黄,以清热凉⾎⽌⾎;若后重明显者,加2.加减⽤药:薤⽩、砂仁,以醒脾⾏⽓除胀;若⼝渴明显者,加天花粉、芦根,以⽣津⽌渴等。
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结肠粘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腹泻、排便紧迫、腹痛、血便等症状,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病人失去肠道免疫及吸收功能,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
传统中医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有着一定的疗效,其中芍药汤是常用的中药方剂之一。
芍药汤的组成由当归、白芍、川芎、桂枝、甘草组成,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调节气血、温阳散寒等功效的方剂。
这种方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病人身体的自我调节和免疫功能的恢复。
一项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研究,对比了芍药汤和三联疗法(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硫糖铝等药物)对于疾病治疗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与三联疗法相比,芍药汤能够更好地控制疾病的症状,并且还能够减少疗程和副作用。
同时,病人在服用芍药汤后,肠道炎症指标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体现了芍药汤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芍药汤中的中药成分均属于温性或中性,不存在寒凉之品,也不含有麻黄等刺激性药物。
研究结果表明,芍药汤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减轻炎症和抑制免疫反应来实现,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因此,芍药汤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推广价值。
白术芍药散儿科临床应用举隅

药 ,并 用 味辛性 温 ,归肝 人 脾 之 防风 ,助 白芍 、 白术
以舒 肝脾 。配 以茯 苓 、扁豆 衣善 利 湿 滞 ,焦 山楂 消食
滞 ,怀 山药补 脾益 阴共 为佐 使 ,以收健 脾 疏肝 利 湿止
泻之效 。 2 肠 系 膜 淋 巴结 炎
肠镜 复查示 :结肠 粘膜充 血水 肿消失 。
按 :慢 性 结 肠 炎 属 祖 国 医 学 泄 泻 、脘 痛 范 畴 。 笔
何 某某 ,男 ,6岁 。2 0 0 5年 7月 1 日初 诊 。患 0
者认 为此 系肝脾不 和 ,气 滞 郁 结所 致 。故 用苍 术 、白
维肠镜 检查 ,报告 为降 结肠 段 粘膜 充 血水 肿 。大便 镜 检示 : 白细胞 为 0 / ~2 HP,西 医治疗 数 月无效 ,而 转 为 中医 治 疗 。诊 见 :面 少 华 色 ,舌 淡 红 、苔 薄 白腻 , 脉细滑 。证属 肝 气 不 畅 ,脾 失 健 运 ,久 泻 脾 气 ( 阳) 已亏 。治拟疏 肝健 脾益气 为主 。 白术 芍药 散加 味 。处 方 :苍 术 、 白术 、炒 白芍 、 防风 、槟 榔 、怀 山药 、太 子参 各 l g O ,陈皮 6 ,干姜 、升麻 各 5 ,川连 、炒木 g g
术健脾 燥湿 ;白芍敛 阴和 营 ,缓 急 止 痛 ,防风 祛风 胜 湿 ;陈皮 、炒木香 理 气止 痛 ;槟 榔导 滞 宽 中 ;川 连清 热燥 湿 ;干姜温 补 中 阳 ;怀 山药 、太 子 参 、升 麻 补 中 气养 脾 阴。 共 奏 疏 肝 健 脾 、调 和 阴 阳 之 功 ,痛 泄
3 慢 性 结 肠 炎
杜某 某 ,女 ,1 4岁 。2 0 0 9年 8月 1 8目初 诊 。患 儿 经常 腹部 隐痛 ,痛 时则 泻 ,此症 状 已近 3年 。 日解 便 二三 次 ,量 初 多后 少 ,便状 烂 糊 夹粘 液 ,便后 腹 痛
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2例临床辨证体会

内蒙古中医药
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5 2 例 临床辨证体会
连 杰 刘 发 文 ’
摘 要: 目 的: 观察芍药汤治疗急性 细菌性痢疾 的疗效。方法 : 将9 8 例急性细茵性痢疾患者随机分为 2 组, 对照组 4 6 例, 治疗组 5 2 例, 对照组 给 予注射 用头孢 曲松钠成人 2 g /日, 1 次 /日, 儿童及老年 患者 , 一般 以每 2 4小时给药 2 0 ag r  ̄8 0 m g / K g . 2 次 /日, 西药视情 况溶入 O . 9 % 氯化钠 注射 液、 5 9 减 1 0 % 葡萄糖 注射液 中静脉点滴 , 纠正水、 电解质平衡紊乱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 上均给 予芍药汤加减 治疗。结果 : 治疗 组惠者病程较对照组 明显缩短 。 南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 差异 ( P< 0 . 0 1 ) 。结论 : 芍药汤能 明显缩短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痛程 , 值得 临床推 广。 关键 词 : 芍药汤 ; 急性 细菌性痢疾 ; 临床 辩证
中图分类 号 : R 2 5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3 3 — 0 o 1 8 一 O 1
痢疾 的 病 因有外 感 时邪 疫毒 和饮 食 不 节 两方 面 , 病 位 在肠 , 嗳腐 吞酸 , 腹部 胀 满 者 , 加莱菔子、 神曲、 山楂 等 消食 化滞 ; 有 表 与脾 胃密切 相 关 , 虽有 寒 热虚 实之 分 , 但病 理 因 素 以湿 热疫 毒 为 证 未解 者 , 加解 表 药 I 1 _ 。 主l 1 1 。湿 热疫 毒 内蕴 肠腑 , 腑 气壅 滞 , 气滞 血 阻 , 气 血与 邪气 相 搏 3 统 计 学处 理 结, 夹糟粕积滞肠道, 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 白。本文采用芍药 对不同群体进行比较前 , 均对基线资料进行比较 , 差异无显 汤治 疗 急性 细菌 性痢 疾 , 疗效 显著 , 现 报 道如 下 。 著性 方可 进 行 比较 。对 不 同样 本采 用 t 检 验 。P<O . 0 5为差 异 有 1 临床 资 料 显著 性 。P< 0 . 0 1 为 差异 有 非 常显 著性 。 2 0 1 0年 5 月~ 2 0 1 3 年8 月 对 我 院 门诊 及 住 院 9 8例 ( 其中 : 4 结 果 门诊 2 2 例, 住院 7 6 例) 急 性细 菌 性痢 疾 患 者 随机 分 为对 照 组 和 具体 结果 见 表 1 治 疗 组 。对 照 组 4 6 例, 其 中男 2 9例 , 女1 7 例, 平均年龄 3 7岁 , 所有患者临床均治愈 ,治疗组平均治疗 ( 6 . 4 5 2 8 - I - 1 . 8 2 4 4 ) 平均发病时间 1 . 5天; 治疗组 5 2 例, 其 中男 3 l 例, 女2 1 例, 平均 天 , 对照组平均治疗 ( 8 . 1 0 8 6±1 . 6 2 2 4 ) 天. 治疗组 与对照组相 比, 年龄 4 1 岁, 平均发病时间 2天。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 比性 。 所有 可 以 明显缩 短 病程 。 表 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时间( 天) 比较 病例均符合西医《 传染病学》 第7 版教材(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之诊 断标 准 。治 疗过 程 中 , 坚持 每 日化 验血 常 规 、 粪常规。
调气活血的芍药汤在痢疾的治疗上是一个进步

调气活血的芍药汤在痢疾的治疗上是一个进步芍药汤是重点方,Ⅰ类方。
这个方反映了宋到元这个时代,在痢疾治疗上一个进步。
虽然它的适应证和仲景时代的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的适应证有区别。
但是总体治法上,它在调气活血方面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治法上有创造,(这是)学这个方的一个意义了。
所以它主治的证候呢,是湿热痢。
湿热痢好发于一种,就是散在的,典型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
疫毒痢往往暴发,病势较急,症状较重。
湿热痢它是由湿热病邪阻滞胃肠,在肠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造成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为特征的。
痢疾的基本表现(是)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
所以气机阻滞反映不通则痛、里急后重,有气滞这个特点。
而湿热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腐败血肉,产生下痢脓血。
由于湿热基本上叫湿热并重,所以用赤白相兼来反映它。
脓血兼有或者赤白相兼反映它。
这反映了湿热痢疾一种特点。
要说明它是湿热,从舌苔黄腻,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肛门灼热一般是胃肠道有热都容易发生。
这是芍药汤的一个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
那这里强调一个气血的瘀滞,引起的原因是湿热阻滞肠道。
具体发生的一个机理,它是一个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肠道血肉腐败,酝酿成脓血。
所以治疗方面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针对湿热,清热燥湿,由于蕴结成毒,又要清热解毒,这是针对它这个引起的致病因素了。
从病机来看,是一个气血不和,具体讲有气滞血瘀特点,那要调和气血。
那这个方从病机湿热壅滞,搏结气血,造成气血失调。
所以功效来讲,清热燥湿,调和气血相结合。
那过去有的教材功效写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结合。
也有的把调和气血放在前面,后面清热解毒,或者清热燥湿。
提法都不太一样。
作为痢疾来讲,特别湿热痢来讲应该是清热燥湿,在前面。
清热解毒也说得过去,但是这个方清热解毒力量和治热毒痢像白头翁汤这类比呢,要相对小。
所以不是治疗热毒痢、疫毒痢,而是湿热痢。
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有没有热毒呢?有。
它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就是热毒,有脓血了。
彭振声名老中医经方治验举隅

彭振声名老中医经方治验举隅【摘要】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学宝贵的财富。
本文报道名老中医彭振声主任运用经方治疗头痛、悬饮、心下痞、腹痛、腹胀、死胎的成功案例。
体现了彭老方证一致的在临症思想。
【关键词】名老中医; 伤寒论 ;学术继承彭振声主任中医师系瑞安市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年,学验具丰,善用仲景经方治疗内科杂病。
笔者有幸侍诊学习,聆听教诲,得益良深。
现将彭师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的临床病例,整理分述如下。
1白虎汤加味治疗头痛陈某,男性,51岁,干部。
于2005年7月突发头痛,位于额顶,痛若刀劈,痛甚欲呕吐,彻夜不眠,呻吟不已,整日用布袋缠绕,口干目红,两目窠散布赤缕,大便干结舌边红,苔薄黄,两脉浮滑有力。
前医曾进天麻钩藤饮之剂,药后未效,故来门诊求治。
处方: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细辛12克,菊花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
服用3剂后头痛霍然而解。
按:白虎汤原为伤寒阳明气分热邪内盛,弥漫全身,充斥内外而设,仲景称之为“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本例彭师认为此为额顶头痛属阳明头痛,阳明热盛,夹风上扰所致,投以白虎汤化裁。
大剂量石膏其旨有二:一为制约细辛辛热之性,二为两者并用一寒一热,散泄郁热。
细辛一般常用量不过1.5克,本方用量较重,功在辛散,使风热从上而解,短期服用未见不良反应。
2小半夏加茯苓合小柴胡汤治悬饮李某,女性,40岁,工人。
寒热往来半个月,周身疼痛,精神软弱无力,微出汗,咳嗽,少量白粘痰,胸闷气短,干呕,口苦,右胁刺痛,深呼吸及转侧时均感牵引疼痛,舌淡苔薄,脉弦滑有力。
胸片提示:右下肺基底部少量积液。
处方:柴胡10克,党参12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生姜三片,甘草6克,全瓜蒌12克,枳壳10克,葶苈子10克,服药五剂,身热已退,后用小半夏加茯苓加紫菀10克、苏子10克、川朴10克,咳嗽胁痛均减,再行胸片复查,胸水已吸收。
按:凡病及少阳,少阳气郁,枢机不利,证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皆用小柴胡汤治疗,所以仲景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芍药汤

病机
外感暑湿热邪 湿热郁蒸
芍药汤
湿热壅 滞肠中 内伤饮食
不洁食物
酿生湿热 湿热痢疾
肥甘厚味
气血失调
证治机理
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
壅滞气机、肠中积滞不通 湿热佐证
芍药汤
便脓血,赤白相兼
腹痛,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脉弦数
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治宜
方解
黄芩 黄连
芍药汤
性苦寒、入大肠经,清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以除致病之因
临证加减
芍药汤
原方后有“如血痢则渐加大黄;汗后脏 毒加黄柏半两”,可资临证参佐。 赤多白少:去肉桂、当归,加丹皮、地榆 热盛伤津:去肉桂,加乌梅 兼食积,苔腻脉滑:加山楂、神曲 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
文献摘要
芍药汤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夫痢之为病,固 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 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 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 用。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 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 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之行血; 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 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芍药汤
寒热共投,重在“热者寒之”
辩证要点
为治疗湿热痢疾之常用方。
芍药汤
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辩证要点
芍药汤
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不可使用本方,久 痢及虚寒痢亦不宜使用本方 。
临床应用
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 痢疾、过敏性结肠炎 、急性肠炎 见有泻下不畅、腹痛里急,属湿 热的患者
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而止泻痢腹痛
_伤寒论_六经证治中应用芍药举隅

《伤寒论》六经证治中应用芍药举隅王文辉,刘石坚(东莞市中医院,广东东莞523005) 摘要 《伤寒论》中对芍药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六经证治均有体现。
太阳病篇用芍药最广,其作用主要有调和营卫,益气养阴,缓中补虚,阴阳相补,缓急解痉,敛肺平喘等6个方面;阳明病篇中芍药的作用是调胃护脾阴;少阳病篇芍药的作用有缓中补虚,敛阴清热2个方面;太阴病篇用芍药理脾护阴;少阴病篇芍药的作用有阴阳互济,疏肝敛肝,促阳气外达,敛阴补阳等;厥阴病篇芍药的主要作用是补虚和血、敛阴缓急。
关键词 芍药;伤寒论;六经证治 中图分类号R2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699(2011)12-1147-02 古今医家,仲景最善用芍药,六经辨证的每一经都有运用白芍,现论述如下。
1 太阳病篇太阳病篇用芍药最多,有时重加芍药,有时则去芍药,其变化可谓至灵至妙。
其作用主要有如下6方面。
1.1 调和营卫 芍药配伍桂枝,主治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如桂枝汤。
太阳中风,乃感冒风寒表虚证,故阳浮而阴弱,出现汗自出等症,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固表、辛温解肌。
桂枝汤乃群方之魁,用芍药为臣,取其敛阴和营、配合桂枝以解肌腠之邪,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功;芍药臣桂枝是于营中有调卫之功。
芍药与桂枝配合相得益彰,芍药实起着调卫和营作用。
1.2 益气养阴 芍药配伍人参,益气养阴。
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条)”(注:本文伤寒原文均选自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1]发汗后身疼痛,脉见沉迟,沉为在里,迟为血不足,身疼痛乃血少失其濡养,故重用芍药营阴血,人参益气,使之营气两充而血足,身痛得缓。
1.3 缓中补虚,温养心脾 芍药配伍饴糖,主治里虚伤寒心悸而烦证。
如小建中汤,方中饴糖甘温质润,滋养心脾,温中而缓急止痛,白芍和阴缓急止痛,二药配伍,使全方达到外固营卫,内益气血,安内以攘外,表里兼顾之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慢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常由急性阑尾炎治疗 不当,迁延而成。其主 要 病 机 为 热 毒 余 邪 留 恋 不 去。 芍药汤中肉桂一味,能温阳化气,可防他药苦寒伐阳太 过,尤为符合病情。
病例 1 王某,男,42 岁。患者 2 年前患急性阑尾 炎,用抗生素及口服中药后病情缓解; 半年后病情出现 反复,继续给予抗生素及中药大黄牡丹皮汤等治疗,症 状仍时有复发,遂来诊。就诊时症见: 右下腹胀痛,痛 势绵绵,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证属热毒未 清,气机郁滞; 治拟清热除邪,调理气机。处方: 炒白芍 药 20 g,当归 10 g,黄连 10 g,槟榔 10 g,广木香 10 g,制 大黄 8 g,黄芩 10 g,肉桂 4 g,甘草 6 g。服 10 余剂后, 症状消失,至今已 1 年未复发。 1. 2 慢性附件炎 慢性附件炎由多种原因致湿热邪 毒稽留下焦,妨 碍 冲 任 气 血 运 行 所 致。 芍 药 汤 除 清 热 除湿解毒外,更有调和气血之功,临床随证加减用于本 病治疗,多能获效。
·64·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 年第 46 卷第 4 期 SH. J. TCM Apr.,2012; Vol. 46 No. 4
芍药汤临床应用举隅
徐士伟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卫生院( 浙江 慈溪 315317)
【关键词】 芍药汤; 临床应用; 医案
【中图分类号】 R289. 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1334( 2012) 04-0064-01
2 体会
以上所举病 例 虽 病 情 多 样,但 其 病 理 机 制 大 多 相 似,都为湿热 留 滞 气 血。 芍 药 汤 主 要 适 用 于 湿 热 邪 毒 留于肠腑,致 气 血 失 调 之 证。 方 中 芍 药 配 当 归 调 和 营 血,配甘草缓急止痛,宜重用;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木 香、槟榔行气; 大黄一味,配黄连、黄芩可清热,配槟榔、 木香可行气,实为“通因通用”之妙法; 而反佐温热之肉 桂,既能防苦 寒 损 伤 阳 气,又 能 以 温 热 善 走 之 性,驱 散 可能夹杂之寒 湿,并 振 奋 阳 气,实 为 妙 用,除 非 热 毒 太 盛,不宜删去。综观全方,因气血并治,寒热共投,且偏 重治热,与单 纯 清 热 解 毒 方 相 比,治 法 较 为 独 特,临 床 常能取得满意效果。
病例 3 王某,男,58 岁。患者有痔疮多年,伴肛 裂,常有便血。现症见: 肛门重坠,大便欲解不爽,小腹 坠胀; 舌红、苔薄,脉弦滑。证属湿热邪毒,稽留肛肠; 予芍药汤,去肉桂。处方: 炒白芍药 12 g,当归 10 g,黄 连 6 g,黄芩 10 g,制大黄 8 g,槟榔 10 g,广木香 6 g,生 甘草 6 g。患者服药 5 剂后,症状缓解。 1. 4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多因感染湿热邪 毒,搏结气血,伤及肠腑气血运行所致,属“泄痢”范畴。
编辑:刘 芳 收稿日期: 2011-04-12
芍药汤方出《素 问 病 机 气 宜 保 命 集 · 泻 痢 论 》,原 为治疗“泄痢”而设,方由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 大黄、黄芩、肉 桂、甘 草 组 成,具 调 和 气 血、清 热 解 毒 之 功,用于湿热痢疾,疗效颇佳。该方虽为湿热痢疾而设, 但因其配伍独到,组合严密,其中大黄、肉桂二味,灵活应用本方治疗慢性阑尾炎、慢性 附件炎、痔瘘、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现举例如下。
病例 4 毛某,女,52 岁。患者有溃疡性结肠炎近 10 年,反复腹痛。现症见: 左下侧腹痛,下脓血,里急后 重;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邪毒,久稽肠腑, 予芍药汤治疗。处方: 炒白芍药 20 g,当归 10 g,黄连 8 g,黄芩 10 g,槟榔 10 g,广木香 10 g,肉桂 2 g,制大黄 6 g,炙甘草 6 g。守方治疗 1 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 轻。后予上方 与 健 脾 益 气 方 交 替 使 用,随 证 加 减 治 疗 3 个月,诸症缓解。
Clinical application of“Shaoyao Decoction”
XU Shi-wei
Qiaotou Town Health Center,Cixi City,Zhejiang Province
Keywords: “Shaoyao Deco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medical record
[作者简介] 徐士伟,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 合临床研究工作。
本方加减服用 30 剂,诸症消失; 随访 1 年,未复发。 1. 3 痔疮 痔瘘病多由湿、热、风燥之邪,或饮食情志 所伤,致湿热 邪 毒 郁 于 肛 门,阻 碍 气 血 运 行,或 溃 后 生 脓所致。痔疮、肛 瘘、肛 周 脓 肿、肛 裂 等 病 病 理 机 制 大 体相似,用芍药汤治疗,可清热解毒、调气和血。
病例 2 余某,女,36 岁。患者既往有多次人工流 产史,小腹疼 痛 经 年,现 行 经 期 腹 痛 加 重,小 腹 可 触 及 条索状块物; 带下黏稠,大便偏干; 舌红、苔黄微腻,脉 弦滑。证 属 下 焦 湿 热、气 血 运 行 不 畅,予 芍 药 汤。处 方: 炒白芍药 20 g,当归 10 g,黄连 6 g,黄芩 10 g,广木 香 10 g,槟榔 10 g,制大黄 4 g,肉桂 4 g,炙甘草 1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