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三仁汤治疗眼科病案举隅

三仁汤治疗眼科病案举隅
陈在根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10)3
【摘要】三仁汤始见于《温病条辨》,系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创,用以治疗湿
温病,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等药物组成,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效。
笔者根据祖国医学“治病必求于本”、“异病同治”的原则,以三仁汤加减治疗“聚星障”、“瞳神紧小”、“青风内障”、“视瞻昏渺”等眼科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29-129)
【关键词】三仁汤;聚星障;瞳神紧小;青风内障;视瞻昏渺
【作者】陈在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7
【相关文献】
1.三仁汤治疗眼科疾病举隅 [J], 赵越娟
2.三仁汤眼科运用举隅 [J], 李其信
3.屈进学老师三仁汤在眼科临床应用举隅 [J], 陈明英
4.李灿东运用三仁汤治疗杂病验案举隅 [J], 吴爱虹;王洋
5.三仁汤在治疗眼前后段疾病中的典型应用举隅 [J], 廖炳光;李芳梅;王超;徐海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玉信用三仁汤医案六则

孙玉信用三仁汤医案六则孙玉信运用三仁汤医案六则1、汗证案例:患者,男,30岁,2006年8月30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酒,1年来自汗出,稍动则大汗淋漓,心烦、口苦,腰背酸麻,二便正常,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沉弦。
证属湿热内蕴脾胃,外郁肌肤,迫津外泄。
治以宣上畅中利下、分利湿热。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g,厚朴10g,通草6 g,半夏10 g,滑石30 g,冬瓜仁30 g,桃仁10 g,桑叶15 g,萆薜15 g,芦根30 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药后汗出大减,继以上方加减,连服20剂,汗止病愈。
2、黄疸案例:患者,男,44岁,2006年9月30日初诊。
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年。
证见目黄,小便黄,口干口苦,右胁痛胀,昼重夜轻,乏力,纳差,食后腹胀欲呕,大便溏,每日2~3次,舌质红,苔腻,脉细。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210 u/L,谷草转氨酶(AsT)186 U/L,总胆红素(T-BIL)67.5 μmol几,直接胆红素(D—BIL)39.6 μmol /L,总蛋白(TP)75 g/L,白蛋白(ALB)40 g/L。
诊断为黄疸,证属湿热蕴结肝胆脾胃,弥漫三焦。
治以清热利湿、通利三焦。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厚朴10 g,通草6 g,半夏10g,苍术lO g,茵陈30 g,茯苓30 g,猪苓15 g,陈皮15g,甘草6 g。
水煎服,每日1剂。
5剂后,呕恶、纳差好转,上方加减,再进30剂,黄疸渐退。
肝功能复查示:ALT 62 u/L,AST 47 U/L,T—BIL19.4 μmol/L,D-BIL 9.6 μmol/L,TP 69 g/L,ALB 42 g/L。
3、眩晕案例3:患者,女,36岁,2006年6月12日以反复眩晕1年余初诊。
证见头重如蒙,手足心汗出,不思饮食,心烦,身燥热,舌质淡黯,苔黄腻,脉滑。
三仁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举隅

三仁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举隅
陈泽冰;周晖;莫伟;许秀婷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8(011)008
【摘要】三仁汤来源于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为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验方,临床中因湿热中阻胃肠热结的糖尿病患者不在少数,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三仁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收到较好的疗效,体现了祖国医学治则中"异病同治"的思想.【总页数】3页(P1291-1293)
【作者】陈泽冰;周晖;莫伟;许秀婷
【作者单位】51009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预防保健科;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科;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验案举隅
2.中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举隅
3.中药配方颗粒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举隅
4.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举隅
5.中医药治疗肺癌并发症临床应用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仁汤治疗眼科疾病举隅

三仁汤治疗眼科疾病举隅
赵越娟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6(32)5
【摘要】三仁汤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但首载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上焦·湿温》。
由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组成。
是治疗湿温初期,邪留气分,湿重于热,病位在上之主方。
其组方特点为宣上、畅中、渗下,疏通三焦气机,三焦分消,具有三焦同治之功。
化湿为主,清热为辅。
开肺气为先,
【总页数】2页(P504-504,505)
【作者】赵越娟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河南洛阳 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三仁汤治疗眼科疾病临床体会
2.一贯煎治疗肝肾阴虚眼科疾病举隅
3.彭清华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眼科疾病举隅
4.升降散加味治疗眼科疾病验案举隅
5.经方治疗眼
科疾病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仁汤临床治验5则

三仁汤临床治验5则作者 / 叶峥嵘陕西中医药大学编辑 / 钱秀华⊙ 校对 / 赵馨三仁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蔲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渗湿利水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三者共为君药。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可使气畅湿行,郁热得解,三焦通畅,用于治疗湿温初起或暑瘟夹湿的湿重于热证。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指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如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三仁汤主之。
”作为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该方备受后世医家喜爱,在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和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紧扣该方的主症和分消湿热的治法特点,将其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病案5则如下。
1 湿遏热郁发热案患儿,男,5岁。
2013年6月18日初诊。
其母代述3天前出现躯体高热伴四肢发冷,尤以夜间为甚。
口服退烧药布洛芬混悬液可有短暂大汗并热退,但三、四小时后又出现上症。
曾求诊于某中医儿科医生辨证为风寒束表,予麻黄汤加味治疗未见效果。
刻下:神志清,精神差,体温39.5℃,无汗,咽喉暗红,扁桃体不大,口不干,纳差,大便3日未解,舌淡苔白,脉弦细。
诊断为发热,湿遏热郁证。
治以宣肺祛湿清热。
处方:杏仁5g,白蔻仁5g(后下),生薏苡仁15g,厚朴5g,半夏5g,竹叶5g,滑石5g,通草5g,莱菔子15g,甘草5g。
3剂。
水煎服,日1剂。
2日后复诊时得知,服完半剂药后患儿即全身微微汗出而热退,随后再未发热且饮食增加,大便日1次。
按:患儿高热病发于暑季下雨之时,躯体高热伴四肢发冷,无汗,舌淡苔白,考虑病机为风湿袭表,湿遏热郁。
温病名方三仁汤的临床运用探讨

温病名方三仁汤的临床运用探讨【摘要】三仁汤具有宣通三焦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临床上常运用其治疗外感疾病,同时对于其他内科疾病也有明显的疗效,分别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三个方面来论述该方具体的临床运用。
【关键词】三仁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湿邪三仁汤出自清代吴瑭所著的《温病条辨》,记载于第43条原文中,即“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1]。
书中记载三仁汤的主要见症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等,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主要用于治疗湿温初起。
虽然初起的临床表现与伤寒太阳表证相似,且午后身热又与阴虚发热类似,但其病因主要是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阻遏阳气,阳气不得宣发,故出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同时,湿邪阻碍脾胃气机升降,导致脾不运化,则胸闷不饥;湿为阴邪,午后阳气始衰,则午后开始发热较甚。
因发病机理完全不同,湿温初起不可投入大量的发汗、泻下和滋润的药物,而是采用三仁汤,达到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
方中以杏仁开宣肺气,白寇仁芳香化湿运脾,薏苡仁淡渗利湿,半夏、厚朴行气化湿除满,滑石、通草、竹叶加强清热利湿之力,全方共奏宣上、畅中、利下之功,三焦通畅,湿热得解,临床疗效明显。
覃事东[2]临床观察177例经常规西医治疗疗效欠佳的湿温病患者,仅给予三仁汤加减治疗,结果痊愈138例,好转29例,无效10例,痊愈率77.97%,总有效率94.35% ,认为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疗效显著。
三仁汤临床应用甚广,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消化道疾病、肾病、皮肤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只要符合病机者,均可用三仁汤进行加减化裁。
下面就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三个方面探讨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1.呼吸系统三仁汤的原文中所说的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等临床表现,属于湿温初起的外感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呼吸系统疾病的特征表现。
三仁汤临床运用举隅

三仁汤临床运用举隅
李瑞祥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20)002
【摘要】介绍三仁汤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湿疹,过敏性紫癜,眩晕,淋证等病证的经验。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李瑞祥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基础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三仁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J], 王玉英;李有先
2.三仁汤临床运用举隅 [J], 王岚
3.三仁汤临床运用举隅 [J], 高宏
4.三仁汤在临床运用五则例析 [J], 乔玉芬
5.三仁汤在临床运用五则例析 [J], 乔玉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仁汤——中耳炎、鼻窦炎、口腔溃疡,这个清代名方都能治

三仁汤——中耳炎、鼻窦炎、口腔溃疡,这个清代名方都能治三仁汤,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方中8味药,可通治上焦、中焦、下焦,临床疗效显著,时至今日,依然为临床常用方,为医家所喜爱。
本文就带大家看一看它是如何在临床中发挥它的强大作用。
方剂小贴士三仁汤[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
[功用]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1 三仁汤治疗中耳炎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
临床多将本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进行治疗,在急性期常见耳内流脓,耳痛连及头项,或听力下降,耳内有胀闷感,耳鸣,或有发热,恶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一般中医书籍,将其归纳为肝胆湿热证,用龙胆泻肝汤治疗。
我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急性中耳炎多有外耳道抓破后流黄水的现象,奇痒难忍,此时若用龙胆泻肝汤的疗效远不如三仁汤的疗效。
曾治黄某,男,20岁,学生。
就诊日期:2000年5月17日。
近几天来,耳道内憋闷疼痛,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口苦呕恶,小便黄赤,大便秘结,食欲不振,外耳道、耳郭处发痒,抓破后流黄水,质稠而黏,越痒越抓,越抓越痒,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查体:体温38。
此中耳炎急性期。
乃素体湿热,感染毒邪,湿热毒邪蕴结于耳。
急以清热、解毒、利湿之法调治:薏苡仁30克,白蔻仁10克,炒杏仁10克,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金银花3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竹叶10克,滑石(布包)30克,通草6克,甘草6克。
水煎服,日1剂,3剂。
5月20日复诊:服药后发热头痛消除,余症好转,舌脉如故。
原方3剂。
5月24日再诊:服药后诸症减轻,仍耳内憋胀疼痛,外耳瘙痒,脉弦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93-0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
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
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方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
湿重于热以致上焦肺气不宜,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之诸证,临证时根据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所收集到的病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才能
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1 干呕
张某,女,55岁,“干呕半月余”就诊,患者半月前进食后出现干呕症状,经多方检查
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给予止呕、增加胃排空等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且持续加重,来
我院要求中医中药诊治,症见:形体偏胖,进食即出现干呕 ,不思饮食 ,脘腹胀满,纳呆
乏力,舌白而不渴,苔白腻 脉濡 。辨证为湿阻中焦 以化湿理气 和胃将逆为治则,方用三
仁汤加味: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5 厚朴10 通草3 竹叶3 滑石15 苍术30
防风6 藿香10 佩兰10服3剂后干呕症状明显缓解,脘腹胀满情况亦有改善,守方继进,连
服1周,上述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诸症再未发生。
按:该患者形体偏胖,胖人多痰湿,故脾湿素盛,加之饮食不当,中焦运化司,脾主升
清,胃主降浊,中焦失衡,胃失和降,湿阻气逆,故干呕;脾虚不运,湿邪阻滞中焦故
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故以三仁汤化湿理气 和胃降逆,加防风取其“风能胜湿”之意,
重用苍术既能健脾又能燥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加强了祛湿之功效,使湿去而脾不伤,
邪除正安。
2 发热
陈某,男,18岁,因“发热5天”就诊。经西医抗炎、抗病毒、退热对症治疗后体温恢
复正常,停药后体温继续升高,午后明显,测体温最高可达:39.5c°。患者要求中药治疗,
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纳呆腹满,胸闷不饥,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
数。辨证为湿温发热,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炒杏仁10 白寇10 生
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通草6 竹叶3 滑石30生石膏50 地龙15 服3剂后体温恢复正
常,临床症状消失。
按:湿温初起,故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为湿阻气机之证。头痛
恶寒,身重疼痛为卫阳为湿邪阻遏之候,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苔白厚腻,口
淡不渴,脉濡数皆为湿热蕴结之象。故用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生石膏微寒能解肌透
热,地龙清热息风,善治状热,二药合用加强了退热功效。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3 便秘
祁某,男,78岁,因“反复便秘1年,加重伴腹胀1周”就诊。经仔细询问,患者平素
有便秘疾患,大便5-7天一次, 1周前进食荤腥后上述症状加重伴腹胀,自服泻药及果蔬调
节症状无缓解。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大便秘结,艰涩难下,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
苔厚腻,脉濡弱。辨证为脾虚湿阻,以化湿健脾,通腑泄热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减,炒杏
仁6 白寇10 炒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 通草3 滑石30生白术30枳壳30制大黄6 郁
李仁30(捣碎)服3剂后,腹部胀满症状消失,大便三日一次,舌苔变薄,连服五剂,大便
一日一次,症状消失。
按:该患者高龄,脾胃亏虚,水谷不化,聚而为湿,湿滞中焦,故见脘腹胀满,不思饮
食,湿邪停滞,雍塞脾胃,以致脾胃运化无力,传导失司出现大便秘结。故选三仁汤化湿,
白术、枳壳健脾宽肠, 制大黄、郁李仁通腑邪热。
综上所述,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
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
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
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
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
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
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
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
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
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
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
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是为佐药。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
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故而本方通过灵活加减,可广泛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