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析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国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它不仅体现了语言和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神,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指引。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因此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别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精神,它包括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准则等多个方面。
一方面,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就是关注人的自我修养和品德塑造的思想体系。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中国儒家的代表思想之一,倡导天下为公、人民至上的道德理念。
另一方面,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则是在表现和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强调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
例如,《红楼梦》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观感和对人性的关怀。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诠释了人的意义,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和品德塑造,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人文精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物质,经济利益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这导致了信仰文化的减弱和人情地义的淡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人文精神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
首先,人文精神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重视自我修养和品德塑造。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的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富足。
其次,人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是人文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文精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信仰,唤起了人们对于感情和人情的关注。
在当代社会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往往忽略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重要的情感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庸和平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诞生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其特点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
她强调以民为本,重人文远鬼神而有别于重自然的希腊文化;她肯定个人的心性向善,把人放在一个伦理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
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强调人对宗族的国家的义务。
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统治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其实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从来以人为核心,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人文主义传统。
以人为本,孜孜不倦于现实人伦和理想社会的建构,始终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
“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由以上的解释可见,“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天文”一词对举为文的。
“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
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美德。
2、“自然”精神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衡的卓越思想。
3、“奇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从“无音”、“五色”“五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教育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教育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珍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为中国教育实践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本文将聚焦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并阐述这些精神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仁爱精神“仁者爱人”,作为儒家文化中核心价值观之一,“仁爱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强调了个体之间的和谐、整体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间的契合。
仁爱精神的核心在于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情感,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与尊严。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把仁爱精神运用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
教师要以“仁”的态度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之间也应该培养“仁爱”之心,关注他人的感受和中心,形成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
学校应该关注家庭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让校园文化融入到城市文化中,使社会更好地理解、支持、信任和关注学校。
二、礼仪观念“礼仪之邦”是中国古代文化与传统道德的核心体现。
“礼”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承载了尊重、感恩、敬畏等不同的价值理念。
礼仪文化独特的特征是强调规范化的行为举止、崇尚正义和道德,以及强调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交往和关系。
礼仪文化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质,能够容纳各个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并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在教育实践中,礼制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能力,塑造一个阳光、积极、正能量的校园氛围。
在“以理及学之亚圣,窃师而从之”的传统后继起见,教师应该传导“礼”的精神与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对自己、他人和家庭、社会不同关系的礼仪意识和观念,以形成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教育氛围。
三、合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治家必由之道,治国则有以立”,自古以来被誉为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人文精神。
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核心价值理念,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存在于自己应有的位置上,这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摘要: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
以独特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体现中国千百年来的灿烂的东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文思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使人不受神、物的支配,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二是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反对武力和权力的压制。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体现了它的精髓。
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人文思维。
现就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三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中国古代有民本主义。
“民本”实际上是相对于“君本”而提出的,而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正是儒家经典和儒家的创始人。
如《尚书》上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就明确道出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稳定。
再如《尚书》中还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一句,就是警告地上的君王要充分尊重民意,如孟子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其意思是说,民心所向,连上天都不能违背,作为上天儿子的地上的君王,自然要以民心所向作为执政合法性的依据了。
“执政为民”是中国民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儒家的创始人之一孟子对这核心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孟子认为,君王不能只追求个人的享受,不能“独乐”,而应该“与民同乐”。
那些终日只知自己享受、不顾民之疾苦的达官贵人们,在孟子看来只是“禽兽”。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引言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精髓,涵盖了广泛的思想、道德、伦理、美学等方面。
它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人文精神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和谐与和平中华人文精神强调和谐与和平的价值观念。
这一价值观根植于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追求社会稳定、家庭幸福以及个体内心宁静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目标。
这种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并成为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
2. 仁爱与道德仁爱与道德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行为被视为个体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文精神倡导个体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与道德。
3. 尊重与包容尊重与包容是中华人文精神对待多元文化和不同观点的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因此尊重和包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和尊严,承认每个群体和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4. 学问与智慧学问与智慧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知识追求和智慧思考的关注。
中国古代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个体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通过学问与智慧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崇尚智慧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追求。
5. 美与艺术美与艺术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美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美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境界,艺术则是表达美的媒介。
中华人文精神倡导个体要欣赏美、创造美,并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
描写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作文

描写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和优秀的传统美德,那就像一面镶嵌着璀璨宝石的宝镜,历经岁月的冲刷仍然熠熠生辉。
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些优秀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
首先,中国的人文精神蕴含着谦逊有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我们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就处处可以看到这些美德的体现。
比如每天上学放学时,我们都会主动向老师问好,用礼貌的语言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在家里,我们也会乖乖地帮助父母做家务,体贴照顾小一点的弟弟妹妹。
祖父母生病时,我们更是会悉心照料,把他们当成掌上明珠般呵护。
这礼贤下士、老吾老以及老人孺子的传统美德就像金子般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其次,勤劳勤恳、吃苦耐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祖先就是靠着极大的勤劳和坚韧不拔才开垦出家乡的万顷良田,才建造出雄伟壮丽的长城和宫殿。
在我们小朋友身边,也随处可见这种勤劳美德的实践。
很多同学每天要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上学,途中需步行几个小时,但从来没有因此而抱怨过。
课余时间,他们也会自觉地帮家里做农活或者干家务劳动。
古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只有经历了苦难磨炼,我们才能锤炼出坚韧不拔的品格,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
再次,中华民族也一直秉承着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古往今来,中华文化中处处彰显着"和而不同"的胸怀,包容了各民族的语言风情。
就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同学,但大家总是亲如手足地相处在一起。
上街游玩时,也常常会看到外国友人和我们亲切地打着招呼,互帮互助。
这种有容乃大、交往有礼、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就像暖阳一般洒向大地,温润着我们的心田。
再者,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勤于求知、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科技,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而就在现代,中国航天员也勇攀科学高峰,先后踏足了天宫这个太空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
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着《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之一是:观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实践中的整体会通。
具体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三家,还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虽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然却又都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析。
这也就是说,人们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学各自的特点,更需要会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学的共同精神。
此外,如果说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等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对于这个文化整体来讲,其中的任何一家、一科、一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这一文化整体的特性将发生变异,或者说它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文化整体了;而对于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来讲,则都是这一文化整体中的一家、一科、一学,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又都体现着这一文化整体的整体特性。
唯其如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学,我认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精神之所在,否则将难入其堂奥,难得其精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
"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魏王弼对此解释说:"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
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
"〔4〕唐孔颖达补充解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5〕宋程颐的解释则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6〕由以上各家的解释可见,"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天文"一词对举为文的。
"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
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一是人们所讲的"人文精神"一语,无疑与上述"人文"一词有关,抑或是其词源。
但"人文精神"一语的涵义,又显然要比《周易·彖传》中"人文"一词的涵义丰富得多。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现和展开显然要比"人文"一词的出现早得多,《周易·彖传》的面世不会早于战国末,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远则可以追求至中国文化的源头,近也至少可以推溯到殷末周初。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
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7〕《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8〕这句话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
宋人邢昺解释说:"性,生也。
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
""夫称贵者,是殊异可重之名。
"〔9〕其实,在《孝经》面世之前,荀子也已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的观点了。
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0〕荀子用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的道理。
其后,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如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11〕这句话中"鬼神之会"的意思,是指形体与精神的会合。
如唐孔颖达解释说:"鬼谓形体,神谓精灵。
《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
"〔12〕以后,汉儒、宋儒如董仲舒、周敦颐、邵雍、朱熹等,也都不断地发挥这些思想。
〔13〕正是有见于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人虽是天地所生万物之一,然可与天地并列为三。
如,《老子》书中就有所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或作"人"字)居其一焉"的说法,把人与道、天、地并列。
不过,在《老子》书中,道还是最贵的。
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与《老子》相比,荀子对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强调得更为突出,论述得也更为明晰。
他尝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能参。
"〔15〕这里的"参"字就是"叁(三)"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以其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
对此,荀子又进一步解释说:"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16〕"分"是分位的意思。
在荀子看来,"明分"(确定每个人的分位)是"使群"(充分发挥人类整体力量)、"役物"(合理利用天时地财)的根本,所以他所谓的"人有其治"的"治",也正是指人的"辨物"、"治人"的"明分"能力。
同样的意思在《礼记·中庸》也有表达,其文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7〕按照传统的解释,"至诚"是圣人之德。
《孟子》和《中庸》中都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中庸》作"诚之者"),人之道也"。
这也就是说,人以其至诚而辨明人、物之性,尽其人、物之用,参与天地生养万物的活动,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
〔18〕汉儒董仲舒继承荀子思想,亦极言人与天地并为万物之根本。
如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19〕"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
"〔20〕"唯人独能偶天地。
"〔21〕"唯人道为可以参天。
"〔22〕从荀子、《中庸》和董仲舒等人的论述中,应当说都蕴涵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在天地人三者中,人处于一种能动的主动的地位。
从生养人与万物来讲,当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从治理人与万物来讲,则人是能动的,操有主动权。
就这方面说,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可说是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等,正是由对人在天地万物中这种能动、主动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而确立起来的。
由此,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一是高扬君权师教淡化神权,宗教绝对神圣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一是高扬明道正谊节制物欲,人格自我完善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
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根植于远古的原始文化之中。
人们常把"天人合一"视作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考其起源,则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天地)崇拜,以天地为生物之本;以及祖先崇拜,以先祖为监临人世的上帝(此亦为天,天命之天)等观念,不能说毫无关系。
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是合自然之天与天命(先祖上帝)之天而言的。
以后,宋明理学讲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的统合体。
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
道家思想中强调顺自然,这是人们所熟之的。
如《老子》书中就明确说过这样的话:"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3〕也正是《老子》书中的这句话,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成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
其实,《老子》道家顺自然而不敢为(无为)的思想,有其相当积极合理的一面,这在以后的道家著作中有着充分的展开。
如在《淮南子》一书,对道家的无为思想就有相当积极合理的论述。
如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24〕"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