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族长时期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资料注释] 任子制 约始于汉代,以血缘关系为原则选拔官吏,是保护贵族进入官僚系统的一种特权。 恩荫制 始于唐代,即尊崇血缘,以荫补官。
封侯建土
周 初 世 系 分 封 图
氏族门阀制
氏族门阀:出身名门,累世为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即以血统关 系排列的门第等级。源于东 汉,盛于魏晋。任选官吏要 根据族谱,“必稽谱而考其 真伪”,门阀之下氏族高门 子弟,可凭借家世显贵坐至 公卿。严嫡庶之别,有所谓 “以贵袭贵,以贱袭贱”等 严格的血统界限,绝不允许 逾越。
四合院落
宗法制度· 夫权
“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 男尊女卑”语出《 周易》 主内”语出《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语出班昭 主内”语出《 大易通解》 女子以弱为美” 《女诫》;“女子无才便是德”语出《易酌》。 女诫》 女子无才便是德”语出《易酌》
夫权是一个强调男性家庭成员血缘地位
和话语优势的社会结构系统。 血缘宗法社会 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上至皇帝,下至大 小官吏以及宗族组织中的族长、家长均是男 性担任,妇女处于从属地位。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二 血缘宗法制度
所谓的血缘宗法制度,就是 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区分贵 贱高低的法规准则。它是在一定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血缘为核 心而形成的,要求家族成员,乃 至广大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 规 范 。 血 缘 关系 也 就是 血 统关 系,是人类因婚姻生育而自然形 成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之间、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 而延伸、扩大的内亲、外 戚、同宗、同族等。
帝王出行图
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儒家“亲亲”和“孝悌” 思想是宗法思想的基础。所谓亲亲,就是认 为血缘宗法关系是合乎人情天理的,儒家学说的基础则是尧舜时代的“孝 悌”观念,归纳起来,人君臣子均要尽忠尽孝。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课件.ppt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课件.ppt

三 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结构
中国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为两大对立阶 级存在。
A、古代社会的阶级差别是以自由人和非自由人为特征 的;
B、夏、商、周的阶级关系以宗族为基础,这种自由人 和非自由人的对立是以自由的宗族和非自由的宗族 为特征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表现为统 治宗族和被统治宗族的对立;
C、阶级关系的内在流动性
四 中国奴隶社会的宗法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的涵义
2、宗法制度的发展
A、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的传统习惯演变而来。 B、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也被改造成以血缘为纽带的, 调整家族内部关系与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 的行为规范。 C、周朝建立以后,为了在广大统治区内巩固奴隶制的统 治秩序,适应封邦建国的需要,以及确立等级从属的体制, 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宗法制度。
西周通过宗法制度将亲与贵、王权与族权进一 步联结起来,以致法律也带有国法与宗法的双重性 质。例如“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是宗法也是国法,王位继 承和各宗支继承都要遵守。奴隶制的法律,不仅体 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而且是维护这种统一的重 要手段。
五、是以神权思想为基础建立的法律制度
B、法律主要表现为刑,“ 刑起于兵 ”。 古人经常兵刑并提,兵即是战争。刑起于兵,说的是刑与 战争分不开。所谓 “ 大刑用甲兵 ” ,指最重的刑罚是实行 军事讨伐,有兴师问罪之意。
二 中国奴隶制法的发展
→商、西周是奴隶制法律的发展完备时期
1、礼、刑结合法律体系的形成
A、“刑”的发展——《左传·昭公六年》:“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 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奴隶制法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公开的阶级 不平等的奴隶主专政的法。

希伯来民族简史——董延奎牧师授课

希伯来民族简史——董延奎牧师授课

底波拉 北
40年
俄陀聂
40年
西
东 基甸 耶弗他
40年
参逊
南 太阳之意
以笏
80年
弥尔顿(英国)→《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逊》
第四章 统一王国时期 (The Period of United Kingdom)

1.士师时期是以色列人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前的过渡时期。
2.士师只是以色列某一或多个支派所拥立的民间长官和军事 首领,并非全以色列所公认的领袖。
义工培训班课程任务
十讲二十课时任务:
第四讲
被掳,波斯 时期
第一课时 ——被掳犹太人的去向
第一节 ——新巴比伦灭亡,
第二课时
波斯帝国兴起
第二、三节 ——古列政策与
归国
义工培训班课程任务
十讲二十课时任务:
第五讲 希腊时期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二.三节——亚历山大, 希腊化运动,《七十子译本》 玛客比起义
希伯来民族简史
授课教师:董延奎 牧师
《希伯来民族简史》学习计划
参考书目: 《希伯来民族简史》 《证主圣经手册》 《旧约精览》 《保罗书信合参》 《圣经研究》1 2 3 《袖珍研究手册》
许鼎新 教授 著 证主出版社 宣道出版社 杨克勤 博士 编译 种子出版社 国际圣经协会
《希伯来民族简史》学习计划
序言
⑶耶稣与犹太教。(五教:犹太 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 新教)
BC=Before Christ (基督前)公元前 AD=Anno Dominai=In the year of Lord
主的年号。
第一讲 第一章
*约B.C3000年,闪族部落→→族长他拉→→ 居于吾珥(Ur)

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

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

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最新版】目录1.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的重要性2.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的内容3.如何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4.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的意义正文【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的重要性】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记录了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而且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族长关系表是记录族长传承的重要资料,一旦丢失或被破坏,可能会导致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中断。

【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的内容】我方族长关系表记录了我族历史上的每一位族长的名字、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位期间的重要决策。

这份关系表不仅包含了每一位族长的个人资料,还包括了他们在位期间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我族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研究我族的社会发展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何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为了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管理和保护这份关系表。

这个机构或组织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和设备,以确保关系表的安全。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关系表的备份和保存工作,以防止关系表的丢失或损坏。

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展览、出版书籍等,向公众介绍和宣传我族的历史和文化,以提高公众对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的意义】保护我方族长关系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传承我族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研究族长关系表,我们可以了解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其次,保护族长关系表还可以提高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通过了解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最后,保护族长关系表还可以为我族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了解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族的过去,为我族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希伯来民族简史——董延奎牧师授课

希伯来民族简史——董延奎牧师授课
②中王国时期→约2200~1580B.C.
③新王国时期→约1580~1070B.C.(亦称“帝国 时期)”
第二章 摩西时期 (The Mosaic Period)
第一节 埃及
a.幼发拉底河
①古巴比伦
伊甸园处中间
b.底格里斯河
四大文明古国
②古埃及——尼罗河
③古印度——印度河——佛教发源地
a.黄河
造纸.印刷术
3.出埃及
①兰赛→红海→西奈半岛→河东→耶利哥→迦南(38年半) ②兰赛→地中海北上(十一天)但有重兵把守.
※(出14:)红海→希伯来文(yam Suph)直译为“芦苇海”
(Sea of recds),而红海是(Sea of red)
皱泽地
《七十子译本》译为“红海”→后被沿用下来,不一定准.
第二章 摩西时期 (The Mosaic Period)
迦得——万幸
亚设——有福 约瑟——增添
便雅悯——右手的儿子,有利的儿子 但——伸冤 拿弗他利——相争
第一讲 第二节
以色列——(Isracl)希伯来“摔跤”+“神” →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
第二章 摩西时期 (The Mosaic Period)
第一节 埃及
埃及
(共31个王朝)
①古王国时期→约3000~2200B.C.(亦称“金字 塔时期”)→胡夫金字塔(146.5m)
义工培训班课程任务
十讲二十课时任务:
第八讲 ——两约中间史——灰暗的400年。
第九讲 ——希伯来民族的现状与以色列国(图
片与资料)
第十讲 ——测试、发放资料、讨论。
序言
⑴希伯来民族→→古老的民族→→始祖是 现在犹太族的祖先
⑵(创11:27)—12:9)→→两河流域 “迦勒底的吾珥”(伊拉克南部)→→亚 伯兰、罗德→→迦南→→埃及→→摩西出 埃及→→进迦南→→建王国→→分国→→ 被掳→→归回→→重建圣殿→→空白400 年→→新约时代(计3700年历史,经历 十大时期。)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试题库.doc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试题库.doc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希腊神话既包括神的故事,也包括半神的的传说。

2、希腊神话中俄林波斯神统的最高统治者是,他的妻子赫拉是司和生殖的女神。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为了人类文明而受到宙斯残酷迫害的英雄,被马克思称为“”。

4、古希腊抒情诗分为合唱琴歌、独唱琴歌,前者的代表有,后者的代表有阿拉克瑞翁和女诗人___________。

5、古希腊喜剧分为旧喜剧和新喜剧,前者的代表有,后者的代表有。

6、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的“”,其代表作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7、贺拉斯在他的文学论著《诗艺》中提出了“”这一原则。

8、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是希腊文学的繁荣时期,主要成就是和文艺理论。

9、古希腊的旧喜剧被称为___________,新喜剧被称为___________。

10、欧里庇得斯被称为“”,他擅长以妇女命运为题材,刻画她们的心理,《》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11、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叙事长诗《》是关于宇宙起源和众神谱系的系统描述。

12、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古希腊悲剧家是____________。

13、希腊神话既包括神的故事,又包括。

14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最早一首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诗是写的教诲诗《》。

15、古罗马有两部《变形记》,一部是写的希腊罗马神话的诗体总集,另一部是罗马作家___________写的小说。

16、古希腊文学共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主要文学成就是和史诗;第二时期称时期,主要文学成就是有和文艺理论等;第三时期称为,主要文学样式是。

中期的罗马文学成就最高,是罗马文学的“”。

17、希腊神话中反映四季变化、春荣秋枯的神话是关于司农业女神和她的女儿的故事。

关于英雄的传说有建立十二件大功的的故事和关于取金羊毛的___________的故事,希腊神话中的盗火给人类,被马克思称为“”。

18、古罗马喜剧家的普劳图斯的作品《》成为莎士比亚喜剧的题材来源,莫里哀也曾根据他的《一坛金子》写出了喜剧。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三节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三节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三节《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第三节读书笔记这一节中,斯诺记述了毛泽东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即“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在随后的章节中,斯诺又描述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作战、领导根据地建设的许多细事。

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一个既具远见又很实际的人物。

他对中国社会的特殊了解和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仰,以及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章节中,毛泽东还向斯诺讲述了他童年时期的生活: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

他在学校提出一些“革命”问题,如抗议族长虐待童工、抗议政府无能、抗议军官打士兵等。

1910年春,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

那年春夏间,湘赣边界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饥民斗争。

毛泽东耳闻目睹了群众斗争的实际情形,他后来在《湘江评论》上撰文热情地加以歌颂。

这一章节中,毛泽东还讲述了自己创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程。

他坦诚地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这一章节中毛泽东还向斯诺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代在湘潭县韶山冲度过。

在那儿,他接受了私塾教育。

随后他进入一所现代学堂学习,开始接触到西方思想和革命思潮。

随后他离开了家乡,先后在长沙和北京接受教育。

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参与学生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外,毛泽东还向斯诺介绍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同时,他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阅读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坚定的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

同时,他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一章 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一章 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1、城邦: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一种小型的城市国家,即一个单独的城市为中心和周围乡村组成的城市国家。

2、公民:是城邦的成员,有权参加城邦政治生活,这种特权是根据出身而获得的。

公民概念的核心是权力。

3、政体形式:亚里士多德用“政体”这个概念来指称政治制度,就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政体“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

不同的城邦采用了不同的政体,也就是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形势,从而显示了不同城邦的不同特征。

古希腊出现过的政体形式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等4、君主制政体:城邦最高统治权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中,即所谓一人统治。

克里特岛最早出现。

5、贵族制政体:由少数贤人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政体形式。

斯巴达6、民主制政体: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

雅典7、雅典民主制:指在古希腊城邦雅典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

8、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

(满20岁的雅典公民)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有权了解真实问题和情况,然后进行辩论和公议,决定城邦所有值得一论的事情和政策。

9、议事会:雅典最重要的统治机构。

议事会负责筹备公民大会的召开,准备和起草公民大会讨论的所有议案,执行公民大会的决定,处理城邦的日常事务。

克里斯梯尼当政时,议事会被改组成500人议事会。

(500人议事会(常设机构):处理日常事务的权力由来自10个部落50名成员组成的执行委员会轮流行使。

)10、法院:在这里是指陪审法庭。

雅典的陪审法庭时整个城邦民主制度的拱顶石11、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内容(1)公民大会;(2)议事会;(3)陪审法庭;(4)十将军委员会。

(1)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

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有权了解真实问题和情况,然后进行辩论和公议,决定城邦所有值得一论的事情和政策。

(2)议事会:雅典最重要的统治机构。

议事会负责筹备公民大会的召开,准备和起草公民大会讨论的所有议案,执行公民大会的决定,处理城邦的日常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族长时期第一节希伯来民族的起源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年代里,在西亚美索不达美亚(两河流域)的南部,即今日伊拉克地区,有一个属于闪族的部落,族长名他拉。

他的家族住在吾珥(Ur)城,这座古城被现代的考古家证实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已是一座繁华的古代商业中心,但是这座古城约在公元前一千九百五十年之后被彻底毁灭了,成为一片废墟。

住在这里的他拉部落,可能就是在吾珥地区连续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被迫逐步向西迁移的。

这就是《创世记》11:27~32所留下的记录:“他拉的后代……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

《创世记》12章记载这个部落的西迁是上帝的命令,他们要成为希伯来民族的起源和祖先,要完成上帝的旨意,成为大族、大国,成为上帝的选民。

正如经上所记:“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

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

地上的万族却要因你得福”(《创世记》12:l~3)。

一、关于“希伯来”(Hebrew)名称来源的传说他拉家族从迦勒底的吾珥出发,渡过幼发拉底河西行,他们经过长途辗转跋涉,经过一些年代之后,终于来到这块上帝所应许给他们的“迦南美地”。

这里的原住民是迦南人,迦南人称这批迁入者是从东边越河过来的人。

“越河者”迦南语读音为“希伯来”(Iberi相当英语Hebrew)。

“越河者”原来是对这批东来入侵者的贬称,后来演变成这个民族的名称,即以后生长强大起来的“希伯来”民族。

二、希伯来民族的祖先——亚伯拉罕他拉之长子亚伯兰,亚伯兰的希伯来文原意为“尊贵之父”。

据《创世记》17:l~6记载,上帝授命他要改名为亚怕拉罕,含义改变为“多国之父”,因为上帝显现并对他说:“我与你立约,你要做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

”可见“亚伯兰”这次改名为“亚伯拉罕”的寓意是深刻的,它表明这位西迁迦南的首领,以后将成为一个大民族和多个国家的父。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犹太人都属于希伯来民族的后裔,他们也奉亚伯拉罕为自己民族的最早祖先。

关于这位希伯来民族最早祖先的年代,现在仍难于确定,但无论如何,他拉家族是生活于迦勒底吾珥地区濒临衰亡毁灭的年代里,不可能早于公元前二十世纪。

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古代巴比伦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著名的汉谟拉比就是这王国的第六代王(Hammurabi约公元前1792~1750)。

有人曾根据《创世记》第14章关于四王与五王打仗的记载,四王中第一位名为“示拿王暗拉非”,在鏖战中,亚伯兰的侄儿罗得被俘虏了,亚怕兰及时地在夜间出动了精练壮丁救回了罗得,这是一次亚伯拉罕与示拿王暗拉非的武装交锋。

示拿王暗拉非何许人?“示拿”在圣经中历来指古巴比伦,而“暗拉非”(Amraphel)与“汉漠拉比”(Ammurapi)这两个名字在希伯来文的拼法上差别很小,同样是五个希伯来辅音字母,五个字母中,两者的首末两字母很相似,而中间的三个字母竟完全相同,因此有理由推论这两个名字本来就是一个人,也就是说,示拿王暗拉非就是巴比伦王汉谟拉比。

如果此说成立,亚伯拉罕与汉谟拉比是同一时代的人,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末期,约为1800B. C.前后之间。

第二节迁居埃及与希伯来民族的形成亚伯拉罕将成为“多国之父”,但他到达迦南之后还没有子嗣。

《创世记》第21章记载亚伯拉罕一百岁时才得独生子以撒。

以撒娶妻利百加,利百加生孪生子以扫和雅各(《创世记》24一25章)。

《创世记》从第25章至30章记述这对孪生兄弟相处不睦,矛盾丛生,迫使弟弟雅各出逃舅家,雅各在舅家放羊十数载,以劳动为代价,娶得舅家两个表妹利亚与拉结为妻,利亚和拉结各带一名使女,雅各因此娶有两妻两妾,这两妻两妾先后共生了十二个儿子,按不同的生母排列为:利亚生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迹、西布伦;拉结生约瑟、便雅悯;拉结使女辟拉生但、拿弗他利;利亚使女悉帕生迦得、亚设。

这十二个儿子在以后迁入埃及的漫长年代里,繁衍发展成为希伯来民族的十二个支派,这是后话。

当雅各在异乡兴旺发达之后,思归故乡。

《创世记》第31:3记载:“耶和华对雅各说,你要回你祖你父之地,到你亲族那里去,我必与你同在。

”雅各率领妻妾众儿和大队牲畜衣锦还乡途中,雅各改名“以色列”,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创世记》第32章记载雅各在还乡途上,深为过去与哥哥以扫的长年宿怨而内心忐忑不安,在一天的黎明,大队人畜渡过雅博河后,只剩下雅各一人,忽出现一人来与雅各只身摔跤,雅各拼命与之较力,取得胜利。

那人实为神的使者,被雅各揪住不放,于是为雅各祝福说:“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

”原来“以色列”(Israel)这个希伯来名词是由“摔跤”(读作sarah)与“神”(读作El)两个词语组合而成,所以“以色列”一词的同义是“与神摔跤”。

这是雅各在还乡途中这次特殊的经历中所得来的一个富有宗教色彩的名字,这个名字历世不衰,至今仍是举世所熟悉的名字。

而雅各十二个儿子以后繁衍成为希伯来民族的十二个支派,这个民族从此亦称为“以色列”民族。

以色列民族是雅各的子孙在埃及生长壮大起来的民族。

《创世记》第37章之后记述雅各爱子约瑟传奇性的故事,约瑟度过坎坷的经历之后,一跃成为埃及国掌握大极的宰相。

巴勒斯坦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众子避荒于富饶的埃及,数百年的岁月,以色列民族以一个庞大的,威胁着埃及人民生存的异族出现在埃及的土地上。

第二章摩西时期第一节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统治埃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共历三十一个王朝的统治。

古王国时期始于公元前三千年,亦称为金字塔时期,著名的胡福法老金字塔与哈大拉法老等金字塔即建造于此时期。

中王国时期始于公元前二千二百年,持续约六百年。

新王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1580年,亦称帝国时期,有著名的雅赫摩斯一世、吐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四世这三位强有力的法老进行统治。

埃及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200~1580)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外族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建立第十五、十六王朝,统治了一百多年。

“喜克索断”(Hyksos)一词,埃及语意为“外来的统治者”,喜克索斯人是来自亚洲的游牧部落,包括以闪族人为主和其它复杂种族成份的人。

这一大股人从公元前十八世纪三十年代由埃及东北部侵入尼罗河流域,占领埃及北部并定都阿瓦利斯(Avaris),埃及本土原统治势力被迫退守以底比斯为中心的南方,保持半独立的状态。

喜克索斯人在公元前1680年间,统治的控制范围几达全部埃及,是为极盛时期。

《创世记》记述约瑟在埃及法老宫中为相,主持储粮备荒的工作,有人认为就是正值喜克索斯人统治埃及的时候,那时的埃及法老是喜克索斯人,和约瑟基本上同属亚洲的闪族人种,擢用约瑟为相,赋予他最高权力是易于理解的。

公元前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埃及南方底比斯的统治者雅赫摩斯一世领导埃及人造行驱逐喜克索斯统治者的战争,公元前1580年攻克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本土,甚至追击到巴勒斯坦南部,从此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百年统治宣告结束。

从雅赫摩斯一世起,埃及进入帝国时期,即新王国时期。

第二节摩西的出身和工作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繁盛壮大之后,在经济上与埃及人的利益发生矛盾。

由于政治、经济与宗教的原因,埃及法老统治者逐渐采取奴役和迫害的措施,限制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的发展,矛盾日益加深。

《出埃及记》第2章记说:在这个民族利未支派中诞生了一个后来成为民族解放领袖的摩西。

“摩西”名字的含义是“拉出来”,说的是婴儿摩西是从置于河边芦苇丛中的箱子里被埃及法老女儿发现并收养下来的,因这婴孩是“从水里拉出来”,所以起名为“摩西”(《出埃及记》2:10)。

摩西在埃及宫庭中长大,并接受埃及人的良好教育。

但摩西身为希伯来人,他对自己民族遭受的苦难犹如身受,他的信仰使他感悟到自己肩负了领导这个受奴役的民族脱离埃及的神圣责任。

《出埃及记》第3章至14章记述摩西和兄弟亚伦带领群众与埃及法老进行反复不懈的斗争。

一、以色列人出埃及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前,在埃及经受长期的奴役与迫害,迫害最甚的时期被认为是埃及新王国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公元前1292~1225)当政的年代。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时期颇长,在位时动用民力大兴土木,在尼罗河三角洲建设皇城,在卡纳克(Karnak)大殿建宏伟的圆柱大厅,在孟菲斯(Memphis)树立巨大雕象与纪念碑等。

拉美西斯兴建的皇城可能就包括了《出埃及记》1章中所记的积货城比东与兰塞(Raamses),“兰塞”一名实际就是法老拉美西斯的名字。

拉美西斯二世年逾九十才死去,《出埃及记》2:23记“过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作苦工就叹息哀求……”很符合这位强迫劳役大兴建筑的暴虐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形象。

拉美西斯二世死后,他的儿子梅尼普塔(Merneptah公元前1225~1215)继位,这时他也是一个年迈老人,国家大大削弱,所控制的属地不断发生起义。

公元前1223年,他还一度出兵镇压巴勒斯坦迦南人的叛乱。

在他只维持十年的统治期间,他努力要稳定动摇的帝国局势,但是已经力不从心,这时出现了被压迫的以色列人争取脱离被奴役境地的大好时机,摩西和亚伦就在这大好的时机中,经过艰巨的斗争而率领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出离埃及。

如果摩西、亚伦面对面的这位埃及法老就是梅尼普塔,一般认为出埃及的年代是在这位法老统治的中期,即相当于公元前1220年。

正当这个年代里,以色列人从埃及的兰塞起行,向巴勒斯坦进发。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路线,按照地理位置,从埃及到巴勒斯坦,最近的路线是沿地中海海岸北上。

据说当时这条路线虽短,但沿线都有埃及防兵,不易通过,所以出离埃及的以色列人宁可绕道南行,沿现在的西奈半岛南下。

以色列人在进入圣经所记的西奈半岛之前曾渡过红海,《出埃及记》第14章记埃及法老的追兵在以色列人渡海之后,全部被淹死于海中。

《出埃及记》中的“红海”一词,希伯来文读作Yam Suph,直译为“芦苇海”(sea of reeds),由于《七十子希腊文译本》将Yam Suph译为“红海”,于是被沿用了下来(马丁路德重译的德文圣经,改译为“芦苇海”)。

今日地理上的红海全长达1932公里,最宽处402公里,最窄处209公里,而红海北端,从西奈半岛南端处分为两汉,东为亚喀巴湾(长145公里,宽24公里)西为苏伊士湾(长200公里,宽29公里)。

原来“芦苇海”指的地段即红海西北段的苏伊士湾以北的湖海地区。

今日的芦苇海地区,地理上可能已有变化,并且在公元1869年开凿、修通了著名的苏伊士运河,所以已无法寻索当年渡海之处。

以色列人渡海后进入今日的西奈半岛,《出埃及记》上记载有经过的各站路程,从名称上看今日亦已无法确定其精确的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