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七国之乱为什么会失败

合集下载

吴楚吴楚之乱,汉景帝前三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

吴楚吴楚之乱,汉景帝前三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

吴楚-吴楚之乱,汉景帝前三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吴楚之乱。

吴楚之乱。

汉景帝前三年。

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

史称吴楚之乱。

或“七国之乱”。

中文名,吴王刘濞。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

既有远因。

也有近因。

高祖十二年。

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

吴王刘濞开铜矿。

铸“半两”钱。

煮海盐。

设官市。

免赋税。

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

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

文帝时。

吴太子入朝。

与皇太子刘启博弈。

因争棋路发生争执。

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

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

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

死长安即葬长安。

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

从此。

刘濞称疾不朝。

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

准许他不用朝请。

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

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

吴王刘濞日益骄横。

反迹也越发明显。

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

收归汉廷直接统治。

他给景帝上《削藩策》。

力主“削藩”。

指出:“今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

削之。

其反亟。

祸小。

不削。

其反迟。

祸大。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

于景帝前三年。

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

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

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

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

以“清君侧。

诛晁错”为名。

遍告各诸侯国。

消息传来。

胶西王刘昂。

胶东王刘雄渠。

菑川王刘贤。

济南王刘辟光。

楚王刘戊。

赵王刘遂等。

也都起兵配合。

以吴。

吴楚楚为首的“七国之乱”。

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

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

并与楚军会合后。

组成吴楚联军。

随即挥戈西向。

杀汉军数万人。

颇见军威。

梁王刘武派兵迎击。

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

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为太尉。

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

派曲周侯郦寄击赵。

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

并命窦婴为大将军。

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

内心却摇摆不定。

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

袁盎原为吴相。

与刘濞关系甚密。

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历史上西汉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历史上西汉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历史上西汉的七国之乱)说到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其实大家也应该多多少少知道的一些的,当时的诸侯国实在是太多了,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一次的叛乱最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呢?话说好像七王的下场都非常的惨烈啊,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期间发生的一次诸侯国的联合叛乱,起因是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议,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趁机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七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最后在梁王刘武的坚守和周亚夫,栾布,郦寄等将领的迎击之下,叛乱仅持续了三个月便被平定。

七国大部分也都被汉景帝顺势废除,诸侯王的势力由此受到极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极大加强,从此诸侯国不再具备对抗中央的实力,为日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础。

七国之乱大体介绍一下后,下面我们便来看看参加叛乱的这七国国王其结果都是如何。

1,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刘邦的侄子。

性情剽悍勇猛,早期跟随刘邦破英布,立下战功。

后来封其为吴王,镇守江东,也是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公元前154年,刘濞起兵后,率军攻打梁国,结果梁王刘武凭借坚城防守不出,无奈只好撤军,决定与周亚夫决战,但是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壁清野也不肯应战,并派部队截断吴,楚两国粮道,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在吴军因粮食不足而士气大落后,周亚夫全军出击,一战便击溃吴军,刘濞逃走后,在东越被设计斩杀,首级被送往长安。

2,楚王刘戊。

刘戊是刘邦四弟刘交之孙,当年汉景帝因刘戊在薄太后丧期间饮酒作乐,淫乱后宫而下旨削其封地,引起刘戊的不满,而联合刘濞等起兵,七国之乱就属他和吴王刘濞闹的动静最大,后来两国联军被周亚夫所败,吴王被杀后,他也被迫自杀。

3,赵王刘遂。

刘遂是刘邦六子刘友之子,刘邦之孙。

起兵后,朝廷派郦寄攻打刘遂,而刘遂固守都城邯郸,等待吴楚联军,与吴楚联军合兵解邯郸之围,并向长安进发,当吴楚联军兵败梁国,不能西进后,负责平定齐地的栾布胜利回师先与郦寄合兵水淹邯郸,邯郸城破,刘遂自杀。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七十七|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下)

七十七|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下)

七十七|七国之乱吴王刘濞(下)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刘濞发动的七国之乱是一个极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其结果是失败的。

但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刘濞在那个时间点选择发动叛乱,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首先,他是有备而来——那可是长达十数年的准备,招兵买马、积钱累粮;而汉景帝和晁错那边,明知“削藩”会触怒各地藩王,但真打起仗来的时候,仍然跟没头苍蝇一样点兵点将。

大军未动,刘濞就已经先赢了一招。

其次,晁错的《削藩策》已然把中央对付藩王的政策说得很明白了:中央就是要干死你们这些藩王,你们还想怎样?如此,就给了藩王小伙伴们一个团结一致的理由。

如果不抱团造反,难道束手待毙吗?既然准备充分、众志成城,岂有不动手的道理?七国联盟作为一个二十岁不到就在战场上拼杀的老军人,刘濞很清楚,将有实力的藩王团结起来,实现有效配合进军,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步。

既然这件事那么重要,刘濞自然早就开始暗中搞串联了。

胶西王刘昂在当时的藩王中有勇猛、强壮、好战的名声,周边的诸侯都十分害怕他。

而胶西国位于齐鲁之地,与吴国进军长安是两个方向,在攻袭长安的战略上是一路非常重要的盟友。

这哥们自然是刘濞重点拉拢的对象。

刘濞派出的说客是一名叫应高的中大夫。

这位中大夫对刘昂说,现在的天子任用奸臣、听信谗言,所以才下达了削藩的指令。

俗话说得好,吃完了米糠,接下来就是米粒了。

现在的诏令虽然只是削一小块地,但长期来看,肯定不会是那么简单就能完事的。

胶西王刚因为私下卖爵的事情被削掉了六个县,应高的这番话正说到他的痛处,他一拍大腿,厉声问,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应高微微一笑,说,我们吴王跟大王所面临的是一样的问题,两国应当站在同一个阵线上。

我们应该携手顺应天时,起兵为天下除去祸患。

刘昂早就对汉景帝心存不忿想造反了。

但他现在还不确定吴王的立场,不想那么早露底。

于是,刘昂故意假惺惺的装出一副很惶恐的神色,说,造反啊,我不敢啊。

身为臣子,就算皇上将我们往绝路上逼,我们也只能忍气吞声尽忠效力啊。

七国之乱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七国之乱影响:
1、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2、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十三个皇子为诸侯王。

3、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

4、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

5、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

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七国之乱评价:
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历史趣谈吴楚之乱吴王刘濞犯了两个致命失误致失败

历史趣谈吴楚之乱吴王刘濞犯了两个致命失误致失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楚之乱吴王刘濞犯了两个致命失误致失败导语: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由于不满国家的削藩政策,举兵发动反叛,史称七国之乱。

从历史的答案中我们知道最终七国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由于不满国家的削藩政策,举兵发动反叛,史称七国之乱。

从历史的答案中我们知道最终七国之乱失败了,吴王刘濞被杀。

在这里我们回过头来讨论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作乱有可能成功吗?答案是完全有可能的。

史书上记载吴王刘濞这个人彪悍而果敢,和自己的农民父亲刘仲完全不像,和刘邦很像。

刘濞这个人非常有经济头脑,他利用吴国的天然优势以铸钱、煮盐、造船三大经济要点为中心,迅速使吴国富甲起来,史书上记载“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刘濞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免除农业税的国家领导人。

吴国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其日后的军事叛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

但刘濞经济上虽然是一把好手,军事上却只是二三流水平。

吴王刘濞在起兵后接二连三的犯了致命错误,最终导致了他的军事失败。

他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在他刚开始起兵时,其手下大将军田禄伯就向他建议道:“如果只聚集所有军队向西进攻,而没有其他奇兵,是很难成功的,所以臣愿得五万人,循江淮而上,收淮南,入武关,分兵两路,与大王会师于关中。

”但此策遭到了吴太子的坚决反对,他对父亲刘濞说:“我们这次是谋反叛乱,不是义兵,所以不能把兵权分给他人,否则如果别人也学我们谋反而反过来背叛我们,那我们该怎么办?而且如果分兵两路,那就会削弱兵势,有害无益。

”可以说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吴王刘濞拒绝了田禄伯分兵迂回入关中攻汉的建议。

可以说,如果吴王刘濞果真听从大将军田禄伯的建议,那这生活常识分享。

秦朝与吴楚七国之乱秦始皇统一后的动荡时期

秦朝与吴楚七国之乱秦始皇统一后的动荡时期

秦朝与吴楚七国之乱秦始皇统一后的动荡时期秦朝与吴楚七国之乱:秦始皇统一后的动荡时期秦朝自始皇统一天下后,尽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梦想,但在其统一后的动荡时期,面临了种种挑战和乱局。

特别是与吴楚七国之乱,成为了秦朝统一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本文将探讨秦朝与吴楚七国之乱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一、吴楚七国之乱的原因1. 吴国与楚国的复仇心理:秦朝统一前,吴楚两国一直是强大的敌对势力。

秦统一后,吴楚两国对于失去独立王朝的愤怒和复仇心理逐渐积累,成为了吴楚七国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地理因素与文化差异:吴楚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江南地区,与秦朝的核心地带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同时,吴楚文化与秦朝中原地区的文化也有较大差异。

这些地理因素与文化差异,导致吴楚地区人民与秦朝政权产生了一定隔阂与矛盾。

二、吴楚七国之乱的过程1. 吴楚七国联盟的形成:吴楚七国之乱是吴国、楚国以及其他五个附庸国家的联盟行动。

这一联盟在七国之间建立了相互的关系,共同对抗秦朝的统治。

2. 赵胜与义帝的领导:吴楚七国之乱中,赵胜和义帝成为了联盟的领导者。

赵胜威望高,经验丰富,得到了其他吴楚七国的认可和支持。

而义帝则以其勇敢和决心,成为了整个运动的象征。

3. 反秦起义的发动:赵胜和义帝带领吴楚七国军队,发动了反秦起义。

起义期间,吴楚七国联军相继攻占了一些重要城市,并与秦朝军队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4. 吴楚七国之乱的失败与结束:尽管吴楚七国联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秦朝运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将反秦起义镇压下来,吴楚七国联军遭受了致命打击,七国联盟最终解体。

三、吴楚七国之乱的影响1. 对秦朝统治的冲击:吴楚七国之乱对秦朝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使得秦朝不得不采取更加严厉的手段来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2. 地方政权的重建:在吴楚七国之乱结束后,秦朝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重建了一些地方政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

3.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吴楚七国之乱暴露了秦朝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战国争雄——楚国的一再受挫

战国争雄——楚国的一再受挫

战国争雄——楚国的一再受挫楚国进入战国时,是领土最大的一个国家,直到战国中期,它与齐、秦三国,是处在国力相当的大国。

但是,楚国由于进入封建社会时改革不彻底,旧贵族势力强,国内政治上用人不当,致使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

从六百里到六里的骗局在公孙衍发动的六国"合纵"攻秦战争中,齐、楚两国都参加了,因此齐、楚两国是同盟的国家。

所以秦国不敢贸然向楚国发动进攻,秦要攻楚,必须设法拆散齐、楚的联盟,于是张仪就到楚国进行活动。

张仪是秦国的相,楚国自不敢轻慢,楚怀王听说张仪要来,于是"虚上舍而自馆之"。

张仪到达楚国后对楚怀王说,我们的国王最憎恨的是齐国,最尊敬的是你大王,我张仪也是这样。

大王你若能够闭关绝齐,秦愿以商於之地方六百相赠,还把秦妇嫁给你为妾。

这样秦、楚就是兄弟之国,以后永远不再打仗了。

楚怀王很高兴,群臣都向怀王祝贺,只有陈轸不高兴。

怀王很生气,质问陈轸。

陈轸向怀王指出,我看商於之地得不到,却会使齐、秦联合起来。

这样,楚国的灾难就来了。

怀王问他这是为什么?陈轸进一步阐明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有齐楚联合的关系,今闭关绝齐,则楚国孤立。

秦国岂能再重视你这孤立的国家而给你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回到秦国后,一定会食言,这样楚国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两国之兵必定来相攻。

现在不如暗中与齐相好而表面上绝交,同时派人跟随张仪入秦。

若给了土地再同齐断交不晚,若不给土地,就与齐国联合对付秦国。

楚怀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蒙蔽,只是贪图秦国的六百里土地,对陈轸的正确建议根本听不进,并以相印授给张仪,又送了很丰厚的财礼。

同时关闭同齐国的交通,断绝关系,然后派一位将军随同张仪往秦国接受土地。

果然,张仪回到秦国后就变卦。

他假装从车上摔下来受伤,3个月不出面。

楚怀王听到此事,认为这是张仪以为他同齐国断交的态度不够坚决,于是派人去辱骂齐王。

齐王大怒,与楚断交而卑辞与秦国结好。

秦国破坏齐、楚联盟目的达到,张仪就出来接见楚国使臣,他对楚国使臣说,我有奉邑六里,愿献给你们大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楚七国之乱为什么会失败
西汉七国之乱又称为七王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初期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叛乱。

最终吴楚失败。

那么吴楚七国之乱为什么会失败?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吴楚七国之​乱失败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首先,汉景帝有识人之明,在危难关头,及时启用文帝称其为真的周亚夫,由他统一平叛过程。

此前,已经听从袁盎的建议诛杀晁错(死得冤),使齐国叛军“清君侧”师出无名,在战略角度已经战胜七国。

其次,梁王刘武在七国叛乱后并没有跟着起哄,而是死守自己的梁国(今河南商丘),使得叛军无法再前进,给汉景帝和周亚夫争取了充足的准备和谋划时间。

第三,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周亚夫,周亚夫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并不去救梁国,而是把重点放在吴王刘濞身上,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

第四,战争的选择权只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而七国之间互相猜疑,而且吴楚战略上有问题,他们不是一路直取长安而是死要睢阳,这就给了周亚夫时间来各个击破。

第五,七国是战争的主动方,深入到敌人腹地必然会造成运粮线拉长,后防补给不济。

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

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

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

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过程诛晁错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

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

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已死,七国联军并未因此撤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

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败吴楚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
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

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

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

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

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

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

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王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

吴军溃散后,楚王刘戊自杀而死。

七国之乱的主力吴楚联军被平定后统计数据,汉朝与梁国所杀伤和掳掠的敌军、物资大约相等。

由于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首功,梁孝王在七国之乱后实力更加壮大,直接威胁汉朝,埋下了梁孝王谋夺储君之位,刺杀袁盎等多位朝廷大臣的后患。

平叛乱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

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

胶西王回国后,其子
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

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

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

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出兵相助。

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