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体育活动在《诗经》中存现

合集下载

试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试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在我 国历史都 是有过辉煌的发展的。 击壤是 我 国最 原始 的一种体 育项 目,先秦 时有
民谣 《 击壤歌 》 即提到 了这 一项 目, 据《 史记 ・ 帝王 世 纪》 载: “ 帝尧 之世 , 天 下大和 , 百姓 无事 , 有八 九十老 人, 击壤 而歌。” 这 首《 击壤歌》 的内容为 : “ 日出而作 , 日入而息 , 凿井而饮 , 耕 田而食 , 帝力于 我何有哉? ” 虽然没有提及 项 目规则 ,但可 以确定击壤运 动 的存 在 以及击壤 时是伴有徒 歌的 。击 壤在南北朝 时十分 流行 , 谢灵 运 就 曾写 下 “ 即是 羲唐 化 , 获我 击壤 声 ” ( 《 初去郡》 ) 的诗句 , 张协 也有 “ 玄龆巷 歌 , 黄发击壤 ” ( 《 七命》 ) 之句 。到 明代 , 击壤 运动仍然 流行 , 刘侗 的 《 帝京景物略》 就记载 了当时小孩儿玩击壤 的方 法。 射 击项 目在《 诗 经》 中已 出现 , 而其 方法 、 场地、 射器 、 赛则在《 仪 礼》 中有详细 的说 明。而《 诗经》 中比 较 详细地提Nj t _ F , 项 目的 , 应 该是《 小雅 ・ 宾之 初筵》 一 诗, 它几乎将 整个射击 比赛 完整囊 括 , 只是有详有 略 而 已。 “ 大侯既抗 , 弓矢斯张 , 射夫 既同 , 献尔发功 。 发 彼有 的, 以祈 尔爵。” 这 应该是对 射击 比赛 中第一射 的诗化表达 。此 外 , 《 诗经》 其他有关射击 的诗篇对项


文学作品 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
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 过程 中 ,我国形成 了多种 多
样的 民族 传统文化 , 尤其是 民族传统体 育运动 , 更是 丰富 多彩 、 风格独特 。在历史 上 , 我 国也有过 专 门研 究体育运动 的文献资料 , 但可惜 的是 , 至今大 多数 已 经散佚或失传 ,这 对后人研 究古代体 育文化 可以说 是 巨大的损失 。但 是 , 值 得庆 幸的是 , 我 国各 类文学 作品却保 留了这些古代 的体 育运动项 目, 如击壤 、 游 泳、 角抵 、 马球 、 射击 、 蹴鞠 、 秋 千等 。这些体 育项 目 ,

从古典文学作品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从古典文学作品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从古典文学作品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者:付明忠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0期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发展历史的大国,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展现了中华民族群体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

而古典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涵盖了对早期古人们生活与精神的描述及揭示,并在作品中寄予了深邃的思想意识与文化内涵,为我国留下了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纵观我国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从中不难发现古代传统体育活动的踪影,小至诗词歌赋,大到笔记戏曲,以及各类小说等,这些古典文学作品都对古代体育活动有过较为详细的记录及描写,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古代传统体育文化的萌芽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与古典文学作品的关联(一)描写传统体育活动以丰富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创作形态可以说,体育活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衍生的一种活动形式。

而古代文人们常常将体育活动作为创作题材,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思考与情感,这样不仅拓宽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内容与形态,而且还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对于传统体育与古典文学的共同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力。

据统计发现,描写传统体育活动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如在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骑御射猎体育活动;又如在汉代、唐代时期歌赋《弹棋赋》与《拔河赋》中的下棋、拔河等体育活动场面。

伴随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新换代,文人们依旧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来描述与记载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中同样不乏体育活动的踪迹,像《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对传统体育活动的描写。

如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对传统体育活动描写是丰富其内容精彩性的有利之举。

(二)以古典文学形式来展现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韵味与风采通过分析那些描写传统体育活动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古代文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融入自身对当时场景的思想情感,有些文人还利用这类文学作品来抒发个人的情怀与抱负。

探索古代蹴鞠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探索古代蹴鞠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探索古代蹴鞠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蹴鞠,古代一种流行于中国的球类运动,是现代足球的前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蹴鞠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探索古代蹴鞠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其历史渊源、社会观念和艺术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认识蹴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蹴鞠的起源与发展蹴鞠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体育运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中国历史。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的《诗经·齐风·南有嘉鱼之什》中就曾出现了“弄蹴之乐”的描述,可见蹴鞠运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唐代,蹴鞠更是进一步发展并得到了普及,成为了贵族和士人的日常娱乐活动。

二、社会观念:蹴鞠的社交意义蹴鞠在古代社会中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蹴鞠比赛往往是在宴会或盛大活动中进行,通过比赛的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参与蹴鞠比赛的人们可以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艺,同时也通过观赏比赛来体味友谊、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三、艺术表达:蹴鞠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蹴鞠对于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诗歌、书画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蹴鞠往往被用于表现各种美好的情感和理念。

例如,唐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弄蹴鞠图》描绘了一场女子蹴鞠比赛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女性之间的友谊和竞技精神,还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四、象征意义:蹴鞠传递的文化价值观蹴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观。

首先,蹴鞠强调合作与团结,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注重团队协作和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其次,蹴鞠注重公平和公正,比赛过程中讲究的是公平竞争和公正裁判,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追求公平正义的品质。

此外,蹴鞠还强调了身心协调和健康活力,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身心和谐的人生理念。

总结:古代蹴鞠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其历史渊源、社会观念和艺术表达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对田径运动以及游泳运动记载探究

中国古代对田径运动以及游泳运动记载探究


关于 “ 跑” 的称 谓
军 中的一项体育活动 ,是一项 古代 的跳 远活动 ,在战争的 闲 暇 中,士兵们 以投石超距作为锻炼身体的方法。 “ 踊跃 ”也是古代对跳跃运动 的一种称谓 , 《 前汉书 》 “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云 : “ 藿蒙 踊跃 ,腾而狂慈” , 下注云 : “ 张揖 曰: ‘ 甍蒙 ,飞扬也 ;踊跃 ,跳 也 ;腾 ,驰 也 ;狂越 ,奔走也 。”由此可见 ,这是对古代几 种 田径运动 的称谓 ,在这篇 司马相如 的大 赋里 ,以此来 形容 自然界里生 命的各种欢乐景象 。而 “ 踊跃 ”亦是古 代选 拔军士的一种测 试标准 。因为在古代 的战争 中 ,多城池 之战与山地之战 ,会 跳高 ,能轻易地腾跃 于城墙之上 ,对 于作战非常有利 ,所 以
关 键 词 : 古代 ; 田径 运 动 ;游 泳 运 动
中国是一个 文 明古 国, 体 育是 中华 传统 文化 的一个组 成 部分 , 也 是古代 先 民文化娱 乐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因此在 中 国
巧搀” 的诗句可解为 “ 周穆 王利趾 ”或 “ 周穆王捷足 ”,据 此 可认 为周穆 王是 一个擅 长 于奔跑 的人 ,所 以才会捷 足万
古 代 对 于 各 类 赛 跑 运 动 , 有 着 多 种 的 称 谓 , 如 “ 走” “ 趋” “ 奔” “ 利趾 ”等 。如 制作于西周 中期 的周 昭 王时期的重要礼器令 鼎 ,其上 的的铭 文被 认定为古代 田径 运 动 的最早纪录 ,成 为证 明 中国在上古 时代 就存在着 田径 比赛 的实证 。铭文 中日 : “ 王大籍农于祺 田。饧 ,王射 ,有 司 师 氏小子会 射 。王 归 自祺 田 ,王 驭 ,兼 ( 从 ‘ 水 ’ )中仆 令 累奋 先 马走 。王 日 : ‘ 令 累奋 ,乃 克至 ,余其 舍 女 臣十 家。 ’王至 于康宫 ,颐 。令拜稽首 ,日 : ‘ 小子殖学 。 ’令 对扬 王休 。”从这段记 录上来看 ,此铭 文记录 了西周 时期 的 次 即兴的长跑活 动 ,长跑 的发起者 是周昭王 ,参赛 的是 周 昭王 的两位 大 臣 “ 令 ”与 “ 奋 ” ,比赛 的方 式是 与 马车赛 跑 ,如果 能 一直 跑到 马车 的前 面 ,将 会得 到 1 0 家 奴隶 的 赏

中国古代体育文学

中国古代体育文学

中国古代体育文学初探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中包含许多体育的内容,是中国体育文学的源头,本文试图以古代文学为切入点对体育文学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学的内容,促进体育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文学《诗经》唐诗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体现出十分复杂的特征。

体育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

绵延五千多年的华夏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独具特色恢宏于世,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随着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体育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积极研究体育文学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古代文学为切入点,对体育文学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学的内容,促进体育文学的发展。

纵观历史长河,对我国体育活动进行文学书写的主要包括《诗经》、唐朝诗歌等,本文的研究主要沿着这一脉络进行。

一《诗经》中体育文学的描写《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是毫无疑问的。

《诗经》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我国民众广阔的社会生活,主要包括礼仪、政治、狩猎、娱乐、军事、爱情、战争,等等,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学的重要史料,既是我国上古最宝贵的史料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从体育文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它又是研究体育文学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诗经》中有不少篇章和诗句描写了古代的体育活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也可以这么说,《诗经》固然不是纯体育文学,但包涵了许多体育文学的内容,为我国体育文学的创作开了先河,许多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关于射艺的描写《诗经》中关于射艺的描写非常多,在《齐风猗嗟》第二章中就有关于体育的描写:“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仪既成兮,终日射侯。

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在这首诗中,对外表俊美而且射技高强的鲁庄公极尽赞美之词,诗中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 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促进了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促
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促进我国与世界体育的交融,也为世界体
育作出贡献。
“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谐音“北京欢迎您”。
中国体育文化演变过程
•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文化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极大影响,我国体育文化的演变过
西方的体育人文传承
• 西方的体育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是地中海沿岸一个拥有众多岛屿
的岛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冒险 性格与抗争意识。就是在这样的民族特性和多种因素影响下,体育逐步 形成。《荷马史诗》当中就记载了阿喀琉斯好友的葬礼中举行了一次盛 大的体育竞技比赛,而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古典奥运会的举行标志着体 育的正式形成。
• 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由希腊文化为源头,经历文艺复兴、
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 由、崇尚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型文化。西方人崇尚 “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 来。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 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追求个人 主义,追求的体育也是追求人的力量、速度、柔韧、 耐力、灵敏等身体个因素,并把它们潜在的能力充分 的挖掘、发挥出来。西方人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以 及竞争的能力,“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是西 方体育的主流。
西方角力
• 西方体育中有“摔跤”又叫作“角力”是一项古老的奥林
匹克运动,只限男子选手参加。中国、日本、希腊以 及埃及等国家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记载。公 元前708年古代奥运会已有摔跤比赛项目。自由式摔 跤:又称自由式角力。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美 国家。我国有中国式摔跤,就从这个体育项目具体的 看看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体育文化差异

汉语言文学与体育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与体育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与体育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与体育一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体育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而汉语言文学则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汉语中的很多诗歌、歌谣和故事都与体育有关,如《诗经》中的《泽畔》和《采薇》,描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狩猎和采集活动;《论语》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反映了体育活动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汉语言文学在体育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中国体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经典台词,如《跑男》中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都是与汉语言文学密切相关的。

此外,汉语言文学的优美表达也对于体育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国家游泳队的口号“水中的境界、人生的态度”,就表达了中国游泳队员在赛场上的精神追求。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与体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 1 -。

2024学年河南省高二语文(上)11月期中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学年河南省高二语文(上)11月期中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学年河南省高二语文(上)11月期中联考试卷2024.11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中华传统体育中,“仁爱”思想的体现尤为明显。

很多传统体育运动,比如武术、太极拳、龙舟比赛等,都强调“以德为先”的理念。

这不仅体现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也体现在对对手的尊重和关爱上。

在武术比赛中,人们常常提到“以德为先”的理念。

无论是面对何种对手,都应保持尊重和关爱,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武术精神。

在龙舟比赛中,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为中华传统体育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为现代体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在当代社会中,体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儒家的“仁爱”思想提醒我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结果。

这种思想在中华传统体育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气功和太极拳等运动中,都强调呼吸的自然、动作的流畅,不刻意追求动作的完美和成绩的优异。

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享受运动的过程,而不是被结果束缚。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困扰,难以放松身心。

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放下各种包袱和压力,享受运动的过程。

古代运动哲学对当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儒家的“仁爱”思想提醒我们在体育活动中要尊重他人,公平竞争。

这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仁爱”思想也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体育活动在《诗经》中的存现摘要《诗经》中不仅以诗的语言记录了上古贵族的宫廷祭祀、宴饮、歌舞、婚嫁、征战、亡国等生涯的真实感受,也记录了普通民众的婚丧嫁娶、夫妻恩怨、情人幽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农耕、渔猎、采摘、养殖、出行的情景,还记录了上古先民的箭术、御术、游泳、划船等体育活动,体现了先民们物我合一的人生观和亲近自然的愿望。

本文将远古先民的体育活动在《诗经》中的存现加以整理,并分类研究之。

关键词:《诗经》体育活动剑术御术游泳划船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体育活动一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进化的组成部分。

人类正是在为生存而拼搏的过程中,渐渐懂得了投掷、攀登、奔跑、射箭、游泳等技能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锻炼这些技能,才形成了最初的体育意识。

后来,随着生活资料渐渐丰富,人类有了休闲和娱乐的时间之后,体育才与人类的生存活动相分离,成了一种专业的集观赏与竞技一体的运动。

同时,随着人们对自身身体的认知越来越精细,懂得了“流水不腐,户枢不”的运动道理之后,也明白了体育活动具有养生健体的功效,就有意识地将体育活动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接在一起,于是各种典籍里开始有了关于古代体育活动的记载,如考古发现的周代《令鼎》铭文上记载着:“王归自淇田,王;谦仲仆;令众奋,先马走。

王曰:‘令众奋,乃克至,余其舍汝十家。

’”这里的“奋”,就是奔跑的意思,周王对于跑在前面的人,要给予赏赐十家奴隶作为奖励。

对于跳跃运动,春秋时期的人称之为“逾高”、“绝远”等。

“逾高”就是跳高运动,“绝远”就是跳远运动,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形式主要是车战,而且战车高大,武士们需要时时地跃上跃下,所以那时的跳高跳远运动就非常发达了。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中,汇集着中华先民的集体智慧和生活实况,其内容之丰富,堪称上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诗经》中不仅以诗的语言记录了上古贵族的宫廷祭祀、宴饮、歌舞、婚嫁、征战、亡国等生涯的真实感受,也记录了普通民众的婚丧嫁娶、夫妻恩怨、情人幽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农耕、渔猎、采摘、养殖、出行的情景。

正因为《诗经》的这一百科全书的特征,《诗经》也记录下了上古先民的箭术、御术、游泳、划船等体育活动,表现了先民们物我合一的人生观和亲近自然的愿望。

一表现箭术的诗篇在一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用弓箭来狩猎捕鱼和征战,并将其作为重要谋生手段之一。

《礼记·射义》有云:“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说明射箭活动是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军事活动中的重要工具,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技能。

自进入以农耕生产为主的奴隶社会之后,用弓箭猎取食物的手段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箭术仍然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习俗和一项专门的体育竞技项目而存在,同时这种极具表演性的箭术也常常是男性彰显个人魅力的手段,如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射手养由基就是因为“百步穿杨”的故事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的,从而赢得众人的尊敬。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箭术的描写,如《齐风·猗磋》一诗,描写的就是青年射手高超的骑射技术和飘逸的神采:“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

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在这铿锵有力的四言诗中,一个身材魁梧、相貌俊朗、美目流光的青年射手的神采跃然纸上。

这个青年射手的箭术非常高明,他可以“射则贯兮,四矢反兮”。

这首诗说明古人对射箭者不仅有箭术方面的要求,也有着仪表方面的要求,正如《淮南子》所言:“善射者有仪表之度,如工匠有规矩之数。

”射箭比赛开始之前,射手们都有一段展示身段的舞蹈表演作为射箭的准备阶段,这些优美的舞蹈恰恰说明了箭术是兼有体育和艺术两种性质的竞技运动,因此射术才能成为贵族们消遣娱乐、强壮体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技艺精湛、形体优美的武士也当然成为人们的偶像。

射箭不仅作为一种竞技活动存在于西周人的生活里,同时也是一种礼仪活动存在于各种场合中。

如《诗经·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既均。

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敦弓既句,既挟四。

四如树,序宾以不侮。

”又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张。

射夫既同,献尔发功。

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这两首诗所表现的都是西周宾射的情景,宾射是临时搭配对手的即兴式射箭比赛,以中的之数目来分座次的,而参加周天子举行的宾射活动者,都是射技高明者,因为他们每人可射出四箭,会四矢皆中。

这些诗篇也说明箭术竞技活动已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成了周王朝接待来客的一项重要礼仪内容。

二表现御术的诗篇经考古资料认证,商代车马的资料已相当完整,这说明商代已有成熟的造车技术和驾车技术。

在孔门私学里,“御”术是“六艺”之一,处在剧烈行进中的马车全靠御者借助游环等方式控制马匹才能使其平稳行进,所以御术是一种复杂的技能,有了进行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必要。

同时古代的战争多为车战,因此,御术又成为了当时一项较为专业的军事技艺。

《诗经》中有着大量的对御术的描写,如《郑风·清人》是描写郑国战士御车进行军车演习的场面:“清人在轴,驷介陶陶。

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这段诗句描写的是披甲的战马在飞奔,驾车的士兵操控着战车左旋右转,动作熟练又麻利,士兵们欢欣鼓舞士气高涨。

仅仅用十六个字就把御术高超的御车武士刻画得十分传神,展现了古代军士御车的情景。

因为车马弓箭、南征北战是商周社会的重要内容,所以《诗经》里到处闪动着战车和武士的身影。

《小雅·车攻》表现的是周宣王的御车习武的场景:“四黄既驾,两骖不猗。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很显然,诗中所描写的是一次诸侯大会盟,既有众多的随从和豪华的车阵,也有穿戴着红色蔽膝,穿金黄色鞋靴和板指、护臂的诸侯们。

这表明,御术已成为当时人臣的必需之技。

当时的御术已能保证四匹马的战车在原野上任意奔跑,车上的箭手们也射得很准,车与箭的熟练配合达到了一种完美而震撼的效果,所以才能做到“不失其驰,舍矢如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才能充分展示周宣王的国威,同时也再现西周时代的体育风貌。

除了描写军事演习、狩猎中的御术和激烈的征战场面之外,《诗经》中也有表现御车人心情的诗篇,如《小雅·四牡》:四牡,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我心伤悲。

四牡,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不遑启处。

翩翩者,载飞载下,集于苞栩。

王事靡,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

王事靡,不遑将母。

这是一首表现战争间隙中的御车场面,一辆由四匹白色公马所拉的大车疾驰而来,远处有野鸽翻飞,使御车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和亲人,这首诗与《诗经》其他描写御术的诗歌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夸示御车者娴熟技艺的,只是要把一个有着熟练御术的武士的内心刻画出来,使征战者内心的苍凉感跃然纸上。

三表现游泳的诗篇游泳首先是人类向大自然获取生存资料的一种手段,所以也成了一项历史久远的体育活动,春秋战国时的许多资料里都提到了游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只铜壶上,有一幅“宴乐渔猎攻战图”,描绘了人鱼共游的情景,图中人的游泳姿式呈流线型,自然优美,类似于现代的自由泳姿势。

《诗经》是最早记录古人游泳活动的典籍,《周南·汉广》有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其实是一首表达男欢女爱的爱情诗,诗中所说的“泳思”就是游水,“不可方思”中的”方”就是“船舫”,诗歌显然出自一个热恋中的男性之口,他爱上的是一个经常在江里游水嬉戏的女子,而他们之间隔着如同宽阔而又漫长的汉水一样难以逾越的距离,所以男子对这段爱情感到迷惘痛苦。

在这首诗里,可以看到古代游泳活动的一些特征:古人经常在江河里进行游泳活动,通过“汉之广矣、江之永矣”来看,江面是宽阔的,江水是凶险的,但游泳的人似乎很自如,也就是说,游泳者的技术是高超的。

更加难得的是,这位泳者是一个女性,而且是一个青年女性,这说明女子游泳活动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普遍地开展了。

《邺风·谷风》亦有云:“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这是一首女子所写的诗,她以渡河游泳来象征自己的生活态度,恰恰说明古代女子是经常游泳的。

在古人眼里,游泳渡河的确是一项很好的健身活动,而且是一种勇敢的运动。

因此《小雅·小》中有诗云:“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冯河就是空手涉水,在当时人们的眼里,这种活动是和徒手打虎具有一样的凶险性的,因此古人会把敢于游泳的人看成是典型的勇敢者,而这个时代的青年女性敢于渡汉水,游于江面上,可以看出古人对游泳活动的爱好。

古人不仅爱好游泳,也有了自制的游泳工具,如《邺风·匏有苦叶》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深则厉,浅则揭。

”“匏”是一种葫芦,当葫芦成熟干燥时,古人就把它挂在腰间,成了游泳时的工具,如果水深过腰时,他们就会靠着葫芦的浮力来渡河。

因此可见,古人在学习游泳技巧的同时,也在思考着游泳的安全性问题了。

四表现划船的诗篇除了游泳渡河之外,划船也是古人的一种渡水方式,人类是能够借助工具达到自己目标的智能动物,当人类已经认识划船横渡江河比游泳渡河具有效率高危险低的特征之后,舟船就出现了,并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久而久之,划船也成为了一项体育竞技活动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诗经》中涉及舟船活动的诗篇达数十处之多,如《大雅·械朴》是一首表现水军阵容的诗篇: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徒楫之。

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周王寿考,遐不作人?此诗表现的是周文王出征时的威武场景,关于“淠彼”二字,《郑笺》注释云:“淠淠然泾水之舟,顺流而行者,乃众徒船人以楫棹之故也。

兴众臣之贤者,行君政令。

”周文王出征讨伐,已有大批的舟船队伍跟从,这说明当时西周的水军已经颇具规模,驾驶舟船的技艺也是武士们的一项基本技能。

又如《邶风·二子乘舟》有云:“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此诗是卫国国人为怀念卫宣公的两个儿子而作的,两位公子为国而死,国人思之,便作了这首诗。

有学者认为,诗中所言的泛舟并不是真正的划船,而是一种对死亡的隐晦说法,也是对死亡的一种美丽描绘,这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划船活动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又如《卫风·竹竿》是一首爱情诗,也用划船作为思念的象征:“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佩玉之傩。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此诗句里包含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淇水泛舟曾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一段美好时光,所以当男子看到淇水荡漾,就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河中荡桨的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