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

合集下载

古代东南亚与中国的海上交流与贸易

古代东南亚与中国的海上交流与贸易

古代东南亚与中国的海上交流与贸易在古代,东南亚与中国之间有着广泛而频繁的海上交流与贸易。

这种交流与贸易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交流,更是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交流。

这种交流与贸易促进了东南亚与中国的相互了解与发展,推动了两个地区的繁荣与进步。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是中国与东南亚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东南亚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东南亚出产的象牙、香料、珠宝等商品也在中国市场上受到欢迎。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丰富了两个地区的物质文化,更加深了双方国家的友谊。

在海上交通方面,古代中国人对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和船舵,使得航海变得更加精确和安全。

这些创新帮助中国人在海上航行,也为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

除了商贸往来,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对于东南亚地区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语言文字到礼仪文化,中国的文化传入东南亚,融合了东南亚的本土文化。

许多东南亚国家至今仍保留了象形文字和汉字,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种文化交流架起了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纽带,并形成了东南亚独特的文化现象。

同时,东南亚的自然资源也吸引了中国的关注。

古代中国人对于东南亚的茶叶、草药、珠宝等资源非常感兴趣,并通过贸易与东南亚进行交换。

这种资源交流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繁荣,并且为中国的科技和医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交流与贸易并非一帆风顺。

在古代,海上贸易面临着海盗和沉船等风险。

双方的商人必须面对未知的水域和不可预测的天气条件,才能完成这种跨越千里的贸易往来。

但是,这种艰难困苦并没有阻碍双方交流的脚步。

中国商人和东南亚商人都深知交流与贸易对双方的重要性,他们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实现了持久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可以说,古代东南亚与中国的海上交流与贸易对两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海军力量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海军力量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海军力量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时期,其境内不仅有旺盛的内陆贸易,还有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

宋朝以其独特的海军力量和优越的贸易状况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特点,以及宋朝海军力量对贸易的重要作用。

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特点1.贸易路线的建立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但在宋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宋朝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主要以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为起点,通过南海、印度洋以及马六甲海峡等航道,联系着南洋岛国和东南亚国家。

通过这条交通大动脉,丰富的中国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带来了外国的商品和文化进入中国。

2.商品贸易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宋朝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丰富的商品构成了贸易的主体。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产品,以及一些新兴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都成为了中国的“名片”,广受海外商人青睐。

同时,来自国外的香料、药材、珠宝、奢侈品等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市场。

3.海商网络的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需要有一个可靠、便捷的网络,宋朝的海商们呈现出互助、合作的关系。

他们形成了以福建、广东为中心的商会组织,并通过共同经营、风险分担等方式,加强了贸易往来和信息传递。

这种商业网络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

二、海军力量对贸易的重要作用1.保护贸易航线安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离不开对贸易航线安全的保护。

宋朝的海军力量十分强大,海盗在这个时期几乎无法对宋朝商船形成威胁。

宋朝政府通过建立岛屿防御系统、巡洋舰队以及海上巡查等手段,保护了贸易航线的安全,使得贸易行为能够顺利进行。

2.促进海外扩张和殖民地建立为了保护贸易航线和海上利益,宋朝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和殖民地建立。

其控制了东南亚一些重要港口和贸易中心,例如交趾、琉球等地,同时还建立了福建、广东和广州等沿海城市,提供了强大的基地和后勤支持,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稳定发展。

3.加强军舰建造和先进武器研发为了应对海上的威胁和保护商船,宋朝加强了军舰的建造和武器的研发。

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自古以来,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东南亚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本文将探讨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从其历史背景、商品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论述。

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的南部,北邻华南地区,东临太平洋,西濒印度洋。

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南亚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纽带。

自古以来,从中国到欧洲的海上贸易必须经过东南亚,这使得东南亚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

而且东南亚地区的水陆交通发达,海运和河海联运被广泛使用,使得贸易更加便利。

在古代,东南亚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主要以茶叶、丝绸、瓷器、香料、药材等商品为主。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东南亚则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转站。

茶叶作为中国的特色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丝绸和瓷器也是中国的特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地区,成为贵族和商人们的追捧对象。

香料和药材则是东南亚地区的特色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成为中国古代医药和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料。

除了商品交流,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文化交流。

随着贸易的发展,东南亚地区成为了不同文化的交汇地。

例如,印度教、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使得东南亚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宗教共生的地区。

同时,东南亚也接纳了诸多来自中国、印度等地的移民,他们带来了自己的语言、风俗和习惯,丰富了东南亚的文化。

另外,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也为后来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15世纪时,葡萄牙航海家达·伽玛从非洲一直航行到印度,探索出了短距离海上航线,打开了前往东南亚的道路。

这也为欧洲国家后来的殖民扩张提供了便利。

回顾历史,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为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仅使得东西方的商品在此交汇,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而且,这一贸易路线为后来的航海者和探险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知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东南亚与宋朝的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东南亚与宋朝的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东南亚与宋朝的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东南亚与宋朝的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近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再次备受瞩目。

而在这一宏大的海洋交通网络中,东南亚与中国的宋朝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朝时期,东南亚与中国之间发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这对于两地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经济交流: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时期,航海技术的进步是东南亚与中国交流加深的重要驱动力。

宋代的航海技术明显提高,小型的船只能够在公海上航行,大型商船可承载更多的货物,尤其是官方船只——宝船,更是展现了中国造船业的高度技术水平。

在东南亚地区,对于中国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东南亚非常受欢迎,而东南亚的珍稀木材、香料、象牙等商品则对中国市场有着巨大吸引力。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为两地的经济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海上贸易的繁荣宋朝时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中,东南亚地区的港口城市繁荣兴盛。

其中,苏门答腊、爪哇、马六甲、岭南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中心。

这些城市吸引了来自中国、阿拉伯、印度等地的商人,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繁荣之源。

与此同时,宋朝也派遣了使节到东南亚地区,以维护双方的贸易利益。

这些使节不仅与当地的政治领导人进行交流,还与商人接触,促进了两地经济贸易的发展。

三、文化交流的兴盛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中,东南亚与宋朝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频繁而深入。

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首先,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宋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对东南亚地区的佛教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的佛教经典、佛像等物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地区,并在东南亚地区扎根发展。

其次,东南亚的文化也在宋朝得到了认可和传播。

比如,宋代的文人墨客非常喜爱东南亚的榴莲、芭蕉、波罗蜜等水果,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赞美。

这种互动促进了东南亚与宋朝文化的交流,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内涵。

四、政治交往的加深宋朝与东南亚地区的政治交往也得到了加强。

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宋代(960年至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其发展是建立在强大的贸易背景之上的。

宋代海外贸易虽是次要的经济活动,然而它确立了与南洋、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叙利亚和突尼斯等海外地区强有力的联系。

宋代海外贸易之所以蓬勃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陆贸易发扬光大,外部贸易发展强劲。

宋代时期,随着政治建立的不断稳定,内部的贸易也发展得如此繁盛。

此外,同不同地域的海外贸易频繁发生,百川在波罗的海、地中海、印度支那和印度洋上进行了广泛的航行贸易。

二是贸易品种越来越丰富,重视实物贸易。

宋代贸易虽然水位普遍较低,但贸易品种却越来越丰富,货物类别内有文玩、实物、货色等。

其中,以文玩、珠宝、器物等艺术品交易最多,但宋代也看重实物,如木材、砖瓦、金银、线绳、棉布、丝绸、马、帆布等物质贸易也非常活跃。

三是贸易手段多元化。

宋代海外贸易手段不仅有现在比较为流行的散户贸易,也有机构贸易,私营和公营之间兼容并蓄,尤其是向国外的国有贸易机构,如吴堡营、南通营等,成为宋代以后常见的贸易模式。

四是建立起贸易网络,国际贸易形成基本格局。

宋代海外贸易结合着两个大国,即西林帝国和布朗帝国,发展出一系列的贸易网络。

其中,“宋泉福建大网”和“宋苏州福建小网”的形成,使福建的贸易得以顺利进行,也使跨境贸易逐渐形成基本格局,为宋代在贸易上锻炼了国家的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五是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贸易的发展。

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为两头贸易双方提供了充足的支持,贵族散户经商、商家船期和商品经营,形成了宋代市场化、商业化投资思想,改善社会经济、发展货币流通、加强社会互动,也发挥了出海贸易发展活跃的作用。

最后,宋代海外贸易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宋朝兴起了一个叫“出商遃海”的文化,这表明时代支持开放式贸易,受到众多声音的拥护。

可以说,宋代的贸易发展令历史上影响深远,对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而持久的作用。

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与海外贸易

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与海外贸易

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与海外贸易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空前的繁荣。

这个时期,南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中,海外贸易是南宋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

南宋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宋朝政府注重对外贸易的发展,诸多国家纷纷派遣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欧洲驻华使节团”,这是欧洲国家派遣的第一批使节团,其中的代表团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这些外国使者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这些商品对欧洲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宋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繁荣的海外贸易。

与外国的贸易使得中国的市场从单一的本地市场变为了国内外市场的混合体。

外国商品的进口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也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商品也通过贸易进入了外国市场,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这种双向贸易的盈利,推动了南宋的经济飞速发展。

海外贸易的发展还带动了中国的工商业的兴起。

商业活动成为南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人们通过贸易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同时,南宋时期的政府也积极扶持和支持商人开展海外贸易。

政府减少了对商人的控制和限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鼓励他们开办企业和拓展市场。

这种政策的变化,为商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促进了南宋经济的繁荣发展。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商人和商业家。

这些商人和商业家秉承着务实和创新的精神,开拓了新的商业领域,并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他们注重质量、品牌和声誉,培养了消费者的忠诚度,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值。

这些商人的成功为南宋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外国商品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外国商品的流入导致了本土产业的衰落,特别是手工业的衰退。

其次,外国商品的流入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社会不公平的加剧。

此外,南宋政府在贸易中的一些政策调整也引起了一些问题。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2、主要形式——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1.官府控制 2.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厚往薄来、倍 偿其价 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 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名词解释:朝贡贸易
明朝
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3、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原因:
晋商是中国 最早的商人,其 历史可远溯到春 秋战国时期。明 清两代是鼎盛时 期,称雄国内商 界长达500年之 久。晋商首创中 国历史上的票号。 今天的人们 仍然可以从众多 的晋商大院中看 到当时的辉煌。
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二少爷乔致庸在 贩茶汇兑银票的过程中,使用银票的方便快捷使乔致 庸对票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乔致庸开设票号,提出 “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口号。 1900年,八国联军 攻占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乔致庸不顾众人反对, 给朝廷捐银逃难。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商号禁止汇兑 官银的禁令,乔家生意从此蒸蒸日上。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 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 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一直南去过州桥,两 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 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过桥即投西大 街,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 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向 西,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 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新课: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你知道为什么把善于经商的 人叫做“商人”吗?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独特的文化吸引了无数人的瞩目。

但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不是孤立无援的,不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尤其是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尽管这一领域尚有许多未被深入了解的元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了解到一些事实和文化财富。

本文就从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入手,探究这一领域的深度和宽度。

一.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从历史上看,中国和东南亚的友好往来是长期的历史现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就与东南亚地区产生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中国汉代时期,东南亚就迎来了与中国加强交流的新时期。

汉武帝时期,中国开始向南海地区派遣使节和人员,开启了中南半岛地区的贸易往来之路。

汉朝首次向南海地区派遣使节是公元前111年,当时马援率领使节团到达今天的越南中部地区,并同当地国王展开了友好交往。

官渡之战后,明朝政府在广东沿海地区设置了军区,开展了海上贸易,同时也将对东南亚地区的控制力逐渐扩大。

此时,东南亚地区逐渐成为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的重要节点。

二. 古代东南亚文化的基本特征要论述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就必须分析东南亚文化的特点和基本元素。

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区,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统一文化,其中既有印度文化的影响,也有文化带来的渊源。

但是,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佛教在古代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主要宗教。

2.海上文化:东南亚地区以陆地文化和海上文化两种文化特性并存,海上文化是东南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影响深远。

3.宗族文化:东南亚地区普遍具有宗族意识,并为此而建立世系,个人主要依靠家族和宗族关系来生活和自我发展。

在一些地区,宗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三.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历史上,在古代中国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文化往来,从文字、建筑、服饰、饮食到宗教、哲学、法律等,都有着交流互动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精美 的丝织物也 是宋朝用 来馈赠 外国使
海外贸易的收 入不仅是 宋朝主要 经济来 源之 一, 各贸易港的主官和市舶司官吏也将之视为个 人致富的财路。/ 南海饶宝货, 为吏者多贪声0( 5宋 史6卷 343, 5蒋之奇传6) 。燕瑛先后任广南东路转 运判官、转运副使七年, / 括南海犀、珠、香药奉宰 相, 内侍人目之为-香燕. 0( 5宋史6卷 298, 5燕肃附 燕瑛传6) 。
m 东南亚纵横 AROUND SOUTHEAST ASIA 2004. 5 m
16
促进 了两地的经济 文化交流。
东 南亚和阿拉 伯地区的蕃 客开始留 居中国 东南沿
宋朝对贡物采用/ 估价酬值0 的办法, 贡物估 值后, 回赐金、银、钱、丝织品等以偿其值。来华使 臣, 宋朝也给予较高的接待, 并赐以服饰、礼品, 授 以官爵等。这些措施不仅能招揽外来商人, 增加政 府收入, 也宏扬宋王朝的国威, 显示了本朝的财 力, 扩大了政治影响。
宋朝与周边及邻近国家关系的特点是, 西北 和北 面紧张而东南 和睦。北 宋与辽、西夏 接境的西
北地区时 常处于紧张、 戒备、冲突 甚至战 争状态 中; 南宋与大散关以北及淮河对岸的金朝也处于 相似的状 况。宋朝与辽 、西夏、金朝的沿边 互市主 要采用榷场贸易的方式, 虽然交易额不小, 但基本 上没有向更远处延伸, 没有形成插入亚洲腹地的 车水马龙的陆路通道。传统的/ 陆上丝绸之路0在 唐开元、天宝年间( 713~ 755 年) 衰落以后, 终宋之 世不能复兴 ly。/ 丝绸之路0不能畅通, 基本上断绝 了宋王朝经由陆路进口香药等货物的渠道, 当时 的统治阶 级、社会经济 发展和人民 生活对 这些物 品的需求 却与日俱增。两宋 统治者特别 倚重、信赖 东南沿海 地区的对外交 往和海外贸 易是不 足为奇 了。与北宋相比, 南宋建立后, 由于边患紧张, 疆土 日蹙, 国库匮乏, 财政更为迫切地需要外贸收入的 支持。顾炎武说: / 宋室南渡后, 经费困乏, 一切倚 办海舶。0 lz
在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中, 宋代从东南亚进 口 的产品包括 乳香等香料 、珍珠、象 牙、犀角 、玛瑙 等宝货, 沉药、茯苓等药材, 牛筋、藤席等动植物产 品, 水银、硫磺等矿产, 紫矿、苏木等染料, 白砂糖 等食品, 白叠布、驼毛段等织品, 共八大类 Â。其中 尤以香料最为多, 香料进口量的日增, 使其从奢侈 品 逐渐成为市 井日常的消 费品。宋 代仅香 料税收 一项, 最高时竟占整个财政收入的 10% lv。有学者 甚 至把中国与 东南亚国家 及波斯湾 国家的 贸易之 路称为/ 香料之路0。史载: / 宋之经费, 茶、盐、矾之 外, 唯香之为利博0, 又说香货/ 所以助国家经常之 费0( 5宋史 # 食货志6) , 清楚表明了香货在贸易中 的 地位。
自宋代以来, 中国瓷器在菲律宾、越南、柬埔


亚 经 贸信 息
据菲律宾统计局消息, 菲律宾 2004 年 1 月份出口商品 28. 44 亿美元, 比 2003 年同期增长 4. 1% , 这一 数字远远低于 2003 年 12 月 9% 的增长率。出口商品中, 排在第一位的电子产品占出口总额的 67% , 达 19. 3 亿美元。服饰和椰油出口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东南亚各 国主要分布 在中国南海及 以外的一 些岛屿, 它们与中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历史十分悠 久。两宋时期, 中国与东南亚交往日益频繁。/ 海上 丝 绸之路0由此 也走向繁盛 。

两宋与东 南亚国家的 交流频繁主要 可以从朝 贡 和海外贸易 两个方面得 到反映。
据5宋会要辑稿 # 蕃夷6 所载统计, 宋代来华 朝贡的国家有 26 个, 朝贡次数为 302 次, 其中, 除 东亚的高丽外, 东南亚国家交趾( 今越南北部) 、占 城( 今越南中南部) 、三佛齐( 位于苏门答腊岛) 、真 腊 ( 今柬埔寨) 、 婆( 位于爪哇岛) 、丹流眉( 今泰 国) 、蒲端 ( 今菲律宾) 、摩逸 ( 位于吕宋岛) 、勃泥 ( 今文莱国) 、蒲甘 ( 今缅甸中部) 等来华朝贡频 繁。其中交趾来华朝贡 45 次, 占城 56 次, 三佛齐 33次 ¹。
在对外贸易中, 宋代的民营产品开始大量投 入市场。宋代史书上谈到海外贸易经营者时, 多称 为/ 海商0、/ 贾人0, 且从海外贸易的海船、进出口 贸易 所有权等方面 皆可证 明宋代海 外贸易 主要是 民间商人经营的 lx, 而这一点与元代/ 官本船0和明 初/ 郑和下西洋0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从输入和输出品上可以看出, 两宋的海外贸 易已进一步与国计民生发生联系, 对当时的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 和人民的日 常生活产生着 越来越 大的 影响。
综上所述, 两宋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主要表 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交流频繁; 二是交流的主 要形式是朝贡, 而朝贡同时又扮演着官方易货贸 易的色彩; 三是两地市舶贸易日趋繁荣。海上交通 无论 是在航路的拓 展、航 线的变直 以及航 线的增 加诸 方面也得到较 大发展 。所有这 些因素 又互为 促进, 构成了两宋与东南亚国家交流的生动画 卷。
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 许多来中国经商的
者和博得远方来客倾羡的礼品。史书记载, 到南宋 时, 丝绢作为礼品回赠的数量越来越大, 1200 年真 腊属邑真里富派使进献, 宋朝赠送红绯罗绢 1000 匹, 绯缬绢 200 匹。
瓷器也从 沿海广、泉、明 三大港输向 东南亚国 家和世界各地。正因为此, / 海上丝绸之路0又被称 为/ 海上陶瓷之路0。
( 1153) 间广州的景象说: / 大贾自占城、真腊、三佛 齐、 婆涉海而至, 岁数十柁0, 犀、象、珠、香、流离 等, 无所不有 À。随着时间的推移, 市舶贸易成为国 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重名不重实的朝 贡贸 易则降到次要 地位。
海的港口城市, 这些人居住的地方, 被称为 / 蕃 坊0, 宋人说广州人 / 与海中蕃夷、四方之商贾杂 居0 Á。
在两宋政府进行的多次祭拜、封禅仪式上, 也 常常有 东南亚国 家贡使 的身影。 这其中 很多也是
政府派 出官员实 行招贡 政策所致 。大中 祥符元年
( 1008) , 为庆祝所谓的天书降临, 宋真宗于泰山行 封禅之礼, 大食、三佛齐、占城等国贡使受邀携带 贡物参加了这一仪式。4 年后, 宋廷又在汾阴行后 土礼, 应邀参加的有交趾、蒲端、蒲婆等国贡使 ¼。 此后, 神宗朝、徽宗朝皆曾鼓励海外国家前来朝 贡。这些/ 壮朝廷之威灵, 耸外夷之观听0的举动 ½ ,
两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
p 陈永华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South and North 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orth and South Song Dynasties, the exchange of tribute presentations or mainly in the form of this practice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was frequent and trade via ocean ships prospered. This prosperity was closely tied to the frontier state of the two dynasties, the foreig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governments promoted and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ocean navigation at that time.
将军、三佛齐国王, 给赐鞍马、衣带、银器。赐使人 宴于怀远驿0 »。接受宋朝封号的朝贡国国王有三 佛齐、交趾、占城、真腊、注辇、于阗等国的国王, 其 他则赐 以诏书、冠带 、金、银等。
与此同时, 宋政府也不再只是消极地等待外 国来华朝贡, 而是积极派遣使者出洋招贡。据5宋 会要辑稿 # 职官四四之一6载, 雍熙四年( 987) , 宋 太宗曾/ 遣内侍八人, 赍敕书金帛, 分四纲, 各往海 南诸蕃国, 勾招进奉, 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 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 于所至处赐之0。
17
寨、马来西 亚、印 度尼西亚尼 等东南亚国家 逐渐成 为当 地人民日常生 活用品 。瓷器更 是珍贵 的礼品 和装 饰用品。
由于丝绸、陶瓷等手工业品出口量的增加, 也 大大 刺激了国内尤 其是港 口城市手 工业的 发展。 北宋时, 广东陶瓷业蓬勃发展, 形成了以广州为中 心, 东至潮汕、梅县, 西至肇庆, 北至韶关, 南至惠 阳等地的陶瓷生产网 lw。
除原有的朝贡贸易外, 两宋也特别重视与东 南亚国家的市舶贸易, 宋太祖开宝四年 ( 公元 963 年) 宋攻占广州, 即在同年建广州市舶司 )) ) 宋第 一个市舶司 。以后又先后设置了杭州、明州( 今宁 波) 、泉州等八个市舶司。市舶司对商舶货物进行 抽解和征税等, 招徕外商, 扩大与其他国家地区交 往。宋太宗雍熙四年( 公元 987 年) / 五月, 遣内侍 八人持敕书、金帛、分四纲, 各往海南诸蕃国 ,, 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 ,,0 ¾。此行的目的 是博买货物和招徕进奉。所谓进奉, 既是国家关系 上的交往, 也是特殊的国际贸易 )) ) 进贡者以本 国特产进贡, 受贡国接受后又以/ 回赐0 为名给对 方报偿。除派遣特使到海外招揽外, 宋朝还指令各 地方官和中国商人努力招诱番客。南宋时期, 统治 者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 为维持庞大的官僚机 构和巨额军费开支, 更加注重发展海外贸易。宋高 宗曾说: / 市舶之利最厚, 若措置得当, 所得动以百 万计, 岂不胜取之于民。0 ¿ 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 下, 南宋时代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 沿海港口也 一直 保持着繁荣。 有文献这 样描述绍 兴二十 三年

应当承认, 中国两宋时期, 在政治、经济、文化 诸方面都优于整个东南亚地区, 使两宋在与东南 亚国 家发展关系、开展贸易时信 心十足。两地交流 的频 繁与整个两宋 的边境 形势、与 政府推 行的对 外发 展战略、与航 海条件 的进步等 等都有 着密切 的联 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