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病案分析复习总结.doc

合集下载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前言中医病案分析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对病案的详细分析,可以揭示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案,对于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的中医病案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病案资料患者信息:•姓名:张某•性别:女•年龄:58岁•主诉:头痛、头晕已有三天病史回顾:患者自述头痛头晕已有三天。

无明显诱因,长期有高血压病史,平时有轻度头晕,但此次头晕明显加重。

伴有头痛,位置在额部和两侧颞部,头痛胀痛,感觉像有东西挤压着。

头痛加重时伴有恶心、呕吐。

睡眠质量差,经常失眠。

体格检查:患者面色稍黄,神清,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分析:根据病史回顾和体格检查,患者头痛头晕的症状与中医的“头痛、头晕”证候相符。

根据中医理论,头痛头晕的症状常与气血不足、肝胆郁结、痰湿内蕴等有关。

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症状和辨证分析结果,制定以下中医治疗方案:1.益气养血方主要成药:黄芪、当归、益母草、川芎方剂组成及用法:黄芪15g,当归12g,益母草12g,川芎10g,水煎服。

方剂理论:此方剂主要以黄芪和当归为主药,具有益气补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益母草能调理气血,川芎能舒筋活血,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可改善经络循环,缓解头痛头晕症状。

2.调理肝胆方主要成药:柴胡、香附、白芍、枳壳方剂组成及用法:柴胡10g,香附10g,白芍12g,枳壳10g,水煎服。

方剂理论:此方剂主要以柴胡为主药,能舒肝理气、解郁托表。

香附具有理气活血、行痰止痛的作用,白芍能养血安神,枳壳能行气止痛。

这些药物组合应用可以调理肝胆,改善头痛头晕症状。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照方剂用药进行治疗,每日三次,连续7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头痛头晕症状逐渐减轻,恶心、呕吐也明显减少。

7天后进行随访,患者症状已完全缓解,头痛头晕已消失,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结论通过对该病案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头痛头晕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病案的治疗方案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病案一:头痛主诉:患者,男性,30岁,头痛已有一周,疼痛部位集中在双侧太阳穴附近,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并且光线过敏。

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病史:此前无头痛疾病史,健康良好。

最近工作压力较大,日常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差。

家族中无头痛病史。

舌诊:舌体稍红,苔黄腻。

脉诊:脉浮数。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上述症状和舌脉状况,可以初步判断此病为痰火上扰。

痰火上扰是指由于体内湿热郁于脾胃,脾胃不健,痰浊内生,或由于外邪侵袭,郁结气滞,引发头痛等症状。

此病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多为双侧太阳穴附近,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并且光线过敏。

舌体稍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治疗方案:针对病案一的症状和辨证,可以采用以下中医治疗方案:1. 清热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组成:天麻、赤芍、川芎、羌活、佛手、黄芪、薄荷等。

2. 调理脾胃,健脾化痰。

方药组成:白术、茯苓、半夏、山药、陈皮等。

3. 调理作息,改善生活习惯。

针对患者的工作压力和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建议患者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并适当调整工作压力。

预后评估: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中医治疗方案,通常可以在2-4周内缓解头痛症状,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病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因此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理。

结论: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根据病案分析,确定痰火上扰为头痛的主要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药对于头痛等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并且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减少复发风险。

但是需要患者自身的配合和长期的调理,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

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

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病案摘要:患者张,男性,55岁,主诉腹痛、腹胀、便溏3个月。

近三个月来,患者频繁出现腹痛、腹胀,伴有便溏。

腹痛时有时无,程度轻重不一,部位不固定。

患者平时三餐规律,没有过度疲劳,注意饮食卫生。

家族史无相关疾病。

患者体格检查:T36.5℃,P78次/分,R18次/分,BP105/70mmHg。

腹部软,有轻度压痛,无肿块,肠鸣音正常。

大便检查:大便次数多,色黄,粘稠无形,未见明显血便。

BMI指数30。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和大便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定患者为脾虚湿盛型肠胃功能紊乱。

具体分析如下:1.腹痛、腹胀、便溏:腹痛、腹胀与便溏是湿盛的主要症状表现,表明湿浊郁滞在脾胃经络中阻滞了气血的运行和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2.压痛:腹部轻度压痛是脾胃失调的常见体征,与湿邪郁滞、气滞血瘀有关。

3.大便次数多、色黄、粘稠无形:湿邪蕴结肠腑,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肠道湿滞,大便次数多,食物未能充分消化吸收,大便粘滞不爽,颜色偏黄。

4.BMI指数30:患者体重超重,肥胖状况进一步加重脾胃的负担,加剧脾胃气血运行的不畅。

综上所述,患者为脾虚湿盛型肠胃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脾虚湿盛病理机制,应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调理脾胃:选择益气健脾、温中化湿的中药组方,如六君子汤加减,以益气健脾、温中行气、化湿导滞,并调整脾胃功能。

2.祛湿化滞:选择清热利湿的中药组方,如苦参汤加减,以清热燥湿、利水通便,排除体内湿邪。

3.调整饮食习惯:忌食生冷寒凉、油腻重味的食物,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维持脾胃功能正常。

4.锻炼身体: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促进气血运行。

5.控制体重:制定合理的减重计划,通过控制饮食和进行适当运动,降低体重,减轻对脾胃的负担。

疗效评估:经过中医综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腹痛、腹胀症状减轻,大便恢复正常,便次逐渐减少,变形变稠。

总结:通过上述病案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内科学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

例1.潘晓春,女, 30 岁.已婚,住址、某某省陇南市武都区统建10号楼。

主诉:带下量多半年余。

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未效。

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腹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如此便溏,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如此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中气不足如此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脾气虚证.方药:四君子汤人参18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

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致脾虚气陷所致。

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

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中气下陷证.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10g、柴胡12g、当归12g、陈皮6g、肉桂6g、泽泻8g、甘草6g。

主诉;腹痛五年,加重一周。

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

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中医诊断:脾虚寒证.方药:参苓白术散党参18g、白术15g、茯苓12g、山药15g、扁豆12g、陈皮6g、砂仁6g、薏苡仁15g、鸡内金10g、黄芪15g、神曲10g、炙甘草6g。

主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半年。

半年前正值经期〔第三天〕,参加院篮球比赛,之后月经量突然增多,且持续十余日方止.此后,每月月经均量多,时间长,经色淡红,并伴有神疲,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在临床中医病案的分析中,我们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然后结合中医的理论加以分析总结。

以患者为例,该患者是一名年轻女性,主要症状为腹部胀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根据患者的症状,我们可初步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胃肠功能紊乱。

首先,我们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为肾阳虚,并伴有脾气虚弱的情况。

其次,我们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分析。

腹部胀痛和消化不良说明患者的脾胃功能不佳,可能是因为肾阳虚导致了脾胃气化不畅。

食欲不振则可能与脾气虚弱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有关。

进一步分析病因,我们可发现该患者的生活习惯不良,经常熬夜、吃夜宵、饮食不规律等,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了脾胃功能紊乱。

此外,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等精神因素可能也对患者的脾胃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针对这个病案的分析总结是:该患者可能患有肾阳虚导致的脾胃功能紊乱。

治疗上应首先调理肾阳,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煎剂,通过疏肝理气,调整情绪,缓解精神紧张;同时,可以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利湿,调理脾胃功能;此外,还可配合一些中药调理肾阳、健脾胃的药物,如杞菊地黄丸、四神丸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我们还应该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指导和调整,建议患者注意饮食规律,控制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患者情况和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临床中医病案的分析总结对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医病例分析

中医病例分析

中医病例分析目录一、病历概览 (2)1.1 病例来源 (2)1.2 患者基本信息 (3)1.3 主诉与现病史 (3)1.4 既往史 (4)1.5 家族史 (5)1.6 个人史 (6)1.7 体格检查 (7)二、辅助检查 (8)2.1 实验室检查 (8)2.2 影像学检查 (9)2.3 肺功能检测 (11)2.4 心电图检查 (12)三、中医诊断 (13)3.1 辨证论治 (13)3.2 中医辨证分型 (15)3.3 治疗原则 (16)四、治疗方案 (17)4.1 中药治疗 (18)4.2 针灸治疗 (19)4.3 推拿按摩 (20)4.4 食疗建议 (22)五、治疗效果评估 (23)5.1 症状改善情况 (24)5.2 体质改善情况 (25)5.3 生活质量提高情况 (26)六、病例讨论 (27)6.1 讨论要点 (28)6.2 病例的典型性 (29)6.3 体会与启示 (30)七、总结与展望 (31)7.1 治疗效果总结 (32)7.2 未来研究方向 (33)一、病历概览男,45岁,主诉:腰痛。

患者自述腰痛已有数月之久,起初为间歇性疼痛,后逐渐加重,且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患者平时工作繁忙,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饮食不规律,睡眠质量差。

近期因劳累而加重病情,患者无明显发热、尿频、尿痛等症状,无外伤史。

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可,腰部活动受限,双侧腰肌紧张,触诊腰部有压痛点。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肾功能、B超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初步诊断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建议进行以下检查:腰椎X线片或CTMRI检查;骨密度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因。

1.1 病例来源本次分析的病例来源于多个渠道,我们从医院中医科室收集了大量临床病例资料。

这些病例涵盖了多种常见疾病和慢性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医病案分析实训报告总结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病案分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我们的中医诊断水平和临床思维,我们参加了本次中医病案分析实训。

通过分析典型病案,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医诊断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现将实训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中医诊断理论:深入学习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 典型病案分析:选取了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的典型病案,通过分析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中医诊断。

3. 方剂应用:针对不同病案,学习如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用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4. 临床思维训练:通过讨论、分析、总结,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临床诊疗的敏锐性和准确性。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我们首先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

通过学习,我们对中医诊断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病案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逐一分析了所选取的典型病案。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下几点:(1)仔细阅读病史,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病情变化等。

(2)分析症状、体征,结合中医诊断理论,进行辨证论治。

(3)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

(4)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3. 讨论与总结:在分析完每个病案后,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并互相学习、借鉴。

1. 提高了中医诊断水平: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中医诊断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诊断水平。

2. 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在分析病案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临床思维,培养了临床诊疗的敏锐性和准确性。

3. 丰富了临床经验:通过分析典型病案,我们了解了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丰富了临床经验。

4.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讨论、总结,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中医病例知识点总结

中医病例知识点总结患者,女,32岁,因痛经找中医就诊。

患者平素月经周期正常,但每次月经来临时,会出现剧烈的腹部疼痛,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经过中医诊断,辨证为肝郁气滞型痛经。

中医将其治疗为清肝疏肝,调和气血,通过针灸、草药调理,症状明显改善。

病例分析: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诊断出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本例中,中医辨别出痛经的肝郁气滞病因,采用清肝疏肝,调和气血的治疗方法。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施加刺激,调节气血,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例中,中医采用针灸治疗痛经,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

3.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中药调理可以清热解毒、疏肝解郁、益气补血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本例中,中医根据患者的辨证论治结果,配制了适合其病情的中药方剂,达到了治疗效果。

4. 个性化治疗:中医治疗非常重视个性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独特的治疗方案。

在本例中,中医对患者进行了系统的辨证施治,制定了针灸和中药相结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病例二:湿疹患者,男,7岁,因反复发作的湿疹就诊。

患者自幼体质较弱,容易受凉感冒,食欲不振,且经常出现皮肤瘙痒、潮湿,反复发作的湿疹,尤以夏秋季节为甚。

经中医诊断,属脾虚湿滞型湿疹。

中医将其治疗为健脾化湿、祛风除湿,通过中药治疗和穴位贴压疗法,患者湿疹得到了明显缓解。

病例分析:1. 体质辨病:中医治疗重视从整体角度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体质特点,因此对于患者自幼体质较弱,容易感冒及食欲不振等情况,中医纳入辨别病因的范畴。

在本例中,患者出现湿疹与其脾虚湿滞的体质密切相关。

2. 中药外治:中医在治疗湿疹时,常采用中药外治的方法,如穴位贴压疗法。

在本例中,患者采用中药穴位贴压疗法,通过外敷中药贴压于特定的穴位,以祛风除湿,健脾化湿,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中诊实训报告病例分析总结

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中医诊断方法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我参加了本次中诊实训。

在实训过程中,我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对中医诊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病例分析的总结。

二、病例分析1. 病例一:李某,男,45岁,主诉: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3年,加重1周。

(1)病史采集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腹痛、腹泻,呈间歇性发作,无规律。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肠炎”,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近1周症状加重,每日腹泻3-5次,腹痛加剧,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2)四诊合参望诊:患者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舌淡红,苔薄白。

闻诊:患者语音低沉,有轻微腹泻声。

问诊:患者诉腹痛、腹泻,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饮食、睡眠欠佳。

切诊:脉象沉弦。

(3)诊断分析根据病史、四诊合参,诊断为泄泻。

证型为脾胃虚弱,湿阻中焦。

(4)治疗方案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5)疗效评价经治疗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明显减轻,发热、乏力等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未复发。

2. 病例二:张某,女,50岁,主诉:头晕、头痛、失眠2年,加重1个月。

(1)病史采集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呈持续性,无规律。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近1个月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2)四诊合参望诊:患者面色苍白,精神欠佳,舌淡红,苔薄白。

闻诊:患者语音低沉,有轻微头晕声。

问诊:患者诉头晕、头痛、失眠,伴有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饮食、睡眠欠佳。

切诊:脉象弦细。

(3)诊断分析根据病史、四诊合参,诊断为眩晕。

证型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4)治疗方案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5)疗效评价经治疗后,患者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未复发。

三、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在医疗领域中,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病例的仔细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疾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临床中医病案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病例分析的目的与意义病例分析是中医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在于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病例,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从而提供更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病例分析还可以促进医学研究的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二、病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 收集病例资料:首先,医生需要对病例进行系统地收集和整理资料。

这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症状和体征等。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尽可能详尽和准确地记录,以确保后续的分析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 辨证论治:在对病例进行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后,医生需要进行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疾病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论,它强调整体观察和综合分析,要求医生考虑疾病的内外因素、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因素。

3. 病机分析: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医生需要对病案进行病机分析。

病机分析是病例分析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对疾病的发病机理、发展规律和相关因素的研究。

通过对病机的深入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4. 治疗总结:最后,在分析了病机之后,医生需要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

这包括对疾病的缓解情况、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对治疗效果的总结,医生可以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和临床实践的成功率。

三、病例分析中的注意事项在实际的病例分析工作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结合:病例分析要结合实际临床情况进行,不能脱离实际。

医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2. 深入分析:医生在进行病例分析时,应该尽可能深入地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观察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1:一.姓名:XX性别:XX 年龄:XX 职业:儿童婚姻状况:未婚家住:XX就诊时间:XXXX电话:XXXXX主诉:咳嗽,吐痰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在外而跑得太久,晚上在家即开始出现咳嗽,无发烧,出汗,而开始感觉恶寒发热,鼻塞,头疼,咳嗽,无汉。

在家自己服用三九感冒灵2 次无效,遂来就诊,衣服包裹严实,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 无流涕,汗多。

查体:咽喉部稍充血,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问诊:恶寒轻重,头疼部位,有汗无汗,咳嗽有痰无痰,痰质严实形状,家族史,婚姻史,经带产,有无接触病死家禽,有无就诊。

辨症分析:早晨受寒,风寒以过口鼻,皮毛侵袭而入内伤及于肺,以致卫表不和而见恶寒轻发热重,身体疲乏,头痛。

肺失宣降而见,鼻塞,咳嗽,咽喉疼痛•脉浮紧。

所以此证为风寒表实证。

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治法:解表驱寒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枳壳10g桔梗15g紫苑10g 陈皮10g荆芥10g防风15g白芷10g廿草5g生姜15g水煎温服。

服药一日好转,加服用一剂,遂桂枝六君子汤加减桂枝10g白芍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20g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5g蝉蜕10g黄苓10g治愈。

医嘱:休息保暖,忌辛辣,忌油腻食物,服药期间不能服用滋补药物。

I矢师签全名:彭双全主诉:现病史:咳嗽5天,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

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体格检查:咽喉部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辅助检查:无中医诊断:咳嗽西更诊断:上呼吸感染治法:处方:复诊:处方: 三诊:患者诉已无症状。

儿童咳嗽咳嗽5天,辨证:风热咳嗽处方:银翘散加减甘草2g黄苓10g紫苑8g百部8g牛茅子6g杏仁6g连翘6g薄荷8g金银花8g桑叶15g枇杷叶6g竹茹10g蝉蜕6g桔梗6g麻黄3g芦根10g 2付复诊:鼻塞流涕明显,咳痰减少,干咳,无恶心呕吐,汗出少。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上方去竹茹、连翘、紫苑,加辛夷6g、罗汉果0.5个2付三诊:昨日受凉后咳嗽加重,咳黄脓痰,量多,汗多,鼻塞,流涕。

甘草3g黄苓10g胆南星10g百部10g牛勞子6g杏仁10g连翘6g薄荷8g金银花10g桑叶15g枇杷叶10g鱼腥草15g蝉蜕10g桔梗6g连翘10g芦根10g辛夷6g罗汉果0. 5个2付鼻塞流涕好转,现症见:汗多,咳嗽有痰,黄粘痰,舌淡红原方去薄荷加金养麦15g> 竹茹10g2付随访咳嗽缓解。

病案2老年女性受凉后出现咽喉干,怕冷,鼻塞,咳嗽咯痰,口服西药后咳嗽咯痰好转,鼻塞好转,易半身汗出,受压部位明显,咯少量黄痰。

舌淡苔薄白, 脉浮稍弱。

辨证为气虚感冒处方:参苏饮加减党参30g紫苏梗15g陈皮15g枳壳15g前胡15g法半夏15g葛根15g甘草6g桔梗15g茯苓15g6芍15g桂枝10g竹茹10g胆南星30g 杏仁15g紫苑15g3付复诊:咳嗽咳痰好转,咳痰不利,咯少量黄粘痰,饮冷水后咳嗽明显,纳可,大便不成形党参30g甘草6g白芍15g法半夏15g紫苑15g麻黄6g杏仁15g陈皮15g枳壳15g细辛6g紫苏梗15g竹茹10g桂枝10g 茯苓15g 胆南星30g 桔梗15g 3付随访诸症缓解。

病案3咳嗽咳嗽3月余,于本地乡镇医院行胸片无异常。

口服西药无明显缓解。

咳嗽频繁, 干咳为主,白天夜间均咳嗽,闻刺激性气味咳嗽,咽喉无疼痛,背心不冷。

咳后汗出,自觉身疲乏。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辨证为外感咳嗽,表邪未尽处方:三拗汤加止嗽散麻黄6g 杏仁15g 紫苑15g款冬花15g百部15g白前15g 牛劳子15g 蝉 蜕15g 五味了 10g 黄 苓30g 甘 草6g 仙鹤草30g诃 子10g 桔 梗15g 徐长卿15g 南沙参30g 3付二诊:咳嗽时间缩短,咳嗽频率无改善,仍感乏力,精神差,咳嗽后汗出明显, 无咯痰,干咳为主,1天咳嗽10余次,闻及刺激性气味及咽痒时咳嗽明显,睡 眠差,舌淡有齿痕,苔薄白,咳嗽时伴有流清涕。

咳嗽好转,痰难咳,易感疲乏,睡眠差,无流涕,原方去徐长卿,儿茶加陈皮15g, 法半夏15g 3付 随访咳嗽基本缓解,偶有咳嗽,干咳为主。

病案4:咳嗽儿童诉咳嗽5天,干咳,食则宜干呕,夜啼,犬便偏稀,带泡沫,精神较差,近2 口轻微发热,家属自测体温波动37. 2-37. 8°C 。

舌红苔薄口,指纹紫。

病案5感冒女性诉感冒后鼻塞流涕,遇冷空气打喷嚏,平素冬天怕冷,夜寐欠佳,无口苦,小便 黄,既往大便偏稀,现大便正常,素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月经量少,周期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细。

辨证:感冒气虚感冒 处方:桂枝加玉屏风汤口芍15g 大枣15g 徐长卿15g 黄苓30g 黄罠30g 白 术15g 地肤:子15g 慧攻仁30g 廿 草6g病案6咳嗽自诉感冒1月余,前期发热,最高体温38.3°C,输液治疗后好转, 现症见:痰多,咳黄痰,咳嗽时牵扯胸部疼痛,头稍昏痛,背冷,口干,夜尿 4-5次/夜,无汗出。

舌质红苔稍黄腻,脉浮滑。

辨证为痰热咳嗽予以清金化痰汤加减杏仁3g 甘草2g 黄苓6g 桔梗3g 菊花6g连翘3g桑叶6g法半夏2g竹茹3g 建曲6g 焦山楂6g 陈皮3g 2付复诊:药后咳嗽减轻,夜间明显,纳食差,汗出减少, 大便不成形,蝉蜕3g 苦杏仁3g 建曲6g 陈皮陀 法半夏5g 茯苓8g 廿草2g 黄苓6g焦山楂6g 桔梗3g桑叶6g蜜枇杷叶3g2付辨证:风热咳嗽处方: 桑菊饮加减睡眠可南沙参30 口前 15g五味子10 僵蚕15g 徐长卿15gg 甘草6g 黄 紫苑15g 黄精30g g 牛劳子15g 杏 蝉蜕15g 桔梗15g 儿茶15g 3付 茂30g黄苓30g 百部15g 仁15g 款冬花15g 仙鹤草30g 桂枝15g 辛夷10g 防风10g仙鹤草50g 党参30g 补骨脂15g鹅不食草15g 3付随访未再有流涕、怕冷明显减轻。

杏仁15g 紫苑15g 白前15g 牛劳了 15g 黄苓30g 甘草6g桔梗15g 3付 复诊咳嗽缓解,痰少,偶有头痛,舌淡红,苔薄白。

原方加桂枝10g >白芍15g3付三诊咳嗽仍作,咯白色泡沫痰,咳嗽次数减少,易出汗,无明显气紧。

原方加诃子10g 3付 病案8感冒 诉受凉后出现咳嗽,发热,昨日夜间体温37.8,出汗多,活动、睡眠时出汗明 显,大便干,痰色黄,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为风热感冒处方:桑菊饮加减二诊诉前日体温39°C,伴恶寒,无寒战不适,仍有咳嗽, 少。

汗多,自诉腹痛,按压无压痛。

查咽充血,扁桃体红肿,舌脉同前。

僵 蚕15g 罗汉果1个桔梗15g 连翘15g 杏 仁15g 廿草6g 桑叶30g 芦根30g 牛茅了 15g 板蓝根15g 金银花15g 枳壳15g 蝉蜕15g 黄苓20g 百部15g 3付三诊:无腹痛,咳嗽好转,有痰,痰减少,汗出减轻,未有发热,扁桃体红肿无 脓点,原方去枳壳加鱼腥草30g3付四诊:咳嗽好转,纳可,痰呈白色,稍多,扁桃体无充血,稍感疲乏,大便偏稀, 小便正常。

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滑。

辨证:痰湿蕴肺 处方:二陈汤加减g 5s 1 6二草樹廿苦桔桂g 5 g 1 511梗枝连 翘15g 黄苓30g 麻 黄6g 鱼腥草30g 冬瓜了 30g 远志6g胆南星30g 芦 根30g 口芍15g 半夏15g柴胡15g 3付复诊:咳嗽好转,胸痛未见,下肢乏力,出汗多,背心不冷,胃脫不适, 酸,梦多, 甘 芦 连 柴 稍有反 草6g 根30g翘15g胡15g舌暗红,苔白腻,脉滑。

黄 苓30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尊茁子15g冬瓜子30g桂枝15g 胆南星30g 桔 海蛤粉30g 黄 罠30g 咳痰基木缓解。

苦杏仁15g 梗15g 3付 随访咳嗽、 病案7咳嗽,咳嗽,每年秋季发作,此次持续2月,痰,言语增加时咳嗽明显。

余无其他不适,舌淡红苔薄口,脉浮。

辨证为风寒咳嗽,处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受冷风吹吋明显。

喉中有 麻黄6g 百部15g 五味子10g款冬花15g蝉蜕10g 仙鹤草30g 桑叶30g 菊花15g 杏仁15g 甘草6g 牛茅子15g 板蓝根15g 淡竹叶15g 黄苓15g桔梗15g 薄荷8g 金银花15g 百部15g 连翘15g 芦根30g 鱼腥草30g蝉蜕10g痰较黄,量稍较前减法半夏15g 党参30g 茯苓20g 廿草6g 白术15g 陈皮15g 牛劳了 15g 僵蚕10g 桔 梗15g 蝉蜕15g 建曲30g 厚朴15g3付柄案9咳嗽5天,咯吐黄白痰,时有泡沫痰,口干,无咽痛,咽痒,轻微出汗 不适,鼻流清涕,平素体型偏瘦,胃纳可,未有发烧,查见:咽喉轻微充血,扁 桃体无肿大无脓点,大小便基本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微数。

辨证为风热咳嗽 处方:桑菊饮加减 桑叶20g 菊花15g 杏仁12g 甘草6g 百部10g蝉蜕10g随访咳嗽基本缓解随访感冒、咳嗽好转80%,白天基本不咳嗽,夜间偶有1-2次咳嗽。

病案11咳嗽诉咳嗽剧烈,痰少,身痒,口干,怕冷,鼻塞,无流涕,咽痛咽痒,反酸,无打 嗝、肚子胀,无胃痛、烧灼感。

无汗出、发热。

辨证为:风寒咳嗽 处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桔梗15g 连翘15g 薄荷10g 芦根30g 法半夏10g罗汉果1个2付炳案10感冒诉感冒10天,见明显咳嗽,偶有鼻塞、流涕,口干,眼稍干涩,无流泪。

有轻微发烧,体温 37.8° ,汗岀,舌稍红苔薄白, 辨证为风热感冒 处方:桑菊饮加减 桑叶30 连翘15g 牛勞子15g 蝉蜕10g咽喉有痰,咳嗽, 脉浮数。

睡前易清嗓,咽喉痒,睡眠时未g 5 s1X 11梗草苑桔甘紫g g g 5 0 51X 11 11仁荷部 杏薄百复诊:偶有咳嗽,痰少, 脉浮。

桑叶30g 连翘15g 牛勞子10g 陈皮15g常清嗓, 梗15g 根30g 苑15g2付2付白天咳多,口干,活动后汗多。

舌淡红苔薄白, 蝉蜕10 g 薄荷6g杏仁15g 甘草6g百部15g 僵蚕10g舌淡红苔腻。

脉浮微数。

菊 芦 厚花根朴舌淡苔白腻,脉浮滑。

麻黄10g 杏仁15g 紫苑15g 款冬花15g杏仁15g 白前15g 地肤子30g 大枣30g麻黄10g 百部15g 甘草6g 南沙参30g紫苑15g 牛勞子15g 桔3付 梗15 g款冬花15g 蝉蜕10g 徐长卿15g复诊诉遇灰尘咳嗽,气稍紧,胸胁痛, 有痰难咯,易疲倦,未再身痒,怕冷减轻,白刖15g 牛劳子15g 甘草6g 仙鹤草30g 南沙参30g 大枣15g 3付 三诊偶有咳嗽,痰多,呈黄白相间,乏力,气紧明显,恶寒,仍有反酸,二便难病案12咳嗽咳嗽一周,于本地乡镇医院口服四药后咳嗽无明显减轻,现在咳嗽咯痰,痰少, 苔,脉浮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