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兆以太网产品种类
Intel 82599ES芯片 10G万兆以太网控制器E10G42BTDA

通过支持多种流量类型共享一个以太网连接,英特尔 82599 万兆位以太网控制器可 大大降低数据中心的成本与复杂性。
以太网存储(Storage over Ethernet)优化 以太网光纤通道(FCoE)卸载可显著提高 FCoE 解决方案的吞吐率,并降低与数据 路径中 FCoE 协议处理相关的 CPU 占用率。 iSCSI 支持可支持 SAN 与 LAN 流量共享现有的以太网基础设施,而无需专用的 iSCSI 适配器。英特尔 82599 万兆位以太网控制器所包含的先进特性能够大大提高 iSCSI 流量的速度,并支持 iSCSI 远程启动。此外,英特尔至强 5500 系列处理器还包括一个 CRC 指 令集,可提供快速高效的数据完整性检查,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数据中心桥接(DCB)通过支持多个流量类型以及特定工作负载流程控制、带宽分配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 intel 为全球晶片技术创新的领导者,并持续发展提升大众工作和生活的技术、 产品和解决方案。想了解更多英特尔更多信息,请至 查询。
性能数据表明,英特尔至强 5500 系列平台在采用基于英特尔 82599 万兆位以太网控 制器的适配器后,可轻松处理超过 50 GB/秒(Gbps)的双向以太网流量。而前代服务器最 多只能处理 17 Gbps 的流量。
基于英特尔至强 5500 系列处理器的平台可提供多种架构要素,例如更高的处理能力, 全新的本地内存架构,以及更快的 PCI Express 2.0 I/O 接口总线,以支持全新水平的万 兆位以太网可扩充性。
专为基于英特尔® 多核处理器服务器而设计
英特尔® 以太网 10 千兆位 X520 DA2 服务器适配器能够在多核平台以及虚拟化环境中提供高性能、多端口 的千兆位连接能力。 在多核平台中,英特尔® 以太网 X520 DA2 支持多种不同的技术,例如英特尔® QuickData 技术、MSI-X
万兆口sfp参数

万兆口sfp参数1. 什么是万兆口sfp万兆口sfp是一种用于传输数据的光纤接口,也被称为万兆以太网光模块。
它通过光纤连接网络设备,可以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
万兆口sfp是目前最先进和最常用的万兆以太网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网络、数据中心和通信领域。
2. 万兆口sfp的参数万兆口sfp具有多个参数,下面将逐一介绍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1. 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
万兆口sfp的传输速率为10 Gbps,即每秒可以传输10亿比特的数据。
这种高速传输速率使得网络设备能够处理更多的数据,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2.2. 光纤类型万兆口sfp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光纤,包括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
多模光纤适用于短距离传输,而单模光纤适用于长距离传输。
在选择万兆口sfp时,需要根据网络部署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光纤类型。
2.3. 传输距离传输距离是指信号在光纤中传输的最大距离。
万兆口sfp可以实现不同的传输距离,包括短距离传输和长距离传输。
对于短距离传输,万兆口sfp通常支持传输距离为几十米到几百米;而对于长距离传输,万兆口sfp可以支持传输距离为数十公里甚至更远。
2.4. 光纤接口类型万兆口sfp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光纤接口,包括LC接口和SC接口。
LC接口是一种小型光纤接口,具有较小的连接尺寸,适用于高密度连接;而SC接口是一种常规光纤接口,适用于普通连接。
2.5. 工作温度范围万兆口sfp的工作温度范围是指其能够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
一般情况下,万兆口sfp的工作温度范围为0℃到70℃。
如果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使用,可能需要选择支持更广泛工作温度范围的万兆口sfp。
2.6. 功耗功耗是指万兆口sfp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电力。
功耗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能源效率和散热要求。
万兆口sfp的功耗通常在1W到2W之间,较低的功耗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散热负担。
3. 万兆口sfp的应用万兆口sfp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
英特尔万兆双口网卡X520-SR2

英特尔万兆双⼝⽹卡X520-SR2英特尔X520-SR2(E10G42BFSR)是⼀款万兆光纤双⼝⽹卡,采⽤Intel 82599芯⽚组,可优化CPU使⽤率,在多处理器系统中提⾼性能,有效地平衡⽹络负载,降低系统等待时间并提⾼I/O吞吐量,是新⼀代⾏业先进节能设计的多核处理器。
在万兆⽹络环境中,它的带宽可保证万兆位以太⽹连接中每个端⼝的优先性能,可实现多万兆位扩充性并延长正常运⾏时间。
主要参数适⽤⽹络类型万兆以太⽹传输速率 10000Mbps总线类型PCI-E X8接⼝类型 LC*2传输介质类型光纤适⽤领域服务器主芯⽚Intel 82599英特尔X520-SR2兼容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 2003Server,MicrosoftVista,Windows,Virtual Server 2005,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 or later,SUSE SLES 10,or later, Professional 9.2 or late,FreeBSD 5.x or later优势特点:1.兼容性强2.端⼝灵活:双端⼝服务器适配器相当于2张万兆单⼝⽹卡,实现端⼝扩展,可有效平衡多个 CPU 内核间的⽹络负载。
3.⽅便管理:⽀持智能安装,可以很好的实现安装,并且⽅便⽇后系统的管理,节约时间和技术成本。
4.先进的服务器特性:⽀持负载均衡、冗余、⽀持虚拟化、等操作,功能强⼤。
Intel X520-SR2万兆⽹卡设计⽤于服务器和⾼端设备,可轻松将任何PCI Express X8、X16集成到万兆⽹络中。
更多关于Intel 万兆⽹卡的信息可以联系intel⽹卡分销中⼼华天易达,为您提供更专业的⽹卡选购⽅案。
ieee针对万兆以太网定义的协议标准是

ieee针对万兆以太网定义的协议标准是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ieee针对万兆以太网定义的协议标准是篇一:万兆以太网规范5.5.1万兆以太网规范5.5.1万兆以太网规范从前面的介绍可以得出,就目前来说,万兆以太网标准和规范都比较繁多,在标准方面,有20xx年的ieee802.3ae,20xx年的ieee802.3ak,20xx年的ieee802.3an、ieee802.3aq和20xx年的ieee802.3ap;在规范方面,总共有10多个(是一比较庞大的家族,比千兆以太网的9个又多了许多)。
在这10多个规范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二是基于双绞线(或铜线)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三是基于光纤的广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就目前来说,用于局域网的基于光纤的万兆以太网规范有:10gbase-sR、10gbase-lR、10gbase-lRm、10gbase-eR、10gbase-zR和10gbase-lx4这六个规范。
10gbase-sR10gbase-sR中的"sR"代表"短距离"(short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64b/66b的短波(波长为850nm)多模光纤(mmF),有效传输距离为2~300m,要支持300m传输需要采用经过优化的50μm线径om3(optimizedmultimode3,优化的多模3)光纤(没有优化的线径50μm光纤称为om2光纤,而线径为62.5μm的光纤称为om1光纤)。
10gbase-sR具有最低成本、最低电源消耗和最小的光纤模块等优势。
10gbase-lR10gbase-lR中的"lR"代表"长距离"(long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64b/66b的长波(1310nm)单模光纤(smF),有效传输距离为2m到10km,事实上最高可达到25km。
6803_6806_6810宣传彩页17

大型网络骨干万兆交换机--BDCOM S6803/6806/6810交换机产品概述BDCOM S6810机箱式硬件三层交换机是上海博达数据通信有限公司针对大型网络汇聚、中小型网络核心等情况推出的高性能的机箱式L2/L3/L4交换机。
BDCOM S/6810完全为自主研发产品,采用全模块化,具有高密度端口,4.8T的背板带宽,可根据用户的需求灵活配置,灵活构建弹性可扩展的网络。
BDCOM S6810交换机产品提供强大的交换和路由功能,可与博达公司各系列交换机配合,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是大型网络核心骨干交换机的理想选择。
适用范围∙网络的核心∙大型网络汇聚∙高性能网络交换环境主要特性高密度、接口类型丰富的业务模块BDCOM S6810系列交换机提供高密度端口的接入能力,整机最多支持384千兆端口、64个万兆端。
交换容量,全线速交换性能BDCOM S6810万兆交换机最高具有4.8T的背板带宽,为所有的端口提供非阻塞线速转发性能。
强大的处理能力是构建可靠、稳定、高速的IP网络平台的重要保障。
BDCOM S6810交换机硬件支持多层线速交换,能够识别、处理四层以上的应用业务流,所有端口都具有单独的数据包过滤、区分不同应用流,并根据不同的流进行不同的管理和控制。
BDCOM S6800系列硬件芯片支持IPv6协议,有利于将来进行平滑的网络升级。
功能丰富的安全特性BDCOM S6800系列提供了完整的ACL支持,除通常的标准ACL以及扩展ALC,还提供基于时间的ACL,使得控制策略非常丰富和灵活。
DAP(DOS攻击防御)的功能,使网络免受ICMP、SYN、UDP等病毒扫描攻击、更加安全可靠。
支持基于用户的接入控制协议802.1x,提供比传统接入控制方式更为有效的用户端口控制能力,端口MAC地址限定功能可以对端口接入的主机数目进行限制。
丰富的QoS策略支持802.1p、WRR、RED、 DiffServ等优先级处理和调度算法,可以对不同优先级业务进行调度及良好的网络拥塞控制策略,支持基于L2/L3/L4的流分类,丰富的Qos策略是构建高质量NGN(下一代网络)的基础。
以太网详解

以太网详解1.以太网是什么?以太网(Ethernet)最早是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的局域网组网规范,1980年DEC、Intel和Xe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了初版Ethernet规范—DIX 1.0,1982年这三家公司又推出了修改版本DIX 2.0,并将其提交给EEE 802工作组,经IEEEE成员修改并通过后,成为IEEE的正式标准,并编号为IEEE 802.3。
虽然Ethernet规范和IEEE 802.3规范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认为Ethernet和正IEEE 802.3是兼容的。
以太网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
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以太网分为标准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s)千兆以太网(1000Mbs)和万兆以太网(10Gbit/s),这些以太网都符合IEEE 802.3是兼容的。
2、标准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是最早期的以太网,其传输速率为10Mbts,也称为传统以太网。
此种以太网的组网方式非常灵活,既可以使用粗、细缆组成总线网络,也可以使用双绞线组成星状网络,还可以同时使用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组成混合网络。
这些网络都符合EE8023标准,EEE8023中规定的一些传统以太网物理层标准如下。
①10 Base-2: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
②10 Base-5: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
③10 Base-T:使用双纹线,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④10 Boad-36:使用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
⑤10 Base-F:使用光纤,最大网段长度为2000m,传输速率为10Mb/s。
以土标准中首部的数字代表传输速率,单位为Mbis;末尾的数字代表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为100m);Base表示基带传输,Broad表示宽带传输。
3、快速以太网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项网络技术的普及,标准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网络数据流量和速率的需求。
1993年10月以前,人们只能选择价格昂贵、基于100Mbs光缆的FDD技术组建高标准网络,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 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Switch10/100和百兆网络接口卡Fast NIC 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到应用。
以太网基础40个知识点

以太网发展简史:1.1973年,位于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的Xerox公司提出并实现了最初的以太网。
Robert Metcalfe博士被公认为以太网之父,他研制的实验室原型系统运行速度是 2.94兆比特每秒(3Mb/s)。
2.1980年,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Intel,Xerox三家联合推出10Mbps DIX以太网标准[DIX80]。
IEEE 802.3标准规范则是基于这个最初的以太网技术制定的。
3.1995年,IEEE正式通过了802.3u快速以太网标准。
4.1998年,IEEE802.3z千兆以太网标准正式发布。
5.1999年,发布IEEE802.3ab标准,即1000BASE-T标准。
6.2002年7月18日,IEEE通过了802.3ae,即10Gbit/s以太网,又称为万兆以太网,它包括了10GBASE-R,10GBASE-W,10GBASE-LX4三种物理接口标准。
7.2004年3月,IEEE批准铜缆10G以太网标准802.3ak,新标准将作为10GBASE-CX4实施,提供双轴电缆上的10Gbps的速率。
8.在刚萌芽时期的以太网是共享式以太网,当时存在常见几种传输介质:9.10Base5:粗同轴电缆(5代表电缆的最大传输距离是500米)10.10Base2:细同轴电缆(2代表电缆的最大传输距离是200米)11.但是在共享式以太网之前,使用一种称为抽头的设备建立与同轴电缆的连接。
须用特殊的工具在同轴电缆里挖一个小洞,然后将抽头接入。
此项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任何疏忽,都有可能使电缆的中心导体与屏蔽层短接,导致这个网络段的崩溃。
同轴电缆的致命缺陷是:电缆上的设备是串连的,单点的故障可以导致这个网络的崩溃。
12.80年代末期,非屏蔽双绞线(UTP)出现,并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
UTP的巨大优势在于:价格低廉、制作简单,收发使用不同的线缆易于实现全双工工作模式。
英特尔万兆电口X550-T2性能分析

英特尔以太网聚合网络适配器X550-T2是英特尔第二款集成10GBASE-T MAC / PHY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英特尔万兆电口X550-T2网卡也是增强的Low-Profile解决方案,可从标准的低配置PCI-E插槽和服务器实现更高的带宽和吞吐量。
X550-T2支持CAT 6A电缆上的RJ45连接,确保与长达100米的电缆长度兼容;且支持远程启动iSCSI和FCoE:以更低的成本提供集中存储区域网络(SAN)管理解决方案。
关键特征1. 英特尔万兆电口X550-T2网卡整体性能高表现为低成本,低功耗,10 GBE的数据中心支持。
2. X550-T2网卡是英特尔的第二代,双端口10GBASE-T控制器集成的MAC和PHY。
3.RJ45标准CAT 6A电缆连接器。
4.支持NBASE-T*技术(2.5)和5 GBE以上的气温5E)1。
5. 1000 BASE-T网络简化,过渡到10 GBE。
能够与现有的向后兼容性6.PCI Express *(PCIe*)V 3与高达8 Gt/s。
7. X550-T2网卡拥有统一网络传输局域网,iSCSI和FCOE在一个低成本的CNA 中。
8. 英特尔X550-T2端口的灵活I/O虚拟化分工与服务质量(QoS)多达64个虚拟端口。
Intel万兆电口网卡在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网卡型号较少,Intel X550-T2以太网融合网络适配器是英特尔新的创新,这个适配器采用英特尔以太网硅,符合RoHS标准的无铅技术:符合欧盟(EU)指令,可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
Intel X550-T2新的使用模式包括统一的网络化,I/O虚拟化,以及灵活的端口划分。
X550-T2采用X550芯片,可以迁移简化过渡到10 GBE,并向后大大简化;兼容现有GBE网络基础设施。
支持新型网络,并且支持大多数网络操作系统(NOS),实现广泛部署。
Intel万兆电口 X550-T2网卡主要参数:X550-T2的10 GbE性能成本更低,功耗更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兆以太网产品种类随着万兆以太网标准的制定,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支持万兆以太网的产品。
从其产品体系结构来看,目前的万兆以太网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种类:一种是万兆以太网交换模块;另一种是真正的万兆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
万兆以太网接口模块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支持万兆以太网的产品是在千兆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的基础上增加万兆以太网接口模块。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产品从1997年问世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技术上已经成熟。
许多千兆以太网设备提供商为了尽快进入万兆以太网市场,便直接在千兆产品上增加万兆以太网模块。
万兆以太网技术和千兆以太网技术定义了MAC层和物理层规范,对上层协议透明。
而千兆以太网体系结构的交换机加上万兆以太网接口模块是比较经济的网络解决方案。
但是,由于千兆以太网交换机在体系结构设计、背板带宽、交换能力和ASIC处理能力等方面是根据千兆的要求设计的,当接口速度提高10倍达到万兆时,通常不能很好地胜任,更没有足够的扩展能力以满足未来的网络升级。
例如,大多数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线卡插槽和背板之间接口带宽只有8Gbps,即便每个线卡只有1个万兆以太网接口时,在理论上也不可能达到万兆的速度。
另外,交换矩阵容量、包转发能力以及包处理芯片等都将严重影响到整个交换机支持万兆以太网的能力。
因此,仅支持万兆以太网模块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万兆以太网交换机”。
万兆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真正为万兆以太网技术而重新设计体系结构的交换机/路由器通常被生产厂商称为“下一代”产品,现在市场上已经能够找到这类产品。
万兆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在硬件设计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a. 背板带宽线卡插槽和背板之间的接口带宽是衡量万兆以太网设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为万兆以太网设计的交换机/路由器,线卡插槽的背板接口带宽至少需要10Gbps,比较理想的设备是能具备不少于40Gbps(双向)的接口带宽以支持单线卡4个万兆以太网接口的密度。
同时,被选购的设备应当满足在未来线卡端口密度增加时,交换机只需替换线卡而无需替换系统背板的要求。
当线卡上用户端口的总带宽超过了与背板之间的带宽时,称之为“过载”使用,此时用户端口将不可能达到线速。
. 交换容量交换容量是指系统中用户接口之间交换数据的最大能力,用户数据的交换是由交换矩阵实现的。
传统的总线式交换方式容量有限,不再被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所采用,取而代之的是矩阵式交换,这也是中高端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主要交换形式。
在无阻塞交换结构中,交换容量=交换矩阵与线卡之间的带宽×线卡插槽数。
交换机中的交换芯片是核心交换功能部件,通常提供比系统实际交换容量更大的交换能力。
由于控制处理卡(或冗余配置时)通常会占用部分交换芯片的接口用于处理路由和管理等信息,系统实际数据交换容量将小于交换芯片的总容量。
例如,一台交换芯片总容量为640Gbps (80Gbps*8)的设备,实际可用的线卡插槽为7个,可提供的线卡为单线卡2端口万兆以太网接口。
那么该系统的实际可利用交换容量是40Gbps×7=280Gbps;未来可利用的(提供单线卡4端口万兆以太网接口时)最大交换容量为80Gbps×7=560Gbps。
在选择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时,系统的实际交换容量、最大可利用交换容量和交换芯片总容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一定要清楚地理解实际交换容量和最大可利用交换容量才是选择交换机最重要的指标,前者是实际可得到的处理能力,后者与未来扩展能力密切相关。
当交换容量小于系统最大端口配置时的总带宽时,就有可能出现交换阻塞。
在选择核心交换机或支持对时延敏感的应用时,一定要选择无阻塞交换矩阵结构的交换机。
c. 高速ASIC芯片万兆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要高速处理大量的数据帧,因此通常采用分布式包处理体系结构。
每张线卡上都有负责包处理、包检索、缓存和队列的ASIC芯片。
系统软件支持的ACL、QoS 和Multicast等功能都必须通过硬件实现。
高速ASIC芯片是从千兆以太网升级到万兆以太网时系统必须重新设计或增强的。
市场上有部分支持万兆以太网接口的交换机为了争取时间提前推出,没有从硬件上全面升级,导致系统的整体性能在实施某些功能时会急剧下降。
因此在选购设备时不仅要看系统的基本转发能力,同时更要检查在配置某些功能(如ACL、QoS)时整个系统的性能。
d. 数据包转发能力标准的以太网帧尺寸在64字节到1518字节之间。
由于以太网交换机只是对以太网帧的帧头进行分析和处理,相同传送速度时单位时间内要处理小尺寸帧的数量比大尺寸帧的数量更多,在衡量交换机包转发能力时应当采用最小尺寸的包进行评价。
以太网支持最小尺寸的帧大小为64个字节,加上传输需要的20个字节的帧间隔,总共是84个字节。
因此,一个万兆以太网端口理论上最多要处理10000Mbits / (84bytes*8bit/byte) = 14.88Mpps。
在衡量交换机是否具备线速转发能力时,可用以下方法计算:整体转发能力Mpps / 14.88Mpps=可支持的线速万兆端口数。
例如,一台具备400Mpps的交换机,满足线速转发要求时它允许配置的最大万兆以太网端口数为400Mpps/14.88Mpps=27个。
超过27个万兆端口在理论上就达不到线速能力。
数据包转发能力比背板带宽和交换能力更有实际意义,在选购时同样需要重视在配置ACL 和QoS等服务功能时的处理能力。
万兆产品重要指标控制层面和数据层面分离交换机和路由器从实现的功能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控制层面和数据层面。
随着高速接口的增加,核心路由器/交换机在设计中开始将数据转发的部分工作下载到用户线卡上完成,实现分布式转发提高系统性能。
随着万兆以太网的出现,数据层面和控制层面分离已经成为了衡量一台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处理能力,同时也实现了系统的高度稳定性。
无源背板设计背板是实现用户线卡和处理卡及交换矩阵之间的通信通道,有光背板和铜(电)背板两种。
背板是系统中最脆弱的环节,一直无法做到冗余设计。
一旦背板上的部件出现故障则整个系统将停止工作。
因此高可靠性的系统设计通常要求背板实现无源设计。
在选择产品时从高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应当尽量不要选择背板上有ASIC芯片或时钟模块等有源部件的产品。
数据包转发方式传统的集中式数据转发是指数据包的转发需要处理器卡上CPU的参与。
万兆以太网设备由于要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和转发大量的数据包,单纯的集中式数据转发,即每个数据包都经过CPU处理是不现实的。
分布式数据转发将数据层面和控制层面彻底分离,控制处理卡专门用来执行路由计算、网络管理及其他服务。
分布式数据转发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整体转发性能。
用户在选择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时,应当选择采用了分布式交换和处理结构的交换机,而且在万兆以太网模块上一定要拥有本地交换和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充足的转发能力,确保整台交换机中所有以太网端口、尤其是万兆以太网端口的线速处理。
接口类型万兆以太网标准制定了多种局域网接口,这些物理接口采用不同的光纤类型和工作波长,传输距离不同,设备造价也有所不同。
针对不同的网络应用,用户可以主要根据所需的传输距离,选用相应的万兆以太网物理接口。
同时,用户应当避免选用非标准的万兆以太网模块。
万兆链路捆绑使用多条百兆或千兆链路进行捆绑,以进一步扩展网络带宽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实现了技术标准化。
万兆并不是网络速率的极限,在万兆以太网交换机上同样应当可以将多条万兆以太网链路捆绑使用,获得20G、40G甚至更高的带宽,为用户网络的扩展提供空间。
升级方式与费用即使用户在目前还不打算采用万兆以太网,但考虑到未来的网络升级,在选购网络交换机时也应当了解清楚交换机是否支持万兆以太网,以及如何升级。
有些以太网交换机在升级到万兆以太网时,需要用户作出比较大的改动,如更换管理引擎,添加交换矩阵,甚至更换大功率电源。
有的以太网交换机只需要用户购买万兆以太网模块,直接插进机箱就可以使用了。
很明显,后者的总体升级费用要低于前者,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投资保护。
网络管理在采用了万兆以太网技术之后,网络流量增长了10倍,网络监控、统计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了。
传统的网络监控技术,无论是独立的外部RMON探针,还是插在交换机上的网络分析模块,都是基于相同的工作原理,即端口流量镜像加RMON,已经无法胜任万兆速率的流量监控了。
为了确保对网络始终如一的监控和管理,同时避免由于这些监控功能导致网络性能的降低,万兆以太网模块和交换机最好支持基于硬件的网络监控和统计功能,如基于RFC 3176的sFlow技术,协助网络管理员进行实时的流量分析、性能监控和故障诊断,保障高性能网络的正常运行,使企业的网络投资回报最大化。
选择万兆以太网产品,应当从其体系结构、背板带宽、交换能力、包转发能力等各个方面深入分析和综合比较。
尤其是随着万兆以太网的逐渐普及,所选设备满足未来增长而应具备的扩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测试篇:万兆性能看究竟万兆以太网产品测试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检验万兆以太网产品是否具有高可用性,是否具有高稳定性,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万兆以太网产品测试的主要指标包括如下。
RFC 2544测试,包括吞吐量、延迟、丢包和背对背测试等。
第三层路由性能测试,包括路由表容量、转发能力、路由收敛能力、在路由震荡下的性能等。
对IPv6的支持,包括相关转发能力和路由能力的测试。
思博伦通信拥有两款支持万兆以太网的测试平台,分别是Adtech AX/4000和SmartBits,这两款产品都已经在《网络世界》评测实验室中使用。
作为目前最主要的数据网络性能测试仪,Adtech AX/4000和SmartBits都具有支持万兆以太网的测试模块。
特别是在Adtech AX/4000上的万兆以太网测试模块为UNIPHY(统一物理层)测试模块,即在同一个测试模块上可支持万兆以太网局域网(10GBASE-R),万兆以太网广域网(10GBASE-W)、OC-192c POS和OC-192c Optical BERT。
对用户而言,通过使用UNIPHY测试模块,能够对万兆以太网的广域网与局域网和10G POS进行测试。
SmartBits上的万兆以太网测试模块目前支持XENPAK和XAUI。
以Adtech AX/4000 UNIPHY为例,它能够以10Gbps的线速进行丰富的流量产生和包捕获,并能够对捕获的数据进行协议解码,在测试中能够对控制层面的数据包进行实时协议分析。
目前万兆以太网的产品主要应用于网络核心,所以能够支持路由协议和IPv6非常重要。
在思博伦通信的Adtech AX/4000和SmartBits上的万兆以太网测试模块上都已全面支持路由性能测试和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