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闽南文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闽南文化,又称闽南话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它以福建泉州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漳州、潮汕、台湾等地区,以及东南亚等海外华人聚居地。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于2022年暑假期间,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展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闽南文化实习。
二、实习目的1. 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影响;2. 通过实地考察,收集闽南文化的相关资料,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3.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闽南文化起源与发展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闽南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原汉民族与当地闽越遗民的结合。
在宋元时期,闽南地区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使闽南文化逐渐融合了伊斯兰化、印度化、欧洲化和南洋文化。
2. 闽南文化特点(1)语言: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2)饮食:闽南美食丰富多样,如沙茶面、卤面、海蛎煎等;(3)服饰:闽南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4)建筑:闽南建筑以红砖、木雕、石雕为特色,如土楼、民居等;(5)风俗:闽南风俗多样,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等。
3. 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实习期间,我参观了泉州、漳州、潮汕等地的闽南文化遗址,了解了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我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闽南文化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闽南话教育,提高闽南话的使用率;(2)挖掘、整理、传承闽南美食、服饰、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3)举办各类闽南文化活动,增强闽南文化的凝聚力;(4)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闽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四、实习成果1. 完成了一份关于闽南文化的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期间的学习成果;2. 拍摄了大量的闽南文化照片,记录了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3. 收集了大量的闽南文化资料,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五、实习体会通过这次闽南文化实习,我深刻认识到闽南文化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魅力。
闽都文化总结材料

闽都文化总结材料闽都文化是指福建省的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闽都文化不仅是福建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历史、语言、建筑、饮食四个方面来介绍闽都文化。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闽都文化也不例外。
福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
福建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与中国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闽都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闽南文化,它包括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文化特色,如闽南民歌、木偶戏等。
闽都文化的语言方面也十分独特。
福建话是闽南话的一种方言,是福建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
福建话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音调和发音方式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
福建话中有很多琅琅上口的俚语和口头禅,如“吃饱了撑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富有民间特色。
闽都文化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的。
福建传统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福建土家族群众居住的独特建筑形式,被誉为“土家族的城堡”。
土楼有着独特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它的墙体坚固耐用,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土楼内部布局合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闽都文化的饮食更是令人垂涎欲滴。
福建菜以闽菜为主,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
闽菜注重原汁原味,讲究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福建的海产品丰富,福建菜中的海鲜菜肴尤为出名。
例如,闽南的海蛎煎、沙茶面,福州的鱼丸、肉肠等都是福建菜的代表性菜肴。
总的来说,闽都文化是福建省的传统文化,它在历史、语言、建筑、饮食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色。
闽都文化是福建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传承闽都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福建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闽文化

在闽方言中,五个亚方言的差异也很大,互相听 不懂。有些地方,隔一道河,翻一座山,讲不同方言。 有些县的区域范围内有五六种方言。
闽东方言亚区 闽南方言亚区 方言区 闽方言区 客家方言区 赣方言区 吴方言区 北方方言区 混合方言区 人口(万) 3076 281 17 32 7 98 占全省比 例(%) 87.6 8.0 0.5 0.9 0.2 2.8
商人、旅行家、僧侣以及各行各业的外国人云 集于此,并带来了多种外来文化,使福建文化受到 西方文化较大的冲击。明清时期,尽管中央政府屡 屡在福建沿海实行海禁,但沿海民众的海洋意识并 未中断。 近代中西文化交融阶段,此时期由于福建 在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的区域特点和优势, 福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蒲仙方言亚区
闽北方言亚区 闽中方言亚区
邵将方言亚区
福建省方言区人口简表
长期的封闭状态使人们缺乏沟通交流,甚 相隔一座山就互相听不懂对方说的话。但是这也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古音、古韵的功能。 在福建还可以欣赏到失传的元朝南剧剧目。 古汉语在闽南方言中留下许多印记。闽方言人称 代词你是汝,他是伊,筷子是著,蛋是卵,锅是 鼎,都是隋唐遗音,也是语言的“活化石”。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迫使福州、厦 门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 之二,这对福建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福建文化由此经历着与近代西方文化的交 融和激荡,呈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开放 性,涌现了一大批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巨大 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林则徐、严复、沈葆桢、 林纾、辜鸿铭、萨镇冰等人,他们均站在时代 前列,引领中国文化先潮。
八闽民歌
山文化、水文化与海文化的熏染,使山歌和 渔歌在福建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外,劳动号 子、唱诗、小调、舞歌、斗俗歌曲、儿歌、生活 音调等民歌也异彩纷呈,其中如流传于闽南一带 的儿歌《天乌乌》,表现二老在煮泥鳅时为淡咸 而争吵,把锅都打破了,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二)2024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二)引言概述:闽都文化是指福建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闽都文化的历史演进、文化特点、传统艺术、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五个方面展开探讨,以全面呈现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
正文:一、闽都文化的历史演进1. 史前时期的原始文化2. 漳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3. 古代闽越文化的交融和繁荣4. 闽南和闽北文化的分化及发展5. 近现代闽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二、闽都文化的文化特点1. 多元文化的交汇2. 海洋意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3. 家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4. 文人雅士的文化繁荣5. 异域文化的融入与创新三、闽都文化的传统艺术1. 闽南木雕的技艺和艺术表现2. 闽南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发展3. 闽南瓷器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4. 闽南歌仔戏的起源和发展5. 闽南书法和绘画的独特风格四、闽都文化的宗教文化1. 福建佛教的历史渊源与特色2. 闽南道教的兴起和传承3. 福建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4. 基督教在闽都文化中的影响5. 共同信仰与宗教文化的和谐融合五、闽都文化的民俗风情1. 传统节日与民间庆典的举办2. 闽南民居和建筑的特点与价值3. 闽南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4. 方言与文化认同的关系5. 闽南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总结: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
多元文化的交汇、海洋意识和家族文化的融合、文人雅士的繁荣、传统艺术的精湛表现以及宗教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样都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特色。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闽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闽南文化是指南闽地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建筑、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
其历史悠久,深厚渊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路径,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闽南文化的精髓1、语言:闽南语是闽南地区最为常见的语言,它是闽南文化的标志。
闽南语的音调变化较为复杂,音韵规律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闽南语另有许多方言,如泉州话、漳州话、福州话等,各具特色。
2、建筑:闽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其风格以“三山五园”的布局为主体,具有独特的匠心和造型美感。
闽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斗拱屋顶,色彩斑斓,极富变化性。
其中宫殿、庙宇、城墙等的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极致。
3、音乐:闽南音乐集中了南音、琼琴音乐等多种流派。
其中,南音源自福建南部,以泉州腔、莆仙腔、三都腔、闽南腔等为代表,以其柔和轻盈的风格和世界著名的高音而闻名于世。
4、文学:闽南文学包括各类诗歌、歌谣、小说、戏剧、散文、报刊文等。
著名作家有李际仁、杨青石、郑成功、梅妻鹤子等。
5、民俗:闽南民间文化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活动。
闽南年画、木偶戏、龙船竞渡、传统婚礼等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闽南文化的发展路径闽南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历代兴衰的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闽南文化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宋元明清到近代,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泉州、福州、厦门等地,陆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现象,出现了南音、闽南民歌、龙头节、泉州木偶戏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长期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集中了沿海地区的商业文化和多元文化特征,博大精深、源流涵盖。
当下,闽南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培育和传承闽南文化成为了许多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各类活动和节庆适时举办,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承、尊重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闽南文化特点的理解

闽南文化特点的理解闽南地区位于我国福建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
闽南文化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传统艺术、美食文化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闽南地区成为了独特的文化家园,也让闽南文化具有了很高的研究价值。
闽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海洋文化氛围浓厚。
这里的人们以海洋为生活,以海洋为依托,长期与海洋为伴。
海洋文化在闽南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传承,例如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文化、以始隆古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以惠安古渡为代表的渡海文化等。
这些文化都是闽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见证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变迁。
闽南地区的民间传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的人们喜欢故事,也善于编故事。
他们用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民间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传世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成为闽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
闽南地区的传统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里的人们有着极高的艺术追求,他们把音乐、舞蹈、绘画、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如南音、潮音乐、高甲戏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
这里的人们以海鲜为主要食材,烹饪出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美食。
如闽南的炒螺丝、海鲜粥、海蛎煎、沙茶面等,都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成为闽南地区美食文化的代表。
闽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典型特色,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研究闽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福建传统文化

福建传统文化福建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
福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这里,有大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福建,因位于祖国东南沿海,故称“闽”;因山海相依,故称“海”。
同时,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被誉为“海上明珠”。
福建文化内容丰富,思想观念多样。
福建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以“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海洋精神及“闽风闽韵”独特而厚重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下面就简要介绍下福建传统文化情况及传承状况。
一、闽文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福建文化有许多重要内涵和显著特色,如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洋精神及“闽风闽韵”等特点。
因此福建被誉为“海疆明珠”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
福建以“山海相连、东西交融、海纳百川、崇文尚武、勇于开拓”为特色。
这就意味着,福建文化不仅具有悠久人文传统及鲜明、丰富且独特的文化特征,体现在闽文化中,其内涵十分丰富而多元。
闽文化博大精深并有独特内涵:“闽”文化、三乡文化、传统节日文化、闽台传统、戏曲、曲艺、民俗文化、海外侨务文化、传统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可谓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福建地域文化源远流长。
泉州有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使各国的泉州华人及后裔——宋王朝高级官员们所建之闽国都城——安溪城遗址。
#福建#又称泉州府城、泉州府、泉州都城、泉州窑遗址等。
泉州有“中国第一大清真寺”、“世界第一大妈祖诞生地”等美誉。
泉州为中国著名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被誉为“东方大港之城”。
晋江成为海内外泉州人公认的大姓氏集聚地。
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及海丝文化。
闽台文化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建文明”;“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为闽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重要节点和象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一、闽文化源流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古越文化的遗风。
古越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福建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的一个分支,称为闽越人。
虽然随着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入闽,闽越人在福建各地主人地位逐渐被替代,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中原文化的传入。
其传入方式主要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这四次大移民和陆续进入的大量移民,都不程度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此外,名士南下和闽人北游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中原文化。
宗教文化的传播。
四大宗教在福建极为兴盛,传播速度极快,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福建的民间宗教也颇为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上圣母、临水夫人、保生大帝这三“神”。
这三尊神原型都是人,后被逐渐演化为神,赋予类人而又超人的“神”力,再借以护佑人们自身。
民间宗教虽带有区域性,但其因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持久不衰,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外文化的冲击。
海外文化的冲击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外商定居闽地、闽人越洋后归里等几个途径。
他们将本国的风俗民情信仰融汇在当地居民之中,日久天长,海外文化便与闽文化水乳交融地渗透在一起。
与外商定居闽地一样,也有不少闽人定居海外,宋元之后,逐渐增多,几乎遍及日本、朝鲜和整个东南亚。
这些华侨大多与家乡保持程度不同的联系,并时时有不少人回乡里探亲,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海外文化。
台湾文化的交融。
台湾文化也对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同种方式:(一)大量台湾人到闽地任职。
台湾赴福建任职者分布很广,足迹几乎遍及沿海及山区各地,带来了台湾的本土文化,有的还撰文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二)台湾本土艺术输入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如台湾的“歌仔戏”输入福建。
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歌仔戏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成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的芗剧,至今已有400多个传统剧目,受到漳州、厦门观众的喜爱。
(三)访祖探亲。
闽籍台湾人返回闽地探亲时,带来了台湾的风俗民情。
以饮食文化为例,每当夏季来临时,闽南街头常有人挑卖一种叫石花的食品,形同冰冻的藕粉膏,它是由薜荔藤汁制成,凉爽可口,已成为闽南人解渴消暑的佳品。
薜荔性清凉,原产于台湾嘉义山中,由祖籍同安的居民发现制作,后由台湾的福建移民回乡探亲访友时传到福建。
(四)经济贸易。
台湾与福建早就有经贸往来,台湾历史上最早的郊行为北郊、南郊、港郊,其中南郊主要负责将货物配运闽南。
台湾商人不仅将货运闽南,还带来了台湾商人的做生意方式和生活习俗。
邻域文化的渗透。
福建北连浙江,南接广东,西临江西,这几个邻域的文化长期对福建渗透,特别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们影响闽文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历史沿革。
从历史上看,福建有不少辖地曾是今天邻省的辖地,因此与这些邻域关系始终很密切。
(二)交通往来。
唐中期之后,闽人与外界接触逐渐频繁,因应试、为宦、从商、访学等原因北上外出者增多,浙、赣为外出的必经之路,闽人因此与邻域文人来往较多,频繁便利的往来,促进了周边文化的渗透。
(三)人口迁移。
邻省长期陆续向闽地迁移人口,至明清达到高潮,他们不仅为开发山区做出了贡献。
而且带来邻省文化,使闽人学习了不少新的耕种技术(四)经济贸易。
福建与周边毗邻地区的贸易一直极为频繁,这些贸易活动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融。
(五)互派官吏。
闽人热衷科举,不少人被派往浙、赣任职,亦有不少浙、赣官吏在福建供职,此举促进了文化的互相渗透。
二、闽文化的特点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最鲜明特点,应为多元性和延伸性。
(一)闽文化特点之一——多元性。
多元性,也称碎状性。
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
中原文化据有正统性、传承性、稳固性、辐射性,源于本地的正宗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征服、融解能力。
闽文化缺乏一种征服力极强的正宗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代表不了谁,由此形成一种碎状割据的文化形态。
闽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区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差异鲜明。
有人将闽文化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个文化区,认为闽北文化为典型的山林文化、闽南文化为典型的海洋文化、莆仙文化为典型的科举文化、闽东文化为典型的综合型文化、闽西客家文化为典型的移民文化。
有将闽文化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四个文化区,认为其差异极大,如闽东的求稳怕乱,闽西的宗亲内聚,闽南的过番出洋,闽北的安贫乐道。
有将闽文化分闽东的江营文化、闽南的海播文化、闽北的山耕文化、闽西的移垦文化。
有将闽文化分为六大文化区,即:福州文化区、莆仙文化区、闽南文化区、闽西文化区、闽北文化区、闽东文化区,每一区的精神文化都有其鲜明特点。
如福州人的便宜行事,莆仙个人的精明省俭,闽南人的热情豪爽,闽西人的纯朴好客,闽北人的安分吃苦,闽东人的勤勉笃厚。
但各个文化区再细分,也有不少区别。
如闽南指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市,这三个市的文化也有很大差异,如厦门人由于偏隅的地理位置和舒适的气候条件,因而悠然处在,易于满足,对外吸纳力强,却缺乏创意和创劲,稳健有余,虽说没在全国形成厦门旋风,但也从未出过乱而载跟头的事例,这种因过度中庸而缺乏磅薄气势,被人称为“小岛意识”。
而漳州是鱼米之乡,花果之乡。
但是,好的自然条件,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小农意识,而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效益观念不强。
比较容易满足于现状,保守有余而创新不足。
泉州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海外文化的影响,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古代万国商贾汇集之地。
特别是晋江、石狮人商品意识浓厚,他们不信天命,不满足现状,讲究效率,勇于进取,百折不挠,敢于冒险。
2、各地方言、民俗的复杂。
福建方言极为复杂,在全国八大汉语方言中,福建方言就占三种,如果加上省界交叉地区,仅福建境内流行的就有汉语七大方言,真可以说是全国汉语方言的缩影。
而其复杂性还在于同一方言区,如闽南方言区中的厦门话、龙岩话、大田话、尤溪话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令人惊异的是有的县同时说着几种不同区方言,如大田县通行着闽南话、大田话、永安话、客家话;尤溪县通行着闽南话、尤溪话、闽东话。
而连城县、清流县、大田县等竟然没有本县通用方言。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地方过了一座山、一条河就不能通话,这种现象在全国是罕见的。
其民俗也是“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
”以民间信仰为例,有的同一县内,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特定的神灵为保护神,抬神出游一般不能越出本地界。
如旧时泉州就奉有100多尊神灵,以致福建民间创造的神灵数量惊人,充斥天上、人间和地府。
由于民俗不同,各地认识不同,民间谚语也有许多完全相左,仅以男女婚嫁年龄的谚语为例,如上杭谚语:“女大五,赛老母;女大三,抱金砖。
”福州谚语:“男大三,门前立旗杆;女大三,井水会吊干。
”3、各种艺术难以交融,始终保持其鲜明地方色彩。
福建的戏曲不象其它省市那样,有一种或几种为全省人民普遍接受的戏曲,如北京的京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云南的滇剧、西藏的藏剧、甘肃的陇剧等,在福建省上演的剧种有29个,但没有一个剧种能在全省流行,更没有一个剧种能代表福建。
除流行于各城市的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这五大剧种外,还有二十多个大小剧种流行于各山区沿海,仅今日可查的地方剧目就多达一万五千多个,故有地方剧省之称。
正是由于福建的地方剧难以互相交融,所以在莆仙戏、梨园戏和南曲中,始终保留着一些宋元南戏的剧目,一些古本和古曲在全国其它剧种中早已绝响,而唯独在福建可以听到它的遗音。
再如舞蹈,主要用形体动作表达感情,它虽不用唱,不存在方言障碍,但如闽南最著名的拍胸舞,很难在闽北找到知音。
因为这与区域差异等有关。
闽南人性格粗犷豪爽,拍胸舞极符合闽南人表达、渲泄感情方式;而闽北是理学的故乡,讲究克已谦恭,不可想象闽北人会赤课上身沿街拍打。
而闽北的采茶舞细腻,规范性强,其独特的采茶步轻盈细碎,当然也不可能在闽南流行。
福建民歌难以在全省流传,其原因也是很明显的。
正是因为福建各类艺术难以交融,所以使福建各类艺术更加绚丽多姿。
造成闽文化的多元性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个方面:(1)地理环境因素。
福建依山傍海,高山急流把福建分隔成几片自然区域,各区域内又由于山脉河流走向,再被划分为若干个闭塞的小区,因此难以交流、沟通。
(2)构成闽文化的成份极为复杂。
从前面“闽文化历程”中可知道,闽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关系密切,而其中各种情况也异常复杂,并不都是集中在某个局部,因此闽文化不会长期在某区域发展,其发展中心容易转移。
如秦汉闽越文化、唐代漳州文化、五代闽国文化、宋代建州文化、元代泉州文化、明代月港文化、晚清侯官文化等都曾各领风骚。
因此谁也垄断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
(3)中原文化延伸至福建后不同程度受到闽地文化影响,无法形成坚强内核。
虽然中原文化一次又一次的进入福建,时间之长久、内容之丰富,是全国其它省所罕见的。
但由于中原文化分期分批进入,且闽地又较封闭,中原文化进入后又被隔绝,因此显示出寄居性质,难以一统闽地文化。
(二)闽文化特点之二——延伸性。
延伸性与辐射性不同,辐射性是向四周全方位成电波式射出,而延伸性则是有方向、有目标、有重点、有目的的发展。
福建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向内陆延伸困难,因此转向海外延伸,以求发展,成为闽地(特别沿海地区)的传统,故有“门字里面是条虫,跳出门外便成龙”之说。
闽人的延伸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向海外延伸。
祖籍福建的华侨、外籍华人有800多万人,分布在全世界5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90%居住在东南亚,不少人都获得成功,最新一期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刊出全球前十大华人富豪,其中有4名祖籍福建,并都在东南亚从商,即:祖籍石狮的菲律宾亚洲世界集团郑周敏(资产总值130亿美元,排名第一),祖籍福清的印尼三林集团林绍良(80多亿美元,排名第四),祖籍晋江的的菲律宾巨商陈永栽(70亿美元,排名第8名),祖籍福州的马来西亚郭氏集团掌门人郭鹤年(70亿美元,排名第9名)。
(二)向台湾延伸。
闽南移民中有句俗语:“第一好过番,第二好过台湾。
”经过长期移民,台湾有80%人祖籍福建,福建移民成为台湾居民的主体。
(三)向省外延伸。
闽人向省外延伸,不少人成为全国各个领域中出类拔萃者,如当代福州学部委员之多居全国之首,因而被称为“学部委员之乡”。
此外,在文学艺术上的对外影响也是明显的,如严羽对诗歌的见解一直影响到王渔洋。